1984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4-01-25
  

  • 全选
    |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全国卫生战线意气风发,为早日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随着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寿命显著延长。
  • 冯孟良, 刘澄中, 巩振仑, 郑洪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8月至1983年5月,我院收治经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共113冽。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84人,病史不详而入院时血压超过140/100毫米汞柱者18人,二者占总例数的90.3%。有卒中史者21例,其中两次以上者5例,有1例多达4次。历次发作与此次在同侧者3例,在对侧者5例,双侧者3例。80%以上的病例是散步、做饭、进餐、排便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病,并立即出现症状。除少数外,均在发病后2~3小时内来院就医。
  • 王耀山, 吕博川, 胡瑞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1例桥脑出血占同期住院457例脑出血的4.6%,病死率66.7%,桥脑出血的临床特征是:(1)早期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 (2)突发的四肢瘫或交叉性瘫痪。(3)针尖样瞳孔及各型眼位异常。(4)早期出现中枢性高热和不同类型的呼吸异常。(5)血性脑脊液发生率高。桥脑出血生命预后不良的CT指标是:(1)血肿量5毫升以上。(2)血肿波及双侧桥脑被盖及基底部。(3)血肿最大径3厘米以上。(4)急性梗阻脑积水。
  • 郑柏仁, 胡维铭, 孙庭秀, 齐稚忠, 徐培锡, 葛茂振, 马俊英, 魏庆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75年以来观察的原发性桥脑出血23例,其中4例经CT证实,3例经病理证实,20例急性发病,3例缓慢发病,后者均存活,如早期出现面、外展神经交叉瘫、眼位异常则诊断容易。不典型的桥脑出血或重症桥脑出血,如早期昏迷、四肢瘫、脑干反射障碍及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时,应考虑到桥脑出血的可能性,CT检查可确诊。
  • 惠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7-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张××,女,54岁,社员。该患于1982年10月23日晨小便后站起来时突感左下肢剧烈疼痛,不能活动。当时查体:不能直立和行走,患侧下肢呈屈曲位,直腿高举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内旋髋)、内收髋(患肢向健肢上交叉)试验阳性。坐骨神经干压痛(+)。患侧下肢痛觉过敏。腰椎有轻度骨质增生。经按摩梨状肌3次治愈。例2:郑××,女,62岁,社员。该患于1982年12月曾因“腰部扭伤”出现右下肢疼痛,经按“坐骨神经痛”治疗遗有右下肢疼痛,活动欠灵活。
  • 索敬贤, 张吉斌, 禹顺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前交通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28.3~34.6%,它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兹有1例两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发作后,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本文报导该例动脉瘤在应用甘露醇阻断供血动脉下,直接手术切除获得成功的经验,并介绍暂时阻断供血动脉的作法。
  • 李涛, 邓秀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合并成人型呼吸窘迫症(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国内尚未见诸文献,现将所治一例报告如下: 王×、男、84岁,住院号83804。以突然右半身瘫,意识不清半小时于1982年11月9日入院。二年前曾以脑梗塞住我科,痊愈出院。体检:体温36℃,脉搏96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240/100。浅昏迷,吐咖啡样物,无黄染、无发绀。呼吸急促,32次/分,心肺(-),肝脾未触及。两眼向左凝视,瞳孔等大,对光反应存在。右侧鼻唇沟浅。无主动动作,四肢肌张力增高,压眶上孔时呈去脑强直状态。膝腱反射右>左。
  • 戴钦舜, 岳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1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为颅脑损伤的一种并发症。自LOCK1(1928年)采用结扎颈内动脉治疗本病以来,在治疗方法上有不少改进,但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十分理想的方法。近年来有些作者对海绵窦的解剖进行了详细研究,加之电凝技术的日益完善,为治疗本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特别是对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本文介绍用额颞部开颅电凝血栓形成的方法治疗本病,既闭合了瘘孔,又保留了颅内颈内动脉循环,并附七例报告。
  • 牛峻山, 张豪文, 张仁, 段云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观察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治疗颈动脉系脑缺血病的远期效果,现将我院1978~1983年住院手术的56例随访结果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6例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颈动脉系脑缺血性疾病,其中短暂性脑缺性发作(TIA)2例,均为男性,可逆性神经系缺血性损害(RIND)9例,男6,女3。
  • 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1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常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诊断也较容易,但一般对基底动脉血栓认识不足,为吸取经验教训,报告3例经病理证实的基底动脉血栓,供同道参考。
  • 舒晴, 方顺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17-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死亡率居吉林省1974—1976年人口死因的第三位。为了给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特做脑血管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病因分析。一、流行病学分析 (一) 人群分布:吉林省1974—1976年男性脑血管病调整死亡率为68.11/10万,女性为60.34/10万;65岁以上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05.57/10万;女性为1,072.50/10万,二者女性死亡率皆低于男性。
  • 周怀伟, 张文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我院于1964—1982年确诊的160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报导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4例,女86例,年龄为9~82岁,其中9~14岁15例,15~30岁57例,31~40岁30例,41~50岁20例,51~60岁26例,60~82岁12例。发病前状态:运动中发病6例,劳动中16例,活动中43例,便后11例,酒后2例,摔伤后2例,休息状态45例。发病前状态不清者35例。
  • 邬英全, 张秉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2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后癫痫是经常遇到的急症,由于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特别是常与中风发作相混淆,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本文将我科1966年6月至1980年6月住院收治的30例脑血管病后癫痫病例进行分析,着重讨论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处理问题。因文献报道甚少,仅将我们的体会做一初步介绍。
  • 刘多三, 李春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2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烟雾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1969年Suzuki等曾报告21例称Moyamoya病(烟雾病),近年来,国内虽陆续有根据X线所见的临床病例报告,但病理方面报告仍很少见。刘氏等于1980年曾报告三例剖检资料。近来又有3例剖检证实为烟雾病,其中2例致原发性脑室出血,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例1:女,19岁,入院日期:1982.7.9。死亡日期:1982.7.10,剖检号A389。
  • 刘树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24-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是一种包括植物神经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变性疾病。1979年以来我院收治三例,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49岁,从1975年起腹泻,站立时头晕甚至晕厥,平卧1—2分钟即清醒。尿频、阳萎、遗精。查体所见:一般无异常。右面部及胸_5—腰_5痛觉减退,胸_4—腰_1出汗多。血、尿及粪常规、血沉、脑脊液、血糖、24小时尿儿茶酚胺、心电图、脑电图等各项检查均正常范围。血压与脉搏卧坐试验:卧位血压130/90mmHg,脉搏87次/分;坐位时血压80/50mmHg,脉搏88/分次。
  • 王孟忱, 辛赤, 赵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25-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我们以大脑中动脉分支松解与带蒂颞肌——大脑皮层贴合术,治疗烟雾病合并脑内血肿1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报告如下。柴××,男性,48岁,住院号215148,于1983年11月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三天,突然发生剧烈头痛,5小时后,神智不清,喃喃自语,尿便失禁,右侧肢体少动,无呕吐、发烧及肢体抽搐。
  • 牛福忠, 王明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26-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以美国为例,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占全人口的2.6‰,平均每年50万人患病,全国大约有200万患者,每年死亡20万人,并有大量致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40个发达国家中,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三种主要死因之一(癌症、心肌梗塞、脑卒中)。我国局部地区统计,发病率为0.4~1.4‰,死亡率占第一位。
  • 周建, 吴耀晨, 王孟忱, 李东娜, 庞慧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28-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家族性发病者,也称Liadau氏病。文献中,Liadau氏病家族性发病虽有报告,但从临床角度对其遗传与发病深入研究尚不多见。我们发现3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病人,系同胞兄弟。由年龄最轻者开始,先后于1977、1978、1981年四年内相继发病。已追踪观察1—5年,并对其家族直系成员作了系谱调查、染色体检查和免疫功能测定,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 张文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的双眼不能向左右侧运动,而不能自主的向上下跳动,向下较快,又较慢的回到原位。患者意识昏迷或不昏迷。
  • 郭洪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3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并非少见,但肿瘤以“脑缺血”形式发病,而无小脑及高颅压症状者则属罕见。现将我们所收治的一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于××、男、53岁、已婚、汉族、住院号204586。该患于1982年10月初右上肢麻木,无力,口角向左歪斜,说话吐字不清,于10月20日入院。既往无头痛、呕吐。血压正常。
  • 王明骧, 李少华, 刘德焕, 赵仰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3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入路问题很少有专题论述,由于近年来脑血管造影的普及与CT扫描的应用,能更明确的定出血肿部位、血肿大小、发展方向。我们根据本院1982年7月~1983年10月3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采取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结果并参考国内外文献作一总结。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本组36例病人中,男23例,女13例。
  • 刘德焕, 李少华, 赵仰胜, 陈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34-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0年8月至1983年7月采用Hardy氏方法,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20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性别:男9例、女11例。年龄最高63岁、最低23岁,其中12例在23~40岁。病程3~12年。
  • 张文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闭锁综合征是1966年由Plum和Posner二人首先提出来的,表现在患者的四肢呈现上神经元性瘫痪,末组脑神经核上性瘫痪(无动无言),眼球不能向左右侧运动,而向上下及眨眼运动正常。可有眼球浮动。患者的意识清楚。
  • 于如山, 邱淑琴, 陈曼英, 王耀山, 赵崇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37-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颅内肿瘤常见的临床症状。我院1975~198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肿瘤且有脑电图检查的病例共计562例,其中114例伴有癫痫发作。本文就114例颅内肿瘤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以此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性质的肿瘤与癫痫的关系,并探讨临床和脑电图检查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 王天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39-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碘油造影后引起癫痫发作,国内尚未见有文献报告。兹将我们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韩××,男性,55岁,住院号205095。从1982年5月开始,自觉下肢麻木,无力,尿便困难。7月30日入某地区医院住院治疗。8月10日行脊髓碘油造影,未发现有梗阻。数日后出院。10月26日夜睡眠时,突然出现癫痫大发作,持续2—3分钟。
  • 朱权, 徐培锡, 顾岫云, 王明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4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近年来收治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合并脂肪肝五例,其中一例进行了尸检,发现并有脑、肺、肾脂肪栓塞,另一例尿与脑脊液中经苏丹Ⅲ染色见有脂肪滴。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做一讨论。例1:男,49岁。饮酒30年,日饮量0.5公斤以上。临床表现:视听幻觉,虚构两年。酒戒断三天后出现癫痫大发作数次,继之转为癫痫持续状态。意识混浊,皮下斑片状出血,肝大肋下5cm,神经无局灶体征。治疗无效,次日死亡。
  • 王维治, 周延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42-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脊液白蛋白(CSF-Alb)作为指示血脑屏障功能的参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免疫化学方法测定CSF-Alb,目前国内尚未见报告。本文应用环状免疫单向扩散(SRID)技术检测106例CSF—Alb的正常值,以及348例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CSF-Alb水平的变化,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兔抗人白蛋白抗体:系我实验室采用精制人血清白蛋白免疫家兔自行制备。
  • 邓秀玲, 陈春景, 许红力, 王美妹, 于家录, 于景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4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来,我们测定了67例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的酸硷气体变化。结果发现pH值的改变对临床病情观察及予后判断,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现将其中44例急性脑血管病的检查结果作一简单介绍。一、临床资料 44例中男34例,女10例,年龄为39—87岁。缺血性脑血管病32例,脑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 江新梅, 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45-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94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并与广州、日本及亚洲其它六个国家、匈牙利报道的多发性硬化进行对比,发现本组与日本及其它6个亚洲国家统计的结果类似。而广州组发病年龄较高,女性二倍于男性,首发症状视力障碍的少,全病程中颅神经受损的多,有痛性痉挛的多。
  • 刘风春, 索敬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47-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廿多年来,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正在广泛开展。应用CT以来,对脑出血的诊断、分型及确定手术适应证等都有了新的进展,现就下面的几个问题加以综述。一、病情分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情轻重主要表现在发病后意识障碍的程度。目前国内外尚无共同采用的意识障碍水平的分级方法。
  • 周延闿, 王维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49-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s)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脑干直径约为3~4毫米的缺血性微梗塞。系由较大的脑动脉,如大脑中、前、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的深穿支闭塞所致,亦可称之为深穿支闭塞”。这种微梗塞治愈后在脑组织上留有腔隙或陷窝,故称之为腔隙性脑梗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腔隙性卒中(Lacunar strokes)。腔隙性脑梗塞与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即脑血栓形成,两者在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不同。
  • 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5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于CT的应用和脑外科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进步,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过去对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所采取的绝对安静就地治疗措施,今天看来认为是不够恰当的。很多经验证明: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病人,只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侧位防止口腔分泌物和吐物的误咽、及时吸氧、注意管理血压等等,短途运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各种急救治疗(包括内、外科治疗)是有利的,并不会因搬运而使病情加重。
  • 赵节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病为综合征,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或颅脑损伤后颅内蛛网膜粘连引起的交通性脑积水,也可包括不完全阻塞性病变,如导水管狭窄,后颅凹粘连等。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及脑萎缩。因其腰穿颅压正常,故称为“正常”颅压脑积水。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痴呆,步态不稳,尿便障碍三主征。亦可有思维迟纯,表情淡漠,动作减少,或出现幻觉,怪异行为等。
  • Jean Bancaud, 谭英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54-封五.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有许多文献报导了人类颞源性癫痫发作,然而普遍所用的研究方法常常不大适宜。 1970年提出的癫痫国际分类和近来由国际抗癫痫协会提出的改进分类,很显然对局部癫痫的细微解剖关系在应用时均存在明显的困难。
  • 曹振, 王士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1): 55-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丁××,女,28岁。住院号:197346。因下颈部持续性疼痛一月,四肢活动失灵、尿潴留半月于1983年4月25日入院。入院前一月无何诱因出现下颈部轻度疼痛,未介意。半月后疼痛剧烈难忍,夜不能眠,继之突然出现四肢活动失灵,以下肢为重,不能排尿。近一周来发热、气短。当地用抗菌素及激素治疗,除上肢功能有所好转外,其他症状来见改善而来院。既往健康。末次月经198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