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4-02-25
  

  • 全选
    |
  • 张秉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精神医学》杂志领导小组及第一次编辑委员会会议,于1984年2月29日至3月1日在四平市召开。该杂志的创刊筹备工作,是在哈尔滨医大、白求恩医大、中国医大、精神医学教研组和辽、吉、黑三省省精神病院的倡议下,组织东北三省精神科教学、医疗、科研各方面力量举办的一种地区性的专业杂志。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复康针剂又称乙酰胺吡咯烷酮注射液,系锦州制药二厂产品。该药为促思维记忆药;具有抗大脑皮质缺氧,活化大脑细胞,增进磷酯吸收与脑蛋白的合成作用,加速脑半球间经由胼胝体的信息传递速度,增加脑血流量,提高颈动、静脉分压差,有利于脑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
  • 包礼平,唐静,吴江,常庆有,汪曼素,鞠浩,李桂龄,赵节绪,陈海云,汪一,周韬,谷艳英,姜蔚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57-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我院1983年11月—1984年2月临床诊断为脑血管病的100例住院病人,进行了临床和CT的对比研究,现做一扼要的报告。对象和方法 100例脑血管病男73例,女27例。年龄16—70岁,50岁以上的占68%。病因以高血压病占58%。
  • 张文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半综合征表现在患者的双眼向一侧同向运动不能,而另一侧出现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亦即一眼不能向左右运动,另一眼不能内收而外展正常,外展时出现单眼眼球震颤。Fisher氏称之为一个半综合征。病变部位在同向运动不能侧的外展神经副核,因而双眼不能向该侧运动。同时也累及该侧的位于外展神经副核腹内侧的内侧纵束,因而该侧眼也不能内收。
  • 张朝东,张文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60-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28例Foville氏综合征,其多由基底动脉,尤其是基底动脉的直接分支旁正中动脉闭塞所引起。临床资料 1.发病年龄和性别本组病例的发病年龄均在55岁以上,男18例,女10例,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2.发病形式和临床表现 Foville氏综合征和其它部位脑血栓形成造成脑组织软化的病程经过大致一样,常突然起病。
  • 赵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性肌萎缩合并视神经萎缩和神经性耳聋尚未见有报道。今将我们所遇到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刘××,男性,26岁,农民。1977年8月无诱因出现双眼发花,视力逐渐下降至0.7,9月双耳听力减退,某医院按神经性耳聋治疗不见好转。79年1月双手肌肉萎缩,干活无力。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发生。81年7月16日来我科门诊检查:神清,语言流利,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无面瘫,双手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轻度萎缩,无共济失调及深浅感觉障碍。双弓形足。肱二、三头肌反射消失。脖、踝反射明显减弱,未引出病理反射。眼科会诊:双眼视神经萎缩。7月20日肌电图检查示神经原性损害。脑脊液检查正常。初诊神经性帆萎缩。服用维生素B族药物冶疗。
  • 周健,王绍文,刘风春,索敬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6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硬膜下血肿,虽然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但是该病的发生机制复杂,以至目前还无定说。有关该病的治疗方法也在发展着。1964年Svien和Gelety报告,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有相当数量可通过颅钻孔冲洗治愈。此后,这种方法已逐渐取代开颅术成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最常用方法。但是冲洗能使血肿治愈的根本原因迄未完全清楚。我科自1968年6月至1983年10月应用颅钻孔冲洗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00例,其中1/3病例于手术后半年至7年进行了随访。本文试根据其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报告应用颅钻孔冲洗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初步体会。
  • 丁关庆,侯辉光,裘秀兰,洪秋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65-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和硬脊膜外血管畸形少见,临床诊断不易,兹将我院1976年5月~1982年9月经手术证实13例总结于下。一般资料:男11例,女2例。年龄24~67岁。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11例。发病时间7天~13年;平均44.1个月。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10例,季肋或腰背放射性痛2例,肢体无力乃至影响活动11例,大小便排出障碍11例。传导束型感觉障碍7例,节段型感觉障碍2例,不同程度截瘫8例,四肢瘫1例,单肢瘫2例,尿失禁9例,尿潴留2例。除2例外皆呈缓慢进行性加重。
  • 许继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66-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海绵窦血栓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已明显减少,我科从1954年~1981年8月共收治22例,现做一分析讨论。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由14岁到64岁,平均39岁。全部由细菌感染引起,其中全身感染6例27.3%。头面部感染16例72.7%,其中面颊,鼻及口角部感染9例,麦粒肿、牙周及下颌部感染4例,耳及颈部感染3例。
  • 谭英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耗能(Energy)比其他器官多得多,能的来源主要依懒葡萄糖的氧化,而葡萄糖和氧全部靠动脉血流供给。故脑的血流速度较其他器官快,血流量多。虽然脑的重量仅为体重的2%,然而在安静状态下却接收心输血总量的15%,氧的消耗量为全身耗氧量的20%。脑组织氧
  • 高恒旺,刘秀梅,张文萃,翟允昌,李大杰,郭宝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68-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我院近年来住院治疗的10例海绵窦血栓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做了病理剖检,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讨论。资料分析本文10例,男7例,女3例,发病年龄由16~60岁,40岁以下8例,占80%。本组单眼受累者5例(左3右2),双眼受累者5例。有1例右上、下肢瘫痪,右Babinski征阳性。有颈强者3例。1例查出有末梢神经炎改变。
  • 蒋昆,戴钦舜,杨遇春,韩风平,岳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70-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动脉痉挛是影响病人予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脑动脉痉挛的原因,是选择正确防治措施、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治愈率的重要问题。我们通过向犬视交叉池注入自家血液的不同成分来观察血小板、红细胞致脑动脉痉挛的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取15~20公斤犬49条,用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暴露右侧椎动脉,向远心端插入一根充满肝素盐水,直径1毫米的硅胶管做椎动脉造影。然后,用12号腰穿针经视神经孔做视交叉池穿刺,待流出澄清脑脊液后,再注入自家血液的不同成分,并在不同时间分别做椎动脉造影。通过血管直径的改变,对脑血管痉挛进行动态观察。
  • 孙秀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7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常颅压脑积水过去靠气脑造影证实;因气脑造影是损伤性检查,病人不易接受,致使临床证实本病受着限制。自CT用于临床以后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将我们所见的二例报告如下。病例摘要例1:男、23岁。1983年10月13日入院,住院号214455。20天前夜10时左右去室外呕吐两次,跌倒,意识不清,四肢强直,尿便障碍。20分钟后到县医院,腰穿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次出现强直样抽搐,并有舌咬伤。十多天后仍有尿便障碍,能讲话,但词不达意,时有傻笑,不能行走,转来本院。既往健康,无头痛及抽风史。查体:体温36.2℃,脉博7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0/
  • 于家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74-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1982年8月~1983年12月收治了11例不典型的脑出血病人。本文就其发病特点及容易误诊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诊断问题略加讨论,以提高对脑出血的临床诊断符合率。临床资料本文报道的11例均属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男10例,女1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3岁,平均65岁。有高血压史者9例。发病情况:9例急性发病,2例缓慢发病;8例为休息或睡眠时发病,3例为活动、饮
  • 徐贞国,巴士凡,赵兰海,钟汪洋,王金祥,张少泽,冯明,王中英,史科三,吕荣千,康铁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7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血性脑梗塞为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并非少见。自CT应用于临床以来,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不断增多,国内尚少报道,我院所见3例报告如下。例1.男、57岁,1982年2月6日入院。劳动后回家途中突然右半身瘫,言语含糊,入当地医院。翌日腰穿脑压170mmH_2O,脑脊液清亮、常规生化正常,按脑血栓治疗无好转。否认高血压及心脏病史。第四天突然头剧痛转来我院。入院检查:血压130/80mmHg,脉搏60次/分,呼吸18次/分,体温37℃。意识清,心肺正常。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右中枢性面舌瘫,右上下肢肌力0级,右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颈软,克氏征阳性,复查腰穿脑
  • 张秉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祖国医学将急性脑血管病称为中风,首先见于《素问》;系指发病急骤、半身不遂、口眼斜或言语不利、神志改变等急性发作的一类疾病。又有称之为“卒中”。由于西医学习中医的不断地探讨,得知中风包括有脑出血、脑梗塞、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症故。有人称其为“脑中风”或“融卒中”。发病率高,而且死亡率和病残率亦高,是目
  • 索敬贤,王长坤,吴中学,刘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77-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认为高血压丘脑出血占整个脑出血的10—15%,但从CT检查在临床应用以来,其发病率已达20—35%。这说明过去靠临床症状和脑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丘脑出血上还有一定误差率。本文报告1例经CT检查证实的突然以脑室出血发病的丘脑出血,施行两侧脑室外引流术后治愈。
  • 徐谦,齐景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78-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高血压中脑出血为一少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生前临床确诊比较困难,常被误诊为大脑半球出血并发脑疝形成或继发性中脑出血,我院遇一例原发性中脑出血并有尸检证实,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柳某,女,56岁,家务,于1983年4月7日11时急诊入院。住院号831873,入院前7小时与家人吵架后感头晕头痛,一小时后神志不清伴右半侧肢体瘫痪、随即来院就医、途中出现呕吐及尿失禁,当时血压240/110毫米汞柱。
  • 陈永祥,丁罗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79-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无脉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血管疾患。国内自1929年Brown氏报告1例以来,迄今已逾250例,似有逐渐增多之趋势。鉴于国内对无脉病导致颈内动脉闭塞经病理解剖证实者为数很少,故报告1例如下: 临床资料女,27岁。两年前曾有1次突然昏倒,约经半小时清醒。来诊前1天早晨4时许,家人发现双眼发直,流涎:面无表情,问之不语,旋即昏倒。刺激时仅能发“哼哼”声,右侧肢体不能动。既往健康。
  • 林世和,吴家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80-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以下称GBS)的临床资料,已有较多的报导,而病理资料的报导,国内尚少。为探讨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以及其与临床的联系,本文拟对17例GBS的病理与临床资料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7例GBS均系我院病例。男10例,女7例,年龄6~44岁。临床表现为完全型(颅、脊神经均有损伤)16例,脊神经型1例。伴呼吸肌麻痹15例。除死于心脏骤停及呕血各1例外,均死于呼吸肌麻痹。发病至死亡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41天。
  • 张昀,高权,张柏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82-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旁正中网状结构系负责眼球侧方水平注视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小脑被盖部,该处受到损害则出现双眼水平注视运动障碍—凝视麻痹,在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收治1例表现旁正中网状结构综合征的轻症桥脑出血患者,报告如下。李某,男,23岁,1983年9月23日入院。平素健康,入院前十二天连日劳累,早晨起来感到左半身麻木、无力,仍照常工作。第三天出现右耳鸣、听力减退,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第五天两眼球活动受限,排尿困难。自发病以来无意识障碍,无发热。查体:神智清楚,内科检查正常。神经系统:精神状况良好,右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可以闭合上睑,右侧鼻唇沟变浅,不能鼓腮、示齿。
  • 孙世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8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但对其特殊型的报导极少,现将我们收治的几种特殊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报告如下。一、颅神经型男,20岁,患者于1982年4月18日感觉说话不清,翌日舌根发硬,咽下困难,饮水呛,手脚麻木,病情逐渐加重收我科住院。检查:体温36.6℃,血压110/80mmHg,脉搏98次/分。神志清晰,说话鼻音,右面神经核下瘫,软腭运动差,咽反射迟钝,四肢运动、感觉、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与脑膜刺激征。血白细胞8,800,发病后第8天腰穿,脑脊液细胞10/mm~3,蛋白20mg%。胸透、肝功正常。脑电图广泛轻度异常。诊断为颅神经型急性感染
  • 陈保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85-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于1977年7月至1983年8月,用隔日顿服大剂量强的松治疗再症肌无力(MG)60例(住院13例、门诊47例),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1.有横纹肌疲劳或无力症状;2.上述症状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多为上午轻下午重;3.新斯的明试验阳性。二、治疗对象:本组60例中女34例,男26例。年龄1~55岁。其中眼型34例,全身型24例(包括MG危象4例),球型2例。病程7天~13年。胸部X线检查均未发现胸腺肥大。
  • 张振和,王惠祥,纪振东,费立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88-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自1966年以来对10例重症肌无力病人施行胸腺切除术。现将我们的初步体会总结如下。本组病人男性3,女性7;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45岁。按Osserman分
  • 邱希尧,吴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90-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1982年1月至1983年10月我院神经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脑卒中200例的心电图变化,并讨论其发生来源与发病机理。资料分析一临床资料 1.本组200例中男性125例,女性75例,发病年龄最小41岁,最大87岁,平均64岁。 2.脑卒中200例的病型见表一。
  • 刘殿武,邵培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92-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小脑共济失调或称“急性共济失调”、“急性限局性小脑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临床症候群,病因可能与某种病毒直接侵袭或某种感染后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态反应有关。现将我科近20年来收治的13例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性别和年龄:本组病例,男8例、女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8岁。
  • 王士林,曹振,曹润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93-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瘤卒中是颅内肿瘤以脑血管病样为首发症状,临床上往往容易造成误诊,现将我们收治的五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五例瘤卒中,男4例,女1例。年龄:30~62岁,平均48.4岁。3例表现
  • 孙嘉斌,王之邦,徐培锡,葛茂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95-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给多发性硬化MS病人作颅脑CT扫描,发现非活动期脑内白质显示多发的密度减低区,恶化期增强造影显示病灶区密度增高。最近,我们应用CT检查3例临床诊断的多发性硬化。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例一:女性,30岁。以眩晕、复视、走路不稳于1984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1984年1月22日感冒一周后,突然出现右耳鸣、眩晕、呕吐,伴复视、走路不稳、低烧。检查:右眼视力减低,左眼
  • 张纪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96-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为一原发性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病程中以髓鞘脱失为主,轴突受累较轻。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多部位损害症状,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病程中缓解与复发为其特点。然而常由于本病的不典型的临床经过及症状,体征的多变,有时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 魏亚珍,高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98-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隐球菌(Cryptoccus neoformans)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真菌感染之一。现将我们遇到的九例报告如下:
  • 唐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轻型脑出血容易误诊为脑血栓,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脑梗塞误诊为脑出血的不多,现分析我们最近遇到的二例。 [例1]孙某,男,62岁,于21日晨3时许,在排尿中咳嗽之后,突然说话不清,旋即意识朦胧,在上肢活动不能,四肢强直,无呕吐和抽搐,以脑出血急诊收入院。既往患高血压病多年。查体:体温36.5℃、脉搏90次/分;血压200/120mmHg。双肺布满痰呜音,心脏听诊末闻及杂音,心律规整,肝脾未触及。
  • 汪曼素,张昀,常庆有,李桂龄,鞠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格林一巴利综合征(GBS),临床上较为常见,国内外报告较多。我科曾对108例成人GBS的临床分型、早期诊断、死亡与抢救问题作过论述。1958~1980年间我科收治重症GBS48例,19例施行气管切开用呼吸机,其中13例死亡,好转2例,治愈4例。1983年我科又收冶GBS26例,其中5例施行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这5例病人均在发病3~7天内入院,并于入院1~2天内行气管切开,带管最短7天,最长达180天,平均38天。5例中除1例未查心电外,其余4例心电均有心肌劳损。
  • 邱希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02-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60年代以来,从集中治疗(Intensive care unit.ICU)飞速发展的历史和冠心病治疗病房(Coronary care unit CCU)治疗心肌梗塞的卓越成就中得到启示,美国St.Francis General Hospital于1966年最先创设了中风集中治疗病房(Stroke intensive care unit S1CU),日本秋田县立脑血管病研究中心亦于1969年建立了脑卒中集中治疗部(S.C.U.Stroke care unit),对中风急性期病人实行集中管理和精心诊治,十多年来世界各地纷纷开展SICU工作,并发表了许多文章介绍他们的临床成绩和工作经验,对Slcu的目的和组成,工作和方法、作用和效果等进行了探讨,本文仅就近年有关文献加以综述介绍如后。
  • 谭方伦,赵仰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04-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占人口死亡率的第三位,仅次于心脏病和恶性肿瘤。我国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高于世界其它各国,其中70~90%为闭塞性脑血管病。近年来对本病的分类与治疗、诊断均有了新的发展,通用的分类为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延迟性可逆性缺血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DRIND,RIND),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已有三十年的历史,手术方式不断改进,但其原则主要是血运的重建(reconstructive)和建造(constructire)现将各种方法简介如下:
  • 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07-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脑血栓、脑栓塞引起脑血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统称为脑梗死(infarction)。根据脑血栓或脑栓塞的血管部位、脑组织坏死软化的范围,应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措施。一、大脑中动脉、稚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的治疗: 大脑中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可引起大脑或脑干的广泛坏死软化、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出现重度意识障碍,常可因脑疝而死亡,因此需要积极地进行治疗。
  • 周延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脊液检查是脑血管病辅助检查之一,合理的运用,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否则,也可能给病人带来麻烦,为此需注意以下事项,并客观地判断其诊断价值。一、在腰穿之前,首先应确定病人有无颅内压力增高,达可根据有无头痛、呕吐、嗜睡或昏迷等临床表现以及眼底有无郁血乳头等当可确定。如有明显的颅内高压,根据临床表现已能诊断者,则不宜腰穿,以免诱发脑疝或加重病情,已出现腑疝者腰穿是绝对禁忌的。
  • 李顺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内外科不少疾病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为了鉴别诊断,有时必须进行腰穿,除了测定颅内压力之外,主要是采集脑脊液进行化验检查。此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以防止枕大孔疝的发生。第一,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注意腰穿时的体位。在没有颅内压增高病人的腰穿,要求把病人摆放在躯干尽量前弯、膝关节向前上屈曲的体位,以使椎间隙开大,便于腰穿。此时腹腔脏器将处于淤血状态。
  • 葛茂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疝是由严重的颅压增高造成,是生命危险的信号。临床上以天幕疝及枕大孔疝最有意义。前者压迫中脑及动眼神经;后者压迫延脑,均能造成极其严重而危及生命的后果,皆需要积极抢救。方法如下: 一、一般处理:对出现脑疝的患者,应严密定期的进行观察,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及体温的变化,并限制液体入量,大约每天输入1500毫升定右,如有高烧、呕吐、多汗时酌情增加液体入量。
  • 姬子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是中风将要发生的重要先兆或警报,所以近十几年来引起医务界广泛的重视。TIA是由于脑局部缺血产生发作性神经系统症状,这种症状多数在数分或数小时内消失。确诊在椎基底动脉系统(VB TIA),应从三方面着手:(一) 发作时的症状:多数有眩晕,复视,构音障碍,失语,共济失调,一个或多个肢体无力,感觉麻木、异常或消失,可波及面和口周围,枕部头痛,完全或部分的双眼视力丧失,视野缺损,上睑下垂,单侧或双侧听力障碍,突然骤倒
  • 包礼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玻璃膜下出血(Subhyaloid.hemorrhage·SHH)又称为视网膜前出血,主要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文献记载发生率在4—20%之间。SAH伴发SHH时多为急性发病,头痛和呕吐、脑脊液压力高,说明SHH是急性高颅压的结果。其发生机制有二种说法:(1) 颅内压急骤增高,使视网膜静脉还流障碍淤滞出血。
  • 徐培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11-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纪某,男性,48岁,农民,因突然昏迷呕吐咖啡样物一天半,于1982年3月4日入院。患者于3月2日日间农业劳动一切如常,晚十时,突然两眼灼辣感,右侧头部和半身麻木,随即意识不清,鼾声。当晚送往当地医院,途中多次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用廿露醇等治疗无好转。于3月4日来我院。既往:高血压史5—6年,未坚持治疗。检查:中度昏迷,血压190/120,脉搏90次/分,体温37.8℃,呼吸24次/分,有时节律不匀。
  • 李怀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2): 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栓塞合并脑疝,单纯用保守治疗、死亡率很高,我科1983年2月用开颅减压术抢救成功一例,鉴于国内尚少有报导,现报告如下: 患者鞠某,女性、40岁,于1983年2月22日上午11时突然不会说话,右侧肢体偏瘫,尿失禁发病,当时在本地对症处理,下午2时入院。患风湿性心脏病已三年。入院时检查:精神萎靡,在中枢性面瘫,双眼向左共同偏视,双瞳孔等大,对光反应良好,右上肢屈曲,有抽动,肌张力增强,肌力“0”级,右Babinski氏征阳性,心尖博动弥散,可触及震颤,心尖区可闻及双期杂音、(Ⅳ级)粗糙,心电图表示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