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4-03-25
  

  • 全选
    |
  • 姬子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病学近几年来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生理、生化、流行病学和CT等新理论与新诊疗技术的应用,对促进脑血管病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有其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即使像CT、核磁共振这种先进诊断手段,也还需要从病理学来验证。六十年代我们对脑出血诊疗水平的提高,是从尸检后病理学的认识开始的、同心圆性硬化在全国已发现了十几例,有些脑血栓形成不仅脑内有其它脏器亦有这。也是通过尸检才能证明。十几年来我们的尸检率太低了!所以我们愿大声疾呼,大家来重视尸检工作,各级领导要大力支持,每个医生要将我们抢救无效死亡的每个病例,特别是诊断不清,疑难争论的病例力争作尸检以提高诊疗。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安脑牛黄片系长春市人民制药厂综合古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之共性研制成功的,1980年荣获国家银质奖的产品。该药取三方之长,选用广角粉、珍珠、牛黄等名贵药材,经现代科学方法,提取精制而成;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无名高热有良效;对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也有很好疗效。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花粉素”是用长白山人参等各种密源植物花粉,经科学方法将花粉的全部营养成分激活、转化各种氨基酸、维生素、酸类及矿物质。用最新工艺加工制成的高级营养剂。该剂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使消瘦者增加体重,对小儿的生长发育,老年身体衰弱,慢性心血管的防治,脑溢血,中风后遗症等均有明显效果。
  • 戴钦舜,赵泰基,刘相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13-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而后者又可分为颅外手术和颅内直接手术两种。近年来,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和治疗经验的积累,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的死亡率已大为减低,目前已成为处理动脉瘤的首选方法。我院自1963年以来,行颅内直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共45例,现报告如下:
  • 张广生,姬子卿,王晓梅,谭梅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14-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主要疾病之一,致残率、病死率高。我们对1974年3月至1981年10月的7年间,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首次住院治疗后存活的108例病人,作了门诊随访和信访。从中分析影响病人死亡及复发的主要因素。结果如下。
  • 巴士凡,徐贞国,赵长海,钟汪洋,王金祥,宋本华,张少泽,史科三,吕荣千,康铁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16-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照影是确诊脑血管闭塞常用的方法之一。现将我院近年来25例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疾病的资料就临床、治疗、脑血管造影关系做一讨论。临床资料分析 1.性别、年龄:25例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0岁1例、31~40岁10例、41~50岁3例、51~60岁11例。
  • 时立翰,郑治,戴建溪,黄春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18-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人民危害极大。积极防治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TIA、脑动脉硬化等之外,寻求一些客观指标,作为预测发病的危险因素,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我们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脂蛋白电泳和微循环进行了观察,以望找出部分客观指标。现报道如下:
  • 曹起龙,匡培根,马志忠,任素莲,刘卉明,曹丹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20-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3年来,对318例各型脑卒中,CT扫描阳性率达91.1%,其中脑出血全部阳性,脑梗塞86.4%阳性。为进一步提高诊断质量和合理使用CT扫描技术,对其中40例住院患者,临床和CT扫描的不符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 田新良,彭华卫,张玉玺,王渝滨,侯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22-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关于闭塞性脑血管病近期造影与临床关系报导不少,但晚期造影与临床关系如何?目前尚未见报导。笔者就近5年来收集到的一组颅内外动脉吻合术的住院病例,择其资料较为完整的40例小结如下。
  • 饶明俐,赵节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24-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小脑出血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对其警惕性不高,易将其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出血、椎基底动脉血栓等其他脑血管疾病,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兹将我科剖检证实的6例及存活的13例(其中9例经CT证实、4例为临床诊断)报告如下: 临床和病理资料性别:男13例,女6例。
  • 李永顺,王淑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27-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发性小脑出血生前即明确诊断的病例,文献罕有报道,国内材料大都为尸检所见,其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4.1~16.7%。现将我院经CT扫描11例,其中3例并经手术证实者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文11例,男5、女6,年龄31~81岁,其中30~40岁2例,41~50岁,0,51~60岁4例,61~70岁2例,71~80岁2例,81岁1例,平均59岁。
  • 周冠虹,宰春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邮电医院在上海同仁医院、上海长宁区职工业余大学、上海师范学院的协作下,从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变化和中风危险因素筛选两个方面建立了微电脑中风易患因子分析的模式,自1982年起用于中风发生前的预测和防治性建议。该研究通过高血压、中风等6组491例建立了血液流变学的先兆警告值,并对300例中风及其易患者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得出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7个主要的中风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逐步判别法处理,经微电脑对520例的判别,验证结果正确率为85%。
  • 杨左廉,朱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29-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常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Fisher根据临床特征结合病理学研究,由于脑深部的小灶梗死在临床上可引起各种综合征,构音困难笨拙手综合征(dysarthria-clumsy hand syndrome)就是其中一种。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伴手的笨拙及同侧面和肢体的轻度无力。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告2例如下: 例1,男性,61岁,右利。构音不清,右手笨拙,伴同侧肢体进行性无力12小时入院。
  • 鞠浩,包礼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30-1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75年至1981年共收治60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为SAH),其中76例不典型,占12.5%,现分组分析和讨论如下: 资料分析 1.起病伴偏瘫、意识障碍者51例,初诊多误诊为脑出血,另26例,女25例。
  • 李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32-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比较常见,根据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可确定诊断。但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者,诊断较为困难,发病开始有时误诊。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称本病)病例中,不典型者21例,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初诊为其它疾病,直到腰穿为血性脑脊液方确诊为“本病”共13例。
  • 贾树心,王宗辰,赵淑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33-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闭锁综合征(Lock-in Syndrome)是Plum和Poser在1966年首先提出的,主要是桥脑(基底部)腹侧部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受损而使大脑与桥及桥以下运动神经联系中断出现的一系列症候,故又有“桥脑腹侧综合征”之称,本症临床少见。病因多数报道是桥脑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本文一例系外伤性多发长管骨骨折手术整复后脂肪栓塞所致,现报告如下: 杨某某,男,30岁,工人。80年9月16日劳动中被吊车滑轮砸伤右下肢,伤后二小时送来医院。
  • 赵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34-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氏综合征,于1895年首先由Wallenberg氏报道,并经剖检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血栓所致,故又称为“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国内最早由张氏等首次报告,此后,刘氏等又相继报道过。本文就我科自1956年—1984年期间收治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66例,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 张咸亨,金京勋,何忠斌,王阿美,索耀华,贾修天,于志斌,袁有功,史科三,吕荣千,康铁江,崔振华,张连吉,刘志升,刘亚杰,王福基,周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36-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合1982年3月至1983年7月,长春市医院脑外科(甲组,9例)、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乙组,2例),空军吉林医院二外科(丙组,1例),3组共12例应用游离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资料,报告治疗中的初步体会。
  • 冉春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饥饿所致的腹痛及其发病机理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由饥饿引起的头痛尚未引起注意。现将我们所遇的1例报道如下: 朱××,男,34岁,教师。1968年起,出现饥饿时头痛,不进食头痛不能缓解,进食10分钟左右头痛消失。疼痛位于左额部,呈闪电样跳痛。持续至今,每于饥饿时均出现上述症状。1966~1969年先后三次见到外伤出血后便头晕,“心难受”,恶心,摔倒在地,人事不省,面色苍白,2~3分钟清醒。检查:神清语明,头皮及副鼻实无压痛,颞浅动脑无压痛,左额部有1×1厘米大小的区域有压痛。颈软,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 阳楚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38-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动静脉畸形(简称AVM)合并脑动脉瘤临床上比较少见,根据文献报告,发生率约占AVM的2.7~9.3,占动脉瘤的1.4,现将我院所见一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1岁,工人,于83年9月20日早晨做俯卧撑运动中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右侧肢体偏瘫和失语,伴意识障碍三天入院。就诊时呈嗜睡状,血压116/70mmHg,瞳孔对称等大,对光反应存在,双眼向左侧凝视,眼底正常,颈有抵抗感,右侧肢体完全性瘫痪和痛觉明显减退,腰穿脑脊液呈血性、压力300mmH_2O。
  • 高恒旺,李大杰,乔显芳,张文萃,翟允昌,纳民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40-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丘脑肿瘤是临床上少见的脑肿瘤之一。文献上报道为数不多。国内只有李氏2例成人的和罗氏85例儿童的丘脑肿瘤的报告。本文介绍我科近年所见的3例原发丘脑肿瘤,其中2例做了病理解剖,1例做了手术探查,经病理证实均为丘脑肿瘤。报告如下: 例1 李××,女,17岁,住院号:253031,病理号:2864。1982年4月30日入院,5月1日死亡。入院前6个月,无诱因出现右耳聋,4个月后有头疼、恶心、呕吐。
  • 陈久荣,赵焕铎,李厚泽,鞠彩珠,乔显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41-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别于青壮年,在脑血管造影X线解剖影像上也必然存在着某些特点,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文献中报告较少,故从我科近10年间的脑血管造影片中,选出正常脑血管造影片共198例,按年龄分三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老年人脑血管影像的特征,以供临床诊断参考。
  • 郎志谨,李福文,郑洪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43-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囊虫病又称猪囊尾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互通病(Zoonosis),广泛流行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囊虫可侵及人体多种组织与器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比较常见,约占60—96%,而且后果也最严重,可引起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以致丧失劳动力,危及生命。X线检查包括造影等,诊断价值有限,CT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脑囊虫病的诊断正确率。现将我院50例脑囊虫病的CT诊断情况做一分析报告。
  • 徐英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腓骨肌萎缩症常有家族史,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本病国内报导较少现将我院所见一例报告如下; 周某某,男,26岁,工人,于16岁起双小腿逐渐变细,近两年来肌萎缩更为显著,行走无力,尿急畸时有急进性尿失禁于1983年4月26日怀疑膀胱肿瘤住我院泌尿外科,经膀胱镜检查除外膀胱肿瘤而转入神经内科。否认结核病史,否认家族同类病史。
  • 李恭,赵琦,张英杰,郑京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46-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于1974年发现天麻注射液有比传统的镇静作用更强的镇痛作用现将经过十五个单位历时五年观察的460例神经痛症疗效报导如下: 对象和方法一、资料来源:由十五个单位协作,按规定条件共观察病例460例;三叉神经痛130例;坐骨神经痛148例;血管性头痛162例;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20例。
  • 王之邦,赵基恩,葛茂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48-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临床工作中,发现面部神经反射意义较大,尤其在脑血管疾病方面,更为突出。本文就半年中我科住院的16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做一面部神经反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供临床参考。临床资料我们对住院45岁以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加挑选,逐一进行面部神经反射的检查,其中包括脑出血54例,脑血栓形成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计164例。
  • 那卓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0-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肿瘤貌似脑血管样发病以脑出血居多,以脑血管关闭相对少,我们收治以血管关闭发病的三例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例1 女,56岁,该患于二年前晨醒后自右上下肢发麻,活动失灵,尿失禁,经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经住院治疗二个月后,右侧肢体麻木好转,尿便能自控,继续服用血管扩张剂。然而三个月后右侧肢体出现完全瘫痪,左侧肢体亦逐渐活动失灵,并伴有精神症状;强哭强笑,以脑血栓形成,假性球麻痹入院。
  • 陈清棠,傅希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1-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硬变患者由于门脉高压,经手术或自然形成门体分流引起持久性双下肢痉挛性力弱以至瘫痪者,称“肝性脊髓病”,最早由Zieve(1960)报告2例。此后才有陆续报导,但病例不多。我院自1975年至1983年共收治6例较典型的“肝性脊髓病”。为引起同道重视,特摘要报告如下。例1:患者田某,男,48岁,工人。病历号6739359。1960年出现消化道症状,未确诊。1967年底呕血,脾大肋下4指,诊断为“肝硬变”。69年11月行脾切除及脾肾静脉吻合术。70年开始有时出现两手不自主颤抖,有时脑子一阵阵“糊涂”。71年8月因持续2周嗜睡,按“肝昏迷”治疗好转。
  • 刘迪,张景盛,吕祖辉,张鹏儒,徐长岭,王立夫,白忠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在研制甘露醇、尿素—甘露醇以及甘油—抗坏血酸钠的基础上自1979年6月至1982年6月,又研制成甘油—山梨醇混合液,通过60例150次的临床观察,降压效果较为满意,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于下。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40,女20。年龄最小者8岁,最大者70岁。其中颅内肿瘤30例,颅脑损伤14例,三叉神经痛3例,高血压脑出血2例。后颅凹蛛网膜粘连10例,颅内转移癌1例。现将观察结果分述如下:
  • 贾树心,李顺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4-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时间内症状恶化的重症患者进行内科疗法效果不显或继续加剧时应积极采用大骨瓣内外减压术,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而且对机能的恢复也会有所帮助。我科用此法抢救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例Ⅰ,刘××,女,45岁。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74年10月3日活动中突然昏倒抽搐、右半身瘫。检查发现,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三级吹风样杂音,患者呈中等昏迷,口吐白沫,右上,下肢肌力0°,右巴宾斯基征(+)。血压120/80mmHg,脑脊液压力300mmH_2O,无色透明。诊断为左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
  • 孙继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外伤在无手术指征的情况下一般均采用保守治疗。但所需治疗时间长,病情恢复慢,甚至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我们对5名脑挫裂伤病人采用椎管内注氧疗法,疗效较为满意。与单纯用药物治疗相比较,一是收效快,二是治疗时间短,三是简便实用。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例病人,其中男3例,女2例。均以头部外伤入院。腰穿都为血性脑脊液,脑压在200~400毫米水柱。诊断为脑挫裂伤。
  • 崔振华,张连吉,刘志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50岁,既往患高血压,动脉硬化,风心病。82年2月4日晚饭中突然感到头晕,随即倒地不省人事,嘴歪,吐白沫,二便失禁。经某医院抢救24小时不见好转、诊断脑干出血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7,0℃,血压180/120mmHg、脉搏102次/分,呼吸浅表不规则。深昏迷,压眶无反应,项强(++)。双瞳孔缩小(1.5mm),对光反应差,无眼震。右上下肢完全偏瘫,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右Hoffmann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Chadock征阳性,踝震挛阳性。腰穿血性脑脊液,压力240mmH_2O,镜下红细胞部分萎缩。
  • 胡振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6-1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陈某某,男性,42岁。于1974年6月27日因失语,烦燥不安,呕吐伴右半身活动受限入院。检查:意识不清,压眶无反应,两侧瞳孔等大,光反应存在;双眼视乳头边清,无出血。动:静=2:3。右侧肢体软瘫,肌力零级。腱反射左右对称,右足Babinski′s征(+)。体温正常,脉搏62次/分,BP200/140mmHg无项强,两肺清、心音纯、律齐,腹平软,余正常。诊断:脑出血。治疗:给氧、冰帽、系统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6月29日双乳头边欠清晰,次日因有呼吸道梗阻表现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呼吸功能改善。7月1日双眼乳头边不清,高出2d,A:V=1:2,无出血、渗出。
  • 李克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硬膜外血肿形成后两周再次出血出现脑受压者少见。我院治疗一例,报告如下: 李某,女,24岁,教师。82年3月5日中午,骑自行车与汽车对撞,头身左侧着地,当即昏迷,1小时后入院。T36.2℃,P86次/分,Bp120/80。右额发际处有散在的小片状擦皮伤,左颞部略隆起,左耳有少许鲜血溢出,左锁骨骨折,右胫腓骨骨折。心、肺、腹、脊柱、骨盆及其余肢体均正常。
  • 许燊,郭荷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7-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刘某某,女,33岁,因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及失语一月余,左侧肢体活动受限三天于82年7月1日入院。患者于一月前突然右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逐渐加重,几天后不能行走及不能说话,但意识清楚,无头痛呕吐及大小便障碍。曾在某医院诊断“风心病、脑栓塞”,住院治疗25天略为好转出院,三天前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住我院。过去无咳嗽、咯血,心慌气短及浮肿史。
  • 刘惠民,李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椎病一般医生较为熟悉,但由其造成的跌落综合症(Drop attack syndrome)在我国报道较少。其主要表现是发作性双下肢无力,不伴意识改变,数分钟后多可自行起来,继续做以前的工作,发作后不遗留任何阳性体征。过去易误诊为猝倒症或运动不能性癫癎。我科近年来遇到2例,经治疗好转,现报告如下。例1,咸某某,男 42岁,工程师。患者1981年春无诱因时感到后颈部酸胀,83年3月在抬木材时突然腰及双膝关节疼痛,无力,随即跌倒。约5~6分钟后自己起来继续劳动无不适感。
  • 刘德方,汪月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60-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近来收住12例各型囊虫病患者进行丙硫苯咪唑治疗,其中二例合并严重休克,现报告如下: 例1 赵某某,女,31岁,以头痛、恶心、呕吐两年的主诉于1984年4月24日入院治疗。两年前“感冒”后感头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剧痛,伴恶心、呕吐。腰穿颅内压240mmH_2O。同时在颜面部发现四个黄豆大肿物,活检证实为囊虫结节。既往无特殊记载。体格检查:T37℃,BP100/70mmHg。
  • 刘泉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情况大脑右半球病变是不会出现失语症。作者遇见一例右利手右侧颞叶星状细胞瘤发生瘤内出血卒中后出现失语症的患儿。今报道如下。女性,13岁,从1983年8月上旬起有头痛,为阵发性全头胀痛,痛时伴呕吐,非喷射性。无畏寒发烧、抽搐、偏瘫史。行走运动正常‘记忆力理解力良好,说话构音声调完全正常,自行诉说病史。入院时神清、安静,生命体征正常,除双眼底有高度水肿外,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 韩成武,高恒旺,张文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临床上容易诊断。但类似脊髓肿瘤样的脊髓空洞症并不多见,而且容易误诊。作者迂到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王某某、男、31岁。以双上肢无力肌肉萎缩、双下肢走路困难6年于一九八三年十月廿七日入院。患者于一九七七年八月份开始出现颈后部疼痛,伴有双肩背疼痛,乃将砖烧热敷于背上。皮被烫破而不觉疼痛。两年后发现双手无力,肌肉萎缩,以左侧为重。左下肢发沉,尚能行走。能骑自行车。一九八二年冬穿衣费劲,不能骑车。
  • 王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62-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一:杨某,男,因枕部疼痛于1982年12月6日晨起时觉双侧颈部剧烈刺痛,向枕部放散,右侧明显。颈部活动受限。服一般止痛药无效。否认外伤史。查体:血压130/90mmHg,颈部活动受限。双侧风池穴处有明显压痛,枕后部肌肉紧张。双侧Hoffmann氏征阴性。生理反射对称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
  • 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63-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由于发病急,病情危重,并常常反复发生,因而在治疗方面,已成为神经内外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内科治疗尽管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部分病例需采用手术办法来进行根治。但是,就我国多数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特别是基层医院,其主要治疗手段仍是内科治疗。
  • 张秉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癎大发作持续状态是一种全身性抽搐连续发作的状态,即在间歇期中其神志仍不清。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救治,则死亡率和病残率是很高的,因此应抢救处理。 (一) 选择具有速效抗痫药,尽快控制发作 (1) 安定为首选的药物,它使大发作状态在2~10分钟可以停止。
  • 邱希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无动性缄默(Akinetic mutism)是临床上一种颇为常见、但较特殊的意识障碍。它的病理机制是:由于上部脑干网状结构或间脑的部分损害,使得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iting system, ARAS)传导功能不全,大脑皮质得不到来自ARAS足够的兴奋性冲动,因此导致病人意识水平降低,意识内容丧失、只保留不自主的眼球活动和脑干神经元的一些反射性活动。
  • Charles O Hershey,王寅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66-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美国Alzheimer型痴呆(ATD)占65岁以上患病人数的11%,为最普通死因的第四或第五位,痴呆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已明瞭,但多数病因至今未明。在研究老年斑时发现矽和铝与Alzheimer氏病(AD)有联系。Crapper等发现脑组织铝含量增高,但未为其他学者证实。有文献报导一例与锰中毒引起类似锥体外系症状的AD一样的锰含量增高。锌缺乏也认为是ATD一个原因。我们测定了各种神经系统及内科疾病患者脑脊液多种微量元素,加以研究。
  • 陈福春,张维平,佟蕴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 167-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是罕见的胚胎性肿瘤,此瘤可位于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壁及鞍上区。本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合并良性畸胎瘤。病例摘要董某某,男,18岁。该患于1983年8月26日起头痛、咽痛、发热,体温38.2℃,白细胞12,000/mm~3,于某卫生所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消炎、对症治疗后,体温正常,头痛减轻。入院前一天头痛阵发性加剧,呈刀割样疼痛,伴非喷射性呕吐二次,以“脑炎”收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