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4-04-25
  

  • 全选
    |
  • 王耀山,郭丽娜,陈继红,胡瑞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69-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0年7月至1984年3月共收治包裹性脑出血72例,其诊断依据是:(1)突然发病,表现头痛、意识障碍或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定位体征。(2)CT扫描见脑实质内有高密度血肿,血肿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3)病后3天内腰椎穿刺,脑脊液无色透明。现将72例临床资料及CT所见分析如下。
  • 邹慧玲,李英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CT检查的开展,对小脑出血的诊断率大大提高。现将我院在1984年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15岁,于1984年3月20日入院。入院前一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头晕呕吐10余次/日,转头时加剧,并感上腹部不适,无发热及腹泻,门诊以“急性胃炎”收入儿科。入院后,上述症状加重,并吐咖啡样物约50ml。第三日始出现站立及步态不稳,喜左侧卧位,始终无头痛及耳鸣。既往健康,否认外伤史,查体:发育正常,消瘦,左侧卧位。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应存在,无眼球浮动及分离斜视,无眼震,眼底检查正常。
  • 戴钦舜,岳武,周友林,杨富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72-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60年1月~1983年5月我科共收治经手术证实外伤性颅内血肿1143例,为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提高疗效,现总结经验教训如下: 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和损伤关系:男性974例,女性169例,男、女为1:0.17,15岁以下的血肿145例,16~59岁915例,60岁以上83例,以青壮年居多。
  • 宰春和,窦林平,张志雄,张剑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74-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风发病急,病情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存活者也大多留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失语等神经症状,需要继续治疗。由于医院床位不足,恢复费时,恢复期治疗需在院外进行;但对此病的康复医学知识尚未普及,或因家庭经济、劳力、交通等因素,许多病员实际上未获得适当的治疗,有的则待其“自然恢复”。
  • 朱洪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院收治一例全身瘫痪性舞蹈病,报告如下:患者女性,13岁,学生,1984年3月18日入院。入院前两周出现四肢游走性关节痛疼,皮下结节红斑,伴全身不自主运动,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不能站立,不随意运动干扰睡眠。检查:神清,颅神经(一),双眼底(一),言语不清。不时出现蹙额,举眉厥嘴微笑,吐舌,歪嘴等怪相。紧随面部不随意运动出现头后仰,四肢不自主急速舞动,手指合拢呈勺状,足蹠屈,踝外展,扭腰,持续1~2分钟,继之间歇5~10分钟,反复出现。
  • 徐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77-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延髓外侧综合征在神经科较常见,但对其认识还不一致。本文根据24例延髓外侧综合征临床病例的分析,探讨其诊断标准及病因等有关问题。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本组选择有吞咽困难及/或构音障碍等延髓麻痹,合并有痛觉、温度觉障碍、共济失调、霍纳综合征等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或交感纤维通路等脑干背外侧的结构受损表现者,诊断为延髓外侧综合征。
  • 魏正新,胡维铭,郑伯仁,孙庭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79-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综合症。临床上并不少见,我们自1978年1月至1983年7月间,系统的观察了120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 谢惠君,范俊,孟昭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81-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65~1982年期间收治14例急性脑率中死亡患者。生前心电图检查和观察,死后脑和心脏局解所得资料对卒中时心电图变化的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文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24~83岁,住院1~109天,死前均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 何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84-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烟雾病(Moyamoya)并非少见,文献报告占儿童脑血管病的4—6%。笔者对1981年5月至1982年4月我院收治的14例儿童偏瘫和3例难以控制的儿童癫痫患者作了脑血管造影,证实8例为烟雾病。其中7例为儿童偏瘫,1例为癫痫发作的患者。经内科治疗,近期疗效均良好,现报告如下:
  • 孙素华,郭宝仁,高恒旺,陈淑兰,张文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86-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症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在欧美相当多见,而在我国过去曾认为极为少见,近年来由于对本病认识水平的提高,报道日渐增多。目前对该病虽无特效疗法,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很关键的问题,现仅就作者观察的137例临床病例分析如下:
  • 罗德儒,杭振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88-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癌病(脑膜脑癌病)是恶性肿瘤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少见形式,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常不易诊断,我院经尸解证实为脑膜癌病者7例(其中一例曾以个案形式报告)。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并略加讨论。
  • 张昱,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90-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癌病即由系统癌弥散性或限局性脑和脊髓膜的浸润,其神经症状较为复杂,可表现脑、颅神经、脊神经损害等三组症状。临床诊断常常是困难的。我科经剖检证实的脑膜癌病2例,报告如下: 例1:男,45岁,于半年前出现左上肢麻木,逐渐四肢无力,不能行走。入院前一周出现头痛,呕吐,有时糊涂。
  • 常庆有,包礼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91-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简称OPCA)是一种较少见疾病,我科自1972至1983年11年间共收治20例,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6例,女4例,男:女为4比1。年龄34~35岁2例、36~40岁2例、41~45岁5例、46~50岁7例、51~55岁3例,56~60岁1例,平均年龄45.6岁,40岁以上16例,占80%。
  • 陈久荣,李厚泽,吕晶,赵焕铎,张范昌,陈宝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93-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在82年4月为两个养老院及部分门诊健康老人共184名进行了身体检查,在检查前,对每位老人,均曾详细询问有无糖尿病、TIA、脑血栓形成、脑出血、颅脑损伤及脊柱损伤等病史,并参阅了养老院卫生所的病历资料。再由两名以上医生共同认定确无神经系统疾病者(脑血管硬化不能除外)共107例,现就其神经系统的一些情况进行讨论,供临床工作的参考。
  • 郑履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95-1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已为人们所熟知的垂体腺瘤急性出血性梗死,即垂体卒中,并不多见。而手术中才被发现的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形式的垂体腺瘤出血,却常见得多。国外文献中对垂体腺瘤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已有较多的讨论。本文目的在于分析讨论垂体腺瘤出血的发生率、分类以及出血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症状等诸因素的关系。
  • 刘岌虹,刘岌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格林—巴利合并视神经乳头水肿的病例,国外报导极少,国内至今尚无报导。现将我们见到的1例报导如下。吴某某、女、40岁、工人。1982年10月26日突然感觉全身发凉,头轻微疼痛,尤呕吐。同时觉双下肢发沉,但不影响工作。次日晨起发现眼睛闭不上,右侧重。吃饭时右口角漏饭。第三日感觉手尖发麻,并向上肢近端发展。第四日双下肢已不能行走,不能翻身。第八日开始说话不清,喝水呛。同时有轻微地呼吸困难。检查所见: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双额纹消失,双眼闭不上,双鼻唇沟浅,鼓腮不能,双软腭活动弱,双咽反射迟钝。双下肢肌力Ⅱ—Ⅲ级。
  • 张朝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吡喹酮对于治疗猪囊虫病的疗效是显著的,但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反应却很多。其中,最严重且能危及生命的是高颅压症。我们在应用吡喹酮治疗人体猪囊虫病140例的过程中有7例出现了典型的高颅压症,经约物治疗有5例症状缓解;有1例应用脱水剂及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在慢性枕大孔疝期开颅减压;有1例女性患者,在服用吡喹酮期间出现头痛,呕吐症状,经降颅压,激素治疗症状缓解,但在服药第一疗程结束后第40天突然发生枕大孔疝死亡。
  • 王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1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有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给大剂量降压药物;静脉输入高粘稠性药物;加速血液凝固性药物等,均可能促发老年人脑血栓形成。作者在临床上曾先后遇到7例老年人应用上述药物促发脑血栓形成。因此,对患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在选用药物及剂量治疗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 侯辉光,赵忠新,饶治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0-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慢性腰腿痛首当其冲的病种,又以坐骨神经痛表现者常见,与某些腰腿痛疾患往往难以鉴别,亟待寻求简易安全而有用的辅助诊断方法。有鉴于此,我科近5年来采用有机碘化合物水溶制剂对上述二病患者74例进行终池(腰骶段椎管)造影,对诊断帮助颇大,特简介于下。
  • 张成,张庆林,张新延,庞琦,李培,张遵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1-2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CT扫描检查在临床上较广泛的应用,脑室内出血已能在术前作出明确的诊断,因而脑室体外引流就可成为治疗脑室内出血首选的方法。我院自1983年5月以来,采用CT扫描诊断脑室内出血并行脑室体外引流共6例,其中死亡2例,存活4例。在存活的病例中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本组病例与其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 周清潮,陈宜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4-2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舞蹈病又名Sydenham氏舞蹈病,由Sydenham氏(1686)首先描述而得名,现将我科1974~1984年间收治的22例加以分析,并对病因,诊断治疗等加以重点讨论。
  • 侯菊生,刘永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5-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肿瘤与眼部关系密切,在解剖上,颅神经有一半与眼部有关,半数以上的颅内疾患可有眼部症状和体征。有些颅内肿瘤由于首发症状在眼部而较长时间被漏诊或误诊,临床上屡见不鲜。我院自1974—1983年11月共收治颅内肿瘤407例,有53例曾被误诊为眼部疾患,有的造成失明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其误诊原因及如何预防加以讨论。
  • 刘学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华医学会济宁分会举办的“神经病学报告会”,于1984年5月25日~6月6日在济宁市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342名是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各医学院校、医疗和科研单位的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讲师。参加讲授的专家、教授是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重庆、武汉、苏州、哈尔滨、长春、沈阳、青岛和济南,共23名。讲授的内容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神经病理、神经放射、神经药物、神经生化等42个课题,所讲授的课题均用大量的幻灯片教学。
  • 史家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病首先由铃木1960年报导。脑血管造影时发现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似烟雾状,故而得名。我们收治2例报告如下。例1:韩××,男,21岁,未婚,山东栖霞人。因右侧肢体反复活动失灵于82年7月25日入院。病者于入院前2天晨起时突然感头痛头昏,以左前额部疼痛明显,同时伴有右侧肢体麻木无力,约4~5分钟后症状自行缓解,次日在田间劳动时上述症状复发一次,程度性质大体相同。
  • 顾永星,陈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7-2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上颈椎以及该区域脑、脊髓畸形、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五年来我科收治三例颅底凹陷症报告如下: 例1:女性、57岁,左半边头面部烧灼样痛已4年余加重1年。左上肢麻木,活动受限,持物不能,左下肢行走不便半年,曾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 孙凤兰,迟效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院收冶三例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陪拉格病,其中二例有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一例以癫痫样发作为首发症状,均用大量烟酸治疗。现报告如下: 例1:王××,男,38岁,因发作性抽搐3年,发呆、手足麻木1年,四肢僵硬,活动失灵14天于1983年6月13日入院。该患于70年前后开始经常饮酒,近3—4年每日饮酒1斤以上。80年6月在活动中突然跌倒,神志不清,口吐白沫,两眼上翻,四肢强直,约3—5分钟自行绂解。本单位医院诊断为“癫痫”,口服“苯妥英钠”后仍有类似发作。81年11月自诉手足麻木不久家人发现表情呆滞,语言笨拙,口吃、动作迟缓、有时四肢颤抖。
  • 吕海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16岁,男,学生。于1981年8月开始食欲减退。四个月后头、颈疼,右耳重听,时有腹痛。1982年2月头痛加剧,住当地医院,腰穿脑脊液未见异常,用青、链霉素治疗无效。至5月左右颌下出现一肿物,活动度大,血沉快,当地医院诊断颈淋巴腺结核,抗痨治疗两月症状不好转。颈疼、腹疼加重,日渐消瘦,入院前一个月全身疼痛,不能下床活动。半月来吞咽困难。门诊腰穿颅压210mmH_2O,常规化验正常。于1982年8月14月入院。
  • 李受祥,杨德平,李伟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09-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20岁,81年10月因头痛、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视物不清,在某医院诊断为颅咽管瘤行手术治疗。术后一周拆线刀口愈合尚好而出院,出院后头痛消失,视力恢复正常,能参加一般农业生产。于82年又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右眼视物不清,诊断为颅咽管瘤术后复发来我院治疗。查体:体温37℃,脉搏82次/分,血压120/80,神清,语明,颅神经见眼球向左侧活动受限。
  • 王麦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引起脑梗塞的最常见原因是脑血管本身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速度的改变。本文报告一例饮酒后游泳引起急性脑梗塞。患者男性40岁。饮酒后游泳中突然右侧头痛、右眼失明、下肢无力半小时,于1982年7月2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一天未饮酒游泳无何不适。此次下海前饮酒约100ml,入水20分钟出现右侧头痛,右眼视物模糊,继而失明,双上肢麻木,下肢无力,行动困难。既往健康,血压130/90,吸烟,少量饮酒。检查:体温37℃,脉搏96次,血压160/100。
  • 胡志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0-2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性脑膜炎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典型病例多能及时早期诊断。但少数病例经过不典型或伴有并发症,常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甚至延误诊断及治疗。我们曾遇一例以卒中形式起病,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蛋白明显增高,经剖检证实为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血管炎1例报告如下: 男,25岁,1983年4月13日入院。
  • 韩茹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1-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萎缩性肌强直(Myotonia Atrophica)比较少见,现将临床工作中收治的两例报告如下: 例一:男,47岁,20年前打兰球时额部被球撞击伤,当时视物不清,三个月后右眼发生白内障,四年后左限亦出现白内障。十年后突然右下肢不能抬起,数秒钟后缓解。以后有时双手提麻袋或用力握物时,两手不能随意搿开,每遇天冷症状加重,喝水有时从鼻孔呛出,说话鼻音,伴有脱发,性欲下降。
  • 侯辉光,邵京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少数幕上脑脓肿与脑梗塞即使经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仍难鉴别,今将我院近一年所遇到的酷似脑血栓形成的3例简介如下。例1 王××,男,70岁。已有高血压病史5年,因逐渐加重左侧肢体活动困难,语言欠清3天于1983年9月8日入院。血压150/90,左侧中枢性面、舌轻偏瘫,眼底仅见动脉硬化征。经活血化淤治疗,症状加重,并嗜睡。体温一直正常。血沉24mm/h。
  • 徐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Leber氏病是家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主要好发于男性。国内报告都为单纯性视神经损害,我们收治两个家族共8例:同时伴有其它神经损害,报告如下: 例1,张××,男,18岁,住院号831831,1983年4月6日入院,1983年5月26日出院,10年前发现四肢活动乏力,1年后双下肢出现肌萎缩并逐渐向上发展,以后全身出现肌萎缩。
  • 徐玉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3-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asis)又称为Von Recklinghausen氏病。典型病例国内报导较少,现将我院遇到的两例报告于下: 例1,韩××,女,37岁,于1981年5月入院。患者自幼右眼向前凸出,随年龄之增长而加重,伴视物模糊。8年前感双上肢麻木无力,不久即出现腰部不适,双下肢麻木并软弱无力。
  • 金永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4-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僵人综合征(Stiff—man Syndrome)是1956年Moersch与Woltmon首先描写和定名的。本病国内外报导不多,我们收治1例,报告如下: 黄某某,男性,56岁,农民,1981年9月5日入院。1981年8月初,患者挑水时,不注意腰部扭伤,此后下肢活动失灵,行动不便,不能参加体力劳动,经针刺,中药等治疗20天,病情稍好转。
  • 刘学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鞘瘤是从雪旺(Schwann)氏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一般为单发,多发者少见,我院自1979年以来,共收治神经鞘瘤19例,其中一例为多发,现报告如下: 男,60岁。患者在20年前,曾在右大腿外侧皮下生长一似鸡蛋大小肿物,因疼痛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入院前几个月,又发现在左锁骨上窝和身体其他部位数个肿瘤,来我院肿瘤科就诊,经肿物局部穿刺活检,疑神经鞘瘤,于1983年6月28日入院。
  • 梁玉宏,肖镇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6-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纤维肌肉发育异常(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是一种动脉壁的节段性非粥样硬化和非炎症性血管病,全身主要动脉均可受累,以肾动脉最常见,是肾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Leadbetter(1938)等首次报告了肾动脉FMD,此后陆续在肾动脉以外的动脉也有发现。自从Palubinskas(1964)等首先在颈动脉造影发现以来,至今欧美文献已报告脑动脉FMD约300例,占全部FMD的0.27%,是脑血管病的一种不可忽略的病因。
  • 姬子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19-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俗称中风)是危害人民健康极大的疾病之一。它具有一快,四高,一慢的特点:即发病快、发病率、死亡率、残废率、复发率高,恢复慢。中风往往发病突然,没有预兆,有时几小时内死亡;它的发病率我国去年按WHO方案七城市的流行病学普查结果居世界各国高位,北京,哈尔滨的发病率据说高于日本,初步估计我国有上千万人曾患过中风,比冠心病高3~4倍。中风得病后约有1/3患者可能在一个月内死亡,另1/3患者在2~3年内死亡,占各种疾病死亡之首。
  • 葛茂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除脑强直及除皮层均为颅内压增高失代偿阶段或急性脑病所出现的危险征象。前者尤重,常合并意识、循环及呼吸障碍,并常常迅速招致死亡。正常情况下一定区域的大脑皮层、小脑、锥体外系及脑干网状结构对肌张力的维持及运动的协调均有重要作用,脑干网状结构中有下行抑制系统及下行加强系统,下行抑制系统主要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区,当其兴奋时,四肢肌张力降低,这种抑制作用可为大脑皮层及小脑所加强。
  • 赵仰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垂体腺瘤是一种较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8.0~17.8%,一般约占10%。神经外科专著中通常描述垂体腺瘤的诊断中虽然也提到内分泌的症状,但大多仍以视力视野改变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50年代以后,由于内分泌学、放射学诊断的进展及手术显微镜的应用,使垂体腺瘤大多有机会在视力视野改变之前,有的甚至在微腺瘤阶段即作出诊断。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对于过去在出现视力视野改变之后才作出诊断来讲,在视力视野改变之前依靠内分泌症状即作出诊断可称之为早期诊断。但实际上神经外科临床不少垂体腺瘤已有视力视野改变。这不但需要神经内外科医生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其它专科医生的密切协作。为此必须重视内分泌症状。
  • 赵素文,冯孟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4): 223-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住院号24697、男、48岁。农民。以突然眩晕,呕吐18天,耳聋一周于1982年4月17日入院。18天前无任何诱因,突感头晕、耳鸣、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站立、走路不稳,活动时加重。病后18天入某院,上述症状不见好转。且耳鸣加重,并出现耳聋、表情淡漠。住院后曾作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具体未介绍),外观微混,潘氏试验(廿),五管糖为40~50%mg,白细胞750/mm~3,中性为10%、淋巴细胞为90%,而以病脑转来我院。病人来从无发冷发热,头痛及抽搐发作。食欲佳,二便正常。否认有外伤及中耳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