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5-04-25
  

  • 全选
    |
  • 马志忠,匡培根,朱克,陈巨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69-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17例多发性颈内动脉多发狭窄—闭塞症,临床表现颅内出血11例,脑局部缺血6例。脑血管造影,14例脑底显异常血管网和颈内动脉1—2段狭窄与闭塞,2例C_(1.2)狭窄,1例C_(1.2)闭塞。并讨论了狭窄、闭塞的原因、侧枝循环的形成与治疗等问题。
  • 姜国鑫,陈汉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72-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33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自然史、早期病死率和长期生存率作了回顾性研究。
  • 汤洪川,曹起龙,蒲传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75-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30例幕上脑梗塞病人的临床和CT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脑梗塞经CT证实动态发病为43%,静志发病为57%。脑梗塞在发病3~7天内CT检查阳性率最高。
  • 宣秀兰,张淑琴,张海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75-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患者侯××,女,22岁,1981年12月28日入院。该患为初产妇,孕足月,入院前三天午后十三时出现宫缩,凌晨三时出现头痛,发烧(体温38℃),伴有呕吐。次日九时出现癫痫发作,发作时意识不清,牙关紧闭,面色发绀,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十分钟内发作两次,第二次发作后病人意识不清陷入昏迷状态。住院后给予甘露醇,高渗糖静注,于当晚五时许经吸引器助产,娩出一男性畸形儿(脑积水)产后血量不多,当夜未发生抽搐,第三天又抽搐两次,体温高达40℃,并出现右侧肢体瘫痪,尿潴留。体格检查:昏迷状态,T39℃,R24次/分,BP130/90mmHg。右膝关节处、左足背部可见0.7×1.0cm三块瘀斑,球结合膜高度水肿,右眼球结合膜充血,额部皮肤浮肿有指压痕,右上肺呼吸音粗糙,脾可能及边缘,质软,双下肢无浮肿。
  • 李珊,姜宝善,刘进军,吴星,鲁少琴,郑霞,周绍才,孙守宝,齐秀芬,刘光远,孙菲,吕德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78-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28例脑卒中患者的CSF Ig进行观察,并报告72例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的CSF Ig的正常值。认为CSF Ig浓度与血清Ig浓度无关,患者的CSF与血清的Ig亦无关。CSF Ig不能作为两类卒中的鉴别方法,但CSF Ig之绝对值高低似可作为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的客观标志之一。
  • 林世和,江新梅,王石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80-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扫描电镜和光镜对比方法观察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和纤维增生期的病理改变,纤维增生以蛛网膜下腔血管周围明显,其次是蛛网膜和小梁。
  • 陈曼娥,许民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82-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50例小舞蹈病病因,除风湿病外,同时还发现有腮腺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中毒性菌痢,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等。从皮质类固醇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来看本病符合变态反应免疫性疾病,故在治疗上既应重视病因疗法,也要重视发病学疗法。
  • 马苓菲,马黛龄,张文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后动脉梗塞临床报道较少,而经CT扫描证实者,国内尚未见报导。现将本组九例临床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九例中男性7例(77.7%),女性2例(22.2%)。年龄20~50岁1例,50~60岁8例占88.8%。既往有高血压史4例,动脉硬化7例。症状和体征列表如下:
  • 李福如,李收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85-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梗塞(Hypertensive cerebral infarction)的临床表现与高血压脑出血在没有CT检查的条件下有时难以区别,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从1973年1月至1984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725例中资料较完整的、诊断为高血压脑梗塞的46例分析如下:
  • 侯辉光,周晖,宋协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86-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对人类,特别对老年人的生命威胁已众所周知;首次脑卒中幸存者与日俱增,但很难避免复发。据记述,复发率占全部脑卒中的16~37%,而缺血性者2~5年内复发在20%~40%之间,且预后较首次差。因此,对复发的研究应引起重视。兹将我院近7年来在急诊室所遇268例分析于下。
  • 郑彩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88-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为手术绝对适应症,予后良好。但发生于老年患者,往往因症状不典型而延迟诊断,尤其未追溯到外伤史者易被忽略。为及时准确诊断,将我院十年来收治的五例貌似脑血管病的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报告如下,并结合同期收治的14例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病案,提几点体会。
  • 王明礼,牛福忠,周凤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90-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青壮年脑梗塞病人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预后,我们选择了16~39岁脑梗塞的住院病人35例,并做了14例随访,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选自我科1977~1984年间收治的16~39岁脑梗塞(可除外脑栓塞)住院病人38例,资料完整,住院治疗达二周以上者35例。占同期住院脑梗塞的7%。
  • 明焕斌,陈士谟,赵基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92-1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白血病治疗方法的进步,患者生命得以延长,因此神经系统白血病在临床上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本文结合我院自1968.1—1982.12月15年间共收治的24例神经系统白血病作一分析,讨论临床表现与有关诊断方面的经验教训。一般资料一,发病率:神经系统白血病(24例)占同期白血病住院病人(364例)的6.6%。
  • 张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94-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今将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从1979年至1982年收治病人中,资料完整的四十五岁以下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例作一分析,并讨论其病因、临床特点及予后。
  • 陈士谟,曲松滨,赵庆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96-1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83年10月至85年3月近一年半时间内收治经CT证实为原发性桥脑出血4例,其中1例死亡、3例经治疗存活(其中1例已报导过)。4例中1例出血量为7ml救治无效死亡。存活的3例出血量分别为5.9ml、4.6ml和3.7ml,经积极治疗好转,现报告如下。例1 王某、女、56岁、已婚,病者于83年10月20日在与人谈话时突感头晕、随即呕吐,并感左面部麻木、左侧肢体无力并麻木感,同时有耳鸣。
  • 谭英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吉林省第五届神经内科学术会议於1985年10月5~7日在长春召开,来自吉林省各市、县、自治州、厂矿、部队及大专医学院校学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百余人,黑龙江省也派出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95篇,其中脑血管病39篇。在脑血管病的论文中有:吉林省脑血管病的流行病调查;气象、温度、湿度对脑血管病的关系;应用CT和病理结合发现过去在临床上难以识别的病种如,脑干出血、双侧同时脑出血、脑叶出血、腔隙性便塞、脑干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干梗塞,闭镇综合症等。在病因研究上报告了对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的研究,以及对颈椎病的临床和治疗效果的总结。此外,关于癫痫、脊髓疾病及周围神经病等亦有多篇报告。会议期间与会者以“双百”精神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展开了热烈讨论,有问有答,会议开得生动活泼。大家都反应这次会议从上届会议以后吉林省神经内科工作者在神经内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表示要再接再励为完成党所制定的“七五”规划而努力。
  • 徐姜定,金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198-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是严重并发症,也是引起致命的危险因素。本科从1975年至1982年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与脑梗塞)的住院病人中经过筛选,资料比较完整的165例中统计,合并消化道出血为34例,其中脑出血55例并发出血19例,脑梗塞110例并发出血15例。
  • 唐成治,杨凤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00-2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从1978年1月~1983年6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67例。其中误诊或延误诊断者13例。这同国外报告误诊率相近似。本文对5例误诊原因提出讨论。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者例一,女性,23岁。因上腹部疼痛三天,行走时不慎跌倒,随即呕吐咖啡样物约800毫升,于82年9月17日17时急诊入院。
  • 陆彬如,李树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02-2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80年3月—1984年5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80例,占同期住院急性脑血管疾病940例的8.5%,仅次于脑梗塞和脑出血,居急性脑血管病的第三位。SAH急性期的再出血及死亡率均较高,为观察6-氨基己酸(EACA)对SAH的疗效,我们自1980年3月以来,对73例SAH病例除内科常规治疗外无选择地选用EACA治疗,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郑履平,朱祯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04-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医源性颅内动脉瘤是损伤性动脉瘤的一种,系因手术操作损伤颅内动脉所致。此类动脉瘤甚少见,迄今为止国外文献中报导过22例,国内尚未见有报导。本文对有关文献进行系统复习,并结合我们所遇到的2例病人讨论有关医源性颅内动脉瘤的一些临床问题。病例报告例1,李××,男性,34岁,因头痛3年,双眼视力进行性减退2年于1970年10月6日入院。
  • 庞治兴,李桂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06-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Alzheimer型老年前期痴呆是老年性精神病的一个类型、其临床较为少见,现将我院神经内科,近一年住院经脑CT扫描证实者3例报告如下: 例:女性,60岁。一年前则表现多疑,称爱人有外遇,且将家中的东西送给了别人。拒食爱人做的饭菜,怕有毒药。认为爱人做鬼脸恫吓她,想要用棉被堵死她。情绪苦闷低沉,偶而出现自杀念头。
  • 鲍晓林,李贵阁,李莹,张淑琴,常庆有,战士发,李桂龄,邬英全,刘国相,冷长春,刘淑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治痫灵是在中西医相结合的基础上研制成的抗癫痫药物,历经十余年的临床应用观察,认为具有副作用小疗效高的特点。本文总结326例疗效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年龄:在4个月至81岁(只1例)之间。性别:男174例,女152例。
  • 周起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侧内囊梗塞,由于梗塞范围及侧枝循环代偿的情况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较为复杂,诊断有一定困难。作者遇到二例经CT证实报告如下: 例1:男63岁,84年1月6日以“右肢体失灵,不能行走半月”为主诉入院。该患于83年12月22日上午走路时,自感右侧肢体无力,行走困难,口角右偏。无头痛呕吐。翌日晨起不能行走,右上肢不能活动,右下肢可以活动。
  • 张述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09-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钱××女性,76岁,子85年1月2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三天因生气后突然言语不清,走路不稳,半小时后出现呕吐,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但无意识障碍及抽搐,无尿便失禁。既往高血压病史数年。查体血压200/120mmHg,神志清楚,对话欠清。双额纹对称,眼裂等大眼位居中,两瞳孔约3mm。光反射灵敏,眼底视乳头界清,右眼闭合力弱,右鼻唇沟浅,舌伸偏右,示齿时口角歪向左侧,两侧软腭上举有力。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上下肢肌力正常,右上下肢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右侧Babinski征(+)、右Chaddockis征(+),右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深感觉正常。
  • 方亨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烟雾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或脑底动脉环闭塞症。易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缺血发作,并发脑出血者较为罕见。现将我们收治的烟雾病并发脑出血一例报告如下: 孙××,男,19岁。因突然意识不清、左侧偏瘫四天于84年12月10日入院。病人于入院前四天正在劳动中突然发病,昏到在羊圈内,家人发现病人的左侧肢体无自主活动,呼之不应,未吐、无抽搐,有尿失禁。
  • 史家斌,程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11-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但临床上并非多见,现将我们收治2例报告如下。例一:周××,男,60岁,一月前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恢复完全。3天前突然左半身活动不灵,言语不清,口角右斜,伴头痛头晕,病后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于82年2月5日入院。查体:血压180/110mmHg,神志清,面及唇粘膜呈紫红色。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处有挤压征象。左侧鼻唇沟变浅。
  • 韩廷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冷××,男、44岁,因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肿块十年,眩晕、呕吐、不能站立、呛咳,右侧肢体感觉减退一月,于1979年3月26日入院。十年来经常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及上下肢皮肤肿块反复加重伴有奇痒,三年前曾有过上下肢活动受限,痛觉减退。入院前一月频发呕吐,因眩晕不能起坐和站立,进食返呛,吞咽困难伴右侧肢体痛温觉减退而入院。体查:血压120/80mmHg,一般情况好,神清、讲话含糊不清且缓慢,回答确切,两侧腮腺肿大硬韧且有节结样突起,两侧肘部可见数个蚕豆大小、硬韧不活动,两侧腹股沟各触及核桃大小淋巴结。
  • 关景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临床所见2例周期性嗜睡眠症(Kleine-Levin)征群报告如下: 例1:刘××,男性,27岁。该患15岁时曾有一次睡眠后出现精神失常,未经治疗缓解,此后每年均有1到2次持续性睡眠,发作一次持续15到16天,唤醒后可进食,不知饥饱,一餐可以进食2到3斤,食后再度入睡,昼夜如此。有时尿床,有时离床做些活动,醒后不能回忆,睡眠中未有幻觉,并无猝倒发作,有时四肢发软,但无明显瘫痪。
  • 任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13-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0岁。因左上、下肢不自主舞动于1983年12月27日入院。缘于四天前情感激动当晚未安眠,24时感觉左手发凉、发麻,半小时后突然出现左上、下肢不规则的自己不能控制的舞动。右侧正常。翌日恶心、呕吐两次。发病后一直神志清楚、不伴其他神经系症状。过去无高血压史,无心因病史。头昏、健忘、早醒5—6年。少量饮酒20年。家族中无类似疾患。检查:神清合作。血压150/100mmHg。颞浅动脉曲张,颈动脉无杂音。眼底动脉变细、反光增强,有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 李耻门,范洪侠,陈宝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昆虫叮咬后脑病较罕见,除国外报告2例外,国内未见报导。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54岁,农民。因突然昏迷四小时于1983年8月14日下午2时入院。当日上午因追捕黄蜂而被螫伤上唇部,当即倒地,不省人事,伴面色苍白,大汗淋寝,小便失禁,数分钟后被家人急送当地医院。当时中等度昏迷、血压“0”,四肢发凉伴全身出冷汗。体温正常。经用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休克治疗1~2小时后,血压虽升至128/90mmHg,但仍呈昏迷状态,转入我院。既往体健,病前无“上感”、发热及腹泻史,否认高血压及其慢性病史。体检:T37℃,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44/90mmHg,中度昏迷,双眼球有浮动,压迫眶上神经有反应。皮肤未见出血点,上唇肿胀(被黄蜂螫伤处),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
  • 于肇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15-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主要的病死原因之一。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约有20—30%死于发病后的一个月以内。在脑卒中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逐步发展的脑水肿和由此而导致的小脑天幕疝。脑梗塞后的脑水肿被称为缺血性脑水肿,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 赵家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18-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心源性脑梗塞(Cardiagenic cerebral Infarction,CCI)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15—20%。本文复习文献,就CCI的临床、栓子起源、预后及抗凝治疗等问题做一综述,供参考。一、诊断标准临床诊断CCI的标准是具有脑梗塞的症状与体征,并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合并有心房纤颤者;(2)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者;(3)新近发生的心肌梗塞,突然发生脑卒中者;(4)最近认为慢性窦性心律紊乱和二尖瓣脱垂症的病人可能发生CCI;(5)老年人非风湿性心脏病的心房纤颤。
  • 关景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20-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3年9月脑血管病康复研究室成立以来,先后收治脑血管病康复期患者106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92名,出血性14名。我们对些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初步调查,现分析如下: 一般情况,性别;男102名,女4名,年龄35~70岁,其中从事脑力劳动者65人,体力劳动41人。发病年限6个月~5年。
  • 龟山正邦,马怀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21-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障碍的诊断标准虽几经修订,尚不完善。CT扫描不仅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程度,且部分地能判断危重程度、予后和治疗的适应症。目前CT尚未普及,即使普及,CT在诊断脑血管障碍方面亦非万能,尤其初期诊断往往还要在床边进行,因此需要有诊断标准。日本厚生省循环系统疾病研究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班长田崎义昭)与84年发表(见表),现略加说明介绍如下。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2(4): 223-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摘要患者李××,男,57岁,住院号235141,以头痛、头晕、右侧肢体麻木,抽搐三小时于1985年6月14日入院。十年来经常头痛头晕,血压波动,最高达160/110mmHg,服止痛、降压药可缓解,81年有时出现右下肢颤抖,82年曾作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