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6-01-25
  

  • 全选
    |
  • 本刊编辑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今天,《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创刊二年多了。1984年内部试刊,1985年全国公开发行,先后出版两卷八期。办刊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由东北试刊到全国发行,都是和广大的作者与读者的支持及编委会各位成员的指导分不开的,因此,我们编辑部向你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 齐稚忠,葛茂振,盛雨辰,马俊英,魏庆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经头部CT证实的高血压丘脑出血14例,发病率为17.5%。临床症状大部与典型的丘脑出血相符,眼肌运动和瞳孔功能异常者为78.6%,但典型的丘脑性感觉异常不多见。并发现破入第三脑室的比破入侧脑室者预后严重。
  • 牛峻山,张豪文,张仁,段云平,吕凤奎,林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CT形态学病理分型,结合病情临床分级,对5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和34例非手术疗效的比较,认为手术对功能恢复显著,并研讨了影响手术疗效的几个重要因素及手术方法,可望有助于在选择手术治疗上采取积极态度。
  • 曹起龙,孟凡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54例脑卒中(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塞44例。)进行体惑诱发电位测定(SEP)和CT扫描检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EP总异常率为83.3%;病情程度,病程缓急与CT所示病灶性质,数量及大小与SEP各波峰潜期异常关系密切。
  • 郑洪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9-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55例经手术病理或脑血管造影证实脑AVM的CT检查病例分析,提出脑AVM出血的诊断三项指征,符合其中二项即可作出AVM的诊断。同时提出非出血脑AVM二项诊断指征。并对脑AVM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的鉴别。
  • 胡瑞琅,徐惠琴,张广生,姬子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1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40例老年前期,老年期有肢体瘫的脑梗塞患者的CT扫描结果与治疗进行了分析,发现老年前期有低密度改变者大梗塞较高,治疗后,老年前期有低密度改变的好转率以小梗塞为最高。
  • 张昀,赵立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5年10月20~24日中华医学会在湖北宜昌市召开了首届全国癫痫学术会议,到会代表(包括列席代表)370多人。大会收到癫痫学术论文313篇,其中有癫痫流行病学调查、癫痫发作的分类、抗痫药物监测,脑电图检查、癫痫外科治疗、CT扫描、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微量元素测定、遗传学、抗癫痫新药、中西医结合、精神障碍及持续状态治疗等方面的专题。
  • 孙世骥,英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14-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进行分析,占同时期1055例的14.2%。死亡原因:主要是脑水肿或/及脑疝,共118例(78.6%),其次是合并肺部感染死亡23例(15.3%),少数由于并存其它疾病或手术中大出血,术后发生脑水肿、感染等死亡。对降低病死率提出早期脑血管造影进行手术、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和预防再出血等。
  • 谭英甫,杨桂琴,张海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16-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09例急诊观察的高血压脑出血短期内死亡的临床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早期脑疝出现最多,占61.5%,是死亡最多原因,其次是脑干广泛受损及并发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出血,以及少见的急性肾功衰竭。
  • 周长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73岁,于入院前五天清晨起床外出关门时,突然头痛头晕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呕吐一次,无插搐及尿便失禁。既往肺气肿十余年。查体;呼吸30次/分,血压170/110mmHg,意识清,语言欠清,双侧瞳孔圆同等大,光反应存在,无眼球浮动及分离斜视,无眼震,眼底正常。
  • 王一飞,崔俊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18-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国内第一例双侧同时发生的高血压多发性脑出血。结合本例,复习文献,对六例双侧同时和几乎同时发生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和CT问世以后值得注意的出血样式之一副血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贺玉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2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5年间430例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与各气象因子作单相关分析。其结果脑出血发病与异常气温、异常气压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相对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脑血栓发病与异常气温、异常气压,气压高低呈显著正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气温高低呈显著正相关。再对脑出血、脑血栓进行回归分析,选出其最优因子为异常气温。并据24节气时间的划分对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进行了探讨。
  • 谭英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神经病理学专家黄克维、刘多三教授等发起并经中华医学会批准的神经病学术会议拟於1986年6月在长春市召开。
  • 崔寅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2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414例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1)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异常气温下发病者,显著多于在稳定气温下发病者。脑出血及脑血栓在低气温时发病的多。(2)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异常气压下发病者显著多于在稳定气压下发病者,另外,三者均在低于正常人适宜气压时发病多。(3)脑血栓形成在异常温度下发病者多于在稳定温度时。
  • 王明礼,牛福忠,周凤池,姜开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24-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选择由1981年6月至1983年5月间因脑血管病住院的病人200例,对其发生昏迷者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血压高度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昏迷的发生率本组200例中发生昏迷者70例,占35%。其中高血压脑出血64例,发生昏迷者39例;脑血栓92例,发生昏迷者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4例,昏迷18例。
  • 饶治诚,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26-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组报告1975~1984年发现的神经纤维瘤病14例(三个家系10例,散发4例)。三个家系调查见附图;临床表现见附表。讨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1849年首先由Smith描述,1882年Von Recklinghausen从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方面作了全面论述,以后Guthrie(1931)、Iichtenstein(1949)、Schull(1956)等先后从临床、病理、病因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讨论。
  • 肖纫秋,李占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2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闭塞性脑动脉炎国内有一些报告,多与钩端螺旋体感染有关。我室于1971年和1981年共尸检两例,均经病理诊断为闭塞性脑动脉炎,现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例1男性,23岁,病人于入院前一月劳动后休息时突然晕倒,发现嘴歪,左半身不好使,说话和走路尚可。入院前两日发热39℃,意识不清,呕吐(3—4次/日),二便失禁。查体:意识尚清,左鼻唇沟变浅,舌伸偏左,左侧上、下肢轻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左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
  • 罗成信,徐军,葛茂振,许燊,马苓菲,陈玉贤,赵玉峰,王贵,谭英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合1981年7月~1985年1月辽宁省桓仁县医院内科1例,哈尔滨医大一院神经内科2例,321医院1例,沈阳市第一医院神经科1例,鞍钢铁东医院神经内科4例,吉林省公主岭市医院神经科1例共10例临床表现为一个半综合征,报导如下:
  • 张志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3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总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等广泛的脑栓塞比较少见,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现报告如下。病历摘要男,40岁,已婚,该患于1985年4月5日起床时突然头晕,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口角向左偏斜,不会讲话,无抽搐、呕吐。经某医院治疗一周病情逐渐加重,因昏迷于4月12日急诊入院。既往平素健康,血压正常。
  • 孙斌,朱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33-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深部结构的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半侧舞蹈症在临床上是不多见的,我们曾收治6例,报告如下: 例1女,81岁,有隐性糖尿病。入院前18天,左肢体出现阵发性抽动,一分钟即过,每多次发作,意识清楚。一周后左上下肢出现大幅度、快进而无规律的不自主动作,同时伴左侧面舌不自主动作,情绪激动时加重,入睡后消失。检查:左肢体及左面舌舞蹈样多动,但无偏瘫。腱反射对称,无病理反射,感觉正常。经给血管扩张剂,2周后左半侧舞蹈症状消失。又一月后,患者死于头部急性外伤。尸检除见右半球硬膜下血肿外,右苍白球与壳核交界处靠内囊后肢可见条状软化灶(1×4×1mm)。
  • 刘岌虹,孙玉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35-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半侧舞蹈病,又名动脉硬化性舞蹈,比较少见,现将我们观察的20例病人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发病年令,性别及其他 40—50岁3例,50—59岁5例,60—69岁7例,70—79岁4例,80岁以上1例。男13例,女7例。男女比例2:1。20例中大多数病人于冬春季起病。
  • 杨明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36-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系统领域内常见病之一,很多因素均可诱发危象,死亡率较高。为了提高危象的抢救成功率,总结我院1956~1985年4月共诊治的301例重症肌无力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将导致病人直接死亡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临床资料性别和年令:男10人,女13人。1~3岁的3人,17~25岁10人,36~53岁10人。病程:1~3个月9人,4~12个月5人,1年以上~15年9人。
  • 汪曼素,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3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统计重症肌无力病人共104例,其中有12例发生肌无力危象。 (一)危象与年令及性别的关系:本组危象最小的年令为20岁,最大的59岁。20~30岁男4例,女4例;30~40岁男1例,女1例,40~50岁1例,50~59岁男1例。 (二)从初发症状到发生危象的时间:发生危象12例中全身型8例,球型2例,呼吸肌型1例。临床症状有眼肌麻痹、四肢无力、球麻痹、呼吸肌麻痹。发生危象的时间,1个月~半年5例,半年~1年3例,2年~3年4例。
  • 詹月红,徐孝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4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院1975~1985年间经脊髓碘油造影和/或手术探查确诊为脊髓蛛网膜炎的25例,作一分析。临床资料 1.诊断依据:本组脊髓蛛网膜炎25例,其中4例还合并脑蛛网膜炎。
  • 高恒旺,张文萃,李胜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4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又称Duchenne型,属于X伴性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为异常基因携带者而不发病。作者诊治过3例女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张某,女,30岁,未婚,患者大约10岁时,在学校上体育课,双腿跑步无力。一年后不能跑步。在当地医院按“风湿症”治疗,不见好转,走路无力,上身摇摆,脚尖触地,不能上楼。
  • 平淑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4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表现视力障碍的尚未见报导。现将我们所收治的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52岁。于1985年10月20日突然发生左侧剧烈头痛,眼前发花,似有红色,旋即双目失明,频繁呕吐,急诊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5年;右眼视力减退3年余,配戴近视镜后仍视物不清;无多饮、多尿、性功能低下等病史。
  • 高洪威,李怀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4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简称RLS,主要表现为休息时及晚间双膝、踝关节间深部有难以形容的不安病征,我们遇到4例,84年冬季对1322名职工体检时发现66例,共70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性别。男44例、女26例;年龄8~56岁,病程半~31年;起病季节:春11例,夏2例,秋15例,冬6例。
  • 周雅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来我们遇到一例急性发病,病程仅14天,经剖检证实为急性多发性硬化的病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42岁,已婚。因发热、头痛、呕吐3天,昏迷2天,于1984年3月25日入院。入院前三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发冷发热、头痛、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未见好转。
  • 曾庆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47-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灰质炎为一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常发生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为脊髓型或球型者易诊断;而成人脊髓灰质炎,症状常不典型,且多在急性期同时出现球麻痹和四支瘫,与格林—巴利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因此有人称此类病例为格林—巴利氏综合征型脊髓灰质炎。该型脊髓灰质炎临床诊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仅在死后病理检查方可证实。现报告一例如下: 男、17岁,入院日期1984年6月4日,死亡日期1984年6月13日,剖检号430。
  • 刁琨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48-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81.2~82.7月对22例结核性脑膜炎做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大淋巴细胞样细胞(large lymphoid cell-like cells)简称大淋巴样细胞,应用于早期诊断,验证疗效,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对其中11例病人13次住院治疗做动态观察现总结如下:
  • 路晋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0-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CT扫描应用以来,有不少偏盲患者被证实为枕叶血管病。现将我们遇到的两例介绍如下: 例一:男26岁,入院前2周晨起准备洗脸时,突然看不见右侧物体,同时伴有头痛,但还能照常工作。第二天呕吐2次,经当地医院按青光眼及高颅压治疗,头疼好转,但仍看不见右侧物体,而来我院。当时查体神清语明,眼球运动自如,视力右眼1.2,左眼1.5,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 文本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室穿通畸形临床少见,目前报道很少,在没有CT扫描以前难以做出诊断。我们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男,59岁,右利。于1985年2月一天晚间在睡眠中突然左侧肢体抽搐,随之全身抽搐,两眼上翻,口吐白沫,意识不清,约10分钟后自行缓解。以后又间断发作4次,其中3次在睡眠中发病。既往从幼时起左上下肢发育较右侧细小,力量弱。
  • 孙士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2-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肺性脑病是慢性肺胸疾病尤其肺原性心脏病晚期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之一,由于严重的呼吸衰竭而引起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证,现将我院历年来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72例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72例中,男26例,女46例,年龄31~40岁1例,41~50岁者8例,51~60岁者38例,61~70岁者20例,71岁以上者5例,以老年为多发。
  • 毛俊雄,李春岩,陈文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张某,男,1.5岁,主因双下肢无力6天,全瘫2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8天皮肤出现圆形红斑,因痒搔抓后加重。次日发烧,食欲差,偶有呕吐。2天后双下肢无力,站立不稳,渐加重至完全不能活动。伴有大便秘结,小便只在哭闹用力时滴出。当地医院曾查脑脊液,发现有陈旧红细胞,白细胞68,蛋白500mg%。给予补液、青链霉素治疗,不见好转而转来我院。既往无重要疾病史,发育史无异常。查体:体温37℃,发育正常,营养稍差,皮肤淋巴腺无异常,心肺阴性,肝在剑突下1.5cm。神经系统:神志清,颅神经及两上肢未见异常。
  • 史科三,吕荣千,康铁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恶性黑色素细胞瘤,是颅内肿瘤较少见的一种。我科于82年上半年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7岁,工人,于四个月前无诱因的头痛,位于前额及顶部,呈无规律,阼发性钝痛,近四十天头痛加重,并伴有呕吐。检查:体表有黑色素斑十多处,以左小腿外侧、右肩胛部的两处最大,各约4×5cm,不隆起于皮肤,呈兰黑色,多毛。神经系统检查:双侧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可见点片状出血,左侧上、下肢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未引出。
  • 宋奎荣,李志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收治1例以多数颅神经损伤为首发症状,酷似脑干病变经CT证实为小脑肿瘤报告如下: 患者女,24岁,于1985年8月无何诱因自觉右侧面部麻木,说话发笨,逐渐出现饮水返呛,吞咽困难,张口嘴歪,有时右耳听力减退。一个月后某日晨起,发现左侧肢体麻木,活动欠灵。但无头痛,抽搐、尿便失禁及意识障碍。当地医院诊为“脑血栓”经治疗无好转,且上述症状加重。又出现头晕、耳鸣,站立不稳,走路摇晃,需别人扶持才能前行。病程中无缓解。于1985年10月21日来诊,门诊以“脑干病变”收住院。查体:神清、语言欠流畅,鼻音重。双瞳等大同圆,光反应存在。双眼可见旋转眼震,双眼底正常。右眼外展不全,右侧角膜反射消失。
  • 郑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4-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3岁,农民。於入院前一天下午6时,因生气,突感左侧半身麻木无力,站立不稳,1小时后频繁呕吐,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经当地医院抢救治疗后,次日转入我院。检查:体温37.2℃,脉博6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74/96mmHg,浅昏迷,面色潮红,呼吸有鼾音,瞳孔等大,直径1.2mm,光反射稍迟钝。颈项强直。左侧中枢性面瘫及偏瘫。巴彬氏征阳性。
  • 孙玉珍,王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83年以来我们曾迂到2例由CSF鼻漏、CSF耳鼻漏所致再发性化脑,现报告如下: 例1:女6岁入院前22天因突然发热,嗜睡,呕吐在外院查CSF诊断化脑,治疗3周痊愈出院,既往于1984年6月伤头部外伤,否认结核病接触史。查体:体温39℃,神志清楚,无颅神经征,颈有轻度抵抗,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阴性,外周血:白细胞13200/mm~3,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8%,CSF:压力180mmH_2O,潘氏反应(++),白细胞10750/mm~3,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5%,糖58mg/dl,蛋白245mg/dl,未查到细菌,头部X线平片未见异常。诊断再发性化脑。
  • 吴玉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59岁,工人。患者于入院前二个月起病,无明显诱因于晨起发现口角向左歪斜,右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进食后食物滞留在右侧颊齿间,饮水时由右侧口角流出。次日发现左上下肢无力,活动欠灵便。经针灸休息逐渐好转,但未完全恢复。于入院前一天症状突然加重,晨起后站立困难,行走须人扶,面瘫加重。查体:Bp:160/100mmHg,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明,查体合作。眼球各向运动充分,复视(—),眼震,眼底动脉细,反光增强。
  • 谢正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此病为临床上少见病例,现将我院发现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36岁,8年来吃水果蔬菜后多次发生双下肢驰缓性瘫痪。82年8月25日食用大量西红柿后4小时先感双下肢无力继而瘫痪,急诊入院。查体:Bp:120/80mmHg,一般检查均正常。双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锥体束征未引出,无深浅感觉障碍。血常规正常,血钾26mg%,心电图T波呈峰型增高,符合高血钾型改变。经应用20%葡萄糖500ml加普通胰岛素16单位快速静滴治疗,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第二天出院。经随访,患者食低钾食物,当感体肢无力时服用葡萄糖粉,2年来从未发作。无家族史。
  • 罗成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於1977年遇见一例以神经系统改变为首发症状之烟酸缺乏病,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 19岁农民,於76年春无何诱因自觉双足烧灼感,继之麻木、疼痛。一个月后双手亦有相同症状。且双小腿发紧、无力、疼痛,并有走路不灵活。以上症状逐渐加重,虽经对症给神经营养药治疗,但症状无明显改善。半年后上述症状加重。并常有便秘或腹泻,排便时伴肛门疼痛。患者常常舌疼,食欲差。眼眶周围及面部起红斑,以后暴皮、脱屑。
  • 陆彬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7-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04年Fuchs-Rosenthal发明计算室法被应用于脑脊液细胞(CSF—C)计数以来,CSF—C定性检查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才有新的发展,50年代初CSF—C学检查逐渐成为一门新兴医学检查方法,并在欧美各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在60年代初南京医学院侯熙德教授首先开展此项工作,近年来西安、沈阳等地也陆续开展了此项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最近武汉张苏明等应用扫描电镜对脑脊液白细胞表面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使CSF—C学检查又有新的进展。
  • 张兴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59-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人的半数死于动脉硬化,此时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内形成许多斑块,阻碍血流以致形成血栓使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肌或脑的梗塞。动脉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来自血液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血中LDL越高,动脉硬化的发生也越快。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西方发达社会包括美国半数以上居民胆固醇水平达到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程度。
  • 巴士凡,吕荣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6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男,19岁,学生。于1983年7月起倦怠无力、嗜睡、反应迟钝,食量增多为以前的2倍,饮水量及尿量正常,体质逐渐肥胖,伴持续性头痛,无恶心、呕吐及抽搐发作。20天后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不知羞丑及夸大妄想,于9月入精神病院,诊断精神分裂症,经治疗精神症状好转,但头痛剧烈,经腰穿发现颅内压增高而转入神经科。既往否认结核史及抽搐史。查体:意识清楚,合作。
  • 李淑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1): 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4~1985年本科对10例危重脑血管病人其中包括丘脑出血破入脑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破入脑室5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进行脑室穿刺引流术。进行一侧脑室穿刺引流4例,双侧脑室6例。引流最长时间10天,最短1天,多数为4~5天。现就我科对其护理方法简介如下: 1.按无菌操作方法将穿刺针与脑室外引流管(静脉输液器)的开口处消毒后掺通,用无菌纱布包紧,将引流管固定在支架上,支架标明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