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6-02-25
  

  • 全选
    |
  • 胡林森,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65-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212例典型的临床腔隙综合征患者,CT 扫描所见分别为未见异常(35.4%)、小灶梗塞(≤2.0cm,42.9%)、中灶梗塞(2.1—4.4cm,16.0%)、大灶梗塞(≥4.5cm,5.7%);122例 CT扫描显示单发小灶脑梗塞的病例,临床表现与 CT 所见基本符合者仅占8.2%,因此临床上做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应慎重。对发病后3至7天 CT 扫描只见小灶梗塞而未见本次缺血性卒中病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建议暂称为“CT 扫描假阴性的脑梗塞”,以利于今后深入研究。
  • 王耀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68-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0岁,右利手。于1985年3月20日晨起出现说话口齿不清,吃饭时持筷手笨拙,走路不稳。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查体:神清合作。血压90/60mmHg 血压。神经系统检查:语言模糊欠清,右测面部表情差,右鼻唇沟稍浅,颈软,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步态蹒跚呈醉酒样。左侧共济运动正常。右侧指鼻试验欠准确,快速轮替运动笨拙缓慢。Romberg 试验阳性。深浅感觉检查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病理反射未引出。
  • 董士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69-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脑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变过程及发生的部位。本文报告病例系儿童期周围血管原发性夹层动脉瘤,极为少见。提示婴儿及儿童急性脑卒中病例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 赵炳纯,刘德焕,赵仰胜,郑洪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7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7例颅内 AVM 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24例意识完全恢复,偏瘫体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死亡3例,占11.1%。
  • 于步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74-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7例因针刺后颈部穴位而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总结出10个特点,结合局部解剖进行了探讨。
  • 汤洪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7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2例原发性延髓出血。例1临床表现与椎基底动脉血栓相似,例2于2年期间曾3次发作,经脑 CT 及随诊证实。作者认为原发性延髓出血虽少见但并不一定都死亡。若有延髓髓内症状,腰穿为血性脑脊液则要考虑延髓出血,脑 CT 检查可明确诊断。
  • 周雅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77-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500例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诱因进行了临床分析,发现多数都有发作诱因,其中各种情绪、环境因素最为密切。并指出这两种因素致卒中的本质有待进一步探讨。
  • 赵节绪,安广林,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79-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电镜检查发现有病毒颗粒而光镜未查到核内包涵体的单纯疱疹性脑炎应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方法—ABC 法发现病毒抗原,进一步证实临床的诊断。推测有些单纯疱疹性脑炎未查到核内包涵体可能与发病超过7天,组织坏死后在修复过程中因瘢痕形成包涵体不易查到或每0.1克脑组织中含少于10~3的病毒滴定度有关。
  • 承恒维,葛茂振,田景先,王志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8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由人脑组织提取的 BP 做抗原,采用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探讨 MS 患者对 BP 的细胞免疫反应,结果氧明,在 MS 患者体内存在对 BP 的细胞免疫反应,反应的强度与病情活动相关,提示 BP在 MS 的免疫病理损伤和复发缓解的病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实验证明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是一种特异、简单、可靠的体外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可做为 MS 的辅助诊断指标。
  • 刘军生,胡生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84-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3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纤溶酶活性测定结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用纤溶酶激活药物和纤溶酶的生物代用品治疗提供了依据,并提示应用这类药物治疗宜在发病初(15~20天内)进行。预计用药后能纠正凝血与纤溶因子在发病早期的失调状态,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纤溶酶活性降低明显,提示预后不良的或纤溶缺陷的病人,应用纤溶酶制剂可能会取得好的效果。
  • 杨任民,鲍远程,蔡永亮,刘冰怀,朱舜丽,陈全珠,钱荣康,刘志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87-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萤光分光光度计测定4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的单胺类递质前体物一色氨酸和酪氨酸以及5—HT、5—HIAA、NE 和 DA 等。从42例的 CSF 值分析 DA、NE、5—HIAA 等浓度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血清色氨酸较对照组增高,其增高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 杨耀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89-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7例 DEM 的临床和 CTs 所见进行分析,CT 显示白质内不规则大片状或大小不等的小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病灶边缘或内部有不完整的带状或环状影以及多灶节结影,因此与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多样性有平行关系。有时二者不相符,CT 的的低密度影可能系髓鞘脱失后脑软化灶的表现。
  • 刘寿之,孙衍洲,冯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91-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是中老年高血压重要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60年代前为68~80%,新近美国报告为58%,我国北京73年资料,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各种死亡原因的首位,可见此症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我院自67年以来共收治112例,采取了以甘露醇为主的脱水治疗,死亡36例,死亡率为32.14%。近二年还开展了 CT 检查和分型,现将脱水治疗的一些体会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年龄:40~49岁14例,50~59岁37例,90~69岁35例,70岁以上26例。性别:男16例,女51例。
  • 张秉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临床实践的经验。笔者提出:将其分为眼源性视觉癫痫与脑源性视觉癫痫,是为了帮助做好定位诊断和病因的鉴别诊断。眼源性视觉癫痫、是指当看到火光或红色、图形图案花纹、突然光亮或黑暗时等诱因,致使病人出现全身痉挛发作,即其发作因素是客观环境对视觉作用的结果;而脑源性视觉癫痫,则指癫痫大发作所出现的眼觉先兆,如病人主诉在视野范围内看到“闪光”或“盲点发作”或“暂时性视野缺损”等;亦有先出现暂补的“视幻觉发作”,或“感知综合障碍”等等的精神症状,这是由于脑部颞、顶、枕叶的交界部位有“致癫痫灶”,并产生“异常放电”至有关大脑结构的结果。
  • 杨泽州,俞学彬,杨之,叶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94-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血气应用临床广泛,但用于观察脑血管疾病方面较少。自1979年以来我院观察了70例脑血管病的血气变化,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7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22~39岁4例,40~49岁8例,50~59岁33例,60~69岁17例,70~81岁8例,最小22岁,最大81岁。脑出血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血栓27例,脑栓塞5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2例。二、标本采集测定条件及方法:取动脉化耳垂血为主,少数患者股动脉取血。
  • 李作汉,黎华,张贞浏,孙建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96-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为 Shy-Draget 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多系统性疾病,病因不明,易于误诊。现将我们从1977年以来收治的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43—57岁,发病年龄42—53岁。首发症状:头晕、晕厥、走路不稳4例、尿频、阳萎2例。体征:本组6例均有表情呆板,构音不清,双手震颤,水平眼震和共济失调。6例有5例引出病理反射,肌张力增高。血压:6例测量坐位血压均较卧位降低40~60/30~40mmHg。头颅 X 光平片及颈椎片均正常。脑电图1例不正常。
  • 杨家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97-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再次出血,国内经 CT 证实专题报道极少,现将我们遇到的1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5例、女5例,年龄41~50岁3例,51~60岁3例,61~70岁4例。发生2次出血者9例,3次出血者1例。首次出血6例系经 CT 证实,4例经腰穿证实。再次出血均经 CT 证实。本组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再发的诱因多在劳累、吃饭、饮酒、活动中发病。2.临床症状及体征首次出血意识清楚6例,浅昏迷3例,深昏迷1例;呕吐咖啡样物1例;不完全偏瘫6例,完全偏瘫4例。第二次出血意识清楚2例,浅昏迷3例,深昏迷5例;呕吐咖啡样物4例;不完全偏瘫2例,完全偏瘫4例,四肢瘫4例;去脑强直3例。
  • 于贤成,朱昌志,李培,朱汉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99-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常引起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或偏盲,而仅引起同向偏盲较为少见,国内只有一例疑似本症的报告。我们观察5例,经 CT 检查证实为枕叶部分梗塞,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例1、男,31岁。13天前突然视物不清,眼前发花,黑视,伴有头痛,但肢体运动灵活,意识清楚。无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史。检查发现,双眼视力1.0,双眼视野呈右侧同向偏盲,有黄斑迥避现象,眼底正常。四肢肌张力与肌睫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血常规、血沉及出凝血时间正常;CT检查,以 OM 线为基线,于6~7厘米层面上,左枕叶有一类圆形,边缘模糊高密度区,CT 值50H其周围绕以较宽的低密度区,CT 值18H,诊断为左枕叶出血性梗塞。
  • 孙永奎,郎国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01-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管内肿瘤早期误诊率极高。作者统计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287例,其中延误诊断13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一般资料一、性别与误诊椎管内肿瘤男性发病154例,误诊73例。女性发病133例,误诊63例。男、女误诊率皆为47.4%。二、年龄与误诊的关系(表1)三、病程和延误时间从首发症状至确诊的时间最短者10天,最长达19年,延误诊断在2年以内者占88%。其中90%的转移癌在5个月以内、78.3%的非胶质恶性肿瘤在6个月内,血管瘤、纤维瘤和脊膜瘤平均约为2年。
  • 闻立斗,张逸仙,李新华,刘中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03-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Fisher 综合征为罕见病例,国内1950~1984年文献、资料完整者仅见五例。本文就近年来收集到的两例(包括血清免疫学及 CT 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病例报告例一:女、62岁、退休工人,患者于发病前三日,有右足背局部红肿,拟诊为“丹毒”,经抗炎,抗风湿治疗,两天后局部红肿消失,即发生晕眩、视物模糊、左眼睑下重无力,上下肢活动有抖动不稳、躯干在坐立时不稳、摇摆。起病时无头疼、呕吐、发热史。既往无高血压、甲亢及糠尿病史。检查:Bp130/90mmHg,T36.6℃,神清语明、左眼睑轻度下垂,眼球不突出,无红肿。双眼球固定于正中偏下视位,各向运动受限,双瞳孔等大,光反应好。视乳头边缘欠清、色泽稍红、生理凹陷消失,静脉稍充盈,屈光度大于2D。
  • 王桂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05-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儿急性偏瘫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表现突然卒中发作的偏侧肢体瘫痪或两侧肢体相继发生瘫痪,一般预后较好。现将我院1983年1月至1984年5月收治的5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8例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3个月到14岁,平均年令6.2岁。5~9岁33例(56.8%),发病季节以春冬两季多发,计50例(86.2%)。农村患者54例(93.2%)。急性起病44例(75.8%),亚急性起病14例。
  • 唐静,吴江,金英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06-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T 用于临床之后,对脑部疾病的诊断是个划等代的贡献,但临床有症状的 CT 扫描不一定都有改变。我院神经内科自1983年11月到1984年4月末,门诊和住院病人临床均有主诉症状做头部 CT 扫描共678例,其中 CT扫描未见异常者218例,占31.1%,本文就此做一分析。临床资料分析一、脑血管病 CT 扫描共372例,无改变48例,占12.9%。其中:(1)TIA 8例,症状轻或一时性,估计脑结构无改变,CT显示阴性,与临床诊断一致。
  • 刘树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08-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我科从1977年4月~1984年2月对108例糖尿病人进行神经系统的临床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现将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有关资料总结报告如下:资料、方法和结果一般资料:男57例,女51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0岁,平均44岁。糖尿病患病最高年龄分别为41~50岁及50~60岁年龄组。1.症状分析:本组108例中下肢麻木和疼痛占70.2%,而主诉肢体无力占16.3%,肢体瘫痪极少只有一例。
  • 任淑德,郑斯聚,王凤学,郭怡敬,刘晓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10-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现在多主张施行直接手术,这种手术对麻醉处理要求较高。我院自1965年至1984年2月末共收治颅内动脉瘤89例,其中65例行66次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0例,无麻醉死亡。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一般资料6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12~63岁,平均43±13岁。动脉瘤部位后交通动脉32例,大脑中动脉12例,颈内动脉10例,大脑前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8例。其中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第一次手术夹闭不全做了第二次手术。
  • 孙克华,刘承基,谭启富,邬祖良,沈健康,史继新,詹怀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12-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从1956年7月到1984年10月共收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5例,经手术治疗并资料完整者80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率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80例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在21~78岁,其中20~29岁11例,30~39岁13例,40~49岁18例,50~59岁21例,60~69岁11例,70岁以上者6例,平均年令48岁。病程最长达30年,短者则为数月,其中以5年以上者居多。本组病人中右侧三叉神经痛43例,左侧三叉神经痛37例。其中第一支痛者6例,第二支痛者7例,第三支痛5例;第一、二支痛7例,第二、三支痛47例,第一、二、三支痛6例,双侧二、三支痛2例。
  • 冉春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半侧舞蹈病是一种少见疾病,现将我们所见4例报道如下。例1、李××,男,69岁,工人,1985年3月1日入院。入院前三天,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左上肢不自主外转,左手不自主内旋。左下肢不自主的屈伸,足尖点地。病前左侧肢体麻木一周,曾在某市医院做脑电图正常。既往史:糖尿病14年,现未愈。检查;血压120/80mmHg,左手不自主的内旋,左下肢不自主的屈伸,左侧肢体肌张力稍低,眼底呈动脉硬化改变,余内科物理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改变。耳血、尿、便常规正常,肝功 GPT、HBsAg、钾、钠,氯、钙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检查均正常。
  • 彭淑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就我院收治的一例并经病理解剖证实为侧脑室血管畸型出血报告如下:患者岳某某,男,19岁,於85年9月14日入院,9月19日死亡。病程5天。发病前一周曾患“感冒”,於85年9月13日下午三时在课堂听课时突然无任何诱因地出现双颞及头顶部胀疼,双目视物不清、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三次,非喷射状,疑“青光眼”,前去眼科求诊。测其视力指数/30mm,眼压、眼底正常,以头疼待查收入本科。查体:体温36.6℃,脉搏8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100mmHg。神清、表情呆板、反应迟钝,记忆力差,头颅对称,颈软,心肺无特殊,腹软,肝脾未触及。
  • 赵庆杰,陈士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体象障碍多由急性的大脑半球病变引起,顶叶病变最易发生。皮层下病变引起体象障碍的病例已有不少报导,桥脑病变尚属罕见,我们遇到一例,报告如下:王某某女,56岁,右利手,83年10月20日入院。病人高血压病史17年,平时在200/100mmHg,未系统治疗。入院前半小时,同他人谈话时突感头晕,右半身麻木无力倒地,伴呕吐,以脑出血入院。查体:体温36.5℃,脉律整62次/分,血压200/100mmHg。神志清,表情淡漠,构音不清,时间地点、定向力正常。双眼向左共同偏视,双瞳孔不等大,左>右,3∶2mm,对光反射存在。
  • 谭毓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称性大脑基底节钙化症又称 Fahr 氏病,1935年始被确认,国内报导少,木文报导经头颅CT 检查证实的四例为下:例Ⅰ:男、60岁,因情绪激动后说话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能入院。体检;BP130/110mmHg,TPR 正常,发育正常,头型正,五官端正,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脊柱无畸形,无短指(趾)及掌指畸形。NS 检查:意识清、右侧中枢性面瘫、伸舌偏右,眼底动脉硬化Ⅱ级,右侧肢体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力Ⅰ级,巴氏征阳性,浅感觉减退,余NS 阴性。CSF 正常,血清电解质正常。头颅CT 示左侧内囊区及右额叶白质深部有一个10×22×40mm 梗塞灶。两侧基底节钙化。
  • 朱成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18-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73岁,因间隙性头昏,眼花10多年,复发加重1周,于84年3月27日住院。有高血压史10多年,3年前曾因 TIA 住我院内科。此次入院时 BP-190/110mmHg,ECG 窦性心动过缓,电轴左偏+8°,左室肥厚并劳损。给予复方降压片(3片/d),片)、地巴唑(60mg/d)、及其对症支持疗法。BP一度上升210/120mmHg 后逐渐下降。住院第8天 BP 降至120/60mmHg 时,患者即不能下床活动,右肢体活动障碍,家属发现嘴歪,右嘴角流涎。NS 检查右轻微中枢性面瘫,但舌瘫不明显。
  • 贾树心,刘光礼,兰国明,秦文波,王国政,孟兆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19-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症系指因患柯兴氏综合征行双侧肾上腺皮质切除后出现进行性色素沉着、血浆 ACTH 活性增高,相继发生垂体不染色腺瘤的一组病症。1985年首由 Nelson 氏详加描述。文献记载,肾上腺皮质增生行双侧肾上腺切除(其它原因肾上腺切除者除外将有10—20%的人发生本症,但目前国内报导甚少,今将我院经验一例报告如下:冯某,女,25岁。1976年6月11日第一次住院。主诉一年来颜面及躯干逐渐发胖,月经减少,逐渐停经。多毛、脱发周身乏力。头痛、头晕。查体;血压178/120mmHg,肥胖,以面及躯干为著,面赤,有散在痤疮,腋前及下腹部有紫纹,蝶鞍大小及视野均正常。血糖100mg%,24小时尿17酮16.9mg,后腹膜充气造影双侧肾上腺增大。
  • 李维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ollet—Sicard 综合征在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3岁,于85年11月8日因头部过度后伸,即刻出现头晕、心悸、大汗、四肢麻木,休息后有所缓解。5小时后又由于颈部后伸,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较前增重;并出现舌麻、言语不清,四肢无力,尿失禁、头痛。当地医院诊断为脑干炎,用神经营养剂、青霉素等药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车。当时查末梢血,WBC 11000/mm~3,脑电图正常。腰穿,颅内压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于11月16日入本院。Bp130/90mmHg,神智清,发音稍不清,伸舌稍偏右,右侧舌肌萎缩。仰卧位两侧均有顺时针旋转性眼震,右侧卧位时加重。
  • 徐晓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20-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绒毛膜上皮癌发生脑内转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转移部位及病理改变不同,临床表现亦异。现将笔者见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22岁,因突然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于1985年5月30日急诊入院。于入院当日晨2时许,突然头痛、恶心、呕吐,服“止痛片”不见缓解,约两小时后出现神志不清,左侧肢体少动。既往:曾生育一男孩,现发育正常,一个月前做过人工流产手术。检查:体温37.4℃,脉搏6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0/70mmHg。
  • 吴新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s palsy,BP)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双侧麻痹 BP 极为少见。现将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男性,19岁,工人。于1983年11月4日晨起洗脸时,发现右眼闭不拢,嘴巴向右歪,吃饭时食物残留于右颊内,并且感到右耳垂后胀痛,经针刺治疗不见好转。7日始发现左眼亦闭不上,进食,水时双侧均颊食及涌水,来诊收住院。检查:神清,发育正常。视力、视野及眼底正常。双侧角膜反射迟钝,双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示齿、鼓气和噘嘴等动作。双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舌前2/3味觉减退,余颅神经正常。
  • 周善仁,候熙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22-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新的免疫学技术的应用,近几年来神经免疫学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这对推动神经病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简要综述一下近二年在神经免疫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一、免疫机制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有许多疾病病因不清,采用免疫学技术对这些疾病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有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直接相关或有关联。
  • 沈建康,刘承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23-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妇女在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脑血管意外并非罕见,Гусэв观察461340次分娩,共发生脑血管意外270例。妊娠期脑血管病的临床过程和处理方法有一定特殊性;同时对产妇、胎儿以及产科处理也有一定影响。神经内、外科和妇产科医生应通力合作,兼顾母婴安全,方能选择正确的诊治方案。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妊娠期 SAH 是一种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700~8700次妊娠,在先兆子痫的孕妇中发生率更高。Robinson 报告自发性 SAH1799例中孕妇占26例。妊娠期 SAH 的病因主要是颅内动脉瘤(IAA)和脑动静脉畸形(AVM),两者发生率大致相等,其它原因引起者较少见。
  • 浅野孝雄,马怀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26-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动脉瘤破裂所致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中,半数以上发生脑血管痉挛。因此往往使所分布的脑组织血流量减少,构成广泛脑梗塞的原因。故脑血管痉挛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加以深入探讨并应防止的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脑血管痉挛意味着脑主干动脉内径变小,其原因首先考虑是动脉壁平滑肌显著收缩。但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较长(1~数周)时,动脉内径变小可能为动脉壁肥厚(内膜纤维变性和中膜肌层变薄—坏死)所致,此种器质性变化可能是对于壁平滑肌长期高度收缩的继发性反应,或为血管壁对某种物质的反应性变化。
  • 张广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57例丘脑及23例壳核高血压性脑出血全身性血压作了研究。丘脑与壳核出血在1~3天平均全身性血压无差异(分别为181/106及171/104mmHg),两组在第7天的全身性血压比1~3天的明显降低,血压在30天内持续降低。丘脑出血在1~3天急性期与30天慢性期的全身性血压比壳核出血的有显著不同。两组的急性期与慢性期全身血压均不受血肿大小的影响。
  • 周怀伟,张文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2): 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摘要谢某女 31岁住院号:112805 1985年4月15日晨起,突感颈后发紧麻痛、随即右上肢麻痛不能活动,十分钟后左上肢同样受累。二小时后,麻术感沿后背传至双下肢,二腿不能活动并出现排尿困难,发病第三天以四肢瘫痪、排尿困难入院。既往患浸润型肺结核;发病前一个月曾接种牛痘苗;发病前半个月曾双下肢痛,不能走路,历时一天自愈。个人、家族史无特殊记载。查体:T37.9℃,P120/分,R20/分,BP120/7mmHg,发育营养良好,意识清楚,双肺散在于鸣音。颅神经正常,双上肢肌力Ⅰ级,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下,无肌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