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6-03-25
  

  • 全选
    |
  • 李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神经精神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十日到十三日在吉林市召开“全国肌病及周围神经病座谈会。”出席会议的代表40名,列席代表68名,以及旁听者48名。大会共收到论文83篇,大会宣读48篇。会议期间由国内研究神经、肌肉疾病的专家们,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神经,肌肉疾病的概念、检查、诊断手段和方法,国内外研究以及1990年以后的展望。使会议代表们对当前神经、肌肉疾病的研究和进展有了全面了解。
  • 陈龙华,陈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29-1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脑梗塞的CT平扫及部分增强的CT征象,认为脑梗塞可根据时间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组。脑梗塞在阳性头部CT扫描中具有相当比例,它可显示梗塞的性质、数量、形态及分布的直观征象。认为脑梗塞病人在急性期复查比增强扫描的意义大。腔隙性梗塞发病率很高,它们分布于白质深部,内外囊、底节及丘脑,值得引起注意和进一步探讨。
  • 童启进,秦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32-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20例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因及病理,不包括脑外伤及各种脑病继发的点状出血。各例病因9例经尸检证实,其余经CT颅脑扫描、腰穿、脑血管造影及血清学诊断证实。按病因为5组:血液病(7)、血管病(6)、炎症(3)、过敏反应(3)、脑瘤(1)。其病理改变各有特点,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完全不同。作者认为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并不罕见,应尽力寻找病因,合理治疗,争取较好的预后。
  • 张昱,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34-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1例不同时期高血压脑出血剖检的病理组织学资料与条件相类似的脑出血的CT影像进行对照研究。一方面可了解脑出血后不同时期出血灶及其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规律,同时也可通过CT影像推测其病理基础。根据出血灶周围低密度的宽度推测出血时间、脑水肿程度等来指导临床。
  • 赵志立,余林旭,李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脑出血在文献中记载甚少。今将我们见到的一例报导如下。男、65岁,于2月5日上午突感右侧面部及肢体麻木、无力,语言不畅。继而感到头昏,轻度枕部持续性胀痛,恶心、非喷射状呕吐一次。吐物为食物残渣。吐后头昏稍减。发病后神志清楚,无二便失禁。被人送来急诊。测得血压220/140mmHg。经给利血平1mg肌注后,送入病房。既往有高血压史十余年。体检:BP160/110mmHg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心肺正常。神经系检查:左上睑下垂,眼裂不等宽、左(4mm)<右(7mm)。右眼内斜,双眼外展不到边(距眼角左1.5mm、右3mm)。无眼震。双瞳孔等大、等园。
  • 王鸿祥,李承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38-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4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的血脂蛋白测定结果,并以25名年龄性别组成与之相似的正常人做对照组。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二组的HDL—C、TG、动脉粥样硬化指数间的差异有显著性,而TC的差异无显著性。我们认为HDL—C的降低与TG的升高在本病的发病上是值得重视的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测定可能比血胆固醇的测定更有价值。
  • 高旭光,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摘要患者戴某某,女,52岁,病人于9月22日弯腰取东西时突感头迷、眩晕、右后枕部及颞部疼痛。两天后四肢无力、不能站立,双手不能持重物,视物不清,休息后不缓解。10月1日上午大便时突然神志不清,鼾声呼吸,呼之不应,大便失禁,无抽搐及喝水呛,持续6小时逐渐清醒,醒后发现右上肢及左下肢不能动,语言不清。既往有高血压病15年,冠心病3年。查体:平温平脉,BP130/80mmHg神清言语不流利,记忆力、计算力差。双眼左侧同向性偏盲。右眼外展不充分。
  • 王长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41-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由小型血管畸形引起的自发性脑内血肿47例。回顾了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讨论了本病的病理分类和发病机理。根据作者经验,提出了诊断根据和手术操作要点,同时还强调了本病的予后是较好的。
  • 李收恭,李福如,周金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谢某某,男,56岁。于85年3月11日晨4时左右突然感心慌不适,全身出汗,来院就诊时患者表现烦躁不安,答非所问,话多,语无伦次,打人骂人,高声狂叫,暴饮暴食。发病第三天出现右侧上下肢力弱,活动受限,有时出现痉挛。不发热,不呕吐,大小便正常,于85年4月3日入院。既往于65年做肾结石手术,70年患高血压170~180/110~120毫米汞柱,嗜烟,不饮洒。查体:血压110/90毫米汞柱,查体不合作,待人无礼貌,语无伦次,各种定向力差。神经系统:颅神经未见异常,眼底示Ⅱ级动脉硬化。右鼻唇沟稍浅,伸舌稍偏右。
  • 陆四方,李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44-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1例以反复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手术证实的成人大脑大静脉动脉瘤样畸形的诊断和治疗,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 王以慈,田德浩,盛旭明,邢美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46-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46例脑性不全瘫患儿采用中医传统点穴疗法获得较满意效果,为寻求说明此疗效的客观指标,在治疗前后作了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检查对比,治疗前潜伏期较同龄健康人显著延长,P<0.001,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刺激正中神经强度较治疗前平均减少25伏,P<0.001。故此法可作为验证对脑性瘫诸疗法的一项无痛性、精确的,定量的客观指标。
  • 余绍祖,李承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48-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静脉推注80、160、320毫克川芎嗪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皆受到不同程度抑制。160毫克川芎嗪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与320毫克相似,但优于80毫克,且无不良反应。作者建议川芎嗪的剂量应增加到160毫克。
  • 周起云,张玉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64岁,1985年10月24日因头部外伤,呕吐二小时入院。患者在24日上午9时左右,饮白酒2两,30多分钟去厕所时跌倒,左枕部撞伤,20分钟后头痛,呕吐胃内物,喷射性。查体:体温35.5℃,脉搏8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0/90mmHg,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左枕部皮肤有2Cm长伤口,皮下血肿2×3cm。颅神经无异常。右下肢肌力略弱,颈强(+)。无其它神经系统体征。入院后喷射性呕吐2次。夜间24时,意识不清,右瞳孔直径4mm,左瞳孔直径2mm,光反射消失,双下肢巴彬斯基征阳性。
  • 周广智,王桂清,郭峰,邬玉婵,郝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50-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53例癫痫患者作了血清IgG、IgM、IgA等含量,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红细胞免疫总补体活化,补体第3成份。循环免疫复合物等免疫学检查,其结果细胞免疫方面确有障碍,PHA淋巴细胞转化尤低,免疫复合物数值增高。对这些改变正进行追踪观察。
  • 高素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51-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CT应用以来,不少视力障碍的患者被证明系脑血管病新致。我院收治二例首发症状为视力障碍,经CT证明为脑血管疾病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例一:张,女性,47岁,工人。于1984年12月28日晨起自述双眼视物不清、睛天视为天阴,正午时分视为傍晚。数日后不见好转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治疗不见好转,次年2月即入院前两天患者因家事,大哭大闹后睡眠。次日晨起,家人发现语言不利,半侧肢体活动不灵而来我院。
  • 侯辉光,赵瑛,宰春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52-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Duchenn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世界各地都存在,并非少见,欧美各国和日本的男子中发生率为13~33/10万,平均21×10-5,病肌的光镜结构改变已清楚,而超微结构的研究历史不长,认识肤浅。现将我们近年来观察的6例报告于下,并对结构变化的机理进行扼要的探讨。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全部男性。
  • 霍金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收治的二例具有横贯性损害的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报告如下, 倒一,徐某,男,41岁,1981年12月9日晨起发觉胸闷、气短、双下肢无力,排尿困难。病情逐渐加重,五天后双下肢全瘫,尿潴留。在当地医院用消炎药,强地松、维生素B_(12)等治疗无效,于1981年12月16日以急性脊髓炎入院。
  • 邝培桂,赵崇德,周怀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54-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1981年6月、10月分别在武汉市两条街、采用逐户逐人调查法进行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两条街共有58.993人,患脑血管病后遗症253例,患病率4.29%,男与女之比为1.18:1,发病年令以60~69岁为多(41.9%),65~74岁年令组患病率最高63.8%。脑血栓形成占79.8%,全部病例均伴有神经精神症状,其中急躁易怒占36.0%,情绪抑郁占24.1%,智能障碍占14.2%,右偏瘫占55.7%,左偏瘫占36.4%,四肢瘫占7.9%,88.1%的病例在卒中前后有高血压。72.3%的病例生活需家人协助或完全不能自理,提示早期治疗高血压,及时正确治疗脑卒中,对予防及恢复劳动力有其重要意义。
  • 窦云田,杨风民,唐成治,王兴华,徐树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56-1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5年9月至1986年4月共收治经CT证实的轻症脑出血27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18例,女9例。年龄44~81岁,平均5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9例,否认高血压史者8例。有脑卒中发作史者5例,其中脑出血2例,脑血栓3例。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者19例,安静状态下发病者6例,睡眠中发病者2例。
  • 陈宗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微血管畸形引起自发性脑血肿远较高血压性者少,在发生血肿很少被引起注意,一般在血管破裂出血后在做血管造影检查或手术时出诊断。我们迂到8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股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51岁。临床表现:急性起病3例,缓慢起病5例。意识障4/8例,肢体偏瘫4/8,视乳水肿4/8例,抽搦2/8例。
  • 杨耀波,俞纯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58-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CT技术应用于临床后腔隙性脑梗塞的报告愈来愈多。现将我院6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情况和CT结果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65例中男性58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42—78岁,平均61.25岁。其中50岁以上61例(93.85%)。发病形式:进展型47例(72.30%),突发型18例(27.70%)。50例(76.92%)有高血压史,14例(21.54%)有糖尿病史。
  • 李耀彩,黎德齐,李收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60-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76年2月~1985年6月共收治中老年人(40岁以上)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蛛血)63例,其中27例死亡,结合临床有关资料,将其原因分析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中老年蛛血死亡27例中男性19例,(70.4%),女性8例(29.6%)。年龄:41~50岁12例(44.4%),51~60岁9例(33.3%),61~70岁4例(14.8%),70岁以上2例(7.4%)。
  • 谭梅尊,赵有臣,陈继红,王耀山,姬子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62-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约10~20%的癫痫患者初发年龄在20岁以后,可称之为迟发性癫痫。临床上对这类患者要多考虑为器质性原因,并须进行长期的观察和随访。本文收集1981年以来以癫痫为主诉且进行了CT检查而年龄在30岁以上者292例(CT检查前已明确病因的继发性发作不包括在内)。按其最初发病年龄分为迟发性癫痫与早发性癫痫二组,就CT所见,重点进行探讨和比较。
  • 郑丕舜,曾幼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64-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引起或加重颈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出现一系列颈髓神经根症状,成为脊髓性瘫痪的病因之一。我院自1984年10月15日至1985年5月底经CT扫描确诊1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皆合并有特发性颈椎管狭窄,兹将其临床表现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本文12例皆为男性,年龄39~67岁,病程最短者2周,最长者10年。
  • 邵培兰,李志荣,王玉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66-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囊虫病是我国东北地区常见的脑寄生虫病。我院自1975~1983年收治100例。入院时明确诊断为脑囊虫病者73例,其余分别以高颅压、颅内占位性病变、结脑等收入院。经各种检查或手术探查明确诊断。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78例,女22例。男:女为3.5:1。年龄为8~63岁,20~49岁73例。
  • 印文考,杨俊英,李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67-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神经内科至今已收治524例脑囊虫病,50年代每年平均收治6.2人,60年代12.3人,70年代32人,80~82年平均收治22人。收治例数的增多可能与诊断技术提高有关。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以神经刺激症状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其次是高颅压和精神障碍。伴有皮下囊虫结节或有便螩虫史的病例,不难做出初步诊断。但本科资料表明,最后诊断为脑囊虫的病例仅1/3有螩虫寄生史。能发现囊虫结者也不过半数。
  • 李英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69-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导致癫痫连续状态,国内为少见报导,现将我们所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例1:女,16岁。于1周岁开始每于春秋两季间断性抽搐,发作时五指拼拢呈搐搦状,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无意识障碍。曾在当地县医院化验血钙低,补钙后症状缓解。自13岁起,抽搐较频繁,发作前有尖叫,伴尿失禁。单纯补钙治疗效果不佳,应用抗癫痫药物可缓解。入院前4天出现四肢强直性抽搐,有舌咬伤及尿失禁。
  • 刘云,廉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0-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有关应用CT诊断成人颅脑疾患的报告日益增多,应用于几科临床的报告较少。现将于1981年1月至1985年2月收治的5名儿童颅脑疾患CT所见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13个月、20个月、8岁、10岁和12岁。发病时间:入院时最短的5天,最长的90天。CT扫描时间:于病程的8天至105天扫描。其中8天2例次,28天1例次,80天和95天各1例次,105天1例次。
  • 丁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专家刘多三教授发起并主办的“中日脑血管病学术交流会于1988年7月27日在长春召开。会议历时三天,到会代表共240人,日方13人,收到论文100余篇。
  • 杨左廉,李中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高血压桥脑出血,常因突然发病,症状严重,病情凶险而死亡。自CT脑扫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来,我们成功治疗两例桥脑出血,报告如下。例1,男性,72岁,因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住院治疗中,突然出现呕吐,右侧肢体无力。检查意识清,无言语定向障碍,双瞳孔等大,约3.5mm,光反应敏感,双眼球运动除左外展欠充分外,其余各方向运转自如,无复视眼震。面部表情呆扳,右鼻唇沟浅,轻度呛咳,双侧咽反射迟钝,舌居中,其余颅神经正常。深浅感觉无障碍,右肌力稍弱,Barre征(+),其余肌力正常。
  • 刘洪,梁赐和,梁美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而脊髓瘤卒中则少见。本院85年收治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41岁,已婚,1985年10月21日入院,腰骶部隐痛半年。入院前3天搬重物时突觉腰部剧痛,呈持续性并向双下肢放射。次日出现尿潴留,腰骶部痛加剧,不能平卧。一般止痛剂无效。注度冷丁后可稍缓解。发病过程无发冷、发热、抽搐及肢体麻木等。既往健康,月经正常。查体:体温37.2℃,脉搏92次/分,血压150/00mmHg。一般检查及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正常。膝跟腱反射对称。跖反射对称减弱。无病理反射。下肢感觉存在,仅有腰骶部痛觉过敏,尿潴留。
  • 许荣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报告例1、男,32岁,于1984年11月7日晚饮白酒约半斤后出现呕吐,醉后入睡。次日晨发现床上有含少量咖啡色呕吐物,唤之不应,急送本院。检查:体温36℃,脉搏100次/分,呼吸14次/分,血压140/80mmHg,呈嗜睡状态,唤之可睁眼,但不能回答问题。内科检查无异常。压眶右上下肢活动佳,左上下肢不动,病理反射(-)。腰穿脑压治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血生化、肝功、尿素氮等正常。
  • 赵庆杰,邴绍良,曲松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4-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收治皮质盲1例,经CT扫描证实为左枕顶叶出血,右枕叶梗塞所致。报告如下:
  • 王允胜,韩立荣,彭兵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6-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表面出血形成硬膜下血肿比较少见,我院收治一例,经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及综合治疗半年余病情稳定,现报告如下: 患者初某,男、55岁,原有高血压病史,于1984年6月2日5时15分去厕所大便后欲倒,当时意识清,自述头痛剧烈,恶心无呕吐,5时23分被他人送门诊。
  • 李桂龄,薛玉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发生心脏停跳的病例少见。国内文献中仅有1例报告。我们见到1报例现告如下。陈某某男 23岁工人,1984年7月21日因劳累、饱餐后即入睡。次日晨起床时觉得四肢无力,但能慢慢行走。约5小时后肌肉酸痛,不能走路,排尿费劲。发病12小时入院。一月前曾因晚餐过饱,次日晨四肢无力,活动困难,卧床休息一天,自然缓解。否认家族中有类似发病者。
  • 孟庆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瘤位于鞍结节及垂体部位并发生出血者则属罕见,我们遇到一例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患者男,37岁,农民。于1985年1月起无诱因出现烦渴,每日饮水从9,000ml至4月份渐增至20,000ml,每日进流质饮食1.500ml。多尿每日排尿10至30余次,每次量约700ml。食欲无增加,逐渐消瘦。3月中旬自感右颞部及双眼胀痛,视物模糊不清。4月间上述症状加重,记忆力减退。
  • 郑文淑,玄汉石,郑昌江,黄正松,李相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52岁,住院号53875。右侧头痛一天,入院前六小时他人发现意识不清,左肢体瘫痪于1985年3月14日急诊入院,入院时检查血压134/76毫米汞柱,脉搏52次/分,呼吸10次/分。右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眼底无改变,左侧Babinski氏反射阳性,左腹壁反射及提睾肌反射减弱。静注20%甘露醇250毫升后神志略好转,腰穿压力160毫米水柱,脑脊液透明,化验检查无异常,而后急诊经股动脉用导管行右侧脑血管造影发现: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中动脉拉直抬高,豆纹动脉无改变。考虑右侧幕上脑内占位病变并发脑疝。决定行右幕上开颅术。
  • 鞠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79-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性脊髓病病例报导不多,我科自1979年以来,共发现3例,报导如下: 例1,男、42岁,五年前患慢性肝炎,一年前患肝昏迷,经抢救恢复后感走路双下肢力弱,右侧重于左侧,行走困难,渐重需拄拐才能行走,大小便正常。
  • 扈其序,武素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80-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硬变合并脊髓病变临床少见,笔者见到二例,报告如下: 例1:卜××,男,37岁,农民,已婚。于7~8年前患肝硬化,近7~8个月来渐感双下肢无力,发硬,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常跌跤,二便正常,无感觉异常。查体:慢性病容,面呈灰暗色,巩膜黄染,面、颈、胸部见多个蜘蛛痣,心肺听诊(-),肝浊音界缩小,肝脾未触及,无腹水,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 徐玉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81-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sis)又称为VonRecklin ghausen氏病。典型病例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迂到的两例报告于下: 例1,韩×x,女,37岁,于1981年5月入院。患者自幼右眼向前凸出,随年龄之增长而加重,伴视物模糊。8年前感双上肢麻木无力,不久即出现腰部不适、双下肢麻木并软弱无力。劳动后加重,休息时稍轻。以后上述症状加重,小便频数失控,大便秘结。双下肢变细屈曲强直,间有不自主的伸屈运动。婚后未育,其母有类似疾病史。查体:胸、腹及四肢均散布着大小不等、边界清楚、棕褐色的斑,直径约1.5cm的有13处,以胸部为多。双腋窝部有对称性密集褐色小斑点。胸腹部皮肤有大小不一的结节,质地较软,粉红色,大者有短蒂。右膝盖部有直径1cm的固定结节,囊性感,触之有条索状物轻触痛。
  • 陈颖,孟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表现震颤麻痹比较少见,本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王某某,女,43岁。两年前开始发生左手震颤,搓丸样,往往在静止状态下发生,意向运动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加剧,同时出现左手动作笨拙,左下肢,活动受限。步态呈小步,躯干前倾,行走时上肢联管运动消失。约在当年两手背部出现皮疹,不痛不痒,当时疑为“冻疮”。皮疹往往在冬季加重,夏季减轻甚至消失。入院前四个月两手背皮疹加重。最近半个月出现低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腰部疼痛,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发黄。右手也有轻微震颤,动作笨拙。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头面部及五官除两上睑水肿外,面颊部轻度毛细带扩张其余未见异常,无红斑。甲状腺不大。
  • 牛峻山,段云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83-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科一种常见疾病。以往治疗方法虽很多,但因疗效低,复发率高,或因并发症重,故无一令人满意。我院于83年6月开始应用国产EB301型射频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4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4例,男 41例,女23例,最小年龄41岁,最大84岁,平均56.2岁,平均病程4.8年。右侧者38例,左侧者26例。单纯第Ⅰ支痛2例,Ⅱ支14例,Ⅲ支15例,疼痛同时累及Ⅱ、Ⅲ支33例;均接受过药物,针刺或封闭等治疗,其中3例经手术切断Ⅱ、Ⅲ支后根,术后1~2年复发。
  • 蒋征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84-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皮层盲系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枕叶距状裂二岸损害所致以视觉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的疾患,临床上多为外伤性或血管疾患的后遗症。此病药物治疗部分病例疗效不佳,物理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应用超声波和He—Ne激光治愈双皮层盲各一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例1陆某某男 21岁农民。78年12月6日因视力障碍、精神障碍25天;昏迷、大小便失禁16天收治入院。一般检查:昏迷,心肺(-)、右骶尾部见3×5cm褥疮。神经科检查:瞪目昏迷、二瞳孔等大约6mm、光反射迟钝,瞬目反射消失,眼底(-)。左上下深肢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尿便失禁。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氯化物700mg%,糖50mg%,细胞数12/mm~3。
  • 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oya-moya病(MM病)是日本学者铃木氏于1965年首先命名的,于1969年发表在Archive of neurology杂志上。MM病的病名已被各国学者广泛应用。铃木氏认为MM病是日本人特有的疾病,但以后欧州、亚州各国也陆续有该病的报告。我科于1962年就发现MM病,于1972年首次发表。我国著者多采用“Willis环闭塞”症、“脑底血管异网症”“烟雾病”,近来也普遍采用MM病这个病名。
  • 张子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87-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血液(Artificial blood)是指一类具有载氧能力,能代替血液在组织中进行氧与二氧化碳交换的液体制剂。其中主要分为三类:全氟碳化合物(PFC);人工合成血红蛋白;利用天然血红蛋白质制造人工红细胞等。其中以全氟碳化合物应用最为普遍。 Clark氏1966、1967年发现跌落到装有全氟碳化合物中的小鼠竞能靠PFC长时间存活。1968年Geyer氏用PFC即使置换了大鼠的全部血液,大鼠还能活8小时,换血犬竞能生存数月之久。自此开始研究应用PFC作为氧载体的血液代用品。人工血液虽不能代替血液的全部切能,但比只能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的血浆代用品仍有许多优越之处。
  • 张运贵,施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88-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早在1908年sluder就对本病进行了描述,此后不断有临床病例报导和发病原理研究,但其命名相当混乱,“蝶颚神经节神经痛”、“类偏头痛样神经疾”、“Horton氏综合征”,“组织胺性头痛”等名称都相继使用过。1954年Kunkle命名为“丛集性头痛”。一、丛集性头痛在疾病分类学上的地位, 头痛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临床症状,把器质性病变的头痛和非器质性病变的头痛区分开来,已不容易;再从非器质性病变头痛中分出血管性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就更为因难,因为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同属血管性头痛,而前者发病率仅为后者的1/8,故长期来把丛集性头痛看作归属于偏头痛的一个亚型。实际上,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是完全不同的临床实体。
  • William D Sniae,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90-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爱滋病)是以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严重障碍为特征,使过去身体健康者发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fions)或发生不寻常的肿瘤,如Kaposi氏肉瘤。本病绝大多数见于同性恋者,但也见于某些静脉药物应用者(麻醉药滥用者——译者注),海地人(Haitians),血友病患者和某些婴儿。本文作者从1980年1月至1983年1月共观察160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其中50例发生神经系统合并症。20例作了尸检,其中16例尸检可得出特异的神经病理学诊断。未作尸检者其活检、培养、细胞学或血清学所见可作出病因诊断。神经系统合并症如下:
  • Livanainen M,蒋朝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5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用部分提纯的大剂量人体白细胞干扰素治疗的药物反应。年龄46~65岁;男3,女2。治疗计划是头2天用1亿1u/日,以后4天2亿iu/日,连续静输。此后2个月,用3百万iu/日肌注。但实际上由于出现了疲乏,GOT及GPT上升,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仅1例肌注过6百万iu,而静输累积总剂量为每例250×106iu~950×106iu。用多种神经心理试验观察干扰素的药物反应。(1)用Wechsler成人智能检查(WAIS)亚试验[知识、相似物(语言智商)、作图(操作智商)]作观察,在治疗前及后第20天实施,未见变化。
  • 梁玉宏,钟宝贤,叶永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摘要患者男,14岁,学生。1984年10月13日突起头痛,头昏、呕吐,26日突然双目失明,大小便失禁,次日右侧肢体及左下肢麻木,双下肢瘫痪,无发热及头部外伤。经当地医院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脱水治疗,病情无好转而转来我院。检查:神志清晰,双目光感消失,右眼睑下垂,右眼球固定,左眼外展受限。瞳孔右6mm、左4mm,对光反应消失,双侧视神经乳头颞侧稍苍白。
  • 何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210-2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钱××、女、26岁。1982年1月1日分娩后头痛、发热(T37.5℃),当地诊断“感冒”,给予安乃近、土霉素治疗。半月后突然出现阵发性摔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尿裤。每次3~5分钟。间隙期头痛、恶心、视物模糊,服苯妥英钠无效于同年3月26日来诊。查体:意识清。一般体检无异常。双视乳头边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里火焰状出血,左7—12点、2—4点,右10—1点可见网膜片状出血,余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3): 337-3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