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6-04-25
  

  • 全选
    |
  • 邬英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医学会于1986年11月4日至7日,在扬州召开了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42人,列席代表138人,中华医学会、生卫部医政司、科教司、扬州市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大会宣读论文20篇,在防治、临床、基础、外科分会上宣读论文120篇。全部论文反映了第一次全国会议分五年间,我国脑血管病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会议期间各地代表汇聚一起叙旧情,结新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了联系,促进了信息交流。代表们对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生化、病理、电生理、放射学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 田新良,田时雨,李明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P S P)是一种相当少见的异质性系统变性病。现将我们收治1例报告如下。黄××、女、60岁,1983年11月始有行走徐缓,不自主发笑,当地精神病院诊断为“脑动脉硬化。”1984年秋步态艰难,步甚宽,需人扶送入厕。静止时右手出现震颤,持续数月后消失。1985年5月双眼下视不能,继之上视及左右侧视困难、仅能往前平视。同年9月双腿僵硬发直、始动困难,一旦起步,小碎步前冲后又往往向后跌倒。从一侧转到另一侧躯干活动非常困难。
  • 徐温理,李安良,张柏年,段国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193-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16例完全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大网膜移植术进行治疗。有9例术后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改善,说明此法为完全性缺血性脑卒中一种有效疗法。
  • 杨子超,刘锡民,蔡转,阮旭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196-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检测40例临床确诊为脑梗塞的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钩脑)病人和40例配对对照的健康人。发现钩脑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解聚型图形出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增高与钩脑的性别、年令、瘫痪程度和病程无关(P>0.05)。结果提示钩脑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慢性持续性亢进。推测此改变是其对脑动脉广泛性病损的反应,但它又可进一步加重动脉病损,是发生脑梗塞的重要因素,是钩脑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姜明辉,张昱,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199-2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详细报告了利用犬制备实验性脑梗塞动物模型的方法和结果。并在制备模型的基础上对脑缺血早期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在脑动脉闭塞后1—3天是脑组织损伤最明显时期。
  • 彭本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03-2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69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讨论临床鉴别诊断要点和预后。
  • 刁琨圃,刘保群,吴德辉,张玲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05-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73例急性脑血管病非特异性酯酶标记T细胞的检查结果,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组均低于对照组,提出检测免疫功能可否做为预防中风的先兆指标之一。
  • 王寅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06-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31例脑血管病人脑脊液中维生素C含量,16例脑出血的平均值为3.36±2.34mg%,脑血栓15例平均值为2.58±1.56mg%,两组均高于对照组1.25±1.10mg%。
  • 王孟忱,罗毅男,吴永善,杨富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08-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自体颅骨片贮存在大腿皮下或筋膜下,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时,将颅骨片取出放回颅骨缺损处。此法手术操作简单易行,病人容易接受,术后并发症少,产生骨性愈合。
  • 于贤成,刘林德,刘百波,郎爱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09-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五个家族系,罹病46人。分析各家,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象特点是缓进性痉挛性截瘫,肌电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本组用左旋多巴和安坦、肌苷治疗,近期效果良好,可能是一种补偿疗法。预防本病应劝患者绝育。
  • 罗祖明,胡昌恒,邓开鸿,周鸣珑,刘开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11-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深层梗塞是多种原因所致的大脑动脉穿通支梗塞,基底节区是大脑深层梗塞的好发部位。近年来,研究表明大脑深层梗塞并不少见,约占尸解脑的11%。在CT扫描问世以前,大脑深层梗塞的生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经验。现将我院经CT扫描或尸解证实的基底节区脑梗塞3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26例,女10例,年龄5~72岁,其中40岁以下者15例,41~72岁者21例。有高血压病者8例(22%),伴糖尿病者1例。有脑动脉硬化者5例(14%)。有心脏病者9例(25%),其中风心病6例,先心病室缺1例,冠心病2例。
  • 邵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13-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50岁以下的脑血管病发病原因复杂,发病率有升高的倾向,并常遗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往往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现将我院近十年收治的137例病人的临床观察做如下分析。一般资料男85人(62%),女52人(38%)。年龄16~20岁,9人(6.6%),21~30岁,25人(18.2%),31~40岁,34人(24.8%),41~50岁,69人(50.4%)。40岁以下共68人(49.6%), 起病与症状体征:急性起病96例(70%),亚急性起病31例(23%),缓慢起病10例(7%),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昏、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病前有高血压病史41例,发病时血压增高54例。左侧肢体瘫痪62例,右侧肢体瘫痪75例。
  • 陈春景,李涛,许红力,邓秀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15-2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腔隙性脑梗塞做为一种独立的缺血性卒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献统计主要依据病理或CT检查资料,由于这些技术尚未普及,必将影响到疾病的诊断率。本文试图从临床的角度分析讨论腔隙性脑梗塞的特征,初步提出临床诊断要点。本组73例均系住院病人。排除了其他颅内疾病。男性62例,女性11例。
  • 刘泉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17-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侧脑室内肿瘤是指原发于侧脑室内的新生物,占颅内肿瘤的1.3%。早期不易确诊。我院自1972年至1984年底共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此区肿瘤32例。今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5~50岁,其中小于10岁者5例。肿瘤位于左侧者14例,右侧18例。病程最长者为8年,系一脑膜瘤,最短者1月为转移癌,其余多在1年左右。病理检查结果:室管膜瘤17例,星形细胞瘤11例,脑膜瘤2例,转移癌2例。
  • 陈永年,王耀山,谭梅尊,姬子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19-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眩晕是很常见的临床症状,原因较为复杂,少数是由于颅内病变所引起。近年来由于CT的应用,许多颅内病变可以得出准确而及时的诊断,本文就CT对眩晕的诊断价值加以探讨。一般资料从1980年8月至1983年1月进行的8000例次CT检查中以眩晕为主者94例,其中男63例,女25例。年龄16~88岁,平均48.9岁。病程3个月~4年。多数病例,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或仅有轻微的阳性本征,如眼球震颤,半身感觉迟钝,听力减退等。少数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异常体,如颅神经麻痹,偏瘫,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
  • 姜明辉,殴阳一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于10月27日至10月30日在杭州召开。代表102人,来自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等学术专业。收到论文76篇。
  • 梁乃利,邓瑶珠,游国雄,王者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21-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轻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相当多见,确诊常有困难。我们三年来用法国产RACIA—77B型眼震电仪,对本病进行了眼震电图检查,获得了有诊断价值的资料,鉴于国内此类报导较少,故将检查结果总结报导如下: 病例选择本组选择病例共110人(男65人,女45人),年龄19~71岁,均经神经内科检查确诊:眩晕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诱发,呈旋转感(23例,20.9%)或视物晃动不稳感(54例,49.1%),或两者兼有(32例,30%);眩晕同时恒伴有其他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绝大多数有轻微脑干损害体症;部份患者脑血流图或脑电图转颈后描记,枕部波幅明显下降,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提示脑干异常;有的既往史中有其他椎—基底动脉或颈动脉系统缺血发作;
  • 毛俊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23-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资料本组共6例均经CT扫描和/或脑室造影证实为脑干肿瘤,其中男1、女5,年龄6~20岁,发病至住院期间15~70天。症状主要为走路不稳、构音不清、复视,头晕,呕吐、呛咳。神志除1例嗜睡外均清楚,言语含糊4例,2例伴声音嘶哑,颅神经以眼肌麻痹、角膜反射迟钝、面瘫、眼震、吞咽障碍为主,四肢或偏侧肢体肌力减退、共济失调、病理反射阳性,2例偏身疼觉减退,3例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3例脑电图检查2例正常、1例广泛轻度异常,3例行CT扫描,2例行脑室造影,1例先后作了上述二种检查,CT扫描主要表现脑干区低密度阴影,有的伴脑池脑室改变,脑室造影主要表现导水管向后向上移位,有的伴脑室改变。住院后均用氟美松、ATP、辅酶A等治疗,症状渐加重,1例住院期间死亡。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CT未引进以前对于SCA(小脑上动脉)分布区梗塞很少做出诊断。本组三例SCA分布区的小脑梗塞表现有几个不同征象:发病的特征是以急性步态失调伴有轻度或无眩晕。由于小脑上蚓部和小脑半球上部的损害以双侧肢体共济失调和下跳性眼震,躯干和步态失调为主要征象。研究表明SCA分布区的小脑梗塞,远端基底动脉的分布区是一个高发的区域。脑干的梗塞只是潜在的破坏。合并症很少见到,可能由于梗塞小,小脑占位效应小或没有之故。临床症状有时出现病灶对侧听力减退、面肌无力及同侧Horner’s征,没有小脑水肿引起的脑干受压。
  • 梁志学,韩梅,胡克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25-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ion氏病),系先天性铜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我院儿科1975~1985年共收治30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发病年龄与性别本组病例发病年龄均在2~15岁。2岁1例,6岁2例,7岁1例,8岁1例,9岁4例,10岁3例,11岁2例,12岁7例,13岁4例,14岁3例,15岁2例。其中男21例,女9例,以男性为多。二、发病至确诊时间以肝为首发症状至确诊时间为1个月~8年,平均3年。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至确诊时间为2个月~2年,平均为7.6个月。
  • 刘其强,郑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27-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病例屡有发生。本文对167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文收集我院和文献报道的有误诊记载的肝豆状核变性273例,男157例,女116例,男女之比为1.35:1。发病年龄2~62岁,在年龄记载完整的211例中,10岁以下37例(17.5%),11~15岁73例(34.6%),16~20岁34例(16.1%),21~25岁40例(19%),26~30岁13例(6.2%),31岁以上14例(6.6%),15岁以前占半数以上(52.1%)。二、误诊的疾病:本组273例,误诊167例,误诊率61.2%。误诊病种达34种以上,累及消化、神经精神、血液、运动、泌尿、内分泌、寄生虫、免疫和代谢等多个系统。
  • 崔树勤,宋淑贤,鞠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穿通畸形全称先天性脑室穿通畸形囊肿,也有人称为:孔洞脑囊肿。简称:脑穿通畸形。是指囊肿与脑室、蛛网膜下腔相通的一种先天性畸形疾病。临床资料: 男3例,女2例,最大年龄32岁,最小年龄3岁。
  • 薛连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0-2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又称局限性小脑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临床综合征,早在1905年由Batten首次报告,国内文献报告为例不多,今将我院1981年至1984年收治的四例和国内杂志发表的现手头资料共28例加以复习。
  • 卢文甫,汤洪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2-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家族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少见性遗传性疾病、现将我们在同一家族中发现的三个患者报告如下。阎某某,男,33岁,19岁发病,先感行走时左下肢发僵发硬,活动不灵活,渐感行走时足尖难以抬起,常易跌跤。上述症状渐加重,病后4年右下肢亦受累,走路拖曳,登高困难。病后8年需扶持下尚可行走,近3年双上肢亦有僵硬感,但可自如活动,发病中无肢体麻木,疼痛,亦无二便障碍。检查:智力,眼底及其他颅神经正常,无深浅感觉障碍,肢体肌张力增高,以双下肢明显,无肌萎缩,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4~-级,双上肢指鼻试验稳准,轮替动作稍差,跟膝胫试验因肌张力增高不能完成,无不自主运动,双上肢腱反射活跃,双下肢亢进,双侧髌踝阵挛阳性、双Babinski氏征阳性,轻度弓形足,无脊柱畸形。血清酮氧化酶光密度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试验、常规、生化正常,心电图正常,血淋巴细胞核型分析46对2y正常,肌电图示神经原性受损。
  • 邰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3-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脊髓小脑变性病中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并非少见,笔者于门诊中发现5例,具有本病的变异症候,报告如下: 病例1,20岁,女。自幼发育良好,八岁入学,成绩居佳。十一岁时因发热致抽搐,持续约1分钟,一年后,感觉右下肢苯拙、无力、易跌跤,其后左下肢亦然。两年后已不能独立行走,靠扶墙或拐杖等支撑行走。同时学习成绩渐差,记忆力及计算力减退,放弃学习。查体:身材矮小,面容呆滞,皮肤细腻,甲状隙无肿大。心肺,腹部正常。口吃,呈吟诗状语言,视力佳,轻度水平及旋转性眼震,眼底无改变。姿势不稳,双下肢呈僵直状,摺刀样肌张力,肌力Ⅳ°,双足马蹄内翻及轻度弓形足,剪刀步态,足趾拖曳,扶墙移行可数步。腹壁反射减弱,上肢腱反射活跃,双下肢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膑、踝阵挛阳性。
  • 曾卫东,胡振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22岁。入院前一月患“感冒”,经扑热息痛、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治疗,感冒症状消失。但一周后出现步态不稳,走路时左右摇摆,并有跌倒。病程中有头痛、头晕,但无恶心呕吐,无意识丧失及记忆力减退。患者平素健康。体检:体温35.7℃,血压120/70mmHg。一般状况可,神经系统:意识清,讲话缓慢,无呐吃,计算力正常,回答问题准确。自觉视力好,瞳孔正常,眼球运动不受限,无眼震颤,眼底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不自主运动,双上肢明显意向性震颤,双下肢无明显震颤。指鼻及对指试验不准,轮替试验笨拙,跟膝胫试验尚准。步态欠稳,轻度左右摇晃,不能走直线,昂白反征(±)。
  • 赵基恩,葛茂振,孙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的类型随着CT问世以后,一些新的类型不断被发现。小脑蚓部及双侧丘脑同时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国内外尚未见报导。现将作者最近所见的一例报告如下: 王某某,男,72岁。1986年2月12日。该患者于2月5日上午10时左右,在床上起坐后欲下地时,突然感到双眼发花,头迷,眩晕,恶心,呕吐,吐为胃内容物,随之意识丧失。12时被家人发现,急送医院。13时意识障碍渐恢复,急诊以“多发性脑梗塞”收入住院。既往高血压史十余年,三年前曾患“左侧脑血栓”,一个月后治愈。有烟酒嗜好。来院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欠流利,但能简单地叙述病史。血压180/100毫米汞柱,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体温37.0℃,双侧瞳孔等大约3.0毫米,对光反应存在。双眼球向各方活动良好,无眼震。双眼底检查:除有中度动脉硬化改变外未见其他异常。
  • 李弘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5-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常见有轻症桥脑出血的病例报告,而且表现为各种不同的临床类型。但是无肢体瘫痪的桥脑出血却甚少见,国内尚未见报导。我院诊治一例,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男,32岁。于1985年9月15日午睡后即感头晕,耳鸣、复视,口角向右歪斜,行走不稳。
  • 杨桂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6-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兹将我们所收治的经尸检证实的小脑出血一例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于某,男,56岁,于1985年7月23日下午三时左右在劳动中突然摔倒在地,意识不清,频繁呕吐,尿失禁,急诊入院。查体:血压110/70mmHg,神经系统检查:中度昏迷,双侧瞳孔等大同园,约3mm,对光反应存在,无眼球浮动及偏视,无分离斜视,双侧眼底视神经乳头界限清,动脉反光强,鼻唇沟无明显歪斜,四肢均无自主运动。
  • 徐贞国,赵兰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良性型小脑出血,文献报告不多。本文兹将我们所经治2例的体会报告如下。例1:男,52岁。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突然眩晕、恶心、呕吐7—8次/日,转头时加重,但无耳鸣、耳聋。逐渐加重而于次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入院时检查:血压140/85mmHg,一般内科检查正常。神志清晰,言语流利,水平性眼震,双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正常,不敢转头,无颈强,四肢肌力和肌张力正常,双下肢共济运动障碍,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减弱,Kernig氏征(-),病理反射(-)。眼底动脉细,部分动静脉压迹,乳头无水肿。腰穿压力150/120mmH_2O,脑脊液常规化验正常。白细胞14000/m~3,分类正常,红细胞450万/m~3。初步诊断前廷神经无炎。
  • 孙熙太,李英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56岁,于1986年3月7日21时许寒战,发热,伴有持续性剧烈头痛,呕吐一次,呈非喷射状,为胃内容少量、一夜未眠。于翌晨3时语无伦次,燥动不安、神志不清,但无抽搐。经腰穿确诊为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入院。既往患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八年。查体;T36℃,P96次/分、R24次/分,Bp:150/100mmHg,神志模糊、燥动不安,胸腹部散在瘀点,颈强二横指,克氏征阳性,巴氏征阳性。血白细胞23,600,中性92%,淋巴8%,脑脊液:外观脓性浑浊,压力220毫米水柱,潘氏反应卅,白细胞数3,600,中胜97%,淋巴3%蛋白200mg%,糖7.3mg%,氯化物590mg%,检出脑膜炎双球菌,入院后下午发热持续20天(37.5~38.5℃)昏迷5天,抽搐4次。血压波动在190/130至70/50之间。
  • 郎国林,陈久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8-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1例是以脑肿瘤的诊断而进行手术的脑型肺吸虫病。现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女,14岁,是以头痛半年,加重3个月,昏迷1天,已脑疝的状态下而行手术后入院的,(84年6月28日入院)。半年前患儿有轻微头痛,可自然缓解,3个月来头痛加重,伴以恶心、呕吐、抽风,时有发烧。入院前4天,头痛剧烈,呕吐频繁,抽风后转为昏迷,始来院就医,经CT扫描诊断为脑肿瘤,不典型脑脓肿。在昏迷的状态下急诊手术。既往否认中耳炎及感染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T37.5℃,P80次/分,P18次/分,Bp110/80mmHg。意识不清,对刺激有反应,昏迷指数(G.C.S):7,左瞳孔散大,上睑下垂,左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睑面反射消失,右上下肢瘫,肌力2级,肌张力大。
  • 于桂荣,胥玉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初某某,男,50岁。1983年11月份感头迷头胀走路欠稳,身体偏向右侧,有时跌倒。84年初,双眼视物略感不清偶有复视。7月份出现尿频尿急,尿量及饮水量增多,每天小便15次以上。无食欲亢行和消瘦。85年2月份来诊检时发现双眼球上下运动障碍,于2月25日入院。检查。心、肺、肝、脾无异常,意识清楚,表情呆板呈面具脸,右眼视物略模糊,双眼瞬目及眼球主动运动减少。双眼球上下活动受限,尤以下视障碍明显。向上活动时出现一过性复视而无眼震。颈强不显但活动不灵活。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走路不稳、无肌萎缩。双Rossolimo(+),双掌颏反射(+),双咽反射(+),脑电图示广泛轻度异常。颅骨正面像未见异常。脑脊江压力150mmH_2O,糖72mg%等生化及常规均正常。
  • 马伯扬,陈曼娥,李庭琼,许民辉,杨志焕,陈惠孙,唐海清,胡子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40-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抗凝剂或血小板凝集抑制剂,但其疗效均不满意,故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所)在一九八三年七月至一九八四年六月间用Ⅱ号氟碳代血液治疗9例脑梗塞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9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令28~71岁。均经腰穿脑脊液分析或脑血管造影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从发病到治疗时间,最短为3小时,最长的1例病程长达2年以上。输注方法:病程超过20天的2例慢性期病人,仅输注Ⅱ号氟碳代血液,另7例急性期病人,除输注Ⅱ号氟碳代血液外,还同时输注甘露醇。
  • 徐玉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41-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氟哌啶醇(Haloperidol)系丁酰苯类药物,多应用于精神病的治疗,我们将其应用于舞蹈病的治疗,获得初步经验,现介绍如下。病例选择用氟哌啶醇共治疗11例舞蹈病,3例老年舞蹈病,年令64~68岁,男3例,女1例,Sydenham氏舞蹈病7例,年令9~29岁,男4例,女3例;慢性进行性舞蹈病1例,男,41岁。病程最短者2小时,最长者4年,其余诸例分别为数天至数月不等。首次发病者10例,复发者1例。全部病例无其他器质性疾病。治疗方法因年令,病程不同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案。成人病程短者,1~2mg/次,每日2~3/次;病程略长者,2~3mg/次,每日2~3次;仅一例病程为4年,4~8mg/次,每日3次。
  • 谭英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什么是诱发电位感觉系统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受刺激的部位可以是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的任何一点。诱发电位是缓慢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不是单个细胞的放电,主要是许多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这种电位变化可分为二部分: 1.主反应,亦称原发反应(Primary response)潜伏期5~12ms,比较固定,一般波峰向下为正,波峰向上为负,这种反应系锥体细胞电活动的综合。 2.后发放(After discharge),在主反应之后出现的一系列正相周期电位变化,潜伏期较长,约30~80ms,系皮层与丘脑接替核之间的环路活动的结果。
  • 陶德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43-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于老年人的脑血管缺血性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发展成为脑梗塞,Millikan报告TIA发作后的一年内,15%以上的病人发生脑梗塞。诊断TIA的关键点是具有因脑缺血引起的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在数分至数小时内完全消失。本文就治疗TIA的抗血小板聚集剂与抗凝剂作一概述。抗血小板聚集剂抗血小板聚集剂主要有三种,即阿斯匹林,dipyridamol(双嘧啶氨醇,潘生丁)及ticlopidine(paraldine)。作用机理,这三种药主要用于治疗TIA,由于脑血管的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发生了变性,当血小板接触到有了粥样硬化的血管内膜,血管壁中的血栓素A_2(thromboxane A_2,TXA_2)激活血小板的粘着与聚集作用,血小板互相聚集渐渐形成血栓。
  • 徐亚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47-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摘要曹某某,男,33岁,右利,因右半身麻木、酸痛、失灵五个月,头痛、呕吐、神志朦胧、便失禁一天于84年12月27日晚入院。五个月前无因性的右上肢麻木、酸痛,逐渐运动欠灵活,并向右下肢漫延,尚可行走,曾在某院诊断“脑动脉炎”,住院治疗无效而出院。在家服用中药,病情日渐加重。来我院前一天突然头痛、多次呕吐,言语不清,除右下肢运动障碍加重外,左下肢亦出现失灵,神志朦胧,二便失禁。既往无任何疾病史。体检:体温、脉搏、血压均正常,被动体位,神志朦胧,双瞳孔等大同园,光反应灵敏,眼底未看进去。右鼻唇沟浅,右扬鞭征(+),右下肢肌力Ⅱ级,左下肢Ⅵ级强。右上肢肌张力高,左下肢低。腱反射右上肢增强,掌颏反射(-),右Babinsk’s(+),Kernig’s(-)。化验室检查:血常规、血三脂、肝功、胸透及心电图均正常。血粘度除全血比粘度低值(9,31)、压积(51)略高外,余项正常。
  • 范学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 3(4): 249-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