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7-01-25
  

  • 全选
    |
  • 杨蜀莲,L.Hershey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是一常见而某些功能障碍又是可逆的一类疾病。需要一简单而又确实有根据之工具来确诊和随诊血管性痴呆。我们检查了63例已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13例符合血管性痴呆,19例可疑,31例没有痴呆。主要用筛选痴呆病人认识能力30题(CCSR)和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试验(FAQ),发现此两试验对患者有无痴呆都能鉴别,而且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两项试验在门诊随诊中都简而易行,容易掌握。
  • 赵卫国,李大年,李元瑛,余之陵,于长睿,卢燕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2例经脑CT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TXB_2及6-Keto-PGF_(1α)含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者血浆TXB_2含量明显升高(p<0.01),6-Keto-PGF_(1α)含量明显降低(p<0.01)。病情重者血浆TXB_2较轻者升高明显,脑血栓形成较TIA和RIND明显升高。TXB_2变化与脑CT检查所显示之病损大小关系较为密切。病损体积愈大,TXB_2升高愈明显。患者血浆6-Keto-PGF_(1α)虽有明显降低,但与临床病情、病程及CT发现的病损大小无明显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患者TXB_2的变化反映了发病后脑组织的受损程度,6-Keto-PGF_(1α)的变化则可能反映了此类患者体内PGI_2合成能力减弱,与发病有关。
  • 林少宾,王翚,薛洪利,赵崇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组134例患者进行了139次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总成功率为98%。在CT已开展的情况下,其主要适应证是:1.蛛网膜下腔出血,CT疑为血管畸形及其它血管性疾患。2.需要了解与血管关系的肿瘤疾患。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0岁以上患有颅后凹占位病患者行椎动脉插管造影,其并发症发生率为总发生率的78%。
  • 朱德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1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少见的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2例与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后者误诊为脑挫伤、颅内血肿,因脑疝形成而紧急开颅探查,但未见出血,术后颈动脉造影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后死亡。2例颈内动脉闭塞者存活,遗留轻偏瘫。讨论了本病的诊断、发病机理与预后,强调临床医师对头颈部外伤应保持应有的警惕,对可疑的病例应及早行脑血管造影或CT检查。以便及时诊断与治疗。
  • 葛茂振,赵基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12-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200例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的性格调查总结,A型性格者约为B型性格者的4倍。故A型性格可谓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并对A型性格促进脑血管病的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性格的改造问题进行了讨论。
  • 陈海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14-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我科自1983年8月至1985年12月经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者454例。出血部位以壳核最常见,占64.98%,其次为丘脑及皮层。脑室出血原发性者罕见,多为继发性,其中以丘脑并发率最高,占61.18%。本组占位效应者较常见,占全组65.2%,以壳核较多见。继发性脑室出血和占位效应者病情均较重,死亡率也较高。
  • 邬英全,吕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16-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20例出血性脑梗塞,既往患高压动脉硬化12例,风心病伴心律不齐1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伴心律不齐2例,无任何疾病记载5例。本病临床诊断较困难,本组20例在CT检查前正确诊断8例,误诊10例。本文对发病机理诊断进行讨论。
  • 李文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血性脑梗塞临床少见,CT临床应用以来,本病诊断有所增多,但目前国内文献仅见数例报告。我科收治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7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44~66岁,其中50~56岁4例,平均53岁。既往患高血压病史4例,风心房颤病史1例;动态发病4例,静态3例;发病至CT确诊时间,3~22天,其中10~21天5例。
  • 陈曼娥,蒋小江,许民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19-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113例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颅压问题,分析颅压正常组和高颅压组的表现和治疗问题,认为不过分强调局限性神经体征;高颅压组经内科药物治疗痊愈率达85.24%。
  • 浦忠才,孙波,于国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2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25年首先由Bradburg等人报告本病3例。1960年由Shy-Drager二氏报告2例(其中1例尸解资料),指出本病特点为直立性低血压,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病理证实有神经系统广泛受损。以后文献称Shy-Drager综合征为一独立疾病。国内自1977年杨任民等最早报告1例以来,陆续有少数病例报告,关于本病的脑CT扫描尚未见报告。现将我科1982年至85年2月收治的12例病人的临床和CT资料报告如下:
  • 贵立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23-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73年至1986年3月止,据不完全的统计,国内关于此病的公开报导文献达353篇之多病例数达18259例。目前此病仍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此病研究现状怎样?此病的病因主要是什么?
  • 周善仁,张月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26-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收集国内已报告的MG1458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的MG具有下列一些特点: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儿童发病率较高;以眼肌麻痹为首发症状者其中单纯眼肌型占优势(52.7%);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诱发危象的一个主要因素(14.2%);不但可累及骨骼肌也可侵犯平滑肌(?)同样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免疫疗法是我国治疗的一条新途径。
  • 饶明俐,战士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29-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于脊髓的肿瘤沿蛛网膜下腔播散至脑者甚为罕见,国内仅于1963年报告1例,我科收治1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剖检证实为本病者,报告如下。病历摘要男 16岁学生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睡眠中突然左下肢麻木抽搐约10分钟,以后左下肢无力,2天后又有类似发作1次,左下肢无力日渐加重,入院前3天右下肢亦无力,不能行走。
  • 彭寿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报告患者史某某,男,58岁,辽宁籍。平素身体健康。83年1月发现脾大,经内科治疗,脾脏仍进行性增大。83年3月15日作脾切除,病理报告,为脾静脉狭窄,充血性脾肿大。术后第二天,血小板与白血球升高,高烧,咳嗽,腹泻,脓血便。胸透肺部有片状影,大便镜检有大量的红白血球。诊断“肺炎”“痢疾”。经治疗一月痊愈,但血小板,白血球仍高。83年9月2日,突然感到双下肢麻木无力,站立不稳,约半小时后恢复正常。到83年9月15日以前,类似发作多次,均都完全缓解。83年9月15日,双下肢出现麻木无力,同时伴有骶髂部阵发性疼痛,双下肢阵发性肌痉挛,便秘,尿频。
  • 马志勋,张晓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3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系统萎缩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又称多系统变性病,系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萎缩性疾病。国外已有报导,国内仅见的shy-Drager’s综合征,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等为题报导,多系统萎缩症尚未见正式报导。81年至今我们遇见二例,现报导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加以讨论。例1,女,44岁、汉族、汽车修理工。
  • 冉春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33-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脑血管病性痴呆病人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预后,我们将一年内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两次以上脑血栓形成的病例出现痴呆表现的20例,分析报告如下。
  • 宋奎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李××,男,25岁。于来诊前20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头痛、呕吐。在某地区医院经腰穿检查诊为“病毒性脑膜炎”收住院。经用激素(地塞米松20mg/日)治疗一周后上述症状消失四肢活动均正常。继续接受激素治疗至第17天出现双小腿肌肉自发性胀裂样痛疼及握痛,并四肢无力。无发热抽搐及尿便障碍,双小腿无感染及红肿,亦否认接受任何疫苗接种。
  • 王荪,蒲道学,张国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35-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国内经CT或病理解割证实的丘脑区出血已有九组病例报导,临床表现均未见有偏侧忽视症或感觉性共济失调的记录。本文报导3例经CT证实的高血压丘脑区出血,2例有偏侧忽视症状,1例有典型的感觉性共济失调。病例报告病例1 女性,66岁,右利。
  • 彭本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37-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科应用颅脑CT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并发脑梗塞7例,其中包括出血性梗塞2例,现摘要报告如下。例1,男,60岁,有高血压病4年。急发头痛、呕吐8天入院。体检:神清,血压140/100mmHg,双侧视乳头轻度郁滞,左下肢力弱,脑膜征(+),血性脑脊液。
  • 周建,贾富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38-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40年代后期开始,文献上陆续出现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自然治愈的报告,近年来,这类报告逐年增多,甚致有人主张把保守疗法作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报告尚不多见。我们遇到1例头部外伤病人,于伤后半个月经CT检查证实为左侧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于伤后1个月施颅钻孔探查术,术中仅见硬膜下残留血肿囊壁而无血肿,术后CT复查证明硬膜下血肿已吸收,病例报告如下:
  • 张大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一例由于口服降压药而引起的脑梗塞。病例摘要赵××,男性、56岁、汉族,离休干部,左利手。1986年5月12日因“右肢体活动失灵2天”入院。十年前起血压不稳定,有时达230/110mmHg,未曾系统治疗。入院前一周血压230/110mmHg,口服复方降压片1片一天三次,增至2片一天三次,当服2次后患者感到头晕而卧床休息。夜间家人发现其口歪流涎,语言不清,右肢体无力,第二天出现失语伴右肢体全瘫。头部CT发现左侧颞顶部大片低密度区,诊断脑梗塞。
  • 李桂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4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侧丘脑内侧梗塞,国内尚无报道,现将经CT扫描证实的2例报告如下。例1 男 39岁农民于83年12月23日起床时右侧肢体活动障碍,意识朦胧,尿失禁,曾在某医院按“脑血栓”治疗,并行左颈动脉造影,未见异常。腰穿脑脊液60滴/分,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血沉,血糖均正常,于84年元旦转来我院。无高血压史。
  • 惠武,郑文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摘要王某某男,45岁,于85年9月10日夜骑自行车跌入交通沟中,当时不省人事,被过路人发现送来我院。苏醒后不诉头痛,没有呕吐,不诉腰痛但感腰部束带感,尿潴留。查体:BP120/80mmHg,面部见到多处伤痕,余一般所见正常。神经系统:颅神经无限局征所见,双上肢肌张力增强,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Ⅱ级,痛觉左T_5以下减退,右下肢位置觉及音义振动觉障碍。双侧Babinski氐征(+),双侧提睾反射消失。腰穿,脑脊液为浅黄色,压力150mmH_2O。
  • 祝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4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类固醇激素性肌病是指由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或由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对肌肉产生副作用所致的一类肌病。本文所报告的病例是由后者所引起的。这类肌病最早是由Dubois所发现,后来,也有文献报告过,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发生这种肌病。本文所报告的病例,是由于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类风湿病所致的肌病。现报告如下: 邵某,男,10岁。吉林省四平市人。
  • 张淑琴,曲桂荣,李广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4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00例脑囊虫病的临床及8例脑局部剖检材料进行分析讨论。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的诊断依据:1.临床症状及体征,2.便绦虫史或皮下囊虫结节,3.头部CT扫描符合脑囊虫病的特征性改变,4.囊虫间接血凝试验阳性,5.手术或脑组织活检证实为脑囊虫。如果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再伴有余各项中任何1~2项即可诊断。
  • 李汉模,杨明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46-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头痛在儿科临床较常见,但头痛型癫痫则比较少见,其原因之一可能癫痫是对头痛型认识不够,使部分病人漏诊或误诊了。本文报告20例小儿头痛型癫痫,将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一、临床资料: 本文共20例,男11例,女9例。发病年龄3(1/2)岁~5岁组共4人,6~9岁组共12人,9(1/2)~12岁组4人。以6~9岁发病最多见,占60%。
  • 万东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进行性皮质下脑病又称皮质下性动脉硬化性脑病,于1894年Binswanger报告8例慢性进行性痴呆伴有皮质下白质动脉硬化,故又称为Binswanger病。以后相继报告类似病例,目前国内尚未见有报道,现将我科经CT脑扫描诊断一例报告如下。
  • 宣秀兰,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 例1、男,49岁。大学文化程度,教员。住院号11935。1984年1月25日入院。该患1981年12月末曾有一次左侧肢体无力发作,经治疗好转,但走路时易于摔倒。自此逐渐出现智力下降,近事遗忘特别明显。100-7=?不能计算。定向力部分丧失,伴有错构现象,无幻觉。时而情感淡漠,沉闷少言;时而欣快易怒,以致不能胜任教师工作。
  • 马苓菲,张文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广泛脑白质脱髓鞘致帕金森—痴呆经脑CT扫描证实者,极为罕见;国内尚未见报导;作者经验1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患者:朱某某,男,58岁。于1984年12月2日入院。82年5月无诱因夜间睡觉时抽搐,意识不清,持续约5~6分钟缓解,期间曾先后抽搐2次。
  • 赵素文,巩振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50-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于1984年曾遇到一例以左侧痛性眼神经麻痹起病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王某、男性、20岁,1984年9月20日入院。入院前八天,突然左眼痛,3天后出现复视,睁眼困难,眼睑逐渐下垂,无头痛、呕吐及抽搐、发烧等症。病后一周来我院门诊检查:左上眼睑下垂,左眼球内收及上、下视均困难,、左瞳孔散大(直径4.5mm)对光反射消失,其他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正常,锥体束征(一),颈强(+),Kernigs(+)。
  • 许有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腹型癫痫频繁发作,在临床上罕见。我院收治该型患者1例,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2岁、该患因左肾区剧痛,转移性左上腹痛、恶心、呕吐8天,于1983年7月29日收入院。既往:该患从1971年开始、有间断性或持续性右上腹、左上腹、左肾区剧痛转移性左上腹部发作性疼痛400余次。曾有胃病史,兰尾炎和卵泡破手术、左上腹部外伤史,肾结石史。无颅脑外伤及(?)虫病史。家族及本人无癫痫病史。
  • 刘谷珩,彭善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魏××,男,13岁,于84年12月30日下午间断发生腹痛,以脐周为著,无恶心、呕吐及腹泻,曾按肠痉挛治疗无效。次日精神萎糜,不时呻吟,仍述腹痛。85年元月2日晚见其四肢抽动,且呼之不应。入院时二便失禁,腹痛出现前数日食少。体检:T40.8C P138次/分 R40次/分 BP90/60mmHg。
  • 汤洪川,卢文甫,李中梨,王秀梅,蒲传强,李次芬,李瑞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5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应用中药抗栓片治疗经临床和脑CT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42例患者,从临床及实验方面进行了观察,从而初步探索了抗栓片的疗效及其机制。现将观察的42例病人小结如下:
  • 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55-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以下简称SPMA)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以及遗传关系等方面,近年来有许多进展。现将各型概述如下: Aran—Duchenne型SPMA 本型为古典的SPMA,最特征的病理改变是脊髓前角细胞和前根的变性。前角细胞部分脱落消失,残存者亦萎缩或染色质溶解。亦可见神经细胞被噬现象。相应的脊髓前根萎缩,髓鞘脱失。以上改变以颈髓最突出。
  • 汪无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56-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诊断学进展神经学家历来重视临床观察和诊断。近年神经科辅助检查工具和方法突飞猛进,临床诊断学焕然改观,五年来,我国各大医院CT已渐普及,MRI开始装备。直接穿刺单支动脉造影已逐渐改用逆行定向导管作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心血管科各种新的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脏、颈部大血管病变成象和血流速度测定。
  • 赵节绪,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60-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在临床及病理上对钩回疝及枕大孔疝已很熟悉,并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确实迂到另一组病人,在脑疝初期双侧瞳孔并不出现不等大,反而有些缩小,伴有呼吸、意识障碍,一侧或四肢肌张力增高以及双侧病理反射等症状,此等症状即像plum提出的脑中心疝症状。然而有些人不认为是脑疝,因而对病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错过了抢救的机会,可导致严重后果。
  • 山口武典,马怀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62-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开始注意到钙拮抗剂对脑血管有选择性扩张作用,广泛用于治疗脑血管障碍。 1.钙拮抗剂对正常脑血管和脑循环的作用:在离体条件下,钙拮抗剂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K、Ca等所引起的脑血管收缩,尤其对抑制PGF_2α、血栓素、儿茶酚胺等引起的脑血管收缩,较对其它末梢动脉的选择性更为明显,此种选择性的作用机理包括:同一收缩物质对不同部位的动脉作用有差异;抑制脑血管细胞内贮存钙的释放等。
  • 李长彬,魏雪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1): 6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贲××,女19岁。以头痛、呕吐视物不清一月余,双下肢截瘫七天于1983年7月23日入院。入院前一个月起出现低烧,阵发性头痛、时有恶心、腰背疼、视物模糊。当地卫生院诊断为“风湿性腰背神经痛”。给予去痛片治疗无明显好转。转县医院,确诊为脑膜炎,经用雷米封、青霉素治疗,症状无好转而且逐渐加重。入院前半个月,突发右下腹及腰背部疼痛,七天后突然双下肢截瘫,痛觉消失,尿便潴留。收入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