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第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7-02-25
  

  • 全选
    |
  • 崔得华,刘多三,林世和,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65-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经CT证实的156例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CT所见,并提出新的分类。对其各类型的特点、预后和治疗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 史荫绵,王桂清,郑惠民,牛林智,陈达仁,谢惠君,丁素菊,薛广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68-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城市5万多居民进行综合性措施防治脑血管病效果研究,保护率高达66.52%,平均效果指数达2.99。此项措施可以推广。
  • 林永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程某、男、67岁。于1985年12月11日13时急诊入院。入院前8小时在活动时突然跌倒不省人事,出现尿便失禁,无呕吐。当时检查:T35℃、P70次/分,BP110/80mmHg。中度昏迷。内科未发现明显异常。瞳孔右侧5.0mm,左侧4.0mm,对光反射均消失。似有左侧肢体偏瘫,未引出病理反射。颈软。
  • 杨遇春,叶远柱,韩风平,姜洪星,姚忠文,刘新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7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自发性脑出血外科治疗46例病人进行分析,提出严密床边监护,脑血管造影,CT扫描为诊断和手术,预后判定可靠依据。内科治疗病情趋于恶化,在没达到严重脑干损害前应立即手术,深昏迷、脑疝晚期及血压200mmHg以上、超过65岁应作为相对禁忌,并对手术入路方法进行了讨论。
  • 史荫绵,王桂清,郑惠民,陈连祥,张庆陵,王信会,云昌全,刘同水,陈荣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73-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采用国内首次研制HysⅠ型局部大脑血流量测定系统,用~(133)氙吸入法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15例及正常人25例的脑血流量。脑血管病组男11例,女4例,年龄36~76岁,平均58.4岁,病程2小时~27月;正常组男16例,女9例,年龄35~64岁,平均50.1岁,测定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左右两半球无论灰质或白质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别。脑血管病组患者脑血流量测定均不同程度显示某区域的血流量减少,且检查结果除与该患者头颅CT扫描显示的局限性缺血变化符合外,尚发现了头颅CT扫描正常的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的与临床定位诊断相符合的局限性脑缺血区域。
  • 郎森阳,目时弘文,大池弥三郎,金泽武道,小野寺庚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7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高压液相(HP-LC)方法测定了174例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期内血浆和尿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并与24例同年龄组的非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和尿中NE含量进行了比较。
  • 陆彬如,刘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77-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组有SAH再出血4例4价标本,其中三份发现有红细胞巨噬细胞与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同时存在。一例属假阴性。本组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者20份(其中19份次为复查病例),此20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19份有异常,其中16份查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为临床提高了确诊依据。SAH无论在急性期或恢复期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明显优于常规检验。
  • 曾发祥,任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80-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观察80例脑卒中病例,在发病过程中易并发低血钾现象,低血钾发生率达52.5%,并且低血钾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特别是危重病例,“超早期”低血钾发生率达20.0%。早期发生低血钾非饮食不足及药物因素所致,主要是原发于脑卒中的病变,直接损害丘脑下部,造成体内钾代谢的紊乱。本文提示对脑卒中的治疗,在早期就要充分注意。
  • 刘大千,刘多三,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8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33例原发性桥脑出血的CT、临床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原发性桥脑出血临床可分三型,即:极重型、重型及轻型;其中重型病人根据眼位恢复的快慢又分为:一过型、可逆型及永久型。阐述了这三个型在出血量、原发出血部位、临床表现及预后的特点,以进一步加深对桥脑出血的规律性认识,期望能对临床有所帮助。
  • 孙世骥,陈淑兰,高恒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比较常见,但由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甚少,现将我科所见1例报告如下。女性,30岁,住院号266182。患者于1983年10月25日晚与爱人生气哭后,突然抽搐,牙关紧闭,四肢抽动,有尿失禁,呕吐胃内容,反复发作数次,人事不省,四小时后抽搐停止,意识不清,于27日来我院。既往无头痛、癫痫病史。
  • 向德琦,王介之,徐旭日,刘世玲,于国勤,逄迎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85-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5年以来我们应用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08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接受治疗者男84例,女24例。年龄41~50岁20例;51~60岁38例;61~70岁44例;>70岁6例。病程(从发病至开始反搏治疗的时间):>1周者19例;1~3周26例;3周~3个月11例;3~6个月14例;6~12个月9例;
  • 包礼平,高春田,宋东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87-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6年来收治609例SAH,160例并发了偏瘫占23.3%,139例(86.9%)偏瘫出现在发病后一周以内,不全瘫131例占81.1%,160例中40例死亡,病死率为25%;不伴偏瘫的SAH449例,死亡64例,病死率为12%,两者有明显差别。存活的120例中偏瘫于病后6周以内完全恢复者63例,部分恢复39例共102例占85%。本文结合本组病例探讨了SAH并发偏瘫的机制,并对SAH继发的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初步意见。
  • 徐培锡,包仕尧,陈寅宝,张梅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89-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遇到两例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经CT证实为原发性桥脑出血。在短期得到恢复。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例1,男性、52岁、农民,1986年2月17日入院,住院号214620,入院前两天饮酒过程中,突感眩晕,言语不清,遂卧床休息。次日上午行路不稳,有恶心伴呕吐两次,无头痛,下午左上下肢麻木无力,第三天症状无好转,来院就诊并入院。检查:血压220/122,意识清楚。言语缓慢而不清晰,眼球运动及瞳孔反应好。
  • 金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陈某某,女,51岁,自诉84年下半年起,无泪,不能睁眼,需几分钟点一次生理盐水或人造泪液;口干唇裂,进食及说话困难,需吃稀汤饭,常喝水或用水润湿口腔。妇科普查时见阴道粘膜萎缩、干燥。皮肤干枯,有鳞屑。84年11月28日上午,突感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不能提物,抬腿困难,口角右歪,干燥症状日渐加重而入院治疗。查体:血压100/70,皮肤干燥、粗糙,眼干,泪液分泌试验阳性,5分钟仅湿润1毫米,口干唇裂,口眼及生殖器无溃疡,内科检查除肝右叶稍大外余无异常。
  • 范正公,粟秀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9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T和脑血管造影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检查方法。现将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2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CT、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报告如下,并做简要讨论。
  • 谢士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93-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液粘度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我院将此项检查用于临床治疗已数年,现将收集较完正的缺血性脑血管病45例加以分析。
  • 张瑞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96-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5年11月~1986年5月CT曾诊断脑出血76例其中枕叶出血2例占2.5%。在临床上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CT证实为枕叶出血破入到蛛网膜下腔,现报导如下:
  • 迟玉英,潘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97-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白质出血,在脑出血中并不少见。既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腰穿等检查确诊。CT扫描应用后,脑叶出血的诊断定位更准确。现将我科1985.10月~1986.10月收治的脑叶出血17例报告如下。
  • 赵瑛,侯辉光,杨官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99-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CT扫描技术开展以来,对脑卒中的诊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临床上酷似缺血性卒中的一部分患者,实际是脑内的小量出血,现将我院1984年6月~85年12月急诊观察室收治经CT确诊的小量(积血≤10ml)脑出血50例,作一简要分析。
  • 曹美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00-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且年龄日趋年轻化。本文仅对我院神经内科自1959年至1984年以来的住院病人作一简要统计,并将临床和病因方面加以分析。
  • 包正军,宋开瑢,董估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01-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导致腔隙综合征国外有些报道,国内尚未见报告。我科自1984~1986年诊治10例,现报道如下: 资料本组10例均是新近发病,24小时内就诊。CT检查时间:病后1天检查者4例,2天检查者3例,3天检查者3例。血肿量计算是根据Steiner各层面体积相加法测量。
  • 于家富,袁晓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03-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3年2月~1985年11月我院收治60岁以上脑梗塞病人共72例,其中资料完整4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性别:男32例,女9例,男∶女≈3.5∶1。男性患病率明显增高。 2.年龄:60~70岁28例,占68%;
  • 吴玉玲,刘春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04-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5年9月至1986年9月共收治经CT证实为原发性桥脑出血4例,现将其临床及预后报告如下: 例1 男、58岁,于85年10月10日上午8时在拖地板时突然摔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约2小时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4次/分,血压166/90mmHg,深度昏迷,左侧瞳孔4mm,右侧1.5mm,压眶孔无反应,左鼻唇沟略浅,四肢肌张力增高,右侧上下肢明显。
  • 方伟,刘向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86年1月初至11月末收治的38名SAH病人中经CT证实有11例(28.9%)不是SAH,其中1例为垂体瘤卒中,其余10例(26.4%)均为脑出血,现就此10例脑出血做如下分析: 一,资料:本组10例均系入院时诊断为SAH,后经CT证实为脑出血的病例。
  • 索耀华,张咸亨,金京勋,何仲斌,王婀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07-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从1980年11月到1985年6月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1271例,其中经脑血管造影或CT证实为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占0.7%。本文结合病例,并对其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等问题加以讨论。
  • 戴富林,李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49岁,右利手,于入院前一天晚出现说话口齿不清,次日晨起穿衣时左手系钮扣笨拙、取物不准。但不伴有头痛、眩晕、肢体力弱或麻木等症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二年。八年前曾有“一过性失语”。查体:血压130/100毫米汞柱,神清,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略浅,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步态正常,左手快速轮替动作笨拙,左侧膝反射及踝反射(+++),左侧Chaddock’s征(+),脑膜刺激症(-)。
  • 程百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率约0.05~0.2‰,在脑血管病中居第三位。引起SAH的诱因很多,而排尿所至者临床并不多见,收集我院收治的6例报告如下。例1:宋×,男,35岁,工人。某夜2:00时下床小便后突发炸裂样头痛,全身大汗,喷射样呕吐。随之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抽搐。
  • 周葆春,郁增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于1986年3月~1987年2月,收治了具有精神症状尿便失禁的丘脑出血三例,报告如下: 例1:女,54岁,该患于1月24日6时在家务劳动中突然头疼,眼前发黑,说话吐字不清,左半身活动不灵,伴呕吐胃内容物,尿淋漓,尿床,当时测血压230/130mmHg继之病人出现兴奋异常,高兴地讲述自己”光荣历史”,易激怒。
  • 徐惠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52岁,头面部及左侧肢体舞蹈样不自主动作一年,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消失。就诊前几天突然左侧偏瘫,言语含糊不清,左侧肢体不能活动,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及病理反射均引不出,发热,血压110/70mmHg,两肺有痰鸣音,意识逐渐不清,经抢救无效死亡。剖检所见大体所见:脑回增宽,脑沟变窄,脑膜充盈,上矢状窦触之发硬,切开可见前部窦内有红白相间血栓,与窦壁紧密相连,不易剥离。
  • 孙国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11-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脑梗塞在文献中记载甚少,现将我们见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李某某,男、54岁。1986年5月15日该患入本科前16天晨4时许,在附近市场散步时自觉头晕,走回家后症状不见减轻,但无头痛、呕吐及视物旋转,亦无肢体瘫,转头后不增重。
  • 罗成信,费德金,喻纯豁,文经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12-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付××女 31岁已婚农民。于86年5月2日上午10时入院。该患于4月30日晨6时许在妊娠足月分娩过程中,突然项部及四肢剧烈疼痛,以项部及双上肢疼为著。
  • 李巍,李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13-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二例曾被几个医院误诊为“重症肌无力”、“颈椎病”,后经CT检查证实为小脑出血的病例报告如下: 例1,才某,女、6岁、于1984年11月8日就诊。患儿于同年11月4日与小朋友生气后,自述头晕,不爱活动,不思饮食,次晨呕吐一次。当时家长误认为“感冒”未引起注意。
  • 戴三冬,李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红核梗塞引起对侧半侧舞蹈症尚未见报导。现将我们所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61岁,因言语不清、右侧肢体多动5天于1986年3月18日住院。患者5天前劳累后休息时突然出现说话不清,右下肢轻度力弱,行动笨拙,同时伴头晕。次日晨起右上下肢出现不自主舞蹈样多动,且症状逐渐加重而来我院诊治。
  • 胡瑞琅,张广生,程淑芳,陈蓓,王幼东,陆兵勋,姬子卿,王耀山,刘宝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15-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80年8月以来住院的脑血栓形成患者中,选出其诊断符合于1978年制定的脑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且有肢瘫、并做过CT扫描的331例,其中老年前期(45~59岁)184例,老年期(60~87岁)147例。各分2组治疗,Ⅰ组为“心脑脉宁”注射液组,Ⅱ组为非心脑脉宁组,本文对不同病期内老年期与老年前年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二组近期疗效,作纵横错综的对比分析。
  • 李春岩,白法毅,李迎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18-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在我省发病率较高,自72年至79年我院共收治本病1,015例。病因方面尚未确定,目前倾向于病毒感染或以病毒感染为动因的免疫机制紊乱。治疗方面主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我院77年以前亦是以“激素”治疗为主。
  • 王宝平,董桂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祝某某,女,56岁,86年10月入院。入院前一周因生气后突然持续性头部剧痛,恶心、呕吐,伴有失眠及一过性精神恍忽、无尿便障碍。曾在当地医院诊断高血压病。既往高血压史十余年。
  • 唐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2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T扫描是医学诊断学上的一次革命,它在脑血管病方面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CT扫描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率可达100%。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依次是壳核、丘脑、脑叶、桥脑、小脑等。脑出血多为单灶,多灶者少见。出血灶为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脑出血CT扫描表现除血肿本身影像外,还包括血肿周围水肿、血肿与水肿引起的占位效应、血液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各型梗阻性脑积水等。
  • 吴秉权,谭铭勋,范启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22-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塞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脑血管闭塞,其中以脑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占多数。近几年来国外对此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一、脑梗塞后,前列腺素改变及其对脑的影响。正常脑组织内含有少量的血栓烷A_2(TXA_2)与少量的前列腺环素(PGI_2),前者在血小板内合成,有促进血小板凝集与血管收缩作用;
  • Julien Bogousslavsky,Fronco Regli,谭英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水岭梗塞(watershed infarcts)是发生在两个主要脑动脉分布区的边缘带,其临床表现和病因曾在严重低血压如心跳停止后引起的双侧分水岭梗塞中描述过。然而单侧分水岭梗塞是发生在一侧脑血管先期存在病变,当全身血压发生过低时则远侧末梢发生局灶性低灌流。作者对51例经CT证实为幕上一侧分水岭梗塞的急性卒中发作患者进行了研究,将梗塞分为三到:(1)前分水岭梗塞:梗塞发生在中大脑动脉和前大脑动脉皮层支边缘带;
  • 陈俊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26-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患者,男,45岁,农民。于1986年7月中旬受凉后咽痛、发热、伴有咳嗽,前额部胀痛。经当地诊所治疗后热退,但仍头部胀痛。8月中旬因头痛、头晕加重、声嘶、吐字不清、饮水呛咳及恶心呕吐而来广州某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偏,面部感觉好,声嘶,左侧肢体肌力差,四肢肌张力正常。疑为脑干血管性病变曾用激素、地巴唑等药物治疗,症状无变化。10月14日来我院就诊,疑脑干病变原因待查收入院。
  • 王耀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肺部感染是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约15%脑出血病倒在病程中合并有肺部感染,导致此种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1)丘脑下部或脑干受损致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在早期出现严重的肺水肿、肺淤血,肺及气管内淤积大量分泌物;细菌繁殖,继而引起肺炎。(2)由于意识障碍,口咽部分泌物及呕吐物不能及时排除而误入呼吸道。(3)咳嗽反射迟钝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或吸入物质不能咳出。(4)吞咽功能障碍,唾液或食物误咽气管。
  • 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十多年来,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已发现很多种神经递质。其中属于儿茶酚胺类的递质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属于吲哚胺类的递质有5-羟色胺及褪黑激素(melafonin)。乙酰胆硷过去被认为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传递副交感神经冲动,现已证明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也起着神经递质作用。组织胺和r-氨基丁酸(GABA)被认为是与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关的神经递质。
  • 高旭光,孙世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7, 4(2): 244-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叶出血(Lobar Cerebral Homorrhages),又称皮质下出血,是指发生在脑叶皮质下白质的出血。在脑出血中,壳核出血要远远超过脑叶出血。在非外伤性脑出血中,脑叶出血的发病率为20%左右。国内高血压脑出血尸检材料报告,仍以基底节出血占绝大多数,而脑叶出血仅占3.6—5%。随着对高血压病的重视,壳核出血与丘脑出血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脑叶出血的发病率相对增加。CT脑扫描问世以来,对各部位脑出血的诊断有了显著的提高。脑叶出血的临床与CT扫描报告甚少,脑叶出血在内、外科疗法的选择上分歧较大。目前国内对脑叶出血的报道不多,本文就脑叶出血病因,临床表现,CT脑扫描所见、治疗及预后几方面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