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第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8-04-25
  

  • 全选
    |
  • 胡兆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79年Schanne等就已指出,大量钙通过受损细胞膜的流入可能是各种原因所致细胞死亡的“最后共同途径”。其他学者的研究已证实钙可促进髓磷脂和轴蛋白变性,激活花生四稀酸盐代谢,并影响损伤性脊髓病和缺血性脑梗塞。Yanagihara等(1982)已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动物在TIA后再灌注期间脑钙含量增加。为了研究脑钙含量与缺血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作者将体重250~350克的Evans鼠分为4组进行研究。
  • 向敬,董为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193-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Ernst等测定白细胞流变学的基本原理,用DXC—300A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测定21例脑卒中和21例对照的白细胞CP和红细胞变形性。
  • 林发清,钟戴三,丁云霞,潘洁丽,周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196-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对78例脑缺血性卒中测定PAgT的最大聚集率(max%),及最大上升速率(Vmax%)进行研究,并选择45位健康的中老年人作为对照。48例应用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A组);30例采用四物汤加黄芪治疗(B组)。
  • 徐洁,孟家眉,耿永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198-1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V111R:Ag水平高于脑动脉硬化症者,更高于正常健康人。 2.完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浆中V111R:Ag水平高于脑出血。 3.V111R:Ag 可做为脑动脉硬化症程度指标,可做为脑血管病一项辅助诊断。不能做为病程观查和疗效判定的指标。 4.V111R:Ag增高是预报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 王启振,目时弘文,川原礼子,金泽武道,小泽庚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00-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63例脑卒中后遗症针刺前后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并对其机理及意义加以讨论。
  • 芮德源,朱雨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02-2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经脑血管造影、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探测、CT、外科手术及典型临床症状体征诊断的颈内动脉血栓形成33例。并复习文献讨论了本病的患病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问题。
  • 汤洪川,王颖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04-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我院原发性脑干出血17例尸检材料,结合临床对诊断、死亡原因,临床表现等进行讨论。资料和方法本组17例尸检资料全部为原发性脑干出血,其中多数是在死亡后24个时内尸检,少数病例在死后48小时内尸检。
  • 徐贞国,赵兰海,冯明,钟汪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2岁,该患于10月2日晨起时自觉头晕,视物模糊,当时未引起注意,次日晚间起床后自觉走路不稳,双手取物时拿不准,并伴有耳鸣,轻微头痛,无呕吐及意识障碍,曾在当地对症治疗无好转,且共济失调逐渐加重,伴有复视,于发病第6天来我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
  • 王耀山,张广生,王小梅,赵崇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08-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壳核出血是指血肿中心位于壳核的脑内出血,亦称为外侧型出血,现将我们收治的经证实的405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73例,女性132例,年龄25~80岁,平均53.5岁,有高血压病史者295例(72.8%)。
  • 窦云田,杨风民,曹丽华,徐树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11-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5年10月~1987年10月,共收治自发性脑出血169例。其中经CT检查131例,其余38例因病情危重或其它原因未做CT检查,但临床诊断自发性脑出血依据充分。现将169例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及CT资料报告如下,以求探讨对自发性脑出血的新认识。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69例中男106例,女63例,男女之比为1.7: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25~82岁,平均为56.91岁,以50~69岁最多为101例(59.76%),发病季节……
  • 熊先骥,李小刚,张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12-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梅××,男,24岁,1987年7月因发热,全身酸痛乏力,进行性贫血,于88年元月23日入院,经血象,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用阿糖胞苷等治疗1月,症状得到控制,血象、骨髓象基本恢复正常出院。88年4月再次出现发热等上述症状及左上肢麻木,疑为白血病复发于5月24日再次入院。查体:T39℃,Bp15.9/10.4Kpa,神志清楚,皮肤粘膜无瘀点,瘀斑……
  • 李桂龄,谷艳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13-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与病理研究已多有论述。有关小量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国内尚无专题报告。本文收集26例出血量在4ml以内,血肿最大径在2cm以下的小量丘脑出血,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特点分析讨论如下:
  • 宋文英,崔万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15-2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CT应用以来,丘脑出血的发病率已明显增高,约占所有脑出血20~35%。本文将经CT证实的59例丘脑出血作一临床分析,以供参考。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37例,女性22例,发病年龄25—77岁。21~20岁2例,31—40岁3例。41~50岁8例,51~60岁39例,61~70岁5例,71~77岁2例。59例丘脑出血者均为急性发病,有37例在活动中发病,其余是看电视下棋或情绪激动下发病。
  • 汤先镗,张仲华,鞠占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丁某,女,40岁。起病前一月自觉后枕部阵发性疼痛。1986年元月29日晨起床时突感左顶枕部剧痛,难忍而哭泣。半小时后先后呕吐四次,为胃液。下午入院。查体:嗜睡状,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双侧掌颏反射阳性,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测脑压:3.4kpa,脑脊液均匀血性。按“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好转。1986年2月27日作双侧颈内动脉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变细,颅内段虹吸部以上即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枝明显变细;颈外动脉同时显影……
  • 黄扬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八十年代初,继CT之后国外出现的又一项先进的影像诊断工具。本文收集了1986年10月以来,临床有偏瘫而脑脊液检查正常,同时又经DSA检查的13例病例的临床及DSA资料,做一对比分析,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男10例,女3例,年龄33~69岁,平均59.5岁。左侧偏瘫6例,右侧7例,发病时6例清醒,7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 刘国荣,郭晓滨,杨竹青,郭思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18-2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100例均为急性期住院患者,CT检查均有梗死灶存在。其中男性75例,女性25例;工人49例、干部34例、科技人员4例、无职业13例。在活动状态下(工作中、用餐、排便、饮酒、行走及生气等)急性发病者(指症状在几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的)62例,为62%;在睡眠过程或逐渐发病者34例,为34%;反复发病者4例,为4%。
  • 杨友松,张立福,付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19-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引起海绵窦内细菌性动脉瘤较少见,国内外有10例报道。我院曾收治5例,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其中一例有尸解材料,特结合临床及文献讨论。病例资料性别:本组男性3例,女性2例; 年龄: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41岁; 病程:从起病到造影发现病体最短20天,最长120天,平均62天;
  • 涂雪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20-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性患者,36岁,于1983年2月过量饮酒后第三日早突然头痛、耳鸣、视物成双、饮水呛咳,走路不稳,口角歪斜,以“脑血栓形成”而急诊入院,治疗二周后痊愈。于1985年8月曾因突然头晕、耳鸣、构音不清、视物模糊而摔倒在厕所。
  • 李清美,裴海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脑梗塞较少见,现将我院经CT扫描证实的3例报告如下: 例1,男、72岁,86年1月4日来诊。患者于来诊前7天晚上看完电视准备上床时,突感左侧肢体麻木不灵,活动后好转。第二天晨起时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加重,走路不稳,似酒醉感。第三天来我院就诊,CT检查示右小脑半球梗塞、脑萎缩收住院。患者自病后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及呕吐。以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20/13kpa。神志清楚,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
  • 胡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血性脑梗塞自CT应用以来确诊病例日渐增多,现将我们所遇8例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女各4例,年龄39—90岁,平均64岁,患心房纤颤7例(风心房颤3例,冠心房颤4例),无任何疾病记载者1例。二、临床表现:神志清楚5例,昏睡2例,中度昏迷1例。凝视4例。完全运动性失语3例。左右侧偏瘫各4例。
  • 鞠浩,杨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23-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辅助结脑诊断的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且广大基层医院均可推广,现将我科在半年内检查的15例病人的34份脑脊液标本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病例:病例均为住院诊断为结脑病人。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23岁。各例均由腰穿取脑脊液,15例共取脑脊液34份。
  • 汤洪川,曹起龙,孙斌,肖荣,蒲传祥,任素莲,卢文甫,曹丹庆,陈淑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25-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我院临床诊断癫痫的250例病人进行临床和CT对比研究,现做一扼要报告。对象和方法 250例癫痫,男性174例,女性76例。1~10岁28例;11~20岁47例;21~30岁53例;31~40岁53例;41~50岁40例;51~60岁22例;61~70岁7例。研究的方法是:经临床确诊癫痫的病人并结合脑电图区分发作类型和确立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然后以CT进行对比分析。
  • 李月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12岁,病程二年。每当吃饭时即出现腹痛,意识朦胧,面色苍白,出汗,持续1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发作后疲乏无力,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发作次数不定,每次发作均在进食数口后发作。曾按胃炎、肠道蛔虫症治疗均无效。体检无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检查均正常,大便未查到蛔虫卵,胃钡餐透视正常。脑电图:有癫痫波形发放,过度换气异常波增多。诊断进食性癫痫。服苯妥英钠、丙戊酸钠,随诊半年未见复发。
  • 张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27-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持续性肌纤维活动综合征(Syndromeof continuous muscle fibre activity)很少见,1961年Isaacs首先报告,又称为Isaacs综合症,至今已报告了约50例。作者于1983年在一院神经科门诊遇到二例,并以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治疗,经随访完全治愈,现报告如下。
  • 徐东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5岁,因后枕部头皮硬结35年,硬结溢脓伴头痛呕吐一个多月于87年11月4日入院。患者生后枕部头皮即有一小结节,约豆粒大小。无任何不适,生长很慢。一个多月前突然破溃,有黄色脓液溢出,体温高达39℃,伴头痛呕吐,且进行性加重。查枕外粗隆右下1cm有一1×2×1cm头皮结节,压痛,活动度小,头皮局部无红肿。发际低,颈短。颅神经未见异常,无眼震。颅骨平片诊为“基底凹陷症”、“环枕融合”,CT诊为“后颅凹占位病变”。于11月8日行后颅窝肿痛切除。
  • 刘贵海,鞠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29-2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白血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尚属罕见,现将3例报告如下: 例1,男,29岁,因右眼睑下垂,复视2天于85年3月11日入院。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复视,右眼睑下垂,伴头晕,头痛,门诊以右动眼神经麻痹收入院。查体:肤色如常无黄染及贫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牙龈轻度肿胀,心肺正常,肝脾不大。神经科检查:右眼睑下垂,右侧瞳孔4mm左侧2mm,右眼向外下方凝视,右侧面部痛觉减退。
  • 李维起,徐英子,张泽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30-2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周期性麻痹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现将我院自1978年—1987年共收治了成年人周期性麻痹50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性别:男44例占88%,女6例占12%。年龄,最小16岁,最大56岁。其中22岁以下4例占8%,21—50岁43例占86%,50岁以上3例占6%,发病诱因:着凉感冒后发病13例占26%,早晨起床或安静时发病11例占22%,劳累或活动中发病8例占16%,腹泻后发病1例占2%……
  • 王梦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了3例脑血管畸形合并脑内血肿,术前三例均发生脑疝,经抢救转危为安。总结如下: 病历摘要例1:患者女性,27岁。主因头痛、发呆2天,神志不清,右侧偏瘫半天于80年4月4日收住神经内科。诊断:脑血栓。入院后6小时昏迷加深,左侧瞳孔散大。经左颈动脉造影发现左颞有血管团,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大脑中动脉向上抬高。诊断为左颞占位病变。
  • 袁锦楣,贾战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33-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5.4%。由于带状疱疹在通常情况下的良性病程,常不为人们所重视。近来研究发现不仅带状疱疹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发生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即使一般带状疱疹的发病也是和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兹将我们所见到的带状疱疹性脑炎,脊髓炎各1例加以介绍,并对和免疫机能的关系作简要讨论。
  • 许继平,李玉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35-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帕金森氏病的免疫学研究,近几年国外文献屡有报道,但报道的结果因各种因素所致差异颇大。而国内在这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将笔者近五年的工作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33例,男26例,女7例;男:女=3.7:1;年龄:42~69岁,平均55.5岁;病程2~9年。职业:农民14例、工人4例、干部6例、教师4例、其他职业5例。有明显精神创伤史者11例,阳性家族史者2例。
  • 张淑琴,杨俊英,李广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37-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来,我们用粗制抗原制成的间接血凝冻干制剂,经全国许多省市医院的临床应用,收到满意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间接血凝制剂的敏感性,我们对囊虫粗制抗原用凝胶层析方法进行了纯化。并对纯化抗原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和SDS—聚丙烯胺凝胶电泳分析。试图对囊虫抗原蛋白质的性质及分子量进行初步探讨。同时用间接血凝的方法,对纯化抗原和非纯化抗原进行对比观察。
  • 高美华,邱世翠,段晓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39-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系统是一重要的特免器官,有着独特的免疫反应模式。本文主要对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症,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免疫学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李凤玲,张秀珍,台立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0-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风湿性脑炎是在风湿病或风湿热的基础上,侵犯了脑实质,临床上很少见,现将我院1984年以来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例一女,43岁,河北无极县,主因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一年,全身浮肿,关节活动受限半年,意识恍惚5天于1984年12月9日入院。体检,T37.8℃,P80次/分,R24次/分,BP17.5/13kpa,神志恍惚、问话不语,偶答非所问,心、肺(一),双眼底视乳头水肿,余颅神经(一),四肢大关节呈棱形肿大,强硬……
  • 罗毅男,朱晓波,鲁志成,刘凤春,索敬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1-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在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1987年——1988年间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CT扫描片定位、颅骨钻孔、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定时抽吸的方法进行治疗。现将方法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 徐止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4-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叶萩为大戟科叶底珠属植物。有活血舒络,健脾化湿,补肾强筋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我院从1976~1987年11年间对122例Bell氏麻痹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资料与方法将122例随机分为两组: 1)治疗组97例,以硝酸一叶萩碱治疗,配合强的松龙片剂口服,每天三次,每次10~20毫克。硝酸一叶萩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两次,每次8毫克。
  • 张燕峰,王成娟,李宣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5-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1985年以来,我院采用正常容量血液稀释与采用习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从疗效和血流变学主要指标的改变方面作了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接受两种治疗的病人均为临床确诊的脑梗塞患者,部分病人做了CT扫描。正常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的病人(稀释组),男65例,女21例。
  • 张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二小时内症状达高峰的“脊髓炎”,临床实属罕见,现将我们所见的一例报告如下。病历摘要男性,21岁,该病人于88年9月18日凌晨1时左右起夜解小便时,无明显诱因突觉四肢麻木,无力,呼吸困难,2小时内病情迅速加重,呼吸极度困难,四肢全瘫、尿潴留。急诊入院。病前10天曾有“感冒”发烧。
  • 赵立柱,张克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7-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一:梁××,男,52岁。87年5月29日入院。自诉六天前开始不明原因头痛、头晕,伴左侧肢体麻木,继而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无剧烈头痛呕吐,无昏迷抽搐;既往无高血压、出血倾向等病史。二月前曾有轻度头外伤。入院查体:神清、精神萎靡,血压17/9kpa,心肺正常,眼底正常,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浅,左上下肢肌力3~4级,病理征(一);腰穿滴速不快(未测压)。
  • 顾仁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17岁,农民。平时听力好,以往健康,无噪音环境工作及滥用药史。从1984年7月~1985年1月,因患慢性腹泻而持续应用痢特灵达半年之久(曾间断数天),一次0.1,每日三次。在此期间曾服用四环素、土霉素数天,因无效而停用;曾间隔肌注庆大霉素两次,每次8万单位,因每次肌注后立即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视物不清等症状,停药后迅速恢复正常……
  • 张荣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8-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7岁,工人,以反复头痛,呕吐20余天,于88年1月26日入院,于88年1月5日起,发热、头痹、流涕,全身不适,五天后头痛加剧,呕吐两次诊为“病毒性脑炎”经对症治疗后上迷症状好转出院,五天后又出现头痛难忍,呕吐两次,入我院,查体一般状态好,神清语明,血压:13/8kpa,颅神经经(一),颈强三横指,四肢肌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引出,未引出病理反射,克氏征(+),心肺(-)。
  • 陈东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72岁,主因头晕二天,左侧偏瘫3小时于88年2月4日23:00入院。两天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晕,左侧肢体麻木,到某医院做心电图未见异常,“B”超示左室壁肥厚扩大。1小时前自服消心痛5片(50m)后即去厕所小便,回屋时摔倒在门口,呼之不应,大便失禁,左侧肢体瘫痪,未呕吐、无抽搐。既往体腱,未测过血压。
  • 周增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24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3天于1987年4月15日就诊。患者于14岁时常有头痛,当时认为与学习有关。常服镇痛片。而后每年发作3~4次头痛,每次发作先出现眼前发黑。约5~30秒后出现剧烈头痛,以左侧为著,伴恶心呕吐,历时1~3天才完全缓解,间歇期稍有头痛。曾先后诊为“偏头痛”而服麦角胺及苯噻啶等药物治疗。就诊前3天,头痛发作并加重,休息与服药物治疗无效。
  • 高明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遇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合并硬膜下血肿病人一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女,43岁,工人,因突然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尿失禁,抽搐两小时于1987年5月17日急诊入院。病人于入院两小时前和他人谈话时,突感剧烈的全头部胀痛,恶心、呕吐两次胃内容物,意识渐不清,来院途中原失禁,全身痉挛性抽搐一次。既往高血压病史八年。八五年患“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四十天“痊愈”出院。
  • 吕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51-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 PressureHydroencephalus简称NPH)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也叫做隐匿性脑积水、低压力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或脑积水性痴呆。近年来对本病的病因、发病率、病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均有一些研究和报道。现综合如下: 病因根据有无明确病因分为二大类: 1.特发性NPH:原因不明。
  • 裘丽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赵×、女、23岁,农民、已婚、怀孕三个月。该患者于88年元月11日夜起床小便时,突然头晕、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并出现言语含糊不清,口角向右斜,左侧肢体不能活动。但不头痛,无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收入院。既往史:“风湿性关节炎”史五年。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7/10.7kpa,心肺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晰,构音不良,额纹对称,双瞳孔等大等圆……
  • 顾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8, 5(4): 254-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计机算体层摄影(CT)技术的临床应用,对病变的定位、性质和进行动态观察成为可能,为研究CVD后失语和言语障碍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所谓失语,是指大脑损伤和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缺失。本文拟对语言的中枢定位,语言障碍特点及分类作以概述: 一言语中枢定位关于语言的解剖学定位,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广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