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0-01-25
  

  • 全选
    |
  • 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对各类以脑智能衰弱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神经科医师们不得不采取所谓保守治疗或支持疗法,如饮食上的调配、脑血管扩张药及促进代谢的药物维生素类、神经肽类、胆碱能药物等,尽管上述疗法均有报道,但疗效并不确切,有些还有较重的副作用。自89年12月起,我们采用新药弟哥静(Trigogine,由泰国大西洋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对血管性痴呆、各种缺氧性脑病及中风后遗症病人进行了试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 陈曼娥,吴兴辰,许民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采用自行设计并成功建立的全脑缺氧动物模型,着重对全脑缺氧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脑再供氧条件下神经组织病理改变特征与同期动物脑匀浆、血中LPO、Fe、SOD活性变化加以综合研究。结果发现完全性脑缺氧及脑再供氧的不同阶段均有神经细胞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局部缺血性改变,且再供氧阶段神经组织损害更为严重。脑缺氧发展金过程LPO、Fe、SOD活性变化有自身内在规律,又与神经病理改变有着内在联系。
  • 何琍,胡昌恒,罗祖明,张大忠,王能明,陈素清,陈剑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粒子访发X线发射光谱法测定了44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头发中铬、硒、锰、铜、锌、铁、镍和钒8种微量元素含量,并同时测定了上述患者的糖、脂代谢情况,以探索这些元素与脑动脉硬化症发病之间的关系。
  • 姜明辉,刘多三,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结扎大脑脑底动脉血管,观察了缺血后不同时间的皮层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线粒体在缺血后最先出现损伤改变,不同时间缺血的神经细胞改变并不一致,而同一时间缺血的神经细胞改变也并不完全相同。
  • 葛茂振,陈士谟,王德生,杨子超,侯小华,段淑荣,王文艺,马俊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9-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TM3500诊断系统检测30例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CI)和40例对照的脑电活动地形图(BEAM)。结果示:病例组δ、θ频带平均功率谱(APS)均值在大脑半球各相应区明显高于对照组。
  • 邓常青,贺石林,许士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1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比较研究了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者发病48小时内的前列环素、血栓素、VW因子和抗凝纤溶活性的变化,发现两者均有血浆TXB_2和VWF含量升高,6—酮—PGF_(1α)含量无明显改变。而两者的区别有二:一是脑血栓形成者ATⅢ活性降低,而脑出血者无变化,二是脑出血者ELT缩短,FDP含量升高,而脑血栓者无明显改变。
  • 李东复,张鸿源,赵节绪,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13-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以中和试验做对照应用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间接免疫组化法(ABC—IPA法)检测57倒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柯萨奇B组病毒(CBV)特异性IgM,检测的57例脑脊液及血清标本在发病早期(2~6天)CBV特异性IgM的阳性率分别为35.1%,15.8%。结果表明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应用ABC—IPA法检测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比血清中更有意义。
  • 刘凤春,索敬贤,王长坤,张吉斌,王孟忱,吴跃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15-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SAH的常见病因。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是治疗颅內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仅就我科自1977年至1989年10月施行的55例动脉瘤直接手术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21例,女34例。年龄27~63岁;27~30岁4例,31~40岁18例,41~56岁16例,51~60岁15例,60岁以上2例。有SAH史者46例,其中一次出血26例,2次出血13例,3次6例,4次1例。根据Hunt等 (1977) 的动脉瘤破裂后病情分级法,本组中0级9人,Ⅰ级2人,Ⅱ级30人,Ⅲ级14人。
  • 马涤辉,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17-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丘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眼症状,本文通过对25例高血压丘脑出血的CT与临床分析,讨论高血压丘脑出血的睡眠障碍、精神症状、尿便障碍及语言障碍。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男8例,女17例。发病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8岁。全部病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收缩压超18.7KPa,舒张压超过12.0KPa。全部病人均无明显意识障碍。
  • 何国厚,范华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王某,男,23岁,因精神异常,低热,经给苯妥英钠0.1×100片,分二次服用,服药后上腹部不适,神志逐渐不清,来我院经彻底洗胃后入院。体检:T36℃,P90次/分,BP17.29/11.97KPa,神志恍惚,检查极不合作。瞳孔等大等圆,对光灵敏,全身可见不自主运动。入院第二天体温39℃,浅昏迷,双侧视乳头轻度水肿,有明显的手足徐动和舞蹈样动作。
  • 朱树干,张成,鲍秀峰,庞琦,刘玉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19-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自发性脑內血肿比较少见。我院自1973年1月至1987年12月共收治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7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2.5岁、9岁、10岁和11岁各1例,12岁3例。病程1天者2例,3天、15天、20天、3个月和2年各1例。 7例中,急性发病3例,亚急性和慢性发病各2例,首发症状均为突发性头痛、呕吐,其中有类似发作史者2例。
  • 汤建忠,郑忠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4至1989年间经CT确诊的20例脑干血肿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例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17~85岁。有高血压病史者14例,有外伤史者2例,血液病1例,无明显诱因3例。起病时意识清醒者12例,昏迷或在数小时内进入昏迷者8例,主要症状见下表。
  • 夏文斌,刘力华,李井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遇到自发性脑内血肿误诊为脑瘤3例介绍如下: 例1:男,24岁。因阵发性头疼、呕吐伴双下肢无力3个月于87年6月18日住院。查体:无异常体征。CT检查:左颞顶枕皮层下一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周围约2.0mm水肿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初诊脑膜瘤。6月23日全麻下行左三角区入路,脑穿抽出约1.5ml黄色脑组织。切开皮层见其下方脑组织发黄,较韧,无明显边界,其后方见陈旧性血块约10ml,余无异常。术后恢复良好。病理回报为陈旧性血块,机化脑组织。例2:男,41岁。88年5月11日入院。
  • 刘素梅,方树友,王海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2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所致透明隔出血临床上较罕见(1、2)。现将我院近年来经CT和脑血管造影证实的3例报告如下。例1:男,24岁,35天前劳动时突然头痛,呕吐,继而意识不清,尿便失禁。急送当地医院住院。当时血压16/10.7KPa,腰穿脑脊液呈血性,压力高。颈强直,Kernig氏征(+),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治疗4小时后清醒,住院期间反复出血3次(均经腰穿证实)。以后经常头痛。为明确诊断,于1988年9月21日转入我院。
  • 彭海,黄珍,童萼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2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11~12岁1例,21~30岁1例,31~40岁3例,41~50岁3例,51~60岁3例,61~70岁5例,发生2次出血者14例,3次出血者2例。首次出血16例均做腰穿证实,再次出血6例做腰穿证实。16例中,8例做了脑“CT”检查,5例做了脑血管造影。
  • 刘玉琛,李续峰,雷忠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25-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近两年多以来(1985年1月~1987年6月)收治经CT确诊未破入脑室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共52例,现就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随访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52例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8.7岁,其中51~70岁40例,占76.9%。起病就诊时间最短1.5小时,最长9天,其中1天以内31例,1~3天9例,4~6天8例,7天以上4例。在52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46例,病史最短2年,最长25年。
  • 孙士杰,谢淑萍,何文财,刘彦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们先后收治多种原因引起的50岁以上的SAH65例,结合临床实践分析和探讨老年期与老年前期的临床特点。临床资料一、性別与年龄:65例中男40例,女25例,老年前期28例,老年期37例。二、发病形式与诱因:动态发病55例。静态发病10例;情绪波动17例,工作劳累30例,饮酒4例,排便3例,无诱因发病11例。三、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21例,冠心病史7例,脑卒中史5例,头痛史5例,SAH史4例。
  • 张维良,刘英杰,邢石,王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报告例1 患者男,27岁。入院前1小时突发头痛,呕吐伴说话不灵,右上肢不好使。查体:浅昏迷状态,左面神经中枢性瘫,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左上肢轻瘫。CT示幕上脑室内出血。局麻下双侧脑室额角穿刺抽血约40ml,然后行右侧室持续引流48小时,引流量约400ml左右。术后24小时患者意识清楚,48小时后CT复查示脑室內血肿消失。7天后左上肢肌力4级,仍存在不全性运动失语。出血来源为MoyaMoya病。
  • 梁志学,尹成军,谷艳英,陈希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2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从1985.1~1987.5选择了23例临床诊断为结脑的患儿并做了头部CT。兹将临床资料及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23例病儿中,男16例,女7例。1~5岁12例,5岁以上11例,最大1例13岁,最小一例11个月。颅底脑膜炎型13例,脑膜脑炎型10例。
  • 鲁继荣,梁志学,陈希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30-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对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GBS),有呼吸肌麻痹和球麻痹的重症病例,在实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以前的病例全部死亡,病死率为100%。自1979年1月~1986年8月对重症的123例,全部施行了气管切开,其中105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存活75例,死亡30例,病死率为28.6%,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05例中男85例,女20例,男、女为4.3:1。发病年龄为11个月~14岁,其中以4~7岁多见,共48例,占45.7。
  • 母成贤,张国华,张祥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3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84年11月至1987年12月,我科收治经CT扫描确诊的脑梗塞300例,其中糖尿病并发脑梗塞41例,占13.7%,现将其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报告如下。研究对象 300例脑梗塞全部为住院治疗病人,其中化验空腹血糖236例,结果:16例有糖尿病史,入院后血糖仍超过正常范围,诊断糖尿病无疑;另外25例无糖尿病史,但入院时空腹血糖升高,经反复化验至病情平稳后,空腹血糖仍超过正常,符合糖尿病之诊断,故糖尿病并发脑梗塞41例。本组不包括入院时血糖升高而病情平稳后又恢复正常的病人。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僵人综合征是运动沖经的连续性放电,可能为脊髓或脊神经根的病变所引起。病因不明。成年患病,男性较多。可由运动所激发,先感胸背发紧、疼痛,随后肩胛带、骨盆带和大腿肌肉强烈收缩,并蔓延全身。四肢僵直,不能动弹,肌腹轮廓收缩如板状。面部无表情,可有吞咽、呼吸困难,咬肌常幸免。由于收缩肌力强于拮抗肌力,可使肢体扭曲;因小腿伸肌不如屈肌有力,足呈跖屈和内翻。患者常因肌痉挛而剧痛,猛烈的收缩可引起骨折。入睡后症状消失,肢体活动或声响干扰易使患者醒来,痉挛随即再现。
  • 刘树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85年1月至88年2月对4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足背静脉血气分析,并以40例糖尿病病人不伴有周围神经病及20例正常人做对照,以探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理。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病例均来源于住院病人,糖尿病诊断标准按1979年兰州会议制定的标准。凡有贫血,心肺疾病,下肢动脉阻塞或明显狭窄(根据足背动脉搏动) 者不列入本文。
  • 董启山,李玉成,杨学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35-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脑萎缩的临床意义,了解脑萎缩与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及其他有关疾病的关系,现将我院近两年来经CT扫描提示脑萎缩72例的原因及临床特征予以分析。资料与分析一、一般资料:男性61例,女性11例。年龄34~81岁,平均61岁,小于40岁4例,占5.6%,42岁1例,50岁以上67例,占93%。
  • 程世庆,童萼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海绵窦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特殊脑血管病。我院近几年所见12例,其中2例经CT证实并有球后脓肿,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1)性别与年龄: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3~68岁,(2)病因:本组除2例未找到感染灶外,其余10例均为头面部感染,其中6例为唇鼻(广节)肿挤压后感染所致,2例病前有副鼻窦炎,2例眼睑局部红肿。(3)症状及体征。本组12例中有8例伴有并发症发生,2例为眼球后脓肿。(4)实验室检查:本组12例中白血球升高7例,CSF检查6例中4例异常。
  • 郭大振,刘长有,陈心智,王彩霞,刘葆芳,崔文秀,王启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38-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8年9月至1989年9月,共收治以脊髓空洞症表现的病人180例。其中做磁共振影像(MRI) 检查的有42例。在42例中发现延髓小脑扁桃体疝 (Arnold-Chiari)氏畸形Ⅰ型)者20例。该20例病人同其他脊髓空洞症病人一样,皆以中药按辩证分型进行治疗。现将该20例的MRI所见、临床表现及中药疗效报告如下:
  • 韩漫夫,赫秋月,朱凯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脑扁桃体下疝是一种先天畸形。现将我科收治的经MRI诊断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报道如下。例1:张某,男,47岁。病人于83年起无诱因出现头痛、头晕,曾在他院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88年初开始出现右半身麻木,舌头发硬,记忆力减退,耳鸣,眼痛。在他院做头部CT检查,发现脑室系统均扩大,诊断为脑积水。经用甘露醇等对症治疗未见好转。三个月来头痛、头晕加重,走路不稳,舌头发硬,时有饮水返呛,以“脑积水”子88年10月3日收入院。既往:76年患面神经麻痹;83年行甲状腺瘤切除术。
  • 朱绍峰,付金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收治5例经磁共振影象证实的脊髓半切征(Brown-Sequard氏征)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5例均为为1989年住院病人,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在32至62岁。其中3例有外伤史,2例原因不明。二、症状与体征:以颈部疼痛为首发症状,伴一侧肢体无力3例,以一侧下肢无力为首发症状的2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2~34天。病灶侧肢体肌力0级1例,肌力Ⅲ级2例,肌力Ⅳ级的2例,病灶侧病理反射阳性。
  • 金宗汉,张荣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我院自1987年7月到1989年7月二年间收治的20例慢性酒精性神经系统并发症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0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1岁,最大57岁,平均44岁;饮酒史10年以下3例,11~19年12例,20~29年4例,30年以上1例;每日饮酒量在250克以下4例,300~500克8例,550~750克4例,800~1000克2例,1000克以上2例;每日饮酒最少150克,最多1500克。
  • 顾仁骏,赵洪斌,刘和平,宋培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4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应用CT扫描以来,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已不需经尸解,而能直接观察脑部变化,现将我科经临床确诊的6例报告如下。例1 男,65岁。3个月前煤气中毒昏迷,3天后痊愈。近2月不认人、二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有高血压史5年。查体:BP23/13kpa,神清,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差,慌张步态,四肢肌张力高,掌颏、握持反射(+)。EEG轻度弥散性异常。
  • 秦斌,蒋景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45-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甲泛影酰胺(Metrizamide,Amipague)碘可明(Iopamidol Iopamiro)三碘三酰苯(Iohexol、omnipague) 以上三种脊髓造影剂均是三碘苯甲酸衍生物,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放射诊断。现将我院用这三种造影剂行脊髓造影检查共124例做一回顾性的探讨,比较其显影质量和付作用。资料和方法我们回顾了我院从1980年至1988年7月用这三种造影剂行脊髓造影检查的病人共124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33例。年龄最大者76岁,年龄最小者14岁……
  • 陈彦,王贵鹰,李晓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47-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应用体外反搏[ECP]治疗帕金森氏综合征[Parklnson’s Syndrome]5例,收到良好效果,探讨ECP治疗本征的机理。详述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经ECP治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5例,按全国大专教材《神经病学》诊断标准确诊为本征,其中男4名,女1名;最大年龄68岁,最小48岁,平均51岁,病程20余天的2例,1个月的1例,2个月的1例,5年的1例。
  • 张晨,韩仲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49-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献报道红细胞压积 (Haematocrit,Hct)的增高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时期的122例患者的Hct进行了观察,并应用血液稀釋疗法观察其降低Hct的疗效,现报道于下。
  • 丁亚珍,袁建宁,王艳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近年遇到瘤卒中2例,现报告如下。例1,朱××,男,63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一个月,逐浙加重于1985年5月17日入院。查体:神清语明,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腱反射较对侧活跃,左侧Chaddock氏征(±)。诊为脑血栓形成,给与扩血管治疗,病情逐浙增重。6月8日头痛、恶心、呕吐,左侧肢体肌力0级,Babinski氏征(+)。
  • 郑治,吕爱卿,李广宪,吴宣富,易晓燕,朱宗理,周旭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斯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作用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证实,但在用药剂量上各家报告不一,现将我们所做工作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 本组75例患者均系住院病人,计脑血栓5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例,脑动脉硬化6例,椎底基动脉供血不足5例,脑栓塞2例,脑动脉炎1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3例,年龄32~74岁。
  • 凌国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于85年1月应用江浙蝮蛇抗栓酶(以下简称蛇毒抗酸酶) 治疗脑血栓的同时,于1985年9月开始应用蛇毒抗酸酶治疗动脉硬化性脑出血3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治疗组30例,经CT确诊者4例,经脑脊液、CT确诊者14例,脑脊液确诊者12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1~50岁6例,50~60岁12例,61~70岁7例,71岁以上5例。
  • 江新梅,林世和,宋晓南,韩曼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张××,男,16岁,学生。因四肢皮肤散在出血点12天入院。当时查血小板18×10~9/L。经骨穿诊为启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激素治疗42天皮肤粘膜出血点消失,为防止激素副作用改长春新碱治疗,2mg/周,连用4次出院。出院后即觉肌无力,手指拧不动收音机开关,伴四肢关节痛,行走困难。时隔20天再次入院。
  • 贾连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63岁。1987年9月8日以慢性胃炎入院。胃复安30毫克,每曰三次。第二天病人出现吐字不清,流口水。查体:意识清、心肺无异常,体温、脉搏、呼吸、皿压及四肢活动均正常。右侧口角低、鼻唇沟变浅,皱额额纹对称,伸舌偏左、无震颤,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存在,面部感觉无异常。停用胃复安,给安定10毫克肌注,上述症状十小时后缓解。
  • 孙国燕,李万昌,潘正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一:×××,女性,55岁。因发作性心前区憋闷感、头晕、头痛、寒战、饥饿感以及呼吸困难半年门诊以“冠心病心绞痛”收住院治疗。病人既往健康,本次发病无何诱因。每天发作数次,每次持续约三十分钟左右。用硝酸甘油等药物效果不好。入院后查体:Bp18.7/10.7KPa。神清言利。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三脂、血粘度、心电图均为正常值范围。颈椎双斜位片:颈4~6椎体呈唇样增生。入院诊断:(1)冠心病心绞痛;(2)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颈椎病。开始按冠心病治疗效果不好,后按颈椎病给予牵引,体外反搏以及颈部醋疗等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很快痊愈出院。
  • 裴世澄,陈庆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4-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40岁,农民,右利。患者于入院前45天因怀孕6月在当地医院用雷夫奴尔羊膜腔注射引产,三天后出现持续发烧,体温38~39℃,第15天引出腐败死胎,胎盘剥离完整。入院前7天出现呼吸困难,脉细,发绀,并突然全身抽搐,意识不清。经治疗病情平稳,苏醒后发现左半身不能活动。一般体查:体温39℃,脉搏110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4.7/10.7KPa。呼吸急促,两肺低湿罗音,心脏正常,肝脾未触及。
  • 阎凤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赵××,男,40岁。患者于发病前一日晚饮酒后睡觉,晨起自感头晕,左肢体运动不灵,视物欠清入院,患者四年前曾患左室前壁急性心肌梗塞住院4个月治疗好转,出院后多次做心电报告为陈旧性左室前壁心肌梗塞. 查体:反应迟钝,BP:14/101KPa,颈软,双眼视乳头界限清,A:V=2:3,无动静脉压迫征,右眼鼻侧部视野缺损,左侧鼻唇沟浅,舌伸偏左,左上肢肌力Ⅳ级……
  • 赵文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5-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48岁。89年23日晚6时许饮白酒一两。半小时后,出现迷糊,行走不稳,左右摇晃,但无固定倾斜位。吐一次。次晨6时家人发现患者四肢均不能动,流泪不语,多汗,尿失禁,阵发性强直性肢体抽搐,以上肢明显。急诊入院。 76年曾患SAH。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BP17.6/12.2 KPa,神清,嗜睡,无主动语言,压眶可见去脑強直样发作。双眼底视盘界清,动脉稍细,反光略强。上睑无下垂。双眼外展稍受限,垂直眼动正常。辐辏不能。眼一前庭反射消失。有时可见两眼水平浮动。
  • 刘培霞,李华,王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6-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50岁,间断的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障碍,每次3~5分钟自行缓解已三年。右侧偏头痛史半年。入院前二周,又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障碍持续不缓解,院外脑CT扫描示右基底节区及左枕叶有片状低密度区,按多发性脑梗塞治疗无效,于87年3月2日住本科。病后否认鼻衄、齿龈出血及月经量多等出血倾向。近一年多未发现高血压。
  • 赵连升,袁佐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一,姜××,男,43岁,被自行车撞例,头部着力,意识丧失5分钟,右耳出血,临床诊断中颅凹底骨折。给予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伤后第7天自诉右面部发紧,口角左斜右眼不能闭合,右额纹右鼻唇沟变浅,诊断为右侧晚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应用维生素B_1100毫克。维生素B_(12)100毫克肌注,1/日,加兰他敏2.5毫克,肌注,1/日,强的松10毫克,3/日,ATP、辅霉A肌注,辅以针刺及超短波理疗10天后症状开始好转,20天后完全恢复。
  • 于家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8-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壳核出血往往伴有意识,感觉和皮层功能障碍,表现纯运动偏瘫者少见。国外文献报道过5例。本文报道6例纯运动轻偏瘫的高血压壳核出血,对其发生机理、临床和CT的关系及与脑梗塞的鉴別问题进行了分析。临床资料例1男,55岁。突然左侧肢体治动不灵6小时。休息时突感左上下肢无力,继而行走困难、口角歪斜。无头痛、呕吐。高血压病史10余年。体征:血压26.7/16.0KPa。神志清,言语欠流利。颈无抵抗。
  • 杨爱梅,张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气管切开术后如护理不当,极易导致治疗失败,尤其在高龄病人。现将我们对三例老年神经科病人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例1,顾××,男,70岁,诊断:桥脑梗塞。于1988年10月9日因痰阻塞气道而行气管切开,已插管480天,无感染。例2,邵××,男,81岁,诊断:帕金森氏综合征。于88年10月13日因痰阻塞气道而行气管切开,已插管482天,无感染。例3,肖××,男,75岁,诊断:脑出血。
  • 雄鹰,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60-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ion以下简称HI,是指缺血性中风病人由于梗塞区血流再通而发生出血,近年来,随着抗凝和溶栓治疗并发症之——继发性脑出血的被重视,再度引起人们对HI的关注。一、HI的病因 HI的病例报告,国内不到二百例,而国外尸检报告新近发生的脑梗塞病人30%是HI,对中风病人回顾性研究发现,初期CT检查没有出血改变的病人中11~42%在三周内发展为HI。常见的病因有:1.栓塞性中风。病理研究发现栓塞性中风病人发病率51~71%;非栓塞性中风病人HI发病率2~21%。病理证实的HI比CT发现的多,可能与CT对小病灶尤其是点状出血的检出率较低有关。
  • 孙国华,周良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62-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几个概念: 1983年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Duncan医师在北京作了一次题为《脑复苏》的学术讲演,他在讲演中首先解释了三个容易混淆的术语:1.脑保护(Cerebral protection):指的是预料有可能发生脑损害之前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2.脑复苏(Cerebtal resuscitation):指的是脑受损后减轻神经功能缺陷的一些操作措施。3.脑保养(Cerebral preservation):只作为保存脑的病理标本时使用。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1): 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又名脑—三叉血管瘤病、皮肤软脑膜血管瘤病、Sturge-Kalischer-Wbeer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皮肤血管瘤一般在出生时即已存在,为紫红色呈扁平状,略高出皮面,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见于颜面、颈、躯干或四肢的皮肤,但常见于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亦可发生在舌、腭等处,颈内病变为软脑膜上血管瘤,多与面部血管瘤在同侧。病人大步有癲痫发作,部分有智力减退、精神障碍、青光眼、同侧眼球突出、对侧肢体轻瘫和同向偏盲。还可伴发其他先天异常如隐睾、脊柱裂、脊髓空洞症、下颌前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