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第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0-02-25
  

  • 全选
    |
  • 欧阳一冰,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65-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采用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5分钟,然后使血流再通的方法制作迟发性神经元损伤(DND)动物模型。光镜研究结果表明,短时间脑缺血后,沙土鼠脑海马CA_1区神经元损伤发生得极其缓慢,缺血后重灌流至第4天,大部分CA_1区锥体细胞才发生坏死。在亚细胞水平,DND以内质网的大量增生和核蛋白体解聚为其主要特征。这些为DND的典型变化。
  • 周宝玉,杨立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67-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脑血管特性装置(QFM2000XA)检查了急性脑梗塞患者36例,体检化验正常的健康人5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左、右侧颈总总脉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管径,并测算出顼、脑动脉循环阻值,容积弹性率,脑末梢循环阻值等。
  • 梁志坚,冯刚,郑彩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69-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Wistar大鼠制作四血管结扎脑缺血模型。发现缺血早期即有脑含水量增加,再灌流可使脑水肿加重,并伴有Na~+含量增加及K~+/Na~+比值下降;脑组织的游离脂肪酸(FFA)在缺血30分钟开始迅速上升,再灌流后逐渐恢复至正常。而血浆FFA再通后先上升,然后下降;脑组织及血浆的TXB_2和6—keto—PGF_(1a)在缺血30分钟开始上升,再通30分钟达到峰值。
  • 单培彦,李大年,赵卫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7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随机对102例经CT诊断为多发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智能检测,主要根据认识能力甄别检查法(CCSE)和功能活动调查法(FAQ),发现39例符合多梗塞痴呆,63例为多发性脑梗塞。该法可作为多梗塞痴呆的早期判定标准。
  • 吕太聪,吉中国,梁荣祥,朱继芳,李绍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73-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8例脑梗塞和25例对照者的血清睾酮(T_0)、雌二醇(E_2)及T_0/E_2值,脑梗塞急性期男性E_2明显增高,女性T_0增高,男性T_0/E_2值降低,女性T_0/E_2值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脑梗塞恢复期男女各组T_0、E_2及T_0/E_2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本文对性激素与脑梗塞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胥玉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7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收集我院1986年10月~1988年5月急性脑血管病住院病人200例,均做了ECG检查并连续血清酶测定129例,以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时有关脑—心综合征问题。一般资料脑出血43例,男27例,女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8例,男7例,女11例。脑血栓形成组139例。全组45岁以下者14例,46~60岁者116例,60岁以上者70例。血清酶值用正常人作对照。
  • 刘自强,仇少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77-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一病因很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近百年来,人们为了探讨癲痫的发病机制,已从解剖、生理、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其病因仍然不清。目前仅认识到惊厥的发生是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的结果,但异常放电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和怎样产生的,目前仍在研究之中。近年来由于免疫学的进展,阐示癲痫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学有关,因而免疫学为深入研究癲痫的发病机制开辟了新途径。为此,我们于近4年来对150例癫痫患者进行了免疫功能的初步观察,现报告如下。
  • 鞠浩,孙希昌,徐忠信,刘赤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79-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85年至88年通过脑脊液置换疗法治愈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能快速缓解症状,无并发症。该疗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一般临床资料均属入院病人,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岁。临床表现:均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其中12例有一过性意识障碍,持续时间5分钟~24小时。仅3例有一过性徧瘫,余肢体运动功能皆正常。
  • 陈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8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患发病率中,原发性脑干出血约占10%。既往认为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除典型病例外,多靠尸检证实。自CT应用于临床后,脑干出血可在发病后迅速确诊,并能发现以前难于诊断的一些轻型,非典型,预后良好的脑干出血,因此在临床表现、诊治、预后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我院1988年以来,经CT证实的原发性脑干出血18例临床和预后分析如下。
  • 王铭维,王汝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8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外颈动脉病变是脑梗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文应用超声双功扫描检查了1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观察了20例正常人颈动脉,24例做造影对照,结果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缺血性脑血管病组:19例,其中脑梗塞8例,均经CT证实。小卒中11例。全部做造影对照。正常组:20例。与脑梗塞为同一年龄组,临床各项检查正常者。5例做血管造影对照。
  • 吴伟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85-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14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误诊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22~87岁,平均55.8岁,其中30岁以内2例,40岁以上12例(85.4%)。病程最短7天,最长3年,1个月以内3例,1~3个月10例(71%),1年以上1例。入院时有明确头部外伤史11例,确诊后问出头部外伤史1例,无明显头部外伤史2例。外伤当时昏迷半小时及1小时各1例;伤后2月出院出现昏迷1例;一直无昏迷11例。
  • 李书琳,李书圣,杜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86-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家系实地调查和遗传学分析,发现Huntington氏舞蹈病虽然由于不全外显率而有越代现象,但其下代发病仍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以精神异常为主症者多易误诊。在对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的情况下,有遗传史者避免生育为杜绝本病的唯一途径。
  • 郑国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15例非外伤性脊髓压迫症资料,部分为笔者在上海华山医院进修期间病例,14例手术,除3例脊柱病变和2例急性炎性压迫外,9例有病理报告;1例尸体解剖。本文旨在在临床症状、发病方式和体征特点分析基础上,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早期定位,转外科早期手术,减少残废或死亡。全部病例分以下3组: 第1组:脊髓肿瘤(9例):病人初期根痛,内脏功能紊乱,慢性进展,几经周折,后经多方检查,手术后经病理切片或尸检证实,脊髓外硬膜下4例、硬膜外4例,髓内1例。
  • 王红,许寄萍,孙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是老年期死亡、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据文献报导近年呈上升趋势,如何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院于1987年至1989年间收治经头部CT扫描证实的老年脑血管病160例,做如下分析: 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本组男98例、女62例,男女之比为1.6:1。发病年龄最小60岁,最高86岁,平均年龄66.6岁;其中60~69岁122例,70~79岁36例,80岁以上2例;以60~69岁年龄组发病最高,占76.25%。
  • 陈建源,王志芹,成继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90-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达到早期诊断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目的,对我院45例住院确诊病人进行了病理、肌电图、自身抗体、酶学检查,以期发现临床与各项检查的相互关系及对早期诊断的价值。资料本组45例,多发性肌炎23例,皮肌炎22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40岁以上者14例,39岁以下者31例。病程1个月至17年。半年以上者25例(55.5%)。首发症状为无力者39例 (86.6%)。病前有发热6例,肌痛及关节痛24例,有上感等前驱症状者37例(82.2%)。
  • 刘树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9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78年1月~1988年2月共诊治各种脑血管病2100例。其中缺血性脑中风1528例,占72%。现将缺血性脑中风的早期诊断及有关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20例;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RIND)308例;脑血栓1100例。性别:男942例,占60%;女586例,占40%。最小35岁,最大78岁。平均56岁。发病率最高年龄组分別为41~50及51~60岁年龄组,占73%。方法和结果:本组病例来源均系门诊及住院病人中不加选择的全部进行神经系统临床及实验室检查。(1)详细记录病史,(2)常规神经系统检查……
  • 王兴华,康钦伟,窦云田,唐成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9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视觉诱发电位(VEP)是研究视觉传导通路功能状态的重要手段,VEP可作为判定一切原因所致视路损害的客观指标。我科从1988年1月—1989年6月,对临床确诊的54例脑梗塞病人,分別进行图形反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和CT扫描,其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本资料中,男41例,女1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6岁,平均56.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4天,其中以2—7天者居多(48/54)。
  • 林剑锋,徐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94-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系指椎基动脉或其分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干、小脑或枕叶的缺血性软化、坏死。文献报道甚少,据宣武医院统计占脑梗塞的21.8%。现将我科1985~1988年收治的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30~76岁,平均58.5岁,51岁以上占80%。既往史:高血压病11例,冠心病3例,合并心房纤颤2例。风心病房颤1例,糖尿病1例,脑血栓形成1例,椎一基底动脉TIA 3例,服避孕药1例。诱因:静态中患病10例,动态中5例,下棋看报中2例,看电影、电视后3例。急性起病19例,亚急性起病1例。
  • 王长坤,尹卫,黄正松,刘凤春,索敬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96-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我院1962年1月~1988年6月收治的并经脑血管造影、手术所见或病理切片确诊的脑血管畸形91例。临床资料一、性別与年龄:男56例,女35例。入院时年龄:3~49岁,平均年龄26.5岁。3~10岁4例,11~20岁20例,21~30岁38例例,31~40岁23例,41~49岁6例。11~40岁共81例,占89%。二、脑血管畸形部位及类型:幕上82例,幕下9例(表1)。
  • 林细玫,苗国春,张德志,郑小新,李新平,黄有利,何裕新,廖水兴,焦洪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98-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VD(脑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986年国家科委已将CVD列为重点攻关课题之一。1986年12月在总后卫生部直接领导下,由上海第二军区大学牵头,全军组织了大协作,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广大城市、农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广州流调组为全军协作组之一,对广州市三个区50977人群为调查样本人群,调查时点为1986年12月31日24点。结果发现CVD 117例,患病率230/十万。1986年发病60例,发病率119/十万。死亡43例,死亡率85/十万。危害因素采用1:2配对调查。
  • 曹振,王士林,曹润里,曲亚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02-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桥脑梗塞的诊断比较困难,对于未显示出临床体征的桥脑梗塞,在CT、MRI问世之前几乎无法发现。现将我科一年来诊治的8例大脑病变伴有桥脑梗塞和2例单纯桥脑梗塞,均未表现出交叉瘫而经MRI证实的桥脑梗塞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本组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2岁。 2.均经日本岛津SCT—100N型头部CT扫描机和从西德/瑞士引进的常异型、磁场强度为2820 gauss全身磁共振扫描机进行头部扫描。 3.临床表现及扫描结果如下:
  • 刘群,罗祺,李毅平,付双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03-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动脉梗塞的发病率高,约占脑梗塞的66%,中动脉主干梗塞约占中动脉梗塞(不包括腔隙性脑梗塞)的80%左右。我科从1988年~1990年间收治中动脉梗塞102例,其中中动脉主干梗塞84例,有6例危重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一般资料 6例病人均为男性,其年龄为:39岁1例40岁1例,53岁1例,57岁2例,61岁1例。
  • 陈龙华,黄其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就我院两年多中MRI检查的16例脑出血病人作一分析,以评价MRI对脑出血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16例脑出血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0±9岁。14例有高血压病史,5例为血性脊液。发病距MRI检查时间少于或等于24小时2例,6~30天8例,38天以上6例。11例有x线CT检查资料对照。扫描设各:从Bruker/Spectrospin公司引进的Tomikon BMT 1100型常导型MRI扫描仪,磁场强度0.282T。成像技术选择:采用SE(自旋回波)序列,短TR和短TE(TR≤600ms,TE33ms)以获得T_1加权图像。
  • 李耀彩,陈世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我科从1984年以来应用激素治疗的129例散发性脑炎的有关问题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29例中男性77例,女性52例,男女之比1.4:1。年龄最小13岁,最大58岁。临床类型:脑瘤型35例,弥漫型38例,局灶型5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意识改变,癲痫样发作,病理反射阳性,脑电图异常等。二、诊断标准:全组病例均按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1982年11月全国散发性脑炎座谈会临床诊断意见进行诊断。
  • 王新平,王世民,李恭,杨淑静,宁嗣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07-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79年以来,对67例脑血栓急性期病人和70例相近年龄健康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对照检查,结果发现病人组各项指标异常增高。本文在此基础上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31例脑血栓病人治疗,试图通过多项血液流变学改变,提供判定中西医药物疗效估计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 刘彦权,艾信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抗纤溶剂虽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患者的应用已基本成为临床常规,但就其对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的影响各家学者观点不一。本报道就我单位85~87年收治的SAH住院病人58例临床观察结合文献资料及抗纤溶剂对复发性出血率的影响讨论分析。一般资料本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为18~81岁,<40岁12例,40~50岁21例,50岁以上者25例。动态发病44例,静态发病14例。发病开始即有意识障碍者25例,2例伴抽搐,
  • 郭思让,刘国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89年元月以来采用CT定位,钻孔抽吸血肿,同时注入尿激酶溶解凝血块,便于抽出的方法共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12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32岁至70岁,其中40岁以下2例,41~50岁2例,51~60岁3例,61~70岁5例。临床表现: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5例,其余7例从来没有测过血压,对高血压病史叙述不清:活动状态下发病的11例,睡眠中发病1例,意识障碍呈重度昏迷、去脑强直1例,嗜睡3例,神清8例;头痛伴呕吐9例;失语5例……
  • 刘新安,刘永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硬膜外血肿20例进行尿激酶局部注入,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本组20例,均为男性,年龄14~54岁,血肿分布于额叶6例,颞顶5例,额颞4例,顶2例,枕2例,颞1例。全部病例均意识清楚,但有剧烈头痛和呕吐。CT扫描示血肿量:20ml以下3例,20~40ml9例,40ml以上8例,有中线结构移位7例。手术时间:2天内手术2例,2~9天l6例,余2例分別在21、30天手术。尿激酶每个病人用量2~6万单位。根据CT扫描后的最大血肿影像层面定为穿刺点。其深度为血肿至头皮的表面距离。
  • 余新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0-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我院氟啶哌醇观察治疗15例小舞蹈病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在本组中,男5例,女10例。年龄3~20岁,其中10~15岁10例。病程1天~2周。春季发病8例,夏季5例,秋冬季各1例。有诱因者9例,关节痛4例、频繁咽喉痛1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精神刺激、发烧各1例。母亲有风湿病史1例。 10例首发症为情绪不稳、注意力散漫、学习成绩下降,以后出现面部及手指(趾)轻微的不自主动作,并波及到其它部位;2例首发病症状为面部及肢体的不自主活动;1例仅表现为左侧肢体的不自主活动。检查见Wamer氏征阳性7例,前旋肌征阳性5例。
  • 仝达,王志贤,赵学敏,葛进哲,普清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钙拮抗剂(CCB)自60年代问世以来,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病。70年代实验和临床相继证实该类药对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我们在临床上用异搏定治疗急性脑血管病70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70例均为我院1987至1988年住院患者。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78岁,平均58岁。诊断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定的标准。全部查脑脊液、脑电图,17例经脑血管造影,22例经CT证实。诊断脑血栓形成57例,脑栓塞5例,脑出血恢复期8例。
  • 吴正礼,李燕,唐胜南,王文霞,张军,虎玉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2-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于1986年12月至1988年12月用喜得镇(Hydergin)治疗痴呆和脑血管病后智能衰退5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根据丛氏改良的长谷川式智力测验记分表筛选,选出痴呆患者后,再用Proteta-Sancher记分法鉴别出脑血管后痴呆或Alzheimer型老年痴呆,余下患者凡有卒中史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经长谷川式智能测验少于30分者,列为脑血管病后智能衰退,共50例作为治疗对象。对不合作、不能接受检查和未完成全部疗程者均不在统计之列。25例脑血管病后痴呆中,男23例,女2例;年龄59~75岁,平均67±5岁;病程3月~7年,平均1.3±1.5年。
  • 汤正才,王双运,金宏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42例年轻人脑卒中患者与饮酒的关系作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计42例,男34例,占80.9%;女8例,占19.1%。年龄15~40岁,平均35.2岁。病程从半天至11个月。首次脑卒中起病就诊33例,其小5例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起病,突然急性起病11例,病程迁延、多次卒中者5例。静态起病18例,动态起病11例,因资料不全,难以判定者7例。
  • 朱绍峰,陈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4-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干病变临床多出现交叉瘫,我们遇到4例桥脑血管病患者,表现为偏瘫,报告如下: 例1:女,59岁,因头晕、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9小时,于1989年3月2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21.3/12.0KPa,嗜睡,言语欠清,右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右。右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右侧Babinski氏征(+)。病后第2天、第7天头部CT检查均正常。磁共振成象:桥脑腹侧见有不规则病灶,边缘不清,大小约1.5×1.0cm、T_1呈低信号,T_2呈高信号。
  • 张广珠,郭春杰,张克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5-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32岁。4天前右侧肢体发作性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每次30分~2小时不等。4天后晨起右侧肢体瘫痪。有高血压病史5年,检查:Bp;26.7/16.0KPa,神清,颈无抵抗,心肺(一),肝剑突下8cm,肋下6cm,表面不光滑,呈囊样,无压痛。脾未触及。
  • 梁建华,郭春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用高压纯氧(压力2 ATA)治疗顽固性偏头痛2例,获良好疗效,报告如下。例1,男,53岁。发作牲左侧头痛10余年,每次发作首先左限视物不清3~5分钟,后恶心,呕吐,左侧睁眼无力,左侧搏动性头痛,持续40~60分钟好转。本次发作半月,每日发作数次,夜间为著,间歇期仍有非搏动性头痛,头沉感,在当地县医院用麦角胺制剂等疗效不佳转我院。
  • 李殿菊,方基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6-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例1,男,37岁。1985年8月11日被380伏高压电击伤致“心跳呼吸停止65分钟”,在本院抢救成功。自感排尿困难,两下肢麻木无力。既往无类似病史.检查:脊柱无畸形,无压痛,胸5以下痛觉减退,触觉、深感觉存在,两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消失,提睾反射迟钝,病理反射未引出,胸椎正侧位片正常。
  • 刘亢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TIA形式起病的颅内肿瘤较少见,报告1例如下: 病历摘要患者女,56岁,于1987年3月27日活动时自觉头晕,头痛,右下肢活动失灵而跌倒,约1分钟后症状好转。于第2、第3天出现同样发作,每次发作不伴有意识障碍及尿便失禁。第4天又突然出现右侧肢体运动障碍,经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住院治疗,入院3天症状逐渐好转,继续用扩血管药物并加用肝素治疗,于入院第7天出现呕吐……
  • 刘军生,杨左廉,朱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7-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4岁,右利手,初中,车工。因突发性头痛、呕吐10小时入院。起病当天因疲劳傍晚感到头痛,随后出现呕吐数次。几个小时后头痛以枕部为重,颈部发僵。既往健康无偏瘫史。查体:血压18.7/13.3KPa,神清,语利,计算不能,定向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性活跃,双侧Chaddock氏征(+),Brudzinski氏征(+)。腰穿CSF血性,压力1.65KPa,潘氏反应(+),细胞总数25000×10~6/L,WBC318×10~6/L,蛋白1g/L,余项正常。
  • 张玉芹,姜世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8-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CT广泛应用临床以来,国内外对多部位脑出血已均有报告,但对同时发生的高血压性同侧壳核及小脑出血报告极少,现将门诊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何某,女,72岁,患者于89年5月28日23时许在醒后去厕所途中,突然眩晕跌倒,当即被家人发现,自诉头晕、头痛恶心,但吐字不清,未发现肢体瘫痪,约30分钟后意识不清,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
  • 程永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25岁,干部。于1989年10月23日入本院消化内科。患者于入院前一年出现阵发性、针刺样上腹部疼痛。疼痛与体位有关,侧卧位减轻,仰卧位加重。先后在当地医院诊断“腹直肌腱鞘炎”、“胃炎”等。我院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胃炎”。在内科住院中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T_7以下痛觉丧失,大、小便潴留。查体:神清语明,颅神经(一)右下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增强。双膝腱反射活跃,双踝阵挛阳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双巴彬斯基氏征阳性。T_7以下痛觉减退,深感觉存在,有尿潴留。
  • 侯靖边,段玉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19-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基底动脉型烟雾病,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3岁。因发烧、头痛、呕吐9天于1989年5月27日入院。9天前疲劳后感额顶部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午后低热,盗汗和疲劳,渐加重而就医。幼年曾患“脊髓灰质炎”。7年来先后两次车祸伤及头部伴昏迷。检查:T38℃,BP14.7/9.33KPa。心肺腹部正常。左足下垂。
  • 曹云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韩××,女,62岁,20天前在活动中突然出现左上下肢活动不灵,伴头晕、轻度头痛,无恶心、呕吐。既往高血压史不清,查体:T36.6℃,P80次/分,神志清,查体合作,向左侧注视时,右眼不能内收,左眼出现向右方的眼球震颤。双眼向右注视不能,右侧瞳孔较左侧小,双眼光反射及集合运动无异常,右侧面神经核下性瘫,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无异常……
  • 葛茂振,张志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病,而以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甚为罕见。本科收治一例经CT及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王××,男,52岁,于1986年2月因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和恶心呕吐来院就诊。门诊查体意识清楚,颅神经和肢体运动、感觉均无异常改变。项强(+),双侧克氏征(+)。
  • 詹成,唐大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1-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双侧基底节区出血很少见,约占0.1%,且两次出血间隔均在数月到数年以上。现将我科收治的急性双侧基底节出血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0岁,职员。因突发神志不清20天后转入我院。无颅脑外伤史。查体中度昏迷,双瞳0.25cm,对光反射迟钝,双眼底正常,余颅神经无阳性发现。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增高,左下肢外旋状,肌力Ⅰ—Ⅱ级,左上肢Ⅰ级,右侧肢体肌力Ⅲ级。疼痛刺激反应迟钝。
  • 崔寅午,夏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于××,女,33岁,于1988年11月19日22时左右自觉头痛.尤以枕部明显,30分钟后去厕所途中突然跌倒,意识不清,无呕吐及二便失禁,遂来院急诊。查体T37.1℃,P98次/分,R 28次分,Bp13.3/8.3KPa,深昏迷,呼吸急促、深大,压眶无反应,口唇轻度发绀,口鼻腔流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布满干湿性罗音,心音听不清,腹部未见异常。球结膜水肿,双侧瞳孔敌大,直径约5毫米,光反射消失,眼底未见著变。
  • 周建,刘军,杜志军,索敬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索瘤发生于脊索残留组织,在颅内多见于脑底中线部位,可分为鞍部脊索瘤、鞍旁脊索瘤和斜坡脊索瘤三类,手术不易直达,肿瘤不能全摘除。我们遇1例肿瘤位于脑干腹侧面与斜坡之间,采取侧方入路切开天幕方法顺利接近肿瘤并予大部分切除,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男,48岁,因间断性头痛时有复视半年,最近8天头痛加重于1988年11月10日入院。
  • 张朝东,陈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3-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但脑卒中后同时出现丘脑痛及手足徐动者少见。其机理尚不清楚,属于丘脑症候群的一部分。现将临床材料完整、症状典型的1例报告如下,并作简要的文献复习。病例女性,44岁,1988年4月入院。 1986年11月末,患者在做饭中,发现右手不好使,静点血管扩张药治疗10余天,体征消失。1987年1月初,晨起后又出现右上肢活动不灵,同时说话不清,口角左偏,无头痛呕吐。用扩血管药物治疗20佘天,基本痊愈,但遗留说话不清。
  • 郑德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26岁,工人。因持续性头晕1十月,走路不稳伴多动,吐字不清1周入院。此患缘于1年前因“抽风”两次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遂服用苯妥英钠0.1g/日,未再出现抽搐,可正常工作。未间断用药。入院前1个月,无其它诱因自觉头晕,呈持续性,未伴头疼呕吐,无耳鸣与视物旋转,未引起注意。入院前1周因自觉头晕明显加重,出现走路不稳,容易跌倒;语言缓慢,吐字不清,说话时断时续。
  • 宋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5-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颅神经的损害以双侧第Ⅶ对最为多见,其次为第Ⅸ、Ⅹ对,有单纯Ⅲ、Ⅳ、Ⅵ受损的报道,但前组颅神经及后组Ⅲ、Ⅳ、Ⅵ受损,而中间组第Ⅶ对无影响者,尚未有报道,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王××,女,57岁,住院号177602,主因反复咳嗽伴发热1周后,渐起四肢麻木无力、声音低弱嘶哑,并感吞咽困难及复视7天而入院。
  • 包志远,李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谢××,女,40岁,于1988年12月14日晨起,无何诱因出现右眼及右额部阵发性疼痛,当夜转为持续性剧痛,难以入眠。次日,右眼睑和右额部陆续出现粟粒至黄豆大的簇状丘疹、丘疱疹,疱液透明,疱壁发亮,基底部红晕。右眼睑,球结膜红肿,流泪,畏光。曾在我院门诊按“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治疗,给予:口服“强痛定”,“病毒灵”、肌注青、链霉素等药物。3日后,疱疹相继干燥,结痂;右眼及右额部疼痛减轻。病后第8日下午,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且逐渐加重。
  • 刘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2): 127-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花生四烯酸(AA) 代谢的生化机制及其代谢产物——血栓烷素(TXs)和前列环素(PGs)以及白三烯(LTs) 的生物学作用,有助于探索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为寻找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缺血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标。近年来,有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此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