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第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0-04-25
  

  • 全选
    |
  • 吕建强,韩仲岩,孙波,韩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193-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4例脑血栓形成和11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中5项指标的24小时动态观察,发现病人的这几项指标均以早晨8时为最高峰值,而24小时呈周期节律性变化。提示临床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能与两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 赵宗彦,郭晓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196-1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血管性痴呆48例的ERP_s检测结果。其中多发性脑梗塞35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3例。ERP_s中N_1、P_2、N_2、P_3波峰的潜伏期延长(P<0.001),P_2、P_3波峰的振幅降低。对ERP_s的检测方法、各波峰的神经生理心理学意义及实用价值作了讨论。
  • 潘锡榜,刘焯霖,梁秀龄,谢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198-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DMD患者50例,DMD基因携带者85例应用血清Mb酶免疫固相法测定,表明这是一项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及准确性好的有价值的方法。该法经济、简便而且可减少放射性污染。
  • 冯淑珍,勾润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张×,女性,30岁,农民。1987年1月10日因车祸当即昏迷,左侧头部开放性外伤,急送医院抢救,经CT摄片:左颞顶部凹陷性骨折,硬膜下血肿。住院治疗七天后,仍昏迷,四肢出现不自主屈伸活动,小便失禁,可触唇张口进食,成为“植物人”,采用支持疗法维持。于伤后84天转我院治疗。
  • 谢岳锐,何小诗,钟洪海,刘宗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01-2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高血压病并糖尿病的脑梗塞、无高血压病的糖尿病的脑梗塞和高血压病并脑梗塞三组病人的临床与CT作了初步对照分析,表明三组的临床类型均以运动性偏瘫和感觉运动性卒中占绝大多数(90%以上),CT所示缺血性脑梗塞的部位,第一组以基底节区较多,第二、三组以大脑其他部位稍多。此外,本文对糖尿病性神经病的漏诊原因、无症状糖尿病漏诊造成非酮性高血糖高渗性昏迷和优降糖致低血糖昏迷等作了初步讨论。
  • 施圣光,贾天成,吴海琴,向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04-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核孔滤筛法测定由30例急性脑出血病人和对照组全血制备成的、压积约为5%的红细胞和红白细胞悬液,计算滤过指数(FI)。结果为红细胞悬液FI值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与病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意识状态也无相关意义。而白细胞悬液的值显示两组间差异极为显著,并与病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意识状态显著相关。对两种悬液成份的分析,作者认为上述结果主要系脑出血病人白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所致,并认为白细胞变形能力测定对脑出血病人临床状况、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 谢汝萍,白水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07-2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经CT证实的原发性桥脑出血10例,就临床表现、CT所见及预后进行了讨论。本组中有9例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轻型病例并不少见,按国内文献,本病存活率为65.56%,而本组为50%。CT对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 蒋雨平,秦芝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09-2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节性硬化是以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和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然而本病能累及其它多个器官造成肿瘤,故Moolton称之为错构瘤病(Hamartomatosis)。本文报道三例结节性硬化合并脑瘤,并就国内可搜集到的结节性硬化合并脑瘤的病例报道结合在一起,予以分析。
  • 孙永才,朱丽影,张洪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0岁,农民,住院号0903。该患者于3个月前,因着凉后“感冒”,头痛,发烧达38.9℃,服安乃近2天后头痛加重,颈部发硬,且出现频繁呕吐。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病情不见好转,持续高烧39~40℃,进食少,不能下床,但无抽搐昏迷,无尿失禁。近半月病情加重,不能进食于1990年4月3日急诊入院。
  • 吴宣富,田时雨,朱利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12-2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血小板与偏头痛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许多学者证实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增强。血小板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呈周期性、短时性降低,在头痛发作终止或其后不久达最低水平;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容易释放5—羟色胺(5—HT),在两次发作中间血小板释放5—HT比正常显著增加……
  • 赵素文,包礼平,林永,冯孟良,李昌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14-2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DM)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DM并发脑卒中时以脑梗塞多见,脑出血较少。我院自1980~1986年共收治脑血管病1,133例,其中经CT证实的糖尿病并发脑卒中116例,占10.1%,现将这116例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 郑建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17-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Tolosa—Hunt综合征又称疼痛性眼肌麻痹,较为少见。其临床特点为眼眶区疼痛,第Ⅲ、Ⅳ、Ⅵ、Ⅴ_(1-2)颅神经功能障碍,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视神经障碍,甚至引起失明。全部症状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类固醇治疗效果显著。
  • 杨有赓,朱庆三,刘彦,李振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19-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RI可三维立体地显示脊柱诸解剖结构和脊髓,现已成为脊柱疾患的一种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作者于1939年间,应用MRI诊断疑难脊柱疾患57例,现就其临床应用价值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60岁,平均46.8岁。临床诊断、X线检查、脊髓造影及CT扫描结果见附表。
  • 王传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38岁。1987年5月23日上火车因拥挤被他人手掌重击头部,数分钟后,面色苍白,随后头痛伴呕吐一次,非喷射性,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急收入院。检查:Bp3.3/9.3KPa,头颅无伤迹,心肺腹(一)。神清语明,双侧瞳孔等园,对光反射灵敏,眠底正常,左鼻唇沟浅,左上肢肌力0°,左下肢肌力Ⅰ—Ⅱ°……
  • 耿家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21-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CT证实的40例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病人,发现多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较大,确诊需CT证实。大部分预后较好。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临床死亡率很高,我院自1984~1989年收治脑出血病人180例,其中继发脑室出血40例,现将检查与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张淑琴,张见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23-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氧化碳中毒是北方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与病理资料报导较多。但是,呈现双侧对称性苍白球软化坏死者强调尚少。我们在近期遇到2例,均经CT扫描与病理证实的对称性苍白球软化坏死。拟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 刘××男38岁住院号225925剖检号A454 CO中毒后6天死亡。
  • 崔树勤,鞠砚,宋淑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25-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老年脑血管病中常见病之一。如何正确诊断、预防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将50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CT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我们收集50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病人。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年龄70岁,男性病人32例,(占64%)。
  • 邵培兰,李志荣,张清莲,徐景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27-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叶出血系指发生在大脑皮质下的出血,在CT、MRI问世前,很难诊断,现将我院1986年6月至1990年3月收治的45例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男34例,女11例。男女之比近3:1。年令为8~77岁,其中40岁以下者12例占26.67%,50岁以上者28例占62.22%……
  • 赵弘,汪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29-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5例CO中毒患者头部CT表现与预后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CO中毒患者头部CT表现和预后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脑白质低密度在估计预后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CO中毒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关于CO中毒患者头部CT表现已有报导。
  • 滕凤仪,惠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儿,男,10岁。于1987年6月因反复感冒发烧,治疗后1个月出现多发性运动抽动。表现为挤眉,眨眼,裂嘴,挺脖,摇头,甩手,踢脚等症状,并常自喉部发出吭吭声。继而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困惓,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半年后摇头加重,性情烦燥,动则骂人,不尊重别人。
  • 韦兴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31-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迄今对早期脊髓和马尾肿瘤的诊断仍有不少错误,使许多患者长期按脊髓蛛网膜炎、播散性硬化、椎骨发育不良、脊髓变性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和其他疾病治疗,最后造成截瘫等严重后果。为此我们对手术确诊为脊髓和马尾肿瘤的17例患者的脑脊液动力学试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本病早期诊断有所帮助。
  • 乔桂芹,周桂荣,石祥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单纯疱诊脑炎(HVS)国內已有报告,但是通过脑活检诊断(HVS)病例报告罕见,现将通过脑活检诊断(HVS)1例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孙××、女、37岁、住院号266570,活检号448,入院日期1988年11月11日,死亡日期1988年11月16日。
  • 刘世文,刘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33-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后早期保持绝对安静好呢?还是适早康复活动好呢?由于看法不同,致使许多综合性医院对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工作徘徊不前。笔者对近二年来在综合性医院里早期康复的患者同未进行康复的患者做比较分析功能改善情況,以说明早期康复的临床意义。
  • 于秋月,韩辉,陈士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34-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3岁、已婚。主诉四肢无力三天。该患于发病前46天、16天二次接种乙肝疫苗。当时无不良反应。发病当天晨起时四肢无力、尚能行走、饮食能自理,第二天起床不能,生活不能自理,尿便正常。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发病前工作生活正常,近一月內未有感冒、腹泻及咽痛病史。无肝炎病史。
  • 陆曦,慕容慎行,陈正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35-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大量饮酒或酒精中毒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我们亦发现慢性酒精中毒并发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机率明显增加。自1983年10月至1989年10月,我科收治了酒精中毒性Wernicke氏脑病(WE)54例,先后并发脑卒中24例占44.4%,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4例占25%,出血性卒中10例占18%,现报告如下。
  • 焦云,母成贤,王维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37-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矢状窦血栓多见于产后,由于计划生育的普遍开展,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所以该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近几年来,我科收治上矢状窦血栓22例,为提高该病的认识,本文将重点讨论上矢状窦静脉血的来源、颅内静脉特点和临床与病理之间的关系。
  • 孔繁君,王君丽,董跃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39-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肿瘤并发颅内压增高比较罕见。1931年由Kyrieleis首先报告一例胸腰脊髓肿瘤合并颅内压增高,此后相继又有类似报告。但国内报告甚少,1981年饶明俐报告一例出现头痛、视乳头水肿的圆锥肿瘤。现将我科收治一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
  • 王宝平,刘玉璞,王文彦,何文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常见病因。我们观察50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1.性别、年龄与职业 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63岁。体力劳动者35人,占70%;脑力劳动者15人,占30%。
  • 徐竹森,白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钙通道阻滞剂(即钙离子拮抗剂)是自60年代应用于临床的,1976年以来,实验及临床均证实此类药物对神经系统疾病有治疗作用。我科自1985年应用硝苯吡啶治疗脑血管病以来,发现该药对脑血管痴呆有一定疗效,是目前临床上易得而价廉的药物。特介绍如下:
  • 马志群,汤洪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醒脑嗅剂“思美灵”是根据一位老中医的一种既可口服、又可鼻闻的家传秘方,主要成分为冰片、薄荷等,经科学方法配制而成的新型气态分子剂。经临床研究,这种嗅剂无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为验证“思美灵”提神醒脑的功效,我们对90例正常人用药前后的脑电图进行了观察……
  • 王化忠,唐利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所见2例酷似于发作性睡病患者,脑电图检查均出现阵发性中高波幅θ节律,用抗痉药治疗有显著疗效,可能属于一种异型癫痫发作,暂且称“睡眠样癫痫”发作,报道如下: 例1,男,13岁,以发作性睡眠三年来诊。发病无明确原因,吃饭或活动时也可入睡,睡眠中呼叫可有反应,但不能叫醒,直到发作终止后自动清醒。
  • 温振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4-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一,曹××,女,81岁。误服异烟肼4.2克于1987年7月31日入院。误服异烟肼10分钟后恶心呕吐,继而频繁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神志不清。查体:血压29.6/15(?)0KPa,浅昏迷,舌被咬破,发作时两眼上翻,瞳孔散大,四肢强直性抽搐,余无异常。
  • 初成豪,吴淑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反复发作性剧烈呕吐为唯一症状的间脑癫痫,在临床上较少见,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 女、10岁,因反复发作性剧烈呕吐2年,加重1天,於1988年11月8日入院。患儿於2年前开始无任何诱因经常出现频繁的剧烈呕吐,每隔3~5日发作1次,每次呕吐持续数分钟,吐物为胃内容及胆汁,非喷射性,无腹痛,无腹泻,无发热,呕吐发作后,进入昏睡状态,并多次经临床检查与X线胃肠钡透均未见异常。
  • 宣祖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5-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44岁。入院前20天酒后摔倒,当时无意识障碍,当地医院观察一周无变化后出院。一周后他人发现精神呆滞,近事遗忘,情绪反常、胡言乱语,四肢无力伴走路摇晃,就地便溺。
  • 马圣君,马圣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6-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神经病(hereditarysensory radicular Neuropathy HSN)又称肢端毁伤性溃疡,是周围神经系统受损的神经遗传疾病之一,国内报道较少。作者在1987年门诊医疗中遇到一家兄妹二人先后发生此病,特报告如下。例1 刘××、男、16岁,农民,右足底反复出现无痛性溃疡三年。
  • 张晓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7-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组颅神经损害,可由许多原因引起,但由颞骨巨细胞瘤引起者则甚为罕见,容易忽视。而该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较好。我们曾在1985年遇到一例,特提出报告并略加讨论。患者女性,29岁,1985年3月25日入院。主诉右耳鸣,耳聋,吞咽困难8个月,头疼、口眼歪斜半月。
  • 段克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张××,男,82岁。患者于来院14天前右颈部及耳后麻木感,3天后出现成簇之疱疹,并有难忍的剧烈疼痛,10天后右眼闭合不严,右口角下垂,伸舌偏右,收住院治疗。查体:体温37℃,血压13.3/8KPa,脉搏76次/分。神志清晰,右颈及右耳后可见多量丛集疱疹,局部痛觉过敏。
  • 杜传民,张燕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8-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某些颅内转移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在未经颅脑CT检查前,有时很难与脑血栓形成鉴别。现报告我院收治的貌似脑血栓形成的肺癌脑转移二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病例摘要病例1:男,53岁,住院号35578。因左上肢发凉40天,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天收入院。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咳嗽、咯血及胸痛。
  • 李树昌,高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49-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程××,女性、60岁。该患于三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昏睡,主要表现为发作前几天有周身不适、精神萎糜,然后迅速进入昏睡,呼之不应,挤眼■嘴,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昏睡期间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达3000—3500ml,呼吸缓慢、浅表、暂停,有时深大鼾声。
  • 贾健平,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51-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尾状核出血的提出和在疾病分类学中的地位尾状核出血在1973年英国学者Hounsfield把CT技术应用于临床之前几乎全部靠剖检作出病理诊断,且报道甚少。ALberB.Butler总结了从1934年到1969年间13例脑室出血手术中发现一例尾状核出血破入脑室,他把尾状核出血归结到原发性脑室出血中去了。
  • 张见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0, 7(4): 254-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