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1-02-25
  

  • 全选
    |
  • 陆兵勋,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65-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自发性高血压脑卒中易发大鼠(SHRSP)并通过注射苯肾上腺素制作急性高血压模型。组织切片和分离脑毛细血管应用 HE、KB 和 Mallory 法染色,并对硷性磷酸酶(AKP)等12种酶行组织化学染色。我们观察到 SHRSP 的脑毛细血管9种酶活性高于对照组,脉络丛5种酶活性高于对照组。
  • 李盛昌,瞿治平,王玉霞,徐桂芝,许梅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68-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一组(56例)椎基 TIA 病例的 BAEP 作前瞻性研究,发现电生理改变与临床缺血发作相关。长期追踪的54例中,19例再/屡次发作或演变成完全卒中,BAEP 呈持续异常趋向。2例于急性发作期观察,曾目睹一次发作并记录全过程电生理动态变化,有助于说明 BAEP,尤其是 IPL 参量对脑干短暂缺血的敏感性。
  • 刘新峰,史荫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70-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脊液β—EP和 DynA_(1-13)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脑脊液β—EP 含量明显升高,且病情重和梗塞体积大者β—EP 升高的幅度比病情轻和病损小者大,而 DynA_(1-13)含量的变化正好相反。结果提示,β—EP 可能促进缺血性脑损伤的产生,DynA_(1-13)则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临床上测定脑脊液β—EP 和 DynA_(1-13)值的水平可估计缺血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 汪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低血钠除可表现急性水中毒症状外,还可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中心性桥脑脱髓鞘(CPM)。低血钠所致脱髓鞘主要发生在桥脑中心部,亦可见脑干外病灶。主要病理所见为桥脑中央片状髓鞘脱失。此病以往多由死后尸解作出病理诊断,生前可根据其临床特点结合 CT、MRI 提示有脑干病灶作出临床诊断。最近 David D.A.报告一例具有典型病理改变的患者,生前却无 CT 及 MRI 异常,作者复习文献后认为在病程头1个月内,CT、MRI 常不能发现其脑干病灶。其临床特点是在低血钠时出现眼震、眼球运动障碍,面肌无力、球麻痹、四肢轻瘫等脑干症状。其预后不等。
  • 陈光辉,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73-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Wallenberg 氏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以其典型症状及体征易于在临床作出诊断。由于血管变异或梗塞灶周围的水肿,可出现锥体束征、侧视障碍、舌下神经瘫,或合并周围性面瘫、外展神经瘫。本文对比了脑 CT 和脑 MRI 对病灶的检测能力,探讨了少见表现的发生机制及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
  • 唐放鸣,张光毅,赵文君,赵升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76-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了蒙古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急性脑缺血在不同时间内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PKⅡ)和钙调素依赖性蛋白磷酸酶(CaM—PrP)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 CaM—PKⅡ活性对脑缺血非常敏感,缺血5分钟、10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各组 CaM—PKⅡ活性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 CaM—PrP 活性对脑缺血不敏感。探讨了 CaM—PKⅡ活性降低的可能机制。
  • 吕志勤,曹起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78-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22例原因不明的周围神经病患者,并分析其临床特征。59%以上的患者临床上表现出对称性手袜套样感觉减退,深感觉缺失,肌无力及远端肢体腱反射减低。同时尚有 SEP、EMG 周围神经活检的异常表现。文中作者针对临床分型、辅诊检查及发病机理等项问题进一步作了探讨。
  • 楚功仁,王莉亚,宋来君,王树凯,彭琳,蔡光华,赵普学,牛顺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80-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由各种颅内占位病变及缺血性视乳头病引起的 F—KS46例。作者提出 F—KS 不是嗅沟脑膜瘤或蝶骨嵴脑膜瘤的特有体征,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颅内占位性病变甚至某些眼科疾病均可引起 F—KS,并解释了非额叶底面肿瘤引起 F—KS 的机理。作者认为:如果按目前多数文献所描写的那样,F—KS 只是一种眼底改变,它就没有特殊定性及定位价值,但若把 F—KS 规定为除眼底改变外还应包括一侧嗅觉缺失,则它即为嗅沟脑膜瘤所特有。
  • 高美华,邱世翠,段晓屹,刘爱荣,许春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8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QHS)、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及 T 淋巴细胞形态学检查法对30例 GBS 患者进行系列免疫学研究。
  • 阎洪臣,陈心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齐×,女,27岁。二年前,无明显诱因,右手无力,逐渐出现肌肉萎缩,某医院诊断为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用维生素 B_(12)、ATP 及变构蛇神经毒素治疗无效,且渐进性发展。1990年2月26日入院。查体:脑神经无示位征。全身感觉正常。右手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呈“鹰爪”样,右手指肌力Ⅱ级、无握力。右前臂肌肉萎缩,肌力Ⅲ级,肌张力低下,腕上12cm 处臂围16.5cm。左手无肌肉萎缩,指力正常,握力28Kg。左前臂无肌肉萎缩,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腕上12cm 处臂围21.8cm。右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消失,左侧正常。外院肌电检查:符合运动神经元性损害。
  • 赵节绪,林世和,石祥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85-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胶质瘤病约占胶质瘤的7%,由于起病隐匿、症状不固定,因而临床诊断困难,往往与其他疾病混淆。近年来我们对三例疑难病例做了脑活体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此病,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25岁。2年前有过头痛,最近家人发现病人话多。既往健康。体格检查:血压15/13kPa,神清语明,欣快,话多,见人有熟悉感。神经系统检查除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外未见阳性体征。内科检查正常。
  • 李秀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73岁,从86年春起出现双手不自主细微震颤,头晕,失眠,二个月后,步伐蹒跚,不能走直线,站立欠稳,无力感。以后病情进展较缓慢,既往患高血压十余年,无饮酒史。查体:Bp20.0/13.1KPa、神清、构音正常、眼底动脉细、反光强、AV 交征(+),视盘边缘清楚,无眼震,余脑神经未见示位征。两侧上下肢肌力正常,Romberg 氏征,睁闭眼不稳,走直线不稳,站立时须两脚分开。跟膝试验欠稳准,两手意向性震颤。指指指鼻试验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化验室检查,血三脂,血尿常规均正常范围。头部 CT 扫描示小脑萎缩。
  • 郭洪志,郭福堂,朱汉英,商善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87-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52例 ACVD 伴 MOF 的临床资料,提示了高龄、有慢性病史、脑损害的部位和轻重与 MOF 的发生关系密切,尤其当病变影响丘脑下部,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明显障碍时,MOF 在所难免。结果表明,ACVD 一旦出现 MOF,病情迅速变化,治疗困难,死亡率极高。作者提出 ACVD 应是多系统多学科急症。
  • 王占立,韦嘉瑚,李果珍,齐革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89-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皮质运动区、放射冠及内囊部位的血管发生意外后可引起锥体束 Wallerian 变性,产生中脑的大脑脚和桥脑的萎缩。现分析37例大脑脚萎缩的 CT 表现。资料和方法37例大脑脚萎缩患者中,脑梗塞35例,脑出血2例。男29例,女8例。年龄44~79岁,平均61岁。病史6个月~20年,主要临床表现:瘫痪35例,言语不清和失语12例,失写1例,复视1例。另取年龄42~80岁,平均59.5岁100例颅脑 CT 正常者测量大脑脚的宽度作为正常对照。
  • 王旭华,秦芝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90-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典型的闭锁综合征(Locked in syndrome)表现为意识清楚,四肢瘫及面瘫,延髓麻痹,仅以幸存的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来表示较复杂的意识活动。传统认为是由于脑桥腹侧损害而致。近年来较多资料明确地证实其他部位的损害也可导致本综合征。本文结合文献提出分四型供同道的讨论。先将我们遇到三例报告如下:例1,陈××,女,22岁。83年9月3日晚饭后突感头晕头痛,继之呕吐,并感右侧肢体麻木无力,数分钟后缓解。
  • 何奇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21岁,1975年元月发现左枕部一约0.5×1cm 大小搏动性包块,无红肿压痛。78年左颞部亦发现同性质的包块,且逐渐增大。85年9月18日入院,曾行左枕部包块切除及畸形血管团结扎术,包块消失。88年7月4日原手术处及右颞枕部又出现性质同前的包块,且逐渐增大至全头皮。包块处头皮破损及出血多,且不易控制。于88年7月15日入我院。查体:全头皮明显高起2cm,双颞、枕、顶部有大小不等5个包块,并呈条索状相互交织融合,搏动明显。局部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88年7月24日在局麻下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颅内血管未见异常。
  • 李基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93-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85年我院收治一例带状疱疹后并发多发性神经根病患者,误诊为马尾部占位性病变、癌性非转移性神经肌病,现报导如下:王××,男,58岁,本院退休工人,病历号35。于85年10月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周出现右侧颜面疼痛,二、三天后加重,难于忍受,并出现水泡。皮科诊断为带状疱疹。因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伴有心律紊乱,遂入内科住院治疗,否认病前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史。
  • 王伟民,鄂金峰,王长坤,索敬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95-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15例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经验探讨了对于该症的手术时机、不同术式、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一些必要的术前和术后处理。强调及早进行外科治疗是改善预后,特别是降低死亡率最为重要的因素。
  • 申高梅,张秀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97-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的常见病。遇到一些起病不典型,病情演变复杂的病例,易被误诊。现结合我院1981—1989年收治的110例自发性 SAH 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10例中男75例,女35例。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最小2岁半,最大81岁。以51~60岁最多,共35例(31.8%)。
  • 姬子卿,王耀山,徐惠琴,王建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99-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Alzheimer 病过去称为早老性痴呆,以后经大量的临床与病理研究认为,老年性痴呆多数亦属于此病。随着我国人口寿命不断增长,此病亦将成为老年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将我们遇见的3例(包括经尸检证实1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性,63岁,干部,因精神异常9年、肺部炎症入院。患者于12年前开始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9年来经常无目的游走,回答不切题。
  • 王士林,曹振,曹润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01-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 X—CT 问世后,又出现先进的磁共振扫描机。现将我院收集17例脑出血病人不同时期的 MRI 表现,加以叙述。资料与方法本组17例脑出血病人分别经腰椎穿刺、头部 CT 检查及手术确诊。均进行 MRI 检查,共做18人次。
  • 刘凤荣,马志群,汤洪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03-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流图是应用电阻抗方法来检测脑循环功能状态的无损伤性生物、物理诊断学技术。通过测定脑组织的容积变动情况来反应脑血管的功能状态,了解脑血管的弹性,紧张度。用枕—乳导联描记,主要观察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态。转颈试验主要是检查患者转颈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的改变,来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疾病提供依据。
  • 胡瑞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05-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非典型小脑出血,临床并不少见,但缺乏典型小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故易误诊,若延误治疗,后果不佳,值得引起重视。今报道15例非典型小脑出血(均经 CT 确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6~73岁,50岁以下1例,51~60岁7例,61~70岁6例。70岁以上1例,平均61.2岁。全组中有13例就诊时血压升高及有高血压病史,占86.6%。
  • 阎敏,胡越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颅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三主征。高颅压同时出现颅鸣却极为罕见,目前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病历摘要:王某,女性,44岁,住院号:286937,因头痛半年伴颅鸣两个月于90年10月15日入院。缘于90年4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睡眠不好,曾在当地医院按脑供血不足冶疗,头痛无好转,伴呕吐两次。
  • 何正训,马志勋,李飞,张晓莺,钱龙珍,郭福岭,何瑛,飞鲁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07-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文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比研究报道的较少。我院神经内科自1988~1990年内,对73例脑卒中病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9项指标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73例脑卒中均为 CT扫描证实。其中脑梗塞44例,脑出血29例。
  • 张昱,刘德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状态。病人表现意识清楚,四肢瘫痪,不能活动,不能讲话,可借助瞬目闭眼动作和眼球活动示意来表达思维。本病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临床报道不少,但病理报告尚不多见,本文报告1例经剖检证实的闭锁综合征,报告如下:病人男性,62岁,工人。1988年4月27日入院,5月4日死亡,住院7天。病人于入院前3天下午活动中突然感到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呕吐一次。当晚发烧38℃,无头痛。翌日家人发现病人不能讲话,瘫痪加重,且右侧肢体也不好使,伴阵发性意识不清,饮水返呛。
  • 苏克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09-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曾在1985年4月至1986年8月间,采用葡萄糖——胰岛素——钾溶液(简称GI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塞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并就治疗学机制进行初步讨论。资料与方法一一般情况: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30例,男20,女10;年龄37~79岁,平均58.5岁。自起病至入院平均7天。
  • 胡中旭,张洪甲,唐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苯妥英钠(DPH)是临床上常用的止痫药,首选于癫痫大发作,但因其应用不当可出现很多副作用,我们遇到1例以神经精神损害为主,且引起小脑萎缩者报告如下:患者男性,43岁。因长期口服 DPH 而头迷、呕吐及走路不稳5个月于90年12月14日入院。该患于30余年前患“癫痫大发作”即开始应用 DPH,剂量每日0.4~0.6克,分2~3次口服,但每3~4个月仍有1次抽搐发作,近5年来虽无发作亦未停药。于5个月前自觉头迷、频繁呕吐,继之走路不稳,在当地医院诊治不详无好转,且于半月前病情加重,头迷伴视物旋转,不能独自行走与站立,无头痛,亦无肢体麻木及疼痛。二便如常。
  • 吴保仁,王洪典,任雪芳,冯幼启,粟秀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11-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氟桂嗪是一种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可预防偏头痛发作。现将西比灵(盐酸氟桂嗪)和安慰剂对60例偏头痛进行双盲对照的疗效结果加以报道。临床资料病例选择:以病程>=1年,每月发作频度>=1次的普通或典型偏头痛患者为入选对象。入选病例共6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42例;年龄16~60岁(平均38.4岁);病程1~30年(平均10.9年)。
  • 刘军,周建,徐正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13-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感染是开放性颅脑损伤及开颅术后常遇到的合并症。如不及时控制感染,其预后险恶,有效地控制颅内感染在于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但是,由于血脑屏障功能影响抗生素的治疗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使病情迁延,成为治疗上棘手的问题之一,我们采用脑脊液置换及配合鞘内注射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 冯淑华,李玉芳,肖桂荣,邢振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15-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脓性脑膜炎是颅内严重感染之一,过去常采用综合性药物治疗,即降低颅内压及抗菌素治疗。我们对7例化脓性脑膜炎病人采用无菌空气置换脑脊液的疗法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李怀珠,鞠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大面积脑梗塞所形成的急性脑水肿用药物治疗死亡率很高,现用去大骨瓣减压同时加颞肌贴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水肿2例获成功。报告如下:例1、女,40岁,1983年2月22日入院,入院前五小时突然失语,左侧肢体偏瘫,尿失禁。
  • 赫秋月,程永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17-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干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左右,大部分位于桥脑。病因多为高血压病,其次为血管畸形。传统认为其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病,深昏迷,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四肢瘫,高热,常迅速死亡,自 CT 应用于临床以来发现不少临床症状很轻、经过良好或不典型的病例,现将伴有肢体多动、投掷样运动的桥脑出血两例报告如下。例1:女51岁,住院号2786。因一过性意识障碍,左侧偏瘫,失语,双手大幅度多动一天于89年3月1日入院。
  • 崔文波,葛茂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周期性麻痹是由于钾的代谢异常所致反复发作的骨骼肌瘫痪,是一种常见病。而颅神经所支配的横纹肌瘫痪者却甚为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病历摘要:住院号058784,患者,李××,男,38岁。因感冒发烧,劳累后四肢无力,但可扶持行走,晨起出现病情渐重,至当日下午3时,已不能站立及行走,手不能持物,吞咽困难,喝水发呛,语言无力,声音小,不能张口,呼吸困难。尿潴留。急送往本院诊治。既往史:慢性肾炎。
  • 刘树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闭锁综合征(locked in syndrome,LS)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病人意识清醒,仅能瞬目和活动眼球(尤为垂直向)来交流思想,不能做其他随意活动。若不熟悉易误诊为昏迷。现将作者遇到2例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例1男60岁,于1984年3月7日晨5时许起床时突感头晕、耳鸣及恶心、呕吐旋即四肢运动失灵,不能说话急诊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十年。查体:血压26/16kPa,心肺腹未见异常,神志清楚,表情缺乏,说话不能,眼睑及眼球的垂直、辐辏运动存在,其余眼球运动消失,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正常,双中枢性面瘫,吞咽反射消失,饮水返呛,伸舌不能。
  • 马贵厚,石义亭,宋悦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遇到2例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被误诊为脑出血和产后子痫,后经 CT 检查证实并治愈,报告如下:例1,35岁,5天前分娩时出血较多,6小时前突然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呕吐,抽风,小便失禁,神志不清,于1987年6月26日以脑出血收入院。查体:血压20/14kPa,贫血貌,中度昏迷,瞳孔直径左侧5mm,右侧3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楚,静脉增粗,口角歪向左侧,无项强,右侧上下肢瘫痪,跌落试验(+),肌张力低,双侧 Babinski 氏征(+)。
  • 董耀刚,贡齐铁,孔繁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典型的低血糖症较易诊断,而非典型低血糖症,尤其是低血糖危象,表现为突然偏瘫、昏迷、血压高为首发症状者诊断较困难。现报告三例如下:例1,女,58岁,因昏迷5小时以脑血管意外收入院。查:深昏迷,Bp21.3/13.3kPa,右瞳孔2.0mm,左瞳孔3.0mm,对光反应消失;右下肢呈外旋位,双侧 Babinski 氏征阳性。立即静注20%甘露醇250ml,病情未见好转,又静注50%葡萄糖100ml,20分钟后患者神志转清,两瞳孔等大,四肢活动自如,病理反射消失。
  • 徐英子,孔祥瑞,孙东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妇女在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脑血管意外并非罕见。其病因,发病机理,诊治及预后均与常见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卒中有所不同。我科1987~1990年初收治7例,报导如下。临床资料发病年令:22岁、24岁、26岁各2例,38岁1例。发病时期:妊娠2个月,8个月各1例,分娩期1例,产褥期4例,为产后第2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6天,以产褥期为多,占妊娠、分娩、产褥期脑血栓的57.1%。起病急的3例,缓慢4例。症状:高血压病1例(有14年高血压史),妊娠高血压1例,头痛4例,癫痫发作3例,运动性失语2例,中枢性面瘫6例,偏瘫6例,四肢瘫1例。
  • 张雄伟,迟效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23-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病人呈昏迷状态,而脑电图显示类似于正常觉醒者的α节律,称之为α—昏迷(α—Coma)或α波型昏迷(Alpha patterncoma)。Loeb 1953年最先报道一例桥脑一中脑出血昏迷病人的脑电图显示α样节律。其后国外文献上有许多报道。现综述如下:α—昏迷的图型特征α—昏迷图型是从8—13HZZXA 节律为主,波幅一般为5—50μv,偶可达150μv。其分布广泛,但以额或中央区明显占优势,某些病例则以后头部明显。节律性α活动出现率较高,通常对声、光、有害刺激或被动开脸无反应。少数病例的α活动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 王强,王虹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1, 7(2): 125-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 Harte 于1951年首先设计、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简称 TEG)以来,TEG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凝血机能障碍的检测及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 TEG的产生原理、测定方法、其各参数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