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2-01-25
  

  • 全选
    |
  • 刘芳龄,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注血所致狗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对SAH后DCVS进行研究。认为IAB(孵育动脉血)是主要致病因素。自由基损伤可能是DCVS发病关键环节之一,5—HT与DCVS无直接关系,Ach是基底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减弱或消失的主要原因。本文对61例SAH合并DCVS进行了分析,DCVS发病为60%,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CT于基底池存在较多弥漫性高密度影时,可预示DCVS的发生,SAH再发者危险性更大。DCVS患者多病情重,死亡率高。
  • 闵连秋,方伟,刘少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37岁,右利手。住院号:128307。突然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左侧头痛伴有呕吐一天入院。病程中无抽搐,二便正常。既往:两年前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治愈。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BP13.3/9.3kPa。神清语利。无眼震,眼底正常,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向右侧,右侧上下肢肌力4~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活跃。右侧偏身深浅感觉减退。右侧病理征(+),脑膜刺激征(+)。右手指鼻试验不准,快速轮替动作笨拙,右侧跟膝胫试验不准不稳。CT所见:左侧丘脑有一高密度(2×2×2.8cm)破入脑窒。
  • 屈秋民,尹泉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T应用以来,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40例脑白质疏松的症状、体征、脑电图、CT及MR表现进行了分析。对病因、发病机理、依断、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 沈介明,史以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50岁,原有高血压病史近十年。1988年11月20日因头晕、视物成双,右侧肢体无力急诊。检查,神志清,说话语音含糊,左眼睑下垂,眼球外斜位。右眼球外展、向上活动差。两眼垂直相眼震。右瞳孔2mm,光反应迟钝;左瞳孔5mm,光反应消失。右额纹浅,鼻唇沟浅。伸舌偏右。右肢肌力Ⅲ—Ⅳ度,右偏身感觉减退。两侧共济运动差。病理征(+)。CT检查顶枕叶见低密度影.MRI检查:中脑及顶枕叶缺血性病变。
  • 王介明,周贵平,陈乐然,谈琪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220例脑梗塞患者血浆TXB_2;6—酮-PGF_(12)和血小板内cAMP;cGMP的含量,结果TXB_2;cGMP增高,6-酮-PGF_(1a)、cAMP降低,较之单一测定血浆内的含量能更直接而精确地反映血管壁状态与血小板功能。
  • 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9-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8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梗塞急性期的CT、治疗以及病因进行了探讨。发现该病的主要病因是栓塞,栓子来源不仅仅是心脏,动脉硬化斑块脱落造成的栓塞也是不可忽视的。该病的急性期脱水治疗主要采取10%复方甘油静点,该药无反跳现象、电解质紊乱及肾脏损伤,是脱水治疗的理想药物。开瓣减压术是抢救该病脑水肿、脑疝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必须掌握好手术时机。
  • 刘兆孔,郝少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1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我们近3年收集的有较完整资料,均经CT证实的桥脑梗塞20例报告分析如下,并对其病因、诊断及鉴别、临床与CT的关系等问题加以讨论。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男14例,女6例,男:女=2.3:1;年龄31~80岁,平均52.6岁。二、既往史:高血压、动脉硬化15例,冠心病10例,风心病、房颤1例。
  • 张昱,饶明俐,林世和,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13-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一组7例经剖检证实的急性脑型多发性硬化。全组病例多起病急,病程短。首发症以精神症状、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伴有尿失禁,抽搐,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病理改变主要在大脑白质显示多灶性髓鞘脱失和软化坏死。
  • 李震中,母成贤,毛俊雄,李渡斌,冯平勇,王志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15-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31例自发性脑出血行头颅CT扫描观察。结果表明脑内血肿平均吸收速度与急性期血肿的体积之间相关系数γ=0.7456[γ0.01(30)=0.449],P<0.01,为正相关。认为CT扫描观察测算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有助于探讨药物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 陈海波,蔡晓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17-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认为,失读失写症(又称中央部失读症)是由于左半球角回病变所引起。国内仅有少量有关失读症的文献报道。近来我科收治1例失读失写症,其病变并未累及左半球顶叶角回及Wernicke区,而位于左侧颞叶后下部和枕叶。现报导如下。
  • 李巧玉,袁志诚,陆军,李仲冕,朱夫,张晓彪,范明,陈放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19-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自发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少见,易误诊、漏诊。我们医院自1979年6月—1991年6月共收治16例,占同期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的9.5%,现介绍、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2例。年龄17月~74岁,平均59岁,60岁上10例。占62.5%。有高血压史7例,占43.75%;脑血管畸形2例;糖尿病2例;甲型血友病1例;脑肿瘤及血肿清除术后继发2例;原因不明2例。确诊前病程15天~13年,平均9.6月。
  • 鲍光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2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脑梗塞的临床诊断甚为困难,在CT及核磁共振(MRI)问世之前,绝大部分病例只能在尸检时才得以确诊。现将我院近几年经CT和核磁共振证实的14例报告如下,并对有关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8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为1.3:1;年龄71岁各1例。41~50岁4例,51~60岁5例,61~70岁3例,平均年龄56岁;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5例,糖尿病1例。
  • 牛俊奇,杨本哲,时广梅,张清泉,吴江,张淑琴,吴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2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AS)是脑血栓的基本病因之一,而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还证明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是诊断AS的良好指标。本文测定了50例脑血栓患者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含量,分析其临床意义。
  • 刘力,陈俊宁,翁中芳,唐敖荣,吴达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25-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收集了我院1988年6月至1990年10月经CT确诊的18例小脑出血,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均经CT确诊,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82岁,属青年期(20~35岁)发病者1例(33岁),经手术证实为左小脑半球动静脉畸型;老年前期(45~59岁)3例,平均年龄68.2岁。全组中12例(66.67%)有高血压病史,3例(16.67%)既往并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13例(72.22%)有冠心病史。本组病例中发病时血压超过正常者12例,其中最高32/16kPa,最低20/14kPa,平均27/16kPa。
  • 张芬,张大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27-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的代谢障碍性疾病。现将遇到的3例肝豆状核变性报告如下: 例1,女,19岁,因手足多动,走路不稳一年,加重二个月就诊。平时因学习成绩差退学。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舞蹈病。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记载。查体:内科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体征。神经系统检查:病人神清语明,表情呆板,反应迟钝,计算力差,发音正常。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走路不稳,呈蹒跚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未引出。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准,轮替试验差。
  • 罗毅男,张吉斌,孙宁,朱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2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内脓肿较少见。自1830年Hart首次报导后,Blacklock收集1982年以前的文献仅为60例。1980年以来国内文献有报导的共6例。我科自63年以来共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例1 男18岁,1966年8月1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原因不明出现右膝部肿胀,继之右下肢麻木,运动不灵。约一周后左下肢也出现麻木,且伴有大、小便潴留。至来院时双下肢瘫痪。病人既往无外伤、发热及感染病史。检查:神志清,颅神经无异常改变,双下肢肌力为0级,踝震挛,Babinski氏征(+)。两髂前上嵴连线以下触觉、痛觉消失。
  • 石玉蓉,刘群,冯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30-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enger氏病),目前已明确本病与动脉硬化有关,是一种缺血性或血管性髓鞘坏变病,是血管性痴呆,弥散缺血型的一种。我们今年先后收治5例临床与CT扫描显示典型的病历,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病历摘要例1,男性,7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进行性智力障碍,表现为明显的记忆力,计算力减低,时间、地点定向障碍。BP:32/14kPa,眼底动脉硬化,双侧Babinski征阳性,掌颏反射(+)。头部CT扫描显示:双侧额叶,顶叶皮质下白质,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低密度,双侧脑室轻度扩张,基底节区有对称性腔隙梗塞,皮质保持完整,脑沟增深。
  • 程东源,罗毅,王鲁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3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1970年~1986年共收治小脑幕上恶性胶质细胞瘤373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到1987年6月底,发现长期存活5例。报告如下: 例1 刘××女 38岁头痛一年,间断呕吐一月。1970年3月9日入院。检查:双侧视乳头水肿,双眼外展受限,四肢腱反射活跃,无病理征。腰椎穿刺压力2.94kPa,脑脊液蛋白0.29g/L。脑室气造影诊断三脑室肿瘤。1970年4月7日全麻下手术,右额角入路,发现三脑室蛋黄大紫红色肿瘤,囊中切除。病理诊断:室管膜母细胞瘤。术后放疗,全脑2700rad,三脑室4000rad,脊髓300rad。手术后半年恢复机关工作。至今健康情况良好。1987年1月23日脑扫描无复发征象。
  • 方桂远,方树友,连亚军,腾军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34-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报道24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对其预后的关系进行初步讨论。资料与方法一、对象:本院神经科1989年元月~8月间住院患者,共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5~72岁,平均62.5岁。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其中基底节出血22例。桥脑出血1例,脑室出血1例,既往均无甲状腺疾病史。以24例正常人做对照。男13例,女11例。年龄33~62岁,平均46.5岁。
  • 张广有,杜宝东,刘凤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36-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是危及病人生命的常见急重症,以耳源性脑膜炎和脑脓肿为多见,其次是侧窦感染。若中耳炎症状明显者,病人多到耳鼻喉科就诊;若中耳炎症状不明显者,小儿病人常到儿科求医,成人患者则多到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诊治。如不及时抢救或抢救不当,病人多死于脑疝。为减少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病人的死亡,我们对30年间死于此症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诊治,降低死亡率。
  • 邬英全,周春奎,郭颂,曲桂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38-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神经系统以外的某一脏器有原发癌时,神经系统无直接侵犯和转移,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称之癌性神经病。又称副肿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syndromes)或称癌肿对神经系统的远隔影响(Remote effects)。临床上对肿瘤转移极为重视,而对癌性神经病却认识不足。为了引起对本病的注意,现将3例肺癌所致的类型各异的癌性神经病报告如下。例1、男,51岁。入院前二个月自觉四肢无力,逐日增重。近十日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气短,咳嗽无力。既往:健康。
  • 王亚军,张朝民,许吉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8岁。该患于1991年1月5日回家后,突觉左面部疼痛,逐渐加重,难以忍受,伴恶心但未吐,于病后5小时急诊入院。既往:健康,否认高血压及三叉神经痛病史。体温36℃。血压22/12kPa,内科系统无异常。神清语明,双瞳孔等大,左瞳孔光反射迟钝,视乳头界清,眼球各向运动良,左面部潮红,三叉神经2、3支分布区痛觉过敏,伸舌居中,脑膜刺激征(一),四肢肌力、肌张力及感觉系统均正常,无病理反射,直肠膀胱功能正常。初诊为三叉神经痛,对症治疗,次日晨左面部疼痛加剧并伴有左头部胀痛,语言重复,条理性差。查体:体温37.2℃,意识清,语言流利。定向力正常,命名性失语,无失读、失写及失结构状态。
  • 张作禄,张玉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4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癌性脊髓病属癌性非转移性神经疾病。1964年Mamcall首先报告本病,多发于肺癌,其次是胃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等。几年来,我们先后收治5例,均在原发癌肿发现以前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经造影或CT等检查无癌转移表现,符合本病的特征,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 女,54岁。因突然腰以下感觉丧失,双下肢瘫痪伴人小便障碍3天于1985年4月入院,即往健康。检查:T37度,BP(?)6/12kpa,肥胖,神志、语言清。心、肺、腹部正常。
  • 姜新,李国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4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白塞氏综合征是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白塞氏病,不太多见。本文报导2例神经白塞氏综合征,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如下。例1、李××,男,32岁,1988年8月24日入院,该患在7年前无何诱因反复出现双膝关节痛、双下肢出现结节性红斑,而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及“结节性红斑”。3年前无诱因出现视物下清、口腔溃疡(多位于颊粘膜、偶见于舌)。(?)年半前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及言语笨拙,在中国医大诊断为白塞氏病,经低分子右旋糖酐、激素等治疗62天,言语流畅,可自行走路,步态不稳……
  • 董曙前,蒋晓霞,李保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组3例Raymond Cestan综合征经CT证实(?)侧桥脑上部被盖出血引起。RaymondCestan综合征多见于闭塞性血管病,出血引起的少见。出血引起的Raymond Cestan综合征一般出血量在1.5ml以内,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 病例简介例1,男,64岁。饮酒十五年余。在洗脸时突然晕倒,吐字不清,四肢活动尚可。T36.2℃,BP22/13kPa。神清,双眼球右侧偏视,向左侧运动受限,双瞳孔为2.0mm,左眼裂变窄,鼻唇沟变浅,左侧面部痛、触觉迟钝。右侧肢体痛、触觉减退。
  • 王卓尔,周志国,盛宝英,郭敏珍,王明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45-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塞中以半球深部梗塞最为常见,各种治疗办法无肯定疗效。为了探讨不用药物单纯体疗的效果,我们随机选择适宜病例进行药物治疗和体疗对比观察。初步研究报告如下。病例选择本组病例系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发病2~4天内,经临床和CT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临床上有明确肢体瘫痪体征,排除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外其它系统疾病。CT扫描为主要累及内囊的单病灶。病灶直径大于0.5cm、小于3.0cm。
  • 徐启武,季耀东,陈振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47-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比较困难,双侧CSDH的诊断则更困难。现将我院自1981年7月至1989年6月收治的100例颅内CSDH病例分析小结如下,以便增加对CSDH的认识、防治术后并发症,提高其疗效。
  • 南光贤,崔明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不典型小脑出血临床表现极不典型,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小脑出血的认识,兹将我们经CT、MRI证实的9例小脑出血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6~75岁。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7例,血管性头痛史1例。首发症状:眩晕、头痛者6例,走路不稳者1例。入院时神志清楚者6例,嗜睡者2例,深昏迷者1例。入院时血压高于正常者7例。临床症状:头痛6例,眩晕7例,呕吐7例,走路不稳4例。查体:双瞳孔不等大1例,双眼球固定于中央者1例,有眼震者3例,共同偏视1例,周围性面瘫3例。有共济失调者3例,肌张力低下者2例,有锥体束征者4例,脑膜刺激征者3例,呼吸不规则1例。
  • 傅峻,王延平,朱德仪,杨少青,熊希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是基底动脉梗塞中一少见综合征,现将我们收治的3例病人报告如下。例1.男,71岁,因昏迷10小时入院。起病于活动中,突然头晕、站立不稳,约2分钟后昏迷。既往患风心病40年,房颤10年。查体:血压11/7kPa,心律绝对不齐,浅昏迷。瞳孔左5mm,右3mm,光反应迟钝,垂直头眼反射消失。给刺激四肢可动,双Babinski氏征(+)。病后10小时做头颅CT未见异常。病后13天头颅MRI检查见双丘脑内侧及左右桥脑各有一梗塞灶(最大直径7mm)。40天后神志清楚,但有表情淡漠、智力低下及眼活动障碍,随访一年未恢复。例2.女,73岁,活动中突感头晕,右上下肢无力,数分钟后昏迷而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查体:浅昏迷,双瞳孔等大,直径6mm,光反应消失,双眼不能垂直运动。
  • 陈晓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腓肌萎缩症又称CHARCOT—MARIE—TOOTH氏病或遗传性神经性肌萎缩症,是一周围神经系统的遗传病。主要累及腓侧肌肉及上、下肢的远端肌肉。属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性连隐性遗传。现报告1989年所遇资料较全的一个家族2例。病例报告例1 先证者,男性,20岁,1989年10月6日入院。于3年前出现行走时足踝抬举不灵活,尚不妨碍劳动。2年前开始感双腿乏力,逐渐明显,双下肢变细,跑步困难。1年来抬腿迈步不灵活,登楼梯吃力。并感到双臂双手抬拿重物时无力。双下肢伴有麻木感。查体:言语流利,智能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下肢腓肠肌、胫前肌显著萎缩,小腿变细呈“鹤腿”状。
  • 戴宝琴,耿冀玲,刘玉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某女,19岁,学生。因四肢无力、反复发热九个月、加重伴饮水返呛一个月于1990年1月9日入院。该患九个月前始低热、四肢近端肌肉酸痛、按“感冒”治无效,出现四肢无力,上楼费劲,在当地腰穿,脑脊液蛋白(+),细胞数0,按格林—巴利综合症用激素治疗(量不详)一周,症状不缓解,又于某上级医院仍诊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回当地继续激素治疗……
  • 许燊,牛亚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3-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突然四肢瘫及高颅压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硬化(下称MS)不多见,现将我院1例报告如下: 张××,女,17岁,农民,因突然四肢瘫痪及头痛2天于89年11月7日入院。患者于11月5日晚上9时上厕所,突然四肢活动不灵,双手握拳,头胀痛,无抽搐、发热、尿便及意识障碍,当地医院诊断“癔病”。5个月前因失明,在某医院诊断球后视神经炎。经治疗视力有所恢复,但用药不详。血压16/10.6kPa,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嗜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语明,两眼球各向运动受限,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无眼球震颤,双侧视神经萎缩,视力1.5米指数。项强2横指,四肢肌力2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反射(+),无感觉障碍。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心电图正常,脑电图轻度异常。肝功正常,血电解质正常。
  • 勾维平,刘文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eige氏病临床罕见,我们遇见2例报道如下。例1、男,33岁。主因不自主的挤眼、噘嘴缩唇、吐字不清一个月,于1989年7月就诊。于一个月前精神刺激后,出现不自主的频频挤眼。当时以为与生气有关,未介意。数日后又出现噘嘴、缩唇不自主动作,言语不清,进食不利,面部肌肉疲劳感,精神极度痛苦。上述症状在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病情呈进展性,病后无发热、头痛、肢体震颤。当地医院按“脑血管病”通脉治疗无效。既往无面神经麻痹、精神病、癫痫史。检查:发育正常。体温、血压、甲状腺、心肺、肝脾等内科查体均正常。精神正常。有时舌、唇音不清,而主动重复语言。
  • 张宝朝,贾振武,李刚,张国玲,闫明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5-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低颅压综合征系指侧卧位时腰穿压力在0.39kPa以下的一种病征。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症状类似颅高压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故易造成误诊。但其治疗方法完全不同。现将我院自1985年以来6年间收治的10例低颅压综合征报告如下:并对其原因、机制、及误诊原因以及早期诊断治疗进行了初步探讨。
  • 苑鸣岐,康增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贾××,男25岁。主因行走困难1天,于89年10月11日第二次入院。缘于9月25日口服甲氨磷20ml,昏迷、肌颤、胆碱酯酶活力30%,门诊洗胃后首次入院。经给特效解毒剂和对症治疗,11天后痊愈出院。10月10日中午突发双手震翅样拍打两次,各持续数分钟自然缓解,并感下肢发紧、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手指尖麻木。检查呈跨越步态,双足下垂不能背屈,足趾无随意运动,指尖及踝以下深浅感觉迟钝,腓肠肌按压痛。在他院做肌电图,报告左胫神经MCV40.7m/s,右腓总神经MCV40.7m/s,双下肢呈神经原性肌电图表现而确诊。经治疗好转出院。
  • 黎小华,田新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6-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延髓双侧锥体梗塞,临床上少见,近10年来国外文献只有二例报导,国内文献尚无记载。现将我们遇到的二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加以讨论。例1,苏×,女74岁。因突然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及无力2天入院。
  • 娄玉净,孙宏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8-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囊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病。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尤其是脑膜炎型或混合型,早期以脑膜炎表现为主者、缺乏经验的医生易诊断为其它的脑膜炎,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现将3例误诊为结脑的病例分析报告如下。例1、女,32岁,2个月前疲劳后头晕、头痛,5天后出现呕吐、头痛加重,10天后经腰穿诊断为“脑膜炎”,经抗感染治疗症状缓解,1个月后头痛复发,头部CT检查正常,二次腰穿,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经抗痨治疗无效,40天后意识不清。查体:体温37.2℃,未见皮下囊虫结节,嗜睡,项强一横指。
  • 朱丽颖,孙永才,韦玉,金成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宋××,男性,64岁,因口眼不自主多动一年半于1990年11月19日入院,于一年半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挤眼、噘嘴及舔舌动作,每分钟发作数次,精神集中时可控制其动作片刻,情绪激动、紧张或生气时口眼不自主运动增加,睡眠时消失。病后无肢体多动,无发热及关节疼痛,无明显记忆力减退现象。以口眼多动症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否认糖尿病史。例2.温××,男性,64岁,因口眼不自主多动7年于1991年10月20日入院。于7年前无何诱因同事发现该患经常有挤眼动作,因不影响工作未加介意。
  • 孙庆余,孙焕武,黄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59-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李××,女性,27岁,于88年12月9日晚出现神志不清,口吐白沫,面色樱红色,尿便失禁,送当地医院就诊,按一氧化碳中毒抢救一天后送长春铁路医院,经高压氧仓治疗72天后,神清,遗留有左侧上下肢痉挛性瘫痪,记忆力减退,尚能坚持一般家务。89年2月21日查头部CT示多发脑软化伴髓质轻度萎缩。90年9月10日再次查头部CT,示双侧基底节区软化灶。治疗二个月后病人虽能生活自理,但遗留有锥体外系症状,临床则表现四肢肌张力增强,双下肢呈痉挛步态,91年3月末,因“感冒”发热二天。继之出现四肢震颤,不能行走,发音困难,尿便失禁而再诊,於91年5月23日入院。入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神经系统:神清,语言欠清,强哭强笑,摸索强握,反应迟钝,计算力差。左上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0级。
  • 何邦平,王颖,赵德山,王桂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60-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有关微量元素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十分广泛,许多资料表明某些微量元素与中风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微量元素与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而脑动脉硬化是中风的病理基础。Chow How Lin等认为脑动脉硬化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风病人约有70%患有本病。
  • 贾健平,贾健民,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1): 62-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56.6%~80%。因此,以鼠脑缺血再灌流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对之进行系列研究,是当代神经科学重大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我们的研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对鼠脑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和病理学研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