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2-02-25
  

  • 全选
    |
  • 孟凡毅,罗毅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儿,男,11岁。于6天前无何诱因突然自述头痛,持续加重,呕吐10余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近3天来嗜睡,时有躁动不安,言语不清。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炎”。静点青霉素每日400万单位,静点3日症状无好转,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转我院儿科。患儿来门诊时抽搐一次,当时意识不清,口角歪斜,四肢强直。门诊以脑膜炎收住儿科。
  • 崔世民,陈林根,李庆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65-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28例经CT证实的枕叶出血,对其病因及临床症状进行了分析。18例血肿位于枕叶内侧,10例位于枕叶外侧,病因方面17例为动静脉畸形。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偏盲。
  • 朱辛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9岁,工人,山东籍人。因双上肢麻木17年,双下肢麻木12年入院。患者17年前逐渐出现双手麻木,凉感。5年后双下肢亦发木,长期按“末梢神经炎”治疗,无效。3年来左手肌肉萎缩,近1年延及右手肌肉,2个月来双臂内侧出现发作性剧痛,每次持续10分钟左右,应用激素及一般止痛药物治疗无效。亲属中无类似病史。查体:颅神经未见异常,双手骨间肌萎缩,双上肢自肘关节上7cm以下及下肢膝关节下10cm以下痛、温觉减退,四肢末端深感觉及触觉消失,右尺神经粗大,双足皮肤干燥,病理反射未引出。肌电图为神经原性损害。双眉弓处取皮下组织抗酸染色见麻风菌。临床诊断:麻风性周围神经炎。
  • 郭玉祥,吴升平,王文志,程学铭,包素阁,鲍秋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67-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两社区老年期及老年前期共4045人进行了高血压普查及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经典型高血压患病率在老年前期居首位,在老年期却为最低。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老年期较老年前期则有大幅度增加,跃居首位。然而,对于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和相对危险度,无论在老年前期还是老年期,均以经典型高血压患者为最高,这说明脑卒中发生与舒张压升高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 高旭光,付希久,周玉军,MICHEL BAULAC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69-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4例脑电图确诊的额叶癫进行MRI测量海马结构观察。海马萎缩者占29%,左右侧各2例,均为轻度萎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额叶癫痫与海马硬化无太大关系,对少数额叶癫痫伴有海马轻度萎缩者,应想到有多癫痫灶的可能性。
  • 贾健民,贾健平,张昱,刘多三,祝世功,李金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7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Wistar Rat全脑反复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及其行为学研究。病理发现海马CA_1、CA_4和PM区神经元严重受损;CA_2、CA_3、皮层、丘脑、纹状体中度损伤。行为学测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水迷宫中游全程的时间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进入盲端的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0.01)。
  • 谈永基,汪无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74-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42例丛集性头痛(CH)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药物治疗体会。讨论了CH的诊断标准,和偏头痛的鉴别诊断及可能的病因。发现CH发作间歇期有局部脑血流(RCBF)改变。认为过敏素质可能是发病的一个致病因素。钙通道阻滞剂对阻断丛集头痛有一定的疗效。
  • 石春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7年Behcet在土耳其首先报告白塞病。1957年至今我国已报告800例以上。但脊髓型者少见,本文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30岁。87年7月3日感冒发热,2天后出现双眼交替性黑色点状或斑状视力模糊,每10~15天左右眼交替发生一次,至88年2月此症治愈。88年4月7日再次发热,伴视力障碍.症状同前。4月16日突发剧烈头痛,1小时后左下肢瘫痪,遂住院。患者既往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史。
  • 吕太聪,吉中国,贾涛,万昭海,王宝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77-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12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和对照组50例中老年健康人进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发现缺血性眩晕患者63.3%异常,且发作期异常率(87.5%)高于缓解期(47.2%)。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高或减低。可能由于血管狭窄或和血管痉挛所致。为研究缺血性眩晕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本病的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指导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测手段。
  • 杨耀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79-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6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和CT动态观察,发现其中48例病情和CT均稳定好转,12例于病程3~5周时发生病情恶化,经动态观察发现:脑内血肿的吸收速度与病程、出血量有关;临床病情变化与CT演变大部分病例(80%)是一致的。
  • 赵德山,何邦平,王颖,李东方,王桂清,杜凤鸣,蒋珠富,张罗漫,赵霖,鲍善芬,邓欣新,邓京丰,王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8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微量元素与中风的关系国内外已有报道,但见解不完全一致。为了探讨我国特高发区和低发区中风发病率与微量元素和体内某些指数变化规律,作者在1987年全国脑血管病流调结果“中风发病率北高南低”的基础上,抽取吉林四平、长春;辽宁沈阳、大连、朝阳、苏家屯;上海闸北、南汇;广东广州、湛江及广西桂林112个点共27.5万……
  • 梁赐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83-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室放液及引流常用于阻塞性脑积水时作脑室测量、脑室造影及降低颅内压力。它是颅脑外科的基本操作。但有时也会产生并发症,如引起颅内压骤降致视力障碍、天幕上疝或颅内血肿等。本文总结脑室放液引流并发幕上硬膜外血肿7例,并对其发生机制、预防、诊断及处理等进行讨论。
  • 盛华新,程阳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86-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脑内血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科自1984年1月至1990年8月收治25例,均经脑血管造影、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如下:
  • 王有彬,郭玉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88-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总结了我院1958~1986年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61例,其中住院20例,门诊41例,并结合7例肌活检,1例周围神经活检一起讨论。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47例,女14例,男与女之比3.4:1。就诊时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发病年龄16~64岁。平均发病年龄33.95岁。
  • 吴耀晨,罗毅男,尹卫,王绍文,连厚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89-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治疗多无困难,关键在于及时确诊。双侧CSDH,由于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其诊断较为困难。CT及MRI应用于临床以后,该病的确诊率大为提高,本组统计1983年8月应用CT以来至1991年8月间收治的双侧CSDH共16例,分析报告如下。
  • 梁志学,孙景辉,李忠魁,许忠德,王德林,荣洪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90-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氏综合征)为小儿神经系统主要疾病。近年来,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复发和致残已引起注意。为明确致残原因和致残率,探寻防止后遗症的有效办法,将我科二十年来收治的1027例中,随机抽取病程不超过十年的60例进行了随访检查。并作了初步分析,现报告如下。
  • 孙桂兰,张昱,李桂龄,何振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9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一种蜱媒螺旋体病。此病是一种多系统受损害的综合征,除了出现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ECM)、心脏损害、关节炎症外,还可出现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为引起临床重视,报告2例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做一简要讨论。
  • 初成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柞蚕蛹性脑病近年来屡有报道,逐渐被引起重视,本文就我院1986年1月~1990年12月收治的60例柞蚕蛹性脑病总结报告如下。
  • 李志荣,张淑云,高兰英,李志华,李丽,张清莲,张桂苓,迟景华,孙鸿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95-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脑梗塞一词病理上系指脑内梗塞灶超过一个以上;CT、MRI则根据图像,所指相同;临床有多种原因及不同表现。现将我院自1988年6月~1991年1月收治的360例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CT及MRI图象上所见进行讨论。临床资料本组360例,年龄在40~48岁之间。其中40~49岁20例,50~59岁114例,60~69岁
  • 王隆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97-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中心疝是指幕上占位性病变压迫脑中线结构,使之移位疝出,压迫水肿而产生的一组有顺序变化的临床综合症。我们参阅了Plum对中心疝的临床症状分期标准,对早期脑中心疝34例急诊抢救体会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6~78岁,平均62岁。
  • 雒东江,周淳,何振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桥脑出血自CT应用以来临床报告逐渐增多,但再次出血的病例尚少见,本科收治1例桥脑出血再发病人,报告如下: 女,28岁,以左眼外展不全,右侧肢体麻木于91年2月7日入院。既往病人于88年7月1日首次发病,CT证实为右侧桥脑出血,治疗后遗有右侧周围性面瘫及左侧肢体轻瘫,右眼外展不全,双侧眼球轻度垂直浮动。
  • 王静懿,乌晶,王桂琴,董春山,戴洪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99-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58例肺脑的神志改变与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的关系,总结如下。资料来源我们从1985年1月~1992年1月收集了58例慢性肺心病合并肺脑的病人,共作96例次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检查,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在36~78岁之间,80%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61岁,可见大多数肺脑发生于老年。
  • 董曙前,李仕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18岁。3个月内曾先后两次发病入院,经MRI证实首次发病为脊髓血管梗塞,二次发病为脊髓血管畸形出血。首次发病表现:活动中突然左侧肩部疼痛,病后疼痛渐加重向左前胸、上肢放散,同时出现左侧肢无力、尿潴留。左侧肢体肌力约Ⅱ至Ⅲ级,左侧T_2至T_8水平痛、温觉消失,右侧C_8水平以下痛、温觉消失,全身触觉存在。双Babinski氏征阳性。腰穿正常。
  • 张元德,王丽萍,金友南,王宏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01-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血管畸形的39例,从组织学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畸形的病理改变及特点。材料和方法本文39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脑血管畸形者。依据Cushing及Bailey脑血管畸形的分类原则,常规H—E染色及弹性纤维加V—G复染,观察分析各种畸形血管壁的病理改变,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
  • 刘兴波,张春,朱庆章,魏炳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03-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高血压脑出血仍然是老年病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但是,由于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使本病的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过去大部分人在发病3天之后进行钻孔或锥孔溶解血肿治疗脑出血,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 姜永芳,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我们遇到的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RTA)引起类周期性麻痹2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女,28岁,因呕吐、四肢活动不灵5天于92年1月21日入院。既往2个月前曾有过四肢活动不灵,经补钾治疗后正常。
  • 时文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06-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青少年脑萎缩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国内外尚未见系统报道。笔者自1988年10月至1991年11月收集100例有临床症状并经头部CT证实的青少年脑萎缩,就其病因、诊断、防治及预后进行探讨: 一、诊断标准:(1)影像学诊断,依据吴恩惠所著《头部CT诊断学》所列标准;(2)临床:(A)既往健康,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智力、生活、学习能力下降;
  • 郭志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07-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机磷农药中毒迟发性神经病屡有报道,但因其致死者罕见。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女,30岁。服敌百虫约50克2小时来院。查体:深昏迷,口、鼻腔大量分泌物,叹气样呼吸,瞳孔针尖大小,胸颈肌纤维性肌束颤动,双肺湿罗音。胆碱酯酶活性30%。入院第20天病人中毒症状消失,胆碱酯酶活力80%。入院第24天,患者四肢远端麻木,脚趾刺痛,肘及膝以下痛觉减退。双下肢无力,肌
  • 刘群,郭颂,王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08-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国产复方甘油注射液问世二年多以来,我们先后对453例经复方甘油注射液治疗和各种由颅脑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病例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并以80例经甘露醇治疗的各种颅内压增高病例为对照组。对甘油和甘露醇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做对比,从中获得了临床资料和理论依据,为今后甘油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下面将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 赵贺,张明,孙志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甘露醇肾是指由于长时间大量应用甘露醇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近年来由于甘露醇的广泛应用,甘露醇肾的发生亦有所增加。我们遇到6例甘露醇肾,兹报告如下: 资料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2岁。本组6例患者均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高颅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高血压脑出血2例。应用甘露醇(20%)静点。
  • 赵国范,高文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萎缩在脑血管病多见,与脑动脉硬化有明确关系,其它脑部疾病亦可引起脑萎缩。近年来我科经CT证实的112例脑萎缩其中11例为青年人单纯脑萎缩。均未发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先天发育不良、运动神经元疾病或脑变性疾病。一般资料; 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24~36岁,平均31岁。其中工人10例,干部1例。蒙族4例。
  • 谢有仪,于洪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常颅压脑积水(NPH),1965年由RaymonolAdams和他的同事首先报告。临床表现痴呆、步态不稳和尿失禁等三主征。以前多通过气脑造影诊断。自CT应用于临床,使诊断率大大提高。我们对9例患者在原发病及NPH发病后的两次CT分别测量计算有关数值并做了对比分析,发现差距明显,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2岁,40岁以下1例,40~50岁3例,51~60岁3例,60岁以上2例。
  • 刘禄成,李伟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肾脏因自身病变或外伤发生破裂在泌尿外科较为常见,但因长期高血压导致自发性肾实质出血肾破裂临床罕见。国外仅有零星报道。因肾破裂术后伴发脑出血者,目前尚未见国内文献报告。我院1975~1990年曾收治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例1,患者51岁,男性。入院前5小时右侧腰部剧痛伴恶心呕吐,出冷汗。头晕及高血压病史已长达27年,平素血压:20~26/15~19kPa。无外伤史及自发性出血现象,行肾区叩痛阳性。
  • 曾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高安氏病由于受累动脉不同而产生不同临床类型。本文报告4例均并发脑梗塞,其中2例同时并发心肌梗塞,详见附表:
  • 王欣瑞,李明林,何俊英,白法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16-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于脑脊液(CSF)细胞学广泛开展,脑膜癌瘤病生前确诊病例逐渐增多,但疗效多不满意。确诊后病程一般不超过半年。本文由CSF细胞学发现瘤细胞确诊两例脑膜癌瘤病,其中例1化疗后完全缓解,且已随访1年未见复发,实属少见。现报告如下。例1,女,29岁。因有眼及头部胀痛伴呕吐、复视3天,睁眼费力1天,于88年9月8日住院。此次发病前后均无发烧。两年前因“纵膈非何杰金淋巴瘤”在肿瘤医院化疗1个疗程“痊愈”出院。
  • 崔文波,李侠,宁文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炎是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脑炎引起厌食症者甚为罕见,现报告1例。患儿,女,8岁。于1988年12月无任何诱因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不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头部“CT”扫描,示左基底节区低密度影,诊断脑炎。经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90年9月份患儿开始出现厌食,每天只能进食少量蔬菜、水果、瓜子、花生米及少量水。于90年9月14日开始出现拒食、拒水、失眠、心烦、任性、骂人及对母亲厌烦。
  • 杜群军,石锐,张文玉,谭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采用武汉产系列单克隆抗体APAAP试剂盒检测60例脑血栓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合临床分析以了解脑血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探讨其T细胞亚群在脑血栓各期的意义。材料和方法一、试剂:单克隆抗体APAAP试剂盒由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备。二、检测对象:对照组为30岁正常健康人。
  • 迟玉英,苗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疮疹性神经节炎近年国内杂志屡见报道,现将我科1991年收治的7例报告如下。例1.王××,男,54岁,病志号8704,病人因剧烈头痛2天入院,主要为后头痛。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所见。疑诊下腔出血。颅压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CT正常。
  • 姜义,宋晓南,张学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中脑出血,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们1988年~1991年10月发现2例报告如下: 例1:女,51岁,因头晕、头痛、昏迷5天於1991年1月19日入院。入院前5天上午8时觉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当时未介意,上楼去厕所后摔倒,家属发现其意识不清,无二便失禁。门诊以脑干出血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检查:T37℃,P80次/分,R20次/分,BP22/14kPa。嗜睡,唤之可醒。
  • 李永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2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脊髓肿瘤,经MRI证实1例为硬膜内髓外肿瘤,1例为髓内肿瘤。报告如下: 例1:女性,37岁,两下肢麻木1年,近2个月以来加重,两下肢轻瘫,肌力Ⅲ级,出现尿便障碍。腱反射活跃,胸6以下浅感觉减退,深感觉存在。无根痛。无明显脊髓半离断症状。未做腰穿。脊髓CT检查正常。MRI显示:胸4~5脊髓受压,T_1呈低信号,T_2呈高信号,MRI诊断胸4~5有硬膜内髓外肿物。
  • 张宝朝,李纲,张国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马尾肿瘤合并颅内压增高致失明的病例在临床上罕见,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杨××,女,48岁,农民。因右腿痛3年,右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困难3个月,双目失明1月,于91年1月15日入院。缘于88年1月无何诱因出现右下肢痛,曾诊断为“坐骨神经痛”,间断治疗无效,病情逐日加重,行走无力,大小便费力。一月前出现头痛,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至失明,无发热。
  • 吴小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卟啉病(porphyria)又称血紫质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延误诊断。急性间歇性卟嘛病为本病主要类型之一,最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多次误诊病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0岁,于1989年10月9日入院。3年前无诱因出现腹部剧烈绞痛,在当地医院诊为“肠梗阻”手术治疗,术后仍有腹痛,一月后好转。
  • 李义召,李大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24-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斯匹林(A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防治疗效不稳定。一些研究表明ASA对ICVD有肯定的防治作用,但另一部分研究则持否定态度。其原因为ASA不能抑制两种以上的致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AgT)作用,不能抑制致PAgT的全部途径。近几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ASA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防治ICVD,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资料极少。现把国外近年来有关ASA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及对照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笹生俊一,刘世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26-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病后随即迅速开始康复,这是脑中风的康复原则。从康复医学角度可将脑中风的病程分为5个阶段:1)卧床期,2)离床期,3)站立期,4)步行期,5)功能维持期。急性期康复相当于1)和2)期的康复阶段。
  • 李保军,权德海,董曙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2): 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胼胝体压部梗塞实属罕见,我们经CT扫描证实1例,国内文献尚未见到类似病例报导。患者,女,3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饮酒及头部外伤史。突然以精神异常起病,表现为呆滞、理解力低下,记忆力、计算力均差,定向力障碍,不认识家人,语无伦次,易怒烦躁等,此外有嗜睡和头晕。数日后出现伸舌偏右,饮水发呛,右侧轻偏瘫和感觉减退,无抽搐,无病理反射,无脑膜刺激征,眼底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