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2-03-25
  

  • 全选
    |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2-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著名的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专家、临床医学教育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总编辑刘多三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1992年6月16日8时55分,在长春市逝世,享年七十五岁。刘多三同志系中共党员。1917年2月27日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市,1937年毕业于新京医科大学。历任长春军医大学副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副教授、内科系主任。第一军医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神经内科培训中心主任,吉林省脑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总编。全国神经病理专业组副组长。全国脑血管病防治领导小组顾问。
  • 费舟,易声禹,吴声伶,章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30-1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40例表现为颅内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男30例,女10例。其中表现为颅内血肿者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4例。脑动静脉畸形以中、小型多见,而且多数仅有1条引流静脉。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率为5%。作者对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性与引流静脉数及病灶大小的关系以及本病的手术处理进行了探讨。
  • 玄汉石,赵春植,郑文淑,王延国,郑莹光,于晓林,王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32-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用直接冷冻样品方法,动态观测家免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流脑组织中的氧自由基信号,同时用TBA比色法检测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流后,早期即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而且在再灌流相当时间内仍可持续大量产生,由它引发的脂质过氧化是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 罗祺,王长坤,刘凤春,索敬贤,赵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34-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纯种大耳白兔20只,用夹闭通电的方法制成兔颈总动脉血栓模型。此模型方法简单,复制成功率高,血栓部位可随意掌握。同时对血栓12、16、20小时组的血栓分别进行了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均获得成功;探讨了影响尿激酶用量的有关因素,并对血栓部位血管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对20小时以内形成的血栓进行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 尚明谦,于金萍,陈同慧,曹丙振,郭述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36-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60例病人进行了CT、133氙吸入法多探头rBF测定系统检测rCBF半结合临床对皮层下失语进行了详细讨论,发现皮层下失语多位于底节,放射冠或脑周围白质及内囊。rCBF检测发现mCBF值与健康对照差异显著。
  • 陈士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三省第三届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92年7月22日在哈尔滨市召开,历时三天,大会收到学术论文738篇,到会代表375名,大会由陈谅教授、饶明俐教授、陈士谟教授作了专题报告。大会交流文章13篇,小会交流文章55篇,文章内容涉及神经病学领域的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科研等许多方面,不论从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大会增补了委员9名,并拟定于1994年2季度在长春召开东北三省第四届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主要内容为脑血管疾病,脱髓鞘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为主要议题。
  • 石进,刘春芳,宋东林,赵金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39-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临床记忆量表”检测47例基底核梗塞患者近记忆,用25例健康人作对照。发现左侧基底核梗塞语文记忆及右侧基底核梗塞非语文记忆较对照组差(P<0.01);双侧基底核梗塞患者语文记忆和非语文记忆均较对照组差(P<0.01)。作者认为基底核可能参与同侧大脑半球的记忆活动。
  • 毛兴爱,张继轩,姚红霞,李贵民,李彤,刘卫彬,吉四辈,吴新艳,刘成跃,刘海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41-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比浊法,分别检测5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CSF)的β_2—微球蛋白(β_2—M)及溶菌酶(LZM)的浓度。疾病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的β_2—M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对其中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二者均随病情好转而下降。并发现二者无相关性。本文对其对机制和临床意义作了讨论。
  • 张朝东,金友驾,陈谅,吴晓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43-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红细胞平均体积检测,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和血红蛋白电泳、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_(12)等生化检测方法,在国内首次证实了确定型多发性硬化症病人的周围血中,红细胞体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和变形,其原因尚不清楚,并和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_(12)的含量无关。
  • 朱德志,张卫,张淑琴,赫秋月,张海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45-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65例脑中风(脑出血40例,脑梗塞35例)病人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含量。结果出现T_3、rT_3、皮质醇与正常对照有明显差异(P<0.001),同时与病情程度有关。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含量的测定对判断病情和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 赵素文,包礼平,刘澄中,赵炎,唐连武,李连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亚急性海绵状脑病(Creufzfeldt-Jakob病,以下简称CJD)。以广泛灰质海绵状变性为特征的慢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损伤致死性疾病,我院1985年收治1例并经尸检病理证实诊断。病历摘要女性33岁,头痛呕吐、记忆力减退二年,双眼视物不清半月、双目失明、精神异常、喊叫不安、不识亲人、打人骂人、二便失禁一周入院。查体:意识模糊、双目失明、血压正常、心率120次/分、两肺正常,全身消瘦、下肢可见肌阵挛。
  • 邓秀玲,雄鹰,尹玉善,姜风久,田也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48-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临床经验表明,一旦发生完全性中风,任何治疗对其死亡率、致残率的影响都很小。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中风的有效预防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切实有效的措施。发现确定的中风的危险因素,并加以积极的干预性治疗,已成为中风预防最重要的步骤。本文报告对长春市朝阳区进行中风高危个体的普查结果。材料和方法我们于1990年9月对长春市朝阳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框架25000人口中,1950年7月1日以前出生的40岁以上人群进行中风高危个体的普查。采取相对集中和挨户检查两种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吸烟及饮酒史。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血压,一般内科检查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对有中风危险因素的个体即中风高危个体,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红细胞比容、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
  • 国凤梅,王凯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50-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医学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老年人口增加,老年病亦增多,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以下简称SAE)就是近年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承认的一种老年人好发的脑白质病。有人报告60岁年龄组发病率为3%,且病程一般为6~10年。由于CT及MRI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现老年人中病例越来越多,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此病亦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寿命。所以,正确对待、积极预防,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是医务界和社会各界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 宋淑霞,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6岁,于1992年1月10日无明显诱因感到后颈部针刺样疼痛,一个月后出现头痛,当地医院诊断“神经痛”,给予对症治疗病情逐渐加重,二个月后双下肢无力,排尿费力,并有胸痛,咳痰带血。于1992年3月20日来院就诊。查体:表情痛苦,消瘦,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颈_2~颈_6椎体压痛,强迫头位。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张力低,肌力Ⅰ级,双下肢肌力Ⅲ级。颈_4以下痛温觉减退,双上肢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氏征(+)。胸部正、侧位片显示右肺下叶体积缩小,密度增浓,右肺门区隐约可见肿块影。颈椎正侧位片见第二颈椎椎体变扁,密度减低。MRI片左颞叶见4.2×4.0cm类圆型异常信号,左侧脑室三角区受压变小,病变影被不规则形水肿带环绕,颈_2椎体失去正常形态,前后径增宽,向后压迫脊髓。
  • 张蕴增,孟凡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52-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多发生于幕上的基底节区,发生于幕下的不到20%,而天幕上下又同时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十分罕见。我院1979~1991年间,因高血压性脑出血行手术治疗的537例中,仅4例为天幕上下同时出血。现本文就其发生机理,手术适应症及治疗经验探讨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54岁,高血压病史7年。于1986年7月3日饮酒后突然头痛,左侧肢体活动不灵,继之出现昏迷、呕吐,2小时后入院。
  • 王燕,刘淑贞,赵明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54-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叶出血是指皮质下白质出血。我科自1989年3月至1990年3月共收治脑叶出血54例,报告如下: 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54例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0岁。均以急性中风起病。二、临床表现本组52例脑叶出血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尿失禁,意识障碍少见,脑膜刺激征多见。见附表:
  • 张兰英,李春欣,张杏红,邬英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55-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囊和底节附近出血是脑出血中常见者,而局限于外囊的出血报导较少。现将我院1990年1月~1991年10月收治的6例报导如下。例1,女,63岁,于1天前做家务时,突感头痛、呕吐、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未经任何治疗,约4小时后患肢恢复正常。3小时前又感头痛,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于1991年2月25日入院。否认高血压病史。查:BP16/10kPa,神清、不全运动性失语、眼底动脉变细、双眼向左共同偏视,右中枢性面、舌瘫,右上下肢肌力Ⅳ级,右Mayer氏反射消失,右Chaddock氏征(+)。当日头部CT扫描:左侧外囊区见
  • 吴淑华,高润清,吴利华,田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57-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虽然脑脓肿的报道不少,但有些问题尚有争议。笔者对近五年收治的80例脑脓肿进行了临床分析,并对隐源性脑脓肿、CT表现、治疗选择、激素使用加以讨论。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51例,女性29例,男:女为1.8:1,年龄2~64岁,15岁以下32例占40%。二、感染来源隐源性35例占44%,耳源性22例占27.5%,鼻源性3例占3.8%,头颅外伤8例占10%,先心病4例占5%,肺内感染3例占3.8%,皮肤感染2例占2.5%,化脓性脑膜炎1例占1.3%,开颅术后感染2例占2.5%。
  • 丁箭,张昱,刘多三,王国印,宋淑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59-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central portine myelinolysis简称CPM)于1959年由Adams等首先报导。临床上非常罕见,几乎所有病人都是尸检证实。最近我科遇到一例经剖检证实的CPM,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杨×,男,17岁,入院前三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同时出现视物双影,特别是向左视明显。走路不稳,言语不清。饮水反呛,四肢无力于1991年11月17日入院。病人十年前曾因颜面浮肿,迅速发展到躯干及四肢,伴有肉眼血尿,少尿,每日尿量小于500ml,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肾小球肾炎。
  • 鞠浩,徐忠信,郝云,蔡淑安,冯宝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61-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1986~1990年收治重症肌无力危象40人次,其中8人次在综合抢救措施中,因常规抢救效果不佳,行血浆置换疗法(Plasma exchange简称PE)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与性别:17~60岁,平均41岁;男性5例,女性3例。病型与病程:均为全身型,发病至出现危象时间为3~60个月,平均21个月,其中5例在胸腺切除术后。诱发危象原因:感染5例,情绪激动、过劳2例,胸腺癌术后放疗1例;以感染诱发多见。
  • 李万昌,陈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46岁,于1991年9月22日7点40分因昏迷而入院。该患于当日凌晨3点左右睡眠中被家人发现意识不清,鼾声呼吸,推之不醒,呼之不应,急来我院就诊。平素健康。入院后查:T:36.5C,P:54次/分。R:16次/分。Bp:20/14kPa。意识不清,呼吸深大,右侧瞳孔扩大约7ram,对光反射消失。眼底视乳头水肿明显,压眶及角膜反射存在。无鼻唇沟变浅及口角歪斜,项强二横指,左颈总动脉搏动弱于右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纯,节律不整,心率54次/分。四肢肌力、肌张力及腱反射均减弱,无明显肢体瘫,未引出病理反射,急查心电:窦性心动过缓,前间壁心肌梗塞(损伤期),较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肌缺血。腰穿化验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白细胞2×10~6/L。初诊为脑栓塞,急性心梗,脑小天幕疝。经10余天降颅压扩张脑血管,营养心肌及细胞活化剂等对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瞳孔恢复正常,意识转清,能正确回答问话。
  • 沈华明,刘锡民,蔡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63-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众所周知,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对ADP和肾上腺素致聚作用的敏感性增高,但对血浆活性物质5-羟色胺(5-HT)致聚作用的反应性如何,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其初步观察结果报导如下。资料和方法一、观察对象:本科收治的经CT扫描确诊的脑梗塞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55~75岁,平均61.4岁,病程不超过10天。正常健康人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33-61岁,平均44.2岁。二、方法: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比浊法,在PPP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上进行测定。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法执行。致聚剂选用5-HT,终浓度为11.35μM。
  • 张晨,赵玉芳,唐丽瓯,韩仲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64-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8年间我们对107例脑血管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了测定,以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补体对免疫复合物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脑血栓形成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26岁;脑出血32例,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5.47岁;脑动脉硬化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37岁。全部病例均按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其中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在急性期均由CT扫描所证实。正常对照组系健康成年人,共39名,男24人,女15人,平均年龄52.77岁。
  • 陈维法,孙若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66-1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经临床确诊的11O例急性脑血管病住院病人的286次血气值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统计学处理,并对其临床意义做分析讨论。材料与方法采用瑞士940型全自动血液酸碱气体分析仪,测定PH、P_3CO_2、P_aO_2、BEE_c、BE、BB、HCO_3、FCO_2、O_2ST、O_2CT等数据。对经治的急性脑血管病11O例,测定286次动脉血气。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34~93岁,平均63.2岁。
  • 张志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68-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症状不典型、体征不明显的颅内肿瘤往往容易误诊。脑肿瘤卒中发病常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们于1989年10月~1991年6月将仅凭临床表现诊断为脑卒中进行治疗,因疗效不佳、病情加重后做脑血管造影,CT扫描,诊断为脑肿瘤,并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50~65岁。首次发病至确诊时间均在20天后,其中两例达一月之久。首次发病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梗塞3例。7例病人中6例有高血压病史。手术后死亡2例。临床表现:本组7例在来院前2~3月内均有程度不等的头痛、但能忍受。
  • 张洪军,赵彩君,张延俊,蔡增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6岁,因左侧胸痛7天,双下肢活动不灵伴二便费力1天入院。病人自7天前始感左胸背疼呈烧灼样,深呼吸或衣物磨擦时更甚,2天后,于疼处出现数簇疱疹,近1天来,病人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以致不能行走,伴尿便费力。半年前曾因左腹部“带状疱疹”后出现双下肢瘫痪诊为“脊髓炎”治疗两个月,痊愈出院。查体,T:36.3℃,P:80次/分,R:20次/分,BP:14/9.3kPa,左胸沿第六肋间有三簇疱疹,心、肺(-),左腹部有两处褐色素沉着(疱疹后遗留)。
  • 汪曼素,崔丽,纪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70-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吸取经验教训,将我科1989年~1991年60岁以上老干部,经CT扫描证实的脑血管疾病与临床初诊不符合的40例进行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CT证实为出血性脑血管病6例: (1)初诊脑血栓,CT诊断血脑出血3例,3例发病时没有显明的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偏侧体征轻,3例均有高血压病史,但发病时血压升高不明显,(2)初诊脑出血,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血液破入脑室和大脑外侧裂。
  • 董再温,包礼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7年11~1990年7月,我科收治颈椎管狭窄致脊髓压迫症21例、占同期收容的75例脊髓压迫症的28%,占各种原因和各部位脊髓压迫症的首位。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3~74岁,51岁以上16例占76.2%,中老年多发。首发症状:双下肢无力麻木6例,一腿无力另腿麻木6例,四肢无力5例,一侧上肢无力3例,一侧上肢肌萎缩1例。病程3周~9年,一年以内有15例(71.4%)。主要体征:肢瘫14例占66.7%,其中Ⅳ级者占87.5%,75%见于下肢。痛觉减退15例占71.4%,80%在胸段水平。腱反射亢进9例占42.9%,21例均有病理反射。少数病例有尿便障碍、根痛和肢体萎缩。脑脊检查:腰穿16例,压力最高为2.2kPa,最低1.3kPa,超过1.8kPa3例占18.75%。
  • 王梦文,邢广君,吴长利,肖连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72-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78年至1992年4月共施行尸体肾移植320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征14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1例,女3例。年龄27~56岁,平均34岁。全部病例原发病都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自4个月至29年,平均46个月。肾移植术后13天至4年,平均17个月,其中1.5年至4年7例,13天至9个月7例。肾功能正常9例,异常4例,BUN为25~33mmol/L。神经系统感染7例,其中颅内感染5例。颅内感染除1例性质不清外,其余4例为霉菌感染2例,左额叶多发脓肿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并发疱疹病毒感染1例。另2例神经系统感染为疱疹病毒感染,其中1例为带状疱疹一水痘综合征。脑血管意外3例,其中脑梗塞1例,脑出血2例。脑病3例。
  • 胡国华,张昀,张秉枢,钱乃余,姜首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74-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本病的病理解剖资料较少,CT对本病的形态学诊断有较大帮助,但受其性能限制仍不能令人满意。MRI以其卓越性能,为本病形态学改变提供最佳医学影像,显示出超乎寻常的优越性。作者结合1989~1992年对3例OPCA患者的MRI正中矢状断面之脑干、小脑和上颈髓各部位的测量,讨论本病的MRI诊断。资料与方法一、选MRI正中矢状断面图像,分别进行下述各条径线的线性测量。
  • 李广仁,林世和,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76-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TCD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测颅内血管血流速度的方法。自1982年Aaslid报告了应用脉冲多普勒技术,采用低频信号,通过取样深度的调节进行颅内血管血流速度观测以来,迄今对颅内主要颅底动脉血流频谱形态,血流速度、血管状态的判定及临床价值都得、到了较深入的了解。目前TCD已广泛应用于:颈内动脉病变时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颅内血管的狭窄与阻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管痉挛的判定,动静脉畸形,评价Willis环功能状态和脑血管的侧支循环等。
  • 杨子超,葛茂振,杨方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78-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抽搐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症候群,病因多,发作类型复杂,脑电地形图(BEAM)可以定位、定量的动态观察脑生物电活动,对于鉴别有无脑机能障碍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为此,我们自1987年10至1990年2对26例外伤后抽搐进行了BEAM检测。临床资料头部外伤后抽搐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4~62岁,平均34岁。受伤部位:额部8例,颞部6例,顶部5例,枕部7例。研究对象:①有头部外伤史②无明确的意识障碍史③抽搐不符合典型的癔病性抽搐的临床表现④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定位体征⑤头部CT检查正常。被研究者均在3日内检测其BEAM,并在半年后复查。
  • 孙凤祥,赵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GBS是一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周围神经变态反应性疾病。其首发症状多为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痪,而以单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的则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患者,男性,55岁,干部,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感觉右下肢笨拙,无力,运动不灵。一直未引起注意,未进行任何治疗。入院前3天出现右侧面部麻木、流涎、言语笨拙,门诊以脑血栓收入院。病程中无头痛、意识障碍、饮水返呛及吞咽困难,无明显感染史及高血压病史。查体:BP16/12kPa,神志清楚,言语欠流利,内科系统无异常改变。
  • 娄玉净,戴宝文,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0-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癌病系癌肿向颅内转移的一种特殊类型,癌细胞弥散浸润软脑膜或脊膜,而颅内无占位性病灶。临床表现以脑、颅神经、脊神经损害为主等症状。多在病程中能发现原发灶,但较隐匿,部分病例也可先于原发灶表现于临床。本文5例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脑膜癌病。现分析报导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5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32岁,最大69岁,平均45.4岁,30~40岁3例乳腺癌1例,肺癌1例,甲状腺癌1例,粘液癌1例,原发灶不明1例。5例均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均经头部CT扫描排除颅内占位性转移。 (二).临床表现:本组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7天,最长3个月,平均55天。
  • 蒋丹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于某,男性,68岁,因右半身活动不灵活4天,左眼脸下垂3天,于90年6月8日以脑干病变住院。患者入院前5天晨起床时发觉右下肢活动不灵活,右手不自主运动,系衣扣笨拙,次日开始左上脸下垂,不能睁眼。起病后神清,无头痛,呕吐,无抽搐,尿便失禁。既往健康。入院查体:BP22.0/14.2kPa,神清语明,左上睑完全下垂,左眼外展位,内收,上下视均不能,右眼球活动充分,瞳孔等大,光反射存在,眼底动脉细,反光增强。双侧鼻唇沟等深,伸舌居中,悬雍垂不偏,双软腭抬举对称,咽反射存在,右上肢不自主运动,右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双侧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 赵力,张媛,刘晔,刘霞,相守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2-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囊虫病是当前流行较广的常见寄生虫痫。CT问世后脑囊虫病诊断率明显提高,由Carbajal JR等报告脑囊虫病占全身囊虫病的20%上升至87%,因此积极防治本病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我们从1984年至1989间收治囊虫病100例,其中48例应用丙硫咪唑治疗后疗效持续时间报导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16~55岁,平均35.5岁;病程1~20年,其中1年以内者23例,1~5年14例,5年以上11例。临床表现:癫痫型35例;高颅压型9例,其中视乳水肿7例;脑膜炎型3例;脑炎型1例。48例中头痛29例,呕吐12例,心律失常6例,智力低下2例。
  • 刘坚,李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头痛是常见的病症。据报导头痛症状的病人其总数占神经内科门诊全数的90%。病人常因头痛奔走各医院间,承受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笔者为了寻求治疗头痛的有效方法,对头痛病人进行球结膜微循环观察研究,以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资料 1990年12月~1991年12月,对387例所谓血管性头痛,其中并神经衰弱综合征56例患者,行球结膜微循环观察。387例中101例经CT检查无异常;56例囊虫试验阴性;203例脑电检查无异常波型。病程1~3个月34例;4~6个月61例;7~12个月108例;13~15个月75例;16~18个月48例;19~21个月30例;22~24个月18例;2~20年13例。男性15例;女性236例。年龄19~50岁,平均33.8岁。
  • 刘锡杰,任洪杰,刘树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磺胺药引起的神经系统副作用临床上常见有恶心、呕吐、眩晕、头痛、步态不稳及周围神经病等。而致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病变尚属少见,作者遇到口服复方新诺明(TMP-SMZ)后所致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7岁,1991年1月1日入院。10天前因头痛、咽部不适及轻咳,服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三次共20片。服药当日即发生口腔粘膜、阴茎龟头及阴囊皮肤血疱,四肢皮肤散在瘀班。第3天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双上肢肌肉疼痛,双下肢麻木,腹胀及排尿困难。第7天高热、昏睡时有喊叫,频频呃逆,上肢震颤、下肢瘫痪及尿潴留,遂来院诊治。
  • 罗红云,车笛,王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the basilar syndrome)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干血管病,约占脑梗塞的7%,国内很少报道。现将我院今年初收治的,经白求恩医大一院刘多三教授会诊,确诊为TOB综合征的病例1例,临床报告如下。杨占林,男,59岁,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因头晕、恶心、呕吐4小时,突然意识丧失,30分钟后恢复,2小时后呈嗜睡状,伴视物成双影而入院。患者于92年2月15日下班回家吃午餐时,诉头晕、继之恶心,呕吐数口胃内容物。在他人倍伴下步行去医院看病。在门诊突然意识丧失,当时测BP32/16kPa,左瞳孔散大。约30分钟后,意识恢复,诉头晕、视物成双影,但四肢活动自如,2个小时后,病人呈嗜睡状,伴小便失禁。到入院时已为病后20个小时。
  • 孙志刚,解传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外伤性脑梗塞较少见。我院自1989年3月至1991年9月共收治2例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塞病人,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例1:男,4岁。1天前自1米高墙上跌下,头部着地,当即昏迷5分钟,醒后头痛,恶心,呕吐1次。伤后1小时发现左侧肢体不能活动而入我院。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瞳孔等大圆形,对光反应灵敏,左侧鼻唇沟变浅,颈无抵抗,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左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增高,Babinski征(+)。颅骨平片阴性。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区可见1.O×1.2cm低密度区,CT值14Hu,中线结构无移位。临床诊断:外伤性脑梗塞。经用复方丹参、右旋醣酐、脑活素等,结合功能练习,病人于2个月后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Ⅴ级。
  • 胡志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6-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性,60岁,1991年6月2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天在田间劳动时突然出现两眼视物不清,约半小时后双眼视力恢复正常。12小时后再次出现双眼视物不清,伴右颞部轻度跳痛,无恶心、呕吐及眩晕,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无意识障碍、癲痫发作及尿便障碍。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时查体:BF22/14kPa,神清语明,球结膜无充血、水肿,眼位无异常,视力眼前手动,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左侧鼻唇沟略浅,伸舌尚居中,左手握力弱,左下肢肌力4级,左侧偏身痛觉减退,左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双侧掌颏反射(+),左侧Babindki氏征(+)。无项强,腰穿脑脊液无色澄清透明,压力2.0kPa,Pandy氏反应(+),WBC9×10~6/L,未见到皱缩红细胞,糖4.92mmol/L。
  • 李仕江,董署前,戴宝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7-1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肿瘤引起颅压增高临床少见。脊髓髓内肿瘤引起高颅压更为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髓内肿瘤引起高颅压的病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21岁。因胸痛二个月,右下肢无力二周入院。二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二个月后右下肢麻木,活动失灵,继之左下肢亦无力,入院前四天出现排尿费力,尿潴留。既往有心脏房间隔缺损病史。查体:体温36.9℃;脉搏:80次/分;血压:15/12kPa。心肺(一)。脊柱正常生理弯曲。第6胸椎叩痛(+)。神清语明,眼底:右侧视乳头边界欠清、静脉略增粗,余颅神经未见异常。
  • 刘吉良,周增杰,李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颅压增高的临床报告较少。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病例报告如下。赵焕英,女,18岁,于1989年8月2日患感冒,体温37.8℃,双下肢无力。2天后双下肢不能行走,4天后双上肢亦出现无力,感觉如常,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病后第5天入院。入院查体:T36.8℃,P75次/分,R20次/分,BP16.0/1O.6kPa。神清,两肺呼吸音粗。心率75次/分,心律规整,未闻及异常心音及杂音。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0~1级,四肢肌张力低,深浅感觉存在,四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颈无抵抗,kernig氏征阴性。辅助检查:血WBC 8.0×10~9/L,N62%、L38%,血K~(+)4.3mmol/L、Na~(+)134mmol/L、Cl~(-)100mmol/L。诊断为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入院后应用激素、抗菌素、抗病毒药、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病后第6天,四肢无力加重、呼吸困难。查体:胸式呼吸减弱,两肺呼吸音粗。双上肢肌力Ⅱ级,双下肢肌力0级。腰穿:脑脊液压力1.87kPa,外观无色透明,常规生化化验正常。
  • 王国印,张淑岚,杨立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8-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王××,女,68岁,慢性肾盂肾炎30余年,高血压1O余年,确诊尿毒症3年。1991年12月26日因患“卵巢囊肿蒂扭转”行手术治疗。术后BP28.3/14.6kPa,量减少,水肿加重,血BUN42.7retool/L,SCR1323umol/L,RBC 1.8X10~(12)儿。以尿毒症脑病入我科行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治疗。临床诊断: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尿毒症脑病,肺内感染。临床进行药物、血透等综合治疗,病情明显好转,但有时血压升高。住院168天共血透36次。在91年5月17日最后一次血透时,血压一直较高,并给予处理。
  • 陈振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89-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的治疗至今尚无统一认识,众说纷坛,主张外科治疗者认为,清除血肿可以降低颅内高压;可以减轻局部压力和血肿降的产物引起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超早期手术可以预防或减轻脑水肿,防止急性期再出血。持反对意见者认为,血肿引起的神经组织破坏是非可逆性的;外科手术会引起进一步的脑组织损害;超早期手术并不能预防脑水肿。随着损伤性小的手术方法的介入,如CT立体立向血肿清除术,内窥镜超声导血肿清除术等,使脑出血的治疗方法选择更难决定。本文综述近几年脑出血治疗的研究。并对其评价,试图寻找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意见。
  • 李淑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3): 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通过责任护士对60例脑卒中患者的观察了解,掌握了病人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心理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护理,使病人在病情严重、愈后不良的情况下,坚定信心,面对现实,战胜了心理障碍,获得了康复。一.临床资料: 本组就60例病人在住院期间,采取询问、谈话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掌握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患者的心理。发病率比较高的是中壮年时期的工人和干部。这说明在当今社会里,中壮年所从事的工作和家庭负担都比较重,处在双重的压力之下,思想状态处在紧张压抑之中。患病后相应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