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2-04-25
  

  • 全选
    |
  • 方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作性睡病为一少见的疾病,病因未明,我科收治一例由丘脑下部梗塞所引起病例,现报导如下: 患者,男,57岁,89年11月始出现白天不可抑制的睡眠,多次在看报、写字及与别人讲话时入睡。病初每2-3天发作一次,近期每天发作1-2次,每次睡眠时间在30分钟左右,可被大声叫醒或自己醒来,在走路及骑自行车时不会睡着。
  • 童新,罗毅,张笑明,关明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193-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性Wistar大鼠脑缺血模型乳头体病理及神经肽改变过去较少报道。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1、乳头体的神经元缺血改变数和充血毛细血管数高于海马CA_1段;2、乳头体神经元缺血改变多发生在内侧核,外侧核较少发生;3、乳头体神经元缺血性改变超微结构特点为细胞核溶解和电子密度增高;4、血浆、乳头体和下丘脑中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含量下降。并对其发生机理与临床联系进行探讨。
  • 高敬龙,俞世勋,孙玉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196-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48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AE)的CT特征和痴呆程度的对照分析。对本病和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MID)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SAE为多发性脑梗塞的病理类型之一,阐明了SAE和MID为两个相互交叉概念的新观点;讨论了SAE性痴呆与大脑损害部位和损害程度的关系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认为SAE性痴呆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别于阿尔采莫氏病型痴呆(SDAT)。不是大脑皮质的严重萎缩,而是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等白质损害。其损害的范围和程度与痴呆的程度成正相关。
  • 姜明辉,刘多三,林世和,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199-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脑缺血大体、光镜病理观察基础上,采用电镜技术对不同时间脑缺血犬相同部位皮质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进行观察。超微结构上的变化表明,微血管内皮水肿,吞饮泡大量存在,管腔狭窄是缺血后微血管损伤表现的重要形式。微血管紧密连接在缺血早期完整,在缺血水肿严重期可见到开放。微血管管腔狭窄早期由内皮水肿引起。缺血后微血管内附膜体的出现是造成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一缺血时间下神经细胞改变并不相同。
  • 卢丹,薛启薰,常理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01-2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血浆中花生四烯酸浓度增高,廿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的比值降低。提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浆中花生四烯酸、廿碳五烯酸水平及其比值有关。
  • 刘兴洲,郭玉璞,曾为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04-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的100例50岁以下脑梗塞中,早发性动脉硬化为最常见病因(44%)。其次为器质性心脏病(29%);左房粘液瘤、潜在心肌病、纤维肌发育不全,Moyamoya病,Takayasu 大动脉炎等虽相对较为少见,但却为值得重视的原因。感染性血管病、偏头痛、口服避孕药和病因不明的病例都较文献报告为低。平均36.8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心源性脑梗塞的死亡率最高;早发动脉硬化和器质性心脏病是复发的主要原发疾病;无复发存活病例中,多数预后较好。
  • 赵卫国,张天锡,姜智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07-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脑缺血模型上,测定脑组织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产物白三烯B_4和水含量变化,观察都可喜对白三烯B_4和脑水肿的影响。大脑中动脉阻断后24小时,缺血区脑组织水含量较假手术对照增加4.1%,白三烯B_4含量增加44.1%。缺血前30分钟都可喜4mg/kg腹腔给药对缺血后24小时脑水肿的缓解及白三烯B_4代谢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
  • 刘庆荣,高心美,董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55岁。因发热、头痛、呕吐半月急诊入院。半月前,“上感”后出现头痛呕吐及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无抽搐及肢体活动障碍和神志不清,在当地医院静点氨苄青霉素,甘露醇治疗无好转。查体:T39 C,神清,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征。
  • 胡振序,贺兵,贺中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10-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CT证实的37例脑血肿、36例脑梗塞及17例正常对照者CSF细胞学及单核吞噬细胞内非特异性酯酶(ANAE)活性进行观察。发现含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HPh)的出现、中性粒细胞(PNL)异常增高(比例≥10%)及高ANAE活性(阳性率≥80%)均有助于脑血肿与脑梗塞的鉴别。三项指标结合分析,诊断脑血肿正确率达92%。认为这些检查对无色清亮CSF的急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 章军建,蔡转,刘锡民,阮旭中,于步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13-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氧自由基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实验资料显示,氧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病理过程。我们观察了62例脑梗塞病人急性期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并同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研究抗氧化剂甘露醇、维生素E和地塞米松并用对其影响,从临床探讨脑梗塞急性期氧自由基脑损伤作用及氧化剂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 刘亢丁,饶明俐,卢泽民,于成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常为非炎症性因素如产后、消耗和恶液质引起,由外耳道炎症引起者罕见,作者收治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37岁,入院前24天出现发热、右耳肿痛、右侧头痛,诊断为外耳道炎,给大剂量青霉素静点8天症状明显好转。入院前13天,出现间断性头痛,从枕部串至头顶,为搏动性,平卧时加重,站立时减轻,伴恶心、呕吐。呕吐似喷射状,每日十余次,症状进行性加重。又给大剂量青霉素静点及对症针灸治疗无缓解,92年7月7日收入院。查体:Bp18/12kPa,T36.7℃,神志清,双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中心凹消失,静脉增粗,A:V=2:4,未见出血。
  • 李卫,徐旭日,牛平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16-2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RIA方法监测89例CVD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ApoB)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其与中风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收集了急性脑血管病住院病人89例,男56例,女33例;年龄为48~85岁(平均65.4岁)。全部经CT扫描确诊。所有病例排除了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糖尿病、肝肾功能不良等合并症。临床分组:(一)病人组:1、按性质分为(1)脑出血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为48~76岁平均(63岁)。
  • 吕晓红,饶明俐,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18-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CF应用于临床后,发现不少无明显部位体征的脑出血,如脑叶出血、丘脑出血、脑室出血等,易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了提高SAH的确诊率,将我科初诊为SAH 250例进行了CT检查,比较了SAH与无明显部位体征脑出血的症状、体征及病因等,以期找出规律,指导临床。
  • 骆金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60岁,某日下午站立,土墙倒塌,从身后撞击小腿,膝部屈曲,身体前移,而头过度后仰,随着身体的倒地,头又前倾撞击地面,致左前额皮肤擦伤,当时不省人事,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次日上午苏醒,但发现听力减退,脑电图示轻度弥散性异常。下肢及头颅拍片未发现骨折。诊为脑震荡。应用细胞色素C、能量合剂、输液等治疗。十天后四肢仍不能活动,行走困难而转入我院。检查:神志清醒,左侧Hornet氏征,双侧混合性耳聋,复聪试验阳性。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右侧Ⅴ~(-)级,四肢肌张力均增高,左侧明显。右侧C_4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左侧音叉震动觉及关节位置觉减退。肱二头肌反射左(卅)、右(廾),膝腱反射左(卅)、右(廾),左Babinski氏征(土)。脑脊液正常,颈椎摄片示轻度骨质增生外未见其他异常,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诊断:鞭击综合征脊髓症状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每日1次静滴,胞二磷胆碱O.5克,每日1次静滴,以及静滴能量合剂、口服脑复康等。治疗半月四肢肌力均恢复至Ⅴ级,带药出院。
  • 任艳,陈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21-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前脉络膜动脉综合征是由前脉络膜动脉(AchA)供血障碍引起的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为三主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925年本征首先由Foix经尸检证实。CT问世后,由于该动脉梗塞的特征性CT所见使其生前确诊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尚无本征的报道,作者将最近所见到的2例并结合复习文献共31例进行讨论,以对本征引起注意。病例1,女,54岁,右利,既往健康。87年7月2日活动中突然右上下肢无力,伴言语不清,无头痛及恶心、呕吐。无异常感觉。
  • 罗护球,孟昭义,靳建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23-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大动脉及其分枝的供血区形成该动脉的“流域”。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脉系统的脑梗塞,被称之为“多流域梗塞”(multiple territorial infarctions)。据笔者查阅文献,尚未见到关于多流域梗塞的专题报道。
  • 张来忠,刘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25-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听动脉血栓形成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国内报道较少,现报告二例,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例1,男性,61岁。患者于5天前上午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右侧重,左侧轻,伴眩晕、恶心,休息数小时后症状自然缓解。当天下午又出现上述症状,且右耳症状进行性加重。2天前上午患者右耳听力突然丧失,左耳轻度耳鸣。病后呕吐5次,均为胃内容物,无头痛及意识障碍。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史十余年。
  • 徐恩,熊希民,朱德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儿男性,1O岁。89年元月14日入院。为第一胎,早产一个月,自然分娩,顺产。生后几天哭声低,吸吮无力。1岁多才能坐起,3岁开始学话及走路。自幼说话少,内容贫乏,反应迟钝。平时衣着、洗漱、大小便等日常生活均不能自理。行走缓慢,易跌倒,不识字,至今仅能顺序数1~20。自幼肥胖,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妊娠期无特殊。患儿有一弟弟,身体健康。查体:身高130cm,体重39kg,肥胖体型,圆脸,牙齿排列不整齐,双侧乳头小,心肺(一),腹壁厚,两侧阴囊小,双侧隐睾。神志清,对答切题,语量少。表情欣快,定向力尚好,记忆力及理解判断力差,不会计算,仅能顺数1~20。颅神经无异常,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偏高,以双下肢为著。行走呈宽基底痉挛步态,四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征(一)。
  • 王平,王介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27-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低颅内压综合征(PIH)临床少见,而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者更为罕见。笔者就所见6例PIH(1例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报道并加以讨论。例1,男性,40岁,持续性全头胀痛1月,坐位及站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头痛减轻或缓解;重时伴恶心、吐,无意识及精神障碍,无外伤史。查体:神清,颈轻度抵抗,Kernig氏征(+),余检查正常。腰穿压力O.196kPa。CSF常规生化正常。鼓励多饮水及静脉补液。治疗1周,头痛无明显减轻。
  • 唐士美,张燕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较少见且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骨髓增生性疾病,也称原发性红细胞增高症。据报导本病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约占1/3左右。本文报道真红合并皮层多发梗塞一例。患者,女,55岁,因进行性头昏、头痛、乏力、皮肤红紫7年,加重伴肢体无力4个月于90年1月入院。查体:T36.5c、P88次/分、R21次/分、Bp20/13kPa。面如醉酒容,皮肤、粘膜呈暗红色,以口唇、手掌、眼结膜明显。神志清,表浅淋巴结未扪及。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剑下3cm,脾肋下4.5cm,胸及四肢骨无压疼。肌力、肌张力正常,无深浅感觉障碍。化验:HB:180g/L、RBC:8.64×1O~(12)/L、WVBC:2.1×1O~9/L、pc:45×1O~9/L、RBC压积:72%、血沉:1小时未下降1毫米,N-ALP:阳性率90%、积分:320分。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形态正常。成熟红细胞呈缗钱样排列。粒系:提示核左移、巨核细胞40只/全片、血小板多见。可见畸型血小板。微循环观察:有严重淤滞。脑CT:大脑皮层区可见3个<1.5cm低密度灶,提示“皮层多发性梗塞”。
  • 帅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29-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在国内曾被认为是少见的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自从1958年国内5例临床诊断的多发性硬化报道以来,大组的临床及病理报道已有不少。本科1980年至1990年收治52例,本文就此52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多发性硬化眼部症状的特点。临床资料本组52例临床诊断,依据1977年Mc-Donald等的诊断标准,分为临床确诊(clinicaldefinite)和早期近于确诊(Early Probable orlatent)。
  • 孔杰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31-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56年Fisher首次报道的同侧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是指偏瘫侧肢体合并小脑共济失调而言。此后国外陆续有报道,而国内至今报道甚少。现将我院1985年至1991年收集的住院患者50例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男32例,女18例,年龄31~80岁,平均64岁。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塞39例,多发性硬化5例。
  • 陈光辉,胡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DAVM)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血管疾病,约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10~15%。本科收治一例孤立的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经DSA证实为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畸形。现报告如下: 男,62岁,复视伴右额部胀痛1O天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查体:意识清楚,Bp18/10kPa。心肺听诊无异常发现。右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右瞳散大,光反射消失,右上睑下垂。右眼内、上、下方运动均受限,向前及向左注视复观著),余颅神经及锥体束征正常。主要实验室检查:血lgG2123mg/dl,CRP(十),血沉,血糖及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彩色双功能Doppler检查示颈部大血管内膜平整,未见斑块回声,血流无异常。经颅血管Doppler(TCD)检查示诸颅内动脉波形圆钝,频峰后移,频窗消失,左侧大脑中动脉,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右侧(分制为27cm/s,20cm/s)。冠状位CT扫描示右海绵窦略在于在侧。脯MRI无异常。入院后给予慢的松治疗。
  • 甄道济,王淑清,王建乃,赵恒军,陈炳权,谷艳英,汪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33-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遗传性错构瘤性疾病,可侵全身各器官和系统,其中头颅改变占40%。本病颅脑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诊断或揭示本病的存在。近十年来,我院收治6例,其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局部活检证实,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男女各3例,年龄:18~30岁,平均23岁。
  • 孟红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多引起对称性基底节钙化,本篇所报道是引起嘀白质的弥漫性钙化一例。患者,女,55岁,主要因头痛一年余,头胀一月入院。头痛以前额为重,无呕吐视物障碍等。二十年前曾行甲状腺瘤手术。十年来时常四肢麻木,双手佛手样抽搐。用葡萄糖酸钙等进行治疗。症状稍改善。入院检查:除指甲易裂外别无明显阳性体征。试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Na~+、K~+、cl~-正常。
  • 郑吾最,泮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35-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僵人综合征(stiff man syndrome SMS)属神经系统少见疾病。国内近十年陆续报告20例。笔者从1988年10月~1989年11月所见3例报告如下: 例1,男性,53岁,农民,于1988年10月21日入院。18天前患者感到腰背部肌肉酸痛、紧缩、弯腰困难。14天前出现上肢从近至远端活动不便,肌肉阵阵疼痛。12天前两下肢亦出现类似上肢的症状。且步幅变小,渐至不能行走。被动活动肢体或刺激皮肤时引起全身痛性痉挛发作。检查:体温35℃~36.5℃,神志清楚,智能正常。张口,吞咽,言语正常。
  • 陈恒年,李冲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37-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头面部神经痛者,常在远离病变神经分布区出现牵涉性疼痛。从而使临床症状复杂化,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探讨颅颈神经之间容易发生牵涉痛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1980年以来,我们对头面部神经痛病例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现分析讨论如下: 资料和方法本组资料来源于1986年的门诊病例及少量住院病例。均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神经性疼痛。
  • 张晓华,潘宗媛,王云清,姜海涛,齐桂荣,王炳秀,李佩珍,张宏伟,刘欣凡,吴则兴,曹宝欣,刘雁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39-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应用血液换出等容稀释并去纤酶治疗脑血栓100例,经临床观察,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以下称“观察组”)100例,系按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的脑血栓病人。全部病例均经CT扫描证实。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35~73岁,50岁以上69例,平均56.5岁;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3小时~24天,平均4.8天。
  • 冯加纯,张文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共收治脑囊虫病50余例,其中部分病人服用丙硫咪唑后头痛、呕吐、抽搐加重及颅内压增高。我们对12例病人试用椎管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年龄20~50岁,男9例,女3例,共注药24例次,每次注药量5~15毫克。注药时间除1例是服用丙硫咪唑前给予预防注药外,其余均在服丙硫咪唑后,高颅压,脑膜炎症状加重,甚至不能耐受的情况下给药。
  • 韩炳升,姜九玲,王建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42-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枕大神经痛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综合征,虽病情较轻,但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学习。我们自1986~1990年收治的230例患者随机分组,以枕大神经封(封闭组)、特联合口服(服药组)二种不同方法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 1.诊断依据:(1)头痛、枕大神经压痛;(2)头皮痛觉异常;(3)颈椎无骨质改变;(4)枕大神经封闭可使疼痛消失或缓解。
  • 王凯,张远水,董光文,李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43-2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CT所提供的血肿部位,使用骨孔锥在病房采用颞部锥孔,置管注入尿激酶溶解吸引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8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王丽君,高润清,徐廷贤,张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38岁,该患因“子宫肌瘤”于91年3月14日行子宫全切术。关腹时病人突然出现寒战,血压下降,体温达40℃。当日作血培养,回报生长绿脓杆菌。术后一个月病人出现头痛,恶心。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眼底:静脉增粗。双侧Babinski氏征(+),颈强三横指,Kernig氏征(+)。腰穿脑脊液外观呈黄绿色;压力为1.96kPa白细胞4700×1O~6/L,多核>单核;潘迪氏试验(?),蛋白定量1.0g/L;糖1.6mmol/L。头部CT:双侧额叶及右顶叶见直径1.5cm多个圆形病变影。CT值22Hu。治疗如下: 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抗生素。总计置换39次,鞘内给药34次。
  • 刘坚,孙秀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面神经麻痹237例。男性138例,女性99例。左侧面瘫113例,右侧面瘫120例,双侧面瘫4例。采用长春光机学院生产的半导体激光穴位治疗仪,工作物质为砷化镓。
  • 林晓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最初由Bender(1956)描述为单纯孤立遗忘发作,现将我院所见2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病例报告例1:男性,53岁,右利,工人。既往体健,90年5月7日上午和同事聊天时,不断重复询问“今天几号?”谈及6日下午单位开会,作为发言者之一的患者却全然小知会议内容,而且对是否开过会,不曾有记忆。遂被人送往厂卫生所,未经特殊治疗,于病后5小时病人突然“清醒”,恢复正常,但对这5小时内发生的事一无所知;病后6小时来院。神经系统除眼底动脉硬化外未见其它异常,一般内科检查正常。
  • 胡兴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青年子宫肌瘤慢性失血并发脑梗塞临床少见,考虑与血容量减少,血管代偿性收缩和激素的变化等因素有关。现将我院所遇二例报告如下: 例1、女,29岁。一年前发现子宫肌瘤,近八个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至10日余。近一周于经期中突然阵发性左侧上下肢无力,每次发作数分钟后自然缓解,隔1-2日发作一次。入院前2天,左侧肢体突然不能活动再未缓解。查体:体温:36.2℃,脉搏:82次/分,血压16/10.3kPa。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妇科检查:子宫前位,超手拳大小,中等硬,表面光滑,无压病,活动良。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明,眼底正常。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左侧巴彬斯基氏征(+)。子宫B超检查示子宫肌瘤,头部CT:提示右基底节脑梗塞灶。
  • 刘新峰,史荫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48-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加压素是一种有一个氨基酸环的九肽激素,从1954年DuVigneaud等分离和合成加压素以来,早已周知其主要为抗利尿作用。近年来,随着加压素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建立、加压素受体的发现和受体拮抗剂的合成,人们对加压素在神经系统作用的认识日趋深刻。研究表明,加压素在脑内有着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加压素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就神经系统内加压素的分布、加压素受体及细胞内机制、加压素与神经疾病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 葛进哲,史益民,刘学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50-2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TIAs的传统概念和新的挑战早在1914年,Hunt将颈动脉疾患引起的局灶性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称为“大脑性间歇性跛行”(Cerebral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40年后Denny-Brown氏描述为血液动力学危象或“短暂发作性威利氏环供血不足”(Episodic insufficieny in the circle of Willis of a temporary nature)。晚近,Millikan等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的概念详尽阐述并加以提炼,强调短暂性神经缺陷必须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发作间歇期无阳性体征,CT和核素脑扫描未见异常。这一概念多年来被临床神经病学者普遍接受并采用。一般认为,TIAs指某一脑动脉分布区短暂性血流阻断而引起相应区域内暂时性神经障碍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相应的病理学改变,为脑梗塞的前兆。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2, 8(4): 253-2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