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3-01-25
  

  • 全选
    |
  • 姜明辉,张显,刘多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组实验采用犬头颞部开窗、结扎脑底动脉,动态的观察了脑缺血6、12小时,1、2、3、4、5、7天后脑水肿病理变化过程和规律。实验观察证明,脑缺血性水肿过程可分为:脑缺血阶段,脑水肿、坏死阶段,脑损伤修复阶段。缺血12小时出现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缺血2天脑水肿最为显著。缺血4天出现吞噬细胞。脑缺血后水肿其白质水肿比灰质更为明显。
  • 王文彦,王宝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报告: 患者,女,58岁,农民。因发热、头痛伴精神障碍四天入院。T39.0℃,BP13.3/9.3kPa,神志清楚,表清淡漠,思维不连贯。有虚构,查体欠配合,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存在,无眼震,项强二横指,Kernig氏征(+),腰穿脑脊液压力2.0kPa,常规化验潘氏反应(θ),细胞数36×10~6/L,生化检查蛋白、糖、氯化物均正常。头颅CT扫描大脑左颞叶有低密度影。
  • 张津,孟家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间接血凝技术测定了4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57例同龄健康人对照组的FDP的水平,同时测定了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粘度类指标。结果表明:健康对照组其FDP水平在1.875ug/ml与15.00mg/ml之间,脑血管病患者FD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和血液高粘滞,揭示患者的纤溶活性增强和血液高粘滞状态。脑出血者FDP显著高于脑梗塞患者,说明前者具有更高水平的纤溶活性,这可能与血管受损严重程度以及机体的应激水平有关。
  • 徐旭日,李卫,牛平光,王明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监测了6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6例健康者的血浆心钠素(ANP)含量,发现脑出血组急性期A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塞组急性期A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ANP可能是CVD急性脑血循环障碍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的重要物质基础。
  • 耿东进,赵瑜,成柏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8-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在合成了对乙酰胆碱敏感的活性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备了乙酰胆碱微电极(Ach—ISMs)。本实验用雄性大白鼠10只自身对照,检测正常脑皮层及大脑中动脉凝闭(MCAO)后不同时间缺血区皮层细胞外Ach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脑皮层细胞外Ach浓度为0.71±0.40mM((?)±SD).MCAO后1—2分钟梗塞区Ach浓度迅速升高到1.98±0.62mM((?)±SD).随着梗塞时间延长Ach浓度有逐步恢复到正常的趋势。本实验还对Ach—ISMs的性能作了测试。
  • 杜占平,张明玺,马鸿鸣,李春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柞蚕蛹性脑病国内已有几十例报道,现将我们90年1月至91年3月期间收治的1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性12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5~42岁。食用蚕蛹量少者8枚,多者30余枚,16例中均有同餐者,少者3人,多者8人,均无发病。本组病例于食用蚕蛹后1~19小时急性起病。1例有索米痛过敏史。临床表现本组均以眩晕、恶心、呕吐、四肢震颤发病。9例有精神症状,其中7例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2例喊叫、燥动不安、有时打人;3例有意识障碍;言语缓慢或不清6例,头痛3例,16例均有全身肌阵挛,以面部、头及四肢肌阵挛为主;本组均有步态蹒跚,站立不稳或站立不能,3例指鼻不准,轮替障碍;11例四肢肌张力增高,2例减弱;7例四肢深反射增高;双侧病理征阳性者2例,项强者2例;尿潴留3例;心律失常者3例。
  • 吴江,张昱,刘多三,饶明利,李琦,潘玉,祝世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1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采用水迷宫分辩学习训练和被动回避性条件反射——跳台试验,通过中枢胆碱能系统损害致痴呆的动物模型,观察了复方益智液对其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益智液可明显增进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吴宣富,田时雨,田新良,邵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1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55例偏头痛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变化,并对44例同步测了血浆CAMP、CGMP。结果表明偏头痛发作早期血浆CAM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间歇期血浆CGM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提示偏头痛的发病机理与环核苷酸代谢异常有关。
  • 王蕴玉,高以和,素芝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17-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全部病例在肢体和部分躯干皮肤筋膜呈弥漫性肿胀变硬,手上举有桔皮样外观和沿静脉走向坑道状凹陷,诉无力,肌肉疼痛和肌萎缩,其邻近筋膜显著硬化,有前臂和掌屈肌腱鞘呈坚硬条索、肢体病变处关节挛缩。活检证实7例的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和纤维化,纤维间和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4例肌外膜增厚,5例肌纤维轻度变性,肌膜,肌纤维和血管周围均可见到炎性细胞浸润。
  • 赵建农,王伟民,刘凤春,索敬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19-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鼠胶质瘤G—422传代模型从半数抑制量0.5mg/kg BCNU(卡氮芥,Carmustine)开始诱导,经过七代传代,BCNU量增加100倍以上后,诱导组与对照组小鼠皮下瘤结节大小和荷瘤鼠寿命无显著差异,并且诱导组能稳定传代,保持对BCNU的耐受性,从而建成耐药细胞系。用非毒剂量利血平治疗后,耐药组肿瘤显著缩小,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瘤细胞耐药特性和治疗对策奠定了基础。
  • 王亚华,魏建华,王亚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转移癌发生瘤体卒中较多见,但术后误诊脑梗塞少见,笔者遇到2例,现分析如下。例1,男,56岁,因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左侧肢体活动受限4天,于1990年7月19日入院。5年前患脑血栓。CT示:50~80mm层面见大片状密度不均影。脑室受压,中线左移。查体:BP26/13kPa。内科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神经系统:神志清楚,情绪激动,双眼视乳头色红,边界模糊,A:V=2:4,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Ⅲ级,深浅感觉正常,颈无抵抗。诊断颅内肿瘤。入院后5天行右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术,并送检病理。回报:脑组织部分软化。术后诊断;脑梗塞。并给予降颅压,神经细胞活化剂治疗,病情一度好转。1个月后,头痛、恶心呕吐加重。查:右侧眼裂变小,左侧软腭抬举无力,悬雍垂歪向左侧,左侧肢体肌力Ⅱ级,张力正常,左侧深感觉存在,痛觉减退。
  • 陈立海,刘嘉祥,高富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2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4年8月至1991年2月共收治经CT证实为自发性枕叶出血40例,本文重点讨论其临床和CT诊断等问题。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3例,女17例。年龄15~87岁。高血压病,入院时血压高于21.28/12.64kPa者17例,占42.5%,有痴呆病史者4例。有白血病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1例。心脏瓣膜植换术后服华法令抗凝治疗者1例。二、发病形式及入院时的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急性起病,其中活动中发病者18例,安静状态下发病者22例。8例因昏迷及眼疾未行视野检查,5例忽略视野检查。三、腰穿检查16例,脑脊液压力增高在19.6kpa以上者6例。外观呈均匀一致血性者7例,黄色3例,无色透明者6例。四、脑血管造影5例,3例提示枕叶动静脉畸形(AVM),2例正常。
  • 郑柏仁,曲松滨,贾永福,曹玉环,韩丽志,王海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24-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8经尸解证实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桥脑出血,对其临床特点及死因等进行讨论。一、临床资料二、病理资料本组8例均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原发性桥脑出血,其中多数于死后24小时以内尸检,1例于死后46小时进行脑局部解剖,取脑置于10%的福尔马林液固定2—4周,大脑按CT切面,而脑干、小脑按水平切面检查,并取组织块,经石腊包埋,HE、vonGieson、weil和刚果红染色,显微镜下视查。
  • 陈孝柏,靳玉梅,刘军,郭绍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26-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RI的临床应用提高了对脑干梗塞的检出率,国内有关报告还不多,现将我们遇到的100例脑干梗塞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男72例,女28例。年龄35~79岁,平均61岁,其中31~40岁5例,41~50岁9例,51~60岁39例,61~70岁33例,70岁以上14例,发病高峰年龄在51~70岁。发病至检查时间12小时至5年,一周以内11例,一周至一个月8例,一个月以上81岁。68例有高血压史,35例有脑动脉硬化,12例有风心病,3例有冠心病,原因不明者14例。57例为突然发病,43列缓慢起病。首次发病79例,多次脑卒中21例(多者达5次)。34例在MRI检查前一天至一个月内作过CT扫描,CT仅发现4例桥脑可疑梗塞,其余30例均为阴性。
  • 任秀明,刘梵,杨宝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2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2年1月至1987年10月共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1000例。本文着重分析济南地区气象因素如最低气温、绝对湿度的变化和年龄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供临床参考。临床与气象资料临床资料:急性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脑脊液报告及脑CT检查。男577例(57.7%),女423例(42.3%)。年龄分布见下表。其中脑出血180例(18%),脑梗塞719例(71.9%),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1%),短暂性脑缺血91例(9.1%)。
  • 许俊,李军,张衡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30-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格林—巴利氏综合征(GBS)可因植物神经损害导致血压、心率等改变,过去认识不足,因其直接与患者预后有关,近几年来已被重视。我院近几年来共收治107例,其中有植物神经损害症状67倒约占63%,报告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107例中男72例,女35例,男:女为2.1∶1。年龄2~66岁,40岁以下者75例占70%,14岁以下者45例占40%。城乡均有发病,农村居多达85例占79%。一年四季均有发病。7~12月居多为83例。有1/2的病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及肠道感染史。按照解氏分型法107例中呼吸肌—球麻痹型63例,普通型44例。
  • 高明媛,赵耿义,王苏平,刘玉英,曹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3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row—Fukase综合征是以多发性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紊乱、M蛋白和皮肤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国内报道极少,因症状体征复杂,往往不被正确认识,或误诊为Guilain——Barre综合征或肝硬变等。本文就遇到的3例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因及临床表现做综合分析。病例报告例1,男,36岁,于1987年9月出现双小腿酸胀无力,行走困难;1988年1月加重伴双膝以下浮肿。
  • 杜永学,崔世明,李筠苓,齐藤文,孙永春,李相富,林毅,杨冬雪,谭玉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34-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1年9月住院治疗脑囊虫病30例,均经CT及囊虫免疫试验证实,用丙硫咪唑治疗,收到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19例(66.33%),女11例,农村17例,城市13例。发病年龄为20~65岁,以20~50岁多见(80%)。病程数月至数年,长者可达15年。两年内占83.33%。癫痫发作21例(70%)。大多数为癫痫大发作,部分患者为局限性发作,小发作,其它类型的癫痫发作比较少见。颅内压增高19例(63.33%),主要表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脑损害症状14例(46.67%)。
  • 方树友,方桂远,连亚军,李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36-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Tolosa—Hunt氏综合征,又称痛性眼肌麻痹,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院近10年来门诊和病房收治的13例患者临床和随防观察的情况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17~64岁,40岁以上者10例(76.9%)。前驱症状: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发热者4例(30.8%),无明显前驱症状者9例(69.2%)。首发症状:均为一侧头痛或眼眶痛。其中患侧额部及眼眶痛4例,仅有眼眶痛4例,仅有额部头痛3例,仅有颞部头痛2例。伴有恶心,呕吐6例。
  • 张连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38-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带状疱疹在人群中患病率可高达5.4‰。在通常情况下该病为良性过程,而不被人们重视,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更易误、漏诊。就我院近年来见到的带状疱疹性脑膜炎予以简要分析。临床资料本组8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15~55岁。以头痛、发热、呕吐和眩晕症状为主。体温在37.3~38.8℃之间。脑脊液白细胞在14~100×10~6/L者5例,在234~290×10~6/L者3例,以单核细胞为主;颅内压为1.08~2.55kPa;蛋白0.34~1.14g/L;5例为颅神经损害,3例是脊神经损害。三叉神经损害合并面神经麻痹者5例、合并听神经损害3例、合并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动眼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者各1例。
  • 杨巍伟,相守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的骨髓增殖症。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此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同时合并脑出血的尚未见报导,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以脑血栓为首发症状后又合并脑出血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报告如下: 男,37岁。于1990年9月28日因反应迟钝、语言错乱二周,右侧肢体活动欠灵一周入院。既往有血压增高病史一年(并未诊断高血压症)。查体:血压13.5/11kPa,神清,心、肺、腹未见异常。反应迟钝,思维能力差,定向力障碍,计算力降低,命名性失语。球结膜充血,口唇、面部、粘膜呈紫红色,双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楚,动脉略变细,反光增强。右上下肢肌力Ⅴ。右手肌力Ⅳ。,右霍夫曼氏征阳性,左侧肌力正常。9月27日CT检查示左侧多发性脑梗塞。
  • 汤正才,卫丽,李琦,陆耀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不安腿综合症(Restless legs Syndrome)首先由EKbom于1944年所描述,又称EKbom综合症。我们对36例患者口服西比灵治疗,获得尤佳的效果,现作临床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15例,住院9例,门诊27例,年龄18~75岁,平均39.6岁;病程1~34年。诊断依据:本综合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双小腿深部难以形容和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尤以夜间或休息时为甚。症状多出现在休息时,尤以夜间为重。按摩,拍打,行走或热敷其症状可暂时减轻。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 郜建卫,陆彬如,潘其芳,极彬,杨国仁,段爱军,郑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9年11月至1990年3月使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等单位联合研制的紫外线照射及充氧自血回输治疗仪试治了1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现简介如下: 一、治疗方法与疗程:本疗法采用粟氏等方法,即先将经ACD抗凝剂体外抗凝的病人自身或献血员静脉血,置于一特制的石英玻璃容器内,进行10个生物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同时向容器内充氧,不停轻摇容器,当血液由暗红逐渐转为鲜红色后,立即全部经静脉回输病人,一次回输总血量为200ml。轻者每周一次,重得每周二次,5次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 刘军,周建,刘立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性壳核脑出血约占大脑半球脑出血的80%以上,其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治疗效果不尽满意,尤其发生在优势半球壳核脑出血,术后常不可避免遗留失语、偏瘫,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很大负担。本组对20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经颞叶穿刺引流并用颞肌下减压术,对克服术后偏瘫、失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37~454例,45~55岁6例,55~65岁8例,65岁以上者2例。术前血压:收缩压在24kPa以上者17例,其中3例超过30kPa,舒张压在15kPa以上者15例。意识障碍中度昏迷7例,浅昏迷11例,嗜睡2例。一侧病理反射15例,双侧病理反射4例,发生天幕疝者3例。
  • 赵德柱,杨子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胼胝体出血在脑出血中少见,尤其是以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胼胝体出血迄今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44岁,职员,于3月28日晨起自觉窒息感,数秒钟后,突然炸裂样头顶部剧痛,继之颈部刺痛,持续约1分钟左右意识丧失,尿失禁,无抽搐、无呕吐。15分钟后忽然大喊大叫,胡言乱语。双眼直视,当地医院按癔病处置,静脉注射安定10mg后进入昏睡状态,2天后清醒,表情淡漠,失语,尿失禁。疑诊蛛网膜下腔出血转入我院,急诊查体:BP16/8.5kPa,P80次/分,R18次/分,T 36.4℃,轻度缄默状态,运动性失语症。无明显面舌瘫,四肢可活动,右侧:Chaddock氏征(+),颈强(+),克氏征(+),以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院。
  • 冀银良,常凤鸣,李春永,张万森,张广智,崔万森,邹玉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以来。国内陆续报导9例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又称Creutzfeldt—Jakob病。本文结合我院1988年经尸检证实的1例、重点讨论我国有关本病的若干问题。病例报告患者,男,48岁,因进行性智能减退、抽搐2个月入院。二个月前患者开始出现精神淡漠、行为异常、记忆障碍、逐渐智能减退、肢体无力等。患病一个月后语言不清、视物模糊伴有肢体肌阵挛抽搐、震颤和不自主运动、痴呆加重。入院检查;体温38℃、脉博80次/分、呼吸20次/分、BP16/10kPa、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良好,眼球活动自如,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上下肢肌力减弱、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彬斯氏征(+)。脑脊液蛋白含量0.75g/L,余正常。
  • 赵为逊,周玉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干出血只占颅内出血的10%,而中脑出血则更为罕见,我们曾收治3例报告如下。例1.男,14岁,因突然头痛,呕吐,复视,抽搐发作和昏迷来院。查体:T39℃,浅昏迷,瞳孔右:左=4:1.5,光反应(一),左中枢性面瘫,左肢活动差,左巴氏征(+)。浅反射左侧(-),右侧正常。腰穿CSF压力不高,RBC 14.4万/dl。右颈动脉造影见大脑后动脉有动静脉畸形(AVM)。脑室穿刺引流出浅粉色脑脊液,意识障碍有所好转,双眼上下视不能,左上脸下垂,水平眼颤,此后意识又变坏。手术探查在Ⅲ脑室后部实质内清除二块黄豆大小血块,术后多次靠脑室外引流缓解症状,终因脑室感染,病况日渐垂危,自动出院后不久死亡。例2.男,61岁,平素有高血压。因突然心区不适,呕吐、大汗、尿失禁和昏迷而来院。
  • 刘向今,赵福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脑动脉硬化及外源性栓子引起脑主干动脉狭窄、闭塞导致其供血区域大面积梗塞因其发病突然,症候危重,酷似脑出血。现将我院收治的25例大面积梗塞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男18人,女7人,男:女=2.57:1。发病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6.2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12例(48%)。发病人数占同期脑梗塞住院总人数的8.62%,以冬、春两季发病居多。临床表现:动态发病16人(64%),静态发病9人。首发症状:突然失语伴偏身运动、感觉障碍18例(72%),头痛3例,意识不清2例,面瘫1例,视物不清1例。住院期间,全部25例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失语、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昏迷8例,双目失明2例,体征中出现视乳头水肿1例,双眼同向凝视5例,单侧病理反射14例,双侧病理反射7例,无病理反射4例,脑膜刺激症4例,太阳穴压迫试验阳性18例。
  • 杨晓琳,贾晶,田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有3例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在输液反应后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现报告如下: 例1,男,68岁。以左侧肢体麻木,口角歪斜一天于1987年5月23日入院。查体:BP20/18kPa,左侧鼻唇沟浅,左手握力弱。既往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多年。头部CT示右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入院后给维脑路通0.6静点/日,住院第3天在输液到300ml时突然出现寒战,立即停用静点,结地塞米松10mg静注,非那根25毫克肌注,病人相继出现高热,头痛,言语不清。右侧肌力0级,巴彬斯基征阳性。第3天头部CT示右侧颞顶及额叶后部呈大片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右侧侧脑室受压。诊断大面积脑梗塞。例2,男62岁,以左侧肢体麻木,活动笨拙四天诊于1992年3月26日入院。
  • 邵涑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组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2~46岁。误诊为多系统变性2例,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入院后经肝功能、酶学及B型超声等检查均符合肝硬化,其中2例虽无肝病史,但客观检查有肝硬化证据,所有病例血氨均高出正常值,见下表:
  • 李从真,刘顺卿,赵仁亮,曾昭祥,王世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半综合征临床并不多见,今将青岛医学院和包钢各2例综合报道如下: 例1.男,60岁。2天前饮酒后突然头痛,呕吐数次,右肢麻木活动不灵活,于90年5月23日入院。有高血压病史4年。检查:Bp24/16kPa,神清语畅。瞳孔左为2mm,右为3mm,光反应存在,眼底示动脉硬化。左眼处中间位,外展内收皆不能。右眼不能内收,外展正常且出现水平眼震。双眼上下及聚合运动正常,左侧周围性面瘫,伸舌向左歪。右半身痛觉减退,右上下肢肌力2级。颅脑CT示脑桥左侧有12.9×12.9×30mm血肿,双侧脑室有少量积血。住院治疗3个月,右肢肌力明显恢复,但左眼水平运动无明显好转。例2.男,68岁。4天前晨起床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数次,视物成双,左肢无力,于90年10月12日入院。患高血压病10年。查体:Bp21/12kPa,神清语明。
  • 汤建中,郑忠民,孟令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胼胝体血肿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自84年5月~90年12月间共查出7例,占同期高血压脑内血肿病人的0.51%。现将胼胝体血肿分析讨论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 7例病人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4~76岁,平均58.2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例,高血压伴脑血栓形成1例。发病时情绪波动4例,有外伤史1例,室外活动时发病2例。主要临床表现:头痛7例,呕吐6例,运动性失语7例,浅昏迷3例,四肢瘫2例,偏瘫2例,项强6例,记忆减退5例,失认失用4例。二、CT表现病人仰卧检查床上,以眦耳线为基线,角度零度,自基线上1cm始连续扫描1~8层,层厚1cm,间隔1cm。
  • 李应中,周洪军,席伟滨,范少康,胡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胼胝体后部海绵状血管瘤卒中,迄今文献报道很少。我院神经外科自1987~1989年底,在53例幕上占位病变手术中,遇有2例为胼胝体后部海绵状血管瘤卒中,手术切除后,均得以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例1.女,42岁。于1989年9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小时,吃饭时突然感到头痛欲裂,持续1小时后,突然意识不清,喷射状频繁呕吐,小便失禁,呼吸困难。急诊以高血压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收住神经内科。CT扫描后疑为幕上脑瘤卒中转神经外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检查:血压28/24kPa。昏迷,呼吸困难。双侧瞳孔直径4mm,圆光反应迟钝。双侧眼底视神经乳头轻度水肿。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氏征阳性。CT增强扫描示:右顶枕叶区脑内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形成。腰穿为血性脑脊液。1989年9月16日全麻开颅探查。术中颅内压极高,右顶上小叶后部,脑表面有一约2cm×2.5cm大暗紫色出血病灶,局部向外突出,穿刺阴性。在暗紫色区中间电凝后切开脑组织。
  • 徐忠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5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尼莫地平(Nimodipine)是一种对脑血管有较强选择性作用的钙通道阻滞荆(CEB),或称钙拮抗剂。1988年5月北京和山东两地九家医院神经内科组成协作组,共同探讨国产尼莫地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国产尼莫地平片剂(每片20mg)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研所研制,山东新华制药厂生产。观察方案中有关患者分型和疗效评定原则均参考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专题会上通过的“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简称“建议”)。资料与方法一、观察对象尼莫地平治疗组121例,对照组75例。患者的诊断均为高血压病和/或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均在45岁以上,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均不超过72小时。全部患者均作颅脑CT检查。两组患者,即按“建议”规定测定每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分三型:轻型1~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颅脑CT检查结果分四型:
  • 刘玉琴,刘群,蔡宝蕴,彭翔,戴宝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壳核出血是脑出血中最常见的一型,约占脑出血的51~61.2%。虽然出血量多数在20~30ml左右,但10ml以下的小量壳核出血也不少见,因其症状轻,往往易被误诊为脑血栓甚至普通感冒,影响治疗和预后,应当引起重视。本文结合10例报告,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3~75岁,平均61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者9例,合并冠心病者2例,糖尿病者1例。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突然发病,无意识障碍。其中以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为诱因起病者7例。发病时血压显著升高,超过24.0/14.6kPa(180/110mmHg)者8例。头痛、头晕7例,恶心、呕吐2例,偏瘫6例,其中肌力Ⅲ级者2例,Ⅳ级4例,偏身感觉障碍4例,病理反射阳性6例,运动性失语1例,尿便障碍1例,入院前曾被误诊为脑血栓静点维脑路通者2例。误诊为感冒投服索密痛者1例。
  • 彭翔,蔡宝蕴,彭巨,刘玉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Ramsay—Hunt氏(1907)以“膝状神经节疱疹性炎症”报告了一组外耳道疱疹—耳痛—面瘫为特征的三联症,称之为Ramsay—Hunt氏综合征,或亨特综合征(Hum Syndrome)、膝状神经节综合征(ganglion geniculatum syndrome)、耳带状癌疹(herpes zoster oticus),本文报导2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例1.祝××,女,50岁。患者以右耳及右枕都麻木、疼痛起病,发病第3日右外耳道、耳廓出现丘疹和成簇内含澄清液体的水疱。剧烈疼痛。第4日口眼歪斜。查体呈典型右侧周围性面瘫,右舌前2/3味觉丧失,余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头部CT、血尿常规、肝肾功、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例2.张××,男,66岁。患者因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发,在当地静点地塞米松和青霉素。半月后自觉左耳内灼痛、麻木。
  • 黄灿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因砷化物污染河水引起21例砷中毒,就神经系统损害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均为居住在被含砷化物工业废水污染的同一条河边的护堤员,均饮用该河水。年龄42~85岁。潜伏期最短半小时,最长8天,一般为2~3天。中毒初期多表现胃肠道症状,如腹痛100%、恶心80.9%、呕吐85.7%、稀水便75.7%或血便28.5%,肝大71.4%,乏力57.9%,食欲不振52.3%,个别病人有浮肿、少尿、声音嘶哑及咳血。神经系统多表现为周围神经炎,如肢端疼痛(38.1%)或感觉异常、末梢性感觉减退85.7%;肢端无力、行走困难(33.3%),少数病人可出现垂足、肌萎缩、鸟爪手、屈曲状强迫姿势等。头晕12例(57.1%)、头痛4例(19%)、视力减退4例(19%),嗅觉障碍2例。本病初期多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待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后才明确诊断。本组病例治疗101天后,5例测尿砷2例高于正常平均值,15例测发砷13例(86.7%)明显高于正常平均值,有的可高达10~20倍。5个月后测尿砷,20例中仍有6例(30%)高于正常平均值。
  • 李蕴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56-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自身形态的能力,对于血循环中的红细胞,其作用力是血流中的剪切力。本文就红细胞变形性与脑缺血的关系作一综述。一、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因素 1982年Stoltz对其以前有关红细胞变形性的研究曾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在分析红细胞变形性的自身因素时,归纳为三个方面: 1、细胞膜的粘弹性细胞膜由双层磷脂与胆固醇排列组成,中间嵌入可移动性蛋白,这些蛋白可做横向运动,近年来被称为“在脂质海洋中浮动的冰山”,因此膜本身也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故谓之“液态膜”。同时膜还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韧性,以保持细胞的完整。近期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膜中ATP、Ca~(++)、Mg~(++)、胆固醇、磷脂等物质含量变化,均可使膜的流动性降低,影响红细胞变形性。
  • 耿岘萍,汪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58-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钙拮抗剂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发现钙拮抗剂对脑血管有选择性扩张作用。本文就钙拮抗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概况作一简述。临床药理作用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脑组织缺氯时,大量钙离子向细胞内转移,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导致脑血管痉挛。由于红细胞内钙浓度升高、红细胞变形性差,以及钙有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纤维蛋白含量增加,促使红细胞系统、血小板聚集,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脑血流发生障碍,而导致脑微小血管栓塞。钙拮抗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尼卡地平(Nicadipine)均有选择性抑制钙离子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流作用,并能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动脉平滑肌松驰、全身小动脉扩张、血管阻力降低,血流改善。
  • 耿东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60-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钙通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约为10~(-3)mol/L,而细胞内液为10~(-6)mol/L,其浓度梯度的维持主要靠三种互相依赖的系统调节: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受体或神经递质依赖的钙通道和第二信使调节的内部途径。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T型、L型和N型。T通道开放的时间短暂,很快失活;L通道的开启产生持续的钙内流;N通道则具有区别于T、L型通道的独特性质,并且只存在于某些神经元上。三种通道中只有L型通道对经典的钙拮抗剂敏感。二、钙离子拮抗制的药理钙离子拮抗剂和无活性的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结合引起构型变化后限制钙离子经该通道进入细胞内。在高浓度情况下钙离子拮抗剂也可以抑制钙离子经受体依赖性钙通道进入细胞内。
  • 马玉刚,马吉祥,朱凯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1): 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神经病理学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我们教研室制作了百余例大型切片。大型切片具有对比度清晰,易观察大面积组织间的变化,尤其是许多小的、肉眼不易观察到的病理改变,可以从大切片中观察到。H、E染色虽为最常用染色,但髓鞘不能着染,尼氏体也看不清。K、B染色(Kluver—Barrer's Stain)它不仅能鲜明的显示髓鞘以及它的改变和尼氏体数量及分布位置的改变,还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要求来复染其他物质,如为了观察多糖可用K、B—PAS染色法。因而在神经病理的研究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和H、E染色一样得到普及。它的颜色清晰、漂亮。鲜艳的天兰色髓鞘以及紫色的尼氏小体对比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