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 第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3-02-25
  

  • 全选
    |
  • 韩漫夫,饶明俐,张淑琴,冯加纯,张昱,马玉刚,栗振宝,潘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65-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白鼠4VO模型,全脑缺血10分钟后再灌流1、2、3、5、7天和对照共6组。经心脏灌流固定后取材,电镜下观察。缺血后1天出现核膜不规则、粗面内质网增生,多聚核蛋白体解聚;胞浆内出现致密物和脂褐素颗粒。2天时除上述改变外可见高尔基氏器肿胀,粗面内质网呈板层状排列,神经网肿胀,空泡形成。3天时主要表现核基质肿胀,异染色质增多并附着于核膜;线粒体肿胀、嵴破坏,少数线粒体基质致密,内含绒毛状致密物;高尔基氐器肿胀,周围出现被膜小泡。树突内和突触内可见大量致密小泡。5天和7天时,大部分神经元空化,神经细胞核周围和树突内出现大量的原纤维,胞质内和树突内可见一种指纹状包涵体,呈螺旋状;另一种神经细胞的改变为变暗、固缩,树突迂曲,最后完全崩解。
  • 黄宏伟,白广龙,孙江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包虫病是包生绦虫(细粒棘球包虫)的幼虫棘球蚴(包虫)在人脑内寄生所致的一种疾病,较为罕见。现将我们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 何某,男,18岁,学生。因头痛、呕吐4天,抽搐1次于90年3月16日入院。患者家住郊区,曾饲家犬10余年,并有养羊史。1年来有轻微尿失禁,余无特殊。查体:表情淡漠,内科系统未见异常。神经系统见双眼底视乳头颜色深红,边界稍模糊,偶见轻微水平眼球震颤,未见其它定位体征。
  • 周广喜,杨露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68-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38例经CT证实的LI患者进行了PA的测定,并分组比较。结果表明:血小板MAR和S等项指标,LI组和SH组均明显高于NC组(P<0.01)。LH+H组与LH+NH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提示PA是致LI的重要病因之一,并探讨了PA在LI发病机制中的病理作用。
  • 曹秉振,郭述苏,许荣家,赵玉武,陈同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7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闭塞的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上,观察了高血糖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发现高血糖能增加缺血大鼠的死亡率及神经缺陷积分,加剧了缺血性脑水肿并干扰了缺血时rCBF的恢复。作者讨论了高血糖加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理机制。
  • 黎元其,李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74-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观察了基底节区急性脑血管病44例的PRL、LH、FSH、E_2、P、T等垂体激素和性腺激素。结果表明了前四项均有明显升高,而后二项却无明显改变,对其改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陈海波,国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77-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2例颅内肿瘤,其临床表现与TIA相似而延误诊断。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作者认为,对有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的患者应考虑到颅内占位病变的可能。
  • 孙弘,胡克恒,金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79-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4例脑膜炎患儿包括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病毒性脑膜炎(病脑)和9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儿童脑脊液(CSF)中前列腺素(PG_s)包括PGF_(2α)PGF_2、6—酮—PGF_(1α)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脑膜炎患儿CSF中PG_s三项指标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以结脑组最高,PGF_(2α)在三项指标中升高尤为明显,表明PG_s在脑膜炎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过程中生成增多并释放至CSF中。
  • 孙荣君,王翚,张毓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8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3例误诊为脑肿瘤而行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脑梗塞病人的临床资料的分析,提出了肿瘤样脑梗塞的概念,从发病年龄、病程、起痛方式,症状演变过程及CT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结合临床特点对其鉴别诊断及误诊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分期分型的治疗原则。
  • 李怀珠,冯殿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84-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成年杂种犬20只,通过脑室测定颅内初压,在对侧内囊区作成脑内血肿模型。使颅内压增高,用不同剂量的甘露醇动态观察降颅内压的即时效应,即降颅内压效果和有效时间,结果提示,降颅内压最佳剂量1.0g/kg,有效时间90分钟至120分钟。
  • 沈桂芳,李树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86-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们遇到经头颅CT证实的脑叶出血23例分析报导如下: 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年龄13~72岁,其中13~20岁3例,35~60岁14例,61~71岁6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且入院时血压高于正常者10例;无明确高血压病史,但入院时血压高于正常者4例;血压正常9例。
  • 刘友诚,张居芳,韩朝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患17岁、学生。因四肢瘫痪,尿潴留2天于90年8月10日入院。半月前“感冒”。2天前在劳动中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四肢力弱,渐完全不能活动,并出现不能自主排尿。当地医院给以留置导尿处理,疑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转我院。查体:体温36.℃。脉搏64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6/12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呼吸稍费力。颈软,心肺腹无异常。颅神经无麻痹。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低,双上肢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正常。感觉无障碍。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已能自行排尿,但仍费力。血常规、钾、钠、氯、心电图检查均正常。尿有少许白细胞。
  • 相守武,于廷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88-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枕叶脑血管病引起的临床症状以各种视野缺损最常见,而面孔失认症(prosopagnosia)则非常少见,现将我们遇的3例报告如下。例1、男,64,工人。于1991年2月9日入院。该患于一周前出门散步.回家时找不到家门。其后发现患者不认识家人,无论干什么均不使用左手,起床只穿右侧的衣袖、鞋子,左侧的不穿。高血压病史23年。查体:Bp25/10kPa,神志清,精神状态正常,语言正常。
  • 王晓玲,戈然,卢泽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脑肌病是由于线粒体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组多系统疾病,目前国内仅有少数报道,我们遇见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22岁,于18岁时逐渐发现双眼睑下垂,同时感四肢无力,吞咽亦感费力。曾在当地县医院按胃病治疗无效,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于92年8月29日收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同类型疾病患者。查体:BP16/12kPa,全身消瘦,发育基本正常,双侧睾丸较正常人明显小。
  • 滕军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90-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发性脑出血50岁以上发病率高,而40岁以下相对较少。国内有关资料报道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40岁以下脑出血35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2例,女13例,年龄10~40岁,其中10~20岁7例,21~30岁10例,31~40岁18例,平均年龄27.5岁。活动发病15例,饮酒后发病6例,无诱因14例。高血压病史6例。
  • 刘志芬,黄德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龚×,女,25岁。头痛呕吐50天,于1991年5月21日入院。患者1991年3月31日第一胎顺产一男婴,次日双颞部、后枕部头痛,初起轻微,3周后加重,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每次剧痛持续几分钟,发作时先出现黑朦,即之双手抱头、手脚乱动、喊叫,严重时意识丧失,不抽搐。呕吐,吐后头痛缓解,每半小时左右发作一次。4月22日当地县医院腰穿,CSF射出,未测压,常规生化检验正常。头痛好转7天,4月29日症状再现,出现尿失禁。
  • 张朝东,李淑贤,陈谅,金友贺,李莹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92-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是由两侧椎动脉合成的,供血于脑干、小脑和大脑后下部,其病变常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RIND或脑梗塞。但临床上很难区别这些是由基底动脉痉挛、狭窄、闭塞还是血流缓慢供血不足所致。而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则是早期可利用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手段。
  • 王惠祥,冯畹兰,金立民,于亚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体外循环作为一种控制性休克下的心肺转流,加之非搏动性灌注,致使脑血流量减少。脑是一个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它的活动主要依靠葡萄糖有氧氧化提供能量,因此一旦乏氧可引起脑组织的损害。临床资料我们从1988年~1992年7月共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81例,其中术后发生乏氧性脑病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16岁。
  • 王蕴玉,徐醖宜,秦芝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96-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肌阵挛是一种不自主的、快速的、反复发生的肌肉跳动。这种不自主肌肉收缩可以是单个肌肉,亦可以是一组肌肉;可仅限于肢体某一部分,亦可同步或不同步地发生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当一组肌肉收缩足够强时,可引起肢体的不自主运动,从而影响主动运动。肌阵挛是一组症状,而不是某种疾病的本质。肌阵挛的临床意义对不同患者完全不同。
  • 张淑琴,吴江,申喜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98-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根据其临床及脑脊液改变,诊断并非困难。我科剖检的病例中诊断符合率达87%,但亦有部分病例临床症状症状复杂,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3例不典型的结脑,对其病理及临床进行分析讨论。
  • 林细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文献报导以发热为主间脑综合征少见,现将我院1例临床及病理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郭××,女,64岁,解剖号245。反复高热10多年入院。缘于1974年7月开始发热、体温37~38℃,天气炎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8~39℃,最高达40℃,呈稽留热,发热时伴嗜睡、轻度头昏头痛、纳差、乏力、大汗、血压偏高、尿频、尿急、尿痛、多尿,偶伴恶心呕吐,双下肢发凉,经多种足量抗菌素、及对症治疗。
  • 张杰,张馨艳,关俊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01-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chronic alcoholic nervous disease CAND)国内报告不多,实际并不少见,近些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我科近两年收治的CAND患者26例,现结合文献复习,就其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6例中男性25例,1例女性。年龄最小30岁,最大62岁,平均46岁。饮酒史10年以下者4例,20年以上者8例,11年~19年14例。每日饮酒量均在150g~450g。平均300g。1/2患者有空腹饮酒习惯。
  • 赵国库,汪一,鲍可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03-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脊髓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其少见的恶性肿瘤。国内磁共振检查诊断此病还未见报导,国外亦未见详细报导。现将1例胸段磁共振检查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黑色素瘤报告如下。男患,39岁。因双下肢无力一年余,加重2个月于92年3月25日入院。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即之出现左下肢疼痛,伴双下肢无力,未诊治。病情持续进展、疼痛加重,为持续性钝痛,行走困难。
  • 宋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侧丘脑梗塞,临床上较为少见,而仅表现为丘脑性失语、记忆力减退者则更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导如下; 患者男性,52岁,右利。疲劳后突起头晕,记忆力减退伴言语减少,语调低钝,呼不出同事和物体的名称,于89年1月20日住入我科,当时CT扫描阴性,予维脑路通及抗栓丸治疗,2周后自主言语增多,记忆力明显好转而出院。2个月后,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MRI提示:左侧丘脑陈旧性脑梗塞,右侧丘脑小梗塞,于5月5日再次入院。检查:言语流利,记忆力减退,近事记忆尤明显,(魏氏记忆得分为52分)。余均正常,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 齐景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05-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调查黑龙江省两个联姻家系(分别用L、G代表)6代306人、诊断小脑性共济失调17例。为存活患者6例及部份家族成员进行了神经系统检查。考虑属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的遗传型—Menael型。
  • 董新宇,吕莹,许桂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简称OPCA,是一种以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本病有家族性及散发性两大类,目前将有家族遗传史及典型临床症状者称Menael型(FOPCA),散发病例则称Dejerine—Thomas(SOPCA)。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个OPCA家系,共四代39人,4例OPCA患者。
  • 仝元章,贾克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橄榄桥脑2小脑萎缩(oPCA)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症小脑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我们对一个家系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先证者(家系图Ⅲ 3),男,58岁。30岁发生走路摇晃,5年后步态明显不稳,常无故跌跤,需扶杖行走,伴饮水发呛,说话慢,含糊,40岁后扶杖行走亦感困难,45岁后不能站立,坐位也不稳。14年前住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作气脑造影,脑干及小脑萎缩。12年来卧床不起,生活完全需人照顾。
  • 初成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09-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又称为家族性痉挛性截瘫。报告较少。现将我市1个家系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家系概况:该家系居住于辽宁省庄河市安子山乡刘粉房屯,汉族,Ⅳ代26个成员,有6人患病。
  • 徐景林,王文举,周杰信,赵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0-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的治疗,以往采用药物疗法或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近年来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施行血肿抽吸术或CT诱导定位脑手术疗法的文献报导较多。我院自1987年以来应用钻颅血肿抽吸疗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0例与随机药物疗法30例,就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 塔长峰,鞠砚,李怀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对一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所致顽固性头痛病人采用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术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0岁。因右侧阵发性剧烈头痛,右眼视物不清6个月于1992年5月11日入院。查体:右眼失明,右眼睑下垂,右瞳孔大于左瞳孔,光反射消失,右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头部CT示右侧鞍旁有一略高密度影,明显增强。
  • 邱玉存,李恩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易发生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而且出血量越多、存留时间愈长,其程度就越重。为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中的血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从90年1月起,采用脑脊液(CSF)置换法,配合椎管内注射激素,治疗SAH 2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般资料: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令23~72岁,平均46岁。所选患者均经腰穿证实为血性CSF,并经做头颅CT确诊为原发性SAH14例继发性6例(脑出血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 李广宪,郑治,祁岩超,卜夏,王燕芳,张湘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3-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胸腺素治疗免疫性疾病已被肯定,但末见有治疗散发性脑炎(散脑)的报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是获1986年度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奖的新发现,其对神经细胞发育、生长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也仅限于从动物中提取和动物试验,从人胚中提取胸腺素和NGF应用于临床,国内外对此尚无研究报告。我们试治了散脑2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林晓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机磷农药中毒经抢救症状缓解后,经一段时间出现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症候,称之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迟发周围神经病。我院从85年10月~91年7月共收治20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8~62岁,均系口服自杀。引起中毒的有机磷农药为甲胺磷19例、敌敌畏1例;服药量5~30ml。否认既往病史及其它药物接触史。
  • 高旋,张朝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是一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见于年龄较大者。颈椎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又是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最常见病因。现将我科住院病人中的200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性别、年龄:200例病人中,男127例,女73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最大87岁,以60~70岁为最多,共141例,占70%。
  • 赵弘,王英久,娄明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豆状核变性(Hap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O)又称Wilson氏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常引起肝、脑、肾、角膜等器官实质性改变。我们总结16例经临床、生化证实的HLD病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和脑部CT扫描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12~46岁,平均24.4岁。病程2月至7年不等。
  • 郭英杰,杨国栋,刘爱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莱姆病(Lyme)是一种螺旋体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对神经系统具有特殊的亲嗜性,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初××,男,50岁,于92年10月9日入院,该患在入院前19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吐物为胃内容物,2天后出现饮水返呛,吞咽困难,言语低微,肢体无力,曾先后在当地县医院、驻军医院以“病毒性脑炎”住院治疗两周,热退、头痛减轻,但其他症状未见好转……
  • 王梦寅,王政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毛细管扩张症为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少见类型。1986年我院收治2例,术前均误诊为脑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毛细血管扩张症。总结如下。例1.袁××,女,37岁。住院号:234580。因头痛头晕4年,加重伴呕吐7天于86年6月16日入院。查体:神志尚清,反应迟钝。双视乳头边模糊,有片状出血,静脉迂曲怒张。无眼震。颈部有抵抗,四肢肌力正常,左侧共济功能稍差。左Babinski氏征(+)。CT扫描:于OM线上1~3层面左小脑半球有一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幕上脑室系统扩大。
  • 陈东生,吴淑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WKS)是硫胺缺乏引起的营养障碍性神经系统疾患,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反复多次发作的病例颇为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一患者2年内反复3次发作病例报告并讨论如下: 患者男性,49岁。因行走不稳,四肢震颤1月,近事遗忘,幻视、精神异常半月,于88年11月12日首次入院。入院前1月出现走路不稳,时有撞人摔倒,并四肢抖动,端碗洒水。入院前半月出现明显近事遗忘,刚进食后即忘记吃过什么饭菜,感到有人在饭里下了毒,自述看到蛇、虫子在地上爬行,并胡言乱语,词不达意。
  • 刘玉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Binswanger病,即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1973年CT问世前,临床上少有报导,现将我院近3年来临床所见6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性别与年龄:本组6例。男性4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55岁,平均63.5岁。
  • 张国华,武贞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后,梅毒病几近绝迹,但因脊髓痨的潜伏期甚长,故偶而仍能见到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少数病例。近来作者经历1例误诊长达10年之久,报告如下,为医生临床工作时借鉴。患者,男性,75岁。1991年8月26日以双下肢痛2年入院。该患自1981年起无任何诱因双下肢肿胀,无疼痛和发烧。皮肤颜色无改变。2年后左膝关节肿胀。活动稍受限。膝关节无明显疼痛和发热及发红,曾诊断为“骨滑膜炎”,建议手术治疗,本人末同意。半年后左膝关节肿胀更为明显。自89年起双下肢呈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发作时不能行走,休息后可缓解,走路不稳。50年前有冶?史,但否认患梅毒病。
  • 冯加纯,饶明俐,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22-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75年Ito等人发现成熟现象(Maturation Phenomenon和1982年Kirino和Pusinelli等人发现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以来,许多研究人员对这些现象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元过兴奋和脑内各种氨基酸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自由基损伤、单胺类神经递质改变、蛋白质合成障碍,能量代谢、乳酸代谢紊乱及线粒体功能改变等。
  • 贺兵,胡振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25-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脊液(CSF)细胞病理学最早见于1901年Widal等关于2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报导,随后由于收集细胞的方法不断改进,能够从CSF中获得完整无损的细胞,CSF细胞学就成为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特别是某些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常常依赖CSF细胞学检查作出定性诊断及病因诊断,对脑肿瘤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到70年代初,瑞典学者Sornas针对中风病人CSF细胞学进行系统的、前瞻性的研究。近年来,对ACVD患者CSF细胞的研究已涉及到细胞化学等领域这些研究加深了对ACVD的认识。
  • 薛志舜,邢淑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药之一。我们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病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例,现报告如下: 例①,李×,男,50岁,于1982年11月5日入院,临床诊断: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经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头痛头晕等症状明显缓解。当第5天低分子右旋糖酐输入250毫升时,病人突然出现寒战即停止输液,给予扑尔敏、安痛定肌注后,寒战停止。而后观察血压下降9.2/6.7kPa.体温38℃,病人出现少尿,血中BUN升高。后经给予升压药及改善肾功能等积极抢救,病人于第11天基本恢复正常。
  • 姜世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2): 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因突然右上肢颤抖,呕吐6小时入院。入院时查体:BP26/16kPa,心肺腹未见异常。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颅神经正常,右上、下肢肌稍弱,肌张力略高,腱反射活跃,未引出病理反射,感觉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