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 第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3-03-25
  

  • 全选
    |
  • 贾健民,刘多三,贾健平,张昱,饶明俐,赵勇,龚守良,张铭,李光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29-1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HPLC技术、放免分析及免疫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观察了全脑反复缺血对大鼠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Wistar Rat脑反复缺血后15天,其免疫功能增强,表现为胸腺ConA反应性明显增高,血清FSH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SH水平明显升高,下丘脑NE、DA及5—HT含量减少,提示全脑反复缺血使下丘脑单胺类递质代谢紊乱,性腺轴功能降低,甲状腺轴功能增高,而导致免疫功能表达增强,但对全脑反复缺血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的详尽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 徐淦泉,许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陈某,男,40岁。进食左眼泪增多5月余而于1990年11月27日入院。患者1990年3月25日因从4米高处坠落,当即昏迷,6小时后送来本院。体检时见左耳有淡红色血性漏出液。头颅CT:左侧颞顶枕区硬膜外血肿,量约20ml。行左侧颞枕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见左颞骨线状骨折长约7cm。术后于4月12日出院。出院2个月后出现进食时左眼流泪。体检:除左侧轻度周围性面瘫外余无阳性体征。当进食时左眼即泪满盈眶。食前给服颠茄类药物泪液可减少。诊断为鳄鱼泪综合征。讨论鳄鱼泪综合征为进食时出现落泪的现象,亦称味泪反射或Bogorad氏综合征(1928),较少见。
  • 常高峰,刘兴材,张基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32-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四血管闭塞脑缺血模型测定脑缺血30分钟及再灌流不同时间脑组织中β-内啡肽和强啡肽A_(1—13)的含量,并观察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对大鼠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1、脑缺血30分钟时,大脑半球内β-内啡肽、强啡肽A_(1—13)和海马内强啡肽A_(1—13)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P<0.05;P<0.001);3、再灌流早期腹腔注射大剂量纳络酮能有效防止海马CA_1区锥体细胞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 李书圣,张淑芝,史风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发现一家系同胞7人中有5人患肝豆状核变性,报告如下。例1.先证者,女性,30岁,已婚。说话吐字欠清,饮水返呛,肢体震颤1年余,于1989年12月6日入院。1984年曾患黄胆性肝炎。23岁结婚,婚后1年怀孕7个月流产,以后未再孕。查体:语言吐字不清,饮水呛咳,四肢轻度震颤,走路起步困难,上肢协同摆动减少.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掌颏反射(+),吸吮反射(+)。全身皮肤多汗,面部皮脂腺分泌增多。肝功TFT(+++),HBsAg(+)。B超肝右叶最大斜径13.0cm。双眼角膜有K—F环。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例2.例1之3妹,28岁,已婚。因舌硬、吐字不清5月余,走路起步困难月余,于90年3月20日来诊。1989年曾患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婚后流产一次,以后未孕。查体:表情呆板,前冲步态,四肢轻度震颤,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肝功Z_nTT20以上,TTT20以上。B超肝右叶最大斜径13.2cm。双眼角膜见K—F环。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例3.例1之4妹,25岁,因停经2年,行动缓慢1年余,于90年4月9日来诊。
  • 蒋晓江,陈曼娥,纪玉贵,陈向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36-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在21只家兔以闭塞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法复制急性脑缺血模型,观察不同时相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各时相的β—EP活性变化,并同步监测了动物脑匀浆β—EP的含量。结果表明;脑缺血后各时相的β—E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脑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各时相的β—EP较单纯脑缺血组各时相升高更为显著(<0.05);缺血及缺血再灌流组动物海马及丘脑组织匀浆中的β—E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结果提示β-EP可能参了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 王苏,罗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39-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观察了脑出血时乳头体和海马的病理形态改变。结果发现1.脑出血极少原发于乳头体,其它脑区出血也很难通过乳头主干束而破坏乳头体;2.乳头体内侧核神经细胞缺血性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海马CA_1段;3.电镜下乳头体细动脉平滑肌发达,基低膜形成多层网络状。这些病理特点提示乳头体可能具有重要功能。
  • 祝世功,张显峰,李金成,王忠山,吴江,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42-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四血管结扎法观察了大鼠全脑性缺血后血流再通三个时相脑皮质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血流再灌注期间脑皮质LPO明显增加,而SOD无明显变化,Ach的含量增加。说明脑缺血后血流再通所发生的再灌注损伤与氧自由基产生增加有关,而且可不伴有皮质对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的受损。同时说明再灌注损伤过程也牵涉皮质的胆碱能系统。
  • 陈曼娥,李廷琼,张大春,王生文,周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脊肌萎缩症(SMA)。它是一种单纯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多累及脑干或脊髓下运动神经元,以脊髓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病程进展缓慢。本文收集我科近年收治的4例脊肌萎缩症,统一选用萎缩下肢腓肠肌活检标本,对光镜和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进行初步探讨。临床与病理资料 4例均为男性,年龄45~60岁。病程分别为3、4、6、10年。主要表现四肢不同程度肌无力、肌萎缩,下肢重于上肢。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于萎缩肢体腓肠肌取活检标本2块。光镜观察结果;4例肌横纹部分存在,肌纤维普遍变细,不同程度退变,以腊样变性为主并有大小不等灶性坏死区。仅例3病程3年者见肌核移位聚集,间杂少数小淋巴球浸润。其余3例肌核无增生或移位迹象。肌间结缔组织轻度增生,无脂肪沉积。电镜观察结果:肌原纤维完整性极差。
  • 董蕴,杨露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45-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测定了正常人7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的红细胞变形指数(DI),发现在50、100、200dyn/cm~2切变力下,老年前期组的DI值均较中年组明显降低,DI值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急性脑梗塞组DI值明显低于同年龄对照组。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及RBC内MDA明显高于对照组,RBC内SOD显著低于对照组。本实验测定了正常人及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及RBC内Ca、Mg、Cu、Zn、Mn、Se含量,结果老年前期组Ca明显超负荷。急性脑梗塞组和对照组相比,血浆、RBC内Cu、Zn含量均明显降低,Se也降低。
  • 林晓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49-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55例TIA末次发作后1~20天进行CT扫描,18例(32.7%)显示21个梗塞灶,15例(83.3%)与临床症状相符。梗塞组TIA症状平均持续时间、最长一次发作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较无梗塞组长,发作频度比无梗塞组多。倘若发作持续1小时以上,发生梗塞的危险为83.3%。因而我们认为传统的TIA应包括两组,即持续时间短的(平均25分钟)真正TIA和持续时间长(平均3小时)伴有脑梗塞的TIA。
  • 沈祖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三叉神经疱疹病毒感染累及锥体束致迟发性偏瘫临床并非少见,但未见延髓外侧综合征报告,现介绍一例。患者,男,55岁,工人。1990年10月16日入院。4天前右太阳穴处疼痛。周身不适,2天后出现右面部及左侧肢体麻木,头晕不能站立,伴呕吐胃内容物,无视物旋转,既往无高血压史。查体:BP18.7/10.7kPa,神清,瞳孔等大,眼球运动正常,双跟有粗大水平眼震,快相向右。声音嘶哑,伸舌右偏,额纹对称,右面部呈洋葱皮样痛觉、温度觉减退,张口下颌不歪,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左侧上下肢痛觉及温度觉减退,触觉、位置觉正常、锥体束征(-),Romberg氏征(+),向右倾倒,步态基底宽。入院后第4天(10月20日),右眼外眦、鼻唇沟旁均有绿豆大小簇状疱疹,少数呈水疱。第9天结痂,逐渐脱落。CSF常规及生化正常。头颅及脑干CT精细扫描未见异常。
  • 周燮生,刘炳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52-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24例由临床特征和CT头颅扫描所证实的腔隙状态病例,讨论了诊断和治疗,并强调抗高血压等基础病的治疗对预防本病的重要意义。
  • 杨期东,刘蒲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54-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CT成像技术的应用,脑出血和脑梗塞同时或几乎同时出现于同一患者的混合性中风已日渐受到重视。为认识混合性中风的临床特征和探讨其发病机理,现将我院1983~1990年cT证实的收住院治疗的21例混合性中风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14例、女7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最小45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63.23岁。其中45~54岁3例,55~64岁3例,65~74岁15例。有高血压病史(7~20年)13例,占61.9%。
  • 李永华,吴松德,隋淑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65年Fisher曾命名本综合征为同侧共济失调和下肢轻瘫,1978年同著者又将此综合征改为共济失调性偏瘫。其特征为一侧肢体既有锥体束损伤的症状又有小脑症状。这在常见的神经病学的体征上讲是不符合的。我们遇到4例均由腔隙性梗塞引起,报告如下: 例1,男性,41岁。左侧肢体共济失调,跟膝胫试验不稳准,左侧轻偏瘫.Babinski氏征阳性,左侧肢体麻木,语言障碍,颅神经正常。CT扫描显示右侧侧脑室外下方及右侧基底节处各有腔隙性梗塞灶一个。例2.男性,52岁。左侧肢体轻偏瘫,肌力Ⅳ级,左侧Babinski氏征阳性。左侧鼻唇淘浅,伸舌偏左,Romberg征(+),高血压史7年。
  • 聂志余,包礼平,杜长春,程世华,关宏伟,王耀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57-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SDH)国外报告较多,国内仅见1例报告。现将我们所见的经尸检证实的4例报道如下: 病例摘要例1,女,14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4小时后意识障碍入院。Bp20/13kPa,双瞳孔散大,光反射(-),双Babinski氏征(+),颈强(-),腰穿血性CSF,压力高,诊断为SAH,抢救2天无效,死亡。尸检:右颞叶动静脉畸形(AVM)破裂,SAH、右颞部SDH(量约120ml),双小脑扁桃体疝。
  • 付留长,胡万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1岁。入院前27天,出现左前额部片状疱疹,呈烧灼样疼痛,波及眼眶部。同时伴左眼睑下垂,视物成双像。无发烧、呕吐及肢体活动障碍。查体:神清语明、双侧额纹对称、左前额部有6×10cm片状疱疹、结痂伴有色素沉着。左眼睑完全下垂,左眼视力概测1米指数。左眼球向内、外、上、下活动受限、固定中间位。左球结膜溃疡。左眼瞳孔直径4mm,对光反射直接、间接均消失。左角膜反射消失。左跟底因角膜溃疡而窥视不清,右眼正常。左额部及眼眶部痛觉减退。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颈无抵抗,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眼眶B超及头部CT均未发现异常。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1.4kPa,蛋白0.5g/L,WBC68×10~6/L,单核>多核。临床诊断:1、眶尖综合征;2、左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
  • 丁素菊,郑惠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59-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头颅CT应用以来,多灶性脑梗塞的诊断日益增多,而核磁共振成像(MRI)的问世又为多灶性脑梗塞诊断提供了更为敏感的检查工具。本文结合45例CT、MRI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5例CT和/或MRI图像上均示有2个或2个以上脑梗塞灶。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35~70岁,平均50.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6例,房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1例。
  • 周步高,孟昭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60-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CT问世以来,尾状核出血的病例诊断逐渐增多,临床症状又复杂多样,本文分析我们所见20例,依照CT和临床表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8~77岁,平均54.56岁。发病至入院1~24小时。血压升高者16例,1例心脏换瓣术后终生抗凝治疗。活动或情绪激动后发病15例,其余发病无明显诱因。17例病人意识清楚,3例轻至中度昏迷。表现中至重度头痛14例,头晕12例。恶心、呕吐15例,运动性不全失语4例,有偏瘫体征的13例,其中重度偏瘫,肌力0~1度2例。 CT所见:本组均以CT证实为诊断依据。
  • 刘亢丁,饶明俐,刘多三,张淑琴,邬英全,祝世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61-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缺血性中风患者全血中Zn、Cu、Cr、Fe、Ca、Mg、V、Sr、Al、Pb、p、B、Ba元素进行了测定。对象和方法一、对象选择: 1、缺血性中风组:简称a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50~72岁。 2、高血压动脉硬化组:简称b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9岁,具有5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21.3kPa或(和)舒张压>12.6kPa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状及体征,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证实为脑动脉硬化。
  • 程效华,李建章,姚淑芬,杨笑龙,董铁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63-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分析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疗效判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进行了CSF微量元素测定,但有关脑血管病方面的资料甚少,且结论不一。为了探讨脑血管病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我们测定了3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CSF中铁、锌、磷、锰,铜的含量,现报道如下。
  • 赫萍,张世平,张宏桂,李绪文,吴广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65-1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对58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清镁测定,探讨血清镁水平对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治疗的临床意义。现将材料、分析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正常对照组: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血清镁对照组,其中男15名,女5名,年龄50~58岁,平均53岁。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二、急性脑血管病组: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56岁;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43例,出血性脑血管病13例,混合性脑血管病2例。58例中首次发病者37例。
  • 刘柱仁,黄经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67-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科1986~1991年2月共收治脑出血病人218例,现将其中有癫痫发作的30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从40岁至89岁,平均60岁。二、癫痫发作的类型:单纯部分运动性发作14例,由部分发展至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9例,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5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以部分性发作最多,计23例(26%)。三、首次癫痫发作的时间:癫痫发作与脑出血同时发生4例,脑出血后第一天出现癫痫的16例,第二天的6例,第三天的3例,第四个月的1例。
  • 李志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遇到1例因苯妥英钠中毒致小脑萎缩,现报道如下: 患儿,男,8岁,以发作性四肢抽搐、意识丧失3年,伴行走不稳2年就诊。3年前因四肢抽搐在本院诊断为癫痫,给以苯妥英钠0.05每日2次,鲁米那15毫克,每目3次,间断服药一年,症状未控制,而去外地某医院,门诊给以苯妥英钠0.1、鲁米那0.03及安定2.5毫克、每日3次,服药第3天,家长发现患儿行走不稳,第七天,意识不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苯妥英钠中毒,经治疗一周后清醒,但患儿站立不稳不能行走。近一年来,能站立,但行走不稳。近两年来,患者癫痫发作,但未服用任何抗癫痫药。患儿足月顺产,无高热及外伤史,10个月能站立,14个月能行走。查体:水平粗大眼震,四肢肌肉无萎缩,肌张力低,肌力Ⅴ级,双侧指指,指鼻及跟膝胫试验不准,昂白氏征睁闭眼均站立不稳,其它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 章军建,黄怀钧,陈瑟莉,蔡转,刘锡民,阮旭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69-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缺血脑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目前已有多种治疗应用于临床,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方法被证明普遍有效。众所周知,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转归不仅取决于脑缺血程度,同时取决于缺血持续时间。本文对照观察了两组不同时间开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 胡立全,王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70-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较少见,因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误诊,误诊率40%左右,现报我们误诊3例如下。例1,男,41岁,入院前40天全身不适、发烧,头痛渐重,半月来呕吐。他院腰穿发现脑脊液细胞蛋白轻度增高,按炎症冶疗不见好转,曾查头颅CT2次未见异常。入院检查:神清,双眼视乳头水肿,左下肢肌力较好,双Babinski氏征(-),项强一横指,Kernig氏征(-),初诊为颅内占位病变。腰穿压力1.47kPa,潘氏反应(-),WBC 250×10~6/L,多核>单核,墨汁染色镜下可见成堆的有荚膜的新型隐球菌,蛋白0.18g/L,糖2.8mmol/L。
  • 佟韫如,崔勇,付跃波,战士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71-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丘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自CT应用于临床后对其认识更深一步。本文将报告我科1990年1月~1991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与CT资料,并加以分析。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全组50例,男15、女35例。年龄34~101岁,平均64.3岁。全部经CT证实为原发性丘脑出血。占本院同期幕上脑出血的37.8%。全部病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血压19/12kPa以上。临床资料全组病人从起病至入院时间为20分~1周,绝大部分30分左右。
  • 郑庆印,刘新平,谭月清,张向东,陈太文,李治中,李宝英,庞承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73-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POEMS综合征是以其典型临床表现:多发神经病,器官肿大,内分泌病,M—蛋白和皮肤改变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缩词命名的临床综合征。Crow及Fukase首先报道,故又名Crow—Fukase氏综合征,也有称Takatsuki氏综合征,全球已报道150多例,国内自1987年以来有报道,现就北京3例,安阳、开封各1例综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5例均为男性,年龄37~49岁,发病至确诊时间为8个月~2年。临床表现:阳萎4例,四肢麻木无力者3例、限于下肢者2例。
  • 杨守文,率庆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3岁。91年2月3日因右侧牙痛,面部肿胀,在当地医院抗炎治疗4天牙痛好转,但出现头痛,无发热及呕吐。2周后左眼睑结膜水肿,眼球轻微突出。2日后右眼睑结膜亦水肿,并有头痛、发冷发热,体温达40.4℃,急诊入院。入院检查:T39.5℃,内科系统无异常。右侧面部潮红。眼底正常。右眼上睑下垂,睑结膜明显水肿,下睑突出约1.0cm,眼球固定于中央位,瞳孔0.5cm,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张口下颌不偏。开口受限,仅容钠一横指。颈强(+),克氏征(-)。末梢血WBC16.8×10~9/L,N0.91,L0.09,腰穿压力3.4kPa,脑脊液化验正常。临床诊断:海绵窦血栓。
  • 郝兴家,韩丽华,张振和,纪振东,李志军,佟倜,崔勇生,李翠燕,王惠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75-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66年3月至1991年7月采用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63例。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36例。年龄61岁1例。按Monden改良的Osserman分型:重症肌无力仅限于眼肌者为Ⅰ型;轻度累及全身者为Ⅱ_A型;严重累及全身者为Ⅱ_B型;急性者为Ⅲ型。本组Ⅰ型16例,Ⅱ_A型18例,Ⅱ_B型20例,Ⅲ型9例。病期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15年,平均1年9个月。全部病人都进行了胸部X线正侧位照片,发现胸腺瘤9例。纵隔增宽1例,胸腺未见异常53例。CT扫描7例,诊断胸腺瘤4例,胸腺增生2例,胸腺未见异常1例。
  • 吴少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77-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脑梗塞有较好疗效已为广大学者所公认,但甘露醇单独应用治疗脑梗塞,国内报道较少。本文就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文病例均系1986年1月5日至1990年7月10日住我科,均经CT和腰穿证实,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讨论修订的诊断标准及1982年国际神经系卒中协会的诊断标准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治疗组(甘露醇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3~76岁,平均56.4岁;起病至入院时间30分钟~2天,平均4小时。
  • 刘群,王燕,闫敏,胡越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79-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既往用前列腺素E_1(PGE_1)治疗的血管病多为末梢示血管循环障碍、视网膜血管闭塞症、缺血性心脏病等。而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报导较少,我们用该药治疗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47例,男32,女15,年龄40~87岁,平均63岁,40~50岁者9例,51~60岁者18例,61~70岁者16例,其中以50~70岁的中老年为多。临床表现:本组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例,脑梗塞38例,其中5例为大脑中动脉主干关闭,其余33例均为腔梗。既往病史有高血压病者26例,糖尿病2例,风心病2例,颈椎病5例。
  • 方伟,侯凤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80-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87年至1990年收治幕上脑梗塞342例,其中有20例为大面积脑叶梗塞,现就其临床资料和CT所见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20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大面积脑叶梗塞。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4~84岁,平均58.7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8例,风心病史1例,脑血栓病史2例,有TIA发作史2例。动态发病18例(90%),静态发病2例(10%)。首发症状:头痛呕吐4例(20%),意识障碍3例(15%),言语不清7例(35%),小便失禁3例(15%),发冷寒战1例(5%)、一侧肢体麻木1例(5%)、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20例(100%)。
  • 陈少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8岁,学生,1990年7月15日被家犬咬及左腿(未伤皮肉),当时肌注组织培养人用狂犬病佐剂疫苗1针(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第3天因头昏、乏力、低烧未继续注射疫苗,2天后症状自行消失。第12天中午感全身不适,晚上7时左右突然抽搐、意识不清,急诊入院。既往身健。入院查体:T37.8℃,P92次/分,R22次/分,BP12/8kPa,神志清楚,颈无抵抗,四肢肌张力,肌力、感觉、腱反射正常,双Babinski征可疑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血白细胞12.3X10~9/L,中性71%,淋巴27%,嗜酸性2%。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60滴/分,潘氏反应(+),白细胞28×10~6/L,多核0.1,单核0.9,糖氯化物正常。
  • 李韶君,孙绍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散发性脑炎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由于该病发病较多,但缺乏特异性诊断而容易误诊,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院1989年至1990年收治散发性脑炎156例,现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90例,女66例,男女比例1.36:1。10岁以下57例,11~20岁39例,21~30岁266例,31~40岁16例,41岁以上18例,其中最小6岁,最大56岁,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渐下降,其中20岁以下发病96例,占62%。发病季节:1~3月20例,4~6月36例,7~9月86例,10~12月14例,其中7~9月发病占总数55%。
  • 张福国,刘振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神经炎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Bell)麻痹。本病比较常见,但家族性面神经炎较为罕见,最近我们遇到一家系6例罹患本病,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先证者,30岁,男,汽车司机,入院前一天中午在驾驶室内睡眠后约1小时,出现面部不对称、口眼歪斜,在本单位医院经针刺治疗症状无好转,次日入我院。既住健康、嗜烟酒,家族史阳性,父母非近亲婚配。体查:一般状况佳,左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左额纹消失,眼裂大,鼻唇沟浅,左眼闭合不全,示齿时口角向右歪斜,吹口哨、鼓腮时左侧口角漏气,余无异常。血尿常规无异常,ASO(-),肝功(-),免疫球蛋白IgG26.8g/L(正常6.0—16.0g/L),IgA1.47g/L(正常0.76—3.90g/L),IgM1.78g/L(正常0.40—3.45g/L)。脑电图(-)。经红外线局部照射、牵正散面部外敷及强的松等药物治疗56天、左面部表情肌瘫痪不全恢复出院。
  • 宰春和,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84-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也是最常见致死致残病之一,临床报道与实验研究屡见不鲜,但在遗传学研究方面的专题报告尚不多见。本文拟介绍国外关于脑卒中研究的“宏观”(流行病学研究等)与“微观”(分子遗传学技术)两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供读者参考。一、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众所周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心脏病、血凝固缺陷、纤维蛋白原浓度、吸烟、高龄等。上述诸因素中大多是患者自身有合成的内因,表现为高血脂和高血压,同时兼有较强的外因,如吸烟等所致。Hunt等(1989)研究一组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决定血压、血脂含量和体胖指数(body mass index)方面的结果,包括300名双胞胎和1100名健康成人,发现遗传基础在危险因素方面要比环境因索的影响大得多。
  • 王传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Nothnagel氏综合征罕见,我科收治一例,特报告如下: 女性,62岁,入院前一天下汽车时突发四肢活动不灵伴头痛、呕吐、复视及右侧艘体麻木。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病史。查体:Bp20/13.3kPa,神清,眼底(-),左眼睑轻度下垂,双眼正视前方时左眼球略高于右眼球,双眼下视时有垂直性复视,双瞳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轻度右侧中枢性面瘫及肢体轻瘫,右侧面及肢体痛觉稍减退。左侧指鼻及跟膝胫试验不准。头颅CT见左侧中脑背外侧1.2×0.5cm高密度影,CT值60Hu。按脑出血经脱水,神经细胞活化剂等保守治疗,二月后除仍有左侧肢体共济失调征外,余(-),复查CT,高密度影消失,形成低密发之囊腔。
  • 冯加纯,饶明俐,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87-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内钙超负荷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元损伤,在缺血再灌流24小时以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外钙离子下降,亚细胞结构研究证明此时细胞内各种结构中均可见到钙离子积聚。随后24~72小时逐渐出现海马易损区的神经元坏死,这些研究都证明了钙离子在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一、细胞内钙的生理作用及其调节钙离子是神经兴奋和传导必不可少的离子,但神经兴奋后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和调节剂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归纳起来有如下作用:(1)神经递质释放及随后引起的突触效能的傲善、学习记忆的增强;(2)胞浆流动、纤毛活动,微管集合;
  • 刘青枝,隋亚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我科依据脑CT扫描图象,采用脑内血肿清除器及尿激酶溶解法对147例脑内血肿病人进行治疗,效果良好。临床资料本组47例病人,男29例,女18例,年龄在42~68岁。有高血压41例,脑外伤4例,原因不明2例。病人清醒15例,朦胧13例,昏迷19例。完全偏瘫31例,轻偏瘫12例,无瘫痪4例。头颅CT示壳核出血29例(其中4例破入脑室),丘脑出血3例,小脑出血2例,脑叶出血7例。
  • 徐敏贤,张继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23岁、工人,一个月前在工作中不慎扭伤左肩部,未经治疗。休息两周后,自觉肩部疼痛明显减轻。后又因工作劳累,逐渐感左肩不适加重,并出现左上肢乏力及轻度的麻木蚁走感。查体:左上肢及手无肌萎缩,左肩肘伸屈有力,手运动正常。前臂尺侧及手的掌背尺侧痛沉略减退,左尺骨膜反射未引出。初步诊断为臂丛神经(下臂丛)轻度损伤。给予口服维生索B_1、B_6及针灸理疗。治疗3周症状无缓解。
  • 黄如训,谭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3): 253-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我们1988年首先报道“混合性中风”的有关病例并提出这一概念后[1],有关报道日益增多,积累了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学者最先提出的一个中风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现将有关文献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