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 第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3-04-25
  

  • 全选
    |
  • 董强,董为伟,王伟,傅雅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193-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神经节苷脂和MK—801治疗光化学诱导局灶性鼠脑皮质缺血模型,观察缺血鼠脑皮质腐胺含量和超微结构变化,评价其脑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神经节苷脂可显著降低缺血后脑皮质腐胺含量,明显减轻病理损害,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MK—801则作用有限。
  • 潘继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196-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简称PNH)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溶血性贫血,易发生血栓,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滕××,男、3O岁。于1990年8月11日入院。患者于10年前发现工作劳累后出现酱油色尿,多在夜间及晨起时发生,严重时白天也可出现,每年可出现10余次,每次持续2~3天,伴有乏力、头晕。五年前出现皮肤发黄。今年来不定时发烧。3天来觉头晕、头痛、伴言语不清,右眼视物不清,右上、下肢活动不灵。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不大。瞳孔等大。视野:右鼻侧、左颞侧呈不规则暗点缺损。右侧鼻唇沟稍浅,口角稍向左歪斜,伸舌稍向右偏,皱额闭目正常。
  • 韩漫夫,饶明俐,张淑琴,马玉刚,孙庆,潘力,栗振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197-1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的研究表明,其发生机制与离子的改变有关,特别是钙超载是DND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应用离子光谱仪对DND时的海马和颞顶叶皮质进行了不同时相的多项离子测定。结果发现,就整体而言,DND时海马和颞顶叶皮质中钙含量不是增高而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钙超载是在微观的环境中变化,即细胞内外钙分布发生了变化,由细胞外进入了细胞内,其总量并无增多。
  • 高永中,杨杰,王明璐,杨树源,薛庆澄,杨露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00-2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了100例经放射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畸形。其中男多于女。10~40岁发病者最多见,占56%。其中脑实质内血肿最常发生,占37%,是同期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肿的2.8%。其次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2%,为同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2%。本组中再出血率为28.5%。大畸形较小畸形易再出血。60例手术病理发现93%为动—静脉畸形,5%为海绵状血管瘤,2%为毛细血管扩张症。8例血管造影示“闭塞”性血管畸形。
  • 卞留贯,张天锡,赵卫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03-2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建立兔MCAO模型的基础上,用放免法测脑组织和血浆中内皮素(ET)的含量,同时用TBA法测定脑组织中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兔36只,随机分三组,对照组(假手术),脑缺血后4h,24h组,每组12只。结果发现脑缺血后ET和LPO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且随缺血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1),用相关回归分析发现。脑组织ET和LP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脑缺血后ET含量增加,ET致脑缺血脑损伤可能与自由基反应有关。
  • 刘辉,于正荣,雄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Frey氏综合征即耳颞综合征(Auriculoptemporal syndrome),表现为摄食时同侧腮腺区域(耳前部与颊部)潮红、发热及出汗。大多在腮腺感染、外伤或腮腺术后出现。部分面神经炎患者亦可遗有Frey氏综合征,但临床报导很少。现将一例面神经炎后出现Frey氏综合征病例报告如下。病例摘要患者,男,40岁。于92年8月23日入院。于90年9月受凉后出现左周围性面瘫,听力正常。诊断面神经炎入院。治疗2个月后出院,遗有左睫毛征(+),左鼻唇沟浅。92年5月起出现进食时左耳颞部流汗不止,伴局部潮红发热,停止咀嚼后症状即消失。患者无腮腺外伤、手术及感染史。查腮腺部位无红肿压痛,腮腺导管口正常。诊断为面神经炎后遗症,Frey氏综合征。对症治疗2周无缓解自动出院。随访半年此症状仍存在。
  • 韩荣河,李丹,徐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06-2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血浆和脑脊液中内皮素(ET)浓度均升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病ET浓度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20例脑梗塞与20例脑出血的血浆ET水平相比,后者高于前者水平,脑梗塞的ET值与对照组的ET值差别不显著,三者的血浆ET值均与年龄、性别无关。
  • 宋元英,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Hunt氏综合征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侵犯膝状神经节。我们二年收治8例中,有5例合并有三叉神经损害症状,病例报告如下: 例1,男性,32岁。入院前10天出现右耳道内疼痛,3天后出现耳道内疱疹,5天后出现右眼闭合无力,口角歪斜,进食无味。查体:右耳道内可见数个疱疹、右周围性面瘫;右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痛、温觉减退。例2,男性,21岁。入院前3天出现左上额部及外耳道疱疹,疼痛,左口角歪斜,左眼闭合匿难。查体:左周暖性面瘫,左外耳道及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带状疱疹,伴有痛、温觉减退。
  • 吴杰,张昀,张秉枢,刘立丹,程爱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09-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25例健康人和2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检测了全血自由基浓度、血清过氧化脂质和维生素E浓度。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全血自由基和血清过氧化脂质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维生素E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过氧化脂质水平与全血自由基浓度呈正相关、与血清维生素E水平呈负相关。提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病人体内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
  • 冷贵生,郭述苏,于金萍,樊红,刘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11-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检测53例脑梗塞、2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唾液酸及膜微粘度,发现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唾液酸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膜微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唾液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变化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 沈仙娣,张福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13-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50例非转移癌性神经系统损害,其临床类型表现为癌性周围神经病18例,癌性脑病、癌性脊髓病和癌性血管病各11例,以及癌性肌病3例。叙述了原发癌的病理类型。50例中,9例住院死亡,41例作了随访,除11例失访外,25例已死亡,5例存活(2至7年)。讨论了本病的发生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综合性治疗措施,以期提高病人的寿命和改善其生存条件。
  • 潘殿卿,孟庆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17岁,1990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无力,4个月后出现右上肢麻木无力,不能持物,相隔3周后又出现右下肢无力,蹲下站起困难,检查头颅CT及颈椎平片未见异常。脑脊液压力1.76kPa,无色透明,总细胞数8×10~6/L,蛋白0.78g/L,糖2.78mmol/L,氯化物120mmol/L,压颈试验通畅,脊髓碘水造影未见异常,同年10月发现左上肢无力而来我院就诊收住院。
  • 刘兴洲,郭玉璞,周世杰,张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16-2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早在本世纪初曾有学者观察到纯运动性偏瘫的临床病例,但直至1965年才由Fisher—Curry二氏揭示了其临床病理特点,并确立了做为一种临床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一侧面部,上肢和下肢完全性或不全性瘫痪,不伴以感觉障碍的体征、视野缺损、失语、失用或失认”;“在脑干病变的情况下、偏瘫不应伴有眩晕、耳聋、耳鸣、复视、小脑性共济失调或明显的眼震”。纯运动性偏瘫综合征的出现频度较低,现将我院1985年以来收治病例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了总结及出院后随访。
  • 何祥,王耀山,姬子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18-2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眼球的同向偏视(凝视)是大脑半球中风病人的重要体征,偏视通常指向受损半球侧,既往认为额中回后部及其传导通路受累是产生偏视的病理学基础,且两侧半球对称支配。近年来通过临床和试验研究证明左右半球的眼球运动支配是不对称的,左侧半球眼球运动支配区较弥散,右侧较为集中。本文通过对壳核出血所致眼球同向偏视的临床观察,意在探讨两半球眼球运动支配的特征。资料和方法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经CT证实的壳核出血284例,年龄38~80岁,平均56.2岁。均于发病2天内入院。同时行头颅CT检查,眼位改变由2名以上专科医生观察确定。
  • 张海鸥,饶明俐,唐静,汪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20-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疝是各种原因引起颅内压增高时经常出现的危险的临床症状,既往对脑疝的诊断都是临床或病理诊断,未见应用CT对脑疝诊断的报道。本文分析100例高颅压患者的CT所见,来探讨CT对脑疝诊断的价值和应用,试图在CT上找出临床下脑疝的指标,即临界脑疝的危险值,以便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资料及方法本组100例均采用岛津100N型头部CT扫描平片。测量尺以本型扫描机规定尺为准,以OM线为基线,自下而上逐一观测脑组织及脑室、脑池等正常形态及位置是否受压、变形、移位甚至消失。
  • 吴祖舜,尹桂敏,蒋志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23-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特殊类型,即基底动脉顶端2cm以内及其分枝两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我院自1986年6月至1992年6月间收住TOB15例,占同期椎基底动脉供供血不足的3.13%(15/429),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5例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59~82岁,平均63.75岁。于发病后24小时内住院者10例,25~72小时内住院者5例。其中有糖尿病史者8例,均有高血压。
  • 周国忠,郭雅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收集了1985年以来我院收治的产褥期急性脑血管病12例。下面作简要分析。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初产妇7例,经产妇5例,年龄23~32岁。4例产前有妊高征,无心瓣膜病变、心律失常及脑外伤史。产后1~7天发病6例,8~21天4例,另2例分别为人流术后第1天和第14天。全部病例均在气压低、湿度高、气温高的5~10月份发病。 2.临床情况:诊断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简称IVT)9例,视网膜中心动脉栓塞2例,基底节梗塞1例。
  • 袁锦武,林春荣,李志丹,何鉴祥,冼汉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26-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脏或心电图异常、高血压、血脂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长期存活者与上述因素的关系报告尚少。本文就我院1988~1990脑血管病康复病例与对照进行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脑血管病共187例均经CT证实,其中脑血栓形成128例,脑出血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栓塞3例。男132例,女55例;年龄52~71岁,平均病期7.35±6.51年。
  • 褚晓凡,郑柏仁,宋艳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9岁,1990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当天下午1时活动中突然头痛、恶心、左侧肢体无力摔倒在地。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右利手。血压24/14kPa,意识清,语言流利,定向力、计算力正常,双瞳孔等大同圆,约1.5mm,对光反射存在,双眼上视困难,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居中,无吞咽困难、饮水发呛,咽反射存在。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Ⅱ级,左偏身痛温觉减退。左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活跃,双chaddock's左Babinki's、脑膜刺激征(+)。当举起病人左上肢问:“这是谁的胳膊,谁的手?”答:“不是我的”。病人承认左下肢是自己的。左上肢失认约持续一周后消失。头部CT回报:右丘脑出血,血量约10ml破入右侧侧脑室。病人住院期间经降颅压。止血治疗后病情稳定,转其它医院住院治疗。
  • 周志韶,陈光辉,李南云,谭启富,严小娟,杜懿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28-2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1946~1987年6月2485例尸检中有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44例;1954年8月~1987年5月167596例外检标本中有CNS肿瘤1458例,合计1502例。全部病史及切片均重新复习,然后进行分类统计,部分标本重作了免疫标记和电镜检查。结果及讨论一、CNS各类肿瘤之发病率:本组1458例手术标本,占同期外检标本的0.87%;44例尸检占同期尸检的1.77%。各类肿瘤之发病率见表1。结果与国内外统计比较:本组垂体肿瘤发病略高,神经鞘膜肿瘤略低。
  • 郜建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30-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迟发性癫痫是神经科严重影响病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关于其发病年龄,尚无统一意见,文献报道的年龄以15至50岁以上不等。我们以20岁以后首次发生癫痫者作为成年人迟发性癞痫,选自1988.10—1992.10神经科诊治的成年人迟发性癫痫患者148例,全部做EEG和CT检查,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48例,不包括某些疾病急性期(如脑炎、脑外伤及CVD等)的癫痫患者。其中男性92例,女性56例。首次癫痫发作的年龄均在20岁以后,平均发病年龄42。2岁(范围20~82岁)。病程2个月至20年。
  • 王步高,李巨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60岁,农民。左眶额头痛伴簇状疱疹8天,右侧肢体失灵,意识障碍2天于88年8月2日入院。患者7月26日无诱因出现发烧头痛,随后左额部出现数簇丘疹及视物模糊。到当地县医院诊治,给予消炎对症治疗。3日后昏迷,尿失禁遂转我院医治。查体,心肺(—),腹(—)。神志模糊,左侧瞳孔5mm,对光反应消失.球结膜水肿,有大量分泌物。右侧瞳孔3mm,对光反应灵敏。眼底左侧未窥入,右侧正常。左侧中枢性面瘫,伸舌居中,咽反射迟钝。右侧肢体痛觉减退,右侧肢体肌力O—I级,肌张力低,右侧Babinski氏征(+)。腰穿CSF无色透明,压力1.52kPa,细胞数205×10~6/L,蛋白0.9g/L,糖、氯化物正常。WBC、血糖及肝功正常,血BUN11.4mmol/L。脑电图见左额颞区有短程慢波。入院考虑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脑炎给予治疗。
  • 刘诗翔,梁燕,杨靖华,侯靖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33-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Delayed Encephalopath.ACMPDE)实质上属于迟发性缺氧性脑病,是指急性CO中毒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恢复,经过一段间歇期或假愈期(常为1~3周)又出现以急性痴呆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其发生率为9%。其病理改变、CT改变与临床研究已有多篇报道,至今未见关于ACMPDE的局部大脑血流量(rCBF)测定的报道。本文对确诊为ACMPDE的11例病人进行了rCBF测定,并进行了全血粘度及颅脑CT扫描检查,以探讨其发病机制。
  • 郑建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35-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病又称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变性的疾病,除直立性低血压外,尚有众多的植物神经及躯体神经系统的症状为特点的一种较少见的原发性神经系统变性病。我院收治7例。4例头颅经MRI检查,3例经CT扫描后又经MRI检查。其病历摘要见附表。
  • 孟红旗,刘雪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又称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特点主要为共济失调。本文报告的是一家族中6代28人共11人发病的家系调查临床资料。家系调查:调查6代,曾曾祖代、曾祖代未询及本病病史。祖代,疑有本病。亲代,父系同胞4人有3人发病。子代有7人发病。孙代,尚未发病。发病者均有不同的神经系统表现。祖代发病年龄约50岁,亲代发病年龄平均40岁,子代发病年龄平均28岁。
  • 孙达春,王丹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37-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根据本院5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SLE,报道分析如下: 例1,女,30岁。因全身水肿,蛋白尿10月入院。体检:全身水肿,贫血貌,面部见蝶形红斑。心肺(—),肝脾未及,全身关节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Hb78g/L,WBC3.4×10~9/L,分类正常。尿常规有改变。肝功能:总蛋白48g/L,白蛋白23.5g/L,球蛋白24.5g/L。白:球=0.96:1,SGPT正常。NPN27.4mmol/L。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阳性。诊断:SLE合并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入院后给予强的松30mg/日治疗,病情平稳,水肿消退。在激素维持治疗过程中(发病约半年后),患者突然出现兴奋燥动,语无伦次。
  • 景筠,黄怀钧,王凤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39-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业已证明,大剂量(300~1500mg/d)阿斯匹林(Aspirin)能显著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小剂量Aspirin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通过应用不同剂量(50~500mg/d)Aspirin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探寻其微小有效剂量。材料与方法一、对象。AICVD病人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64.27岁(42~85岁)。按随机化原则分三组,每组10例,抽血前一月均未服用过影响血小板功能及前列腺素(PGS)代谢的药物。
  • 洪明山,戈亚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89年以来用江浙蝮蛇抗栓酶(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治疗脑血栓等疾病两千余人次,其中发现复视1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7~64岁。其中脑血栓8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例。均用江浙蝮蛇抗栓梅0.5单位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或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一次静点,用药前做皮试,均系首次用药。开始用药的3~5天出现复视,都伴有视物模糊,其中伴有头晕和头痛8例(均除外脑血管病所致的头痛),停药后1~3天症状消失。例1.患者,男,56岁,因晨起后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两天入院,无头晕头痛。
  • 范惠波,肖淑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42-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以发病、死亡、致残和复发率高而极大地危害着人类健康,为人类三大死亡事高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占56.6~80%,致残率和复发率达20~40%。因此,研究高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1989年至1992年采用药物加头、体针与功能训练综合治疗脑梗塞10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高堂忠,郭治和,李效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的老年人多发病,易误诊。本文对我院85年以来收治的50例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有枕叶、小脑、脑干损害征象,CT符合椎基底动脉梗塞。男性35例,女15例。年龄61~91岁,平均69.5岁。有高血压史26例,脑梗塞后遗症8例。TIA6例,颈椎病11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2例。 2、临床表现:发病情况:安静时32例,激动时8例,动态时6例,无诱因4例。病程:3天内22例,10天内15例30天内11例,1月以上2例。表现有头痛38例,眩晕29例,耳鸣12例,声嘶及吞咽困难23例,肢体麻木14例,意识障碍6例,眼震16例,颅神经瘫15例,肢体瘫24例,共济失调17例。
  • 黄晓兰,贾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面积脑梗塞是由于脑主干动脉发生闭塞而未能获得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所引起的脑组织广泛坏死、软化,梗塞面积大于一侧大脑半球2/3体积。我科89年1月至91年9月间均经cT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塞24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科一、一般资料:男13例,女11例,41~50岁3例,51~60岁8例,61~70岁10列,71~80岁3例。其中有脑动脉硬化者21例,高血压19例,既往有脑血栓史5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6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例。平时嗜烟酒者15例。二、发病形式:急性发病15例,其中10例在活动中,突然头痛、呕吐、昏迷、四肢抽搐,小便失禁等貌似脑出血样发病,缓慢性发病9例,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入院时血压高者23例。
  • 张芬,张超,朱丽影,张大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年轻人急性脑血管病多为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现就我院近两年中收治的34例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34例均系近两年在我院治疗,经头颅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4例在他院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脑血管畸型;34例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38岁,最小17岁。动态发病25例,情绪因素9例,头痛32例,呕吐30例,失语8例,偏瘫11例,颅神经受损14例,意识障碍4例,抽搐30例,血性脑脊液30例,存活28例。死亡6例。 34例病人大致可分为四组:第一组共16例,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腰穿血性脑脊液,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此组病人为首次发病,住院用止血,降颅压,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2~4周治愈出院。
  • 王少惠,孙逊,孟祥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47-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抽搐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症候群,引起抽搐的病因较多,发作类型复杂,而胰岛细胞瘤所引起抽搐,在临床上误诊为癫痫发作的也为数不少,为此本文就我院1974年7月至1992年2月间收治的19例胰岛细胞瘤引起抽搐的病人进行了分析。临床资料胰岛细胞瘤引起抽搐共19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12~50岁,平均31岁。19例病人均经过手术切除肿瘤,病理证实为胰岛细胞瘤。19例诊断为胰岛细胞瘤的病人中,有10例因抽搐误诊为癫痫,误诊率52.63%。19例中空腹引起昏迷13例,占总病例的68.42%,进食后或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可缓解10例,缓解率52.63%。发作时检测血糖19例均小于2.8mmol/L,其中15例发作时血糖小于2。
  • 徐惠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48-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患者,男,56岁。于1986年1月18日无何诱因突然剧烈头痛,以枕部明显。伴有呕吐,偶尔视物模糊,无意识丧失及偏瘫,在外院作头颅CT检查,示枕叶出血破入脑室,于1月20日急诊入我院。既往无高血压史,无糖尿病史,1985年8月及12月各有1次类似发病,在他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 郭洪志,李义召,李大年,郭福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50-2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钙化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千差万别。CT能清楚显示平片上不易显影的颅内钙化,本文综合有关文献,简要叙述常见颅内钙化的CT与神经病学所见。一、基底节钙化:CT应用前,基底节钙化平片罕见,一直未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有作者认为平片上如出现钙化影,大都为病理性,多有甲状旁腺机能低下或钙化代谢异常等疾病所致。在颅内侧位片上,其基底节钙化表现为密度不均的聚焦点,位于蝶鞍上3~5厘米处;在正位片上,位于双侧各距中线2~4厘米处;因其为两侧对称性,故可与其它颅内钙化鉴别。现证实CT对于显现微小的或早期基底节钙化有很大的价值.X光片上不易见到的基底节钙化,而在脑CT扫描却很易见到钙化影。Koller和Brannan报告基底节钙化CT发现率分别为3.2‰和3.6‰,他们把基底节钙化分为二类:①生理性钙化,指临床没有基底节功能障碍,又没有导致钙化的代谢异常疾病,且年龄在60岁以上(包括患脑血管病、痴呆等),其钙化的临床意义相当于松果体和脉络丛钙化。②继发性钙化,如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假甲状旁腺机能低下,CO中毒,Fahr's氏病等所致基底节钙化,其临床意义就是病理性基底节钙化,并大都伴有基底节症状,且年龄也较轻。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52-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 宣祖根,包礼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3例不伴随颅底压迹,开始怀疑肌蒌缩侧索硬化(ALS)、脊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最后经MRI检查肯定为Arnold—Chiari畸形。例1:男,40岁。20年来左下肢力弱,但未发展。1972年曾被诊断“运动神经元疾病”。近半年出现4次头晕,每在低头或转头时出现,持续数秒钟。查体:智力好。左侧上、下肢发育较对侧差。四肢肌力Ⅴ级,左上肢肌张力增强,左上肢比对侧细2.5~3.0cm,下肢细5cm,左侧手和足均小于右侧。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左踝阵挛+。双侧病理反射(+),无感觉障碍。共济检查正常。行走呈痉挛步态。腰穿压力1.86kPa,压颈试验通畅,CSF蛋白1.63g/L。颈椎片:见2—4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颅颈交界侧位片未见骨畸形。颈椎CT3—5椎管狭窄(前后径1~1.1cm):头颅CT为梗阻性脑积水。头颅MRI示延髓下段及小脑扁桃体下疝、脑积水。
  • 李继梅,张春玲,康智敏,徐忠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 9(4): 314-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自Caplan[1]1980年首次提出以来,国内外陆续有报道。本文分析我们收治的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讨论TOBS的临床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