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1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4-02-25
  

  • 全选
    |
  • 张天锡,卞留贯,赵卫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65-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兔MCAO局灶脑块血实验模型。通过不连续梯度超迷离心分离脑微血管(CMV)和突触膜(SPM),用生化法分别测其Na~+,K~+-ATP酶活性。结果发现CMV Na~+,K~+-ATP酶活性在MCAO后先升后降,而SPM Na~+,K~+-ATP酶活性别随时相递降,且两者与脑水含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提示CMV和SPM Na~+,K~+-ATP酶活性变化参与了脑缺血后早期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 丁颖,高秀茹,张书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5岁,因发烧5天,体温38℃,伴头痛,口周疱疹,于91年9月21日在门诊检查血WBC1.6×10~9/L.分类:分叶0.27,杆状0.29,淋巴0.34,淋巴样组织细胞0.10。行骨穿,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其形态大小不一,以大细胞为主,胞浆量少,成深兰色,胞核大,核染色质细致呈网状,可见“核仁”。骨髓外观有油珠。
  • 管阳太,郑惠民,史荫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68-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和密度梯度法观察了中性粘多糖对蒙古种沙土鼠缺血脑皮层中精氨酸加压素免疫活性物质(ir-AVP)和脑皮层比重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前10天,每天以胃管给予不同剂量的中性粘多糖(20mg/kg,40mg/kg,80mg/kg)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缺血脑皮层中ir—AVP的产生,缺血性脑水肿也相应的改善,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为该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江新梅,林世和,赵节绪,宋晓楠,矫继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70-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1例51岁女性病人,开始以精神障碍发病,迅速发展为运动失灵和痴呆,6个月呈去皮层状态,经5次头CT和大脑活检,为Creutzfeldt—Jacob氏病与胶质瘤并存。并得到实验动物接种传递证实。
  • 董九松,吴松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王××,女,26岁。该患既往健康。二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自服“感冒”药一周,症状不见好转。多次去耳鼻喉科就诊,检查未见异常。因声音嘶哑进行性加重,于93年9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发病二个月来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查体:神清,声音中度嘶哑,甲状腺不肿大,颈部未见异常。软腭运动良,咽反射存在,伸舌不偏,舌肌无萎缩及震颤,后颅凹MRI示延髓左侧占位性病变,大约1.5×1.0cm,转神经外科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Ⅰ级星形细胞瘤。
  • 刘晓勤,季晓鹏,苗莉,王迺昌,包礼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72-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8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尼莫地平、阿斯匹林以及两药伍用治疗,于治疗前、后观察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和血浆TXB_2含量的变化,结果提示:尼莫地平能阻滞Ca~(++)内流,抑制膜磷脂降解,减少TXA_2的合成,与阿斯匹林伍用效果更佳。作者结合文献探讨了抗钙和抗TXA_2治疗的生化学基础及临床意义,提出治疗脑缺血需联合用药,在多个环节,多种途径上对神经元进行保护。
  • 叶静,朱德志,张淑琴,邵丽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75-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32例SAH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AVP含(?)进行了动态观察。提出SAH发病早期,机体AVP分泌增多,是一种应激反应;SAH的急(?)血管痉挛的发生,可能有AVP这一化学因素参与;推测如能给予AVP受体拮抗剂,可能(?)解脑水肿和急性期脑血管痉挛有益。
  • 郭富强,王浩然,罗建仲,廖振德,瞿加庆,郭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78-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4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及血糖、血脂、血浆脂蛋白、血尿酸等项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急性脑梗塞组红细胞膜胆固醇、胆固醇/磷脂比值、过氧化脂质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膜磷脂低于对照组;血糖、血脂、血尿酸正常的脑梗塞患者除膜过氧化脂质明显升高外,其余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红细胞膜指质成分改变与血糖、血脂、血尿酸、血浆脂蛋白异常有显著相关性。提示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改变与严重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
  • 邵书凤,于永华,丁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80-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48岁,工人。1993年10月14日入院。因与家人生气,空腹饮孔府家酒2斤,约1小时被家人发现躺卧在地,急送入院。
  • 庄一义,汪俊军,许平,肖仲标,高波,刘寿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8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127例脑卒中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脂蛋白(a)非常显著增高,并与其它血脂成分无相关性,脂蛋白(a)可作为脑卒中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组血脂异常检出率高达50%[不计入脂蛋白(a)]或68%[计入脂蛋白(a)],提示血脂异常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重要的致病因素。
  • 向智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3岁,于1990年10月2日入院,5个月前无原因出现头昏,走路不稳,经治疗病情减轻。2月前病情渐加重,17天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站立时呕吐加重为喷射状。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查体:血压正常、神清、有语清晰,双眼底视乳头轻度水肿、无眼震,余硕神经无异常。四肢感觉正常,四肢肌张大较低,肌力正常,双侧指鼻及眼膝胫试验不稳准,走线左右摇晃。双侧Babinski氏征(—)。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及常规均无异常。
  • 李永财,刘凤春,索敬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84-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采用了放免方法测定了30例正常人,30例脑肿瘤患者的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cGMP的含量。其中恶性肿瘤6例,良性肿瘤24例。其结果表明,脑肿瘤组血浆和脑脊液cAMP、cGMP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5、P<0.01、P<0.05)。故我们认为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cGMP代谢水平的测定可以作为脑肿瘤病人的早期诊断、肿瘤监视和患者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 杨铁英,朱廷吉,李毅平,谌国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室内胚胎性癌较为罕见。最近我们收治1例,报告如下: 病例:男,18岁,阵发性抽搐伴头痛半年,于1990年9月24日入院,查体:表情淡漠,嗜睡状态。体温36.4℃,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8kPa,头颈部未见异常,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异常,脊柱四肢未见异常,阴茎睾丸附睾未见异常。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头部CT提示:平扫见两侧脑室,第三脑室,四脑室均有高密度影,CT值45Hu。
  • 李露斯,郑彩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87-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可引起中枢神经细胞严重损伤。组织学研究证明,脑缺血缺氧细胞损伤的最早期表现是脑线粒体肿胀,内部结构的破坏,从缺血脑分离出的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降低。但不少学者对短暂脑缺血后再灌流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恢复还观点不一。本文旨在探讨短暂脑缺血对脑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的程度,再灌流能使线粒体呼吸功能改善抑或恶化,并分析其可能发生的机制。
  • 唐健,陈清棠,戴三冬,袁锦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89-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POEMS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为主,伴全身多系统受累的疾病。主要特征为:多发性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及皮肤损害。目前此病在我国报告不多,现将近年来我科收治的5例病人报告如下:
  • 牟德忠,马觉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32岁。左侧肢体活动不灵12小时于1993年9月23日入院。查体:神清语明,眼活动良,张口有力,下颌不歪,左鼻唇沟浅,伸舌左偏。肌力:左上肢O级,左下肢Ⅱ级,左半身痛觉减退。头颅CT示左桥脑基底部高密度影。诊断为桥脑出血。 例2,男57岁。头晕、左侧肢体无力3天于1994年1月8日入院。查体,眼活动灵,眼底动脉细,反光增强。张口下颌不歪,左鼻唇沟浅,伸舌左偏。肌力:左上肢Ⅲ级,左下肢Ⅳ级。
  • 王强,韩仲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9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白质稀疏症(Leukoariosis)是指CT扫描时可见到脑室周围白质透亮区,但需排除已知的白质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白质萎缩等。在因各种疾病进行CT扫描的病人中,其发生率为1~5%,与年龄增长、高血压及脑血管病有关。其病理改变为白质广泛斑块状脱髓鞘,并伴有小动脉增生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宽。
  • 胡伟鹏,杨波,杨振铭,陈峻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93-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外伤后脑梗塞临床上较少见。我院从1989年12月至1992年11月共收治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塞23例,占同期颅脑损伤1595例的1.4%。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15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9:1。年龄11个月~72岁,10岁以下10例,平均年龄23.8岁。受伤原因:车祸11例,坠落7例,拳击3例,其它2例。
  • 申明峰,李家亮,申朝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95-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外伤后脑梗塞是指头部受伤24~48小时后出现偏瘫及言语障碍等症状体征,CT检查表现为脑深部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低密度区。临床上比较少见。易与病毒性脑炎、脑挫伤、颅内血肿混淆。现报告近10年来我们治疗的35例,就有关诊断及治疗问题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45岁,3岁以内32
  • 张翕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turge—Weber综合征又称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较罕见,报告1例如下: 患者,男,13岁,出生即见左面部有1指头大紫色红斑,近5年来红斑逐渐扩大至左额颞部、眼眶周围、面颊及鼻的左外侧。半岁开始有发作性右上肢抽搐,多年来每月发作1~2次,有时神志丧失,每次发作几分钟至10余分钟。2岁开始学走路,现右上肢肌肉萎缩、力弱,活动不灵活,未上学,智力低下。非近亲结婚,足月顺产,无家族史。 体检:发育尚可,神志清,智力差,简单减数困难。
  • 郭洪志,李义召,迟兆福,李明欣,周盛年,毕建忠,刘爱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97-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脑梗塞临床少见,而儿童外伤性脑梗塞临床罕见,目前国内尚无专题报告。CT问世前,外伤性脑梗塞多误诊为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等。近年CT使外伤后脑梗塞得以临床确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6例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报告如下。
  • 魏向东,曹起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99-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腔隙梗塞性偏侧不目主运动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将报告我科自1984年1月~1993年12月收治的32例脑梗塞病人中遴选的32例腔隙梗塞在偏侧不自主运动的临床与CT科,并加以分析。
  • 许建强,田德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01-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对高血压脑出血有倾向于手术治疗的趋势,但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仍高达20~65%。本文总结了52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手术治疗的病人,分析对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供参考。 资料和方法 自1987年10月至1992年5月,手术治疗了经CT诊断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27~78岁。
  • 潘以正,吴小炼,汪雨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03-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风在临床上很常见,年发病率182/10万人口。为研究中风后癫痫发病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我们对374例中风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所有1991年9日至1993年2月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住院确诊为中风的患者,除外无CT或MR检查及病历记载不详细的,共计374例。男性244例,女性130例,平均年龄60±13岁。
  • 王红英,付宏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46岁,半夜解小便回床后,突然感觉右下肢无力,足趾不能动。3小时后症状渐缓解,能行走,但觉右腿不灵活,次晨来院以TIA入院。患者病前10天一直觉头昏头痛。既往无特别病史。入院检查:神经系统仅见右下肢远端肌力5级,双膝反射(?),右踝阵挛(+),轻度跛行步态,其它均正常。内科情况无异常。体温36.8℃,血压19/12kPa。
  • 傅耀文,冯加纯,邢广君,史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05-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每年每百万人中因慢性肾功能衰竭死亡人数大约在60~120人之间,血液透析与肾脏移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肾移植术后受者常出现一些神经系统并发症危及生命,成为影响术后存活率的因素之一。其中癫痫又是常见且需紧急处理的症状。现将1978年至1993年共施行尸体肾移植380例,术后出现癫痫15例,就其发病原因及与原发病的关系、发生机理及发作类型分析如下:
  • 赵建华,冯周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07-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多脏器功能衰竭(MOFE)是指老年人在脏器功能低下和患有多咱慢性疾病的基础上,由某种诱因所致2个或2个以上的器官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不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脑出血所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报道尚少,现收集我科1984年1月到1992年12月住院的老年人脑出血病例256例,选择经CT检查血种范围明确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56例作一分析。
  • 陈立山,张传玺,宋芝萍,彭夫松,薛连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09-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多(?)化,心血管系统表现临床报道较少,现将我们1984年1月~1992年10月收治的148例病例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48例中,男88例,女60例。年龄1.5~58岁,平均22岁,其中1.5~20岁98例,占66.2%,21~40岁36例占24.3%41~58岁14例占9.6%。全部病例既往无心脏病史。
  • 尹桂兰,李广仁,左梦华,尹辉,朱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10-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TCD)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测颅内血管血流变化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关于肺原性心脏病合并肺性脑病应用TCD检测脑血流的改变尚未报道。本文应用该项检查观察了16例肺性脑病颅内血流的变化。
  • 陈观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女患,29岁,农民。尿频、左肾区疼痛、畏寒高热1周,于92年8月24日入本院泌尿外科,B超示右肾周脓肿,行穿刺引流术。2日后双下肢瘫痪,腰部束带感,尿潴留,转我科。检查:神清,T39.2℃,颅神经无异常,颈轻度抵抗,双下肢近端肌力Ⅰ级,远端肌力Ⅱ端,肌张力低,膝踝反射消失。T_(10)平面以下痛觉减退,触觉消失。双侧Babinski征(+)。胸8、9椎体右旁叩痛。脑脊液压力2.55kPa,浑浊,白细胞1800×10~6/L,糖0.85mmol/L,蛋白3g/L,氯化物102.5mmol/L。压颈试验椎管内有梗阻。血白细胞11.8×10~9/L,中性0.81。尿白细胞(+)。CT查胸椎及椎管内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 孙国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12-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服用抗癫痫药物和外科手术是传统的治疗癫痫病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虑,利用电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外加电磁以纠正紊乱的脑电活动,从而治疗癫痫病,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做一介绍:
  • 谢剑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14-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能引起多方面的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其与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密切相关。本文采用钙超载钙拮抗剂西比灵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100例,效果满意,今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偏头痛诊断明确,临床症状典型,以反复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主,可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头痛,病程1年以上,每月发作1~2次以上。
  • 朱春年,朴明淑,朱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潘××,女,40岁。因在磁共振科工作,磁共振检查时发现(?),脊髓略粗,其内见条状长T_1信号影,横断面各层显示长T_1,圆形影,位于脊髓中央。检查颅神经无异常,全身感觉运动正常,无肌萎缩,无神经营养障碍。 例2,李××,女,32岁,头晕、步态不稳,查体双眼球震颤,身上无感觉障得,无肌肉萎缩,双下肢痉挛性轻瘫,双Babinski氏征(+),磁共振检查:延髓小脑扁桃体疝,Arnold-Chari畸形,C_(2-5)脊髓略粗,其内见条状长T_1信号影,诊断为脊髓空洞症。
  • 刘合玉,李建章,姚淑芬,白宏英,李惠勉,姚发毅,程效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16-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两年,我们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用颈动脉注射疗法,共收治病人41例,效果满意。但是,少数患者出现癲痫发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41例,男29例、女12例,40~49岁9例,50~59岁16例,60~69岁12例,70岁以上4例。多数于起病1~5天内住院接受本疗法治疗,少数2~3周后住院治疗。本组包括颈动脉系统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塞。治疗中引起癫痫大发作者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占治疗总数的17%。
  • 戈然,邴香兰,王晓玲,刘玉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49岁,工人,1992年8月17日无诱因突感左上肢发凉、麻木、曾按“脉管炎”治疗,有所好转。9月2日家属发现病人不语、拒食、不认家人、走路不稳,伴右侧肢体运动不灵而入院。查体:体温37.5℃,血压:左上肢12.0/8.9kPa、右上肢16.0/10.7kPa,双侧肱桡动脉博动明显减弱,双侧足背动脉博动消失。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表情呆滞,感觉性失语,叫骂、违拗、查体不合作,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肌力Ⅲ~Ⅳ级,未引出病理反射。
  • 王允胜,翟佳嵩,彭兴义,熊晖,刘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18-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92年12月至1993年2月经CT证实的自发性丘脑出血45例,占同期非创伤性脑实质出血的9%,其中12例破入脑室,在脑室外引流的同时行颅内压(ICP)监护,加用尿激酶血肿溶解治疗,仅就其对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引流的监测意义做一初步探讨。
  • 康惠生,郭万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19-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人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可出现心电图改变。我们利用CT证实和确定脑梗塞的部位,以便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作相应的比较。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1986~1992.6,我们共收治经临床诊断并有CT检查证实的急性脑梗塞224例,全部病例均做了1次以上的心电图检查。
  • 张晓东,李桂梅,尚庆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血管病(ACVD)和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两种比较常见的威胁生命与健康的疾病。近几年来ACVD并发AMI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将我们自1989年3月至1993年6月临床所见到的6例报告如下。 结果:ACVD并发AMI 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在47~74岁之间,其中≤60岁的4例,平均为61.7岁。发病时均呈典型ACVD表现,发病后2小时心电图均无AMI改变,但2例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3例有心肌劳损改变,1例为大致正常心电图。
  • 杨立新,孟庆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脑干肿瘤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核磁共振(MRI)是目前认为诊断脑干肿瘤的最优越的方法。
  • 钟广文,冯增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22-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摘要 李××,男,19岁,战士。住院号240107。因头痛,发作性抽搐9个月,伴左侧瞳孔散大1周,于92年12月19日入院。 患者于92年3月7日因轻度“感冒”,头痛而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窜、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约5分钟后抽搐停止。急送当地驻军医院,于3月24日查脑电图示轻度弥漫性异常,诊断为“散发性脑炎”。
  • 李华,战士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24-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Steere于1977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的一种蜱媒传染病。该病在五大州20多个国家流行并有扩大趋势。我国1987年来,11省(市、区)先后有本病发生和流行,其分布相当广泛。莱姆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皮肤、心脏、神经和关节病变,尤以神经系统症状错综复杂,为引起临床重视,本文就莱姆病的神经系统损害综述如下。
  • 马桂英,何滨,杨臻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其临床上主要以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及血性脑脊液为主要特征。该病极易复发,且复发后死亡率高,2~3周再发率达高峰。因此,该病的再发主要在住院期间。为此,我们分析了我科1992年6月~1992年12月收治的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再发的原因,如何护理报告如下。
  • 孙国新,赵英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杜××,男,70岁,92—09—11入院。病人入院前4小时大便后觉头晕、后颈不适,继之双目失明,无头痛及肢体瘫痪。平素体健。查体:BP21/13kPa,神清语明,双瞳孔等大4mm,光反射良,双眼底视乳头色正常边缘清晰,双眼无光感。余神经系统无异常。3天后头颅CT检查左枕叶1.5×3.5cm高密度区CT值73Hu,右枕叶1.5×3.0cm低密度区CT值18Hu,右侧侧脑室较大。诊断:左枕叶出血、右枕叶脑梗塞。治疗1个月好转出院。
  • 马觉民,徐建平,刘怀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2): 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39岁,农民。6~7年前出现头晕,走路不稳如酒醉态。同时出现四肢麻木感,语言含混不清,饮水时有返呛,并进行性加重,近一年走路困难须拄杖可行走。无呕吐及尿便障碍,既往健康。 一般状态良好,血压:18/11kPa。内科心肺及腹部均未见异常。颈短,发际低,脊柱左侧弯,意识清楚,轻微爆破性言语。瞳孔双侧圆形、等大,光反应存在,眼底乳头境界清楚。双眼可见垂直及水平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