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1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4-04-25
  

  • 全选
    |
  • 饶明俐,林世和,张淑琴,张昱,郭玉璞,陈清棠,葛茂振,胡振序,吕长虹,王慕一,徐庆中,叶诸榕,张葆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193-1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散发性脑炎”(或称非特异性脑炎)是60年代末开始国内各地出现的一组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脑炎”,至今已发表有关文章200篇左右,2万多例。对其发病经过、临床症状、分型、治疗预后以及病理、病因等均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可认定在“散发性脑炎”这一名称下,实际已含了病毒性脑炎和急性脱髓鞘病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
  • 郭福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1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67岁。一年前患食管癌,间断进行放疗和化疗,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史。因一过性意识障碍、失语、烦躁和右上肢瘫痪1小时于1989年1月12日入院。体检:体温37℃,呼吸24次,脉搏110次,血压12/8kPa,手足发凉,烦躁,混合性失语,右上肢坠落实验(+),小便失禁,检查咽反射后患者即刻出现恶心
  • 刘晓宏,饶明俐,加藤宏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195-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免疫组化方法调查了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后(四动脉结扎)和局灶性脑缺血后(大脑中动脉结扎)海马区以及纹状体和额顶叶皮质内CuZn过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Mn过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分布和变化。发现两种SOD在神经组织内的分布有明显不同,而且缺血后SOD的变化与神经细胞的预后有很大关系。此外,缺血后中晚期,大量增生的胶质细胞可产生两种SOD。本实验认为,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早期损害,如SOD的合成障碍很可能是全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和局灶性脑缺血后“半暗区”最终发生梗塞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胶质SOD的产生可能是对缺血后自由基氧化损伤的保护性反应。
  • 方燕南,黄如训,苏镇培,陈颖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199-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透射电镜观察脑梗塞边缘星形细胞超微结构动态改变,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2小时星形细胞间隙首先出现水肿。6~12小时微血管周星形细胞突起肿大。1天,微血管周间隙增宽,星形细胞突起肿胀愈来愈严重。3天,星形细胞内细胞器成碎片。5~7天,星形细胞线粒体渐增多、肿大。在MCAO后肿大的星形细胞多出现在变形的微血管旁,有单核细胞浸润的脑组织和坏死的神经细胞区,星形细胞中溶酶体增多,其相邻的神经细胞溶酶体也多。说明星形细胞在缺血性脑水肿中起着一种保护作用,其增生肿大,接近变形的微血管和频临坏死的神经细胞,目的是保护他们不再受损害。
  • 张红旗,邝国璧,陈乾生,丁贞佳,李峰,龙大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01-2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透射电镜对猕猴大脑中动脉的增龄改变进行了研究。定性结果:内皮细胞器不丰富,内弹力膜逐渐增厚。内弹力膜窗孔、肌内皮连接及内膜平滑肌也逐渐增多。中膜平滑肌形态变得不规则,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细胞间隙增宽、间质增多。幼年组和老年组中膜平滑肌细胞内合成与分泌性细胞器丰富。定量结果:内膜和中膜的厚度随增龄而增加,但中膜平滑肌占中膜面积的百分比随增龄而下降。本结果为脑血管病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 李秀珍,陈沛源,于治家,李元瑛,李丽君,陈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04-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用家兔结扎双侧颈总及一侧椎动脉,造成严重的不完全脑缺血模型。分别于缺血后半小时、2小时注入654—2。结果:654—2可使缺血后脑血流量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血浆中TXB_2明显低于盐水组和对照组(P<0.01)。大脑皮层水、钠、钾含量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此模型可用于研究脑缺血发病机制及实验治疗。本实验表明654—2可应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治疗。
  • 陈全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5岁。因头痛、反应迟钝、双下肢活动不灵,以右侧为重10天而就诊,按脑梗塞治疗两周不见好转,一天前大便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逐渐出现意识朦胧,大小便失禁、抽搐,4小时前出现昏迷急来我院。查体:深昏迷状态,左侧瞳孔6.0mm,右侧瞳孔3.0mm,呈去脑强直状态、双Babinski(+),头颅CT显示:双侧额颞顶枕硬膜下血肿、左侧脑室受压显示不清,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小,中线明显右移,环池不清。
  • 李闻捷,杜风鸣,王桂清,蒋珠富,周勇,何邦平,赵德山,王颖,崔庶,张罗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08-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40岁以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作为中风易患人群,测量血压及血糖、胰岛素和C肽含量。结果发现:血糖、胰岛素和C肽的变化与中风发病率存在密切关系;提示,在预测中风发病率时,除将血压作为首选指标外,尚需密切注意血糖、胰岛素和C肽的变化。
  • 龚黎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10-2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检测50名正常人和42例癫痫患者红细胞C_3b(RBC8—C_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结果:癫痫患者RBC—C_b受体花环率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Ic花环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且根据脑电图结果、病因、发作类型和性别进行了分组研究。表明癫痫的发作与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关。提示在癫痫治疗中可应用免疫增强剂。
  • 祝威,祝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12-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提要Lewis鼠行左侧面神经切断后,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表明,术后四天在运动神经 元胞浆内可见到干扰素一r(IFN一r)样的免疫反应,在周围胶质细胞内,可见到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型抗原的表达及CD;阳性细胞,T淋巴细胞集聚在脑干的神经元周围,免疫斑点试验表 明:面神经损伤后,在损伤部位浅表淋巴结细胞增强了对健磷脂多肤的反应和IFN一r的分泌,这 种T细胞反应在神经损伤后具有一定的病理意义,可能影响到损伤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 王国军,宫淑杰,侯玉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性,59岁。因言语不利,左半身无力4天入院。有高血压病10年、肝硬化5年。检查:言语笨拙,左上下肢肌力Ⅲ—Ⅳ级,肌张力低,“B”超示“脾大,门脉高压,肝硬化”,脑CT示双侧基底节和双侧放射冠区大小不等低密度灶。住院第10天做光量子疗法,放血200毫升,经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自体、4小时后患者出现头晕,言语更不清、同时出现右半身无力,肌力Ⅲ级,张力低,立即做头部CT与原片相比无改变。
  • 王者晋,游国雄,徐江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19-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基底动脉缺血(VBI)性眩晕十分多见,我科多年来已进行了一系列包括颅外段椎动脉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D超)检查在内的有关实验室检测手段的探讨。近年来~(133)Xe吸入法测定局部大脑血流量(rCBF)已成为研究脑血管病的手段之一。
  • 杨志杰,高素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21-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传导性失语并非少见,它是否是一个独立的类型仍有争论。我们两年来共收集20例失语,诊断传导性失语3例,占15%报告如下: 资料 失语检查方法按高素荣设计的正规失语检查表进行。要求患者神志完全清楚,定向力完整,均在发病10天至3周时检查,并进行复查。
  • 丁正同,袁佩芳,王小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23-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同时或在数天内前后发生称为混合性卒中。我院于1991年3月至1994年1月共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头颅CT扫描1774例,发现混合性卒中31例,现就其临床与脑CT关系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31例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45~80岁,平均63.7岁。
  • 巍麓云,喻恩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25-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电图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作用,一直存在争论。为此,作者进行了下列研究。 对象和方法 25例脑梗塞恢复期(PRBI),3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1例脑膜瘤患者以及10例健康对照者均做了神经系统检查。健康对照组均无高血压和颈椎病。 PRBI组中,18例男性病人平均年龄(X±SD)是63±7.0岁,7例女性是59±5.0。
  • 陈宁,扈其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27-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体微量元素含量异常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对55例脑出血患者采用电位溶出法测定了血清锌(Zn)、铜(Cu)、镉(Cd)、钳(Pb)含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 本组患者为1989年8月~1990年3月我院住院病人45例及门诊病人10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为32~68岁。
  • 林翔,李明,魏希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29-2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腰段椎管狭窄合并间盘突出并非少见,近几年由于MR的应用,提高了对腰段椎管狭窄或合并间盘组织突出诊断的准确性,我院5年6个月共收治50例,均进行了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及方法 一般资料 男36例,女14例,年龄33~69岁,平均51岁,其中31~40岁9例,41~50岁26例,51~60岁8例,61~70岁7例。
  • 潘煜,原伟俊,陈曦,吕美德长春白求恩医大一院感染症科,许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30-2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泛嗜性,故其所致器官系统损害亦较多,且某些器官损害与预后有直接关系,EHF的神经系统表现,在临床上常见,个案报告较多,但未见系统报告。本文收集我科1982~1992年收治的EHF100例,对其中47例有神经系统表现加以分析,并探讨其病理及发病机理,报告如下。
  • 台立稳,焦云,张浩峰,朱士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病,我科自1990年11月以来,采用CT定位,骨锥钻孔穿刺抽吸血肿3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对38例脑内血肿病人用CT定位抽吸血肿。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8~76岁,平均63岁。术前意识状况:嗜睡9例,浅昏迷9例,中深昏迷14例,神智清醒6例,小脑幕裂孔疝8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例,中枢性高热4例。
  • 秦桂华,刘怀良,王雁,邓慧智,冯凯,王贞,王丽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们对59例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血管畸形性脑出血的病人行颅内血肿一次碎吸术,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59例,男36例,女23例,男女比例3:2,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57.7岁。其中40岁以下者6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55例,血管畸形性脑出血4例。伴有意识障碍者34例。
  • 朱春年,朴明淑,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34-2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JD国内已报告20几例,均经尸解或脑活检证实。一般来说,以癫痫大发作为首发症状的仅占疾病的0.4%,本文现报告1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相继出现痴呆,肌阵挛发作,经病理剖检和免疫组化证实的CJD。 患者女,34岁,平素健康,亲属中未发现类似病人。本次因头痛4天,抽搐3小时急诊入院。查体:Bp17/11kPa,KT36.8℃,中度昏迷,双眼球向左凝视。四肢均不能动,双膝腱反射正常,无项强,克氏征阴性。眼底正常。
  • 赵力,于挺敏,张洪霞,高君,梁丽香,朱彦强,贾润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35-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缺血性脑梗塞外周血T细胞亚群,探讨其在缺血性脑梗塞发生发展机理中的作用,现将本文缺血性脑梗塞60例及健康人30例测定其结果报道如下。本组缺血性脑梗塞(下称观察组)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共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6~78岁(±S=58.71±6.12);病程5~14天(±S=6.74±2.80)。设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9岁(±S=56.80±6.24)。方法采用抗人CD单克隆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试剂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 姜桂英,毓明涛,张思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肌无力(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研究已发现,患者血清中针对靶细胞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sb)滴度增加,并认为AchRab是MG的主要致病因子。故检测患儿血清AchRab具有诊断MG的特异性价值。本文应用ELASA法对63例MG患儿进行了血清AchRab测定,发现大多数患儿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能反映临床情况,具有很高的实验诊断价值。
  • 姚福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1989年至1993年住院脑梗塞病人,均经头颅CT扫描,其中少数进行CT或MRI复查,今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1518例,男984例,女534例。年龄平均62.37岁。均于发病后1月内住院(平均1周)。发病至CT检查时间,1周内1411例,1~2周27例,2~3周46例,3~4周23例,4周以上11例,全部病例均经笔者检查与阅片并整理记录。结果如下: 1、CT与临床完全相符1017例(67%)。
  • 蔡淑安,战士发,胡晓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在我国发病率较低,我们遇到4例,以视力障碍为首先症状者,现报告如下。 例1,齐××,女,48岁。感冒后双眼视物不清,治疗半月后视力明显改善,10天后左眼视力又降为眼前手动,下肢麻木无力,当地治疗1个月左眼视力恢复为0.2。又经1个月于1990年9月20日来门诊检查,双目失明,进食咳,双下肢瘫不能走路,胸_8以下痛觉减退。
  • 龚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血管病(ACVD)时常引起心电图改变,临床上称为“脑心综合征”。我院1990~1993年收治的ACVD中,100例有心电图记录,现将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300例ACVD均经CT证实,每例入院后24小内做常规心电图描记,其中11例有心电图跟踪变化记录。
  • 鞠浩,王晓梅,包萨仁,李雪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症状可望改善。但本病误诊率很高,国内统计最长误诊达15年。我科自1985~1993年共诊治60例,早期误诊17例,误诊率为28.3%。 误诊病例:脑型误诊帕金森病,小舞蹈病,小脑性共济失调各2例。精神障碍型误诊精神分裂症5例,神经衰弱2例。肝型误诊肝硬化,肝炎各2例。
  • 刘世文,张大旭,展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认为,脑中风后肌力随着病情好转而提高,但是许多患者在某一时限内,肌力变化极不规律,甚至因打呵欠,喷嚏而诱发瘫痪肢体的不自主活动等“肌力改善”的假象。由于脑中风患者单关节运动能力较差,肌力评定时要求的体位不易控制,即使测得了肌力值,有否临床意义,其规律如何,这方面研究报道很少,为此我们做了本项研究。
  • 王振金,赵坤,王绍鹏,陈恒年,纪清树,张国发,石占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们对脑出血周围水肿进行了观察,并做了血肿抽吸术。今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材料选有CT复查资料的脑出血病人29例,观察脑出血周围水肿变化。其中男性22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34岁,平均59.3岁。血肿抽吸术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8~70岁,平均60.72岁。 二、脑出血周围水肿观察结果:29例病人底节区血肿20例,丘脑血肿4例,顶叶血肿3例,脑干血肿2例。急性期(发病3日内)血肿量最大60ml,最少8ml。
  • 李英伟,陈智慧,董舒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将我院1989年~1992年3月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100例老年期及老年前期腔隙性脑梗塞进行CT及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 本组男94例,女6例。老年前期组50~59岁57例,老年组43例,其中60~69岁34例,70~79岁8例,80岁以上1例。血压增高70例,老年组33例,老年前期组37例。
  • 郝守才,王桂侠,姚志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多元醇通路亢进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机制之一。高血糖状态下可激活醛糖还原酶(AR),引起组织细胞内山梨醇积聚,继之引起一系列代谢异常。国外研制了多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S),国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甘草、葛根素、水飞蓟宾等对AR有抑制作用。
  • 谭克万,张晶,张玲,王桂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利用载脂蛋白A_1(APOA_1)和载脂蛋白B(APOB)的检测,对62例中风病和50例正常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载脂蛋白的检测对中风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病人组:共计62例,均为我院住院确诊的病人。经临床全面检查排除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无血液系统病史,符合中风的诊断标准。
  • 牛淑清,丁书源,张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病因不清楚,本文通过98例面神经炎血清免疫指标的测定,进一步观察面神经炎的血清免疫指标的变化。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65例,女33例。年龄:2~70岁。2~10岁18例,11~20岁5例,21~30岁6例,31~40岁30例,41~50岁9例,51~60岁26例,61~70岁4例。3天内就医74例,3~7天就医22例,7~14天就医2例。
  • 孙景辉,李秀媛,宋丽君,鲁继荣,王桂玲,刘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症(MS),多见于成年人,小儿少见,现将我科于1958年10月至1992年12月收治的小儿MS14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4例均参照有关文献的标准临床诊断为MS。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4~14岁,平均10.7岁。
  • 王强,高润清,王虹蛟,车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神经根痛为唯一首发症状的淋巴瘤病例较少见,本院收冶2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 例1,陈××,男,34岁。于1986年2月18日入院。缘于入院前2个月,无何诱因左腰背部阵发性剧痛,呈烧灼样或针刺样,每次发作持续数10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行走或下蹲可使疼痛缓解。 查体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
  • 彭翔,蔡宝蕴,刘群,刘玉琴,彭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来,我们所遇2例多年神经痛患者,经B超及MRI检查确诊肿瘤所致,手术后治愈,现报告如下。 例1,王××,女,33岁。患者自发性左下肢内侧烧灼样疼痛5年,开始时疼痛间断发作,通过针灸、理疗尚能缓解,后来含服二氢埃托啡、肌注强痛定、患肢利多卡因封闭均收效甚微。入院前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如刀割电击、曾先后在省内外数家医院检查,均未能确诊。
  • 林世和,常忠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50-2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朊病毒(Prion)并非病毒,也不是类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简称PrP。由它引起的疾病称朊病毒病。人类朊病毒病主要指Creutzfeldt—Jakob氏病(CJD)、Kuru病、Gerstmann—Straussler氏综合征(GSS)。近来又发现一种家族性致命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FI),亦属于朊病毒病。
  • 高旭光,郭玉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52-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腿痛趾动综合征(Painful legs and moving toes,PLMT)由Spillane等于1971年首次提出,迄今为止,国外文献报道的病例已有30例以上。该综合征的特点是脚或下肢疼痛,同时伴有足趾的不随意运动,一侧或双侧下肢受累,也可两侧下肢交替出现。本综合征有别于以往描述的基底节疾病以及其它肢体不随意运动疾病,已做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被列出。
  • 张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患,53岁,右利手。发作性左侧上下肢抽搐一个半月住院。发病时抽搐每天为7~8次,近半月来减为3~5次,每次发作2~3分钟自行缓解,间歇期如常人,不伴有其它任何神经精神症状,病前无颅脑外伤史,既往无类似发作及癫痫病家族史。查体心肺(一)。神志清晰,无精神异常,见左上下肢时有小抽搐,以上肢手指明显,每次2—3分钟消失,余神经体征(一)。
  • 杨淑兰,杨桂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脑疾患合并多脏器衰竭(MOF)的病人,在ICU科收治病人中占一定数量,我科自1991年8月至1993年10月共收治脑卒中及严重脑挫裂伤合并MOF的病人26例,由于在ICU病房得到精心治疗,严密监护及特殊护理,使MOF病人明显地降低了死亡率。据文献报道MOF病人死亡率高达70%左右,而本组仅为31%(8/26)。
  • 龙兆英,梁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4): 2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是将病人一定数量的抗凝静脉血置入一特制的石英玻璃罐内,经固定频率的紫外线照射和充分充氧(静脉血由暗红转为鲜红)后,立即由静脉一次回输给病人的方法。本疗法具有消炎,提高病变组织的氧利用率和微循环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特别是对闭塞性脑血管病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