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1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4-05-25
  

  • 全选
    |
  • 张海鸥,饶明俐,张淑琴,刘群,崔德华,朱凯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57-2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moyamoya病实验动物模型的颈动脉病理观察,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由免疫复合物损伤颈动脉后内膜增生所致,而动脉内膜增生是以内弹力层迂曲、分层、断裂的弹力纤维处向内膜增生,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经Pollak特染及电镜观察证明增生的内膜为平滑肌细胞。
  • 龚涛,王新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59-2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第3次随访研究。观察TIA的复发情况,大卒中与心肌梗塞的发生情况,病死率和死亡原因。采用寿命表统计方法分析了本组TIA各年限完全卒中的发生率和各年限生存率。比较了颈内动脉系统TIA与椎─基底动脉TIA患者的预后。同时还比较了3次连续随访问的差异。
  • 刘金峰,侯丰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61-2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椎牵引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例报告刘金峰,侯丰毅男性,52岁,眩晕,饮水返呛,行走不稳2天为主诉入院。2天前,因颈椎病,在行牵引治疗时,突发头晕呕吐,视物旋转。15分钟后,出现走路不稳、音哑。既往有“高血压”病7年。
  • 贾健民,贾健平,张昱,刘多三,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62-2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精氨酸加压素(AVP)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本研究采用4血管关闭的方法,制造Wistar大鼠全脑反复缺血再灌流长期生存动物模型,然后利用放免方法测定了缺血后存活不同时间大鼠额叶、颞叶、海马、丘脑、纹状体、脑干6个脑区的AVP含量。发现缺血即刻各脑区AVP无显著变化(P>0.05),缺血后15天显著下降(P<0.01),30天时继续下降(P<0.01),60天时变化方趋稳定,90天和180天时和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1)。结果提示AVP下降与脑对缺血选择易损伤性有关,AVP参与了脑缺血病理生理的全过程。
  • 潘旭东,孙兆林,刘凤林,毕建忠,张文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65-2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60例脑梗塞急性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分组对比观察,发现未使用降压药物组其水肿带在病后2周和4周减少出现,应用降血压治疗组血压明显降低,但其病灶容积,2周、4周和1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明显好转,提出降压治疗对该类病人并无益处,保持一定的动脉血压对维持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脑血流量有重要作用。并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
  • 李彪,包立新,王凤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侧大脑前动脉梗塞1例报告李彪,包立新,王凤蕾双侧大脑前动脉梗塞少见。现将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 褚晓凡,郑柏仁,李国忠,李延锦,王海涛,李国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68-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27例脑出血继发桥脑出血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所有桥脑出血与原发出血灶无直接形态学联系,其中12例起病时做了头部CT扫描,11例没发现桥脑出血,证明桥脑出血为继发性远隔性损伤。继发桥脑出血根据形态的大小可见动脉性和静脉性出血,多发生在原发灶的同侧。继发桥脑出血与桥脑的动脉受牵拉、血管痉挛、内皮细胞缺血缺氧、小静脉回流障碍、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 朱辛明,饶明俐,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70-2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31例多梗塞性痴呆(MID)进行了分型,即皮质、皮质下梗塞型,多发脑腔梗型,Binswanger型,分水岭梗塞型及限局性双侧丘脑梗塞型。并从脑梗塞部位、梗塞体积、脑萎缩、脑白质低密度(WMLA)等方面对MID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 董久松,韩漫夫,赫秋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杜冷丁中毒致2次呼吸抑制董久松,韩漫夫,赫秋月吗啡可以抑制呼吸。杜冷厂是吗啡的合成代用品。本文报告1例杜冷丁中毒导致2次呼吸抑制的患者,望引同行注意。某男,26岁。因神志不清、呼吸浅表2小时来我院急诊室就诊。
  • 黄正松,戴钦舜,刘相轸,陈会荣,江涛,李俊石,杨遇春,李国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73-2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采用自制真丝线段混悬液血管内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37例的临床观察。采用栓塞材料以乙醇或雌激素处理的线段混悬液为主。部分病例采用单纯线段混悬液或联合应用线段与IBCA(丁氰酯)PVA(聚乙烯醇)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AVM病灶完全栓塞率为43.2%(16例),栓塞面积大于75%的29.7%(11例),栓塞面积在50~70%的占13.5%(5例),小于50%者占13.5%(5例)。结果表明我们自制的乙醇或雌激素处理的线段混悬液是血管内治疗脑AVM的较理想的栓塞材料之一,其栓塞作用确切可靠,而单纯线段栓塞作用是一种机械性效应,易引起AVM复发。本文对栓塞材料的选择、治疗效果观察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探讨。
  • 陈春富,郭述苏,许荣家,樊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76-2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48只不完全性脑缺血Wistar大白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及局部脑血流进行了观察,发现单纯脑缺血和血流再通后脑内均有脂质过氧化反应发生。初步探讨地塞米松通过抗自由基作用对缺血性中风的效应。
  • 张桂珍,惠武,李方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星状神经节阻滞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2例报告张桂珍,惠武,李方艳我们自1987年1月起对22例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顺逆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22~75岁。
  • 郝建中,徐体华,石祥恩,富兴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79-2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颞浅动脉贴附治疗Moyamoya病的远期疗效观察郝建中,徐体华,石祥恩,富兴家Moyamoya病至今原因不明,以颈内动脉及其分支慢性进展性阻塞,穿动脉代偿扩张形成异常颅底血管网为特点。
  • 于建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眶尖综合症1例于建刚患者,男性,58岁。93年2月24日出现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半日后失明,眼球各向活动受限。查体右眼球突出,球结膜明显充血,上睑下垂,右眼失明,各向活动受限、正位固定,右眼瞳孔直径6mm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
  • 姜亚平,高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81-2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钩体性脑动脉炎治疗前后临床与TCD对照研究(附7例报告)姜亚平,高琼我们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7例钩体性脑动脉炎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现报道如下。资料方法临床资料男6例,女1例。
  • 尹卫,刘凤春,王长坤,索敬贤,黄正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83-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8例探讨尹卫,刘凤春,王长坤,索敬贤,黄正松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可能为致伤物直接穿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段,或外伤致颅底骨折,引起颈动脉撕裂,亦可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枝在外伤过程中断裂引起……
  • 曲松滨,陈士漠,刘士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85-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脑干出血19例报告曲松滨,陈士漠,刘士杰近几年由于CT及MRI应用于临床,对本病的诊断更加准确,使人们对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有了新认识[1]。本文总结19例脑干出血,18例经CT证实,1例经MRI证实,现报告如下。
  • 凡克,李英,冯连元,冯艳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造影后一过性皮质盲1例报告凡克,李英,冯连元,冯艳姣男性,23岁,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于94年3月16日上午10时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以F6脑血管导管径右股动脉导入,分别选送入左右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推动脉,并分别注射38%泛影葡胺8ml……
  • 史晓红,张善亮,徐景善,杨恺,郝聪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87-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BUN观察史晓红,张善亮,徐景善,杨恺,郝聪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当发生急性脑血管病变时,不但有局部脑组织的损害,进而还造成全身各系统、器官的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
  • 吴跃,杨秀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89-2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Binswanger氏病临床与CT、MR分析吴跃,杨秀卿Binswanger氏病(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现将我院1989~1992年6月共收治的12例病人临床表现和CT、MR资料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
  • 尹普安,冯景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91-2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丘脑中脑旁正中梗塞尹普安,冯景昌丘脑中脑旁正中梗塞临床报导不多,现就我们见到的3例临床及神经影象学所见报道如下。例1.女性,60岁。患高血压病心房纤颤5年。
  • 郭洪志,李义召,李明欣,祝立源,刘梅仕,郭福堂,迟兆福,李大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93-2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期与非发作期血小板聚集率的对比观察郭洪志,李义召,李明欣,祝立源,刘梅仕,郭福堂,迟兆福,李大年高PAg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1,2]。
  • 刘国相,宗振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表现为皮质性截瘫的脑梗塞1例报告刘国相,宗振铭脑梗塞引起双下肢瘫临床上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5岁,有高血压病10年。6天前渐觉右小腿无力,3天后不能走路,并出现左下肢无力,小便急,有时失禁。曾在当地诊断为腓神经麻痹。
  • 赫秋月,张淑琴,韩漫夫,姚迪,朱德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95-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抗癫痫药对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赫秋月,张淑琴,韩漫夫,姚迪,朱德志癫痫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十年来,对癫痫、抗癫痫药与内分泌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 姜长斌,尹琳,苏文华,李佳林,孙茂清,包礼平,雷征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97-2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姜长斌,尹琳,苏文华,李佳林,孙茂清,包礼平,雷征林慢性酒精中毒对于人类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尤其是在欧美等国,其发病率在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占第三位。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其发病率不断的增加。
  • 孙桂莲,严超英,王丽颖,郑永晨,李天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299-3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五种神经系统疾病sIL-2Rα的研究孙桂莲,严超英,王丽颖,郑永晨,李天云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即sIL-2Ra)是1985年由Rubin等人首次报道的[1]虽其作用机制不完全明了,但在血清与其它体液中的水平变化与许多疾病有关,而且检测方法简便……
  • 杨献军,吴恩余,崔虎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01-3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47例脑微小脓肿的临床与CT分析杨献军,吴恩余,崔虎勇脑脓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临床上难题。CT问世以来,对脑脓肿的诊断率显著提高,报道也不少,但对脑微小脓肿的报道不多。本文就我院近5年经CT和临床治疗及随访证实的47例脑微小脓肿总结分析如下:
  • 龙秀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西比灵治疗血管性头痛210例龙秀官本组210例系临床确诊为血管性头痛的门诊患者,均以排除颅内外和全身其它疾病所致的头痛。病程3个月以上,有效典型的血管性头痛的特点。男性75例,女性135例,20岁以下20例,21~49岁182例,50岁以上8例。
  • 周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03-3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液光量子稀释疗法治疗急性期脑梗塞周大1992年,我们采用血液光量子稀释疗法治疗急性期脑梗塞,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黄跃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一家系5例黄跃金临床资料1.家系概况该家系居住于浙江省丽水市城关镇,汉族。Ⅴ代共15个成员,有5人患病。Ⅰ~Ⅱ代及Ⅱ~Ⅲ代为母系遗传,Ⅲ~Ⅳ为父系遗传。发病年龄最大45岁,最小31岁,平均35岁。
  • 张洪军,张守瑞,秦绍林,杨霞峰,刘吉良,蔡增强,尹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硬膜下血肿首诊误诊8例分析张洪军,张守瑞,秦绍林,杨霞峰,刘吉良,蔡增强,尹艳慢性硬膜下血肿并不少见,现将我们近年所遇误诊的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45~77岁,平均61岁。确诊后回忆起头部外伤史者3例(37.5%)。
  • 王天蔚,陆成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塞病人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王天蔚,陆成玫我院自1992年引进经颅多普勒(TCD)诊断仪,对脑梗塞病人进行了检测,现将资料完整的23例进行总结,分析颅内各主要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以便指导临床用药和判定预后。
  • 卓健,丁露茜,曾道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椎一基底动脉缺血临床表现(附210例分析)卓健,丁露茜,曾道华对210例老年人椎一基底动脉缺血的临床表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本组210例,男性112例,女性98例。年龄:60~70岁178例,70~80岁26例,80岁以上6例。
  • 李嘉,苏贺风,李秀珍,尹美华,谢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特殊类型的桥脑出血(附16例分析)李嘉,苏贺风,李秀珍,尹美华,谢强CT问世以后给桥脑出血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临床表现也日趋复杂化,我院收治的桥脑出血中有16例出现特殊的临床类型,报道如下:
  • 薛彦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枕叶梗塞14例临床资料分析薛彦忠我院自1992年4月~1993年2月经CT扫描确诊枕叶梗塞14例,现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临床资料性别与年龄:男12例,女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2.1岁。
  • 王耀,张颖,闫秀欣,安志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混合性中风19例报告王耀,张颖,闫秀欣,安志荣现将近5年来收治的混合性中风19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46~94岁,平均61.8岁。60岁以上10例(52.6%)。
  • 梁东,李秀媛,李海波,胡晓兰,梁志学,李天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156例死因分析及经验教训梁东,李秀媛,李海波,胡晓兰,梁志学,李天云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死亡率逐年下降。现将156例的死因和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 赵素文,刘澄中,雷征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手一口综合征(附24例临床与CT报告)赵素文,刘澄中,雷征霖手-口综合征是在口唇的半侧与同侧手掌同时出现局限性感觉障碍的一种特殊症群。病因以脑血管疾病为主,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1992~1993年共收治脑血管病1200人,其中有24例,占2.0%。
  • 孙竹萍,赵节绪,周春奎,刘振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性肌强直1例报告孙竹萍,赵节绪,周春奎,刘振铎神经性肌强直是极为少见的一种疾病。我科收治1例经神经活检证实,并合并周围神经病,用苯妥英钠治疗可使症状缓解,现报道如下:患者,女,43岁,1993年以周身麻木6年,颜面、四肢肌肉发硬伴颤动4年入院。
  • 于代君,陈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家族性原发性震颤2例报告于代君,陈宁原发性震颤是一种病因未明、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的病症,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帕金森病。其实,这两种疾病在病因、病理、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面均有明显不同。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国内尚未有报道。
  • 吴彦忠,牛福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解热镇痛药所致扭转痉挛及其机制探讨(附2例报告)吴彦忠,牛福忠解热镇痛药常见的副作用为粒细胞减少、药热、过敏反应等。但发生扭转痉挛,迄今未见专门报道。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用解热镇痛药后发生扭转痉挛症状。例1.林××,男,18岁。
  • 王崇顺,谢雅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16-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血管病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变化的研究现状王崇顺,谢雅英近年来随着神经内分泌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加深了对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机制和有关疾病病因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者们对有关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内分泌的病理生理意义……
  • 闫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灰质异位症1例报告闫也患者,女,22岁,学生。10岁起病,发病时症状为吃饭突然掉筷子。数秒钟后照常进食。有时走路突然停止,偶有跌倒,跌例后立即起来,日发作2次或数日发作一次不等。
  • 姜宝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4, 10(5): 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过性完全遗忘症1例报告姜宝善患者,男性62岁。因发作性遗忘半月於1989年9月6日入院。半月前,在散步时突然感到对周围的环境很生疏,像从未到过的地方一样,不知身在何处,但看到的房子,树木,人物无变化,持续约3分钟辨认出自己走在很熟悉的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