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5-01-25
  

  • 全选
    |
  • 冯加纯,饶明俐,张淑琴,吴江,徐杰,刘桂珍,詹瑞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自由基自旋捕捉剂α—phenyl—t—butyl nitrone(PBN)进行体外自旋捕捉,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ESR)测定其加合物含量。动物模型采用wistar大鼠4血管阻断造成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模型,分别于缺血10min、再灌5、10、15、30、60、120min,12、24、48、72、120h处死动物,分别取小脑、新皮层、海马、丘脑和纹状体等5个脑区进行体外自旋捕捉。测定结果显示:再灌流后自由基含量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其高峰期是再灌流后15min,以后逐渐下降,24h以后已测不出自由基信号。本文还对自由基在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产生的机理,及在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加以讨论。
  • 向敬,匡培根,张凤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微透析技术,活体动态观察沙土鼠脑缺血时皮层区细胞外液(ECF)中氨基酸(AA)的变化。结果发现:(1)应用微透析技术在脑皮层中可检测到多种AA,其中包括神经介质类AA和非神经介质类AA;(2)脑缺血时,神经介质类AA显著升高,而非神经介质类AA仅轻度升高。结果提示,脑缺血时神经介质类AA和非神经介质类AA升高的机制可能不同,神经介质类AA在脑缺血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 吴秀枝,段申汉,胡振序,王学玉,陈家禄,黎辉,刘胜,贾汝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家兔注射中血清白蛋白作脑动脉损伤性实验,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并作超微结构定量分析以研究脑动脉的形态改变。结果:脑动脉内皮细胞肥大、纤维化,内膜表面出现融合,表面凸凹不平,吞噬泡形成。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的面密度均增加,比表面变小,线粒体的平均体积增加,而数密度却明显减少,是由于线粒体膨胀,内皮表面粘附血液成分增多,这与内皮损伤有关。内皮下间隙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钌红颗粒含量增加,平滑肌细胞肌丝增加,其胞浆内见较多吞噬空泡,表明脑动脉壁的损伤和代谢障碍有关,BSA免疫损伤可能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 吕晓红,李恩民,许丽艳,衣首民,饶明俐,杨同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1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一氧化氮对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测定癫痫、自身免疫疾病等病人脑脊液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发现这些病人脑脊液中一氧化氮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一氧化氮参与了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 张素荣,王悦,吴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近2年收治45例颈椎病患者,今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9例,女26例。年龄31~40岁1例,41~50岁12例,51~60岁15例,61~70岁14例,71岁以上3例,年龄在50岁以上36例(80%),平均年龄55岁。职业:文秘等办公室工作人员,财会,管理干部等18人(40%);纺织,印刷,制鞋等工人18人(40%);医生、教师4人(8.9%);其他职业5人(11.1%)。 1.2 临床分型与临床症状 (1)根型:8例(18%)。大多数表现颈、肩、背酸痛,伴上肢麻木或无力,压头试验阳性。
  • 田恒力,张天锡,赵卫国,孙青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13-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电凝阻断兔大脑中动脉,造成兔局灶脑缺血。于缺血前后静脉注射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NA,24h后测量梗塞灶范围并与单纯缺血组比较,发现L—NNA扩大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后脑梗塞灶范围。另设一氧化氮合成底物L-精氨酸组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证明该作用是由于减少了一氧化氮的生成而产生。
  • 何龙泉,林莲初,陈文贵,张敬礼,王勇,帅正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15-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4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22例,脑血栓24例)和40例健康正常人血浆胃动素浓度。脑出血和脑血栓血浆胃动素含量分别为447.67±88.18ng/L和412.04±101.74ng/L,均分别较健康正常人的水平(309.79±66.46ng/L)明显升高(P0.05)。急性脑血管病伴意识障碍及消化道症状时,血浆胃动素水平均较意识正常及无消化道症状者显著升高(P0.05)。疾病恢复期血浆胃动素水平较急性期显著下降(P0.05)。动态监测血浆胃动素水平可间接判定预后。作者对急性脑血管病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的可能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 丁素菊,郑惠民,郭峰,侯晓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17-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沙土鼠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RBC—C_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中性粘多糖(NM)对沙土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血时RBC—C3bRR下降不明显(P>0.05),再灌注时明显下降(P<0.001);(2)缺血和再灌注时RBC—ICR均升高(P<0.001);3.提前用NM可提高再灌注时RBC—C_3bRR,降低RBC—ICR,说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可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NM可能具有红细胞免疫调控作用。
  • 刘福全,吕晓民,梁军,王淑霞,公纯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19-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经过脑血管造影证实的52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静脉引流特征与出血危险性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脑AVM的引流静脉数目与出血危险性呈负相关(P<0.05),引流静脉数目越少,出血率越高,越多出血率越少;引流静脉无早现的AVM比早现的AVM出血率高(P<0.01);引流静脉无或轻度扩张的AVM的出血率明显高于有明显扩张的AVM(P<0.05);深静脉引流的脑AVM出血率高,浅静脉引流的脑AVM出血率低(P<0.05)。
  • 刘诗翔,侯靖边,尹玉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2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来的研究表明血小板及其释放产物在脑血栓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血小板释放产物5—HT(5—羟色胺)与脑缺血神经损害的关系,我们采用荧光免疫偏振分析仪(TDX)测定了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及正常人3组尿5—HIAA(5—羟吲哚乙酸)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李永秋,张昱,姚迪,朱德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2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脑出血有下丘脑—垂体轴紊乱。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状态研究少,对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清生长激素(GH)浓度测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放免法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ACTH和血清GH浓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2年3月~5月我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5~81岁,平均58.9岁。
  • 徐恩,熊希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24-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我院近8年收住院的经CT证实的18例桥脑出血病人,并予以分析讨论。 1 临床与CT资料 1.1 临床情况 全部病例共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7~70岁(平均52岁),其中25~35岁3例,36~45岁2例,46~55岁4例,56~65岁8例,另1例为70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1例,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2例。
  • 王维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25-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我院近年内收治的经CT确诊的基底节区梗塞55例,男多于女(3.6:1),年龄44~89岁,平均65.2岁,60岁以上老年人占72.7%。动脉硬化、高血压者占65.5%。主要表现为构音障碍、肢体麻木、偏瘫或肢体无力活动受限、一侧鼻唇沟变浅及头晕头痛等。化验检查血流变异常占67.3%,血脂增高占52.7%。
  • 曹润里,曹振,王士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26-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活性变化对于判定因外伤致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而对于自发性脑出血和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血清中CK—BB活性变化的研究和报道很少。近1年来我们观察了自发性脑出血和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发病3周内血清中CK—BB活性变化并就其变化程度与脑损害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胡兵,陈光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2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1988年10月至1990年10月以60例正常成人为对照,对经CT确诊为脑梗塞的62例住院患者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EEG的同时检测,以探讨其应用价值,对脑梗塞发生部位与TCD及EEG变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 杨举伦,刘诗翔,刘大荣,邹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观察未服用阿斯匹林的兔及服用阿斯匹林的兔实验性脑缺血的病理变化,以研究阿斯匹林对实验性兔脑缺血的保护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昆明产大白兔30只,雌雄各半,体重2.0~3.5kg。随机分为3组:A组为阿斯匹林脑缺血组(实验前5d起每天喂阿斯匹林50mg),B组为单纯脑缺血组,C组为健康对照组。
  • 张吉斌,赵刚,邱吉庆,邹本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42%,手术难以全切,术后复发率极高。尽管目前趋向于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模式,可疗效并非十分理想。光动力学治疗(PDT)肿瘤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方法。但利用该方法治疗脑胶质瘤的报道较少。
  • 宋鲁平,张秀敏,王凤焰,贾崇琪,张爱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3-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研究了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与临床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组130例,男41例、女89例,年龄13~60岁,平均36.1岁。根据Ad Hoc 国际头痛会议(1962)关于头痛分类标准而制定的。正常对照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26~54岁,平均37.8岁,均为无偏头痛病史、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人。
  • 毕桂南,罗杰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5-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干肿瘤的发病率较之大脑半球的肿瘤低而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现将我院病理解剖证实的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15岁以下15例,16~39岁10例,40岁以上6例。
  • 高雪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袁××,男,72岁,于93年8月3日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面部持续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并放射至右颞部,且进行性加重。伴有右侧口周围麻木。入院前5年患有前列腺癌,进行3年的放、化疗后行前列腺B超及CT复查均未发现肿物。入院时查体:张口下颌不偏,右侧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分布区痛觉减退,右侧角膜直接反射迟钝。其他查体未见异常。前列腺B超未见异常回声。
  • 张云凤,燕东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6-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李××,男,68岁。于1992年10月8日入院。病人于入院前半个月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行走,且伴小便潴留。查体:消瘦,意识清,表浅淋巴结无肿大,颅神经无异常。
  • 朱廷吉,李毅平,鲁质成,范东辉,于久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从1992年初至1993年8月采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对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病人手术治疗2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9例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8~42岁,平均22.4岁。病程3月~18年,54%的病程超过3年。
  • 盛华新,王兰,党介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8-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空洞症是以脊髓内空洞形成为特征的脊髓慢性病变,过去内科治疗为主。我科自1990年7月至今治疗20例,效果良好。现对其分级,手术方案和预后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18~60岁,平均35岁。症状出现时间1个月至10年,平均5年。
  • 赵小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32岁。有慢性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14年。本次因发热、乏力、心悸、盗汗1周入院。 有血沉增速、贫血,持续发热,皮肤栓塞,脾肿大,血培养阳性。诊断:1.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立即投以大量抗菌素及强心剂治疗,3周后体温趋正常,心悸减轻,生活基本自理。住院第42天凌晨,在睡眠中突然头痛难忍,失语,右上下肢活动障碍。查体:BP20/8kPa,失语,神志清楚,右上下肢全瘫。3天后颅脑CT检查为左顶叶多发血肿。经抗脑水肿及消失治疗,症状好转。住院15周,出院时能简短对话,右上下肢肌力恢复到3级。
  • 江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空洞症内科治疗不理想,现大多采用外科治疗。我们共收治2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6~52岁,病程1~28年。所有病人术前病情均不断发展,药物治疗无效。
  • 刘辉,雄英,于正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许××,女性,30岁。1993年9月因干咳于当地医院静滴丁胺卡那霉素,每日0.8g。5天后出现身体摇晃,走路不稳及嗅觉丧失,无发热,耳鸣耳聋。停药4天后嗅觉恢复正常,其它症状改善,但渐出现视物变形,看墙角变圆,墙面有立体感;觉镜中影象不是自己,对熟悉的环境产生不真实感,有时认为儿子不是自己的,如在梦中一般,看书时不自觉地从右向左看,走路时认为应该左侧通行。多处求医,治疗效果不明显。1994年3月15日入我院。否认特殊病史。
  • 刘群,郭颂,孙宏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应用10%复方甘油治疗了1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人,其中8例合并呼吸肌麻痹,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病人,男6例,女4例。年龄16~56岁,其中完全型8例,颅神经型1例,脊神经型1例。本组中合并呼吸肌麻痹8例,其中6例均在发病早期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术,同时使用人工呼吸机呼吸。
  • 邵明,田时雨,朱利元,吴宣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患者钙内环境异常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其发生机理却不清楚。本文测定了偏头痛间歇期患者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以探讨其钙内环境紊乱的原因。 1 临床资料 根据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面痛诊断标准选择偏头痛患者,无其它内科疾患,头痛必须距上次发作时间1周以上。随机选择偏头痛患者24名,男2名,女22名,平均年龄31.0岁,平均病程为7.6年。
  • 李贵民,钱惠茵,吉四辈,张光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使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_g)治疗9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2~57岁,平均16.3岁。 临床诊断类型 本组患者均在发病后10d内入院。按肌肉瘫痪部位、有无气管切开等分为6型:
  • 张宗杰,郎森阳,于国平,朱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41岁。临床诊断为肝右叶巨大块型肝癌,于1994年2月19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直径14.0cm,无法切除,沿肝固有动脉向肝右动脉注入美蓝4ml,待瘤体变蓝后,再加压推注10%碘油及丝裂霉素10mg混合液10ml,并插入直径0.6mm动脉药泵一个。术后第1天,麻醉作用消失,病人完全清醒后诉双下肢活动受限伴双下肢麻木,尿便困难。
  • 鞠浩,徐忠信,钱佳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20例临床确诊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应用中西药物采用硬膜外持续充填治疗,收到良好效果,对其适应症的选择,治疗方法。机理探讨进行介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确诊的住院患者病程3月以内者96例,以上者24例。
  • 杨宏,徐忠信,怀淑君,钱佳利,张世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某些微量元素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本文对30例脑梗塞患者血清中Zn、Cu、Fe、Mg含量及SOD总活力进行了测定,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梗塞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岁。
  • 张晓华,王炳秀,吴则兴,刘欣范,刘雁南,王秀梅,尹兰莉,马淑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2次或2次以上出血,称“再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现将我们遇到的36例作一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86年1月~1994年5月间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452例中,第2次出血28例,第3次出血7例,第4次出血1例。本组病例均经CT平扫证实。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49~78岁,平均61.5岁。
  • 江新梅,张昱,周春奎,刘军,王桂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49-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Fahr氏病又名基底节钙化症、锥体外系铁钙沉着症。是以双侧基底节对称性钙质沉积为病理学特征的一组疾病。常有家族遗传。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痴 呆、锥体外系统症状和癫痫发作。头CT双侧基底节对称性钙化是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现将我们收治的6例报道如下。
  • 王丽玲,陈亚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49岁。因感冒后出现双下肢麻木,继双下肢运动障碍,尿潴留4天于1989年11月24日入院。查体:T_7以下深浅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Ⅰ级,双侧膝腱反射活跃,胸椎正位像未见异常。腰椎穿刺压力2.45kPa,脑脊液无色透明,压颈试验通畅,脑脊液细胞数12×10~6/L,蛋白0.55g/L,糖3.8mmol/L,临床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第一次鞘内注入地塞米松20mg,术后无不良反应。
  • 夏昌兴,章春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儿基底节区外伤性脑梗塞临床上较少见,没有CT时诊断比较困难。我们近年收治经CT证实的4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1~5岁。3例跌伤,1例车祸。1例伤时短暂昏迷,3例无昏迷。全部病例均于伤后1~2天内出现一侧肢体轻偏瘫或全瘫,右侧偏瘫3例,左偏瘫1例。痛觉、触觉存在,无癫痫发作。2例运动性失语,1例头皮裂伤。
  • 宋凤英,孙翠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单纯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血液流变学系统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告一组青年缺血性卒中的血液流变学资料,并对其病因及治疗作简要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缺血性卒中组(简称卒中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6~40岁(平均36.2岁)。诊断按“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其中经CT证实者26例。
  • 程天明,邹士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36例行MR及脊髓造影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椎管内占位病变进行分析,比较在本组资料研究条件下,两者定位、定性诊断能力,以便临床选择更合适的检查方式。 1 资料和方法 男26例,女10例,年龄17~58岁,平均38.6岁,经手术病理证明,其中神经鞘瘤21例,脊膜瘤5例,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2例,转移瘤及血管畸形各1例。本组均行MRI,脊髓造影检查。造影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与行MR检查相隔1~4d。
  • 张广有,杜宝东,史东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85年以来,在为26例面肌抽搐病人的诊治过程中,使我们注意到了听力障碍问题。除了对术前及术后有耳鸣耳聋者进行电测听检查外,还对无耳聋的7例面肌抽搐病人术前电测听,结合桥小脑角(CPA)显微血管神经减压术所见探讨面肌抽搐与听力障碍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在26例面肌抽搐病人中,男8例,女18例。年龄24~64岁。面肌抽搐右侧12例,左侧14例。
  • 毋敬郁,陈光辉,杨翰仪,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5-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磷脂抗体(aPL)是存在于循环血清中的一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统称,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L)、抗卵磷脂抗体(aPC)、抗磷脂酰肌醇抗体(aPI)、抗脑磷脂抗体(aPE)等,共表现形式为IgG、IgM及IgA。抗磷脂抗体与免疫介导的血栓性疾患密切相关,并且可在体内长期存在,临床症状涉及多系统,包括偏头痛、癫痫发作、有舞蹈病史的偶发性构音障碍、缺血性卒中、横贯性脊髓病、进展性心脏瓣膜病,无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习惯性流产、一过性黑朦……
  • 崔炳录,罗日赞,刘桂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音障碍笨拙手综合征是腔隙梗塞引起的各种综合征之一,目前国内报道尚少,今将珲春市医院3例,河北省医院1例综合报告如下: 例1,男,56岁,右利。入院前3天与人谈话时突感头晕,构音困难,言语含糊,右手轻度力弱,笨拙,书写时明显。有高血压史10年。
  • 韩秀杰,刘秀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8-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是循环血清中可与阴性或中性磷脂特异性结合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或复合物),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和狼疮抗凝物(?upus anticoagulant,LA)。报告表明许多血栓性疾病与aPL相关,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尤为突出。目前aPL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已受到广泛重视。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 益艳文,杨爱梅,杨臻明,左振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及康复对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结合我们的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50例均经头部CT确诊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男28例,女22例。发病年龄30~80岁。脑栓塞27例,脑血栓12例,脑出血10例,脑外伤1例。左侧偏瘫24例,有侧偏瘫26例。伴运动性失语5例,混合性失语2例。 2 护理内容 2.1 加强责任制护理,预防并发症,减少死广率。
  • 任天舜,段建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3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性脊髓病是由慢性肝病所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并发症,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40岁,因双下肢无力,活动困难2个月余为主诉于1994年12月16日入院。患者于5年前诊断为肝硬化。入院前5个月出现行为异常,思维紊乱及记忆力减退,一周后自动缓解。入院前2个月,不明原因出现右下肢麻木、僵硬,但尚可行走,之后,进行性加重,右下肢不能抬起,20天后左下肢活动受限,以致卧床不起,但大小便正常。门诊以“脊髓压迫症”收住院。
  • 孙瑞红,李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5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性脊髓病(Hypatic myelopathy,HM)是各种肝病晚期由于门体静脉分流和肝功能不全导致的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肝性脊髓病患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 冯俊强,江新梅,张彬彬,成丽霞,房绍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1): 658-6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肝性脊髓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已婚,汉族,房地产公司职员。2007年10月,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双下肢无力,站立、抬足、上楼梯等均感费力,病情逐渐加重,1个月后双下肢僵硬,需扶杖行走,约半年后不能行走,伴轻度疼痛。至2009年11月患者卧床,双腿仅能于床面做缓慢平行运动。曾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40d后无缓解,故来我院。病程中无发热、无意识障碍、无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