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5-02-25
  

  • 全选
    |
  • 姬子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66-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本刊副主编、原辽宁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姬子卿主任医师在第四届东北三省神经病学术交流会(1994年)上的发言,对发展神经病学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希望神经病学的同道们努力提高临床工作质量、重视基础研究、争取尸检、加快信息交流、作好防病工作、加强协作。姬子卿同志年迈体衰,肠癌术后5年,仅一眼有残余视力,仍孜孜不倦努力学习,关心神经病学的发展,值得学习。现将全文发表,以餮读者。
  • 汤晓姣,杨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报道不少,但慢性酒精中毒伴发的红斑性肢痛症尚未见到,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30岁。病人于入院前4天晚上受凉后出现双踝关节以下皮肤发红、剧烈灼痛、站立或双腿下垂时疼痛更剧,平卧休息或抬高肢体后疼痛可减轻,夜间睡眠时必须将双腿裸露于被外。既往身体健康。有饮酒史10余年,每日平均饮白酒250ml以上,多为晨起或夜间睡眠前空腹饮酒,常醉酒。近两年性格明显改变,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家人,不关心家庭。于1年前与爱人离婚。体格检查:BP12/10kPa,眼睑周围色素沉着,心肺腹无明显异常。
  • 冯加纯,饶明俐,张淑琴,刘玉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68-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检测器监测,测定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6h~7d的海马、纹状体、丘脑和新皮层组织匀浆中谷氨酸(Glu)、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海马和丘脑Glu含量于再灌流后6h~3d下降(P<0.05和0.01),GABA含量升高(P<0.05和0.01),在纹状体和新皮层除GABA外,分别于6h~5d均有不同呈度的升高。比较有规律的变化是当GABA升高时Glu含量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缺血及再灌流早期Glu等兴奋性氨基酸(EAAs)大量释放,反射性GABA的合成与释放增多使Glu向GABA方向转化有关。
  • 张志坚,慕容慎行,林新霖,许国英,吴秀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7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鼠4血管关闭全脑缺血方法动态观察48只大鼠脑的皮质、基底节、丘脑、以及脑干中的多巴胺(DA)在不同缺血时间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大鼠脑缺血时存在脑DA的紊乱。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6h内),DA在脑干与皮质降低,在基底节与丘脑呈双向波动,且各脑区的含量变化不存在相关关系。这些发现提示脑缺血时各脑区的DA含量有着各自的变化。
  • 赵桂芝,李宝春,邵晓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丘脑血管病中枢性痛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0~85岁,平均65.5岁。高血压30例。脑出血21例,脑梗塞19例。疼痛出现的时间,最短3天,最长在发病后4月。全部病例为瘫痪侧阵发性自发剧痛,疼痛弥散性界线不清,多数患者上肢重于下肢。伴痛觉过敏者24例,深感觉障碍8例,共济失调10例。头部CT检查40例,病灶分布在左丘脑25例,右丘脑15例。 讨论 脑血管病中枢性痛以丘脑综合征为代表,有丘脑及丘脑以上部位包括内囊后肢,辐射冠区,顶叶皮质等部位感觉通路病变,分真性和假性丘脑综合征,前者痛剧烈后者轻,本组40例经检查均在丘脑区,说明为真性。占同期收住院的脑血管病的11%。
  • 吴卫平,李振洲,匡培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73-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地高辛精标记的c—fos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示缺血再灌注组栓塞侧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图像分析灰阶值为118.6±5.1,对侧为159.6±3.1(P<0.001),东菱克栓酶组栓塞侧皮层及海马c—fos基因表达亦增多,灰阶为131.0±4.5,对侧为164.6±4.0(P<0.001)。克栓酶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栓塞侧东菱克栓酶组c—fos基因表达显示低于缺血再灌组(P<0.05),而两组栓塞对侧比较无显著差异。本实验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东菱克栓酶能抑制缺血后c—fos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
  • 赵卫忠,许辉,魏学峰,陶伟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54岁,因左侧肢体无力2天,加重1天于1993年4月10日入院。否认高血压病史。入院检查:BP16/10.7kPa,神清,左上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稍高,左侧Babinski征阳性。头颅CT诊断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10%葡萄糖加胞二磷胆硷静脉滴注,口服尼莫地平、阿斯匹林治疗1周后症状未见缓解,4月17日血液辐射治疗1次,次日自觉症状改善,4月19日上午行第2次血液辐射治疗,治疗前监护仪监测BP18.4/12.5kPa,SpO_284%,P94次/分,治疗后监测BP18.7/13.1kPa,SpO_289%,P82次/分。治疗结束后1小时突感头晕、头痛、呕吐,渐昏迷、抽搐,双眼右向凝视,颈强,右侧肢体偏瘫,病理征阳性。
  • 丁素菊,郭峰,郑惠民,侯晓军,孙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76-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测定了4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滤过指数(RBC-IF)。红细胞C_3b花环率(RBC-C_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观察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对红细胞变形性(RCD)的影响,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RBC-IF增高,RBC-C_3bRR下降,RBC-ICR上升,表明脑梗塞患者RCD和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下降,且RBC随着RCIA功能下降其变形能力也有所降低。提示脑梗塞时RBC免疫功能改变也是影响RCD的因素之一。
  • 褚晓凡,李国忠,郑柏仁,范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赵××,男,55岁,1993年5月23日入院。该患晨起活动时突然右面部麻木,继之右面部及右侧肢体疼痛,伴有右侧肢体无力。左颞部痛,恶心,呕吐,吐胃内容物。无抽搐及二便异常。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史。右利手,嗜好饮酒10年余,每日150ml。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定向力正常,不能计算100-7=,2+3=,不辨手指,不辨左右,失写。
  • 霍淑芳,孙桂莲,严超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79-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检测了3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3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结果HIE患儿血中LPO增高,SOD、CAT下降,而且比较了中度与重度、急性期与恢复期检测结果,表明HIE时,自由基参与了该病的发生与发展。
  • 刘辉,雄英,于正荣,刘恩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 女,35岁,农民。1983年起长期服用复方炔诺酮避孕。1987年初无诱因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伴头痛。头颅CT示右基底节区小灶梗塞。在外院诊断为脑动脉炎,住院治疗20余天后好转出院。后带环避孕。1993年因节育环脱落再次服用复方炔诺酮,于1994年6月23日活动中又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语言不清,呛咳。1周后入我院。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外伤等史,无吸烟史。右利手。查体:不全运动性失语,失写,失结构,混合性球麻痹,右肢轻瘫,感觉障碍,双侧掌颏反射及Chaddock征(+)。头颅CT示左基底节区及左顶叶多发小灶梗塞。入院诊断为再发性避孕激素性脑梗塞。化验血脂偏高,余正常。嘱患者禁用口服避孕药。治疗半月后病情好转,自动出院。
  • 王维治,王跃红,梁庆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8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酶联免疫班点法(Elispot)检测了23例临床确诊多发性硬化症(MS)和12例无菌性脑膜炎(AM)患者外周血(PB)和脑脊液(CSF)中髓鞘素碱性蛋白(MBP)、髓鞘素结合糖蛋白(MAG)和含脂质蛋白(PLP)特异性IgG抗体分泌细胞。两组患者CSF中该3种抗体分泌细胞均呈明显增多趋势,MS组尤著,但两组PB中该类细胞数均很少。指示对髓鞘素组分的B细胞免疫应答主要局限于与中枢神经系统(CNS)近邻的CSF中,可能是鞘内合成IgG抗体的重要来源。
  • 李闻捷,王桂清,杜凤鸣,蒋珠富,周勇,何邦平,郭佐,王耀山,张葆樽,何裕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85-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中国六大区(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华南及西南地区)共25个研究监测点14万余人群调查中,筛选出的40岁以上中风易患个体11677例,测量血压、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发现我国从北向南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呈明显下降趋势;apoA_1含量呈上升趋势,而apoB含量则相反;中老年女性SBP及DBP稍高于同龄组男性。
  • 徐桂芝,张万忠,金宇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87-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51例脑血管病和20例对照组的血浆oxLDL和血清Lp(a)。结果脑血管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血管病各分组(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oxLDL亦高于对照组,脑出血、脑梗塞分组的Lp(a)高于对照组。oxLDL及Lp(a)异常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常规血脂检查异常率无相关。结论:oxLPL、Lp(a)升高与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是估价中风危险因素重要的、独立的脂蛋白参数之一。
  • 程百学,张陆陆,刘晖,魏中银,郝京允,王佩,刘秋生,张兴国,杨仲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89-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尼莫地平(Nimodipine,NMD)辅助抗痫药(Antiepileptic drugs,AEDs)在抗痫方面的临床价值。发现NMD可使癫痫患者服用AEDs剂量减小而抑制癫痫发作效果保持或提高。特别是脑血管病后癫痫经小剂量AEDs加NMD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下降89.61%。NMD可使某些AEDs血浓度提高。
  • 程方敏,王纯,孙淑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鞭击损伤综合征是由于颈部受外力作用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侯群,导致死亡者少见,笔者见到3例,为吸取经验教训,现报告如下。 例1,女,24岁。于1990年4月入院。病人2小时前不慎从车后座摔下,头颈部先着地。扶起后,感四肢麻木,无力,后颈部疼痛不适。查体:神志清,言语流利,颅神经正常。颈部肌肉活动时疼痛,四肢肌张力略增强,肌力Ⅳ级,腱反射活跃,腹壁反射消失,C_3以下浅感觉减退,Babinski征阳性。颅骨平片及颈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颈部CT扫描正常。入院后第2天,病人四肢肌无力好转,麻木减轻。第3天吃饭时头部扭动,突然呼吸浅而慢,继而呼吸停止。即刻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呼吸兴奋剂应用,约20分钟后恢复自主呼吸,意识逐渐恢复正常,四肢活动自如。但病人不遵医嘱,2天后自由活动时突然又出现上述症状,抢救无效死亡。
  • 郝洪军,伍其专,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9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Barker法测乳酸,2,4—二硝基苯肼法测丙酮酸。对18例正常、17例肌肉疾病对照、19例线粒体肌肉疾病患者进行静态、运动后即刻及第10min血乳酸、丙酮酸的测定。
  • 吕晓红,饶明俐,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94-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5例SAH继发NPH。其主要发病机制是CSF循环和吸收障碍所致,与破裂动脉瘤的位置、脑室积血、脑室扩张持续时间及病情程度有关。同时发现脑室扩张后易在动静脉交界处或脑室周围形成小梗塞灶,加重NPH的临床表现。
  • 张昱,战士发,李意义,潘法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96-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40例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的临床资料,并就其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进行分析。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神经根痛,肢体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上颈型可出现呼吸困难。
  • 宋江顺,钟乃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98-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ABR)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的测试方法,给33例临床诊断为VBTIV病人分别在发作期和缓解期行高刺激率ABR测试。结果发现:VBTIV发作期之ABR51次/s~11次/s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值明显延长,其异常率比缓解期明显增高。本研究表明:VBTIV发作期行高刺激率ABR测试可提高阳性率,有助于VBTIV的早期诊断。
  • 韩荣河,张秋滨,李丹,张波,徐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00-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33例脑出血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浓度的测定,结果发现脑出血病人血浆内皮素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丘脑、壳核、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脑室出血者的血浆内皮素浓度相对高于其他部位出血者。内皮素的浓度与出血量的大小不完全呈正相关系,与其部位有一定关系,与年龄、性别无差异。
  • 周世杰,邱希尧,于晓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性,73岁,于1993年2月27日入院。1986年曾患左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摘除术,1992年10月又作脑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转移癌,术后未进行放疗或化疗,遗有失语。本次入院前20余天患者无明显诱因渐感双下肢无力,麻木,自远端逐渐向上波及,以致双下肢不能活动。尿潴留。 查体 T:36.6℃ P:80次/min BP:18.6/12.0kPa,神清,营养状态良好,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0级,L_4以下呈神经根型痛触觉丧失(包括马鞍区)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尿潴留,血液离子及血糖检查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椎管通畅,蛋白2.06g/L,白细胞2×10~6/L。行脊柱胸、腰、骶段X光检查未见骨破坏,脊髓碘水造影后CT未见占位性病变,肌电图示双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周围神经损害,脑CT复查见左颞、顶、枕叶大面积低密度区(为原手术野周围)。
  • 姜桂英,张思瑾,毓明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02-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人血球蛋白、胸腺肽三者联合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案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68例,并观察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及免疫球蛋白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提示重症肌无力患儿体内免疫调节紊乱,本免疫调节疗法疗效满意,简便经济,且达到免疫调节目的。
  • 聂志余,方伟,刘学文,袁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04-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3例一过性全面性遗忘症(TGA),复习国内报告的TGA8例。50岁以上9例,均急性起病。主要表现对发病前数小时的事全部遗忘。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大多病因为血管性的,可看做是一种危险性较小的TIA。
  • 戚靖安,张屹辉,章开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06-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3例大脑灰质异位症,均以癫痫发病,MRI有特异表现。是大脑皮层发育异常所致。
  • 初成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08-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Huntington舞蹈病1个家系5代9例。母系遗传发病年龄最早为45岁,而父系遗传发病年龄则提早15~25岁。表现为进行性舞蹈样多动与痴呆,亦可有精神症状。对有阳性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避免生育。
  • 孙丽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9岁。于1991年开始出现右侧咽部电击样疼痛,初偶尔发作。以后发作渐频。服用卡马西平后能缓解。1993年8月疼痛加重。每10min左右发作一次,持续约2min。疼痛部位固定在右舌根部、有耳孔、耳根部。饮水,咽食可诱发。长吸气、屏气,或压迫右侧舌咽根部能缓解。以利多卡因在右舌咽神经孔处封闭能缓解3~5h。 舌咽神经痛非常少见。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继发性舌咽神经痛可能因椎动脉或小脑下动脉压迫舌咽及迷走神经所致。
  • 孙增华,杨玉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病因较复杂,近代国内外学者认为该病发作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有关。本文在原有医学诊断基础上加上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查,作为客观诊断指标。对疗效评定标准采用量化法,以利科研与总结。 1 诊断标准 1.1 反复发作性血管性头痛,每次发作的性质和过程相似,至少发作5次以上,发作间歇期正常。 1.2 发作前可伴或不伴有先兆症状,有先兆的可表现为完全可逆的局灶性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的先兆症状,如眩晕、耳鸣、复视、共济失调、轻瘫等。
  • 冯加纯,丁箭,付跃波,庆疆,饶明俐,宋湘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1-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血管病约130~150万人,其中75%是脑缺血,而且随着人类生存寿命的延长,今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比例还可能上升。目前用于临床的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多数疗效不确切,而且多为复方制剂。本文采用由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提供的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静脉注射治疗脑梗塞患者,对其疗效给以评价。
  • 石进,宋东林,吕强,谢仁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2-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目前尚无完好的治疗方法。我们用精制蝮蛇抗栓酶(辽卫准字92—2428—161号,沈阳光大制药厂)治疗34例偏头痛患者,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因为偏头痛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我们使用Rose氏标准,凡符合下例条件者列入研究对象:反复发作性头痛,间歇期完全正常。且具备下列条件中二条者:(1)头痛时伴有恶心,(2)偏侧头痛,(3)有类似头痛的家族病史,(4)局部症状,例如:视觉症状包括闪光、暗点、异彩、视幻觉,偏盲),偏身麻木,轻偏(?),言语障碍及基底动脉缺血的症状。男性15例、女39例。年龄18~43岁,平均26.7±7.8岁。所有患者病程(?)~18年之间。
  • 尹卫,王孟忱,张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6岁。1993年4月4日突然出现双肩痛,继之出现双上、下肢瘫,尿便失禁。1993年4月在外院经MRI诊断为脊髓血管畸形并施椎管探查减压术,术中证实为脊髓血管畸形。术后,除右上肢肌力恢复较好外,其余肢体肌力仍差,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查体:左侧上肢肌力Ⅲ级,双手握力差,双下肢肌力Ⅰ级,颈4以下,痛温觉减退,触觉及深感觉正常。颈后手术切口处皮下积液,考虑为肿胀的脊髓在减压窗处形成活瓣,造成脑脊液外溢而不能再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曾试穿刺抽吸2次,但仍再现。
  • 杨左廉,刘军生,许吉一,姚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脊液(CSF)循环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它与脑和脊髓的细胞间液相互沟通,在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互相渗透,CSF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动态测定脑脊液蛋白含量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本文收集经住院确诊的脑梗塞患者268例,颈内动脉系统24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8例。年龄41~90岁。按梗塞部位分:皮层梗塞38例,皮层下白质梗塞48例,基底节91例,脑干13例,小脑15例,多发梗塞63例。按面积分小灶梗塞、中度梗塞和大面积梗塞。患者均在病后5h至24d内行2次以上腰穿检查,动态观察脑脊液蛋白含量的变化。
  • 王保健,彭淑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β_2—微球蛋白(Sβ_2—MG、β_2—MG)的含量变化不仅作为肾脏疾病的观察指标,而且有不少学者发现很多非肾脏性疾病也町出现血清中Sβ_2-MG增高,本文对3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血清与脑脊液Sβ_2-MG含量测定并进行动态观察其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按全国脑血管病判定的诊断标准,经CT证实的32例脑梗塞患者,其中脑血栓23例,脑栓塞5例,腔隙性脑梗塞4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54~68岁,平均56.8±2.3岁。
  • 鲁质成,刘凤春,索敬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我们应用WL—Ⅱ型血肿清除器和第四军医大学黄河厂生产的Fy—80型脑立体定位仪结合CT片对1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了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1 器械及方法 手术所用WL—Ⅱ型血肿清除器由步进式微电机,外径4mm吸引管,管的前方有侧孔,内有与电机相连的阿基米德螺旋钻,管的后方接负压吸引器。术前通过CT片确定靶点及穿刺部位及深度,至血肿靶点后,以100转/分的转速0.2个负压强度清除血肿,冲洗血肿腔,置胶管引流。
  • 方伟,马维艳,张华民,唐兴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甲旁减),常以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 治的以癫痫强直—痉挛性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甲旁减分析如下: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16~37岁。均无甲状腺手术史。病史10天至7年,均经过抗癫痫治疗而未控制发作,本组12例均表现为强直—痉挛性癫痫发作,其中表现为癫痫持续状态10例,伴手足搐搦9例,有智能减退8例,佛斯特氏征阳性12例,陶瑟氏征阳性10例,双侧巴氏征阳性2例。脑电图异常8例,且在血钙正常后复查脑电图也恢复正常。头部CT有基底节区钙化者5例。
  • 肖凤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7-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女3例,男5例,年龄22~68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脊液检查肯定了SAH的诊断。在治疗期间病情突然加重,头痛加剧,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6例出现意识障碍,3例复查CSF除外了SAH再发。
  • 印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Takayasu氏病又名主动脉弓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或无脉症。病变主要累及大血管,症状多种多样。今报告2例。 例1 女,19岁。因头痛4小时后出现右肢体偏瘫24小时住当地医院。给予氢化可的松300mg/d静脉滴注,症状逐渐好转,于第7天已能基本正常行走。为明确病因诊断转入我院,体检:语言欠流利,血压:左上肢14.7/12kPa,右上肢14.7/9.3kPa,感觉正常,右肢体肌力略差于左侧,右下肢病理征可疑阳性。追问病史,近3年来偶有阵发性左眼视物模糊,未予诊治。发病第14天作增强脑CT示左基底节、侧脑室旁及前角有多发低密度灶。
  • 徐敏贤,张昱,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收治1例血卟啉病患者,曾二次误诊急腹症行剖腹探查手术。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21岁。1993年6月13日入院。病人于1988年始每到夏季两下肢无力,伴心悸气短,入秋时症状缓解。1991年始双下肢无力为持续性,并伴有发作性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和2次全程肉眼血尿。曾因腹痛于1991年7月和1992年7月分别行剖腹探查,均未发现异常。2个月前行走困难,在当地以“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不见好,近1个月四肢均活动不灵,伴双下肢肌肉疼痛,出现呛咳,说话声音嘶哑,视力减退,再次出现一过性血尿。查体:Bp26/13.3kPa,呼吸表浅,心肺听诊正常,四肢无浮肿。意识清楚,语音低弱,概测视力1米指数,眼底视乳头界清,颞侧苍白。有水平眼震。软腭抬举无力,咽反射消失,伸舌不能,舌肌轻度萎缩,四肢肌张力低,双上肢肌力Ⅲ级,下肢Ⅱ级,四肢轻度肌萎缩。双上肢肘以下,双下肢膝以下,呈套样痛觉减退,音叉觉、关节位置觉消失,腹壁反射消失,四肢腱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四肢末端皮肤菲薄,多汗。
  • 朱济修,季宁丽,李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国外陆续报道数十例低血糖偏瘫(HH),国内尚无报道。临床上它是一种暂时性偏瘫,常伴失语,意识不清,与中风很相似极易误诊。我院2例门诊均拟诊脑血管意外收入病房。故在临床上认真识别十分重要。 例1,患者 女,60岁,因昏迷,二便失禁,右偏瘫于1988年4月1日入院。曾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发病前曾服D8601g一日三次,优降糖2.5mg一日二次,并控制饮食,3月31日中晚餐未进食,仍服降糖药,次晨家人呼之不应,二便失禁送来我院。查体:血压25.4/13.3kPa,神智不清,面色苍白,运动性失语,右鼻唇沟变浅,颈无抵抗 右侧上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迟钝,左侧正常,病理反射(一)。门诊拟诊脑血管意外收入病房。急查血糖1.44mmol/L,腰穿CSF正常。经输注葡萄糖液后立即清醒,四肢活动正常。
  • 夏俊杰,李树林,王庆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是脑干梗塞中罕见的一组综合征。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男,60岁,以突发意识障碍6h入院。病人于入院当天下午睡眠中因左侧肢体抽动,被家属发现,唤之无反应。肢体尚可见自主活动。左侧差。无呕吐,有尿失禁。8个月前曾患右丘脑出血,未遗肢瘫,痊愈出院。查体:血压18.0/12.0kPa,心肺听诊未见异常。浅昏迷,潮式呼吸,刺激四肢可见活动,但左侧活动少,双上睑下垂,双眼球固定中位,向各方向运动均不能,头眼反射消失。瞳孔:左2.0mm,右7.0mm,且不规则,光反射消失。左鼻唇沟浅,双Babinski征(+),左侧明显。颈强(一)。
  • 宋荣胜,聂仁洪,上官正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17岁,因周期性嗜睡1年,于1989年5月初诊。患者于1988年4月以来,每于行经前1~2天发生嗜睡,昼夜睡眠,反复呼唤方醒,醒后再睡。唤醒后表情茫然,言语、行走迟缓,无主动性言语。能自行起床大小便。有时连睡1~2天不吃不喝,在唤醒催促下方进少量饮食,食后又睡。嗜睡期长达6~8天。无发热及呕吐。发作终止后对病中经过基本不能回忆。每次发作过程相同。间歇期如常人。病前体健。自幼无高热惊厥、脑炎、脑外伤及抽搐等病史。15岁来月经,量中等,较有规律。查体未见异常。颅脑CT、EEG均正常。给口服利他林10mg每日3次,服药期间,嗜睡仍随月经周期发生,但持续时间缩短为3~4天,2月后自行停药,嗜睡发作同前。截至1994年3月,仍周期性发作,但嗜睡期逐渐缩短为2~3天,易唤醒,过后能部分回忆病中过程,发育正常,查体并复查EEG均正常。
  • 王彦君,康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2岁。于1991年4月16日入院。1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运动失灵伴有麻木感,呈进行性加重。3个月后出现复视及语笨。就诊两所医院,先后3次行头部CT检查(其中两次为增强CT),均未见有异常,对症治疗未见有好转,症状逐渐加重。既往健康,查体:心肺检查未见异常。神志清晰。语言稍笨拙,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右眼外展不能,右侧鼻唇勾变浅,右侧额纹变平,右眼闭眼力弱,鼓腮不能。右舌肌薄,凹凸不平,伸舌右偏。肌力左上肢为重级,左下肢Ⅳ级,肌张力正常。痛觉正常,左肢腱反射稍活跃。左Babinski征(+)。经脑干MRI检查:脑干神经胶质瘤。因病变部位及范围不能手术治疗。经内科对症治疗无效出院。7个月后因恶病质死亡。
  • 康增曙,赵志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家族性震颤又称遗传性震颤和原发性震颤。通常认为震颤是本病的唯一症状,但笔者发现并非如此。现就所遇该病4个家系3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家族A 该家系三代21人中8人患病,分别是Ⅰ_1、Ⅰ_2、Ⅱ_3(女)、Ⅱ_4(先证者)、Ⅱ_5、Ⅱ_6(女)、Ⅲ_1、Ⅲ_2。均于20~35岁出现肢体震颤,病初为单侧或双下肢不能进行精细动作,注意力集中时震颤明显,以后病情逐年加重,发展到四肢及头部,走路不稳。其中Ⅰ_1、Ⅱ_1、Ⅱ_4、Ⅱ_5、Ⅱ_6于30~50岁出现精神症状,为间歇发作的昼夜不眠、幻觉、错觉、吵闹不宁,思维混乱,语无伦次。
  • 周贵福,王志,鲍风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24-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Landau—kleffner综合征(L—KS)又称伴有惊厥性疾病的获得性失语(Acquired aphasia with convulsive disorder)。1957年由Landau和kleffner首次报道。临床上较为罕见,到1990年文献报道仅有160例,国内有2例报道。1985年癫痫综合征国际分类将其定为一独立的类型,1989年的修正分类亦然。随着累积病例的增加,有关L—KS是一独立的临床综合征,还是儿童良性功能性部分性癫痫的一个特殊类型尚有争议,Landau本人也对其原命名提出异议。目前该病以临床表现和脑电图(EEG)改变做出诊断,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现较为完善的定义是:获得性的高级皮层功能改变伴有睡眠期EEG异常活动,癫痫预后良好。
  • 邵月竹,侯彩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2): 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 男性,36岁,农民。右侧面部及下磨牙呈发作性电刺样疼痛7年,每月发作2~3次,每次发作持续约10min左右缓解,多在劳累或吃硬食物时发作。曾服扑尔敏,去痛片,安定,肌注鲁米那钠约54天未再发作,后又因精神刺激再次犯病,且呈进行性加重,可持续1~2天。 曾在外地诊断“牙髓炎”及“三叉神经痛”,先后拔除两颗后磨牙,理疗及局部封闭,中药等治疗均无效,1992年4月6日来我院检查。血压17.5/12kPa,查体无阳性体征。脑电检查于过度换气诱发试验5~8s至90s时各导联出现同步的暴发的短程3~4次/s 250~300μv的尖慢综合波,右枕区显著。CT检查正常。诊断牙痛性癲痫,给苯妥英钠0.1每日3次,5天后症状明显减轻,又将药量增加至0.2每日3次,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以后逐渐减量至停药至今未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