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5-04-25
  

  • 全选
    |
  • 田恒力,张天锡,赵卫国,孙青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194-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氧化氮(NO)与脑缺血关系密切,对缺血性脑损害可能有直接的影响。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是NO生物合成的限速酶。本文在建立兔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基础上,测定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区和正常脑组织的NOS活性。结果证实缺血后早期(MCAO后1h内)NOS活性突然升高。
  • 母敬郁,陈光辉,吕晓红,杨翰仪,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196-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大鼠4血管阻断法(4VO)建立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分别检测假手术组,缺血15min组,缺血15min后再灌流1h、6h、24h、72h和168h各组不同脑区的磷脂酶A_2(PLA_2)活性变化。发现海马和皮质下脑区PLA_2活性在再灌流早期显著升高,但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其活性反而低于假手术组;而皮质区PLA_2活性在再灌流早期虽然也升高,但很快接近假手术组。表明PLA_2活性改变有着区域性差别,参与并影响了缺血再灌流后选择性神经元坏死的病理过程。
  • 于家富,蔡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71例老年人脑梗塞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机理、类型及其治疗原则。
  • 刘诗翔,龙沛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199-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小板在脑缺血神经损害中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ASA拮抗血小板作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我们用昆明产健康雄性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ASA脑缺血组,于实验前5天每天口服ASA(15mg/kg);B组为单纯脑缺血组;C组为对照组。脑缺血模型采用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加股动脉放血降压法制备。AB两组缺血1h,再重灌1h。电镜观察结论为: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及其亚细胞结构以及毛细胞的病理改变上,ASA脑缺血组的改变,均较单纯脑缺血组(B组)轻,特别在神经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神经微丝溶解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等改变方面,差别尤为突出;而在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胶质细胞变性肿胀方面,两组改变相接近。本文对其机制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 赵维善,游国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01-2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30例轻微椎—基底动脉(VBA)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了rCBFM与BAEP检查的对比观察,认为前者在显示VBA系统缺血方面可以直接明确诊断,阳性率高,可直观地显示缺血的部位和范围,且可了解颈动脉系统代偿供血情况,但不能完全取代BAEP。
  • 刘群,郭颂,孙宏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Fisher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全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报告刘群,郭颂,孙宏侠宿×,男,34岁。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模糊,有时出现重影,有一过性头痛恶心、呕吐,无发热及抽搐,入院前2天出现四肢麻木、无力。
  • 王守春,张昱,赵昕,张桂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04-2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 ̄(99m)Tc—ECD—SPECT检查,SPECT诊断VBI的灵敏性为73,8%,特异性为78.3%,总符合率为75.7%。59例SPECT阳性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者43例(72.9%)。VBI组缺血灶的缺血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1)。80例VBI患者均在距VBI最后一次发作16d内进行SPECT检查,3d以内与4d后检查的两组阳性率相差不明显(P>0.05)。
  • 吴军,王志群,李珂静,牛福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06-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测定了38例脑血管病患者和26例正常人血清及红细胞膜SA含量。结果: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S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膜S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出血量及梗塞灶大小与血清TSA呈正相关(P<0.05),与红细胞膜SA含量呈负相关(P<0.01)。恢复期患者的血清TSA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其红细胞膜SA含量极显著高于急性期患者(P<0.01)。而脑出血与脑梗塞及其不同年龄,性别组间血清和红细胞膜SA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提示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及红细胞膜SA含量变化,可以反映脑血管病患者脑损伤的程度,对指导治疗、判定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周联生,石佩琳,张梅,黄红莉,李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08-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42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2d、5~7d及4周分别测定血浆渗透压和血醛固酮浓度。结果显示:血浆渗透压和血醛固酮在发病后的1~2d无明显变化,5~7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4周时恢复或趋于正常。二者变化与出血量无相关关系。脑出血急性期血浆渗透压严重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 徐忠信,杨宏,钱佳利,赵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10-2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观察精氨酸加压素(AVP)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及与脑水肿关系,结果表明丘脑下部AVP含量在脑缺血30min明显增加,再灌注60min后进一步增加,且与大脑皮层水含量是显著相关性。提示,AVP参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丘脑下部AVP含量增高,可加重或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形成。
  • 童绥君,苏志强,康江河,林青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12-2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梗塞灶大于30mm表现为进展性卒中18例患者的CT及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该部位梗塞属于皮层下分水岭梗塞,其主要病因为脑血管主干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
  • 王力元,赵士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0岁。因反复头痛9个月,加重3天入院。患者在9个月期间常出现搏动性头痛发作,右侧为主。近3天在驾驶汽车中出现持续性剧烈头痛,伴眼前发黑、呕吐、口吃、一过性肢体瘫,无意识丧失。既往健康。
  • 王爱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14-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14例Binswanger病(BD),BD的发病形式缓慢,病因多为高血压病,病灶仅局限于大脑白质,临床特点为渐进性痴呆、二便失禁、步态异常,CT或MR为脑室周围白质密度降低、基底节多发腔隙梗塞及脑萎缩。提出影像学改变先于症状出现。
  • 杨贵彬,黄永穗,杨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15-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穿通畸形以往国内文献报道较少,随着CT技术的普遍应用,临床发现的病例已逐渐增多。现将我们近年来收治的2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12例,女性8例。
  • 朱毅,李厚泽,韩世福,杨国瑞,夏景顺,丁峰,刘欣,赵宪林,于微,刘季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16-2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离体的血凝块观察尿激酶药物的纤溶效果、溶解时间及最低有效浓度为治疗超早期高血压丘脑出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丘脑出血50例。手术死亡率6%。47例术后随访3~74个月,生活能力,ADL112例(25.5%),ADL223例(48%),ADL310例(21%),ADL42例(4.2%)。
  • 刘亢丁,饶明俐,张淑琴,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18-2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O中毒是北方常见疾病之一,临床对其CT、病理与临床报导尚少。报告36例临床以头晕、呕吐、昏迷、智能下降等为主要表现。头CT扫描具有特征性的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密度。2例死亡病理检查双侧苍白球坏死软化、呈颗粒状。镜下见额叶皮层细胞脱落、缺血改变。毛细血管及小脑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本文就CO中毒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与CT、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这对指导临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 周莎白,朱秀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20-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总结了20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转归,及CT变化。结合文献进一步阐述了脑梗塞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提出了高血压病患者其血压的降低可影响脑血流灌注导致分水岭的梗塞,颅脑CT诊断脑梗塞时的作用及如何正确适时地进行CT检查。
  • 方桂远,张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22-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37例男性脑梗塞患者血清睾酮(T)、雌二醇(E2),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男性脑梗塞患者E_2、E_2/T比值、ⅧR:Ag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0.05,P<0.01);而T和AT—Ⅲ含量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揭示高雌激素血症不仅是男性脑梗塞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且也导致了凝血机制的失调。
  • 张立静,李英粉,刘怀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孟某,姐,15岁,学生。92年6月21日晨起去侧所回来,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抽动,双眼上串,口流血沫,约3min缓解,抽后入睡约1h。无头外伤史,剖腹产术降生。检查无阳性发现。头CT未见异常改变。
  • 张海鸥,张淑琴,饶明俐,朱凯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24-2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4例结节性硬化,均为儿童起病,临床表现癫痫、智能低下、颜面皮脂腺瘤。头部CT扫描具有特征性的沿双侧脑室外侧壁排列的串球样钙化斑。1例死后病理检查见基底节,小脑有多数钙化灶,以血管及胶质细胞为中心,呈条索状或沙粒状。线粒体染色有马玲薯样硬化结节。电镜观察见神经细胞、胶质细胞核染色质增多、浓聚,细胞器部分破坏,细胞核、胞浆、轴突及树突内有菱形结晶,间质内有片状沉积物。
  • 屈秋民,李汉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26-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了8例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脑囊虫病,占同期住院脑囊虫病患者13.79%,其临床特征为皮质性痴呆和皮质下痴呆共存,常以记忆障碍为首发表现,讨论了其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
  • 郑大明,洪觉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27-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105例中风发病时间发现,脑梗塞在昼夜24h周期中存在分布差异,即清晨前后(4am至10am前)有一发病高峰段,相反,午夜前后(10pm至4am前)则很少发生,而脑出血发病则缺乏此种昼夜节律性(分别为P<0.05,P<0.01)。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讨论,指出应该重视对缺血性中风昼夜发病时间差异的认识,对发病高峰段提前进行干预性治疗,以期降低发病率。
  • 陆彬如,周秦生,王明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29-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10例霉变甘蔗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6例脑脊液细胞学改变。本病预后严重。某些霉菌为其病原菌,3-硝基丙酸为引起本病的主要毒性物质,病变主要部位在双侧苍白球,脑脊液表现为单核样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失常,出现免疫活性细胞,提示本病为体液或细胞介导免疫性疾病。
  • 李书圣,杨姝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先证者(Ⅲ7),女性,家务。30岁时逐渐出现进行性双下肢活动不灵,发硬,步行缓慢,逐渐加重。至60岁时需他人掺扶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尿、便正常。查体:发育正常,被动体位,查体合作。
  • 杨宏,孙百灵,怀淑君,郭立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31-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自制免疫乳胶试剂对45例结核性脑膜炎及32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进行了结核菌抗体检测,45例结核性脑膜炎抗体检测44例阳性,检测阳性率97.8%。32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特异性100%。首次提出了一项快速、敏感、特异、简便、易于推广的新诊断技术。
  • 郑良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32-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47岁,头痛、头昏、间歇性抽搐2年,加重1天伴呕吐6次于1993年6月7日入院。外院均诊断为癫痫并服抗癫痫药物治疗。患者精神淡漠,口齿欠清,入院1周后神志逐渐转为朦胧,血压23/13kPa……
  • 安峥,王国相,卢万义,荆宏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33-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组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本文所报道的5例GBS变异型,包括Fisher氏综合征,深感觉及小脑性共济失调伴多发性神经根炎,神经活检具有炎性脱髓鞘性病理特点,结合每例临床特点对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进行讨论。
  • 于群涛,祁学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以往临床甚少见,我科自1991年6月以来,共收治9例,经采用不等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李春怀,梁东,李海波,梁志学,李天云,郭秀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36-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93年始收治GBS患儿40例,用IVIG和激素治疗20例,对照组用血浆和激素治疗20例,现抖结果报告如下:
  • 王红锋,宋大菊,路军英,贾四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为常见的并发症,是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 洪晓军,王丽萍,雷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应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ltra-violetbloodirridationUBI)治疗246例急性脑血栓病人(治疗组)同非UBI治疗20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对照组)的对照观察……
  • 乔玉荷,高东美,李建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观察了53例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及治疗前后的对照,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脑梗塞组脑梗塞病人53例,全部经头颅CT明确诊断,其中男49例,女4例。
  • 魏向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elkersson-Rosenthal氏综合征又叫面部复发性水肿-Bell氏麻痹一折皱舌综合征,简称MRS,临床上很少见,现将我科所治2例报告如下。例1,男,19岁,战士。
  • 李永秋,张昱,胡万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37岁。92年11月5日晨起,神志恍惚,在室内随地小便后昏睡,进食时亦可入睡。7日出现谵语,言称自己是死去的父亲。时而持续数数。说自己会算命能活78岁等。
  • 赵建华,胡亚梅,冯周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我科1990年至1993年间收治的12例单纯性脑结核瘤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报告如下,以供同道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4~60岁,平均26岁。
  • 曲松滨,王秀华,李增会,谭静江,葛茂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八十年代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脑脊髓空洞症的确诊率。本文对经MRI证实的17例脑脊髓空洞症的MRI与临床所见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 王淑云,邹跃,乔爱玲,索黎,林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44-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0~1994年我院用紫外线辐射血液疗法(UBI)治疗脑梗塞100例取得满意疗效。
  • 冯加纯,庆疆,朱宇,桂文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36岁,电工,病历号337316。病人于1995年1月11日,工作中操作380伏特电压的电器时被电流击倒在地意识不清,10min后清醒。同时左上肢烧伤。当即送往某医院按烧伤处理左手……
  • 王丽玲,袁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典型Korsacoff综合征诊断不难,本义报告误诊7例病情分析及教训。1临床资料本组7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为34~38岁5例,52~70岁2例,平均饮酒史15年以上。误诊为散发性脑炎4例,其中1例进入昏迷……
  • 庞亚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手掌-口综合征是以口周围为中心的半侧面部和上肢远端(特别是手或手掌)独特分布的感觉障碍。现将我们收治的5例,报道分析如下。例1,女48岁。在室内挥臂拍打苍蝇时,骤感左侧口角周围和左手发麻3小时于1991年7月13日入院。
  • 王群,钱采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48-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期痴呆主要有血管性痴呆(VD)和Alzheimer病(AD)两大类。日本老年期痴呆中60%~70%属VD,AD只占30%~40%;而欧美相反,85%~90%为AD[1]。
  • 梁滨华,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50-2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智能衰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既往普遍认为脑血管病是痴呆最常见病因、自从Corsellis等1962年首次报告痴呆病理以Alzheimer氏病(AD)多见以来……
  • 杨子超,杨习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4): 2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精神运动发作、丘脑综合征、中枢性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同时隔日发作性出现在同一病人身上,尚未见报巡,笔者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8岁。偏瘫、失语2周,于1993年1月3日转入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