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1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5-05-25
  

  • 全选
    |
  • 李菊,杨期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58-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微透析技术进行了方法学探讨,并应用该技术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脑缺血时Wistar鼠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时丹参治疗组比缺血组及生理盐水组的海马细胞外液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明显减低(P<0.01),结合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丹参注射液能减低脑缺血时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的释放,并具有脑保护作用。微透析技术的应用为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 刘学升,韩仲岩,伦立民,郭英华,刘钢军,张秀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61-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5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和抑制性氨基酸、天冬氨酸明显升高(26.48%,20.22%);在缺血发生24h后开始显著上升,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血浆抑制性氮基酸,r-氨基丁酸、甘氨酸、丙氨酸在脑缺血急性期也升高,r-氨基丁酸在恢复期下降,而甘氨酸、丙氨酸未见下降。本文结果表明,谷氨酸、天冬氨酸参与人类脑缺血性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证实脑缺血的发生,推测缺血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冯加纯,韩漫夫,饶明俐,张淑琴,马玉刚,朱凯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64-2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Wistar大鼠4血管关闭法制成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动物模型造成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分别观察了海马CA1区再灌流后3d和5d的普通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同时观察了中药保精增智液对DND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再灌流3d时电镜下CA1区神经元内亚细胞结构改变明显,5d时光镜下出现明显的神经元脱失,造模前8d给药组可明显改善再灌流3d时的亚细胞结构的改变,使5d时神经细胞存活数上升(181.6±15.1个/mm,对照组41.4±4.0,P<0.01)。该药对大鼠短暂全脑缺血再灌流造成的DND有保护作用。
  • 李育臣,史伶兵,魏梅新,李风林,王晓朦,李向印,王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67-2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反复穿刺动脉局部是否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穿刺损伤。采用15只河北青山羊双侧颈总动脉及股动脉共60条血管,在反复穿刺后15min至半年期间采集标本进行观察,结果提示:(1)内膜修复良好,(2)整个管壁弹性组织损伤,损伤处由胶原纤维充填修复,(3)未发现管壁增厚、管壁狭窄及附壁血栓形成。
  • 李育臣,史伶兵,戴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69-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超声双功扫描技术,对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例颈动脉穿刺前后进行探查。结果显示反复穿刺未导致颈动脉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未见形成附壁血栓。具有粥样硬化斑块者,穿刺后亦未见斑块脱落。
  • 孙兆林,藏东莲,丛志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测定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探讨与SAH预后的关系。
  • 张雪林,闫卫平,邹常敬,刘兴元,刘忠宇,卢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71-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对84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REP)进行了研究。(1)REP的首发症状,多以颞叶受损的精神症状和癫痫;脑干受损的锥体束征和颅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2)各型REP的临床表现特点,按病程可分为:早期反应阶段,病情静止阶段和延迟反应阶段。(3)REP的MRI表现与临床症状关系。本组REP有9.5%没有临床症状,REP的诊断,仅凭临床表现诊断是有限的。CT显示颞叶病变多无困难,但要显示脑干和小脑的病变,需行MRI检查。
  • 庞明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女,35岁,因抽搐,左身麻15天于94年2月25日入院。产后15天始不明原因出现阵发性左手指抽搐,数秒钟后迅速扩及同侧面肌及上下肢,伴有左半身麻木,头晕,每次发作历时3~5min,不处理可自愈……
  • 潘宝英,陈清林,赖素容,苏常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74-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88年以来我们对74例帕金森氏病人的头发和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研究并与54例正常对照组对比,检测的结果发现PD病人头发铜、锌、铁、锰低于对照组(P<0.01)。病人血清铜、锌、锰也低于对照组。血清铜、锰含量随病情加重而递减,且有剂量效应关系。血清与头发相关性分析无相关关系(P>0.05)。其结果说明PD的发病原因与体内微量元素代谢缺陷可能有关系。
  • 黄华品,郑安,刘楠,林豫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77-2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24例经颅脑CT确诊的脑白质疏松症和20例健康老年人中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研究。结果,病例组BAEP总异常19例,异常率83.3%,Ⅲ、Ⅴ波波峰潜伏期及各峰间潜伏期异常率较高;病例组Ⅲ、Ⅴ峰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均数比对照组大,t-检验;P<0.01。结论:在脑白质疏松症早期临床未提示脑干功能受累时,脑干电生理功能已出现异常BAEP可作为脑白质疏松症脑干功能受累的客观指标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陈乃祥,崔荣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80-2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24例中风急性期患者血压的自然变化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中风后血压呈显著上升,随后迅速下降。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梗塞、脑出血分别于发病后第2天与第4天下降到低水平,以后10余天,血压在此水平上下波动。有无高血压病史的中风后是否作降压治疗对急性期血压变化过程无明显影响。中风后血压自然变化的原因不明,可能与中风后脑代谢、颅内压变化和脑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密切关系。
  • 潘奇芳,李群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83-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半球部位出血量小于10ml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的小量包裹性脑出血共81例,占同期经CT确诊的住院脑出血的24%。以基底节附近最多,本组共73例,占90%。由于出血量少,血液未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可无昏迷、头痛、呕吐、颈强及双侧病理征阳性,瘫痪轻、易误诊为脑梗塞。文章通过对同期住院经CT确诊的脑出血、脑梗塞各100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既往无卒中央、活动时起病,发病早期血压高等做为小量脑出血的主要鉴别诊断依据。
  • 王长坤,赵刚,罗祺,李毅平,侯凯,张璐,梁宏伟,刘凤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85-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我院1984~1993年经CT证实并施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350例临床资料,探讨了该病治疗的手术适应症。作者将预后按年龄、血压、血肿部位、血肿量和意识状态等分别做出对比分析,从中提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症,其中强调意识状态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 董均树,吕萍,李广仁,郝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87-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我院近十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968例,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共24例(2.5%),其中脑梗塞19例(79.2%),脑出血3例(12.5),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8.3%)。在发生脑血管意外的病例中有13例(54.2%)为透壁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心内膜下心肌梗塞4例(16.7%),后壁梗塞3例(12.5%),前间壁并下壁梗塞2例(8.3%),前侧壁、高侧壁梗塞各1例(4.2%),并对AMI并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死亡率、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进行了讨论。
  • 苏长海,李爱云,许春胜,刘冬梅,王立军,刘庆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89-2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68例经CT确诊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伴运动性失语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呐吃─手笨拙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等6种类型。以壳核出血最多,其次为丘脑及桥脑出血。本病容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塞,故靠CT确诊。
  • 尹卫,苗状,仲丛江,王孟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90-2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3例经磁共振扫描、脊髓造影及脊髓动脉造影诊断的1例硬脊膜动静脉畸形及2例髓周动静脉瘘向脊髓静脉引流致脊髓静脉高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特点,以及通过栓塞或手术治疗后的近期恢复特点。
  • 刘相轸,戴钦舜,陈会荣,石长滨,李国忠,林志国,李昌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92-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5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手术治疗的经验。术前按Hunt-Kosnik分类,Ⅱ级30例,Ⅲ级17例,Ⅳ级9例,Ⅴ级1例。按Eisher分类Ⅰ级5例,Ⅱ级27例,Ⅲ级10例,Ⅳ级15例。末次破裂至造影的时间7~50h,平均40h。末次破裂至手术的时间21~72h,平均47h。本组死亡6例,Ⅲ级Ⅳ级各3例。30例Ⅱ级病人全部高质量存活,1例Ⅴ级病人恢复到能从事一般劳动。还就造影和手术时机,手术适应症及技巧,围手术期治疗等进行讨论。
  • 吴恩余,杨献军,牛国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94-2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外伤性脑血肿是一组常见多发病。但外伤后迟发性脑内血肿很少见。收集我院近5年的CT检查资料仅发现10例,结合10例资料对本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及CT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 牛杰,章林培,牛福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肿瘤对人体生命具有较大的危害性,而颅内肿瘤性卒中是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本病极易误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因此详细的检查及了解肿瘤史是防止误诊的有效措施。
  • 龚涛,王新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96-2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其中41例异常率为60.3%。高血流速度型异常病例30例(44.1%),其中25例(36.8%)表现为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提示TIA患者中颅底大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比较多且重。
  • 陈桂芝,侯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2岁,患者于12年前工作劳累后出现酱油色尿,多在夜间及晨起时发生,每年出现10余次,每次持续1~3天,伴乏力,头晕。2个月前因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天入院。
  • 张淑琴,朱宇,常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298-2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20例脑膜癌病的总结分析看出,脑膜癌病在临床上可出现脑症状、颅神经症状,脊神经症状。本病头部CT及头部MR检查往往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改变轻微或无改变,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能发现癌瘤细胞。脑膜癌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脑膜,脑实质内并无转移灶。
  • 梁辉,王国平,贺茂林,祁学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00-3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18例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上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10例呈进展性或单程病程。8例呈复发─缓解过程。所有病人皆有对称性肢体软瘫,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和显著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2例病人有感觉障碍。6例病人行腓肠神经活检可见节段性脱鞘性改变。多数病人对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反应较佳且预后良好。
  • 鞠浩,徐忠信,许吉一,包萨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02-3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诊治慢性酒精中毒228例,经头颅CT检查48例示脑萎缩,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的中老年患者,有慢性酒精中毒的表现。症状的轻重和脑萎缩的程度与饮酒量、饮酒时间呈正相关性。戒酒及合理治疗酒精性脑萎缩有的可逆,脑功能可逐渐改善。
  • 李志军,张颖,刘喜文,张振和,纪振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03-3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胸腺切除治疗各型重症肌无力124例。术后在院死亡8例(6.4%),7例死亡原因与重症肌无力危象有直接关系。本文就术前术后治疗用药、手术创伤、麻醉用药、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等对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影响及治疗效果进行讨论。我们认为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结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及时气管切开和辅助呼吸,加强术后护理,可以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 兰杰,曹绪政,刘式威,王英鹏,于元元,关晓明,阮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06-3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特别是脑梗塞的急性期,溶栓为主要治疗方法。
  • 谈友芬,王志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08-3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sydrome,GBs),是一组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伴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其死亡率较高。
  • 彭昌鼎,候其松,张燕,孙鸣,曲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临床资料病人共6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美国精神学会制定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Ⅱ)的诊断标准,即病人在意识清醒状态下,智能低下,记忆力减退,并有下列两项异常,抽象思维,判断力语言、行为和……
  • 秦绍森,刘银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出血,在非创伤性脑出血中,并不少见。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35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5例中男性24例,女11例。其中61岁以上病例25例,60岁以下病例10例。
  • 刘群,包雪英,孟红梅,包云华,王苏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水岭梗塞是指发生于脑的动脉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地区的脑组织的梗塞,随着CT及MRT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分水岭梗塞的认识逐渐加深……
  • 陆正齐,焦亮,荣良群,姚惠芳,刘亮,汪瑞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放射冠腔梗的临床特征,将本院1991~1994年经CT诊断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放射冠腔梗100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孙昭胜,邓春芳,黄庆池,陈建超,李晓卫,李光杰,李永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外伤性脑梗塞的报告日见增多,但外伤性血管闭塞致大面积脑梗塞的报告很少,我科自1990年来共收治8例,分析报告如下:
  • 李书琳,孙忠,温玉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性脑膜炎以精神障碍表现为主者往往易误诊。我们收治7例中先期误诊者6例。为吸取教训,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例中4男3女。年龄15~57岁,其中6例在25岁以下。
  • 刘吉庆,刘秀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肺癌合并非转移性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复杂,结合复习文献对3例少见病例的临床、CT、电生理报告如下。例1,男54岁。于8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上楼困难,1月后累及上肢提暖水瓶吃力,无晨轻暮重特点。
  • 苏志强,刘亢丁,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16-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取得一些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临床上对于脑梗塞的治疗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1]。目前认为,局灶性脑缺血是由严重缺血的中心区和处于低灌流状态的周围区组成,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
  • 李锦珊,陈丽艳,吴太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橄榄桥小脑萎缩(OPC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本病有家族性和非家族性两大类。我院收治的5例OPCA患者中1例有家族史。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9~70岁。
  • 宋锦宁,刘守勋,任炜,刘亚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1(5): 341-3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5例隐匿性脑血管畸形(Occultintracephalicvascularmalformation,OIVM),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病变血管内机化、血肿压迫血管、畸形血管团大小以及在出血过程中病变血管被破坏等是造成脑血管造影难以发现畸形血管的常见原因。CT、MR、DSA是术前诊断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