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6-01-25
  

  • 全选
    |
  • 母敬郁,熊文,杨世杰,李天威,杨翰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体外对新生大鼠(0~1d)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的基础上,建立谷氨酸(Glu)对培养的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毒损伤模型。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释出率和形态学观察,证实了Glu对神经细胞存在兴奋毒作用。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Glu兴奋毒对培养的神经细胞造成损伤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LPO)浓度,发现膜LPO浓度与Glu剂量及作用时间紧密相关,表明Glu对神经细胞兴奋毒作用有自由基产生并介导了神经细胞的损伤。
  • 肖庆忠,陈柏铭,陈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30例脑血栓患者红细胞膜(RBCm)及血浆总胆固醇(T—ch)、脂蛋白(a)[LP(a)]进行了测定分析、同时还测定了镁离子(Mg2+)、尿酸(UA)水平,并同55名健康人作对照比较,结果显示:脑血栓患者RBCm和血浆T—ch、LP(a)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01),血浆Mg2+明显低于健康组(P<0.001),UA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RBCm脂蛋白(a)的改变与血浆T—ch无显著相关性,与血浆LP(a)有一定相关性,提示RBCm和血浆LP(a)增高是脑血栓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诗翔,侯靖边,黄丽春,梁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比较了10例大面积脑梗塞(A组)和10例小面积脑梗塞(B组)的颈内静脉血和时静脉血的血小板聚集功能。(1)两组颈内静脉血和时静脉血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均较正常人增强;(2)A组颈内静脉血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较时静脉血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增强,而B组则无此规律;(3)二组颈内静脉血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发现A组更为亢进,而二组时静血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相比显著差异。本文认为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可能与大面积梗塞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 李筠,张连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椎管狭窄致脊髓半切引起的轻偏瘫极易误诊为脑血栓,本文报告作者所见的7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6个月~8年。
  • 冯加纯,朱宇,饶明俐,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9-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Pullsinelli的4VO方法制作了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采用TBA法、DTNB直接法测定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后48h海马区的过氧化脂质(LPO)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变化,计量病理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及东菱精纯克栓酶对其含量变化和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1)东菱克栓酶可降低海马区LPO含量(P<0.01),使GSH—Px活性上升(P<0.01)。(2)该药可使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升高(P<0.01)。结论:东菱精纯克栓酶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引起的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有部分保护作用。
  • 庄晓荣,马伯杨,王为,杨卫红,叶赛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1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33Xe吸入法对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无结构异常改变的中枢性眩晕患者44例进行rCBF测定,观察分为眩晕发作期组、眩晕间歇期组和健康成年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中枢性眩晕病人59.1%显示血流量下降,其中发作期组rCBF改变明显高于间歇期组,又发作期组及间歇期组的大脑半球血流量及各局部脑叶血流量均低于对照组。
  • 徐淑军,孙炜,步玉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13-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5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20例正常对照比较。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血浆心钠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血浆心钠素水平与继发性心电图异常改变、病情轻重及患者的血压情况有关。本文对血浆心钠素增高的机制及意义进行了讨论。
  • 杨世方,闵宝珍,周锡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15-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尼龙线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的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研究。观察了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脑水肿、神经病学评分及血流量(rCBF)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1)改进实验方法后,使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明显提高;(2)脑缺血后早期再灌注,可显著降低脑水肿,改善神经损伤症状;(3)大鼠脑缺血期rCBF降至正常值的15.7%~19.1%。再灌后,rCBF恢复至正常值的59.4%~84.9%。
  • 陈春富,李劲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18-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颈部旁侧手术入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后颈内动脉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流损伤模型。闭塞成功率94.1%,动物偏瘫症状评分在缺血2h再灌流3d后趋于稳定,病理改变以尾壳核损害最重。再灌流7d脑梗塞体积为97.8±9.4mm3,动物死亡率59.4%。缺血2h后再灌流先出现过渡灌注,而后呈持续性低灌注。本文模型勿需开颅,缺血效果可靠,对局灶性脑缺血的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 王洪典,吴保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2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0例诊断明确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均伴失语。其中运动性失语5例,混合性失语4例,感觉性失语1例。除1例右颈内动脉闭塞致交叉性失语外余9例头颅CT左侧优势半球均可见病灶。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无临床神经体征,侧支循环的代偿是无症状性闭塞的一个重要原因。失语与CT证实的优势半球病灶多属一致,失语的类型则因Narie方形区血供复杂及其侧支循环情况不同而难以确定。单纯运动性失语康复较快,混合性或感觉性失语康复较困难,常明显慢于肢体功能康复。
  • 李英杰,颜京斌,黄勇华,武晓玲,王振金,王振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2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观察了22例脑梗塞患者血与脑脊液(CSF)氨含量的变化,结果提示:脑梗塞急性期血与CSF氨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恢复期,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梗塞面积的大小与氨的变化明显相关。探讨了血与CSF氨增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 曾昭祥,曾倩,李风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25-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68例枕叶梗塞,主要临床症状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少数病例可伴有大脑半球或幕下结构症状和体征。CT扫描示左侧枕叶梗塞34例,右侧枕叶梗塞27例,双侧枕叶梗塞7例。症状的恢复视力早于视野缺损。
  • 张志锁,黄平,张继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27-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80例脑梗塞和2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电地形图、脑电图和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脑梗塞组脑电地形图、脑电图和CT异常率分别为89.4%、61.1%和97.8%。短暂性脑缺血组分别为52%、32%和8%。脑梗塞患者脑电地形图阳性率均高于脑电图,略低于CT,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电地形图异常明显高于CT。因此BEAM在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及中风预测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渠战芬,夏秀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肌痉挛与莱姆病渠战芬,夏秀华面肌痉挛的病因到目前为止仍未明了。我院在9例面肌痉挛中发现3例莱姆病(LymeDisease),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9例患者系1990年以来陆续来我院就诊的病人。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29岁,平均...
  • 周维智,王为珍,张福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29-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资料中共分为脑出血组、脑梗塞组、腔隙性脑梗塞组、SAH组。就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等各组进行分析讨论。认为年龄与脑血管病发病有关;脑出血和腔隙性脑梗塞有高血压病者所占比率较高,有糖尿病和冠心病者发生脑梗塞比率明显高于脑出血。头痛和意识障碍以出血组多见,脑出血组中情绪激动、用力、劳累下发病占75%。此外,本文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在中风中的作用,以及各组死亡原因等作了讨论。
  • 玄太权,裴君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扣带回出血罕见,作者在白求恩医大一院神经科学习时遇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2岁,农民。劳动中突然头痛,恶心,呕吐伴四肢活动不灵,言语障碍16小时,于95年5月29日入院。5年前有高血压病史。
  • 张丽,周岱,刘春风,惠品晶,支海红,崔岗,王中,周幽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3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43例破裂脑动脉瘤术前行TCD检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0.7岁。全部病例经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手术治疗38例,术前TCD检测未见明显血管痉挛,除1例外,其余均恢复良好。另5例TCD检测提示血管痉挛或颅内压升高故未行手术,经药物治疗均死亡。TCD可判断有无血管痉挛及反映颅内压的变化,对估价破裂脑动脉瘤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选择破裂脑动脉瘤手术适应症的依据之一。
  • 许志恩,邢永前,巫志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34-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46例急性脱髓鞘性脑病的临床与CT及MRI的关系作一分析,认为MRI检查要较CT优越,MRI表现以脑室周围白质为主而皮质损害少见。临床表现与CT或MRI所见病灶多少、大小无关而与病灶部位可能有关。
  • 郑瑞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肺癌脑转移并不少见,但以尿崩症为首发症状者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男,52岁,1994年9月19日入院。患者2月前出现多尿、多饮、烦渴,每日饮水15000~17000ml,每日排尿20~25次……
  • 黄宗青,黄如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36-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影像学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LI)145例,显示近1/4患者不具有典型腔隙综合征(LS);高血压占66%;近1/3病例再发中风,未再发者一半以上生活质量欠佳。认为确诊LI,应有影像学显示新近发生的病灶,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腔隙损害;发病机理中栓塞的作用值得重视;本病预后并非良好,需进一步寻找有效的防治途径。
  • 张柏苹,梁秀龄,刘焯霖,黄兆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38-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3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164个部位的X线骨关节照像,结果显示有异常改变151处,阳性率为92.1%。骨关节X线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增生或肥大,尤其以膝、腕、手指关节为显著。结果提示骨关节的X线检查是肝豆状核变性诊断的有益手段。
  • 孙淑清,黄丽红,林种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4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2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占本院收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有神经精神损害人数的56.2%。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精神障碍,昏迷、偏瘫等。结合临床和尸检资料,对其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指出凡遇有原因不明的神经精神障碍的中青年女性,应当想到本病。
  • 罗毅男,付双林,褚克夫,潘中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4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CT改变,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首发症状中,天幕上病变以癫痫居多,天幕下病变以颅内压增高症状居多。头部CT表现最常见有均匀增强和环形增强两种类型。对本病诊断应全面综合考虑,CT改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治疗上大多可行内科治疗,少数可施手术治疗。本病预后良好。
  • 刘军,周建,宿跃田,刘永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44-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挫裂伤后继发性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导致病情恶化或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组5例颅脑外伤患者均残留不同程度偏瘫、失语,将游离大网膜移植在脑缺血、软化灶区,利用大网膜分泌、吸收功能和网膜丰富的血运供应,对清除缺血区有害物质,建立侧枝循环,提高供血、供氧能力,改善临床症状起到良好效果。
  • 张敬军,陈青,孙思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45-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丙戊酸镁是继丙戊酸钠、癫痫安之后合成的另一丙戊酸类药,国外7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国内应用尚少,本文单用丙戊酸镁治疗各型癫痫83例,并监测血浓度,现就临床疗效、血浓度测定、脑电图变化及其不良反应加以分析及讨论。
  • 桂文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性,22岁。农民。因双足反复发生无痛性溃疡,双下肢无力半年来院就医。查体: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正常,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Ⅳ级,腱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双膝关节以下痛觉、音叉振动觉消失。
  • 刘辉,于正荣,雄英,董文燕,王莉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47-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镁做为机体内重要的阳离子,在急性脑梗塞(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中的变化及作用已被重视。研究表明,ACI患者血清镁离子水平明显下降[1]。
  • 孙金珠,刘立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梗塞(ACI)除引起神经定位体征外,其生命体征改变及某些植物神经性反应大多较轻,往往不引起人们注意。
  • 杨瑞霞,苗绍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颅脑CT的广泛应用,脑室出血(包括继发和原发)在临床上很常见,死亡率高。我院自1992年开始对脑室出血病人采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同时导管引流,定时注入尿激酶溶解凝血块……
  • 周弢,安德明,刘健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T问世以前,颅内结核瘤诊断颇为困难。CT应用于临床以后,本病又常与颅内其它疾病相混淆,为此,总结我院23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颅内结核瘤的临床及CT特点,供同道参考。
  • 韩天相,徐忠平,王诗林,孙琳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对高血压脑出血多采取非手术治疗,近年来外科手术治疗又重新被重视,但在手术时机选择方面,各地意见尚不一致。本文除对外科手术时机提出一些看法外;对非手术治疗中临床症状与预后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 刘群,宫淑杰,包雪英,张瑾,王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国内外均有报道,据统计占脑梗塞7.6%[1],国内大部分病例均经头部CT确诊,仅少数经MRI诊断,本组12例为1994年1月~1995年1月住院病人……
  • 刘晓艳,冯凯,刘晓霞,王彦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大组慢性进行性的变性疾病。而Friedreich共济失调是其中的一种脊髓型。本文报导2例:例1,患女,23岁,走路不稳10年,说话不清,双手颤动2年就诊。
  • 高凤琴,江新梅,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一中年女性脂质沉积病,肌活检示肌纤维中有大量脂肪颗粒沉积,以I型肌纤维受累为主。经大剂量强的松顿服、辅酶Q10及低脂饮食治疗,病情好转恢复正常。患者女性,38岁,会计。
  • 王德林,徐乃军,严超英,武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过敏性紫痫合并脊髓病变,实属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例1,男,13岁。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伸侧突出皮面的红色皮疹,压之不退色,在当地诊治不见好转。
  • 陈光辉,母敬郁,饶明俐,杨翰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56-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儿茶酚胺(CA)递质包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流后CA递质介导了缺血性神经元损害。
  • 何秋,王慕一,郎恩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59-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tetActivatingFactor,PAD是一种脂类介质,分子结构为1—0—烷基—2—乙酸—Sn—甘油—3—磷酰胆碱,分子量为1100……
  • 路晋通,朴金花,刘兆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如不警惕往往延误治疗。现将我们遇到的5例报告如下。例1:患男,16岁。因视物双影10天去某医院检查,未明确诊断。
  • 杨臻明,何相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1): 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一组慢性临床综合征,以病程长,反复发作为特征,其诱发与情绪、饮食、劳累及感染等诸方面的因素有关。漫长的治疗过程病人多以家庭治疗为主,所以做好病人的家庭护理配合治疗很有必要。现将癫痫病人的家庭护理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