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6-03-25
  

  • 全选
    |
  • 黄如训,方燕南,苏镇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30-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用肾血管性高血压鼠(RHR)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其后2h至7d分8次取不同区域脑组织进行透射电镜动态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显示局部脑梗塞后发生全脑性改变,其损害程度和出现时间梗塞区最早,以坏死为主,呈完全不可逆性损害;边缘区稍后,主要是微血管塌陷和微血栓形成及部分脑细胞坏死,呈部分可逆性损害,远隔区和镜区最迟,以内皮和星形细胞水肿为主,呈可逆性损害,认为用RHR复制MCAO,更接近于高血压性脑血管损害基础上发生脑梗塞的临床病理改变,全脑超微结构的动态性改变中微血管损害起着重要作用。
  • 陈光辉,饶明俐,韩漫夫,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33-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技术测定了大鼠全脑缺血15rain及再灌流1h至7d纹状体、海马、丘脑及新皮层的NE、E、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缺血易损伤区特别是纹状体、海马存在显著的CA递质代谢紊乱。缺血15min海马NE含量增高及纹状体的DA含量增高是病理作用的重要环节,再灌流后出现的递质含量的进行性减少提示神经元坏死或功能障碍的程度。另外,CA递质可能与EAAs相互作用,放大了CA递质介导的病理损害。
  • 胡剑利,孙玲,陈宝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2岁,于1994年4月20日入院。该患于入院前1个月感冒,发烧,体温达38℃,用药后症状减轻。于2周前手指足趾麻木,如同过电感,1周前出现四肢无力,2天前出现大小便控制不住,焦虑、失眠、好哭。1979年患有“甲亢”做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时有抽搐,数秒后自行缓解,不影响工作,近来发作加频。 查体:T 36.6℃,P 80次/min,Bp16/8kPa。颈部可见一弧形手术瘢痕。未闻及杂音。心肺正常。双肘以下及双踝以下温痛觉减退,音叉振动觉减退。四肢肌力稍弱,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 刘军,匡培根,张凤英,刘洁晓,吴卫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37-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目的为巴曲酶是否影响热休克蛋白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用中大脑动脉(MCA)线栓法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Wistar大鼠共51只。发现:在再灌注1h、2h、3h对照组与巴曲酶组(8BU/kg ip)HSP70均呈轻度表达,从再灌注12h起表达显著,至再灌注后24h达高峰,至再灌注后6d仅见于坏死灶周围,至再灌注后14d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巴曲酶组的HSP70表达变化在时程上与对照组一致,但在再灌注12h起至6d较对照组显著,同时相应时间点的MCA血供区皮层神经细胞有缺血变性者巴曲酶组少而轻。本文结果提示巴曲酶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它能影响HSP70蛋白合成的调控机制有关。
  • 周华东,陈曼娥,王景周,王琳,琚亚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40-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显示Fos表达来反映急性缺血后大鼠前脑顶叶、海马区和下丘脑神经元的功能活性,采用尼氏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的病理变化。结扎13只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后2h,顶叶皮质Fos免疫阳性神经元呈密集分布,海马呈中等密度分布,下丘脑呈稀疏分布。光镜下观察尼氏染色的神经元,海马损伤者较多(77.48%),顶叶皮质次之(66.18%),下丘脑较少(50.11%)。电镜观察损伤的神经元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肿胀,核糖体聚集,严重者粗面内质网消失。实验结果提示缺血敏感的神经元Fos表达较强,Fos表达与神经元的缺血损伤明显有关,可能对神经元的缺血损伤起保护作用。
  • 姚景莉,朱国行,秦震,陈识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43-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33例急性脑梗塞病人的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及血浆MDA含量,红细胞SOD活性,与29例正常老年人作比较,发现急性脑梗塞病人的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降低,而血浆MDA含量升高,红细胞SOD活性下降。说明急性脑梗塞病人存在红细胞功能受损和自由基损害。这些变化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及其防治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周武,于步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45-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动态观测40例脑梗塞(CI)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发现:CI组3d内及10~14d的患者,血浆ET高于病程25~28d者及脑动脉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脑动脉硬化组与病程25~28d者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浆CGRP低于正常对照组,CI病程3d内及10~14d者高于病程25~28d者及脑动脉硬化组。CI伴高血压者。血浆ET高于不伴高血压者,CGRP低于不伴高血压者。病程3d内病情重型者血浆ET、CGRP高于轻、中型者,且ET与CGRP呈直线正相关。
  • 方燕虹,吴江,梁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67岁。于1995年10月5日入院。入院前6小时在办公室与人谈话时,突然双耳嗡嗡作响,听不见他人说话,被人从座位上扶起时发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欠清,无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1年前患脑出血,当时左侧轻偏瘫,经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查体:血压:26/16kPa,神志清楚,烦躁不安,言语欠清,双耳听力完全丧失,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Babinski征(+)。无感觉障碍。头部CT及MRI揭示左侧内囊后肢尾端出血,右侧内囊后肢出血性中风囊。
  • 徐涛,顾斌贤,濮春华,王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48-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Willis动脉环后半环大脑后动脉及其内穿支的显微解剖,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穿支是脑深部的重要供血血管之一,100%的病例双侧具有该血管。
  • 马涤辉,刘晓亮,张昱,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50-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制做Alzheimer病(AD)大鼠模型,检测不同时期、不同脑区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D鼠在30d时就表现出海马及丘脑5-HT含量的明显下降。据此推测可能是胆碱能系统损害能直接影响5-HT系统代谢功能,胆碱能系统对5-HT系统的功能和代谢有调节作用。
  • 刘诗翔,王惠玲,谢卫,李智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52-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Y迷宫分辨学习和1次性被动回避反应为学习记忆的指标,结合病理髓鞘组织染色观察了高压氧对实验性小鼠脑缺氧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压氧对正常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无显著影响;(2)实验性脑缺氧可造成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损害,在脑缺氧后2、4、6d进行高压氧治疗,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都有明显改善,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8d后进行高压氧治疗,则对其学习记忆无显著作用;(3)脑缺氧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与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有明显的一致性。
  • 刘红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65岁,于1995年5月10日入院。病人于发病前两周因受凉出现咳嗽、流涕,随后即感双眼睑下垂,视物成双,行走不稳伴头昏、耳呜。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半年前先后患左右两次偏瘫,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经治疗已痊愈。当地医院拟诊脑干梗塞,给予脱水剂等治疗10余天病情加重而转入山东医大附院。体检:视力正常,双上睑下垂,双眼球正中位固定,双瞳孔等大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大致正常。
  • 张本恕,毓青,杨露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54-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60例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将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国外已报道的6组资料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本组与国外各组资料均显示:眩晕、软腭麻痹、Horner征、同侧共济失调、面部及对侧肢体痛温觉减退是本综合征最常见的神经症状和体征。MRI为研究脑干梗塞的最佳方法。
  • 丁箭,牛争平,于雪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56-1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头部CT问世之前,临床上诊断胼胝体出血实属困难。本文报道了近年来我们收治经头部CT扫描证实的6例胼胝体出血,并予以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3例。发病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8.7岁。既往有高血压史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例。从发病到入院时间2~36h者5例,27d者1例。
  • 温丽云,江岸英,康进明,刘翠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58-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100例重症脑出血,均不同程度地合并有一过性血糖升高、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BUN升高、ECG异常等丘脑下部损害的临床表现并直接影响存活率。结果提示出血量大的壳核区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对丘脑下部影响大,而丘脑区血肿易破入脑室系统,其临床表现及对丘脑下部产生的影响要好于丘脑局限型。
  • 尹秋霞,彭立义,黄明,王友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60-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压氧(HBO)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收到明显的临床疗效,但HBO对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如何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我们从自由基的角度,对32例患者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30例只用药物治疗者及20例正常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讨HBO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机理。
  • 何冬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38岁,个体户。因头晕、恶心,走路不稳3天,于1995年8月9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10个月前左上臂内侧皮下植入避孕药避孕,末次月经为7月13日。体检:T36℃,BP14/9kPa,神志清,颈无抵抗,双瞳等大,左上肢指鼻试验(+),闭目站立试验(+),克氏征及巴氏征均阴性。四肢肌力正常,内科检查无阳性发现,CT示左小脑半球脑梗塞,EKG窦性心律,低电压。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血脂正常。经脉络宁,脑活素,低右等治疗4天,症状缓解不显著而要求转院。
  • 于敏华,赵晴,王卫东,刘立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62-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0例脑血栓患者的脑脊液中镁离子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与对照组作了比较。结果发现患者的脑脊液中镁高子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故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应注意补充足够的镁剂。
  • 王玫,赫崇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我们近年4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月、1.5月、2月和2.5月。病程分别为1d、5h、1d和8h。均为母乳喂养。例1和例3有腹泻史,例4有肺炎史。恶心呕吐及抽搐3例,昏迷2例。4例均有面色苍白、前囱饱满及瞳孔不等大。4例均有采血或肌注部位出血不止。4例凝血时间均延长,出血时间及血小板正常,凝血酶元时间延长。CT检查分别为枕叶、基底节区、枕叶和硬膜下出血。例3、4分别静注维生素K_1治疗14d和30d治愈;例1开颅手术、例2消炎脱水,都未用维生素K治疗而死亡。
  • 刁岳松,郎森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64-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15例以急性昏迷为首发症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同期我院急诊科来诊的140例不明原因昏迷患者的10.7%,占同期我科收治的SAH的13.5%,高于以往文献报道。本组患者病情危重,其中11例死亡,死亡率高达73%。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疝、再出血、合并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故对以昏迷为首发症状的SAH患者,应及时作出诊断,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 刘晓霞,冯凯,刘晓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59岁。病人于24天前,因患慢性胆囊炎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静点庆大霉素(剂量不详)4天后,自觉走路不稳,行走时步距宽,易倾倒,发病中无眩晕、耳鸣、耳聋及听力减退。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较低,肌力Ⅴ级,腱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蹒跚步态,双侧指指试验,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均不稳准,反击试验阳性,Romberg试验睁闭眼均不稳。头颅CT及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前庭功能检查正常。临床诊断庆大霉素中毒,给予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
  • 李志军,崔永生,张振和,纪振东,费立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66-1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切除胸腺瘤治疗各型重症肌无力(MG)46例,病理证实胸腺瘤15例,恶性胸腺瘤31例,伴异位胸腺增生1例。术后52.2%的病例发生了MG危象,其危象见于Ⅱ_B和Ⅲ型病例。10.9%的病例在院死亡。术后讨39例病人进行了6个月~12年的随访,症状缓解33.3%,改善20.5%,无变化2.6%,与本病有关的死亡者为38.5%,MG合并胸腺瘤病例术后MG危象发生率高,围手术期和离院后死亡率亦较高。近年来对病情危重病例胸腺瘤切除早期行气管切开,酌情辅助呼吸,是预防和治疗MG危象的重要方法,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 姜桂英,许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68-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23例小儿植物神经性癫痫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儿童比较,患儿血清中SIL-2R的含量为884±345.17U/ml,健康儿童为161.9±110U/ml,两者差异显著(P<0.01)。同时对两组患儿血清IgA、淋巴细胞转化指数(SI)、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检测,有47%的患儿IgA降低;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亦低于对照组(P<0.01);循环免疫复合物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植物神经性癫痫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异常。
  • 彭海,王耀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无脉症亦称主动脉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动脉疾病。此病报道较少,而伴发睑黄瘤者更为鲜见。我科收治1例,报道如下:女患,47岁。因反复发作双下肢无力伴晕厥半年收入院。年幼时曾患结核性胸膜炎。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检:双上肢血压未测出。双下肢血压19/6kPa。双侧桡动脉、腋动脉及右颈动脉未触及搏动,左颈总动脉可触及搏动并闻及收缩期杂音,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触及对称存在。双眼睑多个结节状无痛性黄色斑块。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踝阵挛,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侧Pussep征(+)。
  • 尹桂兰,孙笑熳,张忠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0-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慢性肺心病呼吸性酸中毒并有和不并有肺性脑病患者各10例做血气及脑脊液pH测定。结果两组PCO_2、PaO_2\HCO_3无明显差异(P>0.05),而pH差异显著(P<0.005),脑脊液pH两组有极明显差异(P<0.001),说明肺性脑病的发生只与血中特别是脑脊液中的pH有关。
  • 赵松珍,李汉玲,李正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男性,60岁,大学文化程度。于1994年5月9日入院。患者近1月来逐渐表现紧张、多疑、丢三拉四,8天前突然头晕、血压偏高(20.6/14kPa),住入当地医院,次日家人发现其记忆力明显减退,发呆,2天后有两次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每次持续3~4分钟即止,随后寡言少语少动,不识家人及病房,时哭时笑时而恐惧,生活不能自理。既往体健。查体:右利手,神经系统未见异常体征。眼底动脉硬化2级。神志清晰,表情较呆滞,反应较迟钝,无异常行为。缺乏主动性,无主动接触,被动接触尚可。时间定向正常,人物、地点定向障碍,未发现幻觉及妄想。情感淡漠,不知饥饱。
  • 于素贞,王洪欣,毕建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以下称冲击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MS),国内外文献报道尚少。我科1991年9月~1994年10月使用冲击疗法治疗MS8例,收到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中,男2例,女6例。年龄21~50岁,平均34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2年9个月。急性病程6例,缓解复发1例,缓慢进展1例。
  • 佟韫如,崔勇,孙雨时,崔俊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3-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是当前世界公认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但迄今国内外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何提高脑血管病的疗效,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为了开拓治疗的新途径我们选用了超声波治疗,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选用1995年中美合作应用于临床的北京东健公司高科技新产品“SVT—100”多功能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
  • 庆疆,于健巍,刘群,刘晓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性,74岁,于就诊前9小时,在阅报时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呕吐,约1小时后呕吐频繁,内含咖啡色样物,量约500ml,伴复视、站立不稳,但意识清楚,肢体活动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肝病、胃病史。未进可引起潜血的食物。查体:Bp20/13kPa,神清语明,双眼有水平眼震,左眼外展受限,左侧周围性面瘫,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半身痛觉迟钝,左上下肢共济运动障碍。病后6小时行头部CT检查,示左顶叶陈旧性腔梗。经对症治疗,于发病后22小时,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左侧周围性面瘫、左眼外展受限、右半身痛觉减退均已恢复,留有轻度水平眼震及左上肢共济障碍。
  • 邱浩强,陈尊发,沈观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自1991年3月~1993年11月间应用法国狄朗药厂生产的心脑通(Vasodistal)及国产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分别治疗缺血性脑梗塞41例及29例,进行观察对比,现将临床资料、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共7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29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处于脑梗塞急性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症,CT扫描可见梗塞灶。
  • 赵国义,徐冰,夏安新,赵春禹,徐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自1984年1月至1994年12月11年间共收治40岁以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73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急性脑血管病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由CT、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诊断的病例分别为362例、137例、174例。 1.2 一般资料 出血性脑血管病472例(70.13%),缺血性脑血管病201例(29.87%)。男性422例,女性251例。20岁以下54例(8.02%),21~30岁186例(27.64%),31~40岁433例(64.34%)。
  • 李战义,吕荣乾,翟晓慧,马春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7-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黄色瘤病较罕见,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女,4岁,于1993年11月3日入院。入院前5个月出现烦渴,每次饮水量500ml,24小时饮水量约4000ml,同时出现多尿。逐渐消瘦,眼球突出,头部出现多发肿块,逐渐增大。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不振,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 检查:发育矮小,消瘦。皮肤粗糙,呈脱水状态。精神萎糜不振,双眼球突出,前额及顶区隆凸、肿胀。触之凹凸不平。双侧膝腱反射对称性活跃,24h总尿量3800ml,尿比重1.000。
  • 王淑云,林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5~1995年,我院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2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20例病人系本院门诊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16岁,其中7~11岁14例。病程2~5年。20例中眨眼、皱眉18例,撅嘴15例,摇头15例,耸肩10例,蹬脚,踢足5例,展肢收肢3例。喉中发出咳、阿、哼、妈、吱等声19例。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所见。20例查EEG正常,15例查头颅CT未见异常。20例均用肌苷0.2、安定1.25mg~2.5mg、维生素B_610mg等治疗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8例为痊愈。症状减少75%以上为显效6例,症状减少75%~50%为有效6例,症状减少50%以下为无效0例。未治愈者改用氟哌啶醇0.5mg~1mg每日3次,氟奋乃静0.5mg每日3次,一个月后症状完全控制。
  • 王兴全,宋晓南,王苏平,郭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临床报道较多,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临床少见,报道较少,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临床结合病理报告如下: 患者,男15岁,学生。于1995年6月22日入院。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自觉四肢无力,拿东西吃力,未介意。3个月后四肢无力加重,走路左右摇摆,尚可独自骑车上学。3天来无力更为加重,不能独自行走,未用过药物。家族中无类似疾病。
  • 潘旭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CT、MRI应用于临床,对提高脑干出血诊断率的同时,也发现该病的临床表现更加复杂,现将我院收治的以颅神经损害为表现的脑干出血3例,报告如下。 例1,男性,78岁,因左眼睑下垂5天,于1994年8月11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查体:BP24/14kPa,意识清,视力正常,口齿清楚,左眼睑下垂,左眼内收及上视不能,瞳孔4mm;右眼不能上视,瞳孔2.5mm。四肢肌张力及肌力正常,浅感觉存在,Babinshi征(一)。头颅CT示:中脑上部被盖部出血,出血量约1ml。CSF压力1.0kPa,潘氏试验阴性,RBC3×10~6/L,蛋白0.5/L,糖2.8mmol/L,上清液潜血试验阴性。诊断中脑被盖部出血。
  • 王磊,吉中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灰质异位症(HGM)在临床上少见,合并脂肪瘤者更罕见。现报道1例经MRI证实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HGM合并脂肪瘤者。 患者,男,23岁。因发作性四肢抽搐3年,发作频繁伴头痛,头晕1年于1994年12月10日入院。病人于1991年10月1日夜间突然尖叫,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大小便失禁,约20分钟清醒,但思睡,不能回忆发病经过。1月后又有类似发作数次,每次间隔1~2月,多在夜间发作。
  • 马俊玲,房克威,吕慧英,朱瑛,王东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婴儿痉挛症是新生儿,婴儿的一种较常见的癲痫。发病早,形式特殊,多伴有发育迟缓或智力低下,因发病短促,症状特异,经常不能及时确诊及治疗,我们将近年内观察的21例婴儿痉挛症脑电图(EEG)及脑地形图(BEAM)的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21例,男13例,女8例,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24个月,2~6个月者5例占23.8%,7个月~12个月者14例占66.7%,13个月~24个月者2例占9.5%,平均年龄为9个月。
  • 李意义,曹春丽,李洪濯,任晓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丘脑出血文献已有大量报道,丘脑梗塞报道较少。我科1994年10月~1995年8月收治43例丘脑梗塞病人,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8例,女15例。年龄33~89岁,40岁以下3例,41~50岁3例,51~60岁12例,61~70岁21例,71岁以上4例。平均61岁。有高血压病史32例。
  • 刘永胜,梁景荣,黄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于1988年1月至1995年12月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死亡率为23.8%。现对影响外科治疗近期疗效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54例,女26例。年龄28~76岁,平均57岁。有高血压史65例,心脏病史16例,糖尿病史8例,慢性气管炎8例。
  • 母敬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85-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细胞凋亡(apoptosis)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病理学家Kerr等在1972年提出的,用以描述一种在形态学上有别于细胞坏死(necrosis)的细胞死亡过程。细胞凋亡主要是指有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表面分子接收到诱导因子刺激并将信号传入细胞内部,通过启动其自身内部遗传机制,形成级联式信息传导和基因表达,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过程。
  • 姜兰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58岁,因眩晕,呕吐,视物成双,走路向左侧倾斜9小时,于1995年3月2日入院。4年前曾患脑血栓,高血压病史10年。查体:Bp25/14kPa,神清语畅,两眼球向左侧视时右眼内收不能,左眼外展不能。两眼球向右侧视时左眼内收不能,右眼外展可。双眼球水平眼震。眼底动脉硬化Ⅱ~6,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昂伯氏征阳性。检查血糖、胆固醇及心电皆正常。脑CT见左侧桥脑被盖部可见一片状低密度灶。
  • 吕晓红,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88-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00多年来生物医学界无论对个体或群体,都把死亡看成是生命延续的失败而未予重视。近20年来发现:机体在发育、生长及老化过程中的一些细胞死亡和一些细胞存活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正是这种生与死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细胞向特定的组织或器官表型分化,构筑为成熟的机体,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神经细胞虽是终端分化细胞,但也遵循着这一规律。
  • 符策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2(3): 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5岁,右利者,于1986年因剧烈头痛,突然失语,经头颅CT检查示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治疗1个月,语言完全恢复。于1993年2月5日早起床时发现说话不清,饮水自右侧口角流出,无明显意识障碍,四肢活动自如,无头痛、恶心、呕吐及大小便失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 查体 Bp:21.3/13.3kPa,神志清楚,合作,颈无抵抗,问话能理解,讲话不清,右侧鼻唇沟稍变浅,伸舌稍偏右,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掌颏反射(+),头颅CT示左侧顶叶皮质下有2.0cm×1.8cm高密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