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7-05-25
  

  • 全选
    |
  • 吴国林,马登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胼胝体出血临床少见,现经头颅CT扫描证实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19岁,学生,89.12.31入院。患者入院前7小时突然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躁动不安、一小时后表情淡漠,反应迟钝。3小时后嗜睡,回答问话差,4小时后小便失禁,门诊以SAH收入院。入院检查:BP16/10.2kPa嗜睡、颈强、肢体尚能活动,巴氏征(+)、克氏征(+),小便失禁,心肺(-),次日,腰穿CSF为均匀血性,按SAH处理,病程中出现精神症状、大喊大叫、吵闹不止,或哭或起床奔走,一般镇静剂无效。
  • 费舟,章翔,易声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17-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低血压或高热等是引起脑外伤病人二次脑创伤常见因素。本研究首先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造成大鼠低血压及高热,观察大鼠脑皮层脑血流(CoCBF)变化。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脑损伤并二次脑创伤两组。结果表明,伤后4h与假手术组对比,合并二次脑创伤组CoCBF显著降低。随后对16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研究,探讨二次脑创伤因素如高热、低血压对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表明合并二次脑创伤因素者预后差。基础与临床研究提示,二次脑创伤者预后差的原因可能是其导致脑血管痉挛,脑血流下降,直接影响正常脑代谢。
  • 许丽艳,李恩民,吕晓红,齐辛钟,李杰,饶明俐,杨同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58-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脑神经细胞上研究了NO及相关因子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研究表明:(1)NO的体外神经损伤作用与脂质过氧化作用关系密切;(2)NO的体外神经损伤作用是由NO本身的毒性造成的,而与其代谢产物亚硝酸根(NO2-)和硝酸根(NO3-)无关;(3)环境酸化可明显促进NO的体外神经损伤作用。这些结果将十分有助于加深对NO神经损伤作用的认识。
  • 孙永才,高展,李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2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于1997年5月15日到该厂卫生所治疗。查体:T37℃,心肺正常,既往健康。给5%葡萄糖500ml加入林可霉素、地塞米松,坐位静点并与同室患者交谈如常……
  • 刘春风,汤继宏,包仕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61-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与脑水分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用立体定向法自体血回注建立大鼠脑尾状核出血模型,分别在24h内不同时限用氢清除法测定rCBF,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分含量,发现出血后10min同侧rCBF即下降,1h达最低水平,出血量大时对侧半球也有明显下降;双侧脑水分含量均明显增加,其高峰期晚于rCBF的下降。说明脑出血后迅速出现广泛的低灌注和脑水肿
  • 曾进胜,黄如训,苏镇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64-2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高血压性颈动脉损害与血压水平的关系及其在脑卒中发病中的意义,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颈总动脉进行了形态学测量,并观察了硝苯吡啶、卡托普利和美托洛尔抗高血压治疗后这些测量参数的改变。结果发现,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颈动脉损害主要表现为中层肥厚,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弹力纤维增多和管壁重构引起。抗高血压治疗后,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大受到抑制,但弹力纤维增多和管壁重构无改善。提示脑动脉管壁结构未能恢复正常是抗高血压治疗不能完全防止脑卒中的原因之一。
  • 刘亢丁,刘群,苏志强,饶明俐,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67-2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应用凝胶迁移法检测局灶脑缺血区中Fos与Jun基因的蛋白产物形成异源二聚体复合物—转录因子AP1(activatorprotein1)的DNA结合活性。缺血30min或90min伴随再灌流4h,结果表明AP1结合活性增加。提高的DNA结合活性持续24h。以上结果说明提高转录因子AP1的表达水平在缺血病变的基因调节改变中起一定作用
  • 杨淑珍,于福恩,阎秀玲,梁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24岁,自诉16岁开始阵发性干咳,发作时伴头晕、胸闷,每次发作持续5~10分钟,开始几年,每年发作4~6次,未行治疗。近1年,发作次数增加,月发作达2~3次,口服克咳敏、止咳糖浆、复方新诺明、红霉素等……
  • 高桂兰,吴卫平,蒲传强,王国平,朱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69-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2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14例进行了头颅CT扫描,仅5例有异常改变。17例行头颅MRI检查,13例有异常改变。DSA检查共22例,均表现为静脉窦不显影或狭窄,循环时间延长9s以上。提示蝮蛇抗栓酶介入性灌注溶栓治疗结果较常规治疗效果好,而尿激酶介入性灌注溶栓治疗则可能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杨力辉,程永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曾遇3例垂体瘤误诊,今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8岁,1995年10月5日入院。3天前夜间突然头顶部钻痛伴呕吐数次,次日左眼失明,门诊以“痛性眼肌麻痹”收入院。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15年。
  • 方桂远,卢宏,李国玲,方树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74-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ELISA和APAAP法对32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及40例老年和35例非老年ACVD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疾病各组除CD3外SIL2R和CD8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则明显下降,其中以老年ACVD并MOF组变化最为显著,与老年和非老年ACVD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CD4水平老年ACVD并MOF组较老年和非老年ACVD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老年和非老年ACVD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述指标也与老年ACVD并MOF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 郭秀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21岁,于1995年3月中旬开始左肩痛,1个月后出现左上肢无力,而来我院就诊,初诊为臂丛神经炎。经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于5月下旬渐感视物成双,6月初渐感四肢无力、走路不稳,又复来诊。
  • 王桂侠,张兵华,李广仁,郝守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77-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神经节苷脂(GA)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神经病变患者,发现GA明显增加NIDDM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神经传导速度(NCV)呈不同程度改善。结果提示:在NIDDM神经病变治疗方面,GA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崔文波,林善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4岁,1996年10月23日上午无明显诱因,突然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头晕,无头痛、呕吐、抽搐。于当日晚7时收入院。既往无精神病史。
  • 王建,刘其强,杨萍,李建章,尹明达,汪玉兰,何蕴,邢秀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80-2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脑梗塞患者血浆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血栓烷B2(TXB2)浓度。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血浆GMP140浓度在急性期显著增高,恢复期降至正常;血浆TXB2浓度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显著增高;正常人血浆GMP140和TXB2浓度与年龄均呈显著正相关;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TXB2浓度与患者年龄、梗塞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正相关。提示:(1)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小板高度活化,为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检测血浆GMP140、TXB2浓度对病情监护、预后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年龄是影响血小板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 卢宏,方树友,方桂远,王左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82-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GBS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法EILSA法对37例GBS患者、35例其它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TNF和IL6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GBS患者血清TNF水平增高,与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GBS患者血清IL6检测阳性率为62.16%,与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GBS患者血清TNF和IL6升高的水平与病情轻重有关。我们的结果提示GBS患者免疫功能失调,TNF和IL6可能参与了GBS的免疫病理机制,且与病情轻重有关。
  • 朱咏新,林琳,周维智,鲍春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37岁。1996年4月~7月间2次短暂口角歪斜,言语含糊,右侧肢体发麻感。同年8月2日患者突然头晕,视物旋转,收入本院。
  • 王强,郭云良,金丽英,吴翠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85-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采用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的方法制备家兔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紫外线辐照血液疗法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选择健康家兔1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只,所有家兔均每日静脉注射5%高分子右旋糖酐(5m1/kg),共20d。治疗组同时隔日静脉注射紫外线辐照过的血液(3ml/kg),对照组静脉注射未经处理的血液(3m1/kg)。实验结束后处死家兔,取脑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脑部微循环,见对照组微循环障碍明显,而治疗组无明显变化。提示紫外线辐照血液后可以使红细胞聚集性下降,血氧饱和度增加,因而改善了微循环。
  • 刘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87-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0例做MRA的患者与其中同时做DSA(9例)及手术(1例)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5例MRA结果与DSA一致,包括2例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2例血管畸形。另5例中,1例MRA检查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但DSA仅显示该段动脉狭窄,2例MRA显示两侧颈内动脉虹吸部闭塞,DSA除有上述发现外,还检出脑底部异常血管网,1例MRA显示左侧颈内血流来自前、后交通动脉,DSA检查结果为左侧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起始部的闭塞,1例MRA显示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瘤腔大小为1.0cm×0.9cm,手术中证实为2.0cm×1.0cm,部分瘤腔内有血栓样物质充填。本组资料说明MRA能较清晰地显示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Wilis动脉环和大动脉的闭塞和狭窄病变,不足之处为(1)MRA可因血管闭塞或动脉瘤腔内有血栓样物质不能准确反映瘤腔大小。(2)目前MRA仅能检出大动脉及其一、二级分枝。(3)MRA显示动脉狭窄可有病变“夸大现象”。
  • 陈嵘,梁秀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89-2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14例腓骨肌萎缩症(PMA)的临床和脑脊液改变结果,发现CSF蛋白含量增高7例(0.410~1.450g/L),IgG增高5例(0.060~0.322g/L),IgA增高1例(0.023g/L)。蛋白含量正常组与增高组之间临床特征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但HMSNⅠ型增高较Ⅱ型明显。
  • 崔宁陵,刘银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91-2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了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CT、SEP结果。体征与CT表现符合率31%,体征与SEP表现符合率81%,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3例内囊区单发梗塞灶的病人,分别出现P22N30成分异常、N20P25成分异常、P22N30和N20P25成分均异常。提示当临床表现与CT不符时,SEP波幅的异常可做为判断丘脑皮质通路完整性的敏感指标以及提供了皮层下损害时感觉与运动分离的SEP诊断价值。
  • 曲萍,孔庆义,耿淑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5岁。因皮肤湿疹在医疗室静点等渗葡萄糖500ml加地塞米松10mg,每日1次。3天后患者突发左上肢、面部抽搐,每3~4小时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10分钟,经静注安定、肌注鲁米那钠,效果不明显……
  • 李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93-2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收集的1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32例发生再次出血,女性>男性,有高血压者再发率高。再出血组发病时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眼底水肿出血等与非复发组有明显差异,死亡率可高达65.6%。常见病因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再出血多发生在前次起病的1个月内,在动态下发病,再发率有随再发次数增多而减少的倾向。再出血的病残率、死亡率高,所以SAH的主要治疗措施应是尽早明确病因,根治病灶。
  • 王德生,高晶,王静,李增会,沈翠茹,江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95-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符合枕大孔区畸型诊断标准的30例病人进行了临床症状、体征、X线、不同头位诱发电位、核磁共振及脑干脊髓角对照研究。证实:脑干脊髓角减小与锥体束损害程度呈等级正相关。人为造成脑干脊髓角减小,齿突压迫加重时诱发电位异常明显增加。脑干脊髓角是判定齿突压迫及判定环枕畸形锥体束损害的主要指标,同时证实脑干脊髓角与基底角呈负相关
  • 刘玉琴,孙永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4岁,于1996年12月1日收入院。该患于15年前无明显诱因经常头痛、失眠,曾多次就医,诊断为神经衰弱,经常口服“去痛片、安定”等对症药物。平时食欲不振,逐年消瘦,近2年明显加重,有时表现双手抽搐……
  • 王世民,吉凤,王新平,韩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97-2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老年人脑血管病性癫痫血糖值等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癫痫组血糖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癫痫组中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例数亦高于对照组(P<0.01)。癫痫组中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控制癫痫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无显著差别;非糖尿病患者控制癫痫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显著优于糖尿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癫痫患者(P<0.01)。
  • 杨永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28岁,于1996年8月6日入院。入院前两天在盖房劳动时因过度用力后感轻度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右侧肢体乏力。平素体健,查体:血压18/11kPa,左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上1/2,两瞳孔等圆……
  • 李露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299-3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组60例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病人,男21例,女39例,年龄7~58岁。复发年龄21~40岁最多(71.66%),复发时间2月份最多(9例)。复发的诱发因素以感冒发热最多(15例)。复发以视神经(22例)和脊髓(36例)病变多见。做头颅或脊髓CT27例,异常13例(其中脑实质多发低密度灶12例),做头颅或脊髓MRI9例,异常8例(其中脑实质内病灶5例,脊髓内病灶3例),脑干诱发电位39例,异常37例。脑脊液中蛋白增高(0.05~0.96g/L)14例。本组病人本次住院的复发次数平均为2.1±1.3次,与上次发病间隔月数平均为3.45±4.51个月。讨论了临床特点及治疗。
  • 陈光辉,高波,张申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01-3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25例重症肌无力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发症状、病程,采用Oserman分型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胸腺的病理改变,将合并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病人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不论临床分型如何,都可能存在胸腺的异常(47.6%)。伴胸腺瘤者发病年龄较大,男性居多,病程较短,危象发生率高。胸腺瘤术后仍发生危象有其免疫学基础。此时免疫抑制剂及抗胆碱酯酶的调整及合理应用仍然是重要的。
  • 过燕萍,李作汉,张贞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03-3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42例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6例有前驱因素,发病后达高峰时间为9.4±12.0个月;42例均有下肢感觉异常及无力,30例运动和感觉均受损害,12例仅有感觉或运动障碍;有颅神经受累8例,排尿费力5例,呼吸费力3例,恶心呕吐2例;9例复发。33例CSF有蛋白细胞分离;24例肌电图检查有神经原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或出现率下降,末端运动潜伏期延长。5例行诱发电位检查均异常。
  • 郭洪志,王凤丽,刘爱芬,李义召,郭福堂,李大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05-3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动态测定了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血清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促黄体生长素(LH)、促滤泡成熟激素(FSH)、睾酮(T)、孕酮(P)、雌二醇(E2)、皮质醇(F)和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变化,并与ACVD各疾病组对比。结果发现:GH、PRL、ACTH、F及FSH水平显著升高;ACVD并发MOF重型患者(MOF积分>4分)PRL、GH、F水平显著高于轻型患者(MOF积分≤4分)。结果提示PRL、GH和F可能参与了ACVD并MOF的病理生理过程。
  • 段雪梅,赵士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24岁,以不规律性头痛3个月左眼视物模糊1个月,于当地医院就诊。查体:视力右1.2,左0.8;眼压右13.50kPa,左12.49kPa,双眼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无压痛……
  • 王谨,胡兴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08-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Torticolis,ST)为头颈部肌肉不协调过度收缩,而致一些转头动作或持续性异常头位,常伴局部疼痛。
  • 相守武,杨巍伟,刘春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体象障碍临床少见,现就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例1,男,64岁,退休工人。就诊前1周家属发现患者活动时不使用左手。虽双下肢活动正常却终日卧床不起;偶下床行走只有右脚穿鞋。自己不能穿衣、吃饭、上厕所等。
  • 赵春玉,赵宝东,李洁,刘向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锥体外系病专科门诊,采用丙戊酸钠、肌苷与氟哌啶醇联合治疗Tourette综合征(TS),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王介明,陈乐然,梁建华,石江增,靳宝华,李香蕊,刘素芬,王东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于1993年2月至1994年3月,对住院治疗,经临床检查、CT、手术等证实而资料完整的急性脑卒中100例,测定了血液及部分患者的脑组织中的兴奋性氨基酸,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 杨培林,钟雨成,曹丽华,窦云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120例脑干梗塞,并讨论MRI对脑干梗塞的诊断价值。
  • 董海波,韩漫夫,布茂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临床上较少见。我们遇见一个家系2代3人发病,仅以双下肢痉挛性瘫痪为首发症状,现报告如下。先证者Ⅲ1,男性,35岁。1997年6月27日入院。
  • 周国庆,周孝达,陈生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14-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期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黑质致密斑多巴胺(DA)神经元损伤,表达的酪氨酸羟化酶(TH)减少或活性降低,导致脑内DA含量明显减少。
  • 贾志新,郭秀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青年战士,男性,19岁,半月前军训摔前倒功,当时头部并未着地,无头皮外伤及皮下血肿,之后出现前额部闷胀痛,并未引起重视,一直坚持训练,入院前一天晚头痛加重,伴眼眶及枕部疼痛,呈持续剧痛,较难忍受。
  • 崔荣太,黄远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17-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是当某有机体或个体细胞对其环境的改变做出应答时,以一种快速的方式表达的一系列高度保守的蛋白质……
  • 贾凤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5): 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12岁。1996年2月18日就诊。患儿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发作性眼前物体运动,如人、桌椅、房屋、窗户等,但物体大小形态无变化,因而患儿恐惧哭叫,约10~20s症状消失,一切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