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7-06-25
  

  • 全选
    |
  • 吴军,周春奎,饶明俐,冯加纯,亢建民,姚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22-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放免法动态观察了25只实验性犬SAH后CVS动物模型的血浆、CSF中ET及CGRP含量变化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结果:单纯注血组及巴曲酶治疗组的血浆、CSF中ET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单纯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血浆、CSF中ET含量开始升高,CGRP含量开始下降,至第7dET达最高值,CGRP达最低值。经蛛网膜下腔及静脉注入巴曲酶0.4BU/kg/d组,血浆及CSF中ET含量均较同期单纯注血组明显降低(P<0.01),而CGRP则明显升高(P<0.01)。提示血浆、CSF中ET、CGRP失衡是SAH后CVS的原因之一。巴曲酶可防止ET升高和CGRP降低。
  • 孙晓峰,薛志刚,聂传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0岁,于1996年6月4日入院。该患于入院前7天出现头痛,且逐渐加重,呈全头性持续性胀痛,排尿困难,恶心,未吐。发病前12天因右侧乳突部疼痛,经X线检查诊断为乳突炎。
  • 黄燕华,王福庄,匡培根,万勤,刘振伟,丁爱石,吴卫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25-3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采用离体大鼠海马脑片缺氧模型,观察巴曲酶对缺氧后海马脑片CA1区诱发突触电位的影响。结果可见:用三种浓度巴曲酶孵育的海马脑片缺氧后PV消失时间均明显延迟,但对PS的消失时间无明显影响。提示:巴曲酶对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何志义,吴卫平,戚其学,李绍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27-3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能否引起家兔体内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该物质对血浆脂蛋白LDL(PlasmaLowDensityLipoprotein)脂质生化学和其分子超微结构的影响。分以下3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LDL(N-LDL)组以及脂质过氧化LDL(OX-LDL)组,用一定量的上述液体分别注射各自的家兔耳静脉内,每日1次,共5周。发现N-LDL组与对照组,血浆中LPO和ApoB的含量以及血浆LDL分子颗粒和脑动脉超微结构均未见明显变化,而OX-LDL组不仅血浆中LPO和ApoB含量经周逐渐增加,血浆LDL分子颗粒也逐渐增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也很明显。说明OX-LDL是引起体内脑动脉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 吴海琴,黄新,贾天成,施圣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30-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57例急性脑出血和脑腔梗患者及35例对照组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相应的临床指标(病程、血压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等)和影像学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脑出血和脑腔梗组的H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腔梗组明显高于出血组(P<0.01)。脑出血组HA含量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呈明显负相关,与其它指标无相关性。而脑腔梗组HA含量与纤维蛋白原及其它指标均无相关性。
  • 李恩民,吕晓红,许丽艳,欧阳一冰,王桂侠,饶明俐,杨同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33-3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良的Griess法,测定了脑缺血再灌流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NOx(NO2+NO3)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实验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NOx含量的变化表现出独特的双峰现象,其第二高峰的出现时间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发生相吻合。这提示,NO在脑缺血再灌流神经损伤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索耀华,王婀美,张铁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利用NK-Ⅰ纤维脑窥镜,在直视下清除脑内血肿12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例脑出血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男8例,女4例。年龄46~73岁。血肿量40~80ml。
  • 王炜,管红兵,顾青,田毓华,吕传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36-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24例脑梗塞病人和21例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检测其MBP和MPLP反应性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IFN-γ,结果发现实验组MBP和MPLP反应性IFN-γ的产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值分别小于0.0025和0.025),提示脑梗塞发生后缺血所致的脑组织的破坏使髓鞘成分作为隐蔽抗原释放,导致相应的髓鞘蛋白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这些T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是脑缺血后造成脑组织损害的第二位因素。
  • 余海,张希庆,赵云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38-3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出血性(HCVD,n=10),缺血性(ICVD,n=31)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n=10)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153-185)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HCVD组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ICVD组(分别P<0.05及<0.01),ICVD组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在ICVD组中,大灶皮层梗塞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又显著高于皮层下梗塞患者(P<0.01),发病后第3d的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第1d及第2d的患者(分别P<0.05,0.01)。提示ProAdM153-185在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具有作用。
  • 陈晋文,黄远桂,宋东林,孙长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40-3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证明癫痫发作早期一氧化氮(NO)抗发作效应,用NO合酶(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大鼠红藻氨酸(KA)诱导性发作进行干预,同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结构中NOS活性的早期变化。发现KA发作10min、30min组海马结构中NOS活性明显升高,而KA注射前30min给予L-NAME可显著抑制NOS活性的升高,这种抑制效应与大鼠KA发作中湿狗样摇动(WDS)的提早出现和发生次数增多显著相关。结果提示在KA诱导大鼠发作早期内源性NO具有明显的抗发作效用。
  • 袁庆国,Mendelow AD,Jenkins A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42-3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低血压对实验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后脑梗塞范围的影响,用大鼠作MCAO模型。通过放血降低血压法及三苯基四唑化氯(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TTC)灌注染色判定脑梗塞法,测定轻度低血压对MCAO后脑梗塞范围大小的作用。结果发现:低血压组和对照组脑梗塞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1.045±2.057(%)和17.953±2.61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038。本实验研究表明:轻度低血压可加重实验性MCAO后脑缺血损伤。
  • 寇玉红,高凤琴,乔森,杨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4岁,于1997年5月14日入院,3年来无明显诱因常有四肢不自主跳动,伴大量出汗,逐渐出现四肢肌肉肥大。1年来常有在奔跑、持续用力后双小腿肌肉僵硬,疼痛难忍,休息数分钟可缓解……
  • 王新平,王世民,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44-3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47例经CT扫描证实的急性多灶性脑出血,出血灶共100个,出血好发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区51%,脑叶39%,脑干和小脑各占5%。根据出血部位将其分为幕上型78.7%、幕下型2.1%及混合型19.2%。幕上型又分三种亚型:Ⅰ型即基底节,Ⅱ型即脑叶型,Ⅲ型即基底节-脑叶型。本文阐述了各型的临床特点,幕上型发病率高,预后较好,幕下型及混合型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 王者晋,孙兰芳,张尚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46-3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51例脑内小脓肿的临床特点:(1)青少年多发,11~30岁者占70.5%。(2)癫痫为首发或唯一症状。(3)诊断依据CT,其特征为幕上近脑表处片状不规则低密度灶,顶叶受累最多占90.2%,内有环状增强影,直径98.04%小于2.0cm。(4)以大剂量青霉素及甲硝唑静滴治疗,有效率90.08%,治愈率78.43%。
  • 程永杰,杨立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类疾病,但发生双侧急性多发性脑出血很少见。我科1996年6~12月份接治了2例经脑CT证实的此类病人,报告如下。例1,男,55岁。因左侧肢体无力1天于1996年7月4日入院。
  • 王义刚,陈富嫦,袁汉尧,张武英,陈武标,郁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49-3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ELISA方法检测36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的脑囊虫病患者血及脑脊液中囊虫抗体,发现在脑囊虫各不同病期,囊虫抗体阳性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5),以活动期及有存活囊尾蚴为主的混合期抗体阳性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 郑吾最,陈志强,潘平,蒋仲荪,王文林,洪家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51-3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病灶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结果表明,两者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中含量,并且病灶中TNF含量显著高于患者血清中含量。在此基础上,结合病灶和血清中与TNF生物学功能有关物质NO和MDA的变化,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病灶中TNF升高对病理变化的影响。
  • 章军建,张晓琴,杨四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53-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本文对36例ICVD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CVD患者血清MDA含量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MDA含量与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提示ICVD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十分密切,自由基反应可能是影响血液流变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 吴晓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5岁,2个月来左侧视野出现一过性的闪光和形态复杂的视幻觉。有时有视物缺损,几分钟内症状恢复,有时1日内发生数次,偶尔发展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当时急检头颅CT未见异常。
  • 龚光云,孙肖爽,冯加纯,胡颖,张昱,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55-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8例肝性卟啉病。年龄7~45岁。急性间歇型4例,晚发皮肤型2例,混合型2例。8例均未获得确切遗传家族史,4例尿呈葡萄酒色,2例经光照后呈葡萄酒色,2例经化验证实。腹痛7例,腹胀及便秘5例,呕吐4例,均无明显腹膜刺激征。2例误诊为急腹症剖腹探查。肝功改变5例,黄疸2例。皮肤改变4例,血钾降低3例。神经科症状及体征包括:意识障碍、癫痫、烦躁、尿便障碍、颅神经症状、四肢瘫、截瘫、偏瘫、周围神经症状。氯丙嗪治疗可缓解腹痛,糖皮质激素未收到确切效果。
  • 熊伟,方卓,雄鹰,孙利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57-3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脑脊液及血清中柯萨奇病毒的RNA。43例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中有17例脑脊液RT-PCR检查阳性,血清有13例阳性;而对照组21例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及血清均为阴性。用柯萨奇病毒引物扩增其它病毒,结果也为阴性。因此,很适于进行柯萨奇病毒的早期、快速诊断。
  • 徐冬,徐晓非,戴建平,高培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59-3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分析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生殖细胞瘤的CT、MRI表现,并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 刘新华,孙肖爽,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67岁,以腰部钝痛、双下肢麻木无力起病,3小时后完全瘫痪,尿便潴留。查体:神清语明,颅神经正常,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Ⅰ~Ⅱ级,肌张力下降,病理反射阴性,双侧膝腱反射、踝反射消失……
  • 王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1-3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38例单纯部分性发作癫痫其临床表现呈感觉性与植物神经性发作而长期误诊为神经官能症25例,神经痛13例的事例说明此型癫痫发作的表现非常复杂多样,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 潘伟,胡志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3岁。以腰痛伴双下肢活动不灵1个月于1996年2月5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在由坐位转为站立时突然腰背部酸痛,辗转反侧,难以忍受,进行性加剧。3小时双下肢活动不灵,伴麻木感,排尿困难。
  • 赵永生,邬英全,杨淑琴,赵锋,杨海山,王大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3-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1994~1996年采用选择性脑动脉茶馆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20例,报告如下。
  • 李长宏,崔建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14岁,因双手持物不稳,吞咽困难9天入院。既往体质较差,智力发育落后。“气管炎”10年,曾患“急性肾炎”。查体:消瘦,不能言语,眼球凝视,下颌反射亢进,伸舌不能,双上肢肌力Ⅰ级,双下肢肌力Ⅱ级……
  • 南光贤,刘百川,王利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5-3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1995年10月以来对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对溶栓前、后进行了DSA检查,观察血管闭塞的变化及出凝血指标,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 薛玮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62岁,因昏迷15分钟入院。患者于晨起锻炼时突感头晕、头痛、心悸、周身无力,继之口角歪斜、右侧肢体活动受限、昏迷、无呕吐。既往有糖尿病史,长期控制饮食,服达美康、美比达、消渴丸等降糖药。
  • 于永发,董国淑,赵永波,梁庆成,周景丽,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7-3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栓急性期溶栓疗法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是溶栓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持续时间等各家报告不一致。
  • 王明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7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60~75岁(平均67.5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心电图检查有ST段T波的改变3例。
  • 张英杰,吴宏伟,王月华,赵东明,马艳,高凤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直接死因多为再出血。
  • 贺侠,潘以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动静脉畸形占颅内血管畸形的一半以上,其主要表现为出血、癫痫发作、头痛等。癫痫发作是其第二大症状[1~3]。
  • 邵永良,王金林,赵忠新,施增儒,肖湘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71-3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颅脑CT检查和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 母成贤,韩晓芹,顾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病罕见,极易误诊,10年来诊治5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52~73岁,平均60.6岁。均为糖尿病(病程0.5~10年),自行停降糖药10~20天4例,从未治疗1例。
  • 宫本宏,胡月芹,赵志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脑囊虫病19例临床分析宫本宏胡月芹赵志欣作者单位:154000佳木斯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囊虫病在我国较常见,甚至一些地区高发,老年人脑囊虫病亦非罕见。我院自1987年至今收治430余例脑囊虫病人中有19例(4.4%)为老年人,报告如下。1临床...
  • 刘俊艳,鹿玉国,李娜,刘好文,王汝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溶栓治疗主要是指溶解血栓内纤维蛋白的方法。所有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UK)、链激酶(SK)、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SW-PA)等……
  • 鲍光欣,郑建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PCNSL)极少见,据Freeman统计12447例淋巴瘤的病例中仅发现23例(0.18%)[1],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5岁。
  • 柴祖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胼胝体出血虽少见,但已有报道,一病人反复3次出血更属罕见。经CT与临床证实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4岁,工人。1993年7月27日入院。于入院前2小时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四肢抽搐,以SAH收住院。
  • 赵波,卢延军,张志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40岁,1995年7月14日入院。该患7小时前弯腰时,忽感腰部剧痛不敢活动、双下肢剧痛,2小时后双足趾不能活动,腹胀,小便排不出,而来我院住院治疗。查体,双侧腰肌紧张,腰4、5棘突间隙处有压痛。
  • 粟秀初,邓艳春,赵钢,杨毅宁,戴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77-3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脑脊液细胞学(CSFC)工作起步较晚,但进展甚快。特别是候氏(1979)、粟氏(1981)和孔氏(1993)研制的脑脊液细胞收集器相继问世和国产化以后……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3(6): 381-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年第14卷文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