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8-01-25
  

  • 全选
    |
  • 陈国俊,秦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GM1对脑缺血/再灌流的保护作用。动态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MCAO/IR模型细胞外液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缺血1h再灌流2h模型,用活体微透析法,检测缺血皮层脑组织细胞外液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结果(1)脑缺血后60minGlu上升到峰值浓度,随后很快下降,再灌流2h内未见回升;(2)GM1组各类氨基酸都明显下降。结论GM1能使包括Glu在内的多种氨基酸明显下降,它的保护机制与其可能维护神经元膜稳定性有关。
  • 苏志强,刘亢丁,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bcl-2在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表达与缺血所致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bcl-2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皮层和基底节区动态变化。结果bcl-2蛋白在大脑中动脉阻塞2h后,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其解剖分布不同。基底节区持续时间短,而皮层区持续时间较长,其中再灌流6h,bcl-2蛋白表达最显著。结论bcl-2蛋白表达与神经细胞存活密切相关,可能是神经细胞自我保护机制之一,防止或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
  • 李潇,杨露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8-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高血压对脑动脉的病理影响及实验性高血压时红细胞变形性的改变。方法肾性高血压兔及正常对照兔各10只,进行脑病理观察,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测定血浆及脑组织内皮素(ET)含量。结果发现肾性高血压兔脑动脉普遍性管壁增厚,管腔缩小,脑组织有缺血和出血性病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浆及下丘脑和颞叶皮层脑组织ET含量增高,且正常兔和高血压兔下丘脑ET浓度均高于相应的颞叶皮层。结论高血压小动脉病变是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ET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类物质,参与调节高血压、脑血管病的病变过程
  • 李玲,黄如训,苏镇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1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局部脑梗塞再灌流边缘区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改良的Longa氏方法,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获得可靠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灌流模型,观察梗塞灶边缘区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局部脑梗塞早期恢复血流对病灶边缘区并没有加重BBB损害,多形核白细胞阻塞毛细血管也是加重微循环障碍和BBB损害的因素。结论必须重视BBB损害在脑梗塞时的重要作用,注意对BBB损害的防治,早期主要是恢复供血,提示溶栓可能有益。
  • 王立军,康德宣,张晖,杨志杰,郑菊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1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6例诊断为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的病例进行研究,并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采用CounterpointMKⅡ肌电图仪进行电生理研究,ELISA法测血及脑脊液中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5例病人行腓肠神经活检。结果6例病人中5例为上肢起病,上肢受累为主,远端重。5例有感觉症状,但仅2例查体有轻度感觉缺失。均表现为无力、肌萎缩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所有病人都有运动传导阻滞。4例病人血抗GM1抗体滴度升高。病理示脱鞘及髓鞘再生。结论结果表明MMN为一高度特异的脱鞘性周围神经病,电生理以运动传导阻滞为特点。多数病人对免疫治疗有效。此研究与国外报道一致,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 刘群,苏牧,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17-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有机汞中毒大鼠脊髓前角的病理学改变。方法使用每日10mg/kg甲基汞,给成熟大鼠连续灌胃10日,观察其脊髓、前根及肌肉的病理学所见。结果首次投药14日起,脊髓前角大型运动神经元胞质内出现空胞及尼氏小体脱失;在16日观察到噬节现象;到18日,前角大型运动神经元高度脱落,而中、小型神经元则无明显减少。使用醋酸银金属自显影技术亦检测到脊髓前角大型运动神经元有汞的特异性沉积。结论以往报道的汞中毒性类肌萎缩侧索硬化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学基础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变性、脱落,本实验动物模型可以作为研究运动神经元疾病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有用模型。
  • 汪银洲,阮旭中,章军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2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神经递质的改变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了癫痫患者脑脊液(CSF)中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和催乳素(PRL)含量的改变。结果癫痫患者CSF中GAB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Glu、PR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GABA与Glu之间呈直线负相关,Glu与PRL之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GABA、Glu、PRL与癫痫发作有关,三者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癫痫产生的重要原因。
  • 刘永茂,马玉刚,杨贵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2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素对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分泌的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原(PGn)及其激活因子(uPA)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神经营养素[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和营养素4(NT-4)]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小胶质细胞进行刺激,然后采用酶谱分析法、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法对其产生的PGn和uPA进行测定。结果实验所用的神经营养素对所测定的酶原及其激活因子皆有上调作用。结论在体外,神经营养素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功能。
  • 陈雪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68岁。因短暂意识不清,言语障碍及双下肢活动障碍2.5小时于1994年10月31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右利者。查体:Bp22.6/12.7kPa,神清,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瘫……
  • 褚晓凡,曲松滨,石峰,王海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25-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脑出血死亡病例中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脑出血有头部CT材料的尸解病例,对CT与尸解的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尸解病例中,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在继续出血病例中,61.54%发生在24h以内,26.92%发生在1周以内,11.54%发生在1周以上。结论继续出血是导致病情加重与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与高血压和年龄无相关性。
  • 孙宏侠,韩漫夫,刘慧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18岁,于1997年7月18日入院。该患于入院前8个月无明确诱因出现双下肢消瘦,但因不影响劳动而未介意。入院前6个月双下肢无力及轻度疼痛,症状逐渐加重……
  • 朱国行,秦震,姚景莉,张福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2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甘露醇治疗脑水肿的机理及用药剂量。方法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缺血性脑水肿,分别于缺血后12h、16h、20h、24h给予甘露醇1次、3次、5次和7次。用病理变化及梗塞病灶面积来观察水肿的程度。结果用甘露醇1次、3次、5次病灶减少,组织病理上为轻度缺血水肿脑。用7次后病灶增大,组织病理上为重度缺血水肿脑。结论病理变化及梗塞病灶面积可用来观察水肿的程度,甘露醇多次应用不能减少病灶侧脑组织含水量。
  • 杨金升,张新江,石莉,罗晓红,张志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30-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脑卒中时的免疫学变化,观察脑出血时血浆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方法对40例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内的血浆TNF水平进行了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时测定了血液白细胞计数。结果发病后TNF显著升高,以1d和3d时为最高,5~14d时仍增高但幅度较低。WBC在1d时有同步性增高。脑脊液中TNF亦有增加,但较血浆水平为低。高血压病史与TNF变化无明确相关。结论急性脑出血时TNF升高是出血性损伤后白细胞及神经组织受损的免疫学应答改变,监测TNF变化对了解卒中时的神经免疫学变化和判别预后有积极意义。
  • 谷文萍,杨期东,欧阳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3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氟桂嗪(FNZ)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Fura-2荧光比值法测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后不同时期血小板胞浆游离[Ca2+]i浓度变化,观察FNZ对其变化的影响及对缺血脑水肿的保护作用。结果血小板[Ca2+]i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递增。FNZ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后的血小板[Ca2+]i及脑水含量(P<0.01)。结论FNZ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 张雄,黄怀钧,王凤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34-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缺血性大鼠脑海马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的改变及兆科蝮蛇抗栓酶的影响。方法用4VO大鼠脑缺血模型,用放免分析法和TBA法测定PAF及LPO含量。结果缺血20min再灌注60min脑海马中PAF及LP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造模前用兆科蝮蛇抗栓酶预处理动物,能够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脑海马区PAF及LPO含量的升高。结论PAF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LPO生成密切相关,兆科蝮蛇抗栓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徐乃军,李玉梅,严超英,霍淑芳,景桂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36-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转归,便于临床医师更好的认识本病。方法总结分析151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围产期窒息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HIE的临床症状可分为轻、中、重度,CT扫描33%正常;在合并症中以吸入性肺炎、低钙血症为多,重症HIE多合并颅内出血。结论临床分度与CT分度不尽一致,必须综合临床资料进行诊断以防漏诊。轻型全部治愈,重型预后不良。
  • 吴祖舜,高俊凤,王小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3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抵克立得、阿斯匹林加潘生丁预防急性脑梗塞复发的疗效。方法抵克立得组82例,阿斯匹林加潘生丁组100例,观察期分别为14.8个月和16.6个月。结果治疗1年后抵克立得组复发8例(9.75%),阿斯匹林加潘生丁组复发33例(33%),前者在应用9、12个月后预防急性脑梗塞复发数显著优于阿斯匹林加潘生丁组(P<0.05)。结论抵克立得是预防急性脑梗塞复发较好的药物。
  • 罗伟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8岁。入院前5天解大便后突然眩晕、头痛,右侧肢体力弱就诊,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起病后进食呛咳,第3天因吞咽困难保留胃管,第4天呃逆频繁,同时咳嗽、气促。考虑为Walenberg综合征。
  • 韩咏竹,王训,任明山,蔡永亮,杨任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4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依地酸钙钠(EDTA)治疗Wilson病的疗效。方法静滴EDTA治疗240例Wilson病6个疗程。结果65例临床症状显著改善,75例好转,100例近期无效,有效率达58.32%。治疗后尿铜约为治疗前的3.6倍,但存在较强尿排锌作用的缺点,且对尿铁、钙也有轻度促排作用。在治疗期间,89例患者出现多种副反应,但无肝、肾功能损害。结论EDTA治疗Wilson病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过燕萍,李乐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43-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抗胆碱治疗对帕金森病(PD)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15例PD病人在用安坦时及停用安坦后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修订成人韦氏智力量表结果。结果发现停药后测得言语智商、作业智商、总智商值与用药时比较均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停药后靶与非靶刺激ERPs各波潜伏期及波幅与用药时比较仅P3潜伏期缩短,有显著差异,用安坦时及停用后P3潜伏期与总智商之间均无相关关系。结论抗胆碱治疗对PD病人认知功能有损害,但这种损害是可逆的。
  • 王明库,张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95年以来采用双钻颅注尿激酶(uk)引流的方法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18~44岁,平均28岁。打击伤5例,车祸2例,坠落伤1例。
  • 肖波,彭永,肖剑峰,肖岚,李明,杨欢,李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46-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疱疹病毒性脑炎(HVE)发病率很高,约占所有病毒性脑炎的48.2%~56.8%。
  • 鲁玉凤,金玉芝,王丽杰,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74岁。因突然眩晕,呕吐伴意识不清3小时于1997年8月25日入院。既往:“高血压”“冠心病”“心房纤颤”病史15年。10年前患右基底节脑梗塞,遗留左侧肢体轻偏瘫。
  • 刘煜敏,张晓琴,王敏,黄朝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48-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朱玉壁老教授研制的当归注射液,已证实对闭塞性脉管炎有较好疗效[1],受此启示,我们选用25%的当归注射液联合甘露醇静脉注射治疗急性脑梗塞(ACI)……
  • 王嘉娣,孙砚辉,韩亚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38岁,2小时前工作时突然头痛、呕吐,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查体:血压24/14kPa,声音嘶哑,双瞳孔直径3.5mm,对光反射正常,左眼处于中间位、外展内收均不能……
  • 黄昕艳,张晓梅,曲淑萍,吴彦忠,牛福忠,卓春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急性脑缺血致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威胁生命,通常恢复较差。自60年代应用高压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以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 王强,王虹蛟,刘丽革,曲绍春,林世和,陈淑英,王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栓弹力图(TEG)是检测血液凝固性异常的方法,血液流变学是检测血液粘滞性的方法,本文对73例急性期脑梗塞病人进行了TEG和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分析。
  • 王世民,王新平,李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早已引起国内外的注意[1~4]。我们对67例脑血栓急性期病人和70例相近年龄健康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对照检查,发现病人组各项指标异常增高[5]……
  • 李维起,金华,李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脑梗塞3例报告李维起金华李然例1,男,51岁。患者突然昏迷,右侧瞳孔散大直径约5mm,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眼球处在外展位,左上下肢肌力为0级,住院后按天幕疝抢救,病情稳定后做头部MRI,T2相在中脑区可见2mm×3mm高信号。出院时神清语明,但右侧动...
  • 张金章,武绍远,马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4-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从1990年1月至1997年6月共收治经影像学确认的丘脑出血83例,现对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 冯加纯,高彤,张大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26岁。1年半前妊娠4个月时头痛、呕吐、血小板下降,皮肤紫癫,被迫终止妊娠后症状消失。此次发病为妊娠2月半,头痛、呕吐、视物不清。
  • 张汉义,鲍广荣,李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癌病是恶性肿瘤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只是癌细胞在脑膜或脊膜的弥漫浸润,而颅内并无肿块形成。我们报告1995年7月到1996年7月3日经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脑膜癌病,现分析如下。
  • 赵迎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93年10月份以来共收治的20例小脑出血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5~80岁,平均62岁,其中60~70岁15例(占75%),29岁以下2例均为血管畸形。
  • 赵志军,刘春凤,王世凤,郑艳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动态观察了152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BUN的含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2例ACVD患者系我院1994年~1996年住院者……
  • 陆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酒精中毒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日趋严重,尤其在欧美等国,其发病率在心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占第3位[1]。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其发病率亦不断的增加,在慢性酒精中毒的疾病中,慢性酒精中毒周围神经病较常见……
  • 李书圣,胡力达,李书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经CT扫描证实、保守治疗痊愈的外伤性脑梗塞3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14个月。于来诊前1天不慎从床上跌到地上,伤后11小时发现右侧肢体活动减少,而入院。
  • 叶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38岁。发作性四肢无力17年。于1978年7月渐觉四肢无力,咀嚼费力,饮水呛咳,无晨轻暮重。住院治疗考虑为“慢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给予强的松治疗,症状缓解出院。
  • 苏志强,刘亢丁,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6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的发生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发现许多新的基因。这些基因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促凋亡基因……
  • 魏雪东,许桂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1): 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血性中风病人的周围血白细胞变化与其病情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现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59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9例,年龄53~87岁(平均63.7岁),均经头颅CT确诊。死亡20例,存活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