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3-25
  

  • 全选
    |
  • 朱辉,侯靖边,田新亚,黄丽春,朱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31-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及健康人红细胞膜脂质含量、红细胞膜流动性及红细胞变形性。方法采用Lowry法进行红细胞膜蛋白定量,Parekh法测定膜胆固醇,Lindberg法测定膜磷脂,Aozaki法测定红细胞膜流动性,BL88-C激光衍射仪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胆固醇增高,膜胆固醇与膜磷脂之比上升,膜流动性减低,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结论膜成分的异常影响膜功能是脑梗塞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临床上积极对血液成分进行调控,对预防和治疗脑梗塞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周春奎,吴军,冯加纯,饶明俐,常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33-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观察了犬SAH后血浆、CSF中神经肽Y(NPY)、心钠素(ANP)含量动态变化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结果单纯注血组及巴曲酶治疗组血浆、CSF中NPY、ANP含量较注血前及同期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单纯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血浆、CSF中NPY含量开始升高,CSF中ANP含量亦在注血后30min升高,血浆ANP含量则在第2d开始升高,至第7d最高。蛛网膜下腔给药组和静脉注入巴曲酶0.4BUkg-1d-1组血浆、CSF中NPY、ANP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注血组(P<0.01)。结论血浆、CSF中NPY、ANP的异常增高是SAH后CVS的原因之一,巴曲酶可以防止NPY和ANP的异常增高。
  • 郭淮莲,董为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36-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各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大鼠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线栓法,脑含水量测定采用称重法,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55mg/kg和165mg/kg胰蛋白酶抑制剂(SBTI)对LMCAO3h大鼠脑含水量无显著影响(P均>0.05);66000KIU/kg特血乐、50000U/kg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可显著降低脑水肿大鼠脑含水量(P均<0.05),并可减轻缺血区神经元变性及间质水肿程度。结论66000KIU/kg特血乐、50000U/kgUTI具有减轻实验性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
  • 毕胜,潘尚哈,王德生,刘晓民,马本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39-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ACI)发生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别检测81例ACI患者和102例健康对照的ACE和AT1R基因型。结果ACE基因DD型与ACI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在携带有ACE基因DD型的群体中,AT1R基因型AA的个体患ACI的比数比为1.39,AT1R基因型AC患ACI的比数比为3.66,AT1R基因型CC患ACI的比数比为5.84。结论在ACI发生中ACE基因和AT1R基因多态性具有协同作用。
  • 刘富深,杨红海,邓瑞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72岁。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6小时入院。既往患高血压病10年,冠心病7年,无糖尿病史。查体:血压23/14kPa,神清语利,颅神经未见阳性征,右上下肢肌力4级,右半身痛温觉减退……
  • 周国庆,周孝达,王桂松,李宁丽,沈佰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42-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方法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标记法,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多巴胺(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DA可诱发PC12细胞凋亡,适中浓度时(0.45mmol/L)PC12细胞凋亡数最多(凋亡率为48.7%±6.3%);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可部分阻止DA诱发的PC12细胞凋亡(P<0.01)。结论凋亡参与了PD的病变过程,采用适当的抗氧化剂对于PD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 王翠兰,刘梅仕,邓小梅,于素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癌病是恶性肿瘤弥漫性或多灶性脑膜转移,是恶性肿瘤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脑脊液(CSF)细胞学的开展,现已基本实现生前诊断和治疗。以Fisher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脑膜癌病国内尚未见报道。
  • 罗宇,游国雄,王者晋,井晓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45-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BR对VBI的诊断价值,并与BAEP作对比。方法用表面电极刺激三叉神经眶上支,诱发双侧眼轮匝肌收缩产生瞬目动作,用肌电图仪描记眼轮匝肌电位变化。结果BR检查脑干功能障碍为80.5%,BAEP检查脑干功能障碍为31.7%,二者联合检查阳性率为87.8%。结论BR检查对VBI早期诊断是一项敏感而有定位价值的非创伤性检查,对疗效观察和评估预后也有价值,与BAEP共同检查可提高VBI的早期诊断率,并有助于定位诊断。
  • 宋东林,石进,吕强,张宏,陈晋文,谢仁厚,李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48-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和癌性肌病(LEMS)时神经肌肉接头处(NMJ)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应用HRP-α-ΒuTx标记后,经计算机扫描及图像分析系统测量LEMS及MG组NMJ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MG组突触后膜皱折减少、短缩,后膜简单化,后、前膜长度之比减少,神经末端部分囊泡空泡化,面积也减少,神经末端与突触后膜面积之比减少,AchR减少了35.875%;LEMS组突触后膜皱折增殖、延长,突触后、前膜长度比值增加,AchR增加14.703%,神经末端面积变小。结论NMJ超微结构变化特点:MG时突触后膜皱折短缩,简单化,AchR减少;LEMS时突触后膜皱折增殖、延长,AchR增加。
  • 孙庆林,赵刚,徐寿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51-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WAF1/CIP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方法取46例胶质瘤组织及12例脑外伤组织,提取其mRNA,用WAF1/CIP1作为模板进行逆转录PCR(RT-PCR)。结果46例胶质瘤中有14例有WAF1/CIP1蛋白表达(14/46),表达率为30.4%,12例脑外伤标本全部表达(12/12),表达率为1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WAF1/CIP1的缺失是脑胶质瘤发生及进展的原因之一。
  • 石义亭,汪景田,宋悦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12岁。半年前突然出现反复发作的视物缩小,并向患者移动,房屋小的难以容纳自己,墙欲向自己倒来,有被挤死、砸伤的预感;身旁的人及动物突然变小,且向患者袭来;道路突然窄的无处可走。
  • 许宏伟,杨期东,陈朝晖,唐北沙,刘运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54-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塞与抗心磷脂抗体、血脂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等方法检测了37例复发性脑梗塞(RCI)和68例首发性脑梗塞(FCI)患者的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LA)及血脂7项指标,并与5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RCI组的ACLA阳性率明显高于FCI及对照组;TG、TC、LDL-c及APOB血清平均水平RCI和FCI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脂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LA与RC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脂代谢对RCI和FCI的影响无差别。
  • 王瑾,朱秀英,崔光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8岁。1982年5月17日就诊。自1981年冬季以来,患儿在白天经常把尿解在裤内,每天更换约5条裤子,排尿前无尿意和尿急感,均在上课或在校园活动时尿裤,裤子湿后才发现已把尿解在裤内了。无脑外伤史,无寄生虫病史。
  • 陈嘉峰,刘岷,陈声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57-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研究脑缺血后脑内胆碱类递质的变化及药物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蒙古沙土鼠左侧颈总动脉2h造成急性脑缺血,通过放免法测定了脑组织中Ach含量和ChAT的活性。结果缺血组织内Ach及ChAT均明显降低,非缺血侧则无明显变化。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人参皂甙能明显提高缺血组织Ach含量和ChAT的活性。结论人参皂甙对急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 熊毅,周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78岁。因头痛、呕吐、反复抽搐3小时于1997年3月18日入院。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28/16kPa,昏睡,心肺(-)。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颈强直,双侧Babinski征(+)……
  • 盛雨辰,徐晓云,赵庆杰,李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59-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葡萄糖-胰岛素-钾溶液(GIK)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ZeaLonga方法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GIK组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前30min给予胰岛素2U/kg腹部皮下注射,葡萄糖10g/kg、氯化钾0.25g/kg灌胃,术后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取脑TTC染色并测量梗塞体积,电镜观察梗塞灶边缘区超微结构,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对比分析。结果GIK组死亡率低,神经功能评分高,脑梗塞体积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超微结构显示神经元改变较轻。结论GIK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 李冬梅,韩仲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61-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3例正常对照组血清VitC、Vit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在脑供血不足组,VitC、VitE、SOD含量略降低,MDA含量略升高;而在脑梗塞急性期,VitC、VitE、SOD含量明显降低,MDA明显升高;恢复期均恢复正常。结论以MDA为代表的自由基代谢产物参与了脑缺血性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而内源性抗氧化剂VitC、VitE、SOD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证实脑缺血的发生,推测缺血的严重程度。
  • 李永秋,张昱,马建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63-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丘脑5条动脉供血区梗塞的不同临床特点。方法将67例丘脑梗塞按5个动脉供血区,建立CT图像模板,通过解剖、CT与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丘脑膝状体动脉(GTA)供血区梗塞以主、客观感觉障碍为主。(2)丘脑结节动脉(TTA)供血区梗塞最突出的表现为语言障碍(左侧)及偏侧忽视(右侧)。(3)丘脑穿通动脉(PP)供血区梗塞多为嗜睡、短暂意识障碍、丘脑性痴呆、虚构及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等。(4)后脉络膜动脉(PchA)供血区表现为象限盲。(5)前脉络膜动脉(AchA)供血区表现轻偏瘫与偏身感觉障碍。结论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各具有其特征性临床症候群。
  • 胡波,李劲松,刘宏毅,许金虎,张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66-1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高对脑血管畸形合并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这一临床上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例脑血管畸形合并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及CT扫描。结果病灶表现为慢性颅内占位性病变,CT扫描呈现高、低混杂密度及明显的占位效应,同时伴有环形、不规则或结节状强化。结论脑血管畸形合并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易误诊为脑瘤或脑脓肿,应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切除病灶,并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 丁箭,林世和,周春奎,方燕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68-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大脑后动脉枕叶分支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2例枕叶梗塞病人进行病因、临床特征、CT、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视野检查。结果视觉症状是枕叶梗塞的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视物不清是枕叶梗塞的首发症状,以上症状恢复较快且完全。同向性偏盲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恢复不理想。结论CT检查是枕叶梗塞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改变对枕叶缺血性损伤非常敏感,波形稳定,所以图形诱发电位可做为枕叶梗塞临床监护、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
  • 吕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40岁。首次就诊1995年6月,1996年7月因反复四肢麻木、活动障碍1年3个月,视力下降半年而第3次住院。父母非近亲婚配,无多发性硬化病史。二系三代否认有类似病史。体检:右眼视力下降,仅80cm指数……
  • 李耀彩,周武,张其梅,郭珍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71-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脑出血时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ET)的变化规律及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技术对54例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病程5天内血浆和脑脊液ET明显高于脑动脉硬化症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病程28~30天血浆和脑脊液ET低于发病5天内,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光量子血治疗+传统治疗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低于单纯传统治疗组(P<0.01或P<0.05)。结论说明光量子血疗法能有效抑制ET合成及释放。
  • 朱辉,饶明俐,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73-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症状、CT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总结分析3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并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症状有小脑本身症状及邻近组织受压症状两类,预后与出血量密切相关。结论出血<5ml者基本上只出现小脑本身症状,预后良好,出血量5~15ml者,小脑受损较重,邻近组织受压明显,出血>15ml者,脑出血的一般症状及意识障碍重,小脑症状常被掩盖,预后不良。
  • 丁小灵,朱守政,郑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75-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炎的脊髓MRI表现特点,以及MRI是否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方法对21例急性脊髓炎患者进行了脊髓MRI矢状面和横轴面扫描。结果本病以上胸段及下颈段受累多见,部分病例可无异常,大部分病例病变区范围大,MRI显示的病变上界高于临床感觉障碍平面的上界,脊髓呈均匀一致肿胀,T2加权像呈斑片状或条索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可无强化或轻度斑点状强化。结论认为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其特殊的价值,是其它检查不能替代的。
  • 郭秀文,迟虹,邓宝清,钟连生,谢馥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8岁。因左肢体无力、言语欠清2小时,于1994年10月5日入院。缘于1988年始服避孕药1号,按周期服用,常规量(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服用,连服22天,每天1片)。
  • 夏斌,邵福源,赵瑛,李焰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77-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对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7例SCD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有3例异常,均位于胸段脊髓,2例T2加权为片状或条状高信号区,1例胸髓变细。结论MRI对SC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周志明,杨凌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72岁。因烦渴,多尿、多饮1周入院,尿量达3000~4000ml/d,同时觉头昏,全身乏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未正规服药治疗。发病前无头部外伤史,无头痛、发热史。
  • 亢建民,鞠砚,孙庆林,王长坤,周春奎,徐慧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79-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脑室出血病例,内科治疗及不同方式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病人GCS>8分者,内科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GCS≤8分者内科治疗效果差,需实施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通畅脑脊液通路,才可挽救病人生命。开颅清除脑室内血肿+引流术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P<0.05)。结论临床上对脑室出血病人应根据GCS评分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病人的预后与出血原因、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相关。
  • 吕晔,王振焕,孙宛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94年至1997年采用侧脑室注射立止血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11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系住院病人,经头部CT确诊。采用随机抽样分组方法。
  • 段云平,于志斌,陈岩,李翎,陈江海,韩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于1986年10月~1996年10月采用显微外科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33例,对其中29例进行了1年以上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
  • 姚桂兰,白树风,梁秀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胼胝体是由连合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组成,位于半球间裂底,胼胝体的功能主要是连系两侧大脑半球的皮质中枢,其梗塞临床上甚罕见,其损害在临床上的表现依部位不同而异,今年我科收治2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女,48岁,右利手。
  • 宋奎荣,王赞,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脊前动脉血栓同时发生十分罕见,我科收治1例并10年随访报告如下。
  • 程永杰,韩漫夫,隋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85-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6年1月~12月我科收治急性脑卒中病人497例,均经CT确诊,报告如下并做分析讨论。
  • 肖凤荣,王少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2岁,因行走不稳,僵硬3年,双上肢震颤7个月入院。3年前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行走不稳。不久即感双下肢僵硬,走路时小步前冲,近7个月来出现双上肢不自觉震颤,做精细动作时加重……
  • 陈淑兰,王军,孙守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灰质异位是脑胚胎时期移行的神经元中途受阻而未达到皮质的先天畸形,临床较为罕见,现将我院神经内、外科门诊诊治的6例报道讨论如下。
  • 顾仁骏,刘爱云,张秀梅,顾欣,李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88-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家族性反复性Bel氏麻痹,国内报道尚少。我们对两个反复发作性Bel氏麻痹的家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 郭桂芝,王向景,赵玉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性肝炎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少见,我院遇见一对孪生兄弟先后患甲型肝炎均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报告如下。例1,男,7岁。因纳差、乏力、尿黄5天于1995年9月30日入院。
  • 张向红,马桂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0年1月~1997年共收治52例脊髓病变患者。经合理治疗,精心护理,疗效满意。总结经验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2例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19~73岁,平均43岁。(包括肿瘤、...
  • 王欢,祁学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3): 191-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性痴呆是大脑器质性或代谢性病变所造成的进行性智能减退,是世界范围内困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征,其患病率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而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