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04-25
  

  • 全选
    |
  • 陈兴洲,陆兵勋,石向群,姜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195-1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短暂闭塞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s)凋亡。方法大鼠MCA经腔内导入单线闭塞不同时间后再灌流24h,血管源性脑水肿(VBE)的程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Evans蓝(EB)渗出量评价,凋亡细胞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结果EB外渗量、凋亡的BCECs数显著高于对侧,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EB外渗量与凋亡的BCECs数显著相关。结论BCECs凋亡可能参与了VBE的形成机制
  • 毛定安,杨于嘉,尹飞,虞佩兰,黄榕,陶永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198-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热应激反应对大鼠感染性脑水肿的保护机制。方法将大鼠进行热休克预处理后,采用百日咳菌液所致的感染性脑水肿模型,观察脑匀浆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结果感染性脑水肿的脑组织含水量、脑匀浆TNFα含量及NO浓度均增高,热休克预处理可降低脑组织含水量、TNFα含量及NO浓度;脑组织含水量与TNFα含量及NO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8和0.762。结论热应激反应能减轻感染性脑水肿的发生,其机理可能与HSP70表达增加,抑制NO及TNFα生成有关
  • 王政乾,徐宝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8岁。于1997年7月7日入院。该患于3小时前晨起突然不省人事,无抽搐,无尿便失禁。半小时后苏醒,头昏,睁眼不能,肢体活动尚好,无恶心、呕吐。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史10余年,右侧面神经炎病史3年。
  • 丁素菊,郑惠民,侯晓军,郭峰,王成海,时善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01-2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时红细胞β-内啡呔(β-endorphinβ-EP)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RedcelimmuneadherenceRCIA)有否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蒙古种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RCIA以及红细胞β-EP(RBC-β-EP)含量,观察两者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结果显示单纯缺血时RBC-β-EP含量轻度升高,但RCIA降低不明显;而再灌注时随红细胞β-EP含量明显升高,RCIA功能降低明显。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时,一定浓度的RBC-β-EP对红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时则有抑制作用。提示在缺血再灌注时阻断RBC-β-EP的过度产生有助于改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
  • 周春奎,丁箭,吴军,饶明俐,冯家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03-2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时血和脑脊液中神经降压素(NT)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采用放免技术动态观察了犬SAH后血浆、CSF中NT含量动态变化。结果SAH组血浆、脑脊液中NT含量增高。血浆中NT在注血后2天开始增高,第7天最高(P<0.01)。脑脊液中NT在注血后30min即显著增高(P<0.01),第7天最高。结论NT可能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
  • 李劲松,李耀华,林友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05-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轻度低温对缺血性兔脑组织的影响,了解是否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以及本实验采用的自行设计的急性不全性脑缺血模型的实用性。方法夹闭双颈总动脉结扎右椎动脉头高尾低直立位,制作脑缺血模型,松开双颈总动脉,体位平置形成缺血后再灌注,观察轻度低温在缺血发生前后脑电图、脑血流图、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测定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轻度低温治疗组兔脑电图的频率及波幅恢复率明显较对照组高。脑组织匀浆中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轻度低温组高于正常体温组。脑血流图中反应脑干供血情况的枕-乳导联的频率波幅下降率明显低于反应前脑情况的额-乳导联(P<0.01)。结论轻度低温可减轻缺血及再灌注对脑组织的损害,促进脑电图的恢复,机理之一可能是阻止细胞内兴奋性氨基酸的过量释放,结合脑血流图的改变说明本模型是一个简便实用可靠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刘爱芬,孙琳,李义召,郭洪志,麻琳,刘建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08-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进一步探讨内皮素(ET)与脑梗塞(CI)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分析法动态观测了95例CI患者血浆ET含量变化。结果(1)CI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CI患者血浆ET水平与病灶大小、病情轻重及是否合并其他器官损害有关;与年龄、病灶部位及病灶数目无关。(3)CI患者血浆ET水平动态变化规律为: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24h内开始升高,4~7天达高峰,半月后明显下降,1月后降至较正常水平稍高,与CI后脑水肿及缺血半暗带的形成时程一致。结论ET在CI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的作用。
  • 韩巨,孙志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8岁。既往健康,以2年内反复交替性偏瘫4次,左偏瘫复发加重3天入院。查体:体温36.2℃,血压18/12kPa。神志清醒,表情淡漠,构音不清,左中枢性面、舌瘫。四肢肌张力高,左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右肢体肌力Ⅳ级。
  • 胡国华,杜志军,吴杰,赵春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11-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与多发性梗塞痴呆之间的可能的联系。方法通过对Wistar大鼠颈内动脉注入血凝块栓子,制作多发性脑梗塞模型,模拟人类多发性梗塞痴呆的病理损害,研究不同脑区内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水迷宫中游全程的时间显著延长,正确次数明显减少(P<0.01)。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额叶、顶叶、海马、纹状体四个脑区内生长抑素含量,模型组比对照组生长抑素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79%~86%,P<0.01)。结论这种多发性梗塞模型是成功的,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可能与重要脑区梗塞后生长抑素含量下降有关。
  • 许荣家,范红,李怡,田玉萍,张丽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13-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鱼肝油对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清维生素A(VA)和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测定血清VA和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治疗后血清V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CD3、CD4及CD4/CD8有提高趋势,治疗前后血清VA含量与CD3、CD4、CD4/CD8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5),治疗后血清VA含量与CD8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VA含量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鱼肝油能提高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清VA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
  • 吴小炼,高爱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92年9月至今,我们共对16例原发性低颅压头痛综合征患者进行TCD检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6例原发性低颅压头痛综合症患者(以下简称低颅压组)是经CT、腰穿等检查确诊的,其中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29±9.36岁。
  • 高枫,陈清棠,李晓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16-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检测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患者的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DNA的缺失情况。方法从6例原发性线粒体肌病和1例脑肌病患者的骨骼肌活检标本中,提取总DNA,以线粒体DNA全长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发现1例MERRF患者有5kb的线粒体DNA基因缺失,另1例线粒体肌病患者有15kb的线粒体DNA基因缺失,剂量分析表明缺失型线粒体DNA分别占总线粒体DNA的19.3%和10.7%。结论线粒体DNA基因缺失是线粒体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 马焕文,郭述苏,许荣家,蔡风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19-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酰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膜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存在胆固醇和磷脂组分代谢异常,并对红细胞膜流动性产生了影响。
  • 肖水洋,刘振修,张新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5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食、多饮、多尿,身体渐消瘦。在当地医院检查,血糖22.1mmol/L,尿糖(),诊断糖尿病,给予降糖灵、消渴丸等药物(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效果不佳。血糖一直持续在11.1~16.7mmol/L。
  • 尚明谦,杨霞,金善,李怡,郭述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22-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TIA患者血小板GMP-140及GP53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TIA患者血小板GMP-140、GP5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梗塞型TIA组(短期进展为脑梗塞者),两种GP表达率显著高于单纯TIA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05);单纯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梗塞型TIA组梗塞前后比较,梗塞后又高于梗塞前(P<0.01)。结论有助于预测TIA的发展趋向,对TIA发作频繁、间歇时间短,症状持续长和血小板活化程度高的患者,可视为血栓前状态,应积极进行治疗,以期逆转TIA向脑梗塞发展。
  • 吕首旭,邹飒枫,赵静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5岁,更夫。1996年4月29日入院。10天前于活动后突然发生腰骶部疼痛,随后向双下肢放射性痛,疼痛在咳嗽冲击下加重;5天前头轻微痛,无恶心、呕吐;2天前初诊骨科,检查腰4,5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腰4,5间盘后缘偏左突向椎管内……
  • 曾进胜,黄如训,苏镇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24-2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高血压个体脑卒中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比较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发生与未有脑卒中的血压水平及左心室肥厚程度,观察经10周抗高血压后,其脑卒中与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结果脑卒中大鼠的血压水平及左心室肥厚程度比未卒中者更高。抗高血压后期,其血压水平与高血压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左心室肥厚的减轻,脑卒中率显著降低。结论左心室肥厚和脑卒中均为高血压的并发症,而前者不是后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减轻左心室肥厚的抗高血压治疗,即使降血压轻微,对预防脑卒中仍有意义。
  • 陈嵘,龚黎民,梁秀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26-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我国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国内文献中报道的78个家族、354例患者及我院39个家族、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约为1.771,家族史阳性率62.4%,其中常显、常隐、X隐性遣传分别为41、13、2个家系,同一家族患者发病年龄具有很高相关性。发病年龄1个月~55岁,平均10.6岁,其中1~20岁起病占71.2%;剪刀样步态79.1%、双下肢肌张力增高82.3%、肌力下降65.4%、感觉障碍16.5%、双下肢腱反射增高100%、病理征阳性90.6%、弓形足36.2%、平跖足9.8%、脊柱弯曲20.9%。其中单纯型96例、复杂型158例。最常见的合并症为精神发育迟滞。结论国内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国外非常相似,大多于青少年期起病,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显,男性较女性多见,复杂型较单纯型多见,复杂型者双上肢腱反射增高和感觉障碍较单纯型多见
  • 马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15岁。于1998年1月入院。该患于55天前曾有重度CO中毒史,经当地医院抢救治疗15天后痊愈出院。近20天患者双足起疱,形成溃疡,伴有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双足不能举起,足尖下垂。查体:颅神经及双上肢无异常。
  • 韩艳秋,陈秋惠,阎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29-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探讨神经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CGRP、ANP的含量表达。结果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浆CGRP含量低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重型低于轻型及中型,差异显著(P<0.01);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浆ANP含量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高于轻型(P<0.01)及中型(P<0.05);正常对照组血浆CGRP、ANP含量呈正直线相关关系,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血浆CGRP、ANP含量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神经肽参与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神经肽检测可以作为脑血管病的临床分型、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 陈淑兰,聂莹雪,陈丽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31-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探讨不同年龄癫痫患者的病因及不同类型癫痫的MRI改变。方法分析研究300例不同年龄癫痫患者的临床及MRI改变,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其癫痫病因不同,儿童组以脑先天发育畸形多见,成年组以脑肿瘤和脑囊虫多见,而老年组以脑血管病多见。复杂性部分性癫痫及全面强直阵挛发作MRI异常率高。结论MRI对66%的癫痫患者查出病因,为癫痫的积极防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 张颖冬,石静萍,李作汉,陈月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33-2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脑梗塞再发的原因、危险因素。方法对45例脑再梗塞者及114例初次脑梗塞者的伴发疾病及血脂类、凝血、纤溶系统和抗心磷脂抗体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脑再梗塞者伴高血压者明显多于初次脑梗塞者,且其血PAI-1活性和纤维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初次脑梗塞者。结论高血压、血浆PAI-1活性升高及高水平纤维蛋白原是脑梗塞再发的危险因素,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应以降血压、降血纤维蛋白原及改善血纤溶系统活性为主。
  • 曾昭祥,曾倩,王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36-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桥脑出血的临床和CT、MRI的改变,出血部位、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头部CT、MRI材料的24例桥脑出血病例,对其出血部位、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多部位出血,出血量≥5ml以上症状复杂,死亡100%;出血部位单一、出血量<5ml症状轻,死亡率25%,两者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桥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 李雪梅,张淑琴,丁继全,李杏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38-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Wa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CT及MRI的特点。方法统计分析34例Wa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MRI检查所见。结果本组34中,有7例同时伴有桥脑受损的症状和体征;20例头部CT只有1例发现小脑梗塞,余19例均未发现责任病灶;27例MRI检查10例在延髓有异常信号(10/27),9例只在小脑有异常信号,8例无异常改变。结论Wa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不完全局限在延髓背外侧,少数可伴有桥脑受损的症状、体征。MRI头部检查优于CT。MRI的临床应用对Walenberg综合征应有一个再认识。
  • 李淮玉,王国平,周本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40-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CIDP)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诊断、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CIDP腓肠神经病理改变,对照其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腓肠神经病理呈脱髓鞘和髓鞘再生,雪旺氏细胞增生形成葱头样改变,血管病变等。与临床诊断相符合。结论腓肠神经病理具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CIDP诊断。激素足量冲击和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浆可获较好治疗效果。
  • 耿家贵,王玉凯,王玉民,刘梅仕,王翠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42-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小剂量尿激酶(UK)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动脉导管溶栓组(导管组)和静脉溶栓组(静脉组)各30例,分别动脉导管注射和静脉注射小剂量UK10~20万U,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CT检查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导管组临床有效率93.33%,影像学有效率80%,静脉组临床有效率7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UK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在72小时内治疗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吴笃初,吕传真,张健,顾小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44-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塞的发生中,全血及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全血、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又受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脂的影响。
  • 郑文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5岁。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病因出现左脚底烧灼感,右下肢无力。烧灼感逐渐上升到左髋部,20天前出现尿失禁,约1周后消失,近15天未排大便,并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加重,活动受限,左脚冷温觉消失。查体:胸12以下痛觉减退,以左侧为甚。
  • 高旭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46-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densemiddlecerebralarterysign,HMCAS)曾被认为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最早期CT表现(见图1),但尚未被普遍接受。
  • 周奇芳,韩家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儿,女,12岁,因发作性精神障碍3月余入院。患儿3个月以来频繁出现发作性精神障碍,表现为:心烦、坐卧不安、时自言自语、反复说一句话,持续1天或数天。平时为无欲状,病后无头痛、呕吐及肢体功能障碍。
  • 李卓,刘国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48-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44岁,于1997年7月22日入院。该患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寡言、右上下肢活动欠灵活,未经任何治疗,病情加重而来诊。发病以来无发热及呕吐。经头部CT检查发现两侧大脑半球广泛低密度,以左侧为重,且有轻度占位效应(见图1-A)……
  • 牛建平,刘波,张茂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甲状腺毒性脑肌病(Thyrotoxicencephalomy-opathy)临床上罕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7岁,工人。于1997年8月15日6时30分急诊入院。入院半个月前反复高热,经输液及肌注退烧针后体温降至正常。
  • 宋和凤,高宗恩,彭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临床典型表现有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肾脏损害并有肾结石症等,合并急性脑血管病报道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例1,男,50岁,干部。
  • 胡顶高,吴宣富,马伯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51-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中,人们相继制作了灵长类、狗、猫、鼠等多种动物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但这些动物有的价格昂贵,有的太小,使研究工作受到一定限制。兔作为实验动物日渐受到重视,因其具有如下优点:(1)兔性情温驯,易于饲养,便于操作。
  • 毕胜,张昱,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54-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发病年龄和家族聚集性,Alzheimer病(AD)可分为早发性、迟发性家族性AD(FAD)和散发性AD(SAD)。关于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本文简介肯定与AD发生有关的4个基因的结构和它们在AD发病学上的意义。
  • 王占永,吴秀民,赵步云,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4): 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的视神经病变多表现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我们遇到1例是以黄斑病变为首发症状,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8岁。因反复视力下降5年,双下肢无力,不能排尿10天,于1997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于5年前感冒后出现视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