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8-05-25
  

  • 全选
    |
  • 谭铭勋,魏岗之,王新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59-2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于1998年3月21日在北京怀柔召开了“全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基本治疗专家研讨会”,到会专家20余人,会上以1995年成都会议讨论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处理的建议”为基础,结合目前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和修改,现发表如下……
  • 李伟,乔健,吕传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62-2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侧纹状体区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和榄香烯乳对其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用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结果缺血1h再灌注1h后即有TNF-α成倍升高,6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IL-1β在再灌注3h升高。缺血后即刻给予3mg/kg甲基强的松龙或10mg/kg榄香烯乳可以降低TNF-α水平,但不影响IL-1β水平。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有IL-1β和TNF-α的升高,6h达高峰;3mg/kg甲基强的松龙或10mg/kg榄香烯乳可以降低缺血区TNF-α水平。
  • 谢惠芳,刘振华,朱利元,田时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65-2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STAT1基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TAT1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TAT1蛋白在脑缺血60min再灌注24h后呈阳性表达,半暗带损伤区表达最显著,表达持续时间达1周。结论STAT1蛋白超量表达可能对神经细胞存活和修复过程是有益的
  • 杨欢,肖波,章坚,谢光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68-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中的作用。方法用兔坐骨神经匀浆加完全福氏佐剂(CFA)免疫大鼠,建立EAN模型;同时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注入大鼠体内后再诱导EAN;观察自然病程组、抗体注射组及对照组的发病情况与病理特点;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不同发病程度EAN动物血清中sICAM-1的浓度。结果抗体注射组发病率及发病程度明显低于自然病程组;自然病程组sICAM-1的浓度高于抗体注射组及对照组;EAN发病程度与sICAM-1的浓度呈正比。结论sICAM-1与EAN的发病关系密切,sICAM-1的测定是观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有用的指标;抗ICAM-1抗体能够减轻或预防EAN的发生。
  • 林世和,李有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71-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比较C57BL/Ola鼠和C57BL/6J鼠坐骨神经捻挫后神经再生状况。方法C57BL/Ola18只为实验组,C57BL/6J20只为对照组。捻挫一侧坐骨神经,于30d、60d取捻挫近端5mm及12mm处,包埋,固定,半薄切片,甲苯胺兰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总数、最大、中间及平均直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比值等诸参数,均较对照组差。结论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速度较对照组明显缓慢。
  • 吕首旭,邹飒枫,赵静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5岁,更夫。1996年4月29日入院。10天前于活动后突然发生腰骶部疼痛,随后向双下肢放射性痛,疼痛在咳嗽时加重;5天前头轻微痛,无恶心、呕吐;2天前初诊骨科,检查腰椎4,5间隙压痛(+),双侧Lasegue征(+)……
  • 钱加强,伍其专,包鹤丘,王燕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74-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巴曲酶是否是真正直接的自由基清除剂。方法超氧自由基由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产生,在该体系中加入不同剂量的巴曲酶,然后记录自氧化曲线,巴曲酶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可通过计算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率得出。同时,测定邻苯三酚自氧化的耗氧率,间接证明巴曲酶的直接清除自由基作用。结果巴曲酶能明显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并能降低邻苯三酚自氧化的耗氧量。研究中还发现巴曲酶热稳定性强。结论巴曲酶是一种有效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剂,它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 崔荣太,黄远桂,强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77-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在癫痫发作后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分析法观察红藻氨酸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HSP70的表达及其动态演变过程。结果正常海马结构含有一定量的组成性HSP70(HSC70),发作后3h即有HSP70表达,24h达高峰(P<0.01),48h开始下降,持续至少7d。在24h,HSP70免疫反应(HSP70-IR)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边缘结构。结论HSP70表达是癫痫发作所致细胞损伤的标志,并可能预示细胞死亡或存活,对于观察持续性神经细胞的活动特别是细胞损伤有较大意义
  • 周珂,余绍祖,王国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80-2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APOE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VD)和脑梗塞(CI)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20例VD、24例CI及24例健康老年人的APOE基因型。结果VD和CI患者ε3频率均降低(P<0.05),ε4频率均升高(P<0.05),而两组患者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ε4与血清APOE、APOB、TC、LDL-C正相关,与APOA、HDL-C负相关。结论APOE多态性与VD和CI的发病机制有关,其在这两种疾病中的作用可能相似。
  • 许二赫,许一多,胡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83-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动态观察30例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P物质(SP)含量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结果(1)急性期血浆ET-1、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急性期血浆ET-1、SP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3)急性期血浆ET-1含量与SP含量呈正相关。结论ET-1、SP共同参与和影响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ET-1、SP含量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出血的严重程度
  • 夏绪刚,尹小健,邢永前,陈小江,黄迪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85-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测定21例SAH患者在病程第1~3天、第7~10天和第3周脑脊液中NO和丙二醛(MDA)含量,部分病例于病程第2周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患者脑脊液中NO含量于病程第7~10天显著降低(P<0.01),至第3周含量有所增加,但仍低于病初(P<0.05);经DSA证实有脑血管痉挛的3例患者脑脊液中NO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患者同时期含量;而MDA含量变化与此相反,第7~10天含量最高,至第3周降至病初水平。结论SAH患者脑脊液中NO含量降低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关,脑脊液中自由基含量增多是NO含量降低的原因之一
  • 王景周,严家川,周红杰,高东,何明利,徐有奇,陈曼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87-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损害与血浆内皮素(ET)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塞米松(Dm)治疗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模型;脑缺血再灌流组(IR)、地塞米松治疗组(IR+Dm)于造型成功后1、6、24、48、96h采血2ml,取血浆;采用放免法测定ET。结果(1)IR、生理盐水对照组(IR+NS)血浆ET含量显著增高(P<0.01,P<0.001);(2)IR+Dm组血浆ET含量较IR+NS组显著降低(P<0.05,P<0.01);同时脑缺血性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结论(1)鼠血浆ET含量变化与脑缺血性损害病生机制密切相关;(2)地塞米松的应用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 盛宝英,乔香兰,王明礼,李永库,周凤池,王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89-2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在脑梗塞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4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和28例对照者的脑脊液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结果脑梗塞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与梗塞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01)。结论兴奋性氨基酸参与了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
  • 李淮玉,余锋,陈宜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91-2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理、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从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例中有15例(<15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其中5例考虑为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所致。5例(>16岁)表现为脑出血。结论烟雾病在儿童、青少年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为主,成人以脑出血为主要表现。绝大多数烟雾病能通过MRA诊断
  • 才艳玲,孙泽民,王守安,王海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93-2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初步探讨MRA和MRI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200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0例行颈部MRA,70例行头部MRI,80例同时做了头部MRI和颈部MRA检查。结果椎动脉狭窄98例,阳性率49%;以右侧多见,共63例(64.3%)。结论MRA可直接显示椎动脉形态及狭窄部位;头部MRI同样可诊断椎动脉狭窄
  • 阎少琴,孔繁元,张庆,李勇军,郭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95-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成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2例,女30例,其中产后24例,流产后5例。上矢状窦血栓14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等血栓16例,海绵窦血栓2例。32例中痊愈24例,好转及死亡各4例。结论上矢状窦和其它静脉窦同时发生血栓的机率并不少见。CT扫描仅作初步估计诊断,DSA可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MRI是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 刘险峰,卢文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97-2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提高脑脓肿的诊断符合率及寻求新疗法。方法对经CT确诊的14例脑脓肿在CT监护下进行保守治疗。结果本组脑脓肿采取以抗炎为主的保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于直径小于3.0cm的脑脓肿,内科保守治疗是首选疗法,值得推广
  • 赵薛旭,李作汉,狄晴,刘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299-3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多发性硬化(MS)的特点。方法对185例多发性硬化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20例)、成年型(133例)、晚发型(32例)。对三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诱发电位、影像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早发型感染诱因较成年型多见,且多以急性、亚急性发病,多以智能障碍、癫痫为首发症状,主要侵及视神经及大脑,CSF蛋白增高较成年型为多;晚发型多以慢性起病,运动障碍较多见,脊髓受累较多,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率较高。结论MS发病年龄不同,其临床症状、病变部位、CSF改变及SEP异常率存在差异
  • 崔文波,赵崇亮,王慧林,孙鲁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81岁,农民,1998年7月21日入院。患者于4小时前突感口角歪斜、言语不清,伴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无头痛、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以脑出血收入院。平素身体健康。
  • 田宇,陈宝琴,周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02-3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不同部位、不同面积的外伤性脑梗塞进行有区别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灶状梗塞病人给予内科综合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大血管区梗塞者,行手术清除血肿、颞肌下减压及内科药物治疗。结果灶状梗塞组中,儿童患者14~28天症状全部消失,青壮年组(22例)治愈14例,轻瘫6例,失语2例。大血管区梗塞组(11例)死亡6例,中到重度残3例,植物生存1例,良好1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预后主要取决于梗塞灶内残存脑血流量。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大血管区梗塞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无梗塞者,且致残率较高,治疗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 元小冬,米振洲,袁云,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03-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肌病伴管聚集这种罕见的以细胞器异常为主的先天性肌肉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通过临床、电生理及病理分析对本病进行诊断。结果本例临床具有特殊性,既有发作性负荷性肌肉病的特点,又有类重症肌无力的表现;肌电图可见有些肌群有神经源性损害,而重频刺激未见递增和递减现象;病理检查发现肌肉组织具有典型的改变,而且还有神经肌肉接头和周围神经受损。结论本病是一种多系统受损害的疾病。
  • 王晓光,周修玉,孙德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主要发病于老年人,受老年人生理特点和该病病理特点的影响,在没有CT、MR等检查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被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 徐宗荣,贾志慧,朱慧云,田桂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07-3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脑脊液置换法治疗SAH的报道不少见,但脑脊液置换方式、置换量各不一致,有待研究。为此我们对50例SAH病人进行了分组对比观察,以期找到一种高效、可靠、安全、简单的脑脊液置换方法。
  • 魏振法,李会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21岁。因剧裂头痛、频繁呕吐6小时于1993年5月3日入院。查体:BP13/9kPa,浅昏迷,颈强明显。心、肺(-),腹软,肝于右肋下3cm,脾于左肋下3.5cm可及,质中硬,无触痛。压眶时可见四肢微动。双侧Kernig征(+)……
  • 海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96年5月至1997年9月应用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金钠多(EGb)针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共60例。全部为住院患者。经头CT或MRI证实。
  • 陈玉芳,蒋建章,王顶秀,李茂绪,刘汝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于1997年2月开始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32例,并随机抽取未进行康复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2例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康复组32人,男10人,女22人,平均年龄58.78±11.67。
  • 汪洪,刘诗翔,侯靖边,龙沛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脑内注射自体抗凝血,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观察脑出血早期的组织病理尤其超微结构的改变。为脑出血的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3kg,分为出血组20只,对照组10只……
  • 顾维娟,韩松,梁高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2-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塞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自由基对其损害是受到脑缺血损伤后,自由基产生增多,并可造成激烈的自由基连锁反应,使缺血脑细胞的坏死进一步加重,自由基还进一步向周围穿透、延伸,使边缘地带脑细胞进一步损伤、扩展。
  • 周彦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长期的警醒程度减退和发作性的不可抗拒的睡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报告1家系5例如下。先证者(Ⅲ5),女性,学生,15岁。患者一年前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每天发作1~3次,每次数分钟到1小时,特别在午后发作最多,但别人呼唤后即刻清醒。
  • 吴秀民,纪承文,宋彩红,张仁生,王占永,杜艳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4-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经历与经典的周期性麻痹不同的2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4例中,男23例,女1例。年龄20~61岁,其中20~40岁16例占66.7%。75%有受凉、感冒、劳累、多汗、饱餐、生气等诱因。多在病前1~2天有肢体麻木、无力、酸痛,颈肌无力等前驱症……
  • 王文举,付金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例报告例1女,31岁。因头痛,呕吐,微热10天,在当地医院曾先后两次腰穿,除压力高外,其它化验均正常,诊断病毒性脑炎给予脱水,抗炎等治疗,无好转而来院。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腰穿压力3.35kPa,余无改变。头颅CT示脑转移瘤,肺片示肺转移瘤。
  • 马俊玲,李国珍,胡晓兰,白晓宝,孙新华,王东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6-3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性脑炎(简称病脑),是儿科常见病,病理改变主要是脑膜及脑实质充血肿胀。病变多为弥漫性,也可局限性的炎症,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常不典型,容易漏诊,常诊断为“感冒”,目前特异性病原学诊断方法既不普及又不及时。这样给儿科医师带来了诊断上困难。
  • 李长宏,高淑杰,吴倩,徐成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22岁,武警战士,因意识障碍27小时入院。时值6月30日上午10日行5000米跑体能训练,训练后5分钟突发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迅即意识不清。急送当地医院做心电图,心率26次/分,为窦性心律,律齐,无异常Q波及ST-T改变……
  • 沈桂芳,李树林,朱英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60岁,1994年3月3日入院。因空腹饮酒约250ml后出现神志模糊,强握、谵语、抽搐,无舌咬伤及尿失禁。查体:神志模糊、躁动、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未引出病理反射。脑CT平扫为脑萎缩,心电图示ST段ⅡAVF下移。
  • 褚晓凡,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5): 319-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塞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死亡率和并发症较高,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缺血周围区血流供应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焦点问题,人们采用扩容、扩血管、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试图增加缺血周围区的血液供应但仍无令人鼓舞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