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8-06-25
  

  • 全选
    |
  • 韩恩吉,韩雪飞,Joseph Rajiv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23-3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绿茶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神经细胞损害的作用。方法细胞形态学,乳酸脱氢酶释放,神经细胞胞浆钙离子测定。结果发现绿茶低浓度(0.5g/L和1.0g/L)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浓度升高到2.0g/L时可见对神经细胞的损害,绿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绿茶降低PAF诱导神经细胞胞浆钙离子升高有关。结论由于PAF参加很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绿茶抑制PAF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可能成为其防治某些疾病的研究基础。
  • 赵东生,于臣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0岁。3小时前于劳累后突感枕部剧烈疼痛,随即出现恶心、呕吐(非喷射性)、意识障碍、小便失禁,无抽搐发作。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体检:脉搏80次/分,血压28/17kPa。呼吸不规则,间以呼吸暂停及鼾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
  • 饶明俐,刘亢丁,程门雪,张淑琴,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26-3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moyamoya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55例)及剖检(15例)证实的moyamoya病的临床、CT及病理资料。结果70例平均年龄29.25岁。出血组55例,平均年龄33.13岁,以原发性脑室出血(21例)、脑叶出血(13例)及SAH(9例)为多,出血原因为异网血管、动脉瘤破裂及梗塞性出血;缺血组15例,平均年龄18.4岁,80%病灶多发,86.7%为2次以上发病,80%有两侧症状及体征。结论儿童及青壮年发生脑血管病,血压不高,反复出现脑梗塞或出现脑室出血、脑叶出血或SAH等要考虑moyamoya病的可能
  • 刘卫华,张新生,王红,周凤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63岁。因意识不清,伴有抽搐、恶心呕吐、尿失禁约3小时来我院。4天前曾因全身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糖尿病”,在家自服“消渴丸”5粒/次,3次/日。近日来经常大汗、无力。查体:意识不清、压眶无反应,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1.5mm……
  • 周华东,李敬诚,陈曼娥,王红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30-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抗体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CEC)和多形核白细胞(PMN),利用微管吸吮技术,观察PMN与CCEC间粘附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PMN与CCEC的粘附力和粘附应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伪手术组(P<0.01);加抗ICAM-1抗体后,细胞粘附力和粘附应力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抗ICAM-1抗体使PMN与CCEC粘附力减小,粘附应力下降;抗粘附分子抗体将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 范彩霞,战杰铭,孙艳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1岁。1998年6月2日晨起觉头晕、恶心呕吐、进食呛、走路不稳,当地医院按胃病治疗1周不见好,后转神经科按Walenberg综合征给予甘露醇、血塞通等治疗,20天后能进食拔胃管,回家治疗。同年8月5日复发且加重而来院,既往无头晕、高血压病史。
  • 张世明,周岱,森川荣治,桐野高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33-3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E-选择素对局灶缺血性脑皮质血流的影响。方法用E-selectinLectinDo-main(以下E-选择素)N-末端23-30氨基酸残基合成的寡肽(Oligopeptide)10mg/kg,或伪E-selectin或等量生理盐水,在SHR(自发高血压性大鼠)MCA/CCA(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闭塞2h后CCA再灌注的模型中,静脉内缓慢注入,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从SHR缺血前10min起至MCA/CCA闭塞2h、CCA再灌注后30min止,在大脑皮质背侧测定脑血流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伪E-选择素和E-选择素组的局部脑血流分别是23%、29%和54%,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选择素能够有效地增加SHR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的血流
  • 刘庆波,刘立红,安伟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7岁,1996年4月入院。12天前发热,接着全身先后出现水痘并陆续结痂,住院前2天又发热,头痛、频繁呕吐,以病毒性脑炎住院。近期未患其它传染病,未预防接种。查体:体温37.8℃,脉搏106次/分,呼吸20次/分,急性病容,脱水外貌,意识朦胧……
  • 苏庆杰,黄如训李玲,黄海威,陈燕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36-3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死亡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利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以线栓法复制MCAO,造成缺血2h再灌注1、3、5d,并于再灌注后立即使用胰岛素,采用TUNEL法检测死亡细胞的变化。结果胰岛素治疗的各组死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胰岛素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死亡是其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 陆兵勋,宁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39-3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βA4在帕金森病脑内的表达,探讨βA4表达与神经元变性、缺失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ABC法对脑组织切片进行βA4表达研究,同时做刚果红染色,观察βΑ4病理形态、阳性程度、脑内分布。结果βA4在皮质3、5层中有较强表达。而刚果红染色为阴性。结论βΑ4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并非Alzheimer病所特有,在PD病人中亦可见到。βA4免疫组化法的阳性结果不同于传统的刚果红染色法。βA4与神经元变性、缺失有关
  • 杨晓辉,张质夫,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6岁。因头晕、视物模糊、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小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查体:血压24/16kPa,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圆形,光反射存在,双眼球向右侧共同凝视,左眼外展不能,左侧额皱纹变浅,眼裂变大,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右……
  • 姜德华,金南革,玄汉石,李在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42-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暂时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用栓线法建立了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的大鼠上,观察特异性nNOS抑制剂7-nitro-indazole(7-NI)对大鼠缺血3h、再灌注3h脑梗塞灶范围的影响。结果7-NI(25mg/kg)可减小大鼠脑梗塞灶范围,且主要减小大脑皮质梗塞灶,其作用可被L-精氨酸(300mg/kg)逆转,D-精氨酸(300mg/kg)则否。结论nNOS产生的NO在暂时性局灶性脑缺血中起损害作用
  • 何洁,赵明柱,李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3岁。因突发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2次、语言不清、左侧上下肢体麻木、活动障碍3小时于1998年8月3日入院。1991~1993年有癫痫发作史10余次,1997年曾患肺结核。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
  • 李晓东,高枫,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45-3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线粒体肌病的动物模型,以探讨线粒体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二氧化锗喂养Wistar大鼠24周,进行肌肉病理检查,测定生化功能及线粒体DNA含量。结果线粒体肌病动物模型被建立,其细胞内自由基含量增多,线粒体DNA拷贝数明显减少。结论可能有部分线粒体肌病由环境毒素引起,细胞内自由基含量增多是其重要的发病环节
  • 郑乃智,阮旭中,李震中,王群,刘绍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48-3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内IgG在癫痫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IgG免疫反应阳性(IgG-IR)细胞在正常成年大鼠和癫痫大鼠脑组织内分布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皮层和海马均有IgG-IR细胞分布。癫痫大鼠相应部位内IgG-IR细胞分布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IgG能够进入且存在于脑组织内并在癫痫发病免疫学机理中发挥一定作用
  • 吴光,姜美子,柳明洙,金英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50-3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与脑出血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分析法动态观测了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浆和脑脊液SS、VIP含量变化。结果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的SS和VIP含量均显著高于脑出血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结论SS和VIP在脑出血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雷发珍,吴宣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8岁。因右侧肢体乏力伴不能言语3天于1998年2月27日入院。入院前3天中午安静时突发不能言语,右侧肢体乏力,右手不能持物,右下肢行走困难,被送到当地医院就诊。
  • 褚晓凡,王德生,徐心,韩辉,王海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52-3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光镜下观察脑与脊髓的脱髓鞘病灶。结果病灶主要在视神经与脊髓,大脑、小脑、脑干均未见脱髓鞘病灶。脱髓鞘病灶以软化灶为主,未见硬化斑。结论视神经脊髓炎作为多发硬化的一个亚型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特殊的好发部位和病理特点。
  • 许晶,郑莉莎,张延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54-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脑循环变化。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99m-ECD标记,定量测定血管性痴呆(VD)、多发性脑梗塞(MI)及正常老年人各10例的局部脑血流量。结果VD组各脑叶及基底节区平均脑血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VD组比MI组额颞叶皮质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P<0.05);VD额叶皮质脑血流量改变与神经心理测试MMSE呈正相关(r=0.692,P<0.05)。结论VD存在全脑广泛的脑血流灌注降低。额叶皮质血流灌注降低与痴呆的发生及痴呆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SPECT局部脑血流定量测定对于VD的预测及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
  • 郑勇,许继宁,杨小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12岁,维吾尔族,来自畜牧区,家中养有羊、狗。因头痛伴呕吐1个月于1995年3月住院,查体:左侧视乳头轻度水肿,头颅CT示左额叶液性占位4cm×4cm×3cm。CT值12Hu,病灶周边无水肿,中线略右偏。
  • 吕衍文,朱成斌,章军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57-3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脑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及脑CT诊断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均作了脑CT检查。结果(1)均有6~40年不等的高血压病史,部分伴有多年吸烟史或伴Ⅱ型糖尿病史者病情较重。(2)脑CT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LA)及深部白质上软化灶、侧脑室扩大;大多数同时伴有皮质的小梗死(84%)。结论Binswanger病的直接病因即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伴有多发性腔隙卒中者,结合脑CT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及时给予治疗,可延缓病程。
  • 何中莲,宫艳华,金少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48岁。因发烧、头痛、呕吐1天,意识障碍、躁动1小时入院。既往有脑膜炎病史1年,鼻腔流水样液3年。查体:血压18.7/12.0kPa,体温38.5℃,意识模糊,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颈强阳性,余无异常。
  • 吴恺,胡刚,国弘,蔡晓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59-3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量的变化对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MID)的临床诊断有无鉴别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ELISA方法检测两种痴呆患者各16例和健康对照组31例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AP1-40)的含量。结果在年龄构成和痴呆程度无明显差异的AD和MID两组间,脑脊液中AP1-40的含量有明显差异。AD组A值为0.217~0.380,平均0.274;MID组为0.241~0.492,平均0.290;AD组明显低于MID组。对照组A值为0.228~0.567,平均0.311,明显高于AD组(P<0.01)而与MID组间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已诊断为痴呆的病例,检测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的含量对AD和MID的鉴别可能有所帮助
  • 张仁生,吴秀民,宋彩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6岁。因眩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2天入院。该患于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走路不稳并向左侧倾斜,并伴有后枕部疼痛,休息未缓解而到当地医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构音障碍,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
  • 王国平,李淮玉,陈柯,胡闻,孙柏松,陈宜鑫,周清潮,周本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61-3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理特点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不同类型的GBS进行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检查。结果25例均以脱髓鞘为主要表现,血管改变17例;单核细胞增多11例;典型的洋葱样肥大神经改变3例。结论病理的严重程度与感觉障碍关系密切,无感觉障碍者病理仍有轻度改变。腓肠神经活检对GBS变异型、慢性迁延型GBS更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唐金荣,侯熙德,王颖,陈光辉,吴文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63-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之脑脊液细胞学。方法对46例HSE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样细胞反应为主,中性粒细胞反应仅见于短暂的急性期,亚急性与修复期并无明显界限,以起病后一周移行趋势较明显。早期发现脑脊液(CSF)中红细胞是本病出血坏死的依据之一。结论脑脊液细胞学的改变,特别是动态观察,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孙宏侠,张昱,马喜友,赵海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65-3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分析13例上矢状窦血栓病人的临床资料,CT及MRI改变。结果上矢状窦血栓以持续性无缓解的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抽搐及双下肢瘫为特征,CT及MRI可早期明确诊断。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借助于CT及MRI早期诊断不难,及早恰当的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 王建,汪玉兰,何蕴,刘其强,李建章,尹明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67-3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明确脑血栓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方法采用ELISA法监测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和D-二聚体(DD)在急性期(≤3d)、亚急性期(8~28d)、慢性期(>30d)的动态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FPA在脑血栓形成后各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慢性期和急性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DD在急性期显著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较急性期进一步升高,慢性期和急性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脑血栓形成急性期TPA、DD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塞灶体积均无相关性。结论脑血栓形成各期凝血功能均增强,亚急性期纤溶系统高度激活,为脑血栓形成早期行抗凝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台立稳,张祥建,薛新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69-3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应用尼莫通静脉缓慢点滴治疗脑出血3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根据CT观察血肿大小、血肿周围脑水肿的面积,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共62例,其中尼莫通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
  • 杨力辉,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84岁,于1998年4月2日入院。入院前10天出现发热,体温40℃左右,在家治疗,发热有所缓解。入院前3天出现头痛,伴左眼部疼痛。既往健康。查体:血压18/10kPa,体温38℃,左侧口角外侧疱疹,左眼睑红肿、下垂,左眼球各向活动受限……
  • 周建,徐正东,关文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深部动静脉畸形(AVM),常以脑出血形式发病,现将2例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例1,男,27岁。1995年8月于饮酒后在劳动中突感头痛,问话不答,双眼斜视,相继意识不清,2天后转入我院。入院后检查:血压20/12kPa,浅昏迷,双眼左侧凝视……
  • 李华,黄旭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指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急性肺水肿,1918年由Moutier首先报道。本文收集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NPE,并对其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作初步讨论。
  • 徐永春,董海波,王希艳,黄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镁缺乏时神经系统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不随意运动[1]。为此我们检测了58例慢性肺心病伴有锥体外系表现患者血清镁的含量,并与健康人进行对照,讨论镁缺乏与肺心病伴有锥体外系表现的关系。
  • 陈光辉,张仁良,张隽,王学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26岁。高热、间断性头痛伴意识障碍5天,反复癫痫样抽搐6小时于1997年2月12日入院。急诊行脑CT未见异常,EEG提示弥散性异常。发病前1月因关节肿痛、四肢皮疹疑“风湿热”行人工引产。查体:体温40℃,血压15/7kPa。
  • 江文,黄远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75-3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神经元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如谷氨酸(Glu)过量释放、细胞内Ca2+超载、自由基产生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杨建,吴莺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68岁。因寡言少语、答非所问、暴食2天于1997年9月4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1997年9月2日晨起出现精神失常,懒言少语,反应迟钝。回答问题有的正确,有的则答非所问。记忆力、计算力及定向力较差。
  • 何小华,阮旭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78-3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早在1953年,Florey从哺乳动物组织中就提取到一种可以阻断神经传导的物质,称之为“抑制因子”。后来,Bazewore等证明“抑制因子”起主要作用的组分就是γ-氨基丁酸(GABA),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普遍抑制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14(6): 381-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年第15卷文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