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9-02-25
  

  • 全选
    |
  • 路敦跃,江德华,程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67-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再灌流海马结构选择性易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阻断大鼠两侧颈总动脉结合放血制备前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动物模型,应用Northern杂交、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egr-1及bcl-2基因的表达和组织学分布。结果 发现易损伤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egr-1及bcl-2基因表达受抑制,而耐受缺血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则明显表达这两种蛋白,并且这两种基因表达的组织学分布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结论 提示EGR-1及BCL-2蛋白参与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EGR-1蛋白可能参与bcl-2基因表达的调控。
  • 柯开富,包仕尧,姜正林,吴新民,张树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70-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证实缺血、缺氧时神经原性NO的神经毒性作用。方法 在大鼠离体海马脑片上,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nNOS抑制剂7-NI对缺氧所致神经元损害的保护作用。结果 nNOS抑制剂7-NI对海马脑片缺氧后群峰电位(PS)变化较对照组显著减小。结论 7-NI对海马脑片缺氧损伤有明确保护作用.作用机理可能是7-NI抑制nNOS活性降低缺氧后海马神经原性NO的过多形成,从而提高海马脑片抗缺氧损伤的能力,更加明确了缺氧早期神经原性NO的神经毒性作用。
  • 郑健,董为伟,赵士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73-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氨基酸递质变化与神经元损害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测定海马CA1区和CA3/齿状回区游离氨基酸含量,观察阻断隔-海马通路对海马神经元损害和氨基酸水平的影响。结果 (1)海马结构中仅CA1区神经元明显损害,但CA1区和CA3/齿状回区的Glu、Asp和GABA含量无差异。(2)阻断隔-海马通路可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损害,但对海马氨基酸水平变化无影响。结论 脑缺血再灌流后,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异常变化不是海马CA1区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唯一决定因素,隔-海马通路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也参与海马神经元损害过程。
  • 朱君明,唐镇生,江澄川,应其龙,宋后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76-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一个标记,观察GFP标记的HTH1基因修饰的NIH-3T3细胞在体外及植入脑内后的生长情况,判断GFP基因能否作为一种新的筛选标记基因。方法 构建同时表达GFP和HTH1双基因的多基因表达载体GC-GFP-P-HTH1-SN.并转染NIH-3T3细胞,且移植入Parkinson病模型大鼠纹状体内。结果 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均检测到GFP、HTH1在体外和脑内的表达。结论 GFP可作为一个筛选标记基因,可对摘要:目的 基因或植入细胞的其他功能性产物的表达进行观察和检测。
  • 李德鹏,徐群渊,张进禄,刘玉军,邢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79-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MPTP处理的小鼠与6-OHDA损毁大鼠PD模型的病理变化。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两种PD模型的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方法结果表明:C57BL小鼠在MPTP处理后,脑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从第4d开始有所减少;黑质区域的GFAP免疫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从第1d起即有增加.大鼠PD模型较早出现损毁侧TH免疫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的现象,损毁2月后几乎完全消失;而在黑质区的GFAP免疫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多现象出现较晚。结论 两种动物模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6-OHDA损毁中脑DA能神经元制成的大鼠PD模型比MPTP处理的C57BL小鼠PD模型更接近反映PD的病理变化。
  • 章晓云,卢兴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又位于内皮细胞表面起作用的糖蛋白,介导抗凝因子蛋白C的活化、调节血液凝固和血小板功能[1]。当血管内皮受损时,内皮表面的TM便被水解或脱落于血中,引起血浆TM(plusma TM,PTM)浓度的变化。本文研究报道脑梗死患者的PTM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 贾栋,高国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83-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及血浆中环腺苷酸(cAMP)相对浓度的变化。方法 用改良pulsinelli法造成短暂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用H3-cAMP放免分析药盒测定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并观察血脑屏障中紧密连接的变化。结果 在短暂缺血及再灌流早期,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及紧密连接紧密程度(闭锁小带长度、凸嵴数目)无明显变化,血管内皮中胞饮小泡数目明显增多。再灌注中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松弛,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均减少。血浆中cAMP浓度亦降低。结论 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内皮细胞中胞饮小泡数增多所致.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可以反映血脑屏障的开放程度。
  • 李筠,彭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5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30年加重1周入院。查体:颅神经正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Ⅲ级,双膝以下肌容积减少,双下肢腱反射消失,深浅感觉正常,肌束震颤(+),双Babinski征(-),弓形足(+)。头颅MR正常。肌电图:双下肢呈神经源性损害,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酶谱正常。胸腰椎正侧位片无异常。
  • 牛国忠,卢国跃,华洁,顾小林,金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86-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观察32℃亚低温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24h内死亡率和脑组织钙含量的影响。方法 134只大鼠分成两部分:(1)68只大鼠用于死亡率观察;(2)66只大鼠用于脑组织钙含量测定.每一部分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常温脑出血组及亚低温脑出血组。结果 常温组24h内死亡率为36.67%,亚低温组为4.55%;脑组织钙含量常温组较对照组和亚低温组为高。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减少实验性脑出血大鼠24h内死亡率,减少脑出血后脑组织钙含量。
  • 孙文芳,刘丽梅,包礼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44岁。于1997年12月8日入院.7个月前开始出现右肩背部疼痛,为持续性烧灼样痛,阵发性加重。2个月来出现右上肢疼痛,不能持重物。右面、上肢无汗,但右腋窝汗多。曾在某院行颈椎CT、脊椎平片及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近半年来明显消瘦。查体: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有右Horner综合征:右眼裂小,右瞳孔小,右面部无汗。
  • 王维治,王化冰,黄煜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89-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确认急性脑梗死(ACI)和Alzheimer病(AD)对髓鞘素碱性蛋白(MBP)、髓鞘素结合糖蛋白(MAG)和含脂质蛋白(PLP)的B细胞免疫应答。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了ACI、临床可能AD和其它神经疾病(OND)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CSF)中MBP、MAG和PLP抗体分泌细胞。结果 ACI、AD和OND患者外周血中均可检出IgG、IgA、IgM三种表型MBP、MAG、PLP抗体分泌细胞,无显著差异.但ACI和AD患者CSF中IgG型MBP、MAG和PLP抗体分泌细胞均呈显著性增高。结论 ACI急性脑缺血损伤和AD神经变性可能导致体内B细胞激活及CNS内髓鞘素反应性B细胞免疫应答,其病理意义有待探讨。
  • 张孝超,王景周,陈曼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93-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ACI)患者红细胞流变特性的变化及己酮可可碱(PTX)干预治疗的效应。方法 采用激光衍射法等方法测定了46例ACI患者的红细胞流变学指标,与22例正常人对照;并随机将患者分为PTX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LMD)+乙酰水杨酸(ASA)组对照干预治疗。结果 ACI患者红细胞流变学指标显著异常,且红细胞变形指数(DI)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呈显著负相关。用药后两组红细胞流变学指标及NDS均有显著改善,随用药时间的延长,PTX 组改善红细胞变形性(ED)和减轻患者NDS优于LMD+ASA联合组。结论 红细胞流变特性异常尤其ED降低是脑梗塞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PTX可能是脑梗塞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 毕国荣,卢丽萍,佡剑非,周卓,刘素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96-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74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急性期ACVD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恢复期TNF-α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后3d血浆TNF-α水平最高。随着病程的延长,TNF-α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神经-炎症/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TNF参与了ACVD的炎症/免疫反应发生发展过程。
  • 方燕南,林健文,黎雪芬,林贤寿,黄如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98-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血肿引流术在脑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对血肿≥30ml的天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行血肿引流术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行引流术者死亡率(29.41%)低于内科保守治疗(48.75%)。结论 脑出血>30ml,中线移位<2mm血肿,位于脑叶或基底节,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在20~39分之间,血肿尚未破入脑室者,行血肿引流术可能比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低.
  • 梅建勋,张云岭,张伯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00-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为摸索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模型和观察一种治疗MID有较好临床疗效的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理。方法 从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注入同种血栓栓子造成大鼠多发梗塞性痴呆,应用行为学和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 造模后脑内存在广泛而多发的梗塞灶,且无论学习成绩还是记忆成绩,手术造模组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或0.05),采用中药"健脑益智冲剂"和氢化麦角碱(Dihydroergotoxine)药物干预后,上述病变得以明显改善,尤以造模药给予中药最佳。结论 此模型是进行多发梗塞性痴呆基础研究和筛选新药的理想模型.
  • 余传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6岁.于1998年1月5日感冒,次日晨起出现咽痛、右耳后疼痛,第3天相继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呛咳、向左后方转头及右肩上抬困难.1月10日检查:神清,体温正常,心肺腹未见异常,右耳廓红肿有水泡,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右软腭麻痹,右斜方肌和右胸锁乳突肌肌力减弱。脑脊液压力1.72 kPa, 细胞数50×106 / L (多数为淋巴细胞), 蛋白0.48 g/L, 糖 2.5mmol/L,氯化物106mmol/L。CT扫描:后颅窝、颅底及上颈段未见异常。诊断为带状疱疹性颈静脉孔综合征(Vernet综合征),给予地塞米松、无环鸟苷、胞二磷胆碱及B族维生素治疗20天,声嘶、吞咽困难等症状明显好转。4个月后随访留有很轻微的声音嘶哑,吞咽正常。
  • 黄作毅,韩凤,吴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03-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TNFα、IL6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4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TNFα和IL6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第1d、第3d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7d和第14d已趋于恢复,仅SAH组在第7d高于对照组(TNFα、IL6分别为P<0.05、P<0.01)。结论 TNFα和IL6作为免疫因素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示TNFα和IL6拮抗剂将是今后防治脑血管病的一条新途径.
  • 王建光,綦斌,周建,陈立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05-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理、病理特点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对46例经头部CT及手术证实的60岁以上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本病单纯一种手术方法效果不好.19例单孔引流,4例复发.22例需双孔引流.5例需开瓣清除血肿。结论 本病是与老年人生理特点有关的疾病,损伤处毛细血管缓慢渗出,为该病病理特征.
  • 魏青,周宗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40岁。4天前突然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感右手持物不稳、扣纽扣困难,逐渐加重入院.否认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16/9.3kPa,神志清,言利,双眼底动脉硬化Ⅰ级,双侧瞳孔不等大,双眼向左、上视时出现复视,双眼水平性震颤,右侧霍纳氏征(+),右侧面部痛觉消失,右侧软腭上抬不能,右侧咽反射减弱,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右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准,步态不稳,昂白征(+),左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病理征(-)。实验室检查:血甘油三脂增高。头颅MRI:(1)右侧延髓背外侧梗塞;(2)右侧椎动脉增宽、迂曲。临床诊断:(1)右侧Wallenberg综合征;(2)右侧椎动脉畸形。入院后给灯盏花素针、脑组织液治疗4周后症状改善。复查MRI:(1)右侧延髓背外侧陈旧性梗塞;(2)右侧椎动脉增宽、迂曲。查体:右侧霍纳氏征(-),偏身感觉恢复,步态正常出院。
  • 袁向东,张欣,周正,张秀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07-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基底节钙化的发生率、病因、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年内CT扫描证实的56例儿童基底节钙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扫描发现基底节钙化56例,占同期儿童头部CT检查的8.1‰.其中点状钙化53例(94.64%),小结节钙化3例(5.36%),CT值为50~80Hu.11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52例因头颅外伤就诊,外伤前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亦无引起基底节钙化的相关疾病。结论 是否成人生理性基底节钙化源于儿童期.如未找出病因,亦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可追踪观察,无需处理.
  • 李今实,王丽娟,崔英花,王香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5岁。因头晕50余天,头痛20余天,加重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5天而于1998年8月21日收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口唇、口腔的粘膜及舌均呈绛红色。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眼右侧同向偏盲。右侧鼻唇沟变浅,双侧软腭上抬力弱,伸舌右偏。右手握力差,右下肢轻瘫,右侧Babinski征及Chaddock征均为阳性。
  • 陈淑兰,曹云鹏,聂莹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09-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特点及特征性影像学所见。方法 对1年11个月间收治的8例SIH患者,详细观察其临床特点,多次腰穿检测其脑脊液(CSF)压力及生化学、头CT、MRI平扫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当患者出现起立性头痛、呕吐、颈强直时,其脑压≤0.7kPa.其中5例呈血性CSF,7例蛋白增高,似蛛网膜下腔出血(SAH).CT示脑室缩小,MRI增强扫描示硬脑膜强化,硬膜下积液和特异性脑髓下垂之改变.当其临床症状消退时,其脑压及CSF生化学恢复正常。结论 了解SIH的临床及MRI的特异性改变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SIH至关重要,以防误诊.
  • 高韦娟,梁志学,何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12-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病情况,及发病机理,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将106例GBS患儿按有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分为两组,统计各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体征所占比例,两组的病程与转归情况。结果 儿童GBS伴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窦性心动过速最多见(27.3%),其它尚有血压异常、瞳孔改变、尿便障碍等,多发生于病情进展期.伴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组其死亡率、气管切开率、使用呼吸机时间等均显著高于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组(P<0.01)。结论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儿童GBS常见合并症,且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以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最多见.正确认识这些症状,以便合理治疗.
  • 范道长,刘爱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1岁。于8天前晨起时发现双眼睑下垂,闭合无力,视物成双,4天前出现吞咽困难,左侧面瘫,言语不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病史8年伴多发神经病1年。体检:血压22/13kPa,左侧额纹消失,双眼睑下垂,两眼球固定中间位,双瞳孔不等大,左2.5mm,右3.5mm,右侧对光反射迟钝,视力正常,眼底未见异常。左侧鼻唇沟浅,双侧咽反射消失,双侧软腭活动不良。伸舌不能,舌肌震颤以左侧为著,舌肌无萎缩。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14-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是影响人们健康、发生残障的主要疾病之一。从60年代以来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虽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问题尚有争论,以致造成了治疗的混乱。鉴于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帕金森病的治疗规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于1998年9月11日在北京召开了<原发性帕金森病治疗的建议>研讨会,全国共有12名专家参加。现根据讨论意见,提出了<原发性帕金森病治疗的建议>,供全国同道在治疗帕金森病时参考。
  • 马春玲,李杰,鲁效玲,王凤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16-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糠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其发病率也相应增多,本病治疗较困难。我院1994年~1997年采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肖迎春,郑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15岁。于1998年8月3日入院。入院前15天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38.5℃。5天后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能。10天后除可做眨眼动作外,全身自主活动不能,僵卧在床,无法张口、进食及言语,大小便失禁。查体:体温37.6℃,血压15.3/8kPa,神清,对言语理解正常,但仅能以瞬目与外界建立联系。双眼球水平运动受限,垂直运动正常。
  • 徐树军,杨巧莲,曹丽华,张丽君,刘云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18-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近年来报告较前明显增多,但不明原因的CVT及不同时期的CVT影像学改变目前报告甚少,现将我院1994~1998年收治的排除肿瘤及细菌感染所致的5例CVT(其中2例原因不明)报告如下,并对CVT不同时期的影像学改变进行讨论。
  • 冯璞,黄旭升,郎森阳,杨亚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20-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由于脑静脉回流障碍,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复杂,颅内静脉窦各窦部位不同,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亦异,因此临床误诊较多。现就1987年2月~1997年12月收治的26例颅内静脉窦、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 王香妹,李鑫,方燕虹,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19岁。因左眼视力减退、结膜充血20天,头痛、呕吐、发热4天,意识不清1天于1998年12月26日以"葡萄膜大脑炎"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8.3℃,血压16/10.7kPa。意识清,烦躁不安。左眼混合性充血,球结膜水肿,瞳孔直径5mm,对光反射消失(散瞳后)。右眼瞳孔1m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底A:V=1:2,视乳头边界不清。
  • 曾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24岁。因进行性神志改变,行为异常1年多,加重伴肌阵挛性抽动1年于1997年8月6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在师专毕业前夕,不明原因出现淡漠、妄想、发呆、胡言乱语、嗜睡、缺课、迟到、学习成绩下降、进食减少等,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且进行性加重,有时不认识父母、行为异常、偶有大小便失禁,曾在多家医院按"精神分裂症"诊治,均无好转。近1年出现频繁的双眼球上视、步态不稳、手指细颤、双下肢肌阵挛性抽动及癫痫发作。即往史:2岁时有麻疹感染史。
  • 张可真,左同礼,张立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两年来我们采用尿激酶(UK)颈内动脉注射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31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治疗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45~73岁,平均56.5岁。维脑路通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5~80岁,平均58岁。所有病人均按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等其它疾病,发病24小时内,无溶栓禁忌症,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者。
  • 江新梅,宋晓南,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24-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朊蛋白病(Prion disease)是人类疾病中唯一一种即有传染性,又有遗传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其实验传递研究中称为传递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TSE的最特征性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海绵状变性,特别是灰质。对其可传递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动物接种传递成功的有猴、黑猩猩、水貂、鹿、豚鼠、仓鼠及其他小鼠[1]。由于小鼠成熟早、体形小,易于饲养管理,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对多种毒素和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寿命2~3年,所以常选用其进行慢性实验。现将鼠类动物传递方法及不同类型朊蛋白病的可传递性综述如下。
  • 刘雅勤,孙雨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2): 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于伽玛刀治疗仪的应用实现了有些脑部手术"不用开刀"的理想,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特别是1984年以来获得世界各国的承认及推广[1]。我国自1994年开始引进伽玛刀治疗仪,主要应用于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脑肿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