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9-03-25
  

  • 全选
    |
  • 韩恩吉,韩淑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31-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钙载体和PC12细胞株探讨胞浆钙离子与神经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水母发光蛋白导入法测量PC12胞浆钙离子,细胞存活率监测细胞死亡,DNA琼脂糖电泳证实细胞凋亡。结果 钙载体(A23187)升高PC12胞浆钙离子,降低细胞存活率,DNA琼脂糖电泳显示典型的DNA梯形带。结论 胞浆钙离子升高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导致DNA核小体间断裂,启动神经细胞凋亡。
  • 冯加纯,李玉书,吴军,周春奎,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33-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刺五加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二次注血法制作犬SAH模型,用DSA等方法动态观察了刺五加对犬SAH后CVS的脑血管口径大小的影响,用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变化。结果 刺五加组在枕大池注血后7d脑血管口径显著大于单纯注血组(P<0.05),而脑组织含水量则显著低于单纯注血组(P<0.05)。结论 刺五加可以抑制SAH所致的CVS,减轻脑水肿。
  • 谷文萍,杨期东,谢光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35-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缺血后HSP70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沙土鼠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光镜观察缺血再灌后神经细胞损伤情况,North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额叶HSP70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沙土鼠脑缺血后各期HSP70 mRNA表达增加(P<0.05),而HSP70蛋白仅在再灌后1d有少量表达(P<0.01).缺血神经细胞在再灌后7d大多出现损伤改变。结论 沙土鼠脑缺血后,虽有HSP70转录增加,却存在着HSP70的翻译障碍。HSP70翻译障碍可能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 邵宏元,崔建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其在急性脑梗塞时的变化及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我们对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用巴曲酶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焦卓敏,赵瑞波,毕彦忠,王维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38-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单次缺血及重复缺血引起的脑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插线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单次缺血8、28或90min,重复缺血8+28min或28+90min。结果 单次缺血组随缺血时间延长脑病变加重。8+28min组MCA供血区病变重于28min组;28+90min组MCA供血区病变轻于90min组。结论 不同时间的预缺血对再次缺血有导致积累性损伤或缺血耐受的双重效应。
  • 管阳太,秦震,曹小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41-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硫脂诱导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病理和电生理特点。方法 以硫脂免疫豚鼠,观察其周围神经电生理、病理及免疫细胞化学的变化。结果 被致敏动物坐骨神经、脊神经根发生脱髓鞘改变,神经鞘膜IgG荧光沉积明显,有的同时伴有髓鞘再生,病损区CD11b+细胞显著增加而CD5+细胞增加不明显,坐骨神经传导阻滞及传导速度减慢。结论 硫脂致敏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与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更相似。
  • 徐琪,祝世功,周家文,康劲松,杜葵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44-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红景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4VO法复制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放免法及化学发光法测定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含量;细胞培养观察红景天对神经细胞的作用。结果 (1)缺血再灌注组(IR)Ach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SAM),药物预防后缺血再灌注组(R+IR)及缺血再灌注后药物治疗组(IR+R)较IR组显著升高。(2)IR组NO含量显著高于SAM组,R+IR组及IR+R组NO含量显著降低。(3)IR组ET含量显著高于SAM组而R+IR组显著降低。(4)红景天甙培养组细胞存活率及LDH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NMDA损伤+红景天甙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NMDA损伤组,LDH含量却明显降低。结论 红景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董艳,倪鑫,何成,鲍璇,王成海,路长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47-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对谷氨酸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受体机制。方法 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7d,给予谷氨酸。结果 当谷氨酸是0.1~1.0mmol/L时,随着剂量的增加,神经元的存活率逐渐降低;10-9mol/L~10-13mol/L的PACAP,能减轻谷氨酸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PACAP Ⅰ型受体特异性拮抗剂PACAP6-38能抑制PACAP减轻谷氨酸对海马神经元损伤作用。结论 PACAP具有减轻谷氨酸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该作用是由PACAPⅠ型受体介导的。
  • 郝淑梅,蒋丹峰,王俐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8岁。于1998年7月21日入院。入院前30天不慎从马车上跌落,当时头部受伤,意识不清约10分钟,清醒后头痛,立即送医院,经头部CT检查诊断为右额叶脑挫裂伤,给于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治愈出院。
  • 罗毅男,黄海燕,房晓暄,陈大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50-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和再灌注模型中环氧合酶-2(COX-2)基因的表达。方法 原位杂交方法。结果 缺血30min再灌注组,血流再通4h后缺血区的大脑皮层有很强的表达并持续24h。缺血90min再灌注组和持续缺血组在缺血区以外的广泛大脑皮层显著表达,在海马的齿状回两侧及纹状体也发现表达。COX-2 mRNA的表达可被MK-801抑制。而NBQX和倍他米松对其表达没有影响。结论 在缺血区、缺血周边部、缺血远隔区有NMDA受体介导的COX-2表达,阐明上述区域花生四烯酸代谢活性化。
  • 李巍,徐忠信,车丽慧,严徽瑾,张世仪,王志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53-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缺血性学习记忆障碍小鼠额叶皮层、海马区不同时间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及药物防护作用。方法 通过电解式氢清除法对脑缺血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小鼠不同区域、不同时间进行rCBF测定。结果 脑缺血急性期、再灌注期rCBF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适当的药物治疗可改善相关部位rCBF,从而提高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 徐仁泗,黄怀钧,王凤霞,孙圣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55-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1)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四血管闭塞(4VO)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柱前衍生色谱法测定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生理盐水(NS)处理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 GM1处理组的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并观察缺血30min再灌注4d海马CA1区病理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NS处理组海马组织EAA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海马CA1区多数神经元坏死,残存神经元呈较严重缺血性改变,GM1处理组上述生化病理改变明显为轻。结论 推测GM1可调控缺血再灌注早期EAA的过度释放和(或)重摄取受阻,减轻其在细胞外堆聚引起的兴奋毒性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 于义英,赵金福,张鹏臻,刘成玉,谭润鸾,韩仲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57-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LD)和白细胞粘附功能(LAF)的变化与急性脑梗塞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第3、7、15、21天和60例健康人LD和LAF的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LD明显降低,LAF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且病程在第3天前LD和LAF变化更明显。有并发症患者LD和LAF变化较无并发症者更明显 (P < 0.001)。结论 LD降低和LAF增高与急性脑梗塞病情变化有关。
  • 史洪润,杨玉庆,孟昭水,徐玉华,张文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59-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糖时红细胞(RBC)聚集在急性脑梗塞(C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87例急性CI患者依有无糖尿病(DM)及空腹血糖水平分组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DM组EET显著延长,与高血糖反应组均有ESR及其方程K值显著增高;正常血糖组以全血低切粘度、聚集指数增高为著。结论 高血糖时CI患者红细胞聚集增强,糖尿病伴发CI患者尤著。RBC聚集性增强可能是DM伴发腔隙性梗塞的原因之一,对高血糖时CI面积增大及脑水肿的加重有影响。
  • 陈建良,田丽霞,吴耀晨,陈旭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61-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脑外伤患者采用血液稀释加川芎嗪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血液粘滞度及临床疗效的变化。方法 将重度脑外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d、10d、3周血浆内皮素、血液粘滞度及GCS变化及GOS。结果 重度脑外伤患者伤后早期血浆内皮素和血液粘滞度增加。扩容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皮素和血液粘滞度下降(P<0.05)。结论 应用扩充血容量和川芎嗪联合治疗,能降低脑外伤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和血液粘滞度,降低死亡率。
  • 李忠,杨丽华,王强,车笛,王虹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49岁。因头晕、复视、行走不稳16小时于1999年3月10日入院。缘于入院前一天18时左右,无诱因突然出现头晕、复视、行走不稳、恶心、呕吐、右侧肢体略无力。
  • 陆晓红,于明,王明礼,金玉玲,侯丽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64-1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缺血(ASVBI)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理。方法 将40例ASVBI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和纳络酮治疗组,检测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情况;同时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纳络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疗效更佳,临床症状、MDA、SOD及BAEP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纳络酮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能有效改善ASVBI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症状。
  • 唐开雄,黄俊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66-1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低钾性周期麻痹的腱反射改变。方法 将腱反射改变分为7级,每级设置相应分值,连续观察34例病人肌无力治疗前、治愈后的腱反射。结果 腱反射消失、减弱、稍减弱、正常、稍活跃、活跃、亢进的病人在治疗前分别为2、3、11、11、4、2、1例,治愈后分别为0、2、11、13、5、3、0例,治疗前后腱反射改变分值无显著差异(t=0.12,P>0.05)。结论 低钾性周期麻痹腱反射不但可以减弱、消失,更多的是正常,甚至活跃、亢进,观察此现象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杨巧莲,申晶慧,于秀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2岁。于1998年11月2日入院。于入院前7个月去利比亚工作,因生活不习惯,消瘦10余斤。入院前一个月出现双下肢无力,水肿、心悸、尿少,口服"金施而康"双下肢浮肿消退,心悸,尿少好转,但仍双下肢无力,回国后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脑脊液检查,蛋白1.2g/L,(余正常).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症。
  • 曹丽华,张丽君,吴英,闫俊杰,白玉海,李艳,刘国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68-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头颅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头颅局部亚低温是否能达到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1对1配对对照法将20例脑出血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药物综合治疗。治疗7天后两组进行脑水肿体积对比及瘫痪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结果 治疗7天后,观察组脑水肿体积较对照组减小,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达到全身亚低温的效果,无副作用。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的治疗可以减轻脑水肿,有脑保护作用。
  • 赵薛旭,刘文,李作汉,狄晴,曹辉,陈月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70-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的临床特点及血液流变学与MRI改变。方法 对76例住院确诊为VP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流变学与头颅MRI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VPS发病年龄平均为66.12岁,比帕金森病(PD)大;多以少动-强直为主,特别是双下肢明显,而静止性震颤少见;除有锥体外系症状与体征外,可伴有假性延髓麻痹及智能障碍;应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效果多不明显。血液流变学检查均为高凝状态。头颅MRI主要表现基底节区附近腔隙性脑梗塞,其累及频率顺序为:壳核、半卵圆中心、丘脑、尾状核、侧脑室旁、中脑、苍白球、内囊、桥脑、脑叶。结论 VPS临床表现、血液流变学及MRI改变不同于PD。
  • 桑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6岁。双眼视力障碍10天,于1997年5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天前活动中突发双眼视力障碍,无眼痛、畏光、突眼表现。查体:血压18/13kPa,定向力障碍,眼底正常,眼球运动自如,瞳孔等圆,光敏,眼球聚合反射正常,光感消失,余颅神经(-);右上、下肢肌力Ⅳ级;右巴氏征(+)。
  • 顾仁骏,卢红,张萍,胡少瑾,宋景贵,刘麦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73-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甲状腺激素代谢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8例DEACMP患者入院初、出院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的含量,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患者组入院时血清T3、T4、TSH、R-T3和脑脊液T3、TSH、R-T3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并随病情的恢复, 此种变化逐渐恢复, 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05)。结论 DEACMP急性期患者呈现典型的低T3、T4综合征变化,动态监测血清和脑脊液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对判断DEACMP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王大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27岁。因持续性精神异常1天半入院。家人代诉患者1天半前因其祖母去世而悲伤,之后在家中反复不断地对家人、邻居声称自已能解答世界级数学难题,并发明了非常方程式,当时其边说边以手、笔比划,胡写乱画,继之又称自己了解了宇宙奥秘,可用手抓宇宙光、控制宇宙气,说完后又满脸焦虑,说宇宙气体不受控制,膨胀到快要爆炸了;之后又说外星人已入侵地球,自己要参加保卫地球战斗,一会儿诉自己已被外星人用电光击伤,身体已在他处。
  • 梁丰,梁博,陈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76-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的反应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血糖及糖皮质激素的检测.并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19例(其中缺血性卒中11例,出血性卒中8例);老年组141例(其中缺血性卒中59例,出血性卒中82例)。结果 老年出血性卒中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 糖皮质激素亦为老年出血性卒中组最高, 两组相比P < 0.01.从病情程度比较:老年出血性卒中组病情重,死亡率高(P<0.01)。结论 脑卒中后应激反应越重,预后越差.因此,我们认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时检测血糖及糖皮质激素,有利于病情的诊治及预后的估计.
  • 李卫,郑飞波,李瑞芳,徐旭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78-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细胞因子及一氧化氮(NO)在脑出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23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发病后4h、12h、24h、3d和7d时测定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O的血清浓度,将每项的每个时相值同正常对照间、不同时相间以及不同项目间进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IL-6呈逐渐升高再逐渐下降的规律;TNFα呈一个急剧升高较快降低的趋势;NO呈一双峰模式。在超早期IL-6与TNFα间、TNFα与NO间有相关性。结论 TNFα及IL-6相继表达可能诱导脑出血后最初的炎性免疫损伤。NO与TNFα互相影响共同参与脑出血的病理过程。
  • 卢苗青,徐冬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0-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东菱克栓酶治疗进展性脑血栓的疗效。方法 全部病例按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各24例。前者除常规治疗外,应用了DF-521治疗。结果 DF-521可阻止症状进一步恶化,在短期内改善伤残程度,且无明显副作用,至28天显效率分别为63%和13%,有效率分别为86%和36%,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DF-521为治疗进展性脑血栓安全、有效的药物。
  • 郑海虎,冯宏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eige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1910年首先由法国神经病学家Heury Meige描述。该综合征以双眼睑痉挛为主症,及/或口面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多动收缩,部分病人伴有颈部、躯干或中线部位肌肉痉挛性肌张力异常,多动不可控制,但睡眠时消失。现将我们诊治6例报告如下。
  • 李红杰,张朝民,许吉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短期内继发脑梗塞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自1995年以来收治的14例病人分析报告如下。
  • 战丽萍,李伟红,郝春燕,赵燕玲,杨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脑梗塞比较少见,约占全部脑梗塞的5%,而青年人大面积小脑梗塞更为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2例报告如下。
  • 朱侠,王克艳,王金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2例比较少见的脊髓硬膜外恶性淋巴瘤。1例是何杰金病;1例是非何杰金淋巴瘤。例1,男,35岁。患者半月来腰部持续性胀痛,双下肢无力,尿便障碍3天,于1990年8月24日入院。
  • 赵节绪,赵步云,周春奎,马涤辉,于淑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5岁,银行职员。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发作性左小腿疼痛,行走受限,用过3天地塞米松及抗菌素,症状不见好转,当时测体温38℃。入院前3天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精神、睡眠欠佳,不思饮食。10年前因心房粘液瘤行心脏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 王彦夫,孙秀海,王冲,王法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和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随CT普及其发现越来越多,但老年人TSE进展为CSDH的病例报道较少。我科曾遇到3例,现报告如下。
  • 赵西岳,张道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Wernicke脑病系因VitB1及烟酸缺乏所致,常见于嗜酒者。临床表现典型者诊断不难,但因病史提供不详,医务人员缺乏对该病的警惕性等,又极易误诊。我科自1991年来共收治6例,曾被误诊为血管性痴呆。多发性脑梗塞、精神病及多发性硬化。现报告如下。
  • 冯春,唐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反复发作将对小儿的脑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部分可移行为癫痫。现将我院1997年1月~1998年8月诊治的28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与EEG进行分析,探讨热性惊厥与癫痫的关系。
  • 沈雪莉,柳忠兰,宋或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我科1994~1998年间收治的经临床和MRI证实的32例脊髓血管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及MRI表现特点。
  • 郭红梅,马建国,刘丽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35岁。1998年3月8日入院。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在当地按感冒诊疗。10天后,发热缓解,出现双下肢无力,多饮,多尿,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服中药治疗症状无好转。
  • 潘天虹,周孝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3): 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细胞的生理活动中,钙离子(Ca2+)在保持神经元结构、功能完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细胞骨架维持、神经递质功能发挥、蛋白质合成及钙离子介导的酶活性等。然而,我们知道,细胞内游离钙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损伤。如何在细胞尚未达到不可逆损伤之前即被逆转过来,是我们大家所关心的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