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04-25
  

  • 全选
    |
  • 于富华,田凯华,姬广福,韩成河,江海源,马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195-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阻断狗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塞动物模型,观察早期MRI表现及其病理改变。方法 将16只成年狗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6只).经颞开颅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MCA),造成MCA供应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术后4、6、8、12h行MRI薄层扫描;取出动物大脑观察病理改变,测定不同时相梗塞区T2时间和组织水含量。结果 梗塞2h MRI T2加权可见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信号增高;6h MRI可见尾状核、豆状核形成明确梗塞,并出现占位征象。2h电镜下已有缺血水肿改变,4h光镜下出现脑缺血水肿改变,电镜下见到血脑屏障受损。相关分析表明:病灶区T2时间变化与组织水含量变化在时序上有密切关系(r=0.9537,P<0.01)。结论 MRI可用于脑梗塞早期的诊断.急性脑梗塞早期MRI表现的病理基础是脑水肿。
  • 苏成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42岁。因左咽部感觉丧失、头晕1天于1998年6月2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天夜间受凉醒来后觉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自觉左咽部麻木。
  • 彭福华,苏镇培,李玲,曾进胜,裴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199-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在尿激酶溶解大鼠脑血栓治疗中,研究亚低温对溶栓复流后大脑中动脉缺血区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用光化学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在血栓形成后0.5h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复流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亚低温组P53蛋白的表达,明显弱于正常体温组。结论 亚低温降低脑缺血区域的P5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亚低温产生脑保护的机制之一。
  • 赵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61岁。于1998年7月9日来医院就诊。患者于来院前3天晨起后无明显诱因左上肢不自主挥动,约10~20分钟1次.次日左上肢不自主挥动频率增加,并偶有左下肢不自主踢腿。
  • 刘振国,陈生弟,方平,翁中芳,梁梁,徐洁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02-2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损毁程度C57BL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纹状体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的变化。方法 根据腹腔注射MPTP的天数将小鼠分为1、3、5和7d模型组以及对照组,静脉注射99mTc-TRODAT-16mCi,1h后处死行脑纹状体放射自显影,同时行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结果 对照组的放射自显影可见99mTc-TRODAT-1于纹状体部位有高度放射性聚集,且两侧纹状体基本相同。注射MPTP 1d者,其纹状体的放射性浓集比对照组有所下降。注射MPTP 3、5及7d者,两侧纹状体的放射性浓集逐日降低,第7d者几乎消失。TH染色发现黑质TH阳性神经元亦随注射MPTP天数的增加而数量减少。结论 不同程度损毁的C57BL小鼠PD模型可模拟PD的发展过程,99mTc-TRODAT-1作为DAT的显影剂可用于早期诊断的神经显像学研究。
  • 韩雪梅,王晓梅,王春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05-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Bcl-2及Fas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与缺血性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Bcl-2及Fas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后随时间延长动态变化并用图像分析测定二者的免疫强度。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Fas表达.Bcl-2蛋白表达于再灌注3h达高峰,再灌注6h其表达呈下降趋势,再灌注24h仅少数细胞阳性表达。Fas蛋白表达于再灌注6h达高峰,对缺血较敏感的海马大锥体细胞亦有表达,再灌注24h其表达减少。结论 Fas蛋白表达介导了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发生,并可能参与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Bcl-2表达与神经元存活密切相关,在神经元缺血敏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 刘清和,曾庆杏,余绍祖,吴秀芝,喻文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08-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TNF-α mAb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用Zea longa报道的大白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尼龙线栓塞模型,对6h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大白鼠使用抗TNF-α mAb/生理盐水后的脑梗塞体积、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及附壁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 抗TNF-α mAb能减少脑梗塞体积,减轻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减少白细胞在微血管内的聚集和粘附。结论 抗TNF-α mAb能起到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 潘军,周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11-2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的新途径。方法 利用大鼠SAH模型,设立对照组、SAH组、放线菌素酮治疗组(CHX组)。经DIG-RT-PCR对不同时间大鼠脑组织P53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CHX组P53基因表达相近,SAH组P53基因表达增高。显微镜下见CHX组病理形态学变化近似正常,SAH组神经细胞损伤严重。结论 大鼠SAH后CVS所致的脑缺血,脑组织P53基因表达明显增高。大鼠SAH模型P53基因表达与脑神经元细胞损伤明显相关。放线菌素酮通过抑制P53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其诱导的损伤。
  • 李爱丽,杨洪发,王彦红,汪世吉,石育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14-2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颞叶、杏仁核和尾状核NGF、BDNF的含量影响。方法 采用Pulsinelli-Brierley 4血管阻塞法制作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1h、6h、2d、4d、9d模型,检测颞叶、杏仁核和尾状核NGF、BDNF的表达。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颞叶迅速出现中量NGF表达;杏仁核仅再灌注早期出现NGF表达量增加;尾状核NGF的表达很快消失。缺血再灌注损伤没有引起颞叶、杏仁核的BDNF表达量改变;但引起尾状核BDNF表达量增加。结论 颞叶具有较好的NGF保护机制,杏仁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反应迅速、短期的NGF保护机制,而尾状核缺乏良好的NGF保护机制。颞叶和杏仁核具有良好的BDNF保护机制,尾状核具有反应迅速、作用持久的BDNF保护机制。
  • 章军建,阮旭中,汪银洲,田有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17-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4血管闭塞脑缺血模型,TUNEL方法原位标记DNA片段,观察脑室内注射NGF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使用NGF后3d海马CA1区TUNEL阳性神经细胞数为神经细胞总数的13.9%±11.6%,与缺血对照组(21.3%±13.7%)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 外源性NGF对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孟红梅,张淑琴,陈嘉峰,刘群,徐忠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19-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甘露醇和复方甘油在脑缺血急性期的疗效。方法 利用大鼠MCAO模型,采用TTC染色及光镜观察用药前后梗塞面积大小、缺血组织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甘露醇较复方甘油能更有效地缩小梗塞灶体积,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损伤。结论 甘露醇与复方甘油不仅有脱水作用,而且有脑保护作用,在脑缺血急性期应首选使用甘露醇。
  • 崔建岭,张云亭,吴恩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21-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的价值和给药方法。方法 光化学大鼠大脑中动脉(MCA)血栓形成后1h,治疗组15只静脉注射尿激酶(UK),血栓形成后24h行神经功能评分,72h MR检查后处死行病理检查。结果 治疗组86.67%的血栓在1~3h内溶开,对照组均无溶开.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比对照组好,梗塞灶体积小。结论 大鼠MCA血栓形成后1h经静脉UK溶栓可改善神经功能,减少梗塞体积,最小有效剂量为2.5×104U/kg,最大剂量7.5×104U/kg,不增加颅内出血率。
  • 谭盛,黄如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23-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时(ET与NO)变化的特点以及ET、NO对脑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用双肾双夹法复制出高血压SD大鼠,持续14周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滑肌厚度,以及测定ET、NO在血浆中的含量。结果 肾血管狭窄后血压持续升高,至14周时血压至27.5±33.5kPa。大鼠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滑肌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壁有重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NO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肾脏缺血可引起ET和NO合成、分泌明显的不平衡,ET分泌增多、NO相对分泌不足。这种变化可能是致使长期高血压、脑血管平滑肌增厚及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
  • 张健,张福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25-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中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塞(SBI)的预后。方法 对87例SBI患者分治疗与非治疗两组进行了10年追踪观察,并与非SBI组对比。结果 SBI组10年间症状性脑梗塞及痴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非治疗组10年症状性脑梗塞、脑出血、痴呆及假性球麻痹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仅治疗组中症状性脑梗塞及痴呆平均发病年限显著晚于非治疗组。结论 SBI是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应进行二级预防治疗。
  • 李永秋,马建国,张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27-2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纤维系统的影响以及各指标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69例病后24h内就治的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分4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7~10d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检测。结果 对照组tPA、PAI、PLG、D-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期无变化,溶栓治疗组于治疗后2h tPA及D-D明显升高,PAI、PLG下降。溶栓治疗并发出血的病例,于治疗后24h PAI仍明显降低。结论 溶栓治疗病例存在超早期纤溶激活,凝血障碍是溶栓治疗并发出血的重要机制。
  • 李毅平,鞠砚,关毅,王长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1994年1月~1997年1月共收治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35例,全部行手术治疗。现对手术意义、手术方法及预后分析如下。
  • 陈旭东,陈建良,吴耀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30-2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脑外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血浆中Fas、IL-13的变化,以了解其对脑外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关系。方法 对38例脑外伤患者血浆Fas、IL-13水平在伤后24h、第3d、第3周的变化进行测试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伤后24h患者血浆Fas和IL-13水平明显升高,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伤后第3周逐渐降至正常。结论 脑外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现象,IL-13在脑外伤后病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晔,郑惠民,谢惠君,崔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32-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病人的三核苷酸重复数目。方法 采用32P标记的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例DM病人的外周血和肌活检组织的CTG重复数目进行了分析。结果 3例DM病人CTG重复扩增片段分别为146bp、149bp和149bp,相应的CTG重复数为11、12、12,其基因型为11/11、12/12、12/12。结论 DM病人的CTG重复数目大多在50~4000不等,但是少数病人的CTG重复数目可在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是遗传异质性或基因突变所致.CTG重复数目正常的病人并不能排除DM的诊断.
  • 杨福纪,王艳英,纪发敬,张世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Wernicke脑病是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急性或亚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性疾病,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由妊娠剧吐引起的少见,现将我院2例妊娠剧吐所致Wernicke脑病报告如下。
  • 金武,金冶,张德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35-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C、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及治疗意义。方法 采用APTT法和ELISA法测定30例脑梗塞病人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蛋白C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C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明显下降趋于正常(P<0.01)。结论 降纤酶急性期应用可以发挥其降纤、溶纤作用,对凝血及纤溶机制产生一定影响。
  • 王炜,南振鸿,管红兵,吕传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37-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脑梗塞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液中存在髓鞘蛋白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观察疾病过程中的T淋巴细胞的连续变化,可能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ELISPOT方法检测脑梗塞发病后连续两个阶段的病人外周血特异性髓鞘抗原MBP反应性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IFN-γ的数量,并设立β-BBP作为对照抗原。结果 在这两个连续阶段,MBP反应性T淋巴细胞酶点数均高于对照抗原,差异显著,而在这两个阶段的MBP反应性T淋巴细胞酶点数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脑梗塞发病后,其外周血中髓鞘蛋白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持续的时间较长,这种现象可能代表与脑组织损伤或再生有关的免疫防御机理。
  • 沈君,于金萍,王京水,郭述苏,陈曼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39-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价值及机理。方法 对4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用高压氧(HBO)治疗前后测定rCBF及检查脑电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HBO组患者rCBF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灰质重于白质,病灶侧重于非病灶侧);而对照组患者rCBF值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HBO组EEG频率虽较治疗前增快,慢波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α指数,波频改善显著,慢波明显减少(P<0.05)。结论 HBO治疗不仅可使正常脑组织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而对缺血性损害侧大脑半球的血管收缩更为显著,有加重"脑盗血"发生、发展的趋势。
  • 邵春清,江新梅,杨春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6岁。因肾小球肾炎4~5年、尿毒症1年在当地医院反复住院治疗,1999年5月17日突然双目失明,急诊查头部CT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正常,视力明显减退,仅为双眼前光感.双侧瞳孔等大、圆形,对光反射灵敏,眼底未见出血及渗出。
  • 定正超,姜丹,金超英,董明国,周正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42-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梗塞性激素的变化。方法 采取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老年急性脑梗塞72例,正常对照组38例,结果 38例男性脑梗塞患者T较对照组为低(P<0.05),E2及E2/T较对照组为高,E2/T增高最为明显(P<0.05),34例女性患者T及E2较对照组为低,以E2降低更为明显(P<0.001),而E2/T无显著差异(P>0.05),PRO及PRL男女两组患者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塞存在性激素失衡,其中男性以E2/T增高,女性以E2降低更为明显,表明适当地调节性激素水平会有利于老年脑梗塞的防治。
  • 郝洪军,袁锦楣,李静,李海峰,王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44-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蛋白系列指标,判断血脑屏障通透性,明确IgG来源。方法 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总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法测定寡克隆区带,火箭免疫电泳法同时测定IgG和白蛋白,CSF Alb/Serum Alb比值判断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 3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22例血脑屏障通透性正常,其蛋白系列指标阳性率:OCB为54.5%,IgG合成率为63.6%,CSF IgG/CSFAlb比值为40.9%,CSF IgG/CSF TP为45.5%,CSF IgG为45.5%,OCB+IgG合成率为81.8%。结论 在判断清楚血脑屏障通透性是正常还是异常的前提下再分析蛋白系列指标,并且以寡克隆区带和IgG合成率为主要指标,只有血脑屏障通透性正常而寡克隆区带和IgG合成率又异常时,才能肯定的认为有中枢鞘内IgG(抗体)的合成。
  • 黄正松,李俊石,石忠松,李英斌,王启弘,戴钦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46-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钨丝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制钨丝微弹簧圈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3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一次栓塞成功,临床治愈率为100%,患侧颈内动脉通畅率为88.9%,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3年,未见瘘口复发。结论 钨丝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覃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21岁。1994年起无诱因突发一侧眼外侧视野一片发黑,仅见同侧鼻旁一线景物,持续约2分钟后恢复,间隔几分钟对侧眼出现类似情况,全过程约10分钟,伴头昏、头胀,无意识障碍。之后2年间间歇发作5~6次,1997年后平均每月1次,无视力下降。
  • 赵树华,杨文思,鞠浩,于敏华,李泉玉,孙百灵,王淑琴,王长宏,牛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48-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结合理学疗法治疗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中药、针灸、理学疗法相结合综合治疗238例脑卒中患者。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肌力、血液粘度比值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上述综合疗法可明显提高脑卒中的疗效。
  • 李和平,申秀梅,李淑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1994年1月~1997年12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人450例,其中45例诊断为术后继发脑梗塞,现报告如下。
  • 冯加纯,崔英花,袭学辉,伍建钢,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硬膜外脓肿为椎管内硬脊膜外脂肪组织和静脉丛的化脓性感染,引起硬脊膜外间隙内大量脓汁积聚及肉芽组织增生,造成脊髓受压,出现相应的脊髓受压表现,属急性脊髓压迫症,此病不十分常见,易误诊。本文就有关问题并结合经手术证实的4例病人的体会报告如下。
  • 陈树威,闫舫,任晓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hy-Drager综合征(SDS)为多系统萎缩疾病中一种变性疾病,近10年来国内相继报道。但该病少见,误诊较多,我们于1988~1998年诊治8例,现报道如下。
  • 张秋滨,杨晓芙,倪道风,杜华,李本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辅助诊断脑干及中颅凹病变的定位有很重要的意义。耳蜗电图(EcochG)是判断耳蜗及第八颅神经机能状态的一种客观检查方法。
  • 徐忠信,李巍,包晓群,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54-2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是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体内多种病理和生理过程,可刺激细胞外基质的分泌,促进血管生成,从而在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表明,TGF-β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因此,TGF-β与脑缺血的关系随之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本文就TGF-β的生物学特点及与脑缺血的关系综述如下。
  • 刘百川,薛岚,杨义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4): 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于1995~1998年收治脑出血患者214例,其中并发癫痫者15例(7%),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