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9-05-25
  

  • 全选
    |
  • 姜树军,吴卫平,匡培根,匡培梓,隋南,管林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57-2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对单侧颞叶缺血性损害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及与热休克蛋白32(HSP32)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光化学技术导致大鼠左侧颞叶皮层梗死,术前30分钟及术后第3天分别给丹参组大鼠腹腔注射丹参10g/kg,用Morris水迷宫监测大鼠行为。然后取脑进行HE染色及HSP32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丹参组大鼠在Morris迷宫中搜索目标的反应时和行程较单纯梗死组显著缩短,且较多地使用了正常的认知策略,其由随机式过渡到趋向和直线式策略的进程也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丹参治疗组颞叶梗死体积较单纯梗死组显著缩小,HSP32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丹参可以明显改善单侧颞叶缺血性损害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障碍。HSP32表达与颞叶损害有关联。
  • 吴军,周春奎,饶明俐,冯加纯,常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60-2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大鼠SAH后CVS脑组织、血管CGRP mRNA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CGRP mRNA表达水平依次为基底节区、海马、大脑皮层和脑血管;注血后3d各脑区、血管CGRP mRNA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注血后30min、注血后7d显著下调(P<0.01)。结论 CGRP mRNA表达下调、舒缩血管物质失衡是SAH后CVS的主要原因之一。
  • 吴海琴,王玉环,张桂莲,安良,贾天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63-2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PMN)膜脂流动性改变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技术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PMN膜脂流动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脑梗死组PMN膜脂流动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01),膜脂流动性改变与血浆MDA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浆SO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PMN膜脂流动性降低在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王玉,阮旭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65-2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戊四氮(PTZ)致痫对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TZ致痫后大鼠海马内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变化的特点,同时观察了不同强度的痫性发作与GFAP改变的关系。结果 GFAP改变于PTZ致痫后12h开始,24h达到高峰,72h已开始回落,并且痫性发作的强度与GFAP改变有一定的联系。结论 癫痫与星形细胞之间确有一定联系。
  • 张佩利,刘建仁,黄鉴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68-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蛋白C(PC)的水平。方法 应用ELISA法对45例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和对照组24例健康体检者血浆TM和PC进行了检测。结果 脑梗死组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脑出血组的P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高水平的TM提示脑梗死有较严重的血管内皮的损伤,高水平的PC提示脑出血患者存在PC抗凝系统的异常。
  • 韩杰,钱采韵,林宏川,马秋兰,俞纯山,孔庆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70-2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淋巴细胞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释放与Alzheimer病(AD)病情的关系。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MTT法和ELISA法检测了刀豆蛋白A(ConA)和CD3单抗(OKT3)刺激AD外周淋巴细胞白介素-2受体(IL-2R)表达、增殖和sIL-2R的释放。结果 (1)在ConA和OKT3刺激下淋巴细胞增殖在轻、重AD组均略下降,但刺激指数(SI)都大于2,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sIL-2R释放在轻、重度AD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L-2R的表达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sIL-2R作为AD的诊断、病情观察指标值得进一步探讨。
  • 辛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清开灵注射液为纯中药提取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瘀通络、醒脑开窍及改善微循环功效,用于临床多年,效果较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作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遇到静点清开灵导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如下。
  • 陆兵勋,宁群,王心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73-2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无创伤、符合人类发病条件的VBE新模型。方法 Wistar鼠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测定微血管通透性,测量脑灰、白质水分含量,组织病理证实脑水肿。结果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脑水分增加(P<0.01),灰质水分增加11.61%,白质水分增加14.64%,白质比灰质水分增加明显(P<0.05)。结论 注射苯肾上腺素制成VBE动物模型,操作简便、无创伤、重复性好。
  • 黄海燕,罗毅男,刘新华,刘今是,刘勇,刘英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75-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表达情况。结果 脑缺血区的周围大脑皮质及远隔的海马回区域有COX-2蛋白质表达。结论 在COX-2表达的部位花生四烯酸代谢亢进。
  • 王磊,韩仲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77-2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脂蛋白(a)[LP(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脑梗死不同阶段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各项血脂成分、胰岛素、血糖及Lp(a)等指标,以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指数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在脑梗死的不同时期有显著性差异,且胰岛素抵抗与高Lp(a)血症之间并无相关。结论 在脑梗死发病的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和高Lp(a)血症是同时存在且相互独立的危险因素。
  • 俞敏萱,曹凌,孙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79-2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FIB)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有血栓倾向的疾病、TIA、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tAgt)和FIB浓度。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的PLT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其它疾病组,各疾病组的MPV和FIB明显高于正常组,PtAgt各组无明显差异。FIB与欧洲卒中评分(ESS)成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和FIB的变化出现在脑梗死之前,它们促进了血栓的形成,FIB的水平可作为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 野向春,张凤芝,侯东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24岁,未婚。1993年出于好奇心开始吸服海洛因。先放在香烟内吸或抹在铅箔上烫吸,每日1~2次,每日剂量0.5~1.0g。
  • 唐启盛,黄启福,杨秀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82-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脑反复缺血再灌注后智力低下大鼠海马CA1区氨基酸含量及用"聪圣胶囊"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制成智力低下大鼠,分别于术后1d、7d、15d、30d检测海马CA1区氨基酸含量。结果 模型组氨基酸含量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显著改变;用"聪圣胶囊"干预组的氨基酸含量亦有波动,但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假手术组的含量无变化。结论 "聪圣胶囊"对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赵宇,赵秀丽,于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3岁。于1994年7月15日入院.该患入院前1小时在做颈椎牵引时突然出现头晕、头痛、双目失明.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头部CT示双侧枕叶大片状低密度影,以双侧枕叶脑梗死收入院。该病人因颈椎病已做颈椎牵引1个月。查体:血压15/10kPa,神志清晰,语言流利,双眼视力无光感,眼底乳头界限清楚,动脉细,反光增强。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双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0mm,光反应存在。四肢活动自如,病理反射未引出,无脑膜刺激征。入院后经扩充血容量、降低血小板聚集力等治疗,1周后头晕、头痛症状减轻,眼前光感,3周后眼前1米指数,4周后可查出双眼向左同向性偏盲。住院1个月后病人出院。出院半年后随访病人仍存在双眼向左同向性偏盲,从视野图上看视野缺损区缩小。出院2年随访仍存在偏盲。
  • 雄鹰,林世和,李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85-2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T细胞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1例GBS患者血浆白介素(IL-2)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浓度。结果 31例GBS患者IL-2和sIL-2R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增高的程度与临床分级显著相关(P<0.05)。16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好转的恢复期患者IL-2和sIL-2R浓度相应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 结果提示T细胞可能在周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损害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孙肖爽,高玲,闫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Galen静脉血栓极少见,现将我科收治4例的临床及MRI特点报告如下。本组4例中男女各2例,年龄20~33岁(平均29岁)。
  • 叶心国,毛善平,吴旭,阮旭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88-2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多发性硬化(MS)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和免疫微量检测技术,对M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诱导后产生TNFα、IL-6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 MS急性复发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与病情有关。结论 MS急性复发期患者血单核细胞处于活化状态,自身免疫功能异常,TNFα、IL-6可能参与了MS患者的免疫病理过程,且与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
  • 董加政,褚晓凡,王玉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90-2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基础脑血流速度的无创伤性评价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TCD检测13例OSAS患者觉醒状态的脑动脉血流速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病例组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血流速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结论 OSAS患者基础脑血流速度较正常减慢,用TCD评价其变化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 刘晶莹,庆疆,许吉一,闫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为一周围神经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CIDP报道较少,本文收集1994~1999年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探讨。
  • 刘晓蓉,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92-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白蛋白佐治脑出血的临床价值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40例脑基底节区出血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观察神经系统功能、头部CT及红细胞比积、血白蛋白、血糖、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结果 白蛋白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评分提高比率、水肿产生率、血糖、红细胞比积、血浆渗透压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血肿吸收量和白蛋白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蛋白佐治脑出血可有效促进血肿吸收,但对抑制脑水肿形成的效果不明显,不能在短期内明显提高神经功能评分。
  • 陶恩祥,刘焯霖,陆雪芬,邢诒刚,钟洪海,潘宝英,田新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94-2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美多巴(Madopar)新剂型能否解决长期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帕金森病人出现的症状波动等问题。方法 利用Madopar缓释剂(Madopar HBS)和Madopar"快"(DM)对一组长期应用Madopar标准片而出现症状波动的帕金森病人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 DM的作用很快,在0.5h内达到高峰,能很快缓解晨僵和下午"关"症状;Madopar HBS的作用明显长于普通片,使剂末现象和症状波动减轻。经过新剂型治疗后,多数病人原有的症状波动改善,Webster评分明显下降.两种新剂型的主要副作用有:短时间的胃肠道反应和头晕等表现。结论 在长期Madopar治疗后出现症状波动的病人,可以配合Madopar新剂型治疗。
  • 孙宏侠,郑平,王立明,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96-2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58例合并NVAF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F组)与302例不合并AF患者(NAF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发现NVAF组有以下特点:(1)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较高;(2)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3)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4)颈内动脉闭塞常见;(5)预后差。结论 NVAF是引起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 王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298-2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寻找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不同时期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29例50~78岁急性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3天内、病后10~13天、病后20~23天进行了血浆ET测定,并与60例同龄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ET水平发病初期增高,后逐渐降低,病后3天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病后10~13天接近正常对照组,病后20~23天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浆ET水平在急性脑出血发病不同时期呈现初期增高,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
  • 王嗣欣,周丽宏,常占平,高燕军,米艳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并与传统方法治疗的10例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 吕晓红,王雪,张铁岩,张朝民,杨立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01-3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临床复发率及死亡率。方法 选用临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通过不同次数腰穿放液治疗观察临床表现。结果 两组病人在缓解剧烈头痛,降低再发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应用腰穿放液治疗者明显优于不使用方法才。结论 腰穿放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赵燕玲,战丽萍,孙恭慧,李伟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通常以进行性四肢对称性无力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和颅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整个病程中仅存在双下肢瘫者罕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 张正江,王长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03-3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前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脊前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远较脑血管病低,在临床上少见,特别是其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上的表现更为罕见。现将11例脊前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MRI表现报告如下。
  • 曲玲,孙曼虹,宋晓南,邵春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0岁,工人。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臂上举无力,上楼梯及蹲位起立困难。近5年抬头及咀嚼无力,曾用激素治疗病情明显好转。近3个月因股骨头无菌坏死停用激素而症状加重,下蹲不能站起,不能远距离行走,咀嚼无力及吞咽困难加重而入院.无家族遗传史。
  • 王大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05-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认为缺血性卒中为60岁以上老年人迟发性癫痫的首要原因[1]。为探讨老年人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1年12月~1997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310例中继发癫痫42例(13.5%)的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张汉义,高凤芹,李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0岁。5年前因多食、消瘦及心悸等症状在当地医院确诊"甲亢",给予放射性131碘口服治疗(具体剂量不详),上述症状逐渐消失,但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四肢、躯干部增粗,肌肉肥大、僵硬,睡眠时无改善。
  • 宋奎荣,刘玉琴,时淑云,蔡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07-3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纤维瘤病较罕见,我们遇一家系3代4人发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先证者,女,25岁.患者于十几岁时经常头部钝痛,伴眼痛及耳鸣。
  • 陈嘉峰,冯加纯,李伟红,伍建钢,梁搏纳,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又称复发性唇面肿胀面瘫综合征。是原因不明的少见病,好发于年青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唇面肿胀、面神经麻痹和皱襞舌等三主征,但个别病人尚伴有头痛、偏身感觉障碍、听觉异常、口唇周围疱疹等。我科近来收治2例该病患者,其中1例做了肿胀组织活检。现报告如下。
  • 王伟,杨肃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是一种含3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结构与消化道激素多肽YY(PYY)和胰多肽(PP)非常相似[1]。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及外周很多器官,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并在交感神经兴奋或应激时释放。NPY也存在于心脏和肾上腺嗜铬细胞中,Ericson等[2]发现大鼠的巨噬细胞能合成NPY,并储存于血小板中,在血小板聚集时释放。NPY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在脑血管疾病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脑梗死患者静脉血,测定其中的NPY含量,以期了解NPY在脑梗死发作中的临床意义。
  • 邢翠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氟乙酰胺是一种有机氟高毒农药,不少地方用于灭鼠。由于管理、使用不善,中毒人数逐年增多。中毒后多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个案报告较多[1,2],未见系统报道。本文收集我院1996年12月~1998年10月收治的60例,对其神经系统表现分析报告如下。
  • 陈颖,金玉红,王玉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12-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脑卒中抢救和治疗过程中,适当及时地建立有关治疗管道,并对这些治疗管道进行良好护理,关系着抢救治疗的成败。现将我们对脑卒中病人治疗管道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 宋东林,石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14-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骨骼肌易疲劳及无力、休息后或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缓解为其特征。MG发生的地域性、种族性不强,发病率为每年3~5/10万。女性及青、中年多见。该病的发病机制已基本清楚,治疗方面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王晔,郑惠民,谢惠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16-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概述副癌神经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PNS)亦称肿瘤在神经系统的远隔效应,Brain在50年代提出,以后陆续有人描述了副癌感觉性神经病、副癌感觉运动性神经病、副癌小脑变性和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 马觉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5): 3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癫痫的治疗方法不外乎有下列三大类:(1)药物治疗。(2)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难治性癫痫。(3)γ-刀治疗,从1985年以后才开始在临床上应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