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1-25
  

  • 全选
    |
  • 吕晓红,吴军,马玉刚,饶明俐,李广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NO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特别是NO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测定N-硝基-左旋-精氨酸(NNLA)干预后局灶性脑缺血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在缺血再灌流期间过多或过少的NO均对缺血区凋亡峰有明显影响,小剂量NNLA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率,大剂量NNLA增加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率。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的不同区域,包括正常及病变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在数量及生物学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剂量的NO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不同。
  • 吴珊,董为伟,董佑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规律与白细胞浸润。方法 采用大鼠MCA线栓闭塞/再通法建立局灶性缺血/再灌流模型,动态观察ICAM-1、髓过氧化物酶(MPO)变化情况。结果 (1)鼠脑缺血/再灌流后MCA供血区皮质及梗死周边区的微血管ICAM-1表达于再灌流6h已增强,36~48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弱,但第7天表达仍强于假手术组。(2)坏死周边区神经元也表达ICAM-1。(3)再灌流6h出现白细胞浸润,浸润高峰在24~36h,6d后恢复正常。结论 (1)缺血再灌流使微血管表达ICAM-1上调,同时也伴随坏死周边区的神经元表达ICAM-1。(2)白细胞浸润与ICAM-1表达规律同步。
  • 胡伟鑫,叶金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7、34、36岁.。均为枕部着地的减速性伤。伤后均有意识障碍5~10分钟,分别于伤后0.5~3小时才出现肢体偏瘫,其中1例右侧肢体肌力0级,1例左侧肢体肌力0级,1例右侧上肢肌力Ⅲ级,右侧下肢肌力Ⅰ级。就诊时间为伤后3小时~2天,入院时神志均清楚,GCS评分15分,生命征均无改变,脑膜刺激征不明显,感觉检查均正常。
  • 苏志强,刘亢丁,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8-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流后的变化和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流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SP70的组织学分布,利用RT-PCR方法检测缺血皮层与基底节区脑组织HSP70 mRNA相对含量。结果 基底节区HSP70阳性细胞较少,持续时间短,皮层区HSP70阳性细胞较多,持续时间长。RT-PCR结果表明HSP70 mRNA相对含量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结论 HSP70是缺血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指标,缺血皮层区HSP70表达的解剖分布可能相当于半影区。
  • 濮春华,胡锦清,张仲伟,凌华威,丁晓毅,胡秉诚,赵卫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1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其中颅内动脉瘤24例、脑血管畸形14例、脑缺血性疾病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9例。除4例外其余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CTA结果对照。结果 45例CTA的结果与DSA相同。1例多发性动脉瘤,CTA漏检1个动脉瘤。4例未行DSA的患者,其CTA结果被手术或临床症状证实。CTA在描绘脑血管三维结构以及毗邻骨结构上优于DSA。结论 CTA是脑血管病诊断的一种简单、快速、非侵袭和可靠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术中病灶定位以及长期系列随访研究。
  • 刘宏雁,郑德明,王维忠,吕国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1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耐受形成机制。方法 高压液相法测定缺氧耐受形成中小鼠各脑区L-天门冬氨酸(L-ASP)、L-谷氨酸(L-GLU)、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γ-GABA)含量变化。结果 L-ASP、L-GLU含量:在端脑,1次缺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二者均有升高趋势,3、4次缺氧组与1次缺氧组比有下降趋势。在脑干、海马,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小脑,3、4次缺氧组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均有明显降低。在间脑,随着缺氧次数的增加L-ASP逐渐下降,4次缺氧组与1次缺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明显降低。各脑区L-GLY含量均随着缺氧次数的增多而增高,端脑、间脑的含量在缺氧4次组有明显回降。各脑区γ-GABA含量在缺氧耐受形成中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γ-GABA与缺氧耐受形成无明显关系;部分脑区L-ASP、L-GLU的减少及GLY的回降促进了缺血耐受的形成。
  • 王群,阮旭中,史庭慧,张苏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17-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NMDAR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马桑内酶致痫大鼠顶叶大脑皮层及海马齿状回NMDAR1 mRNA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P<0.05)。结论 马桑内酯上调脑组织内NMDAR1 mRNA水平,此可能是其致痫及惊厥易感性增加的分子机制之一。
  • 白伟民,刘文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76岁。于1998年11月24日因双手静止性震颤半月来我科诊疗。行经颅多普勒检查示脑动脉硬化,头颅CT正常,诊断帕金森病,予以安坦片2mg每日3次口服,临床症状控制较好,服至第3天出现不自主伸舌、努嘴、皱额,无头昏、头痛,无幻视,无视物模糊。于1998年11月28日入院。查体:血压14/8kPa,神清,不自主伸舌、努嘴、皱额,双手轻度静止性震颤,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活跃,肌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全身深浅感觉正常。头颅CT无异常。停用安坦,静点能量合剂。次日不自主动作明显减少,3天后基本消失。
  • 初少莉,马燕红,赵光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2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中枢一氧化氮(NO)、超氧阴离子改变及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酶法及RT-PCR等测定SHR脑皮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两种亚型(cNOS、iNOS)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HR脑皮质SOD活性显著增高(P<0.05),NOS活性无差异(P>0.05),iNOS表达降低(P<0.01),cNOS表达增高(P<0.05)。结论 NOS各亚型改变不同,提示其生物学效应各异,在SHR发病中意义亦不同,而NOS活性不能反映局部亚型变化,局部超氧阴离子可能参与NO代谢。故调控NOS不同亚型及抗氧化治疗,可能有助于抗高血压、预防脑并发症。
  • 贾栋,高国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2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血-脑脊液屏障超微结构及血浆中环一磷酸腺苷(cAMP)相对浓度的变化。方法 用改良pulsinelli法制成短暂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用H3-cAMP放免分析药盒测定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并观察血-脑脊液屏障中紧密连接的变化。结果 在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及紧密连接紧密程度(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无明显变化,血管内皮中胞饮小泡数目明显增多。再灌注中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松弛,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均减少。血浆中cAMP浓度亦降低。结论 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内皮细胞中胞饮小泡数目增多所致。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紧密连接逐渐开放,cAMP相对浓度亦随着紧密连接的紧密程度(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下降而下降。因此,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可以反映血-脑脊液屏障的开放程度。
  • 于雪凡,张玮,赵宇,孙恭慧,苗兴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8岁。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左侧面部麻木不适,伴有视物旋转,恶心,数次呕吐胃内容物,同时出现饮水呛咳,走路不稳,左眼裂变小,于1999年7月22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查体:血压24/13.3kPa,双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有水平眼震,向右侧明显,左眼球稍内陷,左眼裂变小,左侧瞳孔小,直径1.5mm,右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应灵敏,左侧额面部无汗,双侧鼻唇沟等深,左侧软腭上抬无力,咽反射消失,伸舌不偏。四肢肌力、肌张力尚可,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侧面部及对侧肢体痛觉减退,左手指鼻试验及左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头部CT检查无异常。根据该患急性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饮水呛咳、走路不稳等症状,结合查体左眼Honer征、双眼水平眼震、左侧软腭上抬无力、咽反射消失、左侧面部及对侧肢体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左侧肢体共济失调,是典型的Wallenberg综合征的表现。故临床明确诊断Wallenberg综合征。该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因此考虑Wallenberg综合征的病因为血管闭塞引起的。给予疏通血管、改善微循环对症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无效,遂提检头部MRI:提示左侧桥小脑角占位病变,转入神经外科,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左侧桥小脑角处粉白色肿瘤组织, 质地较硬,基底位于左内听孔处,内侧与岩静脉粘连,外侧与尾组颅神经粘连,分块将肿瘤切除,大小约3.0cm×2.5cm。病理诊断:神经鞘瘤。术后头晕、视物旋转、饮水呛咳等症状逐渐好转,21天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遗留有左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 陈旭东,吴中学,吴耀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25-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报告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基底动脉瘤的情况。方法 局麻下股动脉插管,在球囊闭塞(Mata,s)试验成功后,闭塞小脑后下(PICA)开口近端的椎动脉。结果 成功闭塞5例椎动脉,无并发症。结论 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基底动脉,尤其是梭形、囊状巨大动脉瘤简捷、安全、效果好,实施控制性抗凝有助于防止缺血的发生。
  • 陈清棠,赵玉宾,郑亚文,王颖,吴祖舜,姜亚军,曹玉珍,周健飞,王德生,于红,苏炳华,何清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27-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巴曲酶注射液(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维脑路通注射液静点作为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东菱迪芙注射液静点,对照组加用安慰剂静点,均为隔日1次,共3次。结果 试验组起效明显早于对照组,停药后10天试验组疗效仍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而且比较安全。
  • 冯加纯,陈嘉峰,杜庆,李伟红,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常见的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基底部、被盖部或基底被盖交界部,单纯桥臂梗死极为罕见,本科近期同时收治了2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43岁。1999年3月17日入院。该患于5小时前晨起排便时突然出现眩晕,左侧面部麻木,左侧口角下垂及眼睑闭合不全,左侧听力减退并有低调吹风样耳鸣,无肢体麻木、无力、恶心及呕吐。既往健康。查体:血压20/12kPa,内科系统正常。神清,无明显言语障碍。左侧面部痛温觉减退,左眼外展不充分,左眼向左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时可见旋转眼震。左侧周围性面瘫,左侧咬肌力弱。左侧角膜反射迟钝。左耳听力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左上肢轮替动作及指鼻试验均差,左下肢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发病后10小时行MRI检查示左侧桥臂及左侧小脑半球外侧T1像片状低信号,T2像片状高信号。临床诊断为桥臂梗死。
  • 吴敌,赵节绪,林世和,关铭,薛桂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3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性汞接触对人机体神经行为的影响及大蒜素片对汞中毒的防治作用。方法 对暴露于58μg/m3 汞蒸气环境中的某金矿工人47名及无接触汞经历的45名工人采用WHO神经行为核心检测组合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并给接触汞的工人口服大蒜素片,每次350mg,每日3次口服,共服4周。观察情绪和简单反应时变化。结果 触汞工人情感状态、简单反应时、视觉持留及数字译码、手提转捷度、目标追击Ⅱ等项均有显著变化。共计28名服药者,服药天数为25.2±3.4天,服药后情绪状态及简单反应时各项得分均优于服药前,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结论 神经行为变化是低汞浓度汞中毒工人的突出改变。大蒜具有防治汞中毒的潜在价值。
  • 杨雁北,常立国,张玉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0岁。30年前因外伤后致左颞叶硬膜下血肿而行血肿清除术,术后1个月患者出现癫痫大发作,给予苯妥英钠等治疗,效果尚好。癫痫每年发作1~3次不等,坚持服苯妥英钠26年后,因出现复视停用苯妥英钠,改为硝基安定5mg,每日2次,癫痫基本控制,每年发作1~2次。但服硝基安定2年后,患者出现双眼睑下垂,晨轻暮重,眼球活动自如,四肢活动正常。院就诊,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给予吡啶斯的明60mg,每日3次,并停用硝基安定,改服苯妥英钠,2个月后眼肌无力症状消失。停用苯妥英钠,又继续服用硝基安定5mg,每日2次,22个月后又再次出现双眼睑下垂,停用硝基安定,改服丙戊酸钠,并给予吡啶斯的明60mg,每日3次,2个月后眼肌无力症状消失。患者行胸腺CT检查,未发现胸腺异常。说明其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由于长期服用硝基安定所致。
  • 赵希敏,丁美修,王秉玉,郭智霖,毛青,仲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34-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脑动静脉畸形(AVM)模型,检测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将大鼠左侧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测定吻合前后及模型动物饲养16周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大鼠静脉动脉的端侧吻合形成动静脉分流,左侧局部脑血流量显著降低、右侧颈外静脉压增加、颈总动脉压降低,血流速度增快。16周后左侧局部脑血流量较动静脉吻合形成即刻升高、右侧颈外静脉压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进一步增加,右侧颈总动脉压无明显改变。结论 大鼠颈部动静脉分流形成低灌注压、高血流量、静脉高压的模型,符合AVM的血流动力学特征。长期的脑低灌注压使脑血管反应改变,脑血流量有所增加。
  • 邬巧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锥体外系统症状,特别是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如五氟利多、氯丙嗪、氯氮平等,也可见于其它药物。如在应用止吐药胃复安之后发生的锥体外系反应,现将有完整资料的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8例均系我院1987年~1998年间的住院病例.男3例,女5例.年龄14~66岁,平均32.4岁。多数病例因胃部疾病而服用胃复安,均为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反应,其中2例为超过常规剂量服用所致(一次20~30mg)、4例服用时间较长,在半个月以上。2例出现反应的时间为服药后半小时,最长在服药后13小时后发生。
  • 高惠珍,吴丽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37-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类淀粉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方法 报告3例经腓肠神经和皮肤活检证实的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及治疗。结果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周围神经病,可伴有心、胃肠、肾等损伤。病理改变示刚果红染色阳性,可见类淀粉物沉积于神经内膜、束膜及血管壁外膜,有髓及无髓纤维减少,节段性脱髓鞘。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及周围神经皮肤活检进行诊断,肝移植是治疗本病最有前途的方法。
  • 赵刚,朱晓波,闫喜民,徐寿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39-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野生型P53激活片段(WAF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 用46例胶质瘤组织及12例脑外伤组织RNA逆转录,然后用PCR定量检测WAF1 mRNA。结果 脑外伤WAF1 mRNA全部表达,用激光扫描仪检测的总面积及百分面积均大于胶质瘤,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胶质瘤WAF1表达均在病理分级较低级别中。结论 WAF1的有无表达及定量多少可以作为判断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指标。
  • 聂莹雪,李莉,陈阳,王军,王慕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4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脑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82例脑出血患者和86例健康者ACE基因的缺失/插入多态性。结果 脑出血患者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伴高血压的脑出血患者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的脑出血患者;无高血压史的脑出血患者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与性别、有无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无关。结论 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脑出血易感性,这种易感性不依赖于高血压。
  • 董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内科1998~1999年应用天普洛欣(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纯度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高枫,李晓东,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4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胸部CT对胸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胸部CT和胸腺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胸部CT对胸腺异常诊断的敏感性达88.8%,特异性为81.8%。其中对正常胸腺、胸腺增生和胸腺瘤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66.7%、50.0%和91.7%。结论 胸部CT是诊断胸腺病变的较好方法,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低与胸腺病变的性质相关,对胸腺瘤的诊断价值最高,能为提示或除外胸腺瘤的诊断提供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许继平,李玉莲,蔺新英,孟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46-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的抗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脂质(LPO)代谢水平的变化和多巴药物及Vit E对其的影响,找出反映氧化异常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 对96例PD患者动态检测了服用L-多巴和Vit E前后的血浆及红细胞膜超氧化物岐化酶(P-SOD、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血浆及红细胞过氧化脂质(P-LPO、E-LPO)及丙二醛(MDA)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未服用药物患者的血抗氧化酶活性基本正常,加服L-多巴后P-SOD、GSH-Px降低,LPO和MDA水平明显升高。已服用多巴药物的患者血SOD活性降低,LPO水平显著升高,增加服用Vit E后LPO和MDA水平均无改变。结论 提示PD患者伴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代谢增强,但病程早期并不显著,而多巴制剂、特别是L-多巴可加速这一变化过程,Vit E对其无影响。
  • 鄂紫娟,阳虹,杜岩,王学书,和平,王东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49-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方法 随机选出TIA患者60岁以上30例,60岁以下3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GMP-140)和D-二聚体(DD)浓度。结果 老年TIA组血浆GMP-140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浓度均略高于正常值。老年TIA组D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3个月内随访,老年TIA组中6例发展成脑梗死,对照组有2例,均为DD增高者。结论 老年TIA组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比较活跃,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故对老年人TIA的治疗除给予抗血小板活化剂药物治疗外,还应适当给予降纤、抗纤溶药物治疗。
  • 于淑晶,赵旭明,周春奎,马涤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9岁。抽搐发作4年,服苯妥英钠治疗,病情稳定。近1个月发作次数频繁。自行加大剂量,0.2每日3次口服。自觉头晕、头痛未在意。近4天走路不稳,恶心、呕吐数次,入院治疗。查体:齿龈增生。神志清晰.视乳头界不清,左眼外展受限,水平眼震(+)。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膝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稳准。昂伯试验不能。心电图正常。头部CT正常。脑电图示散发尖波、棘波.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2.65kPa,糖4.0g/L,蛋白0.28g/L,细胞数0个。诊断为苯妥英钠中毒、高颅压.停用苯妥英钠,改服卡马西平0.1每日3次口服。给20%甘露醇250ml静点。头晕、头痛好转。恶心呕吐好转。水平眼震(-),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2周后腰穿压力1.76kPa。
  • 刘举祥,车峰远,蒋建章,王顶秀,冯雪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已有报道,并已取得较好疗效,但关于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最佳剂量不十分明确,我院于1996年2月以来,用两种剂量LMWH(商品为速避凝,每支0.4ml,10 000AXaICU)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 李平平,肖芝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增高,颈性偏头痛临床并不少见。颈性偏头痛表现为一侧发作性头痛,并在剧烈头痛时出现恶心、呕吐,而酷似一般偏头痛,但两者治疗方法不同。现将我院近3年来神经科门诊收治的85例颈性偏头痛报告如下。
  • 韦兴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Tourett综合征(TS)又称抽动-秽语多动症,是一种童年起病,由多发性肌肉抽动和爆破性不自主发声(包括秽语)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病[1]。良性部分性癫痫则指发生在儿童某一特定发育期,无器质性脑损害,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要症状,脑电图具有特征性,对抗癫痫药治疗敏感,预后良好的一组原发性癫痫[2]。两者病因不同,临床表现既相似又有区别,治疗方法各异,如不注意鉴别极易误诊。现将门诊遇到的貌似TS的16例良性部分性癫痫报告如下。
  • 孙宏侠,汪云春,黄艳梅,李志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5-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临床观察发现血糖水平与老年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糖尿病合并脑卒中,不仅临床表现重,而且预后也差,其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合并脑卒中者。现将13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分组对照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宋凤珍,邱学荣,辛传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全脑遗忘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特点为突然不能接受新的信息,而保留远期记忆,保持自知力,常在24小时内缓解。我科1989年~1999年共收治了4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68岁,干部。1989年8月6日上午散步后上街买菜,中午时发现上午3个多小时的买菜经过全无记忆,不知道买了多少菜,花了多少钱,是否与菜主讨价,买菜后是否又做了其它事情。查体无阳性体征,心电、脑电、头颅CT均正常,TCD示椎基底动脉紧张度增高。诊断:短暂性完全遗忘综合征。予盐酸培它啶及胞二磷胆碱治疗15天。2个月随访正常,无再次发作。
  • 郑维红,林青山,毕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7-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恙虫病是携带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螨幼虫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毒血症症状、焦痂、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尚不多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 李广兴,蒋占峰,姚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脑和脊髓内存在着多灶脱髓鞘斑,其临床表现依病灶的分布部位及大小而异。精神障碍是多发性硬化的常见症状,往往不被重视或被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2例报告如下。
  • 安沂华,戴钦舜,刘恩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59-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个研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高潮。褪黑激素主要是由松果体所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在体内,色氨酸通过中间步骤转化成血中的5-羟色胺。夜间时血浆中的褪黑激素浓度是其白天时浓度的10倍左右,而将5-羟色胺转化成褪黑激素的酶的活性夜间亦比白天时增加,这些酶的活性的日周期性决定了褪黑激素的血浆浓度的日周期性,在黑暗的时候达到其顶峰,而在明亮的环境下降低。褪黑激素是一个多功能的激素,现在就其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简介如下。
  • 安峥,杜会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6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又称植物生存,这一命名是由Jennett和Plum[1]于1972年首先提出的。随着近年来医学的发展,心肺复苏的应用,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生命,但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为数不少的病人处于一种植物状态。这样的病人对整个家庭、社会及医疗资源都造成负担。1994年美国Mulit-Society Tsak Force of PVS综合了美国神经病协会、儿童神经病学会、美国神经病学会,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及美国儿科学会五个学会的意见提出新的PVS的定义是[2]:(1)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缺乏认识,不能与他人交流。(2)缺乏对视、听、触或有害刺激持续的、可重复的、有目的或随意的行为反应。不过反射动作或自发睁眼可以存在。(3)缺乏对语言的理解或表达能力。(4)有睡眠一醒觉周期。(5)下丘脑及脑干自主神经功能保持良好,通过治疗及护理可以维持生命。(6)大小便失禁。(7)颅神经反射不同程度地保留(瞳孔、眼、头、角膜、前庭-眼及作呕反射),脊髓反射保持正常."患者完全丧失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知,丧失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二便失禁,有睡眠-醒觉周期,下丘脑及脑干的自主功能完全或部分保留。" 根据美国近年来的统计,大约有 10 000~25 000的成人和4 000~10 000的儿童PVS,因此,PVS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关注的严重问题,现就PVS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 邵淑琴,张帆,史树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1): 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脑出血的预后如何与采取的治疗方法直接相关。将小脑出血按临床表现及其出血量分成4型,便于制定各自的不同治疗方案并估计预后。现将我科近8年收治的小脑出血49例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