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3-25
  

  • 全选
    |
  • 郭颂,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30-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β-肾上腺素能受体协同剂Clenbuterol是否可保护海马神经组织对抗兴奋性氨基酸-海人藻酸(KA)所致的神经损伤。方法 应用培养的海马组织切片模型,将14d的海马脑片在高钙离子浓度的培养液中加用50μmol/L的KA 3h,在应用KA前2h、应用的同时及之后的18h内,加用100μmol/L的Clenbuterol.KA所致的神经损伤由Propidium Iodide (PI)的吸收量、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来评价。结果 Clenbuterol可以保护海马神经组织由KA所致的损伤,表现在Clenbuterol和KA同时用药组比KA单独用药组LDH释放量及PI吸收量均降低25%~30%左右。并证明Clenbuterol的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激活来完成。结论 Clenbuterol可保护海马神经组织对抗KA所致的兴奋性损伤,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以使它成为一种治疗缺血性卒中很有潜力的药物。
  • 赵卫华,徐建兴,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33-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过氧化氢(H2O2)产生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MDA含量)的影响。方法 酶学方法,荧光法和比色法。结果 缺血2h后复合物Ⅱ的活性即有明显下降,再灌注30min至4h均无恢复。酶重复合物Ⅰ活性缺血时无明显变化,再灌注30min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再灌注4h。酶复合物Ⅲ活性在缺血与再灌注期间均无明显变化。缺血再灌注1h时脑线粒体过氧化氢产生量明显上升,再灌注2h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MDA含量则是在再灌注2h开始明显增高,4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缺血再灌注可造成脑线粒体本身氧化损伤。
  • 尹卫,朴颖哲,刘海生,杨海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36-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1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CTA检查,8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CTA检查结果比较,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21例患者共检出23个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其中假阳性动脉瘤1个。CTA可以显示动脉瘤的三维解剖结构,为手术提供便利。结论 CTA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初选检查方法。但不能连续观测脑循环过程及进行血管内操作。
  • 张居芳,刘友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CPM)是一种罕见疾病,近年随着CT、MRI的应用生前报道陆续增多。但与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并存者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
  • 陈英辉,黄显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39-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电针对缺血皮层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缺血组和缺血+电针组,大脑中动脉线栓(MCAO)造成局灶性缺血75min,缺血+电针组在缺血后立即给予电针1h。在缺血再灌不同时间分别处死,然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DNF和NGF主要在缺血灶周围的皮层表达。在再灌后8h内缺血+电针组BDNF和NGF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高于缺血组(P<0.01)。结论 电针能够提高NGF和BDNF在缺血灶周围皮层的表达,这种高表达可能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 韩漫夫,赫秋月,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42-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丙烯酰胺(ACR)中毒后的脑能量代谢的改变。方法 采用酶分析法测定Ola鼠和6J鼠脑组织匀浆中CK、ATP、ADP、AMP和葡萄糖。结果 Ola鼠改变轻微,ATP、CK和葡萄糖暂时性下降。6J鼠ATP呈现明显降低,ADP和AMP蓄积,葡萄糖降低,CK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且持续到第5周不恢复。结论 ACR对Ola鼠脑能量代谢影响轻微且可逆,而6J鼠能量代谢障碍重且持续时间长;脑组织供能代偿潜能损伤重,这种能量代谢的抑制是ACR产生神经元损伤的生化基础。
  • 王艺东,黄如训,李玲,曾木圣,邢诒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44-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胰岛素对局灶缺血性脑组织c-fos、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4组,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即予胰岛素(2.1 IU/kg,A组)、葡萄糖和胰岛素(2.1 IU/kg,B组;4.5IU/kg,C组)、生理盐水(D组),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MCAO后3h脑组织c-fos、c-jun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其它组比较,A组血糖下降明显(P<0.01),MCAO后1h、2h、3h分别为3.80±0.3mmol/L、3.68±0.3mmol/L、3.69±0.3mmol/L.c-fos mRNA被诱导出现于缺血侧皮层和尾壳核,C组c-fos mRNA明显增加(P<0.01),皮层和尾壳核的灰度为123.58±8.72、141.08±8.49;c-jun mRNA 仅出现于缺血侧皮层,A、B、C组的c-jun mRNA均增加明显,灰度分别为171.82±7.33、172.56±7.91、155.09±7.91,其中C组的增加更为显著(P<0.01)。结论 胰岛素促进缺血脑组织c-fos、c-jun基因表达可能是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 李鑫,王香妹,张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3岁。因突发不能说话,右侧肢体力弱、行走不稳3天而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年。查体:意识清,情感淡漠,理解力、定向力均正常,失语,可按医生指令完成各种动作,不能复述,伸舌不能,舌在口腔内舌尖居中。无失用。右上肢肌张力略高,肌力Ⅳ,右下肢肌力Ⅲ,双侧病理反射(-).头部MRI检查结果示左大脑前动脉供血区(胼胝体嘴、膝部、体部)大片长T2等T1信号病灶,边界欠清,双额顶叶白质区多数点条状长T2信号病灶。脑室、脑池、脑沟正常,中线居中。印诊:胼胝体前部(偏左)新鲜缺血灶。入院后给予扩血管、降血粘度等治疗,第3天可独自缓慢行走,1周后行走平稳,右下肢肌力Ⅳ+级,在病室有时不经意可说出1~3个字的句子,但不能回答别人的问话,住院2周时表情恢复自然,伸舌居中,能回答医生的问话,语法、发音准确,但语速极慢。患者在病室中听他人讲话时有时能流利地说出一两句完整的话,内容语法均无错误,与回答问话时的表现判若两人。住院3周出院,出院时表情协调自然,行走自如,回答问话时仍表现语速慢,语量较病前减少,自发言语较流利。
  • 杨波,关方霞,张强,宋来君,刘书君,陈喜中,赵建英,鲁国军,张正勇,李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47-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外伤患者脑血流速度和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脑外伤患者,其中7例行手术治疗.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方法对所有患者实施电刺激,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刺激前后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血流速度。通过颅内压监护持续监测刺激前后颅内压的变化。结果 实施刺激后10分钟,脑血流速度升高,20~30分钟达高峰。刺激前ACA,MCA,PCA血流速度分别为45.5±8.3cm/s,53.6±10.2cm/s和36.9±8.4cm/s;刺激后分别为60.2±9.6cm/s,67.2±11.7cm/s和37.2±8.6cm/s;ACA和MCA的血流速度在刺激后明显升高( P < 0.05 )。7例脑外伤患者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颅内压无明显变化( P > 0.05)。结论 小脑顶核电刺激后可明显提高脑外伤患者颅内血流速度,改善脑循环,对颅内压变化无明显影响。
  • 吴苏宁,张晓霞,赵瑞平,刘传玉,刘顺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49-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循环内皮细胞(CEC)含量的变化,探讨TNF与CEC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ACI患者血清TNF-α和CEC的含量,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和CEC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恢复期血清TNF-α及CEC则高于正常水平(P<0.01)。(2)脑梗死急性期血清TNF-α和CEC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P<0.01)。(3)急性期血清TNF-α与CEC呈正相关(r=0.69,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TNF-α及CEC含量升高,提示TNF-α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共同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TNF-α的水平,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将具有重要意义。
  • 马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8岁,该患10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睑下垂,睁眼困难,误以为系用眼过度疲劳所致,未予注意。8小时后出现复视,眼睑下垂逐渐加重,睁眼不能,于1997年7月4日入院。无眼痛、流泪、畏光,无头痛、呕吐、抽搐、发热等症,亦无言语及肢体活动障碍。
  • 褚晓凡,董家政,吴军,饶明俐,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52-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稳定性强的动物模型,并对两种不同品系的动物进行对照。方法 SD大鼠52只,Lewis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非环扎组采用Longa方法,环扎组采用线栓并环扎颈内动脉(ICA)与翼颚动脉(PPA)分叉处远端的ICA。结果 神经体征评分与梗死体积有明显的相关性,线栓并环扎颈内动脉远端不但大大的提高了梗死率,而且梗死体积比较稳定,与不环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Lewis大鼠梗死成功率高,体积较稳定。结论 颈内动脉线栓与环扎建立大鼠局灶缺血再灌模型的方法可靠,稳定性好,Lewis大鼠是一种用于研究局灶脑缺血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 杨泽洲,汪如源,耿排力,毛辉青,赵秀丽,邵嘉会,陆东明,靳国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55-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原环境下多发性硬化(MS)血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19例MS患者血清Zn、Cu、Fe、Mn、Al等5种微量元素水平。结果 MS患者血清Mn、A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u含量则较低.Zn和Fe无明显变化。结论 微量元素的改变可能与MS的发病机制有一定联系。
  • 梁英芹,刘立国,程艳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4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模糊,间断黑蒙,伴右侧偏头痛,右眼周痛,每次发作持续约5~10分钟。查体:血压16/11kPa,球结膜、颜面、双手掌充血。右眼黑蒙发作时眼底动脉变细、变白。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血常规:红细胞8.25×1012/L,白细胞14.1×109/L,血小板100×109/L,入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脉络宁、654-2、氟美松等药物和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1个月,病情不见好转。再次查血常规:白细胞19.3×109/L,红细胞 9.08×1012/L,血小板187×109/L,全血细胞增多。CT和B超均显示脾大。血流变学报高粘血症。骨髓象示增生异常活跃。最后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给长春新碱、阿糖胞苷等药物治疗1个月,右眼视物不清、黑蒙症状消失,球结膜充血明显减轻,好转出院。
  • 张惠敏,冯景昌,李庭富,陈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57-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梗死患者38例,对照组20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将不同类型梗死灶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 P < 0.05),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监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对其进行调控,对降低脑血管病发病率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 王默力,颜振赢,王拥军,刘宏迪,孙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59-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寻找快速筛选及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脑膜炎的方法。方法 二步PCR法,第一步检测真细菌,所用引物U3-rU8,区分细菌性和非细菌性;第二步检测摘要:目的 菌,引物为rU8-NM,rU8-HI,rU8-STIEP,TB1-TB2,区分化脓性和结核性。应用此法检测临床脑膜炎CSF标本总共113例,对照组66例。结果 第一步真细菌引物特异性试验阳性模板均为阳性结果,第一步各菌引物对应摘要:目的 菌阳性,其余阴性。PCR灵敏度各菌最低检测浓度为20CFU/ml。临床检测1周内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3.75%,准确性为98.32%。1周后临床检测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6.57%;准确性为94.67%。结论 1周内早期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更高。联合检测法为脑膜炎早期快速筛选鉴别的有效方法。
  • 刘景臣,王华,尹飞,袁绍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62-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猫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脊髓诱发电位(SCEP)的变化规律及人参皂甙(GS)对其的影响,探讨GS对SCI的作用,旨在寻求治疗SCI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氏重量打击法制作猫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组,通过电生理及病理学方法,研究SCEP的变化规律及GS对其的影响,脊髓形态学的改变作为进一步的佐证。结果 (1)损伤组伤后SCEP辐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小,潜伏期逐渐延长;治疗组波形则逐渐恢复,6h全部恢复,差异显著。(2)光镜下两组均有水肿、中心性出血,神经元空泡变性,核溶解或固缩,尼氏小体消失,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或断裂,损伤组最重,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GS对SCI有治疗作用。
  • 张洪,幕容慎行,刘友尧,许国英,吴秀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脑缺血的作用,选用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N-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观察其对大鼠全脑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和乳酸含量的影响。
  • 宋立强,熊利泽,王军,杨大莉,曾祥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65-1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分子血红蛋白(MHb)的生物活性,为该类血液代用品在脑复苏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12~15d胎鼠脊髓神经元进行原代分散培养,观察1、10、50μmol/L不同浓度MHb对神经元形态和活性的影响。结果 作用24h时各实验组脊髓神经元均观察到毒性反应,神经元活性也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甘露醇能够抑制MHb的毒性作用。结论 氧自由基介导了MHb对脊髓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提示对MHb进行修饰来防止自由基生成的必要性。
  • 刘艺鸣,韩丹春,麻琳,韩恩吉,张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67-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评价阿司匹林(ASA)在脑梗死防治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直接测定其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53(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在脑梗死患者病程的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呈动态变化。CD62P、CD63、TSP3者呈正相关。长期服用ASA降低血小板活化,并减轻发病时的临床症状。结论 CD62P、CD63、TSP均可做为血小板活化的监测指标,证实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防治脑梗死中有显著疗效。
  • 刘峥,包汉雨,贾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69-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放射性脑病的致病因素、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放射性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发病潜伏期为3个月~4年,潜伏期与放射量无明显相关,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无力和抽搐。脑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照射部位坏死水肿,部分病灶有不规则强化,病变范围可超出照射范围。治疗后1例症状完全缓解,7例明显好转,另7例病情平稳,2例死亡。结论 高剂量照射是直接致病因素,血管损伤可造成广泛持久的脑损害,自由基损伤和免疫因素可能参与致病。治疗以激素为主,辅以神经营养药、改善脑循环药以及高压氧等。预防是关键。
  • 林华,刘瑞春,李春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71-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在不同类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和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患者血清中IL-6及sIL-6R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MAN和AIDP患者急性期血清中IL-6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有关,而sIL-6R水平却无明显升高。AMAN组与AIDP组相比,IL-6及sIL-6R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IL-6在AMAN和AIDP免疫发病机制中均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sIL-6R在GBS发病中不起重要作用。
  • 闫广信,穆志红,李大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73-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小儿肝豆状核变性(HLD)误诊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 回顾1963年3月至1999年5月收治的35例HLD误诊病例的误诊情况。结果 35例患儿分别在不同医院误诊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者21例,脑炎5例,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5例均误诊为溶血性贫血,误诊为其它疾病者4例。误诊时间最长者达3年之久。结论 儿童以肝病为首发症状者居多,溶贫者亦不少见,故对原因不明的肝病、神经系统症状及溶贫等表现来诊者,应及时检查角膜K-F环及血铜兰蛋白等,以利于早期诊治。
  • 丁新生,罗阳,肖继皋,王斌,许逸,张孝清,杨思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缺血后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其中导致脑细胞死亡的中心环节是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故降低神经细胞内钙浓度是阻止神经细胞损伤、死亡的重要途径。丁咯地尔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实验应用AR-CM-MIC阳离子测定系统观察国产与进口丁咯地尔对新生大鼠脑细胞内游离钙[Ca2+]i)增高的影响。
  • 金武,李丽,翟云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75-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脑干肿瘤的疗效。方法 应用MR定位LeksellGammaplan剂量规划,Leksell伽玛刀治疗13例脑干肿瘤。结果 随访9~49个月,肿瘤缩小率为61.5%,好转8例,恶化2例,死亡3例。结论 选择适应证,伽玛刀可控制脑干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命。
  • 孙立中,辛丽华,陈宝成,陈德庆,朱楹,肖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77-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继发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对185例急性发病,首次住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95例)和对照组(90例),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对康复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研究,平均于病后7天开始,按照早期康复流程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21天,每日1次,每次1小时,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训练,以简式Fugl-Meyer(FMA)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 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康复避免或减轻了继发性损伤,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早期康复对防止脑血管病的继发性障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ADL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 黄文,莫雪安,郑金瓯,郭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79-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判断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后肾功能损害的临床价值,及甘露醇的剂量、时间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3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前后尿中RBP含量。结果 用甘露醇治疗后尿RBP较治疗前增高(P<0.05),甘露醇总剂量≥500g时尿RBP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大剂量的甘露醇能诱发肾功能损害;(2)尿RBP可作为判断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灵敏指标之一。
  • 曹丽华,白玉海,李艳,张丽君,徐树军,闫俊杰,吴英,陈淑华,张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81-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急性脑卒中早期助力运动疗效法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治疗组和对照组共218例,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脑血栓入院第1天脑出血入院第3天开始给予助力运动治疗。两组患者入院第15天进行肢体功能缺损评定。结果 两组按简化Fugl-Meyer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ADL)的Barthel记数记分法评定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脑卒中早期给予外加助力运动疗法对肢体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避免患肢关节挛缩,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 张映琦,周华东,陈曼娥,高长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98年9月~1999年5月随机选择出99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颈动脉检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 金扬,俞灵莺,饶肖平,童旭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83-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早期营养治疗在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地位,我们观察了本科69例脑出血患者,报告如下。
  • 蔡秀英,张国兰,王兆钺,张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已普遍将降纤酶一类的药物用于治疗脑梗死及其它血栓性疾病,但这类药物有引起出血的危险[1]。而临床上目前尚无明确的指标或统一的认识。最近,我们观察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用降纤酶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凝血象的改变,探讨降纤酶治疗时进行实验室监控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 李虹,牛光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降纤酶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按新的国家标准生产的单一成分抗栓酶制剂,可通过多个环节降低血液粘滞度。我们将其用于治疗高粘滞综合征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孙莉,吴江,王守春,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局部脑血流(rCBF)的下降在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本实验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观察慢性前脑缺血大鼠脑血流变化情况及其对记忆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与鼠龄之间的关系。
  • 潘旭初,赵荣荃,胡文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病灶内继发性出血。以前需经尸检后才能确诊,随着CT、MRI的应用,临床上已能在早期明确诊断。出血性梗死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单纯基底节区一些较小梗死病灶内少见。现就我院1993年1月~1999年7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15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21例分析如下。
  • 聂莹雪,任艳,王慕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RI的广泛应用使脑干部位缺血病变很容易检出。脑桥梗死时MRI所见是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然而,临床上常遇到一些并无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的高龄者,MRI T2加权像上在脑桥可见到高信号,而T1加权几乎无异常,Pullicino[1]将脑桥MRI仅在T2加权上见到有两侧对称性高信号者,称为脑桥缺血性疏松(Pontine ischemic rarefaction,PIR)。其临床意义迄今不明,因其多发生在老年,在MRI的T2像上又多伴有脑室周围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ies,PVH),考虑其为缺血性变化。近来我们遇到1例青年人PIR且不伴有PVH,报告如下。
  • 王中卿,郭晓红,赵永波,张秀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皮素(E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强有力的缩血管多肽,其受体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与高血压及多种脑血管病有关。本文对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HCH)、30例高血压患者及30例对照组血浆中ET浓度进行综合分析,探讨ET与高血压病及HCH间的关系。
  • 王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目前国内外对其的分型种类较多,各有不同侧重。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65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脑电图、CT等资料结合分型分析如下:
  • 王维治,张丽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3): 191-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发性颜面运动障碍的病因各异,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常见的有以下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