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0-05-25
  

  • 全选
    |
  • 郭颂,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58-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aspase及细胞色素C的蛋白质在兴奋性毒性损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大鼠海马脑片,利用Western印迹分析法,检测海人藻酸(KA)兴奋性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Caspase-3和Caspase-9及细胞色素 C有较低水平的表达,加用KA后可见Caspase-3和Caspase-9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1)正常脑组织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水平较低。(2)Caspase-3和Caspase-9及细胞色素C参与KA毒性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KA可能通过增加细胞色素C的蛋白质表达,而进一步提高Caspase-3和Caspase-9的含量,促进细胞凋亡。
  • 宋奎荣,秦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神经梅毒少见,梅毒性动脉炎、脊前动脉关闭未见报道。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8岁,已婚。半月前因"感冒"发热2~3天后出现排尿、排便困难,第2天出现双下肢无力。当地卫生院按感冒治疗无好转。于来诊前3天双下肢无力加重,不能行走,排尿不能。门诊以"急性脊髓炎"收入院。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病及结核病史,否认外伤史及吸毒史。经反复追问,曾于入院前 2年内有多次无保护不洁性生活史。
  • 黄榕,杨于嘉,虞佩兰,陶永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61-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热休克预处理对感染性脑水肿时神经细胞内钙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正常对照组;(2)感染性脑水肿组;(3)生理盐水预处理组;(4)热休克预处理组;(5)内毒素预处理组。制备百日咳菌液脑水肿模型, Fura-2/AM荧光检测法测定突触体内游离钙浓度[Ca2+]i),同时测定脑含水量、伊文思蓝和Na+含量;原位杂交和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HSP70的表达。结果 热休克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Ca2+]i含量较感染性脑水肿组明显降低(P<0.01);[Ca2+]i含量的变化与脑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Na+含量的改变呈直线正相关。热休克和内毒素预处理后HSP70 mRNA和HSP70明显增加。结论 热休克和内毒素预处理均可减少感染性脑水肿时Ca2+细胞内流,这种作用与其诱导HSP70 的基因表达增加有关。
  • 王亮,乔健,吕传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64-2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凝固系统有关因子t-PA、β-TG、 TM和TSP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Diagnostica Stago 公司试剂盒,ELISA法测定上述因子血清中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清中t-PA含量较对照组增高(P<0.05),脑出血患者较脑梗死患者有升高倾向;β-TG、TM和TSP含量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t-PA血清含量在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中均增高,两者有否差异及β-TG、TM和TSP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张海鸥,饶明俐,于林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67-2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蕴潜,李才,苗春生,张丹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69-2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性高血糖(HG)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链脲佐菌素引起糖尿病4周的大鼠造成10m in前脑缺血,观察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和癫痫发作情况。结果 在海马CA1区和下脚区,HG组与正常血糖(NG)组动物脑神经元损伤程度相似。然而,HG组动物有严重的顶叶皮质神经元坏死和"额外脑结构损伤"。HG组中42.1%的动物脑缺血后出现癫痫发作,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12mmol/L者未见癫痫发作。结论 糖尿病高血糖明显加重缺血后脑损伤并常引起脑缺血后癫痫发作。
  • 孙佳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52岁。因发作性心烦、出汗、多语3年门诊求治。患者在幼时患过"脑膜炎",具体性质不清,经治疗痊愈。近3年来常感心烦意乱,发作时伴有出汗多语,过后恢复正常,发作时间约20分钟左右,每周3~5次,多次求治,拟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口服谷维素、维生素B1无效。患者亦认为是更年期症状,未再次治疗。
  • 贾建平,贾健民,Martin Ploock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72-2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志宏,董国英,韩仲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75-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桂侠,李广仁,刘立,张晓宏,尹天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77-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与神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体征,同时进行血糖、果糖胺、红细胞山梨醇及神经传导速度(NCU)测定,并做腓肠神经病理检查。结果 10例患者血糖、果糖胺及红细胞山梨醇明显增高,NCU下降,以感觉NCU下降明显。神经病理显示不同程度神经纤维减少、轴索变性及血管狭窄。结论 糖尿病病程、代谢紊乱控制程度与NCU及神经病理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 郭力,林世和,李春岩,王维平,刘瑞春,王桂荣,曹宁,龚燕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80-2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AIDP易感性与HLA-A、B抗原分型的关联性。方法 对31例AIDP患者和132例健康对照采用PCR-SSP法进行HLA-A、B抗原的基因分型。结果 HLA-A33抗原频率在AIDP组升高(P<0.05),相对危险率RR=6.125。结论 HLA-A33 抗原与AIDP易感性相关联。
  • 王新平,吉凤,王存选,王世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82-2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白术颗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热凝阻断法制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药物对其神经症状、脑电图、脑含水量、脑组织形态学和LPO的影响。结果 用药组可以显著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动物的神经症状,改善阻断侧额顶区脑电图波幅降低和频率减慢,减轻脑水肿,改善缺血区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及降低LPO含量。结论 复方白术颗粒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 翁文章,胡汉华,陆仁安,陈昌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84-2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巡能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脑梗死症状发作3天内住院的患者,给予巡能泰静脉注射,1周后再口服至4周。治疗前后评估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并检查血液流变学。结果 共有80例接受本研究,巡能泰药物治疗组41例,对照组39例.比较的结果,药物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的恢复比对照组多,但尚未达统计学上的意义。但在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及血液流变学则有显著意义的进步。结论 脑缺血症状发生后3天内使用微循环促进剂-巡能泰,能改善患者之血液流变学,帮助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自我照顾功能的恢复。
  • 滕伟禹,邹仁林,曹云鹏,吴哲,汤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86-2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别及联合使用对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时脑血流(CBF) 的作用。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A组:假手术+盐水;B组:SAH+盐水;C组: SAH+SOD;D组:SAH+NOC12;E组:SAH+SOD、NOC12。模型制成48h后,通过Laser-Doppler血流仪观察各种药物持续静脉注射1h内CBF的变化。结果 A、B两组CBF无改变,C、D、E各组CBF均明显增加,但E组增加程度高于C、D两组。结论 NO及SOD分别能使CVS时的CBF增加,且两者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 周国庆,周孝达,金泳清,陈光辉,王桂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88-2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在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 ET)及还原型辅酶Ⅱ(NADPH)黄递酶组化法观察NO在PD大鼠模型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结果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7-NI)明显减少6-羟基多巴胺(6-OHDA)引起的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降低(P<0.01);纹状体NADPH黄递酶阳性神经元可抵抗6-OHDA的损伤。结论 来源于神经元的NO参与了PD大鼠模型的神经损伤过程。
  • 李有田,朱慧明,曲宇秋,孙木,王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90-2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疱疹止痛灵(HNK)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效果和镇痛作用机制。方法 对疱疹止痛灵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 临床应用疱疹止痛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5例,总有效率96.5%,而对照组79例,总有效率44.3%,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证明疱疹止痛灵镇痛作用于外周交感神经末稍,对侧脑室给予疱疹止痛灵无镇痛作用。结论 疱疹止痛灵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止痛部位在外周交感神经末稍,而不是神经中枢。
  • 车丽新,金维鸿,曹利民,田秀芬,白信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2岁。因反复间断性发热、咳嗽、咳痰9个月,右侧肢体活动不灵40天于2000年2月2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9个月前,反复间断性发热、咳嗽、咳痰,肺部CT 5次表现为游走性病灶,周围血象嗜酸粒细胞2.6×109个/L。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肺吸虫病。患者在该医院住院期间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CT及MRI诊断为左额、顶叶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经系统脱水、降颅压及改善脑微循环等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未遗留明显后遗症。此次为明确病因而来我院。既往无高血压病病史。平素爱食生的淡水蟹。入院查体:血压17.3/10.7kPa,右侧上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右侧浅感觉减退,右侧病理征阳性。腹正中皮下可触及5cm×5cm包块,质地中、边缘整、可移动、压痛阳性。辅助检查:头部CT示病灶呈高低密度混杂、隧道状改变。
  • 李良,王象昌,陈清棠,霍惟扬,鲍圣德,杨新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93-2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术后脑梗死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0例颅脑术后脑梗死病例。结果 患者均具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多个脑梗死高危因素。颅脑术后脑梗死发生于术后1周内者8例, 其中3天以内者6例;脑梗死发生于手术区域附近者4例,非手术区域附近者7例,其中1例的脑梗死发生于上述两个区域。结论 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是颅脑术后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手术引发的脑水肿、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机制的改变、出血及输血等是促发颅脑术后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围手术期对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防止术后脑梗死发生的主要手段。
  • 张思瑾,金雪松,姜桂英,关爱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95-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眼型重症肌无力(MG)患儿免疫状态及其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VIg)静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HDIVIg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ELISA法及酶联法检测20例MG患儿接受HDIVIg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对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 - 2R)进行了对比观察,并对其临床作用时间进行了观察。结果 该组患儿治疗有效率100%,复发率10%。治疗前后AchRab、sIL-2R均有明显改变。结论 眼型MG患儿存在免疫紊乱,HDIVIg治疗该病显效快、复发率低、疗效满意。
  • 王恒,白永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5岁。因双手笨拙,行走不稳1年,抽搐1周入院。无家庭史。查体:血压18/12kPa,面容呆板,慌张步态,神志清,构音障碍,定向定时不准,心肺理诊正常,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张力高,双手有静止性震颤,右上下肢肌力Ⅳ -级,左上下肢力Ⅴ-级,双手指鼻试验不准,感觉正常,左侧腱反射(+),右侧腱反射(++),左侧巴宾斯基征(+),没有脑膜刺激征。头部CT:双基底节、小脑对称性钙化;头部MRI (1.5T):脑实质未见到异常信号;脑电图:中度异常脑电图。化验:血Ca2+2.30mmol/L、血P3+1.32mmol/L、Mg2+0.91mmol/L,肝功、肾功、血糖皆正常。经上级医院会诊,确诊为Fahr-syndrome,住院20天,症状缓解出院。
  • 王晔,郑惠民,谢惠君,崔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97-2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临床与病理变化。方法 总结3例DM的临床特点,并对肌活检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3例DM患者,年龄25~40岁.临床特点为缓慢进行的四肢无力,肌强直发作。腱反射迟钝对称。前额秃发。EMG示肌源性损害,可见肌强直发放。肌活检光镜下可见肌纤维萎缩,肌核内移呈核链形成,肌纤维横纹尚存,晚期可见脂肪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肌纤维变性、溶解,Z带破坏,线粒体肿胀、变性。结论 DM的肌肉病理与临床表现相关,临床表现愈重,肌肉损害愈明显。近年来认为DM是DMPK基因3,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异常重复扩增所致。
  • 韩燕,陈俊抛,田时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299-3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尚伟,迟兆富,谢安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02-3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于恺,雷征霖,韩杰,陈海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05-3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唐开雄,陈瑞陶,赵英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15岁。因阵发性呼吸困难2天入院。入院前2天患者生气后突发气促,自觉上腹部有一股气顶住胸部,向上至喉部,有阻塞感,需张口呼吸,伴有四肢发冷及流泪,神志清,可以说话、行走,无心悸、心前区痛及抽搐。症状持续约20分钟消失,以后类似发作4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来本院求诊,门诊考虑"癔症?"收住院。
  • 钱进,姜长斌,袁百香,马晓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08-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蛋白C(PC)、蛋白S(PS)和D-二聚体(D- Dimer)对诊断脑血栓形成的血栓前状态的意义。方法 采用APTT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过滤法检测脑血栓形成急性期、高危人群、对照组的血浆PC、PS、D-D imer的变化。结果 3组间PC、PS、D-Dimer水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前两组间PC、PS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imer浓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处于血栓前状态,PC、PS、D-Dimer可作为实验室诊断脑血栓形成的血栓前状态的指标。
  • 任自才,陆文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10-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3年多来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在偏头痛患者中筛选出152例血流速度加快、血管痉挛者随机分成两组,西比灵组治疗80例,对照组全天麻胶囊治疗72例,现将两组疗效报告如下。
  • 许吉一,刘少岩,庆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CVD)患者的血压调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报道.但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与CVD的关系亦应受到重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不同程度的CVD(包括曾患CVD未遗有明显后遗症者)的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对血压降低的耐受性差,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应用正常的治疗剂量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可致血压明显下降,而促发脑缺血、脑梗死。本文对1998年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24例患有高血压病或(和)CVD的患者应用硝普钠出现明显血压下降后,对CVD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贾龙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12-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侧脑室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侧脑室穿剌注入尿激酶引流并加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对照组22例单纯应用侧脑室穿剌注入尿激酶引流术。结果 治疗组脑室内血肿清除时间较对照组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54.5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侧脑室穿剌注入尿激酶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疗效优于单纯采用侧脑室穿剌注入尿激酶引流术。
  • 杨志杰,孟沛,赵淑清,黄松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典型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骨骼肌瘫痪或无力,伴血钾降低,无感觉障碍,临床上很常见。本文报道4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1例四肢轻度力弱,伴明显感觉障碍。3例以四肢麻木为主要症状,伴轻微感觉障碍。
  • 孙荣君,吴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14-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各组织中所引起的疾病,其6 0%~90%累及中枢神经系统[1]。累及脑室系统的囊虫病临床上以第四脑室内最多见[1~6],它具有潜在的致死性,MR应用前多难以早期诊断,我科在过去的5年间经MRI等诊断第四脑室内囊虫病(NCFV)7例,均及时手术,效果很好。
  • 张学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烟雾病,即Moyamoya病。发生在椎-基底动脉者极为罕见,现将作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3岁。自1998以来3年间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头痛、复视。头痛为双侧颞部搏动性疼痛,一次持续数小时到数日不等,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复视多与头痛同时发生,偶可单独出现。发病以来,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对症治疗无效。
  • 姚凤鸣,周建,胡树君,李雅琴,白玉晶,宣吉浩,姚雪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性脑出血张力性血肿较少见,检索1990年以来的国内文献,只有1篇文章报告了14例[1]。本组报告6例,并就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 王怀明,郭洪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17-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氏病(AD)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脑内出现老年斑(SP)和神经纤维缠结(NFT),并伴有突触和神经元缺失。SP的核心成分主要是β-淀粉样蛋白(β-AP)。β-AP在脑内沉积的范围与神经损伤、认知受损及记忆缺失的程度相关。近年来,β-AP的产生机制及神经毒性等一直是本病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无疑对揭示AD发病机制,探索AD的有效防治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王强,王虹蛟,林世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5): 319-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MAN)是Feasby 等[1]于1986年首先报告并命名的.此后一些国外学者曾一度认为在我国北方发生的GBS为中国麻痹综合征(Chinese paralytic syndrome,CPS)[2],后又改称为AMAN[3,4],其流行病学、病因学及临床特征与经典型GBS有不同之处[2~5]。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AMAN是GBS的一种亚型。本文复习近年来有关AMAN型GBS的国内外文献,对其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作如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