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0-06-25
  

  • 全选
    |
  • 张雄,阮旭中,王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22-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分别应用放免法和Fura-2/AM荧光法测定海马组织中PAF、突触体游离钙[Ca2+]i)浓度。结果缺血20min后,PA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再灌注240min时已降至对照组水平,再灌注480min后出现迟发性升高。对应[Ca2+]i值随所观察的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Tetrandrine(钙拮抗剂)能明显降低再灌注480min时PAF和[Ca2+]i水平。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PAF的异常代谢与[Ca2+]i水平密切关联,协同参与了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生及发展。
  • 李光勤,范德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肿瘤绝大多数表现为缓慢起病,于数月甚至一年以上达高峰。仅极少数髓内原发肿瘤及脊髓转移性肿瘤可呈急性起病,可于数天内达到高峰。现报道1例起病急骤的脊髓原发性肿瘤。患者,男,46岁,已婚工人,因突发双下肢无力7小时于1998年12月7日急诊入院。入院前7小时无明显原因感上上胸部痛,并向右腋窝放射,呈牵扯样痛。半小时后突感整个左下肢麻木。1小时后感右下肢无力,自行扶墙壁上床休息。2小时后左下肢也无力,行走需人扶持,同时出现排尿不能。入院查体:神志清醒;颅神经及双上肢正常;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左下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Ⅱ级;T2以下痛触觉减退,以左侧为重;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消失,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阳性;尿潴留。 实验查三大常规正常,电解质及肝肾功能也正常。入院诊断为“急性脊髓炎”,逐给予地塞米松10mg/日及弥可保1mg/日静脉滴注。第2天右下肢肌力为Ⅰ级,左下肢肌力仍为Ⅱ级。第4天(12月10日)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颈髓MRI示:T1-3脊髓膨大,髓内见一长条形长T1信号灶,长约3.4cm,边缘可见:诊断为T1-3髓内占位病变。14日转入神经外科。16日手术见肿瘤位于T1-3节段脊髓髓内,有出血呈暗红色胶冻状,血供一般,与周围组织无明显边界,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切除肿瘤,敞开硬脊膜解压。病理报道为胶质瘤。 讨论本例脊髓内肿瘤诊断明确,在本次发病前肿瘤便已存在,但因尚未损害周围结构,故未表现症状。此次发病系因瘤卒中而突然起病,数小时后便达到高峰,类似急性脊髓炎或脊髓血管性病变。此例开始也被误诊为急性脊髓炎。因此,凡是脊髓疾病都应作脊髓MRI检查,以免造成误诊。
  • 刘之荣,卞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25-3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和T细胞在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害中的活动。方法 70只老龄Wistar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其中12只接受环孢霉素A(CsA)治疗。免疫组化法检测白细胞和T细胞。实验研究为持久性2VO 1~4月。结果 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造成了明显的脑损害与白细胞和T细胞的入侵。1~4月,白细胞在皮层、白质和海马的活动均减少,而T细胞的活动在皮层下白质增多,在皮层和海马减少。同时脑损害加重。CsA治疗后白细胞和T细胞的活动明显减弱,脑损害减轻。结论 慢性脑灌注不足的病理损害,尤其白质损害中,T细胞伴有重要作用,白细胞仅起次要作用。CsA能抑制白细胞和T细胞的活动,从而防治了脑损害。
  • 寿延红,冯加纯,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28-3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刺五加组(20例)和SAH对照组(24例),2组均于发病48小时内接受治疗,SAH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刺五加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1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7日。结果 一个月内,刺五加组的CV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14天时,刺五加组患者的病情级别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 李丽,金梅香,李凇,马旭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目前仍是我国较为常见的疾病,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将我院1990年~1999年间确诊为结脑的137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52例,女85例。其中学生19例,干部7例,工人22例,农民与无职业者89例。年龄为16~68岁,以21~40岁为发病高峰,占60.58%。一周以内就医44例,一周以上就医93例。既往有其它系统结核病史者62例。发病季节无明显差别。
  • 周国庆,陈光辉,周孝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31-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左旋多巴(L-dopa)的神经毒性及其神经保护方法。方法 用胎盼兰染色法检测L-dopa和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体外培养大鼠纹状体的神经元活力的影响。结果 L-dopa使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活力明显下降(P<0.01),GSH和MK801可明显减轻L-dopa引起的纹状体神经元活力下降(P<0.01)。结论 L-dopa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和兴奋NMDA受体两个途径发挥其神经毒性。抗氧化剂或NMDA受体拮抗剂与L-dopa合用可能减轻L-dopa的神经毒性。
  • 张世明,周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33-3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的药物有效地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用人工合成E-selectin Lectin Domain (以下E-选择素)N-末端23-30氨基酸残基合成的寡肽(Oligopeptide)2mg/kg或10mg/kg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硬化(MCA/CCA)闭塞或MCA/CCA闭塞2小时后CCA再灌注的模型中。24小时后,脑梗死体积用计算机扫描计算。结果 在永久性MCA/CCA闭塞组中脑梗死体积没有差别,在MCA/CCA闭塞后CCA再灌注组中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1)。结论 E-选择素能够有效地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臧培卓,鞠砚,王长坤,刘云荟,薛一雪,欧绍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35-3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Bradykinin 选择性地开通恶性脑肿瘤血脑屏障的机理。方法 通过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法,确定Bradykinin B2受体存在的部位。结果 在正常脑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不存在B2受体,肿瘤细胞表达高水平的B2受体。结论 我们推测小剂量Bradykinin 灌注能选择地打开肿瘤的血脑屏障而不影响正常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机理在于肿瘤细胞表达高水平的B2受体。
  • 毓青,王凤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37-3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BECCT典型与非典型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56例BECCT临床发作形式、EEG 表现、影像学及治疗资料。结果 56例中典型者23例(41.07%);不典型病例33例(58.93%),其中临床发作形式不典型16例(28.57%),EEG 不典型25例(44.64%)。头CT及MRI检查正常46例,轻度异常10例。卡马西平及丙戊酸对治疗典型和非典型的BECCT均有效,以卡马西平为优。结论 BECCT的诊断应建立在对发病年龄、发作时间及形式、发作间期EEG综合分析基础上,可以有不典型的发作。曾接受AEDs治疗者EEG可能不典型。
  • 欧阳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40-3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方法 选择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患者,在急性起病后3天内和起病后第10~12天查PLT与MPV,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出血组与梗死组MPV的两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大(P<0.005);两组PLT值在3天内均显著减少(P<0.05),而在发病后10~20天两组PLT均已恢复正常(P >0.05)。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得出MPV增大反应了脑血管病变的程度已很严重,是脑卒中(包括缺血、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LT的变化则可提示急性脑卒中的病程。
  • 张志清,马涤辉,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43-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在MS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变化规律。方法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法对7例MS患者的脑组织进行了IgA、IgG、IgM及GFAP染色观察。结果 远隔病灶的白质区可见胞浆IgA、IgG、IgM及GFAP阳性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急性炎症坏死病灶内吞噬细胞胞浆IgA、IgG、IgM呈较强阳性表达;并且神经细胞(主要为锥体细胞)IgA、IgG、IgM也有较强的阳性表达。结论 MS是一种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细胞的复杂免疫性疾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 魏振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48岁,农民。发作性视物变大、变近半月就诊。患者于半月前徒步行走时,突然见前面的人、物体变大,约10倍左右,且感这些人、物在眼前数十厘米,将要发生碰撞而被迫停止行走,坐位闭目休息约10分钟缓解如初,此后上述发作4~6次/日。既往体健,无类似发作史。个人及家族史无可记述。查体无异常。EEG:右枕叶可见棘慢波,颅脑CT未见异常。初诊为视物变大变近性癫痫。给予丙戊酸钠0.2,一日3次口服,5天后症状消失,继续服药,随访1年未再复发。 例2,女,36岁,会计。因视物变小5天来诊。患者于5天前伏案算账时,突感眼前事物变小,眼前电话机如火柴盒大小,15m2的办公室小得不能容纳自身,害怕将自己压住。闭目休息约1分钟,周围事物复常,此后每日发作4~6次。既往患“神经衰弱”10年。个人及家族史无可记述。查体未见异常。颅脑CT(-),EEG:双枕区可见尖波,右侧更频。诊为视物缩小性癫痫,给丙戊酸钠0.2一日3次,服用6天,症状消失,继续服药1年未再发作。 例3,女,29岁,工人。因视物变形3天来诊。于3天前织毛衣时,突见毛衣针变长,约3倍左右,再看室内物品都变长,房间也高了许多,心情紧张不解。闭目数分钟后如常。后又经常发作,7~8次/日。既往“神经衰弱”3年。个人及家族史无可记述。查体未发现异常。EEG:右枕部棘慢波,颅脑CT未见异常。诊断为视物变形性癫痫,给丙戊酸钠0.2一日3次,服用7天后发作停止,继续服药2年无复发。 讨论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1)刻板式反复发作性视觉异常。(2)3例均无意识障碍。(3)除1例无器质性疾病外,另2例均有神经衰弱病史。(4)查体无阳性体征。(5)发作间期一切如常。(6)颅脑CT均未见异常。(7)EEG见枕部棘慢波或尖慢波。(8)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故本组病例均可诊断为癫痫。本文3例均表现为视觉异常,为单纯部分性发作的一个类型—视觉性发作。枕叶为视觉中枢所在,因此这种发作为枕叶神经元阵发性过度放电所致。故在临床上凡是见到刻板式反复发作的视觉异常,应考虑到是否癫痫发作的可能,不妨查一下EEG及抗癫痫治疗即可确诊。
  • 袁琼兰,李开荣,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45-3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脑缺血时bcl-2和bax在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阻塞大脑中动脉2h再灌流0.5~48h制成脑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和bax的分布。结果 正常组、皮质神经元的胞膜和突起bcl-2阳性,纤维束处强阳性。0.5~3h,bcl-2强表达于缺血区皮质和纹状体的纤维,呈丝网状;6~12h,丝网状的阳性纤维呈树枝状;24~48h,纹状体丝网状纤维和皮质树枝状的突起尤为突出。正常组,bax强表达于一些核团如视交叉上核、背内侧核等;0.5~3h,缺血中心区皮质和纹状体bax阴性,周边区有少量中等阳性的细胞;24~48h,缺血区皮质、尾壳核有少量散在的中等阳性神经元。结论 bcl-2和bax分别强表达于缺血区和缺血周边区的神经元,在神经元的存活或死亡中起作用。
  • 严超英,武辉,刘延波,霍淑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48-3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以及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HIE患儿3日龄、7日龄及应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14日龄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并将7日龄时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继续HIE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状腺片治疗,通过观察体温、进乳量的改善、体重的变化以及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法(NBNA)进行评估。结果 3日龄时中、重度HIE患儿血清T3显著低下,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7日龄时重度组T3仍显著下降,应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NBNA评分、预后判定及进乳量的改善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重度新生儿HIE伴随甲状腺功能降低,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恢复期(7日龄)甲状腺功能不恢复者应用甲状腺片替代治疗可促进病情恢复,改善预后。
  • 魏振法,李会娟,张国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48岁,农民。发作性视物变大、变近半月就诊。患者于半月前徒步行走时,突然见前面的人、物体变大,约10倍左右,且感这些人、物在眼前数十厘米,将要发生碰撞而被迫停止行走,坐位闭目休息约10分钟缓解如初,此后上述发作4~6次/日。既往体健,无类似发作史。个人及家族史无可记述。查体无异常。EEG:右枕叶可见棘慢波,颅脑CT未见异常。初诊为视物变大变近性癫痫。给予丙戊酸钠0.2,一日3次口服,5天后症状消失,继续服药,随访1年未再复发。 例2,女,36岁,会计。因视物变小5天来诊。患者于5天前伏案算账时,突感眼前事物变小,眼前电话机如火柴盒大小,15m2的办公室小得不能容纳自身,害怕将自己压住。闭目休息约1分钟,周围事物复常,此后每日发作4~6次。既往患“神经衰弱”10年。个人及家族史无可记述。查体未见异常。颅脑CT(-),EEG:双枕区可见尖波,右侧更频。诊为视物缩小性癫痫,给丙戊酸钠0.2一日3次,服用6天,症状消失,继续服药1年未再发作。 例3,女,29岁,工人。因视物变形3天来诊。于3天前织毛衣时,突见毛衣针变长,约3倍左右,再看室内物品都变长,房间也高了许多,心情紧张不解。闭目数分钟后如常。后又经常发作,7~8次/日。既往“神经衰弱”3年。个人及家族史无可记述。查体未发现异常。EEG:右枕部棘慢波,颅脑CT未见异常。诊断为视物变形性癫痫,给丙戊酸钠0.2一日3次,服用7天后发作停止,继续服药2年无复发。 讨论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1)刻板式反复发作性视觉异常。(2)3例均无意识障碍。(3)除1例无器质性疾病外,另2例均有神经衰弱病史。(4)查体无阳性体征。(5)发作间期一切如常。(6)颅脑CT均未见异常。(7)EEG见枕部棘慢波或尖慢波。(8)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故本组病例均可诊断为癫痫。本文3例均表现为视觉异常,为单纯部分性发作的一个类型—视觉性发作。枕叶为视觉中枢所在,因此这种发作为枕叶神经元阵发性过度放电所致。故在临床上凡是见到刻板式反复发作的视觉异常,应考虑到是否癫痫发作的可能,不妨查一下EEG及抗癫痫治疗即可确诊。
  • 丁素菊,吴帅,李永生,陈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51-3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测定右侧前脑缺血蒙古种沙土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P物质(SP)含量变化并观察盐酸氟桂利嗪对其影响,进一步探讨盐酸氟桂利嗪对缺血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线扎法制作沙土鼠右侧半球前脑缺血模型,对各组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采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测定各组沙土鼠血浆CGRP、SP含量。结果 药物治疗组CGRP、SP含量与缺血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缺血对照组CGRP、SP含量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假手术组CGRP、S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GRP、SP参与了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有效的钙离子拮抗剂,通过对CGRP、SP含量调节,是其保护缺血后脑组织的一条重要途径。
  • 林卫红,吴江,刘群,吕晓红,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53-3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诊断方法及观察纤溶抗凝治疗疗效。方法 详细分析30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将应用纤溶抗凝治疗的1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调查14例未用纤溶抗凝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分析。结果 核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早期纤溶抗凝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从症状缓解、体征恢复、痊愈率及死亡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MRI和MRA对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纤溶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建明,周晴华,刘正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1990年以来收住的10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有40例(占37.0%)发生脑血管痉挛(DCVS),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20~70岁,平均52.4岁。入院时按Hunt(1974)分级:Ⅱ级14人,Ⅲ级18人,Ⅳ级8人。SAH后出现DCVS时间2~21天,平均7.8天。其中第1周20例占(50.0%),第2周16例(40.0%),第3周4例(10.0%),以第1周发生者多。 1.2 临床症状 SAH后再次出现意识障碍28例,精神症状14例,运动障碍30例,感觉障碍17例,持续发热32例,其中6例为39℃以上高热。经腰穿、CT及其他检查排除再出血、感染、水电酸碱平衡紊乱。
  • 杨志杰,谢汝萍,于敏,肖卫忠,张新宇,宋红松,王力平,张燕,刘娜,王朝曦,徐希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56-3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Endoglin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脑出血有关,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的研究探讨了Endoglin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脑出血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了150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和15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Endoglin基因的多态性位点频率。结果 在所研究的人群中Endoglin基因第7内含子的基因型全为缺失型纯合子,没有插入型的等位基因。结论 Endoglin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的脑出血没有相关关系。
  • 张社卿,郑惠民,涂来慧,张永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58-3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的病因、临床表现、血液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对4年间收治的6例及国外同期报道的8例SCD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血清维生素B12缺乏外,叶酸缺乏、NO麻醉、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及血液中出现异常载钴胺蛋白也是发病原因。首发症状多为末梢型周围神经病,脊髓损害以后索最明显,侧索中锥体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均可受累。脑及脊髓MRI呈现白质脱髓鞘改变。结论 了解SCD的病因、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对本病的及早诊治很有帮助。
  • 张淑敏,姚琳芳,马风琴,马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0-3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转归,总结治疗经验,便于临床医师更好的认识本病。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MODS,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综合性的。治疗中应早期常规进行有关器官的功能监测,积极有效地控制脑、呼吸、循环、肾脏功能衰竭。结论 本病预后极差,预防脑卒中后的MODS的发生至关重要,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减少MODS死亡的重要环节。
  • 刘卫华,刘晶莹,张新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13岁。半年前突然反复出现视物移动过速,如看钟表秒针移动突然加速,同时听别人讲话速度也加快,每次发作持续1分钟左右,发作停止后能述说发作全过程。病初半个月左右发作1次,逐渐发作频繁,达到1周发作2次。既往健康,足月顺产,无抽搐病史。查体:发育及智能正常,内科系统未见异常。脑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正常,腱反射对称,未引出病理反射。深浅感觉正常。头部CT正常。脑电图:双侧颞枕部短阵性尖波。诊断为癫痫。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未再发作。 讨论癫痫是一种病因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多种发作形式。本例表现为视物移动过速、听语言速度过快,是视错觉和听错觉,属于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一种类型。临床上此种类型发作少见,如不频繁发作很容易被忽视。因此,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少见发作类型癫痫的认识,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 童绥君,蔡小芳,黄琼华,林青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2-3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形态性和功能性检查,结合临床特点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方法 分析27例S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核磁共振(MRI)特点和体感诱发电位(SEP)改变。结果 27例SCI中,脑栓塞比例高,肢体瘫痪程度不等;MRI示尾状核为主的前方型有自发性低下等精神症状,壳核为主的侧方型有失语等皮层症状;SEP示N20异常,且肌注纳络酮后N20改善。结论 提高了SCI作为脑梗死临床类型的认识水平。
  • 李永春,谢占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于1999年11月收住1例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合并脑室穿通畸形患者,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病例报告如下。患者,男,12岁。反复癫痫大发作一年,伴有头痛、记忆力减退等,入院后追问病史,否认有头部外伤史、脑膜炎等病史,查体:神志清,轻度精神症状,计算力差,无特殊步态,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示左额顶约5×3.5×2cm大小低密度影,测CT值为7HU,无增强效应,与左侧侧脑室前角贯通,脑室、脑池不扩大。全麻下手术,见病灶位于左额脑实质内,囊壁光滑,表层与蛛网膜下腔仅隔一层囊壁,术中将表层囊壁剪开,并扩大形成2.0×2.0cm大小引流口,使之囊液与表层蛛网膜下腔相通,囊液实为清亮CSF,与脑波动一致,从侧脑室前角缺口流入囊腔,术中未将囊壁完全切除,囊腔内填塞数块明胶海棉(以填塞脑室缺口为目的),术后囊壁病理检查,确诊为异位蛛网膜样组织,故诊断为左额蛛网膜囊肿并脑室穿通畸形,术后对症治疗两周后,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半年,患者癫痫未再发作,精神症状消失,记忆力恢复,现读小学,学习成绩中等。CT复查囊肿腔缩小。 讨论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合并脑室穿通畸形,较为罕见,需与外伤性脑室穿通畸形相鉴别,外伤性脑室穿通畸形一般有明显外伤史,而本例患者无外伤史,由于囊肿与脑室相通,并穿入脑实质内,完全切除囊肿临床意义不大,而且脑室缺口也无法修补关闭,我们采取囊肿液蛛网膜下腔引流术,实际就是脑室—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这可使流入囊肿腔的CSF直接引流到蛛网膜下腔,可及时缓解囊内压,从而减轻对额叶脑组织的突然压迫,不致于发生颅高压或局部脑缺血。术中要尽量扩大人造引流口,使之与蛛网膜下腔完全相通,引流口修剪成圆形,避免“单向活瓣”形成,导致硬膜下积液。
  • 李燕珍,邢永前,林志雄,郑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干出血占脑出血的10%,重型患者起病极凶险,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重型患者(出血量>5ml者),尤其是继发脑室出血者,虽然目前已有手术血肿清除成功的例子,但手术难度大,尚不能普及。因此临床上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但效果差。作者抢救重型脑干出血,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对有梗阻性脑积水者加用侧脑室穿刺引流,收到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条件 (1)患者意识状况分级Ⅲ~Ⅴ级,GCS意识[1]评分≤12分;(2)头颅CT证实为脑干出血,血肿量>5ml,有梗阻性脑积水;(3)发病至手术时间≤72h,尚未出现严重脑干功能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
  • 赵忠伟,王新军,赵普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由Kausch 1905年首次报导用于治疗脑积水。1967年Ames RH始创滞瓣膜分流管后,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 peritoneal shuntVPS)已成为治疗各型脑积水的标准手术之一。本院自1996年~1999年采用VPS治疗各型脑积水7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50例,女性25例,年龄4~59岁,平均27.5岁,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各型脑积水。
  • 陈颖贤,黄良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采用尿激酶(UK)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和单纯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其疗效和再梗死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病例入选标准 (1)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及脑梗死患者),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2)发病≤6小时。(3)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4)无昏迷。(5)头颅CT证实无颅内出血者。
  • 汪丽静,尹颖,那彦华,刘菊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8岁。因左下肢阵发性抽搐,感觉异常27年,加重1年,于2000年7月5日入院。该患于2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阵发性抽搐,感觉异常,于劳累或体位变化时加重,时限数分钟,不伴有肢体活动不灵及尿便障碍。曾拍腰椎正侧位片示:隐性脊柱裂,但因不影响工作生活,未治疗。1年前自觉左下肢阵发性抽搐,感觉异常加重,发作次数增多,发作时限延长,可达4~5小时,发作从骶尾部不适开始,逐渐波及整个左下肢,继而出现抽搐,不伴活动不灵及尿便障碍。在我院门诊予以口服舒乐安定2mg,日3次,卡马西平100mg,日一次,症状略有缓解。查体:除腰骶部可及一无明显压痛的扁平肿物外,余内科系统查无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腰椎MRI示:腰椎曲度正常,腰4、5,腰5骶、间盘信号低,腰5骶、椎管增粗,脊髓圆锥在腰2、3水平,马尾向椎管背侧紧贴,综合患者情况诊断隐性脊柱裂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予以对症治疗半月,症状好转出院。 讨论隐性脊柱裂常同时存在脊髓或神经发育异常,有时合并椎体,脊柱侧弯、椎旁孔与肋骨发育畸形,在脊背部外表多为正常皮肤,有时局部有毛发色素沉着斑,片状毛细血管瘤、皮肤小凹、皮肤瘘等。胚胎期脊柱裂合并上述脊柱发育畸形,局部瘢痕粘连。终丝粗短,造成脊髓固定于病变部位,不能适应脊柱之伸长而上升致栓系。隐性脊椎裂的症状因受累脊髓节段与体神经损害而异,该患由于隐性脊椎裂症状轻,无明显上、下肢活动障碍、肌萎缩、感觉障碍,仅出现栓系牵拉症状,出现阵发性抽搐,感觉不适。该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虽口服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基于病变性质皆适于早期手术治疗根治,如果婴幼儿或青少年有脊柱裂,已出现下肢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失禁,应高度怀疑脊髓栓系综合征,应及早手术治疗。
  • 沈顺姬,陈嘉峰,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发病率、死亡率高,而治愈率低为特点,且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也出现年轻化。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大家关注的课题。在日本已经广泛使用东菱克栓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价格昂贵,国内应用受到限制。海王降纤酶是一种国产蛇毒酶制剂,国内已开始应用。我科于1999年3月至2000年4月用海王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共50例,结果报告如下。
  • 王炜,万琪,赵芳婷,王洪典,吴保仁,王津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使用TCD仪动态观察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以探讨急性脑出血对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急性脑出血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6.11岁,内囊出血5例,外囊出血3例,额叶出血2例,枕叶出血2例。出血30ml以下5例,30~40ml者3例,40~50ml者3例,50ml以上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脑CT或脑MRI检查证实。7例保守治疗,5例于发病3~10天内行经颅穿刺血肿抽吸术,无一例死亡。
  • 康亚秋,李柱一,游国雄,张来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70-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炎系指脑或(和)脊髓的蛛网膜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组织反应,以蛛网膜增厚、粘连和囊肿形成为主要特征。实质上是一种病理诊断,而不是一个疾病单元。在一些诱发因素激发下,常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或复发。随着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对我科1993年至1999年收治的39例脊髓蛛网膜炎患者进行病因、临床特点及脊髓MRI回顾分析,以期有助于脊髓蛛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李庆华,唐静怡,王玉敏,王成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见的脑梗死先驱症状,是指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致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其症状多在24小时内恢复,随着头颅CT在临床的广泛运用,近年来我们发现以TIA为临床表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并不少见,但临床易被误诊,现将我们近年来诊治的11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7例,女4例,其中年龄最小者39岁,最大者72岁,平均64.5岁;有高血压病史者9例,均为急性起病。
  • 王强,王虹蛟,林世和,郭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利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对轴索型GBS的治疗效果较好。我们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6例轴索型GBS,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17.33岁。4例病前有腹泻、2例病前有上感病史。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例出现双侧周围型面神经瘫,感觉均正常。电生理学检查:本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波幅明显降低,F波潜伏期正常,感觉传导速度及波幅均正常。
  • 李明,吴帅,吴晓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989年~1998年住我科的1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文献提出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血管因素,而并非是机械压迫因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为33~70岁,平均年龄为54.3岁,其中50岁以上占11例,约占61%,病程为2个月~2年。 1.2 运动障碍四肢瘫2例,其中1例轻瘫,1例肌力Ⅱ~Ⅲ级。截瘫3例均为轻瘫。偏瘫2例,肌力Ⅱ~Ⅲ级。单下肢轻瘫1例。四肢肌力增高2例,双下肢肌张力增高4例,双上肢肌张力增高1例。双手肌萎缩1例。单手肌萎缩3例,单侧上肢肌萎缩1例,有肉跳者3例。单纯走路不稳1例。
  • 王维治,富羽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74-3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高压症是神经内、外科急重症,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因此进行颅内压(ICP)监测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ICP监测设备的发展也为颅内高压症的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本文综述了当前国际采用的ICP监测方法和颅内高压症治疗新思路。 1 颅内高压症 1.1 常见病因颅内占位性病变如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脑出血、脑肿瘤和脑脓肿等;CSF容量增加如脑水肿;脑容积增加如良性颅内高压症(脑假瘤)、脑梗死、全脑缺血缺氧、急性低钠血症、肝性脑病、脑挫裂伤、脑炎、脑膜炎、铅中毒脑病、子痫、高血压脑病和硬膜窦血栓等。
  • 王湘庆,戚晓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76-3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血管畸形并非常见病,但它引起的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症状常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和独立生活能力,甚至有17.6%患者因之死亡。而早期诊断与治疗能保留甚至恢复部分脊髓功能,故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传统脊髓血管畸形分类是根据病理形态,随着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和核磁共振技术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多根据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放射图像进行分类。现将其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介绍如下。
  • 付凯,贾秀杰,张海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上较少见,现报告1例并就有关问题加以讨论。 患者,男,25岁,因头痛、呕吐3天于2000年10月6日入院。该患于入院前3天突然出现头痛、呕吐,在当地行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按“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入院前1天出现嗜睡,右侧上、下肢活动无力而转入我院。入院查体:嗜睡状态,脑神经未见异常。右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右侧偏身痛觉减退,右侧Chaddock征阳性。腰穿压力2.74kPa,其他均正常。颅脑MRI检查:上矢状窦、直窦、横窦血栓,双侧基底节、丘脑多发脑梗死。临床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经抗凝、激素、脱水剂治疗17天,患者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出院。 讨论近年来,随着脑静脉系统的研究深入,人们发现脑静脉闭塞与动脉闭塞有着显著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这种差别缘于脑静脉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1)无瓣膜,脑静脉血流方向可逆流;(2)颅内、外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因此颅外的感染可直接通过这些通道引起颅内的感染;(3)颅内静脉部分血栓,不完全梗阻时,可不出现临床症状,当完全闭塞或静脉窦与吻合处血栓时,使脑淤血,脑脊液吸收障碍、脑水肿造成颅高压,有时导致出血性梗死。有人把这种脑静脉血栓受累区的出血解释为静脉内压力过高,使血管破裂所致,但也有人认为局部脑持续缺血、缺氧梗死,血脑屏障破坏,微小血管破裂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脑动脉闭塞病理生理改变在于其闭塞供血区域缺血,造成血脑屏障破坏。由此可见,脑静脉闭塞发病机制的影响因素较脑动脉闭塞发病机理多而复杂,其中心环节与颅内压动态平衡的维持有密切的关系。CVST的常见病因为妊娠、口服避孕药、外伤、溃疡性结肠炎,感染及脑炎等,亦有病因不明者。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颅压和脑实质受损的症状与体征。如合并大脑大静脉血栓,可累及间脑及底节,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去大脑强直、高热等。临床表现除直接与其引流范围有关外,还与血栓形成的速度及侧支循环状态有关。 诊断主要依据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静脉窦闭塞后除引起本身的异常外,还可出现脑实质及脑室等一些改变。有的学者将脑静脉窦闭塞后MRI表现划为3组:1、脑肿胀不伴T2加权像异常信号;2、脑肿胀伴T2加权像异常信号;3、T2加权像异常信号伴血肿和脑水肿。MRA检查:能清楚地显示动脉、静脉和静脉窦。DSA检查准确率高,但为创伤性检查,所以一般只有在MRI和MRA不能确诊时才做DSA检查。本病例MRI检查具有典型的上矢状窦、直窦、横窦及大脑大静脉血栓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表现相对应,为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尽早尽快溶栓再通。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抗凝、纤溶为主,辅以脱水、激素及对原发病的积极治疗。在临床上对不明原因的颅高压及脑实质受损表现的患者,颅脑CT可疑CVST的及其他可疑患者,均应行颅脑MRI和MRA检查,以避免延误诊治。
  • 王薇薇,吴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79-3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注意到多发性硬化患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为1%~4%,亦有10%的报告[1],早期均为临床报告,首次应用CT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是Kinnunen(1986),发生率为3.5%[1]。而后发现MRI证实硬化斑存在的敏感性高于CT[2]。文献检索发现近十年来仅有12篇文献,国内尚无报告。本文对多发性硬化合并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临床表现,治疗及机理作一综述。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81-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耳茨海默病 PET和TCD对阿耳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研究(5):272阿耳茨海默氏病:β-淀粉样蛋白极其毒性的研究进展(5):317阿司匹林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脑血栓再发2~5年随访研究(2):116安坦 安坦致舞蹈样反应1例报告(1):19B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对脑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意义(3):142苯妥英钠 苯妥英钠中毒致高颅压1例报告(1):50β淀粉样蛋白 β淀粉样蛋白诱导脑内神经元凋亡的研究(2):79β淀粉样蛋白与细胞因子S100β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意义(4): 206CCaspase Caspase及细胞色素C在海人藻酸所致海马组织兴奋性毒性损伤中的作用(3):258Clenbuterol Clenbuterol对海人藻酸所致大鼠海马组织培养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5):130痴呆 老年期痴呆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测定(4):218触觉失认 触觉失认4例报告(2):120卒中 缺血性卒中患者白细胞CD11b和CD18表达的动态观察(2):85脑卒中早期肢体助力运动康复的疗效(3):181急性脑卒中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6):340持续性植物状态 持续性植物状态(1):61D癫痫 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1(NM DAR1)mRNA表达的变化(1):17貌似Tourett综合征的良性部分性癫痫16例报告(1):54癫痫脑内神经元损伤基础研究进展(2):126丹参对癫痫大鼠脑内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5):302特殊类型癫痫2例报告(5):271表现为呼吸困难的癫痫1例报告(5):307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典型及非典型病例探讨(6):337视觉异常性癫痫(附3例报告)(6):350表现为视物移动过速、听语言加快的癫痫1例报告(6):361动脉瘤 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后循环动脉瘤(1):25CT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比较(3):136动脉炎 梅毒性动脉炎、脊前动脉关闭1例报告(5):260多发性硬化 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硬化2例报告(1):58地塞米松对MS的IFN-γ及IL-10分泌性T细胞的影响(2):88多发性硬化66例临床分析(2):107高原地区MS血清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探讨(3): 155多发性硬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病理机制探讨(6):343多发性硬化合并癫痫发作(6):379低颅压 低颅压致急性硬膜下血肿2例报告(2):95动眼神经麻痹 单侧非特异性炎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报告(3):151丁咯地尔 国产与进口丁咯地尔对新生大鼠单个脑细胞游离钙影响的比较 (3):174EEAE TNF-α及IL-8在EAE免疫学发病机理中的作用(2):93FFabry病 Fabry病(附1例临床、病理报告)(4):252分子血红蛋白 分子血红蛋白对培养胎鼠脊髓神经元的毒性极其机制研究(3): 165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3例报告(4):241G格林-巴利综合征 感觉性共济失调型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2):111不同类型Guillain-Barre综合征患者血清中IL-6和sIL-6R水平的测定(3):171HLA-A、B抗原分型与AIDP易感性(5):280急性运动性轴索型GBS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及临床研究进展(5): 319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轴索型GBS临床观察(6):372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报告(6):384肝豆状核变性 35例小儿肝豆状核变性误诊分析(3):173应用D13S296位点多态性对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基因诊断(4): 212肝性脊髓病 肝性脊髓病1例报告(6):342高血压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NOS亚型基因表达与SOD活性变化(1):20高颅压 颅内高压病的监测和治疗进展(6):374汞 职业性汞接触对人机体神经行为的影响及大蒜素片的防治作用 (1):31J结节性硬化 结节性硬化伴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报告(4):196结核性脑膜炎 以脊髓症状首发的结核性脑膜炎1例报告(2):125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探讨(6):330肌病 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病的甲亢性肌病1例报告(2):87甲状腺机能减退性肌病(附2例报告)(4):246脊髓蛛网膜炎 脊髓蛛网膜炎病因、临床及MRI(6):370脊髓肿瘤 突发起病的脊髓肿瘤1例报告(6):324 脊髓血管畸形 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6):376 静脉窦血栓 乙状窦血栓的临床、CT及MRI(2):118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6):378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18例临床分析(6):373降纤酶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3):184降纤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3):185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6):368L颅内占位性病变 17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放射治疗后脑损伤的临床分析(3):169类淀粉变性多神经病 类淀粉变性多神经病(1):37M面肌痉挛 茎突孔内注射安定治疗面肌痉挛32例临床观察(4):244弥散加权 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在缺血性中风的应用(4):233N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内分泌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2):109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甲状腺功能变化及替代治疗(6):348脑出血 ACE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1):41小脑出血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1):63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预后影响因素的评估(2):101外囊出血致镜像书写1例(2):84营养治疗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3):18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与发病关系的研究(3):189侧脑室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临床观察(5): 312高血压脑出血张力性血肿的诊断和治疗(5):316肺吸虫所致脑叶出血1例报告(5):292Endoglin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研究(6):356以TIA为表现的脑实质内出血(6):371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在抢救重型脑干出血中的应用(6):364急性脑出血的TCD动态研究(6):369脑灌注不足 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脑内白细胞和T细胞的入侵(6):325脑梗死 巴曲酶注射液(东菱迪芙,即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实验(1):27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对照研究(1):51天普洛欣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观察(1):43血糖与老年脑梗死(1):55轻度脑挫裂伤并基底节区外伤性脑梗死3例报告(1):7脑梗死患者血清β-胡萝卜素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分析(2):75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2):9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循环内皮细胞含量变化的对比研究(3):149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蛋白测定及阿司匹林的影响(3):167脑梗死患者偏瘫早期康复的对照研究(3):177大面积脑梗死15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21例分析(3):187胼胝体梗死致传导性失语1例报告(3):146小脑梗死致急性脑积水1例报告(4):223脑梗死患者血清、红细胞及血小板镁含量的研究(5):275巡能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血液流变学研究(5):284颅脑手术后脑梗死(5):293纹状体内囊梗死的MRI、SEP与临床(6):362脑含水量 MCA-OR鼠大脑半球脑含水量变化的实验研究(4):245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临床体会(6):365脑膜炎 应用二步PCR检测法筛选及鉴别诊断脑膜炎的实验研究(3):159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的临床与脑电图、CT改变的研究(3):190第四脑室内脑囊虫病的MRI特征(5):314脑内小脓肿 脑内小脓肿的治疗(4):243脑缺血 NO对实验性局灶脑缺血再灌流神经细胞凋亡影响的定量研究 (1):2局灶脑缺血再灌流后ICAM-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1):5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HSP70表达及其mRNA变化(1):8大鼠实验性短暂脑缺血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与血-脑脊液屏障变化的关系(1):22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的表达及MK-801的影响(2):66急性鼠脑缺血时选择性酶抑制剂的脑保护作用(2):69高血压对大鼠脑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及梗死体积的影响(2):72TNF-α在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2):77以视物变形为临床特征的桥脑梗死1例报告(2):108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发病中的作用(2):121缺血再灌注期间大鼠脑线粒体的变化(3):133电针对MCAO大鼠皮层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3):139局灶脑缺血后胰岛素对c-fos 、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3):144颈内动脉线栓与环扎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模型(3):152L-NNA对大鼠脑缺血时脑组织含水量和乳酸含量的影响(3): 164不同鼠龄慢性前脑缺血大鼠脑血流及行为学对比研究(3):186不伴有脑室周围异常的青年人脑桥缺血性疏松(3):188反复性脑缺血神经元选择性易损性的实验研究(4):194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动态观察(4):200大鼠局灶性脑缺血IL-8变化的研究(4):221灯盏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4):230链脲佐菌素所致高血糖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5):269复方白术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5):282全脑缺血后PAF和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及相关机制研究(6):322人工合成E-选择素治疗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探讨(6):333盐酸氟桂利嗪对沙土鼠脑缺血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含量的影响(6):351大鼠脑缺血时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分布特点(6):345脑水肿 蛋白酶抑制剂对光化学及过氧化物导致的小鼠脑水肿抑制作用 (2):82热休克预处理对感染性脑水肿时神经细胞内钙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5):261脑血管病 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1):1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测定(3):157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检测(3):179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3):182急性脑血管病与多脏器衰竭(4):227心脏黏液瘤致栓塞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4):236急性脑血管病时心肌酶谱的变化(4):240急性脑血管病患者t-PA、β-TG、TM和TSP含量的初步观察(5): 264血压降低与高血压脑血管病关系探讨(5):311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临床分析(6):360脑血管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实验模型及其血流动力学研究(1):34脑血管痉挛 实验性脑血管痉挛时一氧化氮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脑血流的作用研究(5):286脑血栓 急性脑血栓形成及其高危人群血浆PC、PS、D-Dimer水平的测定 (5):308脑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及纤溶抗凝治疗临床研究(6):353脑肿瘤 WAF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定量检测及肿瘤病理学相关性的研究 (1):39伽吗刀治疗脑干肿瘤13例临床分析(3):175细胞因子在淋巴细胞介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4):224Bradykinin B2受体在大鼠脑胶质瘤模型上的定位(6):335尿激酶 尿激酶与肝素治疗急性脑血栓的疗效观察(4):242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防止再梗死(6): 366P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血液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及多巴制剂与VitE对其影响的研究(1):4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4):209DNA损伤、修复与帕金森病(4):255一氧化氮与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损伤的研究(5):288疱疹止痛灵 疱疹止痛灵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5):290偏头痛 颈性偏头痛85例临床分析(1):53西比灵防治偏头痛对照观察(5):310Q缺氧 缺氧耐受形成中各脑区氨基酸含量的变化(1):14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与白内障的分子诊断关系(4):218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与肌肉病理研究(5):297R人参皂甙 人参皂甙对损伤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3):162S神经皮肤黑变病 神经皮肤黑变病(4):249睡眠过度 原发性睡眠过度2例(2):71TTIA 老年人TIA与血栓前状态(1):49TIA反复发作致闭锁综合征1例报告(2):81以TIA为首发症状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3):156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1):59W胃复安 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8例报告(1):36X细胞凋亡 L-dopa诱导PC12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5):299小脑顶核电刺激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外伤患者脑血流速度和颅内压的影响(3): 147Y烟雾病 烟雾病与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研究(5):267椎-基底动脉系统烟雾病1例报告(5):31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附3例报告)(4):251亚急性联合变性 亚急性联合变性14例分析(6):358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并脑梗死关系的探讨(4):197胰岛素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应用(4):238胰岛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4):253胰岛素对急性血栓性脑梗死神经缺陷与认知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5):305一氧化碳中毒 31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痴呆的临床分析(2):119恙虫病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恙虫病2例报告(1):57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对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诊断价值(2):96少年型家族性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一个家族报告(2):100颜面运动障碍 颜面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治疗(3):191Z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对体外培养大鼠纹状体的神经毒性及其保护方法的研究(6):331周期性麻痹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32例临床特征分析(4):250伴感觉障碍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4例报告(5):313周围神经病 复发性周围神经病(附2例报告)(4):24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理及临床研究(5):277轴索变性 薄束轴索变性小鼠的轴索变性和Ubiquitin的关系(4):203中央型桥脑髓鞘溶解 中央型桥脑髓鞘溶解(2):124桥脑中央髓鞘溶解与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并存1例报告(3):138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病变CT和病理对照研究(1):44口服硝基安定致重症肌无力1例报告(1):33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TGF-β的研究(2):98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研究(5):295综合征 以Wallenberg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神经鞘瘤1例报告 (1):24桥臂综合征2例报告(1):30短暂性完全遗忘综合征(附4例临床分析)(1):56POEM综合征(2):104Shy-Drager综合征相关因素临床分析(2):113成人Reye综合征1例报告(2):112Anton综合征1例报告(2):123以神经系统损害为突出症状的高嗜酸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2): 128Kleine-Levin综合征1例报告(4):232席汉综合征并桥脑中央髓鞘溶解1例报告(4):239Fahr-Syndrome 1例报告(5):296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3例报告(6):344隐性脊柱裂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1例(6):367蛛网膜下腔出血 终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治疗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2):117脊髓血管畸形致脊部蛛网膜下腔出血(附2例报告)(4):248刺五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6):328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0例临床分析(6):335蛛网膜囊肿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合并脑室穿通畸形1例报告(6):363
  • 王法德,姜林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 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2岁,农民,因四肢乏力、左眼不能闭合8天于2000年4月18日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