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1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1-05-25
  

  • 全选
    |
  • 陈清棠,贺茂林,徐忠宝,康德宣,赵永春,赵家壁,饶明俐,冯加纯,姚景莉,陆雪芬,徐恩,赵庆杰,武成斌,李正仪,李绍英,田时雨,苏镇培,黄远桂,苏炳华,陈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59-2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凡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50万U~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内,30min内滴完。随后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500ml每日1次共10d。溶栓后24h加用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300mg 每日1次共10d,然后改为100mg 每日1次共80d.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并记录在下列时间点:溶栓前,溶栓后2h、24h、3d、7d、14d、30d和90d。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者共409例。尿激酶平均用量为131万U.溶栓后ESS分值增加迅速,溶栓后24h有87.53%的患者ESS分值增加≥10分。溶栓后90d有46.6%的患者ESS分值达到≥95分。本组发生非症状性脑出血共19例(4.64%),发生症状性脑出血16例(3.91%)。死亡率为12.22%(50/409),其中6.35%(26/409)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90%(8/409)死于脑实质内出血。结论 提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h以内)是有效的,如严格掌握时间窗及适应证,该疗法相对比较安全,并为第二阶段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打下基础。
  • 张英谦,吕强,石进,陈晋文,张宏,陈雪涛,张卫清,王姮,宋东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62-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骨骼肌细胞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情况及发病机制。方法 观察总结5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特点,并应用PCR、限制性内切酶BglⅠ、ApaⅠ酶切,PAGE电泳鉴定DNA片段长度的方法,检测5例患者骨骼肌细胞中mtDNA是否发生nt3243和8344位点A→G突变。结果 5例患者(3例MELAS和2例MERRF)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等方面均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1例MELAS患者仅存在3243A→G点突变,1例MERRF患者存在8344A→G点突变,1例MERRF上述2个位点均存在突变,另2例呈家系起病的MELAS患者这2个位点都无突变。结论 3243及8344位点突变分别与MELAS和MERRF的发病有关。MERRF患者可以同时存在上述2个位点的突变.临床表现仍是确诊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 袁琼兰,蓝顺清,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64-2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活化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流0.5~48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胶质细胞的表达特点。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TGF-β1阴性,再灌流3h组髓质小胶质细胞呈弱阳性,再灌流6~48h缺血区皮质、尾壳核和视前区活化小胶质细胞呈强阳性;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内囊、胼胝体等处的髓质小胶质细胞GDNF、NGF呈弱阳性;再灌流48h位于视前区的梗死周边区活化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GDNF呈中等阳性;再灌流0.5h组视前区的脑膜巨噬细胞NGF呈强阳性,再灌流12h组视前区、尾壳核有少量的活化小胶质细胞呈弱阳性;再灌流24~48h组位于视前区的梗死周边区内层有一圈强阳性的巨噬细胞。结论 活化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强力上调TGF-β1、NGF、GDNF表达且呈明显的次序性,提示缺血再灌流早期小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元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 尹飞,杨于嘉,虞佩兰,毛定安,陶永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67-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感染性脑水肿(感脑)时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99只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NS组)、百日咳菌液组(PB组)。NS组和PB组大鼠按注NS或PB后断头处死时间又分别分为30min、60min、120min、240min4个亚组。ELISA法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的IL-1β和TNFα蛋白质水平,RT-PCR测定脑组织TNFα mRNA表达水平,电泳迁移率改变法(EMSA)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 注菌液后240min大鼠脑组织匀浆中的IL-1β(384.1±37.7pg/g)、TNFα(768.4±86.3pg/g)的含量明显增高,与C组、NS30min、NS60min、NS120min、NS240min及PB30min、PB60min和PB120min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RT-PCR发现TNFα mRNA表达信号在PB60min组开始增加,PB240min达高峰。NF-κB活性在PB60min组开始增加,PB120min和240min达高峰。结论 脑组织中IL-1β、TNFα含量显著增加与感脑脑损害有关,其IL-1β、TNFα含量增多与NF-κB活性增加相关。
  • 赵莘瑜,郑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70-2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 在血管源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VD和30例正常人,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测定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海马结构的体积,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简易痴呆筛查量表(BSSD)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量表(RSPM)评定认知功能,记录分析听觉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 (1)与正常对照比较,VD患者额叶和颞叶体积显著缩小,而顶叶、枕叶和海马结构的体积无显著差异。(2)VD患者MMSE、BSSD和RSPM 3种量表的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3)VD患者MMSE、BSSD评分的降低与额叶、颞叶萎缩程度和局限病灶位于额叶、颞叶相关。(4)VD患者P300 峰潜伏时(peak latency,PL)较正常对照明显延长。(5)VD患者P300 PL的延长与额叶、颞叶的萎缩程度和局限病灶位于额叶、颞叶相关。(6)VD患者P300 PL的延长与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1)P300 可以作为认知功能评价的客观指标。(2)VD患者额叶和颞叶的萎缩与其认知功能障碍有关。(3)P300 PL的延长可反映VD患者脑局部病理改变。(4)P300 PL的延长可客观反映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5)P300 在临床上可以作为诊断VD的重要客观指标。
  • 李广仁,王桂侠,郭晖,张晓宏,李玲,王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73-2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评价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的意义,以及糖尿病状态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在糖尿病状态下制备中脑动脉阻塞(MCAO)模型,之后在缺血再灌不同时间记录EEG、SEP变化,结合组织病理进行损伤程度评价。结果 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在MCAO早期即出现脑电波消失,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再灌后有一定恢复。但是糖尿病组损伤重,恢复慢。组织学呈现糖尿病组梗死面积增大。结论 MCAO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EEG、SEP是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同时说明了糖尿病组动物明显加重缺血性脑损伤。
  • 史庭慧,孙昌兰,胡晓晴,郑凯,方玮,江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76-2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百优解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接受百优解治疗的患者20例,治疗前后进行病情评分和血小板5-羟色胺(5-HT)测定,与毒扁豆碱治疗组(26例)、对照组(112例健康查体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1)百优解治疗组的疗效(70.0%)优于毒扁豆碱治疗组(38.5%)(P<0.05);(2)患者组血小板5-HT水平低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意义(P<0.001);(3)百优解治疗前后血小板5-HT浓度改变,有效的10例有下降趋势,无效的5例明显增高。结论 (1)百优解对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肯定的疗效,与5-HT代谢缺陷得到纠正有关;(2)血小板5-HT测定可能成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客观化验指标。
  • 仲骏,丁美修,王秉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79-2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单侧颈动脉结扎后脑病理生理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结扎沙土鼠左颈总动脉(CAL).结扎前后测定双侧脑电能量(P),计算结扎后左右P之比占结扎前的百分率(rP)。测量结扎远近端血管直径,计算其比值(D).术后解剖脑底血管(A),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U),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脑细胞死亡率(C)。结果 CAL后,33.3%(10/30)的动物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S)。症状组D、rP、C分别为58.6%±6.9%、52.3%±16.6%和30.4%±24.6%。无症状组分别为75.5%±6.6%、87.8%±7.0%和5.9%±2.4%.rP、D、C相互间均呈显著相关。缺乏前交通动脉(ACoA)的动物都出现了S;但有ACoA动物中也有9.1%(2/22)出现S。无症状组中有个别表现为细胞变暗、染色质异常凝集,症状组则呈不同程度脑缺血表现。结论 CAL后S与其A有关,而U和C可由D及rP推测。
  • 褚晓凡,董加政,李富康,马可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82-2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证实脑出血存在继续出血的现象,对产生继续出血的可能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对19例经头部CT证实脑出血的病例24h后复查CT,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体积。继续出血的判断标准:血肿净增比例≥30%以上。结果 19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均有病情加重的过程,复查头部 CT证实有继续出血的现象,血肿净体积为5.5ml~77ml,净增比例为43%~428%。血肿形态不规则,长期饮酒、肝肾功能异常者继续出血发生率较高。结论 脑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可能发生继续出血的患者应尽早复查CT,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 刘赛男,李义召,张金涛,赵书平,陶荣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84-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达纳康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缺血1h再灌注24h模型,18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达纳康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Zea-Longa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TUNEL法分别观察各组P53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 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0分,高倍视野下无P53蛋白染色阳性细胞及凋亡细胞;达纳康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0.48±0.37分)、P53蛋白染色阳性细胞数(5.16±1.84个/高倍视野)、凋亡细胞数(4.18±1.21个/高倍视野)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2.76±0.82分、10.43±1.56个/高倍视野、8.16±1.50个/高倍视野)显著减少(P<0.01)。结论 达纳康可明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抑制神经细胞P53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是其脑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 于咏华,安东善,张维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老年人首次发作癫痫的病因较复杂,对其脑电图的分析国内报道尚少。现将我院老年内科1986~2000年描记的脑电图25 560份中,40岁以上首次发作癫痫的97例中、老年患者进行病因和脑电图分析。
  • 王春雪,宋新杰,李菁晶,赵纯,姜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87-2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20例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其肌电图表现、病理特点、肌酶变化特点及治疗进展。结果 20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肌无力和肌萎缩,部分病例伴有皮肤损害和其他系统的损害。大部分病例肌酶均明显升高,肌电图以肌源性损害为主,异常率达95%。6例肌肉活检的病理表现出特征性的改变。结论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一组以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肌酶和肌电图检查,有条件应行肌肉活检进行确诊,同时应进行全身各系统的全面检查寻找可能存在的恶性疾病。治疗可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试用免疫球蛋白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
  • 刘诗翔,侯靖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S)有缓解、复发或加重的临床特点,但引起的因素及其机制十分复杂。本文总结了我科自1991年至今收治的MS 57例,对其复发或加重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 董强,韩翔,乔健,吕传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90-2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10d内)及亚急性期(4周内)血浆低分子量肝素(LMWH)浓度,了解LMWH样物质水平的自然变化趋势,并观察LMMH治疗干预后体内LMWH血浓度的变化以及出血副反应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发色底物法抗FXa测定法对8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LMWH浓度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脑梗死患者与脑出血患者血浆LMWH浓度在0.3~0.4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应用LMWH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血浆LMWH浓度高于非治疗组,且有显著差异性;血浆LMWH浓度与出血副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监测血浆LMWH浓度有益于防止出血副反应,为个体化给药提供了基础。
  • 席刚明,余冬子,范华燕,余绍祖,李承晏,王伦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92-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小檗碱能否对小鼠全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改良的Pulsinelli-Brierley 4血管闭塞法制成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TUNEL法原位检测特征性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梯度带。结果 小檗碱组与再灌流各时间段缺血组相比,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缺血组再灌注24h、48h可见典型的DNA梯度带,分别在180、360、540bp等处。小檗碱组未见特征性DNA梯度带。结论 小檗碱可以减少小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发生。
  • 曹勇军,程彦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94-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枢保护机制。方法 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同一剂量胰岛素(2IU/kg)对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限点脑组织FOS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和未用药组相比,胰岛素能显著上调缺血侧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FOS和BCL-2蛋白的表达(P<0.001)。结论 胰岛素能促进缺血再灌注脑组织FOS和BCL-2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其中枢保护机制之一。
  • 黄焕新,魏建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97-2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50例偏头痛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分析了性别、年龄、个性特征、职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文化程度、病程长短对偏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 偏头痛患者的个性特征与正常人无差异(P>0.05);偏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比中国人常模差(P<0.01);家庭满意度差与职业满意度差引起的负性刺激、女性、个性神经质、个性精神质、个性内向倾向以及文化程度低与偏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相关性(P<0.05)。结论 偏头痛患者存在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不良心理健康水平与职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性别、文化程度、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有相关性。
  • 吕宪民,冯凯,王海英,马建国,李文茹,刘华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2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1]。根据其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2]分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Ⅰ)和Ⅱ型(NF-Ⅱ)。本文报告一家系3例NF-Ⅰ型患者。
  • 张立群,陈洁丽,程焱,梁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00-3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MCA)缺血后血影蛋白的动态变化,寻找反映脑缺血程度的形态学依据,并评价尼莫地平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 MCA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血影蛋白含量,缺血后10min、30min、3h、6h和48h观察血影蛋白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后10min缺血区域血影蛋白表达降低,24h达高峰。尼莫地平可减少缺血区神经元血影蛋白的降解,具有脑保护作用。结论 检测血影蛋白可反映神经元缺血损伤后的早期形态学改变。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有重要的脑保护作用。
  • 沈岳飞,许永成,苏兰花,黄春霞,苏承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02-3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8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均在末次发作后24h内进行经颅多谱勒(TCD)和血流动力学指数(CVDI)测定。结果 (1)TCD显示绝大多数患者脑动脉有严重狭窄或痉挛存在,从而引起脑血流速度的改变。(2)患者组与对照组CVDI比较,零压顺应性(Co)明显下降,脑血管阻力(R)、特性阻抗(ZC)、脉搏波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力(CP)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侧与健侧比较,Co的下降及R、DR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流动力学的障碍是引起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之一。
  • 赵群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98年1月~1998年12月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发病时间为3~7d的急性脑梗死30例,并进行对照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孙厚义,冯勋刚,马巧玲,张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以往的康复多注意有不同程度随意运动的瘫痪肢体,对于完全性瘫痪的早期康复往往被忽略,或者仅限于简单的收效甚微的被动运动。怎样按照正常的运动模式,发挥患者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即运动意念),尚未见报道。我科自1996年10月以来,利用运动意念对40例急性脑卒中完全性偏瘫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 金玉红,陈颖,王秀华,罗毅男,赵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占颅内肿瘤的40%[1]。手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是目前常用方法,但临床效果不佳。1998年8月~2000年8月我科首次应用调整血压联合化疗,同时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的化疗方案,治疗24例脑胶质瘤,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朱松君,单向兰,范爱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08-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992~1999年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8例,其中再出血患者32例,占9.8%.328例中,男186例,再出血15例(8.1%),女142例,再出血17例(12.0%)。仅1次出血者296例,按份随机抽取40例与再出血组对比,1次出血组发病年龄38~92岁,平均69.7岁,发病高峰60~69岁,再出血组首次出血年龄49~74岁,平均52.4岁,发病高峰50~59岁,再次出血年龄51~77岁,平均61.2岁。再次出血距首次出血时间1个月~7年,平均2年8个月,其中2年以内占62.6%。发生2次出血29例,3次者3例。初次-再次出血部位(均为CT扫描证实)基底节-基底节12例、基底节-丘脑9例、脑叶-丘脑5例、基底节-脑叶3例、脑叶-脑叶2例、脑叶-基底节1例。血肿量初次出血者25~80ml,平均45ml;再次出血者30~100ml,平均59ml。8例初次出血后应用降压药较好控制血压,24例血压控制不良。32例中有23例行手术治疗,骨窗或骨瓣开颅清除血肿16例,7例行钻孔引流术,术后常规抗炎、脱水、神经营养治疗,余9例行保守治疗。
  • 党帅,高荣祥,王凤永,吴环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尾状核出血致偏侧舞蹈症临床上较少见,如果诊治不当会使病情加重延误治疗。现将我院1990~2000年诊治的8例报告如下。
  • 杨文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糖尿病易并发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未出现典型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前,CT检查阳性率低。TCD检查有简便、快速、无创伤、实用性强等优点,它能提供颅外颈部血管及脑底Willis环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反应脑血管的功能状态,是影像诊断的重要佐证。本文利用TCD研究糖尿病伴头晕、头痛症状患者与不伴头晕、头痛症状患者脑血管病变发生的情况。
  • 翟广,宋来君,王树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脊液漏在神经外科临床中较常见,多为外伤所致。自发性脑脊液漏少见,其病因隐匿,漏口定位困难,往往给治疗带来不便。本文报道了6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1 资料与方法本院1990年以来收治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2~58岁,平均39.7岁。入院前脑脊液鼻漏持续时间最长者2个月,最短者1周。头痛3例,视力视野改变3例,嗅觉丧失2例。所有病例均无外伤史。诊断依据鼻腔溢液史及其糖定量大于1.7mmol/L(30mg%).对每例的病史、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确定其可能的病因、术前漏口定位情况、手术方式及结果。
  • 张辉,陈敏,刘绪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卒中患者常伴发呃逆,多呈顽固性,治疗较为困难。国内曾有报道[1]顽固性呃逆主要系低钙血症,其次是低镁血症所致。据此,对我院1996年6月~199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310例中伴发呃逆的28例(9.03%)患者的电解质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患者普遍存在电解质紊乱,以低钙和低镁血症为著。现探讨分析如下。
  • 齐玉珍,孙秀艳,姬春玲,卢文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由于用药不当及老年人易合并肝肾功能损害,使低血糖的发生显著增加。现将我院1991~1997年诊治的10例酷似急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发作的老年患者报告如下。
  • 周玉发,朱峻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乏力、血丝痰1周就诊.胸部X线及CT检查发现右肺门块状影,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诊断小细胞肺癌。2个月后患者逐渐出现言语不流利,有时吞咽呛咳,胸部X线检查及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即怀疑副肿瘤综合征可能。给予强的松30mg/d治疗,效果不佳,治疗2个月后渐出现眩晕及步态不稳。查体:神志清楚,言语不流畅,双眼水平快速震颤,伸舌居中,心肺查体正常,四肢触觉、疼觉及震动觉正常,双手指鼻试验、轮替试验阳性,双下肢跟膝胫试验阳性,双膝钟摆样反射。颅脑MRI显示小脑沟变深,皮质萎缩。肌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结合病史、临床检查诊断副肿瘤综合征、副癌小脑变性。
  • 赵彩君,高淑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不多见,因该病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易掩盖其它症状体征,故极易误诊。但该病病因明确,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良好;若误诊及延误治疗,甚者可危及生命。现将近几年遇到的10例报告如下。
  • 邓方,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17-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60年代Fisher报道了一系列重要的临床病理发现,从而确立“腔隙假说”以来,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重要的卒中类型而为人们认识。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日益加深,并为进一步理解腔隙性脑梗死的起病提供了线索。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广泛认同,其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亦渐为人们重视。
  • 孙伟,王淑荣,王德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5): 319-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预后差。目前,关于脑出血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无定论[1~3]。研究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一个组织损伤和水肿形成进行性加重的区域[4].有人认为,与缺血半暗带(IP)相似,该区域内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如果能在此时间窗内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使受损组织恢复功能,并将这一区域也称为“半暗带”(penumbra)[4,5]。因此,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并据此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