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岚,丁里,马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6): 377.
患者,男,37岁。因反复头痛、头昏、四肢抽搐2年入我院诊治。首次发病为1998年10月,呈阵发性头痛以顶枕部为甚,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小便失禁2次。查体左眼视乳头边缘欠清、动脉搏动消失,双下肢膝反射活跃。EEG双额、颞及中央可见中-高波幅多棘波、尖波,右侧多见.MRI示双额、颞、顶部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病灶,以右额顶部范围较大,信号强度不均,境界模糊,右额顶皮质下环状长T2信号病灶,增强后无改变。腰穿CS F蛋白100mg/L,囊虫抗体IgG(+),余正常。经脱水、激素、吡喹酮、抗痫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消失。1998年11月17日复查CT右额顶叶小片状、条状、稍低密度影,边界模糊, 中线结构略向左偏移,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病灶。1999年1月第2次入院,查体:双眼向右水平眼震 ,四肢腱反射活跃,双踝阵挛。头部CT:示右颞额叶不规则低密度影,病灶无明显强化,与 1998年11月17日CT比较无明显变化.腰穿CSF压力>1.96 kPa,囊虫抗体IgG(+),余正常。经吡喹酮一疗程、地塞米松等治疗,症状体征缓解出院。出院后生活自理,智力明显下降,渐行走不稳,伴小便失禁、呆滞、语言混乱、视物模糊,同年12月10日症状进行性加重,精神障碍明显,查体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定向力、理解力及计算力均差,双眼底视乳头色泽稍淡,双眼水平自发眼震;左上下肢肌力IV-级,双上肢指鼻意向性震颤,双跟膝胫试验差,双膝反射亢进及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右Babinski征阳性,共济失调步态。复查MRI双颞顶额叶皮质、白质区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界模糊,内部信号不均,以右侧为重;右额顶叶区见片状短T1信号病灶,右小脑半球、中脑、丘脑及双桥臂、基底节区长T1长T2信号病灶,中线轻度左移,增强后无明显变化。于12月16日行脑活检右额顶叶皮质取材可见胶质细胞明显增生呈梭形、多形,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核深染有轻度异形;出血、坏死明显 ,有少许淋巴细胞;右额顶叶环状病灶的前后白质取材可见轻度增生的胶质细胞,大小形态尚较一致,部分少许纤维组织增生及出血.诊断为大脑胶质瘤病。经脱水、激素、抗痫治疗,10天后症状减轻,至目前患者可扶床行走,小便控制正常,体征双眼向左水平眼震,视物模糊,智力、计算、理解差,指鼻欠稳。